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从事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新能源电池等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助力制造行业客户实现智能制造。

  • 产品类型:

    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电池智能制造装备、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新兴业务产品

  • 产品名称:

    PCB高速插针机 、 HDC平台-FAKRA产品线 、 高压连接器自动化解决方案 、 毫米波雷达自动化解决方案 、 TPMS自动化解决方案 、 48VBSG自动化解决方案 、 电子水泵定子自动化解决方案 、 一次圆柱电池 、 二次圆柱电池 、 圆柱电池化成分容机 、 中型软包电池化成分容一体机 、 方壳动力电池负压化成/分容柜 、 工业互联软件系统 、 汽车零部件 、 工业零组件精密制造 、 乘用车光储充换一体站 、 乘用车双通道充换电站 、 顶吊式商用车充换电站 、 平行式商用车充换电站 、 乘用车/商用车换电核心部件 、 管理平台/站控系统

  • 经营范围:

    设计、研发、组装生产:智能自动化设备;设计、研发、销售:自动化设备零组件、元器件、模块、仪器、软件、硬件;企业管理咨询;从事本公司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及所需原材料及设备的进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8-01 
业务名称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专利数量:发明专利(项) 5.00 9.00 - - -
专利数量:外观设计专利(项) 11.00 7.00 - - -
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项) 68.00 99.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项) 8.00 3.00 - - -
智能制造整机装备产量(台) - 629.00 612.00 - -
智能制造整机装备销量(台) - 570.00 547.00 - -
智能制造整机装备产量(套) - - - 394.00 351.00
智能制造整机装备销量(套) - - - 400.00 355.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5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5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9亿 13.91%
第二名
1.47亿 12.85%
第三名
9844.15万 8.61%
第四名
8345.13万 7.30%
第五名
6716.10万 5.8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8.0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846.98万 5.37%
第二名
4050.00万 3.72%
第三名
3740.88万 3.44%
第四名
3302.75万 3.03%
第五名
2697.36万 2.4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0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20亿 15.86%
第二名
1.08亿 14.29%
第三名
8289.40万 10.94%
第四名
2644.25万 3.49%
第五名
2619.47万 3.4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2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3.5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65亿 22.28%
第二名
7957.67万 10.71%
第三名
2642.28万 3.56%
第四名
2619.32万 3.53%
第五名
2550.55万 3.4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8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6.62%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10亿 18.31%
客户二
8616.37万 14.29%
客户三
3752.21万 6.22%
客户四
2391.45万 3.97%
客户五
2310.78万 3.8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7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1.93%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7798.17万 14.45%
供应商二
3517.03万 6.52%
供应商三
2598.23万 4.81%
供应商四
1681.42万 3.12%
供应商五
1637.17万 3.0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85%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09亿 23.88%
客户二
1.03亿 22.44%
客户三
4082.69万 8.92%
客户四
3636.74万 7.95%
客户五
2588.64万 5.6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583.9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4.2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338.92万 5.81%
供应商二
1304.29万 5.66%
供应商三
1284.23万 5.58%
供应商四
1107.96万 4.81%
供应商五
548.58万 2.3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5.07%
  • 泰科电子系
  • 大陆集团
  •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 力特集团
  • 莫仕集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泰科电子系
1.57亿 35.94%
大陆集团
8205.95万 18.84%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3603.42万 8.27%
力特集团
3347.01万 7.68%
莫仕集团
1891.34万 4.3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863.4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6.45%
  • 东莞市飞梦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
  • 苏州奇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东莞市汉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SMC株式会社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东莞市飞梦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2388.21万 10.77%
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
1206.90万 5.44%
苏州奇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852.89万 3.85%
东莞市汉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755.48万 3.41%
SMC株式会社
659.94万 2.98%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主航道,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柔性的、高效的、专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制造行业客户提升生产力。公司通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建立了模块化、单元化的工艺及系统模块,能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研发、设计并有机组合成系列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  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能够参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项目的供应商。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十余年的工艺技术知识的积累、强大的人才团队及丰富的项目实施经... 查看全部▼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主航道,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柔性的、高效的、专业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助力制造行业客户提升生产力。公司通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建立了模块化、单元化的工艺及系统模块,能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研发、设计并有机组合成系列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
  公司是国内同行业中为数不多能够参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项目的供应商。凭借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十余年的工艺技术知识的积累、强大的人才团队及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等优势,公司积累了大量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此同时,公司加大了国内市场以及新业务领域的开拓力度,在优势业务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务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锂电池、充换电智能装备业务也逐步建立了独特优势,也为工业零组件、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业务奠定了长足发展的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2.主要产品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汽车智能制造、锂电池智能制造、充换电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探索和孵化的新兴业务产品为工业零组件和汽车零部件业务,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1)汽车智能制造装备
  公司聚焦“新四化”,赋能汽车“智”造,专注汽车连接系统、ADAS、热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的组装和测试解决方案,同时提供高速传输线束产品线、扁线电机定子产品线及插针机等标准化设备,公司在汽车行业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实施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生产力。
  (2)电池智能制造装备
  在电池设备制造领域,公司专注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和方壳电池的智能制造,在电池产品装配、化成、分容、检测、数据追溯等中后道专业领域具备独特技术。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芯高速装配设备和化成分容设备,分别运用于数码电池领域包括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和扣式电池,以及动力电池领域包括动力软包、动力圆柱和方形电池。其中,电芯装配方面,有一次圆柱电池生产线、二次圆柱电池生产线、全极耳大圆柱高速自动化生产线等;在化成分容方面,主要有化成分容一体机、热压化成/分容产线、负压化成/分容柜等。
  (3)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
  在充换电设备领域,公司现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为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等提供多配置、多场景、可兼容、可共享、可迭代的整体充换电解决方案与服务。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主要可适配东风汽车、东风柳州汽车、奇瑞汽车、北汽新能源、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陕西重卡、蔚来汽车、上汽集团等旗下新能源换电车型。公司同时提供适配各类型充换电站的核心零部件、终端运营系统包括云平台、站端控制运营系统。
  (4)新兴业务产品
  公司在探索和孵化的新兴业务包括汽车零部件、工业零组件精密制造。子公司鑫伟捷独立运营的工业零组件精密制造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医疗设备、3C电子等领域内的标准模组生产及高精度机械零件加工制造。子公司博睿汽车主要经营汽车零部件,主要专注于汽车ADAS领域的高速数据传输线束的制造,如Fakra、Mate-AX、Mate-Net、GEMnet等线束产品,同步布局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线束产品,并已积累相关核心技术。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盈利主要来源为汽车、新能源锂电池和充换电站等多个领域的不同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定制化经营模式。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客户订单展开,在签订销售合同后,根据合同安排采购与生产,生产完成后进行安装调试及验收交付。
  2.采购模式
  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分为标准类产品及非标定制类产品。标准类产品会结合市场预测与实际订单情况,通过S&OP机制动态调节库存水平,采取“备货采购”和“以产定购”相结合的采购交付模式。定制类产品会与客户充分沟通并在确认需求的前提下,采用“边设计、边采购、边生产”的采购交付模式,来保证客户各项需求。所有物料采购均由供应链下属各部门按职责分别履行,包括采购计划下达、供应商认证、询比议价、采购、检验、出入库等工作。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交付、成本控制、服务响应等各项能力来认证合格供应商,定期对供应商物料的质量、价格、交付及服务情况等进行动态绩效考评。在长期经营中,公司结合供应商的绩效表现,优选并培养了一批稳定的战略供应商伙伴,保证了物料供应的质量稳定性和及时性。
  3.生产模式
  公司定制化产品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依据客户需求进行智能制造装备的定制化生产,公司在取得订单后会按照客户需求时间制定生产计划。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公司标准产品会根据市场预测做适度库存。公司已建立并逐步完善单元化、模块化、平台化、系列化的产品生产模式。依托平台化的开发环境,公司能够快速根据下游客户的具体需求,将工艺、系统等多项模块进行有机组合。目前公司产品从以定制化为主转向标准化和定制化结合的产品路线,并且将以标准化产品支撑定制化产品。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项目订单的获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1)公司销售人员、方案专家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内在需求,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获得客户认可,进而获取客户订单;(2)在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获得客户的信任及认可,进一步增强客户黏性,从而获取后续更多的订单;(3)通过公开投标、参与各类行业展览、国内外行业会议、网站等方式进行市场培育,积极拓展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以获取更多项目资源。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的行业为制造业门类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5)。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门类里的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为C35),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产品和服务属于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行业发展阶段
  为推动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出台的诸多扶持政策和法规,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2021年3月份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提及了制造业升级,而且列出了制造业要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核心竞争力提升的8大领域,其中就包括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2023年5月,《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局部领域已有成熟案例落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持续加速。在全球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少数仍保持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结合自身业务的特点,围绕企业智能制造需求,基于制造企业现有状况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比如实现过程监控、柔性化生产制造、精益化管理运营等。其中,实现车间生产数据实时采集、提升车间的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装备应用智能化成为当前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主要业务,也是市场接受度较高的领域。
  (2)基本特点
  智能制造应用市场巨大。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产业关联度高,与下游行业发展密切相关;2.产品成套性强,需要各环节之间紧密配合。因此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对企业的专业化研发技术能力要求高。目前我国工业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首位,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需求旺盛,中国将会是最大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市场呈现巨大潜力,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行业竞争者技术参差不齐,高端市场门槛较高。部分竞争者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存在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及自制装备、项目实施经验不足等问题,业务往往集中于搬运、码垛等中低端应用领域,侧重于外购机器人、机械臂等装备的简单集成与应用,仅能实现自动化。而在全球知名厂商核心生产工艺等高端应用领域,由于工艺复杂,定制化及智能化要求较高,进入门槛较高。在该领域,欧美发达国家拥有较强的制造技术基础、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及强劲的创新能力,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而国内少数公司经过持续的研发技术投入及项目经验积累,已经开始涉入全球知名企业关键生产环节,实现进口替代,甚至抢占国际市场。在国家出台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后,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装备连续性、制造品质可靠性、信息化控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缩小。
  (3)主要技术门槛
  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技术集高端机电一体化开发设计、大型工程设计、智能自动化控制、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和IT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高端设备加工、装配、调试、远程服务等一系列的技术于一身,而这些核心技术还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深化和传承,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拥有,需要多年的技术、产品、项目集成等多方面的积累。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物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升级换代等均有可能导致行业设备技术的更新。另外,与技术先进企业相竞争,尤其是与国际上长期占据技术与管理领先优势的企业直接竞争,还需要配合以适宜的技术研发创新体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智能制造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依靠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十余年的工艺技术知识的积累、强大的人才团队及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等优势,公司在聚焦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产业为主航道的智能制造业务领域的战略定位下,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锂电池、充换电等细分单元业务积累了大量全球知名客户。相比国内可比公司,公司在技术和工艺积淀、国际化程度、工业数据智能化以及智能制造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汽车设备业务板块,以“聚焦客户制造挑战,提供最佳的装备及自动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客户快速实现高效生产”为使命,致力于“让制造变得简单”的愿景。作为汽车制造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厂商中大陆集团、博世、采埃孚、电装、麦格纳、爱信精机、李尔及法雷奥均为公司客户,连接器领域龙头企业如泰科电子、莫仕等均为公司客户,且合作深度和广度都在进一步拓展,与此同时,公司与安波福、马勒、采埃孚、汇川技术、比亚迪、巨一科技、飞龙股份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技术实力及应用方面,公司技术主要应用于全球知名企业的核心生产线,并已走出国门,与国外一线同行竞标赢得项目。尽管国外竞争者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和品牌优势,但是公司依托不断夯实的技术和工艺优势、项目实施能力、快速响应能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电池设备业务板块,在“助力客户提升生产力”这一使命下,凭借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公司业务覆盖消费锂电、动力锂电及储能电池领域。公司的产品设备、专业技术及服务响应能力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公司已与亿纬锂能、欣旺达、天鹏能源、力神、珠海冠宇、比亚迪、松下集团、正威集团、深圳埃克森等锂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在锂电池装配、化成、分容、检测、数据追溯等中后道专业领域具备独特技术,特别是在化成分容设备细分领域,已完成6A/15A/30A/60A/80A/100A/120A/200A/240A的电源开发并上市,电源产品齐全,受益于“器件归一”和“标准化设计”工作,公司的锂电池设备在成本优化和产品价格上相较同行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目前与埃克森达成锂电池相关生产设备及其相关电池产品采购等业务的战略合作,并落地重大项目订单,实现锂电板块业务的进一步突破;公司研发的数字电源技术,解决了芯片短缺造成的电源交付困难问题,缩短了设备产线交付周期,大大提升公司的产线交付优势。
  充换电设备业务板块,在“助力客户提升充换电运营效率”为使命、致力成为“充换电设备行业头部企业”的愿景下,公司凭借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已开发完成底盘、分箱、侧向、顶吊式等不同充换电技术路线,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开辟整站、零部件、EPC以及电池包四大业务线,分别在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船舶等多场景布局,可适应高温、高寒、沿海、高海拔等区域,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运营商和能源提供商等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在助力客户实现车电分离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当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理事单位。公司作为充换电领域的头部设备企业,具有先发优势,初步完成主机厂、运营商、电池厂、能源商四大类客户的覆盖和布局,已与宁德时代、协鑫能科、吉利集团、蓝谷智慧能源、东风集团、捷能智电、中石化、国家电网等客户建立并保持良好合作,成功拓展终端商用车、终端乘用车、电池箱、EPC等客户业务,实现充换电业务的进一步突破。目前公司与四川省交通建设的国有企业蜀道集团达成换电业务战略合作。报告期内公司在充换电领域也获得了“2023中国换电技术创新大奖”等行业内认可的奖项,展现出行业对公司换电产品和技术实力的认可。
  公司已获得国家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江苏省工信厅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2022智能工厂非标定制自动化百强奖”、“2022年度非标自动化集成商苏州百强企业奖”、“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江苏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工业软件优秀产品”等荣誉资质,代表了社会及政府对公司产品和技术实力的肯定。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智能制造升级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不断的深入,制造业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作为重要的方向,正在不断的突破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智能制造融合了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制造过程中的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活动。通过人与AI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数据、算力、算法和网络,是构成智能制造的四大核心技术基础。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在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革新。制造过程,各个环节几乎都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技术可以用于工程设计,工艺过程设计,改变传统的设计方式,使产品更能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加工过程,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加工可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和调整,跟踪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调度,提高制造效率,加强故障判断能力,降低制造风险;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技术管理,扩大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方式,节省管理成本;服务方面,从仅仅服务产品本身扩展到服务整个产品生产周期过程中去,扩大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手段,增强管理效果。
  (2)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将带动汽车制造智能装备的发展与升级
  2020年,各国对碳排放提出新的要求,习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在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减轻对大气的污染。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车企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汽车电子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中占比高达65%。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8.3%,高于2022年度2.7个百分点,为其重要上游行业——汽车电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电机扁线化趋势已成,行业需求爆发在即
  驱动电机是新能源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受益于电动化率和双电机车型占比提升,驱动电机快速扩容。从技术路径来看,电机高功率密度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扁线电机和油冷电机成为必然趋势;油冷电机冷却效率高、绝缘性能好;相对于圆线电机,扁线电机的槽满率提升20%-30%,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散热性能好、噪音低、更轻便等优点。国内扁线电机最早于2017年装配上汽新能源车,随着技术与制造工艺难题被逐步攻关、相关产业发展成熟,2021年比亚迪、特斯拉等主流车企纷纷换装扁线电机,2022年新能源车扁线电机渗透率已超过40%,相比2021年末提升约20个百分点,2023年扁线电机渗透率有望达到60%,并且随着扁线电机优势逐渐凸显,更多主流车企将换装扁线电机,预计2025年中国扁线电机渗透率将达到70%~80%.。
  (4)4680圆柱电池开启批量化应用,头部电池厂商密集加码
  由于2170圆柱电池单体能量容量小、所需电池数量多,致使圆柱弧形表面空隙大的问题显著放大,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极低,圆柱电池大型化迫在眉睫。2020年9月,特斯拉展示了当前最大的单体圆柱电池——“4680型电池”,相比上一代能量容量提升5倍,续航里程提升16%,单体电池数量从4000+件减少到960件,性能优势显著,并于2022年2月达到量产标准。2023年6月,特斯拉宣布德州工厂累计生产1000万颗4680电池,4680大圆柱进入规模化扩产“拐点”。当前国内外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包括比克电池、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特斯拉、松下等大规模加码布局4680电池项目,预计2023年4680大圆柱电池全球装机量为15.1GWh,2025年装机量可达252.2GWh,23-25年CAGR为308.68%。
  (5)储能是能源转型催生出的万亿级新赛道
  2022年3月,《“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方案提出,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给新型储能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从出货产品应用看,电力储能仍是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超70%。
  (6)新能源汽车补能行业将迎来新机遇
  首先,国家继续加大促消费政策实施落地,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体验进一步提升,充换电设施建设也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例如在7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措施中提到: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动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增强兼容性、通用性。加快换电模式推广应用,积极开展公共领域车辆换电模式试点,支持城市公交场站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加快推进换电站建设。充换电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快速增长,市场态势进一步好转。其次,伴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增长,充电量规模日益扩大,为充换电服务的盈利模式优化带来了巨量空间。第三,城市的综合能源体系建设为充换电行业提供了更好的支撑,立体交通、智慧城市、智能配电网的协同为充换电设施的布局建设、运营服务提升奠定了基础,综合能源服务特征越发明显。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高端人才引进,立足自身,开放合作,持续进行先进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在精密机械、工业视觉、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屡屡创新,形成了超高速精密曲面共轭凸轮技术、高速高精度视觉定位技术、精密传输技术、嵌入式工业设备实时边缘计算网关技术等核心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投入,进一步巩固和优化核心技术,保持技术水平行业领先。公司依靠先进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核心技术产品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汽车板块
  (1)扁线电机定子产品线
  2023年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赛道,针对电驱动系统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进行了大力投入。研发核心工艺单站共计5个,第一阶段设备开发完成并发布,第二阶段已完成开发,具备打样能力。
  (2)高速传输线束产品线
  车载以太网自动化解决方案:车载以太网线束是未来整车网络架构设计的趋势,满足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数据传输需求,本年度正在进行前端线处理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原理验证。
  电池板块
  (1)化成分容数字电源平台搭建
  完成了化成分容数字电源平台搭建,该平台整体考虑多方客户的需求、各型号电源的特性、不同方案的设计瓶颈,实现了软件归一化,多款电源共用同一套上位机、中位机、下位机软件;实现了硬件归一化,各型号电源共用的电子元器件型号达到65%以上,可极大的减少数字电源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可靠性。
  (2)化成分容数字电源产品开发
  完成120A/200A/240A等高精度数字电源的开发及上市;针对大圆柱电池产品,对15A/30A/60A电源完成了优化迭代。
  (3)化成分容产品整线解决方案
  圆柱化成分容产品线:自主研发了大圆柱水冷容量一体机。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圆柱电池测试系统,内部减少了电源与针床端的连接导线,空间利用率高,安装结构简单,可有效提高现场调试效率;采用水冷+风冷的方式能较好的达到控温均匀的效果,目前已经完成原理样机的研发。
  此外还研发了圆柱化成分容针床及配套设备,并开发完成相应的智能仓储物流调度WCS/WMS系统,形成了具有强竞争力的化成分容整线集成解决方案,目前已交付客户现场并进入量产阶段。
  软包化成分容解决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能够根据不同厂商的需求机型进行组合;通过柔性化特点对电芯工艺需求进行灵活配置,避免了工艺固化问题;采用了压力、温度的精准控制以及闭环反馈技术,确保了压力、温度的一致性;此款产品已经在多个头部客户现场均已做到了量产的阶段。
  方壳化成分容解决方案:自主开发完成方壳化成分容段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物流系统、化成/容柜、静置库、电源柜、OCV、DCIR等设备;该产线主要应用于储能方壳电池的激活与容量分选,采用分体式设计,降低高温环境影响对电源性能的影响,已经成功交付到多个客户端使用。
  (4)圆柱组装线
  二次圆柱组装线:在原产品基础上针对效率、良率、稳定性等做了大量优化,生产效率可达200PPM,良率可达98%以上,稼动率可达95%以上,二次圆柱组装线已完成开发并在客户现场量产电池,同时获得细分市场头部客户的认可,并获得客户订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大圆柱电池组装线:目前全极耳大圆柱装配线样线研发已完成并发布,设备兼容单开口壳体及双开口工艺,全面覆盖大圆柱在动力及储能领域的生产应用,设备产能达100PPM,目前已获得多家客户中试线订单。
  充换电板块
  (1)换电核心部件
  乘用车电池包锁止机构:已完成螺栓式锁止机构寿命测试,使用寿命超行业标准,具备预紧力、寿命长、容差能力强、维护成本低等特点。
  换电动力电池箱总成系统:进一步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兼容性强,环境适应性强,便于维护。
  商用车换电机器人:公司已完成商用车换电机器人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实现大批量交付使用,换电机器人采用柔性化设计,增加吊点力平衡检测、长距离全闭环定位、3D视觉引导、过载保护、防松检测、预测性维护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换电机器人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运营终端
  针对充换电站运营终端需求,基于公司工业互联的研发平台,已完成站控系统和云管理平台的迭代升级。
  站控系统:主要面向站控安全、无人值守、智能运维进行优化和升级,智能运维方面新增设备生命周期管理、PLC故障自动处置、设备维保等功能,最大程度提升运营效率,实现无人值守。安全方面重点强化消防安全及人员安全的实时监控与预警处置,保障站端安全。
  云平台管理系统:针对车端互联、运营策略、电池管理等主要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借助T-BOX打通车端数据互通,优化升级换电站充换策略,降低电池损耗,节省能耗成本,打通电池管理闭环,与电池银行对接,支持客户对能耗、支付、质量、设备、电池包等大数据采集分析。
  (3)换电运维平台
  换电运维平台支持对换电站及相关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故障报警、故障报修、工单分发、工单跟踪、结果反馈的全流程运维管理,同时实现设备维保、站端巡检、人员管理,数据统计等功能,帮助场运维人员统一管理设备,快速响应故障预警,提升运维工作效率,保障整站安全正常运行。
  研发中心板块
  (1)电磁脉冲产品线
  2023年上半年团队成员基于原有设备平台进行优化工作,采用智能化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实现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和工艺模块的开发,同步加快核心组件的搭建工作,目前第二台原理样机模块已搭建完成,处于整体验证阶段,已申请多项专利。
  (2)高功率充电与调度技术
  基于新能源业务拓展需求,在充电机产品上完成了适用于商用车的高功率版充电机产品开发、测试验证和中试,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并打造了一个样板案例。与此同时,基于不同客户需求开发出了从全球看兼容多种充电桩及多种电池箱通信协议的移动换电站监控终端,实现各个换电仓位独立控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减弱,政策经济刺激政策密集出台,中国宏观经济各指标呈现平稳增长,各行业均呈现不同程度复苏。2023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取消,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标准统一。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智能制造的号召,紧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好的趋势,积极布局各项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新能源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主航道战略,围绕年初制定的2023年度经营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技术研发、产品交付、销售布局、管理提升等发展刀刃上下苦工,全方位促进经营提升,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经营业绩
  报告期,公司业绩同比取得较大幅度提升,利润增长显著,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384.60万元,同比增长96.57%,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3,195.86万元,环比增
  长192.4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26.17万元,同比下降9.40%,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8,811.19万元,环比增长3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960.85万元,同比增长172.27%,其中2023年第二季度实现扣除非经常损益净利润7,137.07万元,环比增长271%;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28.8%,同比减少2.87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智能装备实现营业收入46,327.95万元,同比增长174.31%,占营业收入的64.9%,毛利率32.87%;充换电智能装备实现营业收入12,268.46万元,同比下降8.19%,占营业收入的17.19%,毛利率为21.54%;电池智能制造装备实现营业收入9,745.28万元,同比增长126.86%;占营业收入的13.65%,毛利率为19.51%。
  截至披露日,公司在手订单总金额为28.78亿元(含税),其中电池智能装备在手订单15亿元,占比52.12%;充换电智能装备在手订单10.47亿元,占比36.38%;汽车智能装备在手订单3.31亿元,占比11.50%。
  (二)主航道业务经营情况
  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是公司各板块业务发展的强劲内驱。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增长9.3%和9.8%,延续了增长态势。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依然保持爆发式增长。2023年上半年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了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8.3%;新能源重卡上半年销售1.15万辆,同比增长14%,增速放缓;换电重卡销售5728辆,同比增长17%,累计增幅缩窄。
  (1)汽车智能装备板块
  随着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高速发展。公司作为国内汽车装备的领先企业,按照“专业全球化”战略,持续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公司专注于细分市场主流产品、主流客户及主流工艺,提供标准产品线及自动化解决方案,积极进行产品标准化转型,并将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重要下游业务领域。公司在汽车装备领域主要专注汽车连接系统,ADAS,控制器、热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的组装和测试自动化解决方案,同时提供高速传输线束产品线、扁线电机定子产品线及插针机等标准化设备。报告期,公司在汽车装备领域取得如下成绩:
  产品与标准化方面,继续聚焦主流产品线,持续深化标准化产品进程。评审与标准化工作高效开展,开始建立产品型运营模式,从组织架构上将定制业务与标准产品类业务分离运作。扁线电机定子产品线完成第一期设备的发布和上市并获取订单;高速传输线束等标准产品与比亚迪、莫仕等达成合作。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线方面,交付了多条集组装加测试于一体的电机控制器自动化产线至国内TOP级客户,进一步助力客户在电驱动系统的产能扩张。
  客户方面,通过十多年对市场的深耕,并依托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交付能力,公司积累了广泛的客户基础,报告期公司积极加强与新老客户潜在目标项目的技术及商务沟通,公司与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泰科电子、大陆集团、安波福、采埃孚、马勒等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客户粘性加强;在新能源电驱动和热管理系统领域与汇川技术、比亚迪、巨一科技、富临精工等客户展开了积极合作。
  (2)充换电智能装备板块
  公司充换电业务围绕快速补能解决方案,聚焦充换电市场,深耕大客户和终端客户,积极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及“新基建”实施的政策窗口,积极推进项目建设,2023年上半年公司充换电业务取得如下成绩:
  在产品方面,完成乘用车换电站、商用车换电站、站控云平台、运维终端和商用车电池包开发,完成产品搭建,公司完成底盘式换电技术储备,上半年底盘式换电站获客户订单。报告期,公司获得了“2023中国换电技术创新大奖”等行业内认可的奖项,展现出行业对公司换电产品和技术实力的认可。
  在营销能力建设方面,报告期,充换电着力提升营销体系建设,开展多项营销培训,并设立了区域营销办事处体系,已设立完成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华北五个大区办事处,各大区销售人员配备到位。在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项目中,客户对公司充换电业务给予高度认可,获得远高于平均分的满意度成绩。
  在适配车型方面,公司生产制造的换电站适配多款乘用车和商用车旗下新能源换电车型,目前已适配北汽汽车、奇瑞汽车、东风汽车、东风柳汽、一汽奔腾、蔚来汽车、上汽等乘用车品牌;已适配吉利汽车、华菱汽车、陕汽重卡、北汽福田、一汽解放、北奔重卡、徐工重卡、厦门金龙等重卡商用车品牌,以及提供部分其他商用车和乘用车品牌车型换电站的核心部件。
  在客户方面,公司持续深耕大客户和终端客户,完善主机厂、运营商、电池厂、能源商四大类客户的覆盖和布局,已与宁德时代、协鑫能科、吉利集团、蓝谷智慧能源、东风集团、捷能智电、中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徐工集团等客户保持良好合作,成功拓展终端商用车、终端乘用车、电池箱、EPC等客户业务。报告期,重点达成了与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以及徐工集团等客户的合作,并就新能源重卡充换电业务公司与四川蜀道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充换电整体解决方案。
  产能建设方面,以换电生产为中心,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完成了“苏州瀚腾”“诸暨瀚鑫”和机加工工厂“苏州瀚飞”三个工厂的建设并已达到量产能力,报告期新增“宁夏”充换电工厂建设并开始投产,产能稳步提升。
  (3)电池智能装备板块
  公司聚集核心资源大力开拓锂电设备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目前产品覆盖消费类、动力类和储能电池三大领域,已经形成化成分容和圆柱电芯高速装配两大产品线,在电池装配、化成分容、检测、数据追溯等专业领域具备成熟产品。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电池装备领域取得如下成绩:
  产品方面,产品已覆盖消费类电池、动力类电池和储能电池三大领域。报告期,公司发布了100PPM全极耳大圆柱高速自动化装配线,本产品在揉平、精密焊接和注液等多项技术方面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攻克了多项工艺难点,完成了18项专利申请,并已获多家客户的中试线订单。
  客户方面,公司与欣旺达、亿纬锂能、力神、鹏辉能源、珠海冠宇、松下集团、比亚迪、正威集团等全球知名厂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公司新开拓了国内新锐电池厂商深圳埃克森新能源公司,并签订了锂电池生产配套设备重大订单,同时与松下集团进一步加深合作,公司储能&动力电池设备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
  (4)国际化布局方面
  公司早在2016年设立了德国子公司,并逐步在主要海外市场设立当地分公司和子公司,以提高市场地位,并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目前公司已在德国、菲律宾、匈牙利、墨西哥、加拿大等地设立了海外公司。报告期,公司加大了国际化运营步伐,设立了香港全资子公司作为境外投资平台辐射东南亚地区,并提升加拿大子公司战略地位,由原先的二级组织提升为一级组织,着力构建北美本地化服务能力,推动售前服务与现场交付相结合的本地化运营模式的落地。
  (5)其他领域
  1.业务剥离。为更好聚焦主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报告期,公司将持有的苏州瀚码智能技术有限公司45.009%的股权出售给钟惟渊,工业互联的业务被剥离并独立经营。
  2.除了聚焦主业,公司也持续探索和孵化新兴领域的业务,为公司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做好准备。报告期,公司投资设立了苏州飞腾电气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充电机、充电桩、储能等产品和系统,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相关解决方案。
  3.工业零组件业务,由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州鑫伟捷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运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5.9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94%,同比增长146.33%。目前已形成以赣州为主的赣州+苏州两地生产模式,并进一步完善了渠道销售团队建设和渠道拓展布局,已完成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的区域布局,与捷普电子、华为、亿纬锂能等优质客户保持稳定合作。
  4.汽车零部件业务,由控股子公司苏州博睿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独立运营。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04.99万元,实现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的突破。博睿汽车专注于汽车ADAS领域的高速数据传输线束的制造,在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Leoni,Force,TE等知名供应商的战略支持。
  (三)创新驱动,强化技术优势
  2023年,公司持续实践和优化IPD流程体系,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战略,以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和研发团队的建设,积极布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并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升级和技术创新。
  研发流程体系方面,公司继续建设和夯实产品规划、技术平台规划、市场线索管理、产品开发、技术开发、产品与技术预研等研发管理流程体系建设,打造产品化、流程化的运作团队,为更好的向客户提供高价值服务和实现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产品与技术研发方面,报告期,公司新能源汽车扁线电机定子标准产线第一阶段设备开发完成并发布,第二阶段设备已完成开发并具备打样能力;针对脉冲强磁技术的研发,建立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算法模型,从而实现快速的参数匹配,目前第二台原理样机模块已搭建完成,处于整体验证阶段;在充电机产品上,完成了适用于商用车的高功率版充电机产品开发、测试验证和中试,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
  锂电设备领域,报告期完成120A/200A/240A等高精度数字电源的开发及上市,对15A/30A/60A等大圆柱电源完成了优化迭代;自主研发了大圆柱水冷容量一体机,该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圆柱电池测试系统,目前已经完成原理样机的研发;完成并发布全极耳大圆柱装配线,设备兼容单开口壳体及双开口工艺,全面覆盖大圆柱在动力及储能领域的生产应用,设备产能达100PPM。
  在充换电设备领域,依托核心技术优势针对换电站、运维系统、站控系统开发、云管理平台核心零部件的等内容,逐步推进整体的研发内容。研发了底盘式和侧向式商用车充换电站,推出了移动能源车和商用车平行式充换电站,迭代了顶吊式商用车充换电站。针对换电核心部件,完成乘用车电池螺栓式锁止机构寿命测试,使用寿命超行业标准3倍以上;商用车换电机器人目前已实现大批量交付使用,增加吊点力平衡检测、长距离全闭环定位、维护保养预警、防松检测、过载保护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换电机器人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针对运营终端、换电运维平台,已完成站控系统和云管理平台的迭代升级。
  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4,856.38万元,同比增长67.05%,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80%,极大提高了公司产品竞争力,公司新增申请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24项,新获得授权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通过专利布局建立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为公司未来能够持续创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领先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稳步推进产品交付能力
  生产基地建设,建设诸暨+苏州换电生产基地,形成年产680台套换电设备产能,报告期新建设宁夏换电生产基地并达到投产状态。
  募投项目稳步推进,“智能换电设备生产建设项目”、“智能电动化汽车部件智能装备生产建设项目”已于2023年上半年开始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人员扩充,为适配产能和保证快速交付,公司持续以模块化,班组式方式建立培养、培训机制,快速扩充成熟人才,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能。
  多元化供应链布局,保障产品及时交付。在供应链方面,公司立足多元化的供应链布局,凭借多年来在供应链端的积累和口碑,得到了供应商的大力支持,通过对现有长交期物料建立安全库存,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保障供应链安全。报告期公司整体供货能力增长,较好支持了公司业绩增长。供应链和交付不断融合淬炼,构建高质量、低成本、快速交付的供应链体系,更好夯实了与供应端厂商的深入合作关系,保障了交付。
  (五)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组织管理效能
  管理系统提升。公司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加强制度流程建设、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方面加大投入,新建并升级了一系列信息化系统。公司进一步明确要打造质量优、速度快、运作成本低的流程型组织的战略目标,以高度战略决心,推动数字化转型,投入资源。报告期公司启动了“ERP-SAP”二期系统和EHR系统”的上线工作,目前公司已经基本建立了核心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并正在不断深化应用、循环优化业务模式,逐步覆盖更多子公司。
  降本增效。公司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基线管理,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培育核心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全面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同时强化现金流意识,提高前端的预测准确性以及提前预判能力,降低资金占用及对业务快速发展的影响。报告期,公司继续深化了跨部门的物料归一化工作,做好优选库成本降低及交期缩短的优化工作,构建了战略供应商合作机制。
  内部控制方面,公司不断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采购、生产、研发和销售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内部治理和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以及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经营效率,提升公司整体管理和运营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六)优化人才建设,打造高绩效组织文化
  公司持续贯彻人才战略,持续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发展。从公司战略出发走进业务,了解短期和长期的需求,打造与公司战略相适配的组织能力。
  在人才组织协同方面,完善业务合作伙伴机制,基于扁平化管理需求,将人资、财务融入各个事业部,全面建设HRBP和财经BP管理机制,做好业务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提高管理效率。
  在人才扩充方面,为顺应公司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构建支撑公司战略和发展的人才梯队。公司大力拓展招聘渠道,除了传统招聘渠道,开拓网络招聘、校企合作、企业内部推荐等方式更精准有序的补充专业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上半年公司启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搭建EHR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实现员工信息数字化,做到人尽其才,人才增值,发现和发展奋斗者,让员工“无忧无虑地满意”。
  (七)抢抓资本市场新机遇,优化投融资结构,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进资本运作,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相关工作,发行股票16,401,479股,募集资金总额9.53亿元,将用于智能换电设备生产建设项目、智能电动化汽车部件智能装备生产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本次定增的发行,优化了公司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提高了公司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风险
  公司属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细分行业,现阶段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中,能否及时研发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和产品是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2.技术泄密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营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并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现阶段主要通过技术秘密和申请专利方式保护。尽管公司采取了建立健全了保密制度、加大技术投入等措施对技术予以保密。但上述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技术不外泄,如果出现技术外泄的情况,可能给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管理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科创板的发行上市,资产和业务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公司人员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也逐步增加,这对公司在战略规划、组织机构、内部控制、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不能适应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管理层不能持续有效地提升管理能力、优化管理体系,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和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4.海外经营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营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4.69%,主要来源于菲律宾、美国、墨西哥、匈牙利、加拿大等国家。公司的业务模式决定了智能制造项目需要在海外客户的生产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未来如果出现汇兑限制、东道国政府限制、战争及政治暴乱等情形,可能会影响公司智能制造项目的安装调试及验收进度,将给公司境外项目及时进行收入确认、款项收回等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给公司带来投资损失。同时,由于公司主要在境内经营,境外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海外经营人才尚需进一步补充,因此公司也面临由于公司海外经营经验及人才储备不足的海外经营风险。
  5.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的风险
  公司2021-2022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9,750.42万元和-19,722.2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2,986.01万元,一方面是因为分阶段收款模式形成期末应收账款较多,且票据结算较多,另一方面公司获取订单不规律,销售收款与采购付款时间错配。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持续增加,且收款的票据结算比例较高,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低,且存在为负的风险,后期若主要客户的信用状况恶化未能及时付款或公司未能进行持续有效的外部融资,公司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6.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公司应收账款相应增长。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86,109.17万元,占期末流动资产比重为33.34%。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若宏观经济或行业发展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公司客户发生经营困难或公司合作关系出现不利状况,可能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回收的情况,会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负面影响。
  7.存货管理风险
  2021年至2023年1-6月,公司存货余额呈增长趋势,各期末存货余额分别为48,773.64万元、89,060.06万元和87,711.07万元,从原材料采购到车间领用,经各生产工序间流转,进入成品库,最终到货物交付客户的过程往往决定了公司的存货规模及对营运资金的占用规模,同时经营周期内的市场环境变化也让公司面临着一定的存货跌价风险。若公司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生产和发货周期变长,或存货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或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及竞争加剧导致存货变现困难,则公司存货周转速度将下降,增加了营运资金占用规模和存货跌价风险敞口周期。
  8.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风险
  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智能装备制造业,行业供需状况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紧密相关,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本公司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有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可能对本公司的汽车、新能源电池、换电站等智能制造装备应用产品的需求造成影响。
  9.下游产业政策变化风险
  本公司所处的行业属于智能装备制造业,行业供需状况与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速紧密相关。公司主要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换电等领域,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变化对公司具有较大影响。近年来,综合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关于新能源财政补贴的政策,财政补贴由基金的全面补贴转为择优式补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逐年调整,短期来看,财政补贴政策的退坡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影响上游产业链的市场需求。如果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10、新业务市场开拓的风险
  依托在汽车智能制造设备领域的先发优势及多年积累的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经验,报告期公司切入换电设备领域,为开拓市场,应对国内外的竞争,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力等以迅速扩大新行业市场的占有率。换电模式尚处于萌芽阶段,若换电业务拓展策略、营销服务等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并引导客户需求,公司将面临新业务市场开拓风险。
  11.贸易摩擦风险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贸易摩擦争端愈演愈烈。尤其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范围和关税征收力度。如果未来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对外资客户在国内的智能制造需求以及公司产品外销会产生不利影响。
  12.汇率波动风险
  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公司境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断提高,且境外销售主要以美元结算为主,若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发生较大的波动,则会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如果人民币出现短期内大幅升值,公司产品出口以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创新优势
  公司具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的研发团队在电气控制、精密机械、光学及计算机算法等领域有着多年的研究开发经验,具有强大的机电光软一体化系统集成优势;在精密装配、测试及系统集成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并不断提炼和打磨、积累公司的核心Know-How。目前公司主要服务于全球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智能化,将客户前沿、创新、个性化的制造工艺、生产管理模式等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装备与工业软件,与世界一流企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使得公司技术与产品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不断加大在研发上投入,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不断加大在汽车设备、锂电设备和充换电设备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
  经过持续的积累和突破,公司在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迭代创新方面已经构建了一定的壁垒,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构建15项核心技术,累计获得22项发明专利,514余项核心知识产权。公司的研发技术实力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公司获得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认定,并承建了“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省级实验室。
  研发布局方面,公司将研发项目分为解决方案、产品和技术三大类,公司已经完成在核心科技和基础理论上的布局,形成了公司集团层面研究中心负责技术底层机理研究以及各BU层面开发中心负责工程技术攻关并行的创新格局。
  2.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多年,拥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业务关系持续稳定的优质客户。其中在汽车智能装备业务板块,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厂商中,有八家为公司客户,且合作深度和广度在拓展;在锂电池设备业务板块,公司拥有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珠海冠宇、正威集团、松下集团、埃克森等优质客户且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换电设备业务板块,公司陆续开拓了宁德时代、协鑫能科、吉利集团、蓝谷智慧能源、特来电领充、顺加能、东风集团、捷能智电、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优质客户,完成了“电池厂、主机厂、运营商、能源提供商”四大类客户的全面突破,并成功拓展终端商用车、终端乘用车、电池箱、EPC等客户。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于上述优质客户,主要服务于客户的核心生产线。公司与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快速响应能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能力获得客户的一致好评,客户黏性不断增强。贡献主要收入之外,优质客户的意义还在于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下游需求和持续的反馈,提升公司前瞻性业务、技术工艺提升和解决方案层面的实力,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生产交付优势
  非标定制化项目交付优势。公司具有十余年从事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的定制化、个性化生产的经验,通过服务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全球知名客户,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公司实施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公司实行“客户经理+方案经理+交付经理”的铁三角运行模式,从销售至生产至售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流程,打造了7*24h客户服务体系,项目管理能力灵活、高效,项目管理团队全程参与客户需求沟通、设计规划、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环节。同时公司通过建立了端到端的质量管控体系,保证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完全匹配和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产品、流程和操作标准化缩短交付周期,提升交付能力。
  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优势。公司已建立了先进的单元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开发理念,形成了公司多项标准化产品建设平台,有力推进公司标准化产品战略转型。公司将下游客户复杂的制造工艺与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生产作业,对应开发具有不同功能但接口(机械、电气、数据)统一的工艺模块,同时针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公司陆续开发了工业数据采集、清洗、传输、存储、分析、预测、可视化等工业互联系统模块。大量的模块积累形成了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与制造的基础平台。与此同时,公司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采购、生产、销售、供应链、研发等方面实现协同管理,重塑了公司的“操作系统”,公司运行效率正在不断改善。
  先进的智能制造能力优势。精密加工方面,公司具有十多年精密加工能力,目前有苏州、赣州两大精密加工中心,并拥有先进的精密加工设备及经验丰富的精密加工工程师。产能方面,公司设立了苏州、赣州、深圳、诸暨、宁夏等五大生产中心之上,已在积极规划华东制造中心、西部、北部等4地区的生产能力。标准模组+标准平台+标准产品+装备制造解决方案+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五大产品组合,助力客户生产。
  4.体系与管理优势
  管理能力优势。公司高度重视内部管理,通过多年规范运作,形成了高效、科学、清晰的组织架构,公司拥有一支以董事长为领头羊的成熟、稳定、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该团队具有多年的产品研发、产业化运营管理及市场经验,既是技术专家又是管理专家,对公司涉及的行业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够敏锐地捕捉行业内的各种市场机会,目前公司的研发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运作高效有序。
  管理体系优势。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端到端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公司全面推行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变革(IPD+)研发管理体系,建立了《瀚川IPD端到端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对公司的研发项目流程和项目管理进行了全流程严格、规范的规定。
  5.国际化运营优势
  十余年国际化运营经验,积累众多海外优质客户群。公司是国内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为数不多的走出国门,布局海外,与国外一线同行竞争的企业。公司2010年便进入欧洲市场,十余年来持续深耕海外市场,积累了如泰科电子、大陆集团、法雷奥、博世集团等全球知名客户,并在众多海外企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全球化布局,始终坚定“专业全球化”战略。秉承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战略方针,公司在欧洲、美洲以及东南亚设立了6家子公司和办事处,业务现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有力支持了公司在境外市场开拓、项目实施。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引进和培养具有目标市场国家语言、文化、技术、营销和管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构建了国际化的技术与市场团队,具备在全球实施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为众多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提供核心装备及系统支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