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各类高端装备及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

  • 产品类型:

    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解决方案、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装备解决方案、轨道交通智慧化解决方案、新能源工程车热管理机组、工业机器人、售后维修及运营维护服务体系

  • 产品名称:

    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 、 轨道交通通信电源 、 轨道交通整合供电电源 、 门体结构 、 门机驱动系统 、 控制系统 、 站台门专用电源 、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 、 逆变回馈系统 、 高铁/动车空调 、 铁路客车空调 、 城际动车空调 、 机车车辆空调 、 地铁/轻轨空调 、 单轨车辆空调 、 有轨电车空调 、 车辆辅助电源系统解决方案 、 车辆特种电缆解决方案 、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智能检测系统 、 智慧货场平台系统 、 铁路货运站天眼智能监控系统 、 铁路货场平过道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 、 铁路货车抱闸检测系统 、 智慧车站 、 智慧旅服 、 智慧安检 、 智能反恐 、 信号楼作业标准化 、 网轨隧综合智能运维系统

  • 经营范围:

    生产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产品、轨道交通电力操作电源、屏蔽门电源、车载辅助电源、不间断电源、屏蔽门系统、安全门系统;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销售轨道交通专用电源产品、轨道交通信号电源、屏蔽门系统、安全门系统、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专业机械设备、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投资及资产管理;经济信息咨询;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轨道交通信号、电力、通信专业计算机系统集成;出租办公用房;出租商业用房;轨道交通技术服务;轨道交通技术咨询;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02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库存量:轨道交通地面产品(套/站点) 1231.00 - - - -
库存量:轨道交通智慧化产品(项) 0.00 - - - -
库存量:轨道交通车辆产品(不含电缆)(台/套) 1221.00 - - - -
库存量:轨道交通车辆电缆(米) 419.00万 - - - -
订单金额:在手订单(元) 25.54亿 26.00亿 27.10亿 27.28亿 -
轨道交通地面产品库存量(套/站点) - - - 1305.00 1559.00
轨道交通智慧化产品库存量(项) - - - 0.00 0.00
轨道交通车辆电缆库存量(米) - - - 689.00万 826.00万
轨道交通车辆产品(不含电缆)库存量(台/套) - - - 839.00 497.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8.5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59亿 36.33%
第二名
1.29亿 10.22%
第三名
8858.44万 7.01%
第四名
3201.13万 2.53%
第五名
3140.74万 2.4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946.40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3.4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764.27万 5.08%
第二名
1867.90万 2.52%
第三名
1740.89万 2.35%
第四名
1405.54万 1.90%
第五名
1167.79万 1.5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1.9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97亿 29.81%
第二名
1.02亿 7.69%
第三名
9429.47万 7.07%
第四名
6045.17万 4.53%
第五名
3825.74万 2.8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888.6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1.4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031.51万 2.61%
第二名
1923.54万 2.47%
第三名
1832.01万 2.35%
第四名
1572.78万 2.02%
第五名
1528.84万 1.9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3.6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65亿 38.51%
第二名
1.31亿 10.84%
第三名
7498.82万 6.22%
第四名
6141.63万 5.09%
第五名
3658.72万 3.0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5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800.37万 3.72%
第二名
1996.65万 2.66%
第三名
1973.42万 2.62%
第四名
1735.49万 2.31%
第五名
1651.54万 2.2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9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7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89亿 36.99%
第二名
2.67亿 16.77%
第三名
1.59亿 9.96%
第四名
4233.28万 2.66%
第五名
3748.80万 2.3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8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650.29万 4.87%
第二名
3101.61万 3.25%
第三名
2684.51万 2.81%
第四名
2349.01万 2.46%
第五名
2320.45万 2.4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9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46亿 10.84%
第二名
8193.43万 6.08%
第三名
7107.89万 5.27%
第四名
4804.29万 3.56%
第五名
4317.10万 3.2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3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892.81万 4.18%
第二名
2771.17万 2.97%
第三名
2245.15万 2.41%
第四名
2207.87万 2.37%
第五名
2204.02万 2.3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为轨道交通多种电气化高端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和维护及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其他配套产品和服务。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电力电子、机械制造、计算机软件、信息通信技术等多种专业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交叉形成。轨道交通按照所有权性质及运营范围可分为国家铁路(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等)和地方厂矿铁路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作为高端制造装备...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为轨道交通多种电气化高端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和维护及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其他配套产品和服务。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电力电子、机械制造、计算机软件、信息通信技术等多种专业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交叉形成。轨道交通按照所有权性质及运营范围可分为国家铁路(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磁悬浮等)和地方厂矿铁路等。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促进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作为高端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交通装备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及建设规划密切相关,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新基建”、“双碳”等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及偌大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 年)》等多项政策推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近年来,轨道交通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为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及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轨道交通行业进入了“绿智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将以绿色智能技术发展为目标,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构筑新型交通生态系统,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作为聚焦轨道交通高端装备行业的成熟企业,公司持续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行业形势与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经营战略部署,发挥自身优势,应对经营风险,巩固行业地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并于2009年10月成为第一批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司二十多年来,聚焦轨道交通行业,从单一轨道交通地面电源设备提供商,发展成为业务布局涵盖轨道交通车辆、电务、工务、供电、运营等专业领域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现部署营销及服务平台遍布全国50多个城市以及德国、法国等地,覆盖国内众多轨道交通线路,海外应用业绩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以来,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优势,通过“内生+外延”并驱发展方式,形成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装备、轨道交通智慧化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板块和完善的售后维修及运营维护服务体系,同时于近年来推出新能源工程车热管理机组、抛光机器人、分选机器人等新产品,实现向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延伸拓展。
  1、轨道交通地面电气装备解决方案
  (1)地面电源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主要包括: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系统、轨道交通通信电源系统、轨道交通整合供电电源系统等。公司作为轨道交通信号智能电源系统领导者,先后凭借全高频信号电源、全数字化智能稳压信号电源和新一代铁路不间断信号电源系统等产品引领了轨道交通信号电源行业的数次技术革新,通过引入双总线架构技术、树状拓扑配电技术、高频隔离技术、交流并联技术、软开关技术、智能运维技术等,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整体性能,从而保障公司在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优势。
  (2)站台门系统解决方案(屏蔽门/安全门)。该方案包括门体结构、门机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以及站台门专用电源等一站式站台门系统。该方案为完全自主研发,国产化率达100%,并已广泛应用于地铁、城际、高铁、磁悬浮、机场APM线路中。
  (3)轨道交通制动能量管理系统。该方案包括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和逆变回馈系统。该产品经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召开的相关评审会评审认定,产品技术成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将积极跟踪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推广和应用。
  2、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装备解决方案
  (1)车辆空调系统解决方案。
  近年来,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践行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陆续推出天然制冷剂(CO2冷媒)空调、综合直流空调、智慧控制空调、R513A低碳型空调等产品。天然制冷剂(CO2冷媒)空调:该产品采用天然制冷剂——R744(CO2)作为空调制冷剂,具有低温热泵性能优越及环保的特点,应用跨临界制冷循环技术,产品克服现有轨道车辆空调所用过渡制冷剂的高全球变暖潜值的温室效应问题,具有绿色、环保优点,是“碳中和”目标下轨道交通空调产品的理想选择。综合直流空调:该产品减少辅助逆变器和空调变频器电源的中间转换环节,即实现整车减重,同时提高电源整体的使用效率;变频运行实现控制温度精度高、客室温度波动小、辅逆供电冲击电流小,低负荷变频节能,平均节能率为15%-25%。智慧控制空调:该产品运用智慧空调控制技术,能够实时监控并调整列车空调运行状态,自动故障诊断及预警、减少故障率、简化维修保养工作,该产品代表了空调系统技术发展的又一方向。 R513A低碳型空调:该产品使用更加环保的新型制冷剂R513A,相比于常规的HFC制冷剂,其GWP值下降了60%,相当于碳排放量下降60%,使得轨道车辆空调更加低碳环保。
  (2)车辆辅助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中/高频车载辅助电源系统技术源于德国子公司SMART,已发展到第三代技术平台。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质量可靠、效率高的特点,与同功率的传统工频产品相比,减重约50%,体积减少30%,工效提升约 5个百分点,节能效果显著,竞争优势明显。基于此技术平台,衍生出高铁及城际动车组辅助电源系统、城轨车辆电源产品系统、普铁车辆DC600V电源系统。
  高铁及城际动车组辅助电源:该产品包含了辅助变流器、充电机、单相逆变器等,产品型号已覆盖高铁及城际动车组列车。
  城轨车辆辅助电源系统:该系统包括辅助变流器(包含逆变器和充电器)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宁波、佛山及海外等多个城市城轨车辆中。
  普铁DC600V电源:产品用于25G/25T型旅客列车。该产品已覆盖全国多个路局,适应各种自然环境,运行状况良好、稳定。
  高速列车涡流制动励磁电源:产品使用公司专利技术的高频电源平台,控制和监控平台简洁明了,与同功率的其它厂家的同类型产品相比,体积和重量均降低50%左右,竞争优势明显。
  (3)车辆特种电缆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为高铁、动车、城轨、电力机车等电气化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的各电气设备、设施提供电缆解决方案,如:动力牵引系统、司机室控制系统、卫生间给水系统、电气化车钩开闭装置、厨房电气系统、内外部照明系统、列车座椅电源系统、塞拉门控制系统等。
  公司继续提升轨道交通领域的竞争优势,并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电力机车以及客车检修市场。目前,公司车辆特种电缆已覆盖传统动车组车型、“和谐号”动车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时速 160公里动力集中电动车组、地铁车辆、电力机车以及磁悬浮等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应用市场。
  3、轨道交通智慧化解决方案
  公司运用物理传感、物联网、图像识别、声音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主要分为智慧货运、智慧客运及智慧运维三大板块。
  (1)智慧货运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主要包含货车装载状态高清智能检测系统、智慧货场平台系统、铁路货运站天眼智能监控系统、铁路货场平过道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铁路货车抱闸检测系统等。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智能检测系统安装在铁路货运站、编组站及专用线、专用铁路等关键运输节点,是利用高清彩色线阵扫描、激光扫描、传感器等技术,对行进中的铁路货车进行实时检测,形成高清彩色图像及结构化数据;运用深度学习、机器视觉等AI技术,完成货运车辆装载问题的自动化智能检测和预警。
  智慧货场平台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从货场作业效率提升、作业质量把控、作业安全保障三个维度,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以及对铁路生产系统数据、货场资源数据、现场作业数据的深度分析,使货场作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可对作业进度进行实时掌控、分析和风险跟踪,实现了货场作业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铁路货运站天眼智能监控系统是智慧货场平台的协作系统,实时对货场关键位置的监控视频图像进行智能分析,自动提取视频中有关信息,包括货场人员、车辆、货物、装卸设备状态、作业状态等,实现现场作业进度实时掌控、违规行为实时监测、作业及重点区域安全风险实时智能预警。
  铁路货场平过道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安装在铁路站场复杂作业区域的平交道口,运用图像智能分析、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列车自动检测、机动车及行人自动检测、护栏自动升降、声光提醒、防砸防误拦等功能。
  铁路货车抱闸检测系统运用多维图像采集、深度学习、自动化控制、智能语音等先进技术,实现对车辆风抱、链抱状态的实时检测、动态预警,能有效防止抱闸车辆过峰溜放,从而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2)智慧客运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包括智慧车站、智慧旅服、智慧安检、智能反恐、信号楼作业标准化等系统。
  智慧车站系统通过在车站内部和周边区域部署物联网设备和传感器,实现对车站设施、人流、车辆等各个方面的实时监测和管理。通过智慧安检、智慧视频、智能终端产品三大主线,从安全保障、旅客服务、智能管理三大方面解决了长期困扰车站运营管理的信息查找困难、问题反馈不及时、旅客乘车体验差、监督管理难等问题;智慧旅服系统通过在车站安装智能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旅客需求的智能识别和个性化服务。在旅客出行前、进站、候车、乘车、换乘、出站等环节上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为其它业务功能模块提供列车客运组织相关的接口业务数据;智慧安检系统实现了违禁品自动识别、违禁品库自主学习、人包自动关联、数据自动联网整合、设备自动检测的 5A功能,开创了安检作业的新模式;智能反恐安全管控系统通过在车站和车站周边部署智能监控设备和视频分析技术,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分析。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可疑人员和行为,及时发出警报并协助安全人员采取措施;信号楼作业标准化系统主要应用于信号楼作业过程分析、标准评价和关键环节管控。
  (3)智慧运维解决方案
  该解决方案包括网轨隧综合智能运维系统和城轨车辆综合智能运维系统。
  网轨隧综合智能运维系统:前端车载检测装置主要安装于客运车辆和工程检测车上,完成网、轨、隧实时状态检测和故障定位,后端数据中心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及评价,系统用车地无线协同和云计算一体智能检测架构,融合了机器视觉检测原理、激光三角反射式原理、惯性基准法、激光雷达技术等先进手段,以城轨车辆作为检测平台,实现接触网、轨道、隧道等基础设施、设备的同时空和多维度融合,实时检测、AI智能处理、多专业协同分析、车地数据无线传输、在线实时预警、设备健康状态综合分析等功能。
  该系统主要包括接触网(轨)动态检测系统、轨道动态检测系统、隧道限界动态检测系统和网、轨、隧巡检系统等子系统。接触网(轨)动态检测系统:采用接触式与非接触式相结合的检测方式,全天候实时对接触网(轨)几何参数、弓网(靴轨)关系、电气参数进行高精度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全面诊断评估接触网状态,为接触网检修运维提供指导。轨道动态检测系统:运用惯性基准原理和光截测量原理,对轨道几何参数(轨距、水平、高低、轨向和三角坑)、钢轨轮廓(水平、垂直)磨耗等参数进行检测。并通过专家评判系统生成 TQI(轨道质量)指数报表等各项检测报告对轨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检修建议。限界动态检测系统:运用激光雷达测距、三维成像、光截测量等技术等,对地铁隧道或延线设施进行360°全方位立体扫描,实现隧道廓形的检测,获取隧道限界信息,判定是否有物体侵入车辆限界状态,提供侵限数据信息。网、轨、隧巡检系统:采用连续高清成像技术、图像智能识别技术、精确定位等技术,对接触网、轨道、隧道图像进行高速、高精度、高密度采集,并对数据进行人工智能识别、故障分析及病害预警,降低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及人力成本。
  城轨车辆综合智能运维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轨旁检测系统、车底机器人检测系统、车载综合检测系统,采集车辆运行数据,结合段场维修系统,精准分析段场及线网级车辆故障问题,提高列车日常检修效率,提升上线列车整体可靠性,促进修程修制变革,降低列车运维成本。包括轨旁车辆在线检测系统、地铁车辆360°智能检测系统、轮对检测系统、轨旁受电弓检测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车底智能检测机器人等。
  轨旁车辆在线检测系统:安装在地铁车辆段出入库线或正线轨道两侧,由城轨车辆全景彩色图像智能检测分析系统(360°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受电弓(靴)检测系统、轮对检测系统、走行部关键部位温度检测子系统组成。该系统融合了彩色线阵高清成像、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红外热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多组采集单元对车辆全部可视部件进行360°全景扫描,以不停车检测的方式,实现了对列车关键部件实时的智能化、数字化检测。此外,该系统能够实现同车、同类部件、同一部件全生命周期数据趋势分析,便于检修人员快速浏览对比,发现确认异常。
  地铁车辆360°智能检测系统:运用线阵高清彩色成像、AI自学习、三维检测等技术,以不停车检测的方式对经过车辆外观进行全景彩色、实时扫描,在真实还原现场的前提下,对车辆状态进行智能检测分析,可有效识别车体部件螺丝松动、箱盖脱落、裂纹破损、油脂渗漏等常见问题,并针对异常进行预警提示,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清晰掌握车体部件变化趋势,实现故障预警。轮对检测系统:采用图像测量技术、高精度位移测量技术,对车辆走行部进行检测,并具备系统自检、数据通讯及数据管理功能,自动判别车辆的踏面尺寸超差、踏面擦伤故障、车辆不圆度超差、轴承温度异常,以及自动判别列车运行方向、列车车号、测试和计辆计轴。受电弓检测系统:采用高速、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测量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实现受电弓关键特性参数的在线动态自动检测和车顶关键部件、车顶异物的可视化观测,适用于各型电力机车的受电弓和车顶设备检测。
  车底智能检测机器人:安装在检修库内,通过机器视觉、激光测量、深度学习、AI诊断等技术,机器人将计划作业与轨旁检测实时数据结合,可在检修坑道内自动走行,定位车辆关键部件和复检部件,进行二维和三维检测。系统大幅降低人工检查的劳动强度和难度,提高车辆检修作业质量,实现车辆段对列车日检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检查。
  4、新能源工程车热管理机组
  新能源工程车热管理机组采用高压永磁同步涡旋变频压缩机和智能控制算法,充分满足电池热管理在各工况下面的需求,使电池工作在可靠的温度范围。
  5、工业机器人
  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基础,在制造场景下,赋能AI算法和图像视觉及传感器技术,提升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应用场景包括打磨、抛光、上下料、分拣作业等。
  6、售后维修及运营维护服务体系
  公司目前具备轨道交通地面电源维护维修、车辆DC600V电源装置E2/E3/E4/E5维修、动车电源维修、DC600V电源更新、空调E4/E5修等维修能力。公司拥有超过300名专业服务人员、14个技术服务和备件中心、6个全产品技术服务与咨询中心,服务网络遍布全国所有地铁城市,覆盖18个路局集团公司、全部地铁公司及核心车辆维修维护基地,能够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公司服务范围包括维保服务、改造升级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故障维修服务、设备大修服务、培训服务、定制产品服务、换新服务、车载服务、应急支持服务等。公司以专业的技术团队及设备仪器、规范的服务流程及质量保障体系,为客户提供满意高效的服务。
  公司线上服务管理工具——闪服APP及鼎汉服务小程序顺利实现了客户需求匹配、服务工程师现场管理与售后服务资源的零障碍对接。接入“闪服”平台后,客户能够实现7*24小时便捷一键报修,客服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5分钟;客户实时掌握服务进度、控制服务结果、评价服务质量。“闪服”平台能够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过程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评价、运维管理移动化。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采购范围:根据公司经营指标及业务范围进行物料及设备采购,包括且不限于不锈钢、铜、电子元器件、成品板、结构件、电气设备等物料。
  采购管理: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根据年末预测下一年度的销售业绩指数,研发部与产品部制定所需物料清单,采购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利时利面的年度采购计划。组织质量管理部、研发部、产品部等多部门按照产品类型及产品性质对供应商灵活开展季度或年度评级、供应商资质审核等,依据评级和审核结果,采购部实时筛除低质量供应商,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充分发挥公开招标采购机制,进行多方比较引入竞争,在选取高质量原料的条件下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采购架构:公司采购分供应商管理与采购执行两部分,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开发、认证和绩效管理;主要以招标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执行,包括采购计划制定、采购订单履行、采购入库管理等,通过控制各项采购环节,以避免程序漏洞。
  2、生产模式
  生产计划:公司在中国与德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充分利用S&OP流程工具和CRM、ERP系统等数字化信息内部服务平台制定、管理、传输生产需求,市场部、采购部、产品部及相关业务部门实时整合信息并有效传递至生产部门进行生产管理。生产计划主要分为三层:(1)依据S&OP及公司年度销售总量制定全面的年度生产计划;(2)每月20-25日确认S&OP及要货计划,以确定未来月度生产;(3)基于月度生产计划,结合物料、生产文档情况,细化分解为周、日生产计划,下发至生产基地车间,及时满足客户要货需求。
  生产模式:公司采用“自主生产+委托加工”的生产模式。其中,核心工艺与高技术安装、整合、加工工序由公司自主完成;劳动密集型、工艺简单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采用委托加工方式,公司制定了“质量表现卓越,用户体验一流”的质量方针,倡导和追求零缺陷管理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追求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
  3、营销模式
  国内营销模式:公司设立区域代表处和主机厂代表处作为横向销售单元,与各子公司、业务线纵向销售单元共同构成对接最终用户和中间用户的矩阵式网状销售与服务平台,覆盖所有轨道交通线路。平台基于公开招标信息,结合客户需求实时快速响应,售前、售中体系联合启动,第一时间提供满足各级客户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售后体系全周期跟踪产品使用情况,保障产品安全、稳定运行。
  境外营销模式:一方面,公司通过具备资质的总包商平台对外提供产品及服务,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德国子公司SMART与海外业主进行直接业务合作。SMART与国外各主机厂具有长期、广泛的合作基础,将协助公司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加强对国际轨道交通市场的拓展能力。
  (三)行业情况及业绩驱动因素
  1、国家铁路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
  2、城市轨道交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24年1月发布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10,165.7公里,车站5,897座;2023年,全国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6条,新增运营里程581.7公里,新增红河和咸阳2个城市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始终坚持以自主研发驱动企业发展的理念,深耕轨道交通行业技术,依托二十多年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实践,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占据技术领先地位。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公司积极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持续研发创新,强化产品和方案面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轻量化、智能化的技术引领优势,布局下一代创新技术变革升级,持续聚焦高质量技术研发投入,以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构建细分领域先进技术核心地位。
  1、车辆电气装备——轻量化、智慧环保创新
  铁路、城轨车辆空调市场主流供应商,产品应用超过35年,供货超过60,000套
  创新性轻量化车载辅助电源系统供应商,30年技术积累与超过25个国家海外应用,进入SC3第三代领先技术平台,在网运行超过8,000套
  2、地面电气装备——技术与市场双优势“拳头产品”
  3、智慧化解决方案——创新解决方案设计
  城轨车辆全景彩色图像智能检测分析系统(360°动态图像检测系统),彩色高清图像识别供应商
  铁路总公司《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研制》、国家示范工程《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智能运维系统》课题组成员
  公司将持续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新基建”、“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拉长创新长板,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为“制造强国”贡献“鼎汉”力量。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近年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资优势赋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的重要手段。2021年 8月18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引导,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控股企业中的一员,国有资本基于现有优势,通过导入业务资源、支持信贷额度、协助项目落地、输入优秀管理人才等多种举措在资金、业务、资源等多维度为公司赋能,结合公司现有产品及多年的技术积累,紧抓行业市场发展机遇,实现产业联动、合作共赢、共同促进,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上市公司做强做优做大、高质量发展。
  2、科学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保障公司高效、规范、健康运行
  有效的、科学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基石。目前,公司已在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内部组织架构、外部利益相关方等方面建立起国有实际控股的差异化上市公司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以国有资本为基础、市场化效率为动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为保障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典范。
  一方面,公司已建立起国有资本实际控股、原实际控制人高比例持股、社会公众股东充分流通的股权结构,在保障公司控股权稳定、发挥各主要股东资源优势的同时,建立覆盖各公众股东的多维度沟通渠道,倾听股东心声、传递公司价值,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公司国资背景下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团队包括行业技术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企业管理专家、投资并购专家等拥有丰富专业背景及多年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在公司治理、制度建设、规范运作、科学决策、经营管理等各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持;另一方面,公司已搭建起上市公司集团化平台为基础,各生产经营子公司为主体,资源垂直共享与各业务单元高效运营的内部组织架构,并通过内部培养及外部引进,构建了基于国际一流企业建设、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公司品牌影响力和技术领先性
  公司于近年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规划落地、产品业务整合重构、下属公司形象整合、合作伙伴推宣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鼎汉”品牌体系战略升级,完成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到聚焦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及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专家的影响力构建,为公司新产品应用拓展、业务持续增长、不断打开新的市场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客户对围绕轨道交通综合装备供应商系统性的创新需求越来越多,鼎汉技术不仅在车辆电气、地面电气、智能运维服务等细分领域持续创新,且在多装备整合创新方面不断提供更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降低行业客户的综合拥有成本,提升安全保障性。公司解决方案在轻量化、智能化、绿色环保、信息化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创新突破已走在行业前列,基于公司业务布局的协同优势,公司有能力提供符合未来发展的更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认同,逐步成为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服务提供商。
  4、深度响应客户需求及解决方案应用创新能力
  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技术的持续创新,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为特征的新型轨道交通产业逐步形成,公司依托多年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深耕经验,基于跨技术领域品牌认知度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了公司获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困难的能力,增强了公司发现机会、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随着公司对客户需求获取能力的提升、公司研发实力的增强、自主研发的持续性投入和产品多元化的布局,公司在各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得到了更多沉淀,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加深;同时,公司针对研发的不断投入和积累,不仅建立了更加先进、功能更加完善的研发硬件环境,且在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建立核心竞争能力,拥有一批优秀技术开发人才,支撑公司持续发展,使公司提供解决方案应用的创新能力更进一步。
  5、公司战略规划和落地执行的能力
  在公司实现“地面到车辆、增量到存量、走向国际化”的战略转型阶段,公司已逐步构筑基于产品跨界式增长的商业模式和能力,并沉淀和积累了丰富的战略规划能力与落地执行经验。同时,公司围绕平台化建设思路,开展新商业模式和赛道的探索,基于未来商业机会与战略方向从事前瞻性研究,这些举措都使公司各项业务产生新的协同效应并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已成功实现了国内为数不多“地面到车辆”跨专业发展的战略落地;同时国内外资源双向对接,促使国际先进技术的国产化与国内创新应用的国际化,国际化进程推进顺利;智慧安全运维业务依托大数据、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先的技术优势以及广泛的应用场景,正在面向更多客户和领域延伸,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重要构成部分。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同时,202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公司董事会始终以国家战略方向为指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谋划发展思路,立足本业、深耕行业、驱动创新、服务大局。
  公司经营团队紧密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计划,抢抓行业建设复苏机遇,推动在手订单有序执行,实现营业收入151,756.3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57%;进一步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效率,夯实内部改革成果,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创
  新能力得到有效加强,资产质量及周转效率改善明显,期间费用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坚决贯彻和持续优化“以收定支”政策,落实应收账款“规模不扩张、结构不恶化”要求,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应收账款回收,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下降显著,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783.9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扭亏为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895.53万元,同比增长191.41%,公司经营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聚焦主业、抢抓新机,市场拓展有序推进
  公司贯彻优质、高效、稳健发展理念,以公司战略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完善销售和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及运行机制,提升销售业绩与服务品质;不断整合营销资源,构建营销队伍矩阵管理模式,集约化效果明显;深入控股股东资源融合,挖掘新产品示范应用机会,加大行业外市场拓展力度,持续打开公司增长新空间。2023年,公司实现新增中标17.98亿元,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25.54亿元。
  ①有序推动,主营业务良性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信号电源系统持续保持市场领先优势,新产品铁路不间断信号电源系统除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成都、郑州、兰州等主要路局实现业务拓展外,截至目前在广州地铁已有8条线路90个站点实现应用,同时已成功投入高速铁路沪宁线、宁杭线批量使用;新产品轨道交通地面电源锂电池用防火系统已成功投入广州地铁及上海铁路局批量使用,投入运行情况良好;屏蔽门/站台门系统成功中标北京市轨道交通 12号线、13号线站台门设备供货项目及成都地铁中修项目,中标金额超过1.75亿元;车辆特种电缆产品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动车和铁路业务持续增长,同时顺利中标大连、福州、厦门、天津等城市多条城轨项目;中/高频车载辅助电源系统凭借优质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客户口碑持续布局广州地铁及有轨电车、北京地铁、马来西亚地铁等多条新建线路及替代性改造市场;铁路平交道口智能安全防护系统第二代产品以保安全、降成本为目标,已在成都、长沙等城市的站点实施、升级并投入试用;网轨隧综合检测系统在重庆、西安、贵阳等地取得市场突破,部分既有线路经过不断优化检测,精度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加强。
  ②多元发展,开辟业务新增长点
  报告期,在新能源市场领域,公司除在山河智能实现新能源热管理机组小批量供货外,与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在复合式热管理机组上已实现合作,成功试装并测试完成,为公司新能源热管理市场的开拓及与其它工程机械企业展开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储能热管理产品以液冷技术路线为抓手,对焦储能集成商,已成功实现应用于电力储能柜的插框式储能液冷机组市场突破;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自动立体仓库解决方案中标广州电缆厂有限公司相关项目,抛光机器人、分选机器人等产品已与广州工控下属控股公司实现合作。
  (2)自主可控,持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报告期,公司坚持高水平研发投入,以优势积累为基础,紧跟国家及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潜能,创新蓄能增量,品质稳固存量,深入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 10,739.62万元,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200项,其中发明专利70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外观设计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 263项,核心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公司组建了多元化的、具有国际视野并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和相关产品开发经验的研发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54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达到22.97%。
  ①车辆电气装备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在广州建立轨道交通车载电源研发中心实验室,目前已具备EMC、冲击振动、高低温、电学试验等试验能力,为后续产品研发及进一步优化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研发平台;轨道交通车辆DHVX系列中/高频辅助逆变器于报告期内通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自主化评审,同时公司正进行第四代中/高频辅逆平台开发,截至目前进展顺利。
  报告期内,公司与广州地铁合作,倾力打造智慧地铁项目。在该项目中,车辆空调同时应用了综合直流、智慧控制技术以及R513A新型制冷剂,截止目前已完成首列交付,项目计划推进顺利。
  ②智慧化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货车装载状态高清智能检测系统完成了多项优化升级工作,包括国铁货运生产作业与管控平台适配接入,满足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最新企业标准要求;对抱闸检测系统进行智能识别优化,大幅提升准确率;对网轨隧综合检测系统进行各专业数据协同共享、跨专业联合分析,实现运维状态的健康评估和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提高维护质量、优化检修规程、提升运维效率、控制运维成本为目标,为新线建设提供指导依据;公司地铁车辆360°智能检测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种新技术,完成了算法模型和算法框架的优化升级工作,算法效率及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轨道巡检系统在项点覆盖和系统准确率方面进行了算法优化,得到客户普遍认可。
  ③新能源及工业机器人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为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开发了复合式热管理机组,该热管理机组包括两套独立的系统:一套为解决锂离子电池散热的热管理系统,一套为驱动电机、电机电控和充电机OBC散热的热管理系统,目前已实现装车并通过测试。除山河智能、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外,公司已积极开展与其他工程机械公司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在绿色智造、零碳排放等方面进行联合探索,助力推进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化转型。
  公司凭借轨道交通特种空调系统多年的设计研发经验与技术积累,目前正在研发用于集装箱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产品的多款插框式、机柜式储能液冷机组系列产品,提供全链条温控解决方案,响应国家双碳节能减排政策,赋能电网综合调峰调频。
  公司于报告期内研发物流分拣机器人,采用先进视觉识别技术,对货物进行精准辨识和分类,从而减少分拣流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疏漏和误差,保证高效率、高精度的分拣质量,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3)科学管理、紧抓变革,盈利水平持续提高
  ①完善治理结构,护航公司发展
  报告期,公司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符合各项法律法规、国资监管要求前提下,继续优化以“三会一层”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制度流程,强化风险防控,全面提升公司科学管理水平与资源整合能力,使公司治理与企业经营及未来发展深度融合。
  ②落实变革措施,提升经营质效
  严格贯彻“以收定支”政策,落实应收账款“规模不扩张、结构不恶化”要求,长周期应收账款专项收回工作开展效果良好,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895.53万元,同比由负转正。
  通过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融资管理工作、合理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对标分析、动态监控、纳入考核、合理纠偏等精细化预算管理方式,确保资源分配合理,各项经营活动可期可控。
  开展中层及以上领导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基本实现了以岗位定薪酬标准、以考核定薪酬结算的目标,有效的激发了中层及以上领导人员的积极性,初步建立绩效文化氛围。
  树立“全员、全方位、全流程”降本控费、提质增效理念,通过研发设计优化、采购体系完善、生产工艺改进、资产使用效率提升、费用支出严控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改善经营质量。报告期内,销售费用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53%,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1.87%。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发展与趋势
  1、国家政策推动轨道交通行业持续发展
  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设置“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专栏列示具体规划,包括战略骨干通道、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等;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3,000公里,累计完成投资额有望超过3万亿元。
  2022年12月,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并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
  2023年6月14日,交通部提出要加大交通运输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全球产业链韧性。构建便捷畅通、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坚持生态优先,加快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将深化交通领域新兴技术交流合作,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赋能交通可持续发展。
  2、“一带一路”“新基建”拉动行业发展,维保市场或将成为轨交行业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量
  轨道交通建设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一直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国家大力支持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政策,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国产轨道交通设备的需求大幅提升,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力拉动我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目前一二线城市的轨道交通日益成熟、规划合理,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成为轨道交通行业主要发展趋势。
  “十四五”期间铁路固定投资维持稳定,政策规划高铁目标里程使动车组存在增长空间。“公转铁”持续深化,城轨市场从高速发展转为有序发展。“一带一路”有望拉动海外交通设施建设,随着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减少、海外需求持续释放,基建发展趋势逐步改善,轨交装备行业有望受益于海外交通设施建设。
  “新基建”将加快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城市群发展。2020年国家发改委把城际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列入“新基建”建设的七大领域。2021年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随着城市群建设加快,城际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为轨道交通开辟重要的增量空间。另外,早期投产的高铁和城轨车已陆续进入高级修和大修阶段,庞大的运维市场将会成为轨交行业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量。
  (二)公司发展战略
  1、企业愿景
  2、企业使命
  3、核心价值观
  勇于担当、说到做到、追求卓越、合作共赢
  4、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坚持创新与技术引领的战略核心,推进同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在不断夯实产品技术领先能力的同时,面向新能源、储能、热管理、人工智能等相关性行业拓展布局,目标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与技术引领能力的电气装备供应商与智慧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以产品技术综合实力构建系统性壁垒。
  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不断演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公司积极研究人工智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产品技术,面向相关产业协同扩展应用,构建降低行业变动风险、支撑公司跨越式发展的第二增长极。同时,公司不断加强产品在可靠性、安全性、高效率方面的领先能力,不断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持续加强在智慧化运营与运维管理的投入,面向“后市场”强化布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后市场”融合发展,已落地应用多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化检测、智慧化运维产品,积极拓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轨道交通及相关产业的深度应用。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并持续推进制度与管理创新,运用好混合所有制的优势,一方面持续强化内控与精细化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发挥好协同与创新管理的灵活性,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落地应用,深入践行“共创、共赢、共享”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改革,确保公司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三)经营计划
  1、2023年度经营计划在报告期内的执行情况
  2、2024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公司“深化改革、厚积薄发”之年,公司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深化改革、质量立企、科技引领、资本助力”四大工程,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解
  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逆势求进,圆满完成公司 2024 年度各项任务,全面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2024年,公司重点工作如下:
  一是深化改革释活力。通过建立统一的营销管理平台、构建三级管理模式以及实施更有竞争力的薪酬模式,进一步强化市场组织;通过厘清总部与子公司的职能边界、构建深度合作的供应商体系以及实施采购人员轮岗交流,进一步优化采购管理;通过加快部分子公司非关键工序清理、推进境内外相关联子公司一体化管理、建立与新业务相适应的经营模式以及探索建立统一的专业化售后服务团队,进一步转化经营模式;通过不断优化用工总量、工资总额与公司年度主要经济指标挂钩联动控制机制、加大各级领导人员“能下”力度以及逐步建立薪酬市场化体系,进一步严格激励约束;通过系统开展资产管理工作、盘活利用产能利用率不高的厂房以及适时退出资金占用较多、投资回报率不高的金融投资项目,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
  二是质量立企铸品牌。通过经验方法的持续总结优化、意识文化的全员宣传教育、纪律责任的严格执行落实,进一步植入质量立企理念;通过规范统计质量成本、专项整改质量问题、提升经验反馈实效、整改效果“回头看”以及抓牢供应商质量关,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工作;通过确保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及CRCC等各类认证的年审和换证工作、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三是科技引领强根基。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构建两级创新平台、配套建设相应的研发管理体系以及以成果、贡献、效益为导向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一步建设科技创新体制;通过统筹资金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择优支持重点研发项目、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队伍、完善科技研发设备设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通过推动技术成果标准化、鼓励出台新产品新技术市场推广专项激励政策、探索新产品新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商业模式,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是资本助力谋发展。通过积极推动股权结构优化、建立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链接资本市场多方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司资本市场价值;探索通过资本市场平台实现公司向新领域、新市场、新业务的延伸拓展,努力构建公司新质生产力,突破增长天花板;通过信息披露、业绩说明会、投资者路演、媒体宣传等方式,将公司战略规划、业务发展、经营亮点、投资价值传递给广大投资者,提升资本市场对公司的关注度及认同感;通过合规经营、规范运作、业绩增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树立资本市场良好形象。
  (四)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及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下降风险
  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产业规模、发展速度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政策密切相关。当宏观经济波动、轨道交通产业投资规模下降或政策转向,将对公司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密切关注轨道交通行业政策变化。公司将提早布局、积极应对,努力将行业政策转向等因素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二,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公司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逐步优化业务条线,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创造多极利润增长点。第三,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持续推动内部管理升级,紧抓降费增效,提高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
  2、集团化整合、核心人才流失带来的管理风险
  公司通过“内生+外延”并驱方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国内外子公司的产业集团。集团化运作方式对公司内部文化融合、资源整合、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提出更高要求,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如果公司集团化管控能力薄弱,集团管理体系调整滞后,无法适应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变化,不能持续吸引和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则会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根据集团化发展要求,公司成立了“鼎汉集团”作为管理平台,自上而下推动平台化管理。第一,打破各业务板块信息壁垒,实现业务资源共享,降低协作成本,推进各业务公司的有效整合,努力提升整体效率;第二,推动集团化内部运营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与集团规模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公司运营顺畅;第三,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政策,配合股权激励计划,吸引和留住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竞争加剧、毛利率降低的风险
  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每个阶段的竞争策略、价格策略、毛利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未来,随着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趋于饱和,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销售价格下降、毛利率降低的风险。
  应对措施:第一,优化产品结构。逐步改变公司的产品结构,增大高毛利、自主研发产品及服务业务比重,积极引导行业技术变革,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与竞争优势;第二,严格控制成本。公司将逐步加强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推动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保障公司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第三,加快公司智慧化运维以及后市场服务业务拓展,紧抓行业效率提升目标带来的智慧化解决方案需求以及日益进入维修维护期的庞大存量市场需求,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4、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随着公司收入规模和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长,保证充足的流动性已成为公司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公司主要客户是中国中车各车辆主机厂、各铁路路局、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公司等,历史上较少发生坏账损失。未来,公司应收账款数额的不断增加、客户结构及账龄结构改变,可能造成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降低,造成流动性风险和坏账损失。
  应对措施:第一,明确责任,加强回款考核。公司将应收账款回款纳入市场人员业绩考核范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回款管理,重点加强大额超长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制定逐笔回款策略并积极跟踪落实,持续改善公司现金流情况,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第二,审慎决策新业务,强调流动性。公司审慎决策开发新业务,重视合作伙伴和客户信用状况,将新业务的运营指标纳入决策范围,防范新业务给公司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5、国际化发展的风险
  2017年,公司收购了德国子公司SMART。SMART的主要资产和日常经营管理均在德国,在法律法规、会计税收制度、商业惯例、企业文化等方面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异。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可能因对国际规则不了解、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第一,逐步构建适应集团化经营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提升集团管理能力,完善投后管理机制,实时跟踪境外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及所在行业的变化趋势,给予充足的资源共享和投入保障;第二,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对国际规则、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公司海外业务水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