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系统业务群、智能控制(原智能弹药)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
雷达系统 、 卫星应用 、 智能控制 、 安全存储 、 智能网联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系统服务;企业管理;进出口代理;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2020-12-31 |
---|---|---|---|---|---|
卫星应用业务群营业收入(元) | 8801.54万 | - | - | - | - |
安全存储业务群营业收入(元) | 6407.67万 | - | - | - | - |
智能控制业务群营业收入(元) | 1.14亿 | - | - | - | - |
智能网联业务群营业收入(元) | 874.82万 | - | - | - | - |
雷达系统业务群营业收入(元) | 2.10亿 | - | - | - | - |
专利数量:新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项) | 14.00 | 50.00 | - | - | - |
专利数量:新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项) | 15.00 | 66.00 | - | - | - |
销量:其他(元) | - | 890.11万 | - | - | - |
销量: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元) | - | 13.09亿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项) | - | 66.00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项) | - | 50.00 | 96.00 | - | - |
其他销量(元) | - | - | 605.50万 | - | - |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销量(元) | - | - | 13.58亿 | 16.07亿 | 12.08亿 |
专利数量:新申请项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项) | - | - | 96.00 | - | -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2.04亿 | 15.45% |
客户二 |
1.08亿 | 8.23% |
客户三 |
5278.14万 | 4.01% |
客户四 |
4731.89万 | 3.59% |
客户五 |
4150.84万 | 3.1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3867.70万 | 4.98% |
供应商二 |
3177.57万 | 4.09% |
供应商三 |
3040.59万 | 3.92% |
供应商四 |
2744.72万 | 3.53% |
供应商五 |
2728.14万 | 3.5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21亿 | 8.89% |
客户二 |
9226.06万 | 6.77% |
客户三 |
9135.84万 | 6.70% |
客户四 |
6163.59万 | 4.52% |
客户五 |
5395.21万 | 3.9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5484.58万 | 5.66% |
供应商二 |
3890.50万 | 4.01% |
供应商三 |
2434.65万 | 2.51% |
供应商四 |
2296.11万 | 2.37% |
供应商五 |
2265.91万 | 2.3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9547.96万 | 5.41% |
客户二 |
8495.02万 | 4.82% |
客户三 |
6580.40万 | 3.73% |
客户四 |
6383.56万 | 3.62% |
客户五 |
5795.22万 | 3.2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25亿 | 8.61% |
供应商二 |
2520.14万 | 1.74% |
供应商三 |
2333.33万 | 1.61% |
供应商四 |
2205.56万 | 1.52% |
供应商五 |
2138.09万 | 1.4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5945.63万 | 6.66% |
客户2 |
4999.27万 | 5.60% |
客户3 |
4140.66万 | 4.64% |
客户4 |
2807.39万 | 3.14% |
客户5 |
2798.84万 | 3.1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3997.09万 | 3.81% |
供应商2 |
3791.94万 | 3.61% |
供应商3 |
3023.79万 | 2.88% |
供应商4 |
2986.32万 | 2.84% |
供应商5 |
2310.26万 | 2.20%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569.99万 | 4.06% |
客户2 |
4176.05万 | 3.71% |
客户3 |
3765.78万 | 3.35% |
客户4 |
3557.56万 | 3.16% |
客户5 |
3530.30万 | 3.1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2524.26万 | 6.68% |
供应商2 |
1677.38万 | 4.44% |
供应商3 |
1171.34万 | 3.10% |
供应商4 |
897.80万 | 2.38% |
供应商5 |
874.14万 | 2.31%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雷达系统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智能控制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3,520,769.13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6,425,856.2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9.25%。 (一)雷达系统业务群 公司在雷达系统业务领域,通过研发投入和型号项目跟进,促进业务转型和产品升级,从雷达关键单机配套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雷达为核心的系统加解决方案为主,推出了面向机场鸟情安全的鸟情探驱管一体化系统,持续拓展雷达在民航、交通、汽车...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雷达系统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智能控制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3,520,769.13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9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66,425,856.2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9.25%。
(一)雷达系统业务群
公司在雷达系统业务领域,通过研发投入和型号项目跟进,促进业务转型和产品升级,从雷达关键单机配套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雷达为核心的系统加解决方案为主,推出了面向机场鸟情安全的鸟情探驱管一体化系统,持续拓展雷达在民航、交通、汽车、灾害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
报告期内,在专用雷达领域,公司鸟情探驱管一体化系统进入批量生产交付阶段,已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实施并完成项目验收工作;某毫米波雷达实物竞标胜出,进入研制阶段;某型号特种雷达继续保持批产交付。
在雷达系统核心配套领域,公司雷达处理系统产品继续保持批产状态;面向各类边缘端通用和AI计算加速场景,基于国产化CPU&GPU,推出了山海智算模组和系列化训推一体设备,可实现硬件国产化平替、软件无缝迁移和应用升级;超宽带雷达射频前端组件完成鉴定,并开始批量生产;毫米波雷达二维转台系统已交付首套产品,具备高精度的位置控制能力,可广泛应用于雷达探测、卫星通信、自动驾驶车辆、无人机导航等多个领域。
报告期内,雷达系统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210,262,721.56元。
(二)卫星应用业务群
公司卫星应用业务主要面向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商业航天相关行业应用,在星上实时处理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良好发展势头,相关产品在军用、民用、商用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报告期内,在星上遥感应用领域,研制的多套星上实时处理产品完成交付,并随卫星成功发射。正在研制的多型SAR载荷处理设备、光学载荷处理设备正稳步推进,预计下半年完成交付,并随卫星发射。随着商业遥感的快速发展,公司持续深入研究商业遥感低成本、轻量化在轨实时处理,星载环境轻小型高性能AI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助力商业遥感产业发展。
在卫星地面遥感应用领域,公司致力于遥感卫星接收、处理及应用多个环节,完成了二十余颗卫星地面处理对接、多个卫星地面站应用部署以及遥感数据接收系统交付。公司还紧密跟进商业遥感发展,持续深入研究嵌入式实时处理、AI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布局遥感卫星下游应用产业链。
在卫星配套设备领域,卫星地面站测控系统配套设备实现千万级产值,交付了70余台套测控站信道分系统、70余台套卫星接收分系统,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设施建设提供了关键装备;还承接了星网项目的配套任务,研制了正样星载滤波器,主要应用在卫星发射链路部分,具有插损小,带外抑制大等特点。研制了星载波导旋转关节初样产品,满足工作环境要求高,稳定性高等应用需求。
报告期内,卫星应用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88,015,384.04元。
(三)智能控制业务群
公司在智能控制业务方向受行业形势影响,报告期内新论证、新立项产品较少。定型产品生成订单未受到影响。
报告期内,多个嵌入式系统或组件产品取得了较好的订单业绩,依托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了当期的交付任务。涉及智能计算、信息传输、实时网络、视频融合等技术类别,产品覆盖多个应用领域,继续保持在国内市场领域的竞争力。智能计算技术成功应用于综合计算领域,相应计算机产品已形成批量供货;信息传输技术成功应用于地面信息传输控制领域,并已形成小批量供货;智能计算、信息传输、实时网络等技术综合运用形成模拟仿真计算机产品,成功解决了行业客户需求,为公司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
报告期内在服务器平台产品推广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标了某电信厂家的核心网络边缘服务器刀片项目,并完成了样机的交付。通过技术攻关补齐了技术短板,拓展了产品地图,成为未来智能控制业务群新的业绩增长点。
报告期内,智能控制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113,807,829.47元。
(四)安全存储业务群
公司安全存储业务持续稳步提升,除保持原有高可靠固态模组、记录仪等方向的增长外,在标准存储以及存储芯片方向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深度融入到存储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中。
报告期内,基于对存储介质的深度分析以及充分挖掘现有存储控制芯片的性能,固态模组产品在定制品和标准品方向均实现了较高的技术突破,获取军工行业大批订单,多款重点型号项目按计划开展验证、定型工作;对上下游供应链开展梳理工作,新增了部分优质供应商,扩充了产能,顺利保障了多品种、多批次的定制类固态模组的交付任务。
在标准存储方面,依托公司长期的技术积累,推出多款标准化模组。结合行业应用,在工业控制、智能制造等领域获得了较大的国产mSATA及M.2市场份额,开启了标准化存储模组业务的新篇章。
在存储芯片方面,完成了eMMC存储控制器的自主可控等三方鉴定工作,当前已在民用市场批量出货,为国产化嵌入式存储芯片的大量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公司布局多款存储芯片业务,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
记录仪业务重点关注存量市场,其中3个项目完成列装定型并开始持续批量订货;业务方面由板卡的设计、生产、加工逐步转向以提供技术合作及技术咨询为主的技术服务类业务,经过半年的技术升华,目前已形成整套的记录仪解决方案,同时赋能公司的嵌入式芯片存储业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安全存储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64,076,713.89元。
(五)智能网联业务群
公司瞄准国家新基建和交通强国建设需求,发展智能网联仿真测试业务,该业务涉及到车载毫米波雷达全生命周期仿真测试(包括研发、生产、HIL集成、定检测量等),ADAS整车在环测试解决方案,以及面向高精度导航测试领域的GNSS信号模拟器;响应国家“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面向5G-Advanced/6G通感一体化基站测试需求的无线感知测试仪,获得了通信领域大客户好评,被授予“通感一体化网络模拟联合创新”会员单位。智能网联仿真测试业务已拓展至雷达、导航和移动通信等多个领域,为多家主机厂、毫米波雷达研发厂商、计量检测机构、通信设备厂商提供高端仿真测试仪器与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ADASVIL测试系统、GNSS信号模拟器、无线感知测试仪等高端仿真测试仪器及解决方案;公司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梳理技术成果,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为未来的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公司还参加德国国际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展(AutomotiveTestingExpoEurope2024)、第十一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展示最新产品和技术成果,积极进行市场推广。目前公司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了若干主机厂、雷达研发厂商、通信设备商的供应商审核,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目前已成为华为、中兴、比亚迪、吉利等行业头部公司供应商。
报告期内,智能网联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8,748,152.06元。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雄厚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技术人才等方面,具体如下:
1、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覆盖雷达系统、智能控制、卫星应用、安全存储、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掌握新体制雷达、雷达高速实时信号处理、全频段相控阵面、识别与控制、自主可控安全存储、多源遥感信息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报告期内新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14项,新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15项。截止到本报告期末,已获授权专利和取得软件著作权合计501项。
2、优秀的人才队伍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流人才”的人才理念,秉承“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可持续”人才培养策略,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1人。
3、领先的技术优势
公司掌握多源遥感信息处理算法、自主高性能处理芯片、新体制雷达系统、全频段相控阵面、毫米波雷达、自主可控存储、识别与控制、多型天线技术、运动平台与伺服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相关的技术成果已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并在雷达领域参与完成的“一种天基在轨实时处理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一带一路交通遥感数据融合处理技术及应用”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创新能力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核心子公司分别获得国家以及各地政府肯定。公司在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参与完成的“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体制监测测向系统”入选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目录。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理工雷科、奇维科技、爱科特、恒达微波均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恒达微波获批“西安市毫米波与太赫兹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企业技术中心”,并荣获陕西省新型高性能赋形反射面天线研究与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
5、芯片研发优势
公司具有专业的核心芯片研发团队,专注于星上实时处理、雷达信号处理、信息安全应用等领域的自主芯片研发,目前已完成星上光学遥感图像处理芯片、星上一体化SAR成像处理芯片、SSD安全存储控制芯片等。公司所具有的芯片研发能力,可以提升整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6、资源整合优势
依托于公司的综合优势及完整的产业化布局,在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上,通过上下游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公司有能力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行业协会、业界客户、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为军队、行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及服务。
7、齐全的行业资质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公司已经拥有了在国防领域、民用相关行业所需的资质与认证,这是对公司综合实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可。公司拥有完备的国防军工准入资质,同时获得软件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软件开发CMMI3级认证。完整的准入资质和各类认证彰显了公司整体的能力,为公司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产学研一体化优势
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具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能加快促进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同时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测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助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与实践。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行业政策及竞争风险
公司部分子公司作为军品供应链中配套层级相对较高的产品供应商,受军工行业政策、军品定价规则、税收政策变化等持续性因素影响,有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价格下滑,军品业务毛利率降低;在未来行业竞争过程中,项目实物竞标的招标模式越来越成为通用手段,由此公司自身需承担的研发费用有可能上升。为此,公司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努力规避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2、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主业转型,并购重组计划对公司现存的战略规划、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公司管理层会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及时调整公司的管理架构,同时选任适当的管理人员补充到新的部门。如果决策失误,有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阻碍。公司根据主业调整情况,将努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3、业务整合风险
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充分发挥多方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但是由于双方在企业文化、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会造成多方整合能否达到互补及协同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最佳效果所需的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出现公司未能顺利整合的情形,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给公司带来业务整合风险。公司将力争最大程度的实现多方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各方面的高效整合,规避业务整合带来的风险。
4、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拥有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争夺将日趋激烈,未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存在流失的风险。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多方面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技术人才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最大程度保持并加强核心技术人才的稳定性。
5、国际环境风险
受国际局势影响,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供应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全球供应链发生系统性风险,可能存在引发原材料、芯片成本上升,甚至供应中断的风险。为此公司将适当建立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储备,以应对突发情况,并与更多国内优秀供应商合作,降低对国外原材料和零部件依赖,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进一步提高自主可控能力,降低由此带来的冲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