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雷达系统业务群、智能控制(原智能弹药)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 产品类型:

    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

  • 产品名称:

    雷达系统 、 卫星应用 、 智能控制 、 安全存储 、 智能网联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测量仪器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系统服务;企业管理;进出口代理;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智能家庭消费设备制造;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4-17 
业务名称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2018-12-31
其他销量(元) 605.50万 - - - -
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销量(元) 13.58亿 16.07亿 12.08亿 11.13亿 9.94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84%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21亿 8.89%
客户二
9226.06万 6.77%
客户三
9135.84万 6.70%
客户四
6163.59万 4.52%
客户五
5395.21万 3.9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89%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5484.58万 5.66%
供应商二
3890.50万 4.01%
供应商三
2434.65万 2.51%
供应商四
2296.11万 2.37%
供应商五
2265.91万 2.3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0.86%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9547.96万 5.41%
客户二
8495.02万 4.82%
客户三
6580.40万 3.73%
客户四
6383.56万 3.62%
客户五
5795.22万 3.2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1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96%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25亿 8.61%
供应商二
2520.14万 1.74%
供应商三
2333.33万 1.61%
供应商四
2205.56万 1.52%
供应商五
2138.09万 1.4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1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5945.63万 6.66%
客户2
4999.27万 5.60%
客户3
4140.66万 4.64%
客户4
2807.39万 3.14%
客户5
2798.84万 3.1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3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997.09万 3.81%
供应商2
3791.94万 3.61%
供应商3
3023.79万 2.88%
供应商4
2986.32万 2.84%
供应商5
2310.26万 2.2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7.42%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4569.99万 4.06%
客户2
4176.05万 3.71%
客户3
3765.78万 3.35%
客户4
3557.56万 3.16%
客户5
3530.30万 3.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144.9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8.9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524.26万 6.68%
供应商2
1677.38万 4.44%
供应商3
1171.34万 3.10%
供应商4
897.80万 2.38%
供应商5
874.14万 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34%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133.28万 7.18%
客户2
4721.74万 4.75%
客户3
4530.62万 4.56%
客户4
3567.83万 3.59%
客户5
3244.16万 3.2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50%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6277.97万 9.35%
供应商2
3494.35万 5.20%
供应商3
2244.00万 3.34%
供应商4
2227.00万 3.32%
供应商5
2208.50万 3.2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雷达系统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智能控制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4,187,208.1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0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4,885,331.0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9.57%。  (一)雷达系统业务群  公司在雷达系统业务领域,通过多维度研发投入和型号项目跟进,形成了明显的业务转型和产品升级,从雷达关键单机配套为主逐步转变为雷达系统解决方案、雷达整机、雷达处理系统、雷达测试系统为主,并以雷达整机为核心推出鸟情探驱管...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雷达系统业务群、卫星应用业务群、智能控制业务群、安全存储业务群、智能网联业务群的相关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4,187,208.14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0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4,885,331.0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9.57%。
  (一)雷达系统业务群
  公司在雷达系统业务领域,通过多维度研发投入和型号项目跟进,形成了明显的业务转型和产品升级,从雷达关键单机配套为主逐步转变为雷达系统解决方案、雷达整机、雷达处理系统、雷达测试系统为主,并以雷达整机为核心推出鸟情探驱管一体化系统等系统解决方案,持续拓展雷达在交通、汽车、灾害、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
  报告期内,在专用雷达领域,公司鸟情探驱管一体化系统完成了第三方鉴定试验,并配合完成演练,开启多台套的备产、试制;某新研毫米波雷达完成了投标阶段的多套实物交标,试验全部获得成功,表现良好。在相关核心配套领域,某雷达处理系统、某信息处理机已进入批产交付阶段;信号采集业务方向获得某前沿重点专项课题,打造高性能前端处理一体化芯片;签订某十四五重大专项合同,研制推广软件化雷达开发平台;某频谱监测项目进入批产交付阶段;仿真测试业务积极布局新一代型号测试业务,中标某大型训练测试系统项目。
  在核心配套产品领域,自主研制的微波天线、有源及无源器件、转台伺服控制等产品持续向用户供货,气象抛物面天线在国家气象局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中占有较高市场份额,伺服转台系统在无人机通信系统已批量交付。公司不断突破设计限制,进行工艺革新,推动有源及无源微波器件朝着高集成度、小尺寸方向发展,为后续争取批量订单奠定有利基础。
  报告期内,雷达系统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246,073,355.09元。
  (二)卫星应用业务群
  公司卫星应用业务主要面向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应用。公司在星上实时处理领域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不断拓展机载遥感应用、地面遥感应用,完成“星、机、地”产品布局。面向系统级应用,公司还推出了一体化遥感卫星地面机动接收站,可用于商业遥感和国防领域。
  报告期内,在星上遥感应用领域,交付7型14颗卫星配套产品,星载设备已搭载3型共3颗卫星发射。为某卫星星座提供SAR载荷关键处理设备,支撑构建多种类载荷星座;为珞珈二号01星提供SAR载荷关键处理设备,该卫星是全球首颗Ka频段高分辨率SAR卫星,是全球首颗遥感成像、气象探测和水利应用一体化卫星,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的监测能力,可服务于自然资源调查、水资源监测、灾害预警预报等多个领域。在机载遥感应用领域,完成某型号项目的批产交付工作,并推进性能升级及国产化改造工作;已成功申请某军口课题,有助于机载方向智能处理平台及算法等技术积累。
  在卫星地面遥感应用领域,新建地面机动接收系统2套,正在配合客户进行业务化试运行保障;新上线卫星地面处理系统4套,保障4颗新发射科研卫星在轨运行;升级主型号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十余次,顺利接入十余颗新发射卫星,总计服务近百颗卫星业务化稳定运行。完成了新一代自主可控卫星数据预处理设备研制工作,正在开展系统集成与验收。
  在卫星配套设备领域,为某重点客户研发生产的多套低轨信关站射频分系统和高轨信关站射频分系统已顺利完成交付验收,为某国外卫星地面站研制生产的多套射频分系统已顺利完成交付验收。公司研制的“微波雷达天线”和“微波应答机天线”助力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公司在卫星地面配套设备领域持续推进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提高交付速度,缩短研制周期,提升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报告期内,卫星应用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111,050,116.16元。
  (三)智能控制业务群
  智能控制业务群主要面向国防军工领域,在军事装备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下为装备配套嵌入式、边缘采集、边缘计算、综合计算等各种用途的计算机部件。
  报告期内,智能控制业务方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全业务方向均采用了自主可控技术方案,全系列产品均实现了100%国产化替代。其中定型产品订单比例小幅下滑,新研产品订单比例小幅上升。抗高过载记录仪系列产品领域,在传统弹载及发射平台应用市场方向保持稳步发展的同时,还开拓了模拟训练装备记录系统,目前完成了产品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原理设计及工程研制工作,样机已交付客户使用;地面压力加油控制计算机系列产品领域完成1个产品研制设计,在进行3个产品研制,产品作为一级配套已应用于某系列运输机;高速网络交换系列产品领域已全面应用于多条数据链路的空中及地面设备;加固显控系列产品领域已全面应用于多型无人机的地面操控及导航设备;综合化计算产品领域,完成了第一代完整系统样机,产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获得广泛关注;在预研方面,上半年公司重点投入AI相关研究,完成了多款国产处理器平台的自主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移植与试验验证,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正与潜在客户洽谈合作。
  报告期内,智能控制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127,248,442.37元。
  (四)安全存储业务群
  公司在固态存储业务坚持核心技术研发,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长,核心技术已涵盖固态存储架构、存储管理软件、存储核心算法、固态硬盘架构设计、原型验证及固件算法开发等各个环节,具备从芯片到系统全栈自主设计开发能力,芯片级存储业务驱动整体业务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公司还进一步完善在安全存储业务方向的营销网络布局,强化营销队伍能力建设,售后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等。在行业拓展方面,坚持优势行业做深做强,挖潜行业项目标杆推广价值,扩大优势行业合作深度,注重客户层级提升,提高优势行业销售规模和占有率。通用行业注重覆盖广度,提升产品功能、性能与通用行业市场客户业务场景的适配度,持续扩大通用行业产品覆盖面。
  报告期内,开展了eMMC控制器芯片的研制工作,已完成后端设计工作,成功通过全国产化eMMC存储芯片的鉴定工作,该芯片的鉴定成功,后期市场潜力较大。布局芯片级存储为安全存储业务群的垂直整合以及全国产化存储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与多家重点客户完成了技术对接等工作,已配套交付多款存储模组产品、专用存储记录仪产品。固态存储模组产品和专用数据记录仪产品已完成多型产品技术鉴定工作。
  报告期内,安全存储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80,966,459.36元。
  (五)智能网联业务群
  近些年拓展了智能网联仿真测试业务,公司在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自主研发了系列化车载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并不断迭代升级完善,还推出了毫米波雷达仿真自动化测试系统、毫米波雷达产线自动化测试系统、整车ADAS在环仿真解决方案等智能网联相关仿真测试解决方案,目前该业务领域为国内多家主机厂、毫米波雷达研发厂商、计量检测机构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
  报告期内,在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车载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系统级毫米波雷达仿真测试产品共交付30余套,车载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试用客户累计100多家,参加行业内毫米波测试技术比对项目上百次,测试比对结果均满足客户需求,为未来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毫米波雷达研发测试市场需求正向多元定制化发展,雷达测试设备的需求也从基本的目标模拟,向更深入的模拟场景测试、数据模型分析扩展,对产品功能覆盖要求更广、性能要求更高。公司系列化毫米波雷达目标模拟器可满足广大客户需求,有效解决客户在研发过程中测试设备选用及测试环境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助力客户顺利实现产品开发量产。公司还拓展网联测试服务领域,已完成整车在环VIL测试系统平台实验室环境建设,为客户带来更多有价值的网联测试服务。
  报告期内,智能网联业务群实现营业收入21,911,770.21元。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自主知识产权、雄厚的研发能力和优秀的技术人才等方面,具体如下:
  1、自主知识产权
  公司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覆盖雷达系统、智能控制、卫星应用、安全存储、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掌握新体制雷达、雷达高速实时信号处理、全频段相控阵面、识别与控制、自主可控安全存储、多源遥感信息处理算法等核心技术。报告期内新申请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20项,新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25项。
  2、优秀的人才队伍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培养一流人才”的人才理念,秉承“高学历、专业化、年轻化、可持续”人才培养策略,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加盟。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杰青计划l人、北斗导航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1人,研发团队中拥有博士学位的23人。
  3、领先的技术优势
  公司掌握多源遥感信息处理算法、自主高性能处理芯片、新体制雷达系统、全频段相控阵面、毫米波雷达、自主可控存储、识别与控制、多型天线技术、运动平台与伺服控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相关的技术成果已达到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并在雷达领域参与完成的“一种天基在轨实时处理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
  4、创新能力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核心子公司分别获得国家以及各地政府肯定。公司在存储控制芯片领域参与完成的“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体制监测测向系统”入选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目录。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理工雷科、奇维科技、爱科特、恒达微波均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获批“西安市毫米波与太赫兹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5、芯片研发优势
  公司具有专业的核心芯片研发团队,专注于星上实时处理、雷达信号处理、卫星导航、信息安全应用等领域的自主芯片研发,目前已完成星上光学遥感图像处理芯片、星上一体化SAR成像处理芯片、SSD安全存储控制芯片等。公司所具有的芯片研发能力,可以提升整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6、资源整合优势
  依托于公司的综合优势及完整的产业化布局,在雷达系统、卫星应用、智能控制、安全存储、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上,通过上下游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公司有能力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行业协会、业界客户、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为军队、行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及服务。
  7、齐全的行业资质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公司已经拥有了在国防领域、民用相关行业所需的资质与认证,这是对公司综合实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可。公司拥有完备的国防军工准入资质,同时获得软件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软件开发CMMI3级认证、国际汽车工作组ATF16949:2016资质认证。完整的准入资质和各类认证彰显了公司过硬的能力,为公司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产学研一体化优势
  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具有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能加快促进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同时公司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测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助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与实践。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行业政策及竞争风险
  公司部分子公司作为军品供应链中配套层级相对较高的产品供应商,受军工行业政策、军品定价规则、税收政策变化等持续性因素影响,有可能导致公司产品价格下滑,军品业务毛利率降低;在未来行业竞争过程中,项目实物竞标的招标模式越来越成为通用手段,由此公司自身需承担的研发费用有可能上升。为此,公司持续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努力规避行业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
  2、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主业转型,并购重组计划对公司现存的战略规划、规章制度、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内部控制、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公司管理层会根据新的发展目标,及时调整公司的管理架构,同时选任适当的管理人员补充到新的部门。如果决策失误,有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阻碍。公司根据主业调整情况,将努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3、业务整合风险
  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充分发挥多方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但是由于双方在企业文化、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会造成多方整合能否达到互补及协同效果、能否达到预期最佳效果所需的时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出现公司未能顺利整合的情形,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给公司带来业务整合风险。公司将力争最大程度的实现多方在企业文化、团队管理、技术研发、销售渠道、客户资源等各方面的高效整合,规避业务整合带来的风险。
  4、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拥有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争夺将日趋激烈,未来公司核心技术人才存在流失的风险。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多方面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技术人才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最大程度保持并加强核心技术人才的稳定性。
  5、国际环境风险
  受国际局势影响,供应链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全球供应链发生系统性风险,导致原材料、芯片等价格上升,可能存在引发成本上升的风险。为此,公司将与国内优秀供应商合作,加强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提高自主可控能力,降低由此带来的冲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