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研发、制造和销售滚针轴承、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和机械零部件等多种精密零部件产品。

  • 产品类型:

    精密轴承、单向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其他精密零配件、集成电路设计及软硬件销售

  • 产品名称:

    精密轴承 、 单向超越离合器 、 单向滑轮总成 、 其他精密零配件 、 集成电路设计及软硬件销售

  • 经营范围:

    轴承制造;轴承销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配件零售;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服务;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31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项) 5.00 1.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项) 4.00 9.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项) 15.00 19.00 14.00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项) 4.00 5.00 3.00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项) 11.00 14.00 11.00 - -
产量:单向滑轮总成(套) - 238.61万 - - -
产量:单向超越离合器(套) - 691.63万 - - -
产量:精密轴承(套) - 2.34亿 - - -
销量:单向滑轮总成(套) - 235.90万 - - -
销量:单向超越离合器(套) - 693.02万 - - -
销量:精密轴承(套) - 2.38亿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项) - 10.00 11.00 - -
轴承产量(套) - - 2.57亿 2.18亿 1.60亿
轴承销量(套) - - 2.55亿 2.10亿 1.59亿
离合器产量(套) - - 690.30万 675.72万 529.04万
离合器销量(套) - - 685.86万 698.94万 527.21万
皮带轮产量(套) - - 169.29万 153.93万 129.92万
皮带轮销量(套) - - 172.38万 150.88万 127.05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22%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8677.32万 12.92%
客户二
3504.35万 5.22%
客户三
2843.72万 4.24%
客户四
2655.62万 3.96%
客户五
2606.49万 3.8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467.87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7.4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496.32万 4.02%
供应商二
1367.19万 3.68%
供应商三
1251.52万 3.37%
供应商四
1218.07万 3.28%
供应商五
1134.78万 3.0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275.7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5.7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4
  • 客户3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305.19万 3.92%
客户2
2133.92万 3.63%
客户4
1781.45万 3.03%
客户3
1596.84万 2.72%
客户5
1458.33万 2.4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691.86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6.98%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553.13万 4.63%
供应商2
1281.65万 3.82%
供应商3
999.70万 2.98%
供应商4
961.95万 2.87%
供应商5
895.42万 2.6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751.2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4.6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267.64万 3.80%
客户2
2004.94万 3.36%
客户3
1615.53万 2.71%
客户4
1474.93万 2.48%
客户5
1388.16万 2.3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294.89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1.00%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574.24万 5.25%
供应商2
1467.58万 4.90%
供应商3
1232.66万 4.11%
供应商4
1204.04万 4.02%
供应商5
816.37万 2.7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947.3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7.06%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928.06万 4.14%
客户2
1867.28万 4.01%
客户3
1822.85万 3.91%
客户4
1272.40万 2.73%
客户5
1056.76万 2.2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585.07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6.28%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320.27万 4.69%
供应商2
1222.31万 4.34%
供应商3
785.42万 2.79%
供应商4
651.34万 2.31%
供应商5
605.73万 2.1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972.3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2.25%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689.31万 6.67%
客户2
1982.09万 4.92%
客户3
1957.61万 4.86%
客户4
1297.22万 3.22%
客户5
1046.11万 2.5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269.5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4.32%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556.49万 5.22%
供应商2
763.86万 2.56%
供应商3
662.05万 2.22%
供应商4
658.63万 2.21%
供应商5
628.50万 2.1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  公司作为行业颇具影响力的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卓越的产品质量及高效的运营模式,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研发、制造和销售滚针轴承、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和机械零部件等多种精密零部件产品;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燃油乘用车、摩托车逐步拓展至新能源车、商用车、工业机器人、减速机等多个领域。主要客户为国内外知名的主机厂、跨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工具行业以及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公司产品销售以直销为主,建立了长期、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公司将内部原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
  公司作为行业颇具影响力的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卓越的产品质量及高效的运营模式,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研发、制造和销售滚针轴承、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和机械零部件等多种精密零部件产品;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燃油乘用车、摩托车逐步拓展至新能源车、商用车、工业机器人、减速机等多个领域。主要客户为国内外知名的主机厂、跨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工程机械行业、电动工具行业以及摩托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公司产品销售以直销为主,建立了长期、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公司将内部原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事业部为契机,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成立子公司南方昌盛新能源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电动涡旋空调压缩机等产品,子公司南方永宁新能源汽车轴承(浙江)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用球轴承等产品,协同公司主营业务同步扩充新能源汽车新产品的品类,加快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业务培育,奠定了开发国内同类主机厂的业务基础。公司通过控股上海圳呈,从轴承制造业向集成电路行业跨越,后续公司也将充分发挥其在集成电路领域的研发、设计优势,协同子公司业务共同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公司多元化的经营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良好,整体经营环境、经营模式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大事项等方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行业运行情况
  2024年上半年,国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的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总体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从经济增长看,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
  1、汽车行业
  汽车用轴承市场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与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密切相关。汽车用轴承的应用广泛,包括发动机轴承、传动系轴承、转向系轴承、空调机轴承等,这些轴承在提高机器运转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趋势,汽车用轴承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以旧换新政策逐步“加码”。4月初,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乘用车加快淘汰,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一倍。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1万元、购买燃油乘用车补7000元,分别提高至2万元和1.5万元。今年上半年,汽车报废回收量同比增长27.6%,其中,5月增长55%,6月增长72%,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量增长33.1%。
  受到政策红利加速释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工业产销情况数据显示,今年1-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汽车国内销量1,125.5万辆,同比增长1.4%;汽车出口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
  1-6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88.6万辆和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上半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0.5万辆和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和4.9%。
  展望下半年,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持续落地实施,企业新产品密集上市,将有助于进-步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为行业全年实现稳增长提供助力。不过当前消费信心不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更加严峻,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行业运行总体仍面临较大压力,消费信心和市场环境需要继续提振和改善,助力行业平稳运行。
  2、轴承行业
  国内1~6月份,146家轴承企业共计生产轴承42.83亿套,较去年同期增加6.35亿套,同比增加17.40%;轴承销售量为44.65亿套,较去年同期增加5.18亿套,同比增加13.13%;轴承出口销售量为12.29亿套,较去年同期增加1.16亿套;同比增加10.39%。其中,滚针轴承上半年产量为4.24亿套,同比增加21.1%。
  1~6月份,146家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4.59亿元,同比增加6.89%;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企业为86家,占146家企业的58.90%。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企业为60家,占146家企业的41.10%;持平的0家。
  轴承库存额由去年同期的121.95亿元,同比减少0.13%。实现税金总额22.32亿元,同比减少6.8%。实现利润总额42.23亿元,同比增加17.49%。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企业为88家,占146家企业的60.27%;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企业为56家,占146家企业的38.36%;持平的2家。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变化。公司在如下方面依旧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一)、技术研发竞争力
  1、研发及品牌战略优势
  公司依靠多年积累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经验、产品研发能力,在国内滚针轴承行业较早进入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商全球采购体系,通过与法雷奥、博世、麦格纳、采埃孚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商进行过新产品、新项目的同步开发,并逐步加深双方的交流和合作。通过持续不断地自主研发、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抓住全球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良好机遇,在滚针轴承、超越离合器、单向滑轮总成的国产化进程中奠定了行业地位,提升了在国际知名零部件商全球采购体系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同行业中形成了先发优势。公司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实力雄厚,基于公司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各类技术研发人员140多人以上。技术中心下设新品开发科、产品试制科和试验室等3个部门。
  2024年上半年,公司共申请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截止2024年6月末,公司累计有效专利128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99项。
  2、技术创新
  公司开发新品,加速结构调整,紧跟国际一流行业技术创新步伐。轴承是多品种、大中小批量生产并存的产品,是随主机的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公司及时了解和跟踪主机发展的动向,了解国外技术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品种结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的适销对路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树立国产轴承优质品牌,积极落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号召。
  3、服务企业建立创新体系
  公司拥有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与高等院校和国内外大型设备制造商进行技术交流,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企业开发能力薄弱的问题。
  公司以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契机,在精密零部件行业做精、做深、做强,搭建自身技术壁垒,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不断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客户资源优势
  拥有长期稳定的高端客户资源,是公司综合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先后荣获“索恩格优秀服务奖”、“五羊本田质量卓越奖”、“济南轻骑铃木质量优秀奖”等荣誉奖项。公司持续与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商法雷奥、博世、SEG、采埃孚、麦格纳、大陆、日本电装以及国内外知名摩托车整车企业本田、铃木、雅马哈、大长江、春风、宗申等保持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公司产品单向滑轮总成在主机端销量增长迅速,精密滚针轴承零部件产品不断创新,多个重点项目新产品快速上量。南方昌盛新能源的电动压缩机获得多家定点后也于报告期内试产,后期定点产品也将逐步上量。
  (三)完善的科学管理优势
  1、公司持续推动新产线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导入,提升产线整体智能化水平;进一步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提升产线稳定性与合格率,实现新项目产品的快速上量。
  2、公司建立内部降本增效委员会,完善了降本增效机制,挖掘了各方面降本潜力。公司通过生产作业组织调整、工艺优化、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在生产作业环节提高各工序生产效率,提升并稳定产品出成率,减少损耗,节能降耗,进一步对冲制造成本的冲高压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波动和下游行业市场波动的风险
  公司致力于滚针轴承、单向滑轮总成和超越离合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应用领域包括汽车、摩托车和工业领域。由于前述下游行业易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使得本公司的经营发展也受这些行业的影响较大。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上升,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全球经济的未来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整车产能的不断扩张,汽车市场竞争将日益加剧,预计未来我国汽车行业增速将继续下滑,配套降价压力将进一步推向零部件企业。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公司面临未来业绩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并持续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积极拓展优质客户,扩大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复杂而深远,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的抬头,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对我国的轴承出口带来了一定影响。我公司的出口业务销售收入占比在30%左右,外销客户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外销出口业务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公司销售收入,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局势的变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和东盟、欧盟市场,加强双边贸易,从而扩大销售。
  3、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产品中主要原材料为轴承钢和钢制品。钢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料,其价格走势受宏观经济、钢材期货市场、供求关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钢材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产品的毛利以及经营业绩的稳定性。
  应对措施:对客户的报价采取和钢材联动的调节机制以应对钢材价格的波动;加强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原材料在售价中的占比,从而减少原材料波动对公司整体效益的影响。
  4、汇率波动风险
  本公司出口业务主要以美元、欧元进行计价、结算,而原材料采购、日常经营费用结算在境内,均以人民币结算。本公司承受的外汇风险主要与所持有美元或欧元的应收款项及银行存款有关,若美元、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而公司未能采取及时调整产品售价与汇率波动的联动机制、及时收款、缩短结售汇周期、降低外汇结算收入的比重等有效应对措施,将使公司面临汇率波动风险,可能对本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
  应对措施:建立出口业务产品报价与汇率波动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出口业务以人民币结算;同时密切关注外汇市场波动,加强与金融机构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合作,并在可能范围内调节持有的外币资产余额,必要时运用对冲工具缓解外汇风险。
  5、经营管理风险
  面对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同时随着公司全球业务的发展,公司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大,公司需要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因此在经营管理、资源整合、市场开拓、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优化、业务质量控制、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如果无法在经营规模扩大的同时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经营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业绩,给公司带来管理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关注内外部形势的变化,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的经营管理机制,针对有可能产生的管理风险,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在制度建设、组织架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加强公司一体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体制,使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能够更加符合公司发展需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