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工业废物资源化业务、工业废物处置处理服务、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市政废物处置处理服务、环境工程服务、再生能源业务、电子废弃物拆解服务等。

  • 产品类型:

    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物处理处置、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市政废物处理处置、再生能源利用、环境工程及服务、电子废弃物拆解服务

  • 产品名称:

    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 、 工业废物处理处置 、 稀贵金属回收利用 、 市政废物处理处置 、 再生能源利用 、 环境工程及服务 、 电子废弃物拆解服务

  • 经营范围:

    废物的处置及综合利用(执照另行申办);废水、废气、噪声的治理;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建设及运营;化工产品的销售(危险品取得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经营);环保材料、环保再生产品、环保设备的生产与购销(生产场所执照另行申办)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及应用;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不含分销、国家专营专控商品);物业租赁;沼气等生物质发电。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29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18-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件) 25.00 98.00 50.00 121.00 -
稀贵金属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率(%) 4.60 - - - -
产量:其他资源化产品(吨) - 1.23万 - - -
产量:稀贵金属产品(吨) - 1.92万 - - -
产量:铜盐产品(吨) - 4.01万 - - -
产量:锡盐产品(吨) - 1037.34 - - -
销量:其他资源化产品(吨) - 1.23万 - - -
销量:稀贵金属产品(吨) - 1.73万 - - -
销量:铜盐产品(吨) - 3.95万 - - -
销量:锡盐产品(吨) - 1097.74 - - -
业务收入:资源化业务(元) - - 5.16亿 13.08亿 -
业务收入:无害化业务(元) - - 8.44亿 12.17亿 -
专利数量:新增授权专利(项) - - 50.00 - -
其他资源化产品产量(吨) - - - 1.47万 1.57万
其他资源化产品销量(吨) - - - 1.47万 1.57万
稀贵金属产品产量(吨) - - - 2.09万 -
稀贵金属产品销量(吨) - - - 2.08万 -
铜盐产品产量(吨) - - - 4.75万 5.67万
铜盐产品销量(吨) - - - 4.82万 5.68万
锡盐产品产量(吨) - - - 1317.23 3902.94
锡盐产品销量(吨) - - - 1060.05 3944.51
发电产量(度) - - - - 1.71亿
发电销量(度) - - - - 1.60亿
铁盐产品产量(吨) - - - - 2763.27
铁盐产品销量(吨) - - - - 2913.13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4.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0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17亿 17.82%
第二名
4.15亿 10.32%
第三名
1.33亿 3.30%
第四名
9816.57万 2.44%
第五名
8604.93万 2.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1.5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4.3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83亿 17.31%
第二名
2.46亿 7.31%
第三名
1.80亿 5.35%
第四名
7924.85万 2.35%
第五名
6756.39万 2.0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3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5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35亿 11.23%
第二名
1.51亿 3.89%
第三名
1.20亿 3.10%
第四名
6692.53万 1.73%
第五名
6339.14万 1.6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3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28亿 4.21%
第二名
1.14亿 3.77%
第三名
9550.60万 3.16%
第四名
7873.28万 2.60%
第五名
4763.58万 1.5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5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5亿 3.85%
第二名
1.41亿 3.52%
第三名
1.26亿 3.13%
第四名
9010.33万 2.24%
第五名
7425.59万 1.8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5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631.73万 2.71%
第二名
6513.08万 2.29%
第三名
5829.68万 2.05%
第四名
5051.90万 1.78%
第五名
4919.42万 1.7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9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8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8823.89万 2.66%
第二名
8346.79万 2.52%
第三名
8184.06万 2.47%
第四名
7548.94万 2.28%
第五名
6216.65万 1.8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9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193.68万 2.97%
第二名
4133.66万 2.36%
第三名
3584.90万 2.05%
第四名
3311.20万 1.89%
第五名
2925.57万 1.6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3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33亿 3.85%
第二名
1.13亿 3.28%
第三名
1.09亿 3.15%
第四名
7013.90万 2.03%
第五名
7008.30万 2.0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8.3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883.72万 1.82%
第二名
2877.51万 1.82%
第三名
2751.03万 1.74%
第四名
2600.77万 1.65%
第五名
2154.75万 1.36%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在报告期内无重大变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品牌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历经二十五年稳健发展,东江品牌累计服务数万企、事业单位客户,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成熟可靠的“一站式”环保解决方案,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强大的品牌优势。
  2、产品服务优势。公司已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超270万吨,可处理危险废物种类达44类(《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共46大类),碱式氯化铜、饲料级硫酸铜、电镀级硫酸铜等资源化产品及精铋、精碲、电铅、氧化锑等稀贵金属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3、人才优势。公司秉持“诚勤专”核心价值观,持续完...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在报告期内无重大变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品牌优势。公司自成立以来已历经二十五年稳健发展,东江品牌累计服务数万企、事业单位客户,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成熟可靠的“一站式”环保解决方案,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强大的品牌优势。
  2、产品服务优势。公司已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资质超270万吨,可处理危险废物种类达44类(《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共46大类),碱式氯化铜、饲料级硫酸铜、电镀级硫酸铜等资源化产品及精铋、精碲、电铅、氧化锑等稀贵金属产品质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3、人才优势。公司秉持“诚勤专”核心价值观,持续完善选人用人及多元化激励机制,经过多年在危险废物治理及环保服务行业深耕细作,培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积淀。
  4、渠道优势。公司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34个城市广泛布局,能够跨区域整合服务资源,最大化发挥协同效益,一站式满足不同客户的环保需求;同时,公司总部营销中心对全国两百余名市场营销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设有专业的销售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咨询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5、管理优势。作为行业最早参与者之一,公司已成功建设运营数十个环保处置设施,具备突出的专业管理能力及项目运营经验。此外,公司成功打造“智慧安环管理平台”“智慧环保运营管理平台”“危废智能化工厂”三位一体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对业务全周期、智能化、闭环式管理,能有效提升协同能力,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安环风险。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入部署,众多资本在早前纷纷布局环保产业,使得行业竞争明显加剧,处理单价持续走低,给公司的收入和利润造成冲击。公司下一步仍将聚焦主业,努力提升市场份额,围绕内部管理大胆改革,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要效率,同时依靠多元化手段提升公司产品附加值,扩大业内影响力,不断提升公司综合实力。
  2、安全生产及环保风险
  危险废物由于其自身的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特点,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安全管理措施有较高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公司业务涉及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等多个环节,且经营品类较多、经营范围较广,安全环保生产管理压力较大。公司将持续加强污染物治理设施管理,提高员工合规操作意识,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最大化降低安全环保生产的风险。
  3、金属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的资源化业务主要产品为硫酸铜、碱式氯化铜、氧化铜等铜盐产品以及含镍、铁、锡等金属元素产品,稀贵金属业务主要产品为金、银、铂、钯等稀贵金属以及含铋、铜、铅、锌等金属产品。该等产品的销售价格系根据其金属元素含量并参照金属交易所公布的金属现货价格确定,可能受到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公司将扎实做好采购-生产-销售计划,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加快经营周转速度,减少库存积压,防控金属价格波动造成的相关价格风险。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4年上半年,面对危废行业的继续下行及竞争持续加剧,公司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深化改革、坚定聚焦经营质量提升工作,以“三极四强”为引领及重要抓手,深入开展极限降本,狠抓落实极速增效,积极谋划极快转型。经过不懈努力,公司经营情况逐渐企稳,为下一步转型升级夯实了根基。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53亿元,同比下降22.58%;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亏29.38%,但二季度较一季度环比减亏超30%。具体来看,公司营收下降主要因稀贵金属回收业务结构调整;利润方面,上半年因无害化收运价格的持续下降及资源化业务成本上升给公司整体利润带来近一个亿的负面影响,而韶关东江、揭阳东江、珠海东江等新投产项目转固定资产增加的折旧摊销及大额的财务费用也使公司固定成本大幅增加。尽管面临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通过积极推行管理改革、极限降本等措施,公司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加约1.54亿元并由负转正,月度亏损金额亦呈下降趋势,稳住了经营“基本盘”。
  报告期内,公司危废收运总量同比增长约2%。无害化业务方面,焚烧、填埋、物化类废物平均收运单价继续下跌,包年客户平均收运单价亦有所下降。资源化业务方面,含铜废液收运折率同比增加约3个百分点。稀贵金属方面,尽管上游金属价格上涨尚未完全传导至下游产品,但通过开展业务结构调整、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等工作,稀贵金属业务毛利率同比增加约4.6个百分点。
  为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及打造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同时聚焦以下几方面发力:
  “极限降本”方面,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年度降本专项工作方案,系统推进“一企一策”降本工作,将具体降本任务分解到每一家企业。二是落实精细部署,三位一体推进降本核算、降本分析、降本措施,定期检验降本成果,增强量化考核。三是强化考核与激励,针对有效降本措施给与特殊奖励,激发全体员工降本动力。
  转型发展方面,在政策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目标,其中包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是国家层面首次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为东江环保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市场空间,公司正在围绕相关政策文件研究细化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系列工作和项目。在存量业务端,公司瞄准产品高端化以及“大环保”等领域加速转型。报告期内,公司已研发生产出首批烟花级氧化铜产品,湿法提铜、单体转换残液资源化利用项目已进入调试阶段,纳米级铜盐产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投产。同时,聚焦成为“各级政府、园区企业最优质的环境服务商”定位,在环保工程、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和综合环境服务等主业板块全面发力,并尝试新型业务模式和合作项目,以拓宽服务范围,助推产业转型。下一步,公司将继续紧贴国家战略,以“工业危废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的高端化差异化”“成为一流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及“解决国家在工业化城市过程中的环保瓶颈”等为发力方向,力争尽快挖掘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增强管控效率、核心功能和产业竞争力,完成了组织体系、级别体系、薪酬体系、考核体系、监督体系以及容错机制变革,深化强化了三项制度改革,“优胜略汰”“可上可下、可进可出”的人才机制全面落实,完成多个管理岗位竞聘上岗,有效提振了士气,激发了全员的工作激情。
  科技创新方面,公司进一步夯实国家战略及政策研究、产学研成果预申报、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体系,在氯化亚铜、纳米铜粉制备以及微生物减量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等方面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5件,累计授权专利达到688件;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7项;截至6月份,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