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
智能装备
工业机器人 、 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 、 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及系统集成 、 交通自动化系统 、 半导体装备
许可项目: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电气安装服务,建设工程施工,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消毒器械生产,消毒器械销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物料搬运装备制造,智能仓储装备销售,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物联网技术服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安防设备制造,机械设备租赁,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一类医疗器械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销售,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制造,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制造,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3-12-31 | 2022-12-31 |
---|---|---|
销量:各类工业机器人(台) | 3797.00 | 3333.00 |
销量:移动机器人(台) | 2046.00 | 1641.00 |
销售收入:自制机器人与系统集成(元) | 12.56亿 | -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3.94亿 | 9.90% |
客户2 |
2.50亿 | 6.30% |
客户3 |
2.02亿 | 5.09% |
客户4 |
1.84亿 | 4.64% |
客户5 |
1.67亿 | 4.2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8827.00万 | 2.58% |
供应商2 |
4592.50万 | 1.34% |
供应商3 |
4560.00万 | 1.33% |
供应商4 |
4531.76万 | 1.32% |
供应商5 |
4506.93万 | 1.3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2.67亿 | 7.47% |
客户2 |
2.26亿 | 6.33% |
客户3 |
9472.81万 | 2.65% |
客户4 |
7375.44万 | 2.06% |
客户5 |
6968.38万 | 1.9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6874.31万 | 2.06% |
供应商2 |
5233.86万 | 1.57% |
供应商3 |
4382.20万 | 1.32% |
供应商4 |
4352.63万 | 1.31% |
供应商5 |
4262.79万 | 1.2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2.24亿 | 6.78% |
客户2 |
1.85亿 | 5.60% |
客户3 |
9449.35万 | 2.87% |
客户4 |
9299.85万 | 2.82% |
客户5 |
8406.36万 | 2.5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4351.30万 | 1.39% |
供应商2 |
3698.00万 | 1.18% |
供应商3 |
3593.63万 | 1.15% |
供应商4 |
3263.65万 | 1.04% |
供应商5 |
3063.92万 | 0.9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2.78亿 | 10.45% |
客户2 |
9826.66万 | 3.69% |
客户3 |
7874.81万 | 2.96% |
客户4 |
5069.02万 | 1.91% |
客户5 |
4862.80万 | 1.8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6850.52万 | 4.24% |
供应商2 |
3891.35万 | 2.41% |
供应商3 |
2275.48万 | 1.41% |
供应商4 |
2223.41万 | 1.38% |
供应商5 |
2038.93万 | 1.2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3.12亿 | 11.37% |
客户2 |
8830.39万 | 3.22% |
客户3 |
5921.02万 | 2.16% |
客户4 |
5393.84万 | 1.96% |
客户5 |
5243.65万 | 1.9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4 |
6212.11万 | 5.29% |
供应商1 |
5702.41万 | 4.86% |
供应商5 |
4789.74万 | 4.08% |
供应商2 |
4655.51万 | 3.96% |
供应商3 |
3726.34万 | 3.17%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地位 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硬件系统;机器人本体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技术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可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天航空及医疗等众多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行业发展机遇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近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国内依靠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人口红利的消退等因素加快了中...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地位
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其中核心零部件包括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等硬件系统;机器人本体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应用技术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可为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天航空及医疗等众多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1、行业发展机遇
(1)机器人与智能制造
近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增长态势,国内依靠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人口红利的消退等因素加快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IFR、中国电子学会数据,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美元,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占47%,预计2021-2024年全球及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增速(CAGR)将分别超9%和13%。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密度仍然较低,展望未来,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加持、国产替代的趋势下,国内机器人产业链将延续稳态增长。
近年,国产替代加速,根据MIR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约为50.1%,同比增长约21.3%,远高于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增速,内资品牌在电子、汽车部件、新能源、一般工业等领域与外资加速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国产头部厂商持续放量,规模化生产效应进一步扩大了成本优势。
2024年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弱复苏,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于整体产能仍高于供给,行业处于去库存和行业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关键阶段。上半年得益于下游行业如电子行业的回暖、汽车零部件市场需求的拉动以及在制造业领域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在下游此类行业实现10%以上的较高增速;锂电池及光伏行业需求收缩明显,同样受“去库存”压力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维持较低水平,工业机器人在汽车整车市场面临较大增长压力;海外市场,如3C、新能源汽车、一般工业制造等细分行业出口需求的提升促使国内机器人厂商保持较高的“出海”热情。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约为28万套,同比增长9.6%;MIR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14万台,同比增长约5%。短期内,行业需求呈分化趋势,国内存量与增量细分市场的机遇、挑战并存。长期趋势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有量较大,各行业的自动化率持续提升以及内资卡位成功都将延续整体市场的成长周期。
(2)半导体装备
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产业迎来上行通道,根据SIA(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二季度环比一季度实现约6.5%的增长,同比增长约18.3%,增长势头强劲。SEMI相关报告显示,全球半导体制造业在2024年第二季度继续显示出改善的迹象,IC销售大幅增长,资本支出趋于稳定,晶圆厂装机容量增加。虽然一些终端市场复苏放缓影响了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对人工智能芯片和高带宽内存(HBM)的需求激增创造了强大的推动力,推动了行业扩张。下半年,随着电子、IC产品以及AI驱动芯片等产业需求的增大,预计将带动半导体制造业重返快速增长轨道。
(3)人工智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旨在模拟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行为的计算机系统,受益于核心技术的迭代和算力的突破等因素,逐渐从跨学科的单项技术快速演变为一个包含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的跨领域产业生态系统。在诸如机器人、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扩展,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间的融合渗透将进一步加深,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并提升新的生产力。这种趋势将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继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对人形机器人、元宇宙、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后,2024年全国多省相继发布与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的实施方案或意见,明确提出来有关生成式AI的发展战略,包括鼓励平台企业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将生成式AI技术充分应用于电商领域、长视频领域、医疗领域等,为生成式AI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
2、国家产业政策助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落实《“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产品创新和场景推广为着力点,分类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培育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生态,增强自主品牌机器人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自立自强。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定本指导意见。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强调了创新标志性产品如人形机器人产业要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并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这些政策共同为人形机器人等的发展指明了技术要点和驱动力,同时也为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和保障措施。
2024年4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重点聚焦先进设备、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等方向,并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大规模设备更新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经,随着设备更新具体支持政策落地,以工业母机、刀具、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通用设备需求有望提振。
工信部发布公告,于2024年8月1日起实施《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和《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旨在推动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引导企业良性竞争,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3、公司所处市场地位
公司通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与实践,逐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完善产业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以智能制造为业务主攻方向,为产业升级提供全体系核心支撑,打造了以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从事机器人产业化和实现机器人出口的企业。公司作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起草并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创造百余项行业第一,主导制定的《机器人安全总则》《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填补了机器人基础和通用标准空白,推动了机器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凭借在科技创新、品牌文化、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曾获得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公司是行业内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国家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单位、中国机器人协会(筹)会长单位。公司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信息系统集成及服务大型一级企业资质、计算机系统一级企业资质。新松公司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获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公司被认定为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截至本报告日,公司获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分类分级最高(AAA)评级认定,本次评定既是给予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突出服务能力的认可,又对推动公司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业务
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等,主要面向焊接、切割、磨削、抛光、喷涂、码垛、上下料等应用。移动机器人包括装配型、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清洁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包括自动转载机器人系统、装备自动保障系统等,主要面向如高温、高危、防爆、狭窄空间等极限、特殊作业环境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
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围绕公司机器人核心产品领域所形成的自动化产线应用,主要包括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和物流自动化。焊接自动化主要以运动控制为核心,围绕六轴工业机器人产品、激光焊接、切割等系统所组成的自动化产线。装配自动化主要围绕集成单元所形成的装配系统与检测系统的自动化产线;物流自动化主要由自动存储(AS/RS、Shuttle)、输送、搬运、分拣、拆码垛以及导航调度管理等智能物流信息系统所组成的自动化产线。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服务的下游行业覆盖:一般制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锂电、电子、光伏、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
物流自动化产线应用
2、半导体装备业务
半导体业务产品主要为真空机械手及集束型设备,包括:大气机械手、真空机械手等系列产品、EFEM、真空传输平台。服务的下游行业是半导体工艺设备厂商。
(三)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用自主采购模式,由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基础标准零部件的采购,通过供应商分类管理,开展合格供应商的评定管理工作。公司采购以“价格+质量”最优为导向,以集中招标的形式进行询价和比价,并通过发展战略采购合作的方式,持续优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
2、生产模式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产,即依据合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产品以及项目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拥有完整的生产流程,包括前期设计、加工以及系统集成。其中的加工环节主要通过公司制造部加工,部分通过外协加工方式实现。
(1)大型系统集成业务:主要以项目制形式,即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产线化订单需求,多业务BG协同实现产品与系统的规模化导入,充分发挥多业务单元、不同工艺环节的综合系统设计、生产及系统化解决能力的优势。
(2)工业机器人整机业务:主要“以销定产”+“安全库存备货”的模式。根据客户订单需求制定物料采购计划,发料后进行排产,生产部门组织生产、装配和测试,检验部门跟踪、检验各环节的产品质量,验收合格后入库。公司会综合市场及上游原材料采购情况,适当进行标准品安全库存的储备,以降低标准产品的交货周期风险。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与用户签订销售合同,部分稳定客户的后续订单通过续标方式实现。公司在逐步建立并完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标准品营销网络。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4年上半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结构性深化调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需求逐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公司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始终坚定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加速推进高端先进技术的批量化应用;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增强主业,极大发挥多业务单元协同优势,在深耕国内存量市场的同时积极发掘海外增量市场机遇,进一步融合国内外资源促进整体业务的发展,从而扩大品牌和市场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1亿元,同比增长10.3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0.62亿元,同比增长15.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损益后的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14.50%。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具体如下:
1、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业务
(1)深耕核心技术“硬实力”,加快布局技术与产品的标准化应用
报告期内,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不断提高控制器的新版开发与升级速度、提升算力水平、优化机器人运动轨迹精度及平滑度、调整升级人机交互模式,进一步降低控制系统成本并提升操作便捷性,为配置标准化机器人产品奠定基础;
自研生产的伺服电机转矩性能的增强,助力机器人产品运动性能的提升;加快外购国产减速器在各阶段的测试与验证工作,应用范围实现了从小负载机器人到中负载机器人的全覆盖,并逐步推动在大负载机器人上的批量应用。
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在汽车焊装工艺环节突破技术卡点,大幅提升了工业机器人的动态性能、精度和稳定性;基于新的运动规划算法不断优化并开发新焊接工艺包,实现焊接节拍及焊接质量双提升,满足汽车、船舶、钢构等行业客户的个性化焊接需求;公司基于3D激光雷达、视觉、GPS、IMU等多传感器融合的导航方案,对导航传感器从2D激光到3D-SLAM进行技术升级,使导航方式更加丰富,通过搭建AGV车体平台与调度平台,加快实车验证,为更好的适应复杂运行环境打下基础;公司创新技术思维,瞄准智能控制平台的模块化设计开发,将通用部分标准化,可应用于不同项目,既提高软件运行稳定性,又降低现场难度,缩短项目周期,为标准化技术系统模块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2)巩固高端存量市场,积极拓展新场景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协力致远”的核心价值观,多业务单元合作攻坚,深耕市场。
汽车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国产机器人在高端汽车点焊领域首个国产替代,突破汽车焊装线复杂工艺环节的技术卡点,体现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高性能和稳定性,满足客户对精度、速度的要求,在国产高端新能源汽车多个基地的焊装线成功批量应用;报告期内,公司为国内新能源知名车企客户开发设计了国内首条新能源重卡量产线,结合在重卡装配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为客户设计了全新的重卡装配方案,涵盖重卡整车装配以及分装线移动机器人、智能立体化仓储、物料搬运到移动装配全流程自动化的完美配合,实现了工艺的高效流转,为后续拓展国内新能源装卡领域树立标杆;报告期内,公司成功获得国际知名商用车制造商在国内首个汽车工厂装配及物流项目,涉及多个生产线,包括发动机、齿轮箱、变速器、车桥以及车身装配线,通过部署百余台不同型号的移动机器人产品,帮助客户实现高效率的生产流程,解决客户痛点,为公司丰富下游车企客户,切入商用车智能制造应用迈出坚实一步。
工程机械领域,报告期内,公司焊接自动化高端技术应用助力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开通试运营,作为国内较早攻克工业机器人中厚板焊接技术的公司,基于深厚的技术积累,公司创新性融入3D视觉、点激光寻位、激光焊缝跟踪、免示教等先进技术及应用系统,成功实现了对此项目中体积大、重量高、结构复杂、焊板较厚的大型工件焊接任务,为后续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启良好开端。
智能交通领域,报告期内,随着沈阳本地地铁新线及沿线的开通,公司通过对沈阳地铁首次出现的高架站、安防集成平台进行全面的创新设计,再次取得地铁综合监控系统项目,极大丰富了在智能交通业务的技术及项目经验;公司积极拓展外阜智能交通市场机遇,斩获天津滨海地铁某线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项目,为客户高架站及智慧车站进行了全面的方案设计,帮助客户实现降低能耗和排放、优化地铁的运营调度和服务质量、缩短建设工期目标,夯实了在智能交通行业的品牌影响力。
(3)加速推进全球化进程,扩大品牌国际影响力
海外布局方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推动全球布局步伐,在亚洲、北美洲新增日本、墨西哥子公司。目前公司以东南亚为始发点,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德国、日本、墨西哥等世界多国构建营销、服务网络,从产品、技术、人员、服务等多个方面满足客户的本地化需求。
在欧洲,报告期内,公司为国际知名车企客户在匈牙利的总装工厂项目提供装配、物流全场景应用服务,涉及总装车间合装线、分装线、物流输送,充分发挥调度平台优势,极大程度提高了系统输送效率,项目方案的可复制性强,在当地具有较好的示范性效应;公司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瞄准海外高端客户,以多元机器人产品及成熟应用向欧洲客户展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移动机器人产品已成功在德国市场实现搬运场景应用。
在东南亚,报告期内,位于泰国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业园区内,公司携手全球领先的5G技术供应商以及泰国知名电信运营商强强联合,共同建设的东南亚第一座5G智能工厂正式投入运营,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立体仓库、机器人工作站、生产线上下料端、原材料来料端之间的高效串联,规划并搭建了新的仓储管理系统和仓储控制系统,极大提高了工厂内的物流运行信息化管理效率。
在亚洲,报告期内,公司继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搬运项目后,成功拓展了当地地铁项目,发挥既有在堆码垛、物料自动化运输方面的成熟技术优势,逐步扩大新加坡机器人市场在下游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应用范围;在既有的与日本头部汽车零部件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基础上,公司移动机器人产品也初步进入日本市场,公司将始终保持开放态度,持续跟日本优秀企业加强沟通、拓展深度合作机会。
在北美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在墨西哥地区业务的深入拓展,携手全球知名的轮胎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为当地工厂提供自动化装配产线、焊接机器人工作站及立库等机器人产品和智能化服务。在南美洲,公司与国内某大型新能源车企在巴西的移动机器人底盘合装、电池合装项目开展持续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巩固、扩大海外市场。
未来,公司将坚定“高端化、产品化、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路径,继续深入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客户开展深度合作,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逐步扩大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4)推动布局“机器人+AI”技术产业
2024年上半年,公司积极布局“机器人+AI”前沿领域,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将围绕AI大模型、智能视觉感知、数字孪生、结构仿生等前沿、空白技术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培育孵化人工智能产业方向新业务,探索“人形态机器人”能够结合公司实际业务发展的应用场景。
2、半导体装备业务
2024年上半年,半导体制造业在经历去年短期不振后,行业景气度逐步恢复,随着下游集成电路等行业需求的恢复和调整以及FAB厂稳定的资本支出,带动半导体制造业走出了低谷。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整体业务取得亮眼成绩,同时,受益于国内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的浪潮,公司积极引入了雄厚的外部资源,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保障了半导体整体业务高质量的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半导体装备产业化应用已初具规模,产品包括大气机械手、真空机械手等系列产品、EFEM、真空传输平台,主要应用于刻蚀、薄膜、离子注入等工艺环节及领域,广泛服务于硅片生产、晶圆加工、先进封装及封装测试等半导体制造全产业链,为客户产业链及供应链安全的稳定提供多元保障,品牌效应显现。
报告期内,真空类产品方面,真空直驱机械手成功实现批量交付,其中,两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已开始批量进入终端FAB厂;三轴真空直驱机械手产品随下游工艺设备厂小批量进入终端FAB厂进行设备验证;四轴真空直驱机械手实现自研,目前已开始在设备客户端进行设备验证工作。
真空传输平台系列产品,包括即真空直驱机械手、真空装载机(VPH)、真空预对准机(ALIGNER)已通过工艺设备厂客户端验证后随其批量导入FAB厂应用。
大气类产品方面,目前设备前端模块(EFEM)、大气机械手已全面导入市场,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LOADPORT在设备客户端已完成验证,集成在EFEM上开始销量供应,大气aligner、6/8寸LOADPORT开始模块化、标准化,逐步为大批量国产化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期内,在产品技术的研发迭代方面,公司在既有真空机械手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客户实际项目需求,开展技术迭代与升级工作,如通过优化真空机械手的设计结构,有效提高晶圆搬运节拍;通过更新控制器控制系统软件功能,提高了整体传输精度等。
(五)业绩驱动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赋能
在机器人产业规划方面,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要加快解决技术累积不足、产业技术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近年,为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机器人产业政策,主要集中在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等方面,此外,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还建立了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全面赋能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中国人口结构逐渐变化,驱动自动化换人需求
我国正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2016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连续下降区间,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业务面临着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挑战,因而自动化及机器人换人成为必然发展趋势。
当前市场需求个性化以及技术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快,传统制造规模在逐渐缩小,全球已然进入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超越传统机械设备,成为集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一体化的核心产品,赋予机器人以成长性,带动传统工业机器人产业不断往其它领域拓展延伸,担当工业互联体系的核心载体,实现工业自动化在各个领域内的不断渗透。
3、公司自身发展优势
公司具有自主创新优势,人才优势,产品品类丰富和产品质量优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拥有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业,并持续深度拓展在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下游领域的应用,利用深厚的技术沉淀及优先合作优势与战略客户开展深度合作。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自主创新优势
自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方向,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制定多项机器人产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自主掌握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伺服系统设计技术、操作机优化设计制造技术、软件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3D视觉技术、力度感知技术等核心技术,保持技术走在行业的前端。
公司设有研发中心及技术创新团队,研发中心围绕共性技术、前沿技术进行研发创新,业务各部门配置的技术创新团队,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应用技术创新。公司通过与国内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巩固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2024年上半年度公司研发投入约1.18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授权专利72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78项,授权实用新型132项,授权外观设计116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09项。
(二)人才优势
公司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核心力量、具有创新活力的团队。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业务领域拥有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结构。公司既重视科技人才成长,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员,又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和省级百万人才计划招揽吸纳行业高新技术人才,不断提升公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产品品类丰富和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机器人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包括六轴工业机器人等,涵盖具有柔性化、轻量化特征的10KG系列、20KG系列低载型工业机器人,具有高灵活度和稳定性的50KG、210KG系列中载型和重载型工业机器人等;移动机器人包括装配型、搬运型移动机器人及工业清洁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包括自动转载机器人系统、装备自动保障系统等。纵观全球机器人厂商,公司是工业机器人领域内产品品类丰富的企业之一,奠定下游广泛的服务领域基础。公司在半导体装备业务领域的产品包括:大气机械手、真空机械手等系列产品、EFEM、真空传输平台。
公司通过多年市场深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项目管理体系,通过有序协作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公司先后通过了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45001-2020/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GB/T22080-2016/ISO/IEC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VDAISA5.1.0TISAX认证、ISO/IEC20000-1:2018服务管理体系认证、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评估CS4级、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3级等。公司始终将研发设计的产品性能指标比肩国际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优势
公司以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孵化了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产品线,公司运用智能化软件将机器人应用与上述智能制造装备相融合,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性、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公司成立20余年,为新能源汽车、3C、一般制造、航空航天、半导体、锂电、智慧康养等20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提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解决方案,应用领域广泛,项目经验丰富。
(五)拥有全球化知名客户群体的优势
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国企、大型民营企业占据公司三分之二以上的客户比例,因此客户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较强。如汽车领域客户有通用、中国一汽、上汽集团、华晨宝马、奔驰、捷豹路虎、本田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一般制造领域客户有中船集团、中集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装、徐工机械等;新能源领域客户有特斯拉、楚能集团、孚能科技、比亚迪汽车、奇瑞新能源汽车等;泛半导体领域客户有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屹唐股份、拓荆科技、华海清科等。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风险
公司产品品类丰富,下游覆盖的服务领域众多,行业分布较广,在全球贸易争端频发、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下,国内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相关业务领域的市场需求。
应对措施:公司将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先进性,持续积累与战略客户合作的优势,扩大批量化的市场应用,在深挖原有市场同时,做大战略市场。
2、技术升级及核心人才不足的风险
公司所在行业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行业,行业技术水平的成熟程度以及先进性会影响公司的竞争能力。面对国际知名厂商前沿技术的快速升级、制造能力不断提升等诸多方面的挑战,若公司不能紧跟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则产品和技术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此外,伴随行业的成熟和竞争对手的增加,研发技术型人才需求激增,公司现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国家级的技术人才团队,如果未来不能继续吸引和培养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将会削弱公司研发技术能力。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控股股东的技术沉淀及人才资源的优势,并通过实施长期有效的激励方式,为核心人才提供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机会。
3、管理风险
公司人员规模、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在持续扩大,随着公司新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陆续建设投产,对公司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若公司不能持续改进和提升经营管理和决策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能面临不能完成预定经营成果目标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明确发展定位,结合实际经营需求持续推进管理变革,加强成本管控,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公司整体决策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4、国际复杂形势带来的海外市场拓展风险
国际化是公司未来长期的发展策略和目标,目前公司已在全球多地建立分子公司、布局营销网络,而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仍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随着公司未来逐步加快海外布局,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的拓展,出海步伐可能会因当地政治经济局势、当地法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等无法预期的风险受到阻挠。
应对措施:公司在坚持国际化路线的同时,会全面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结合本地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优质客户谨慎布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