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智能终端产品、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射频产品、智能终端结构件、汽车零配件、智能装备系列
射频产品 、 智能终端结构件 、 汽车零配件 、 智能装备系列
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辅助制造、辅助工程系统及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发;从事货物、技术进出口业务;从事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产业经济管理项目咨询服务;经济市场调研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研制、生产、销售、维护移动通信设备及其配件、数据通信设备及其配件、通信传输设备及其配件、电源产品及其配件、无线通信设备及其配件、宽带多媒体设备、终端设备及其配件、安防设备及其配件;承接系统集成工程;滤波器、合路器、分路器、隔离器、耦合器、微波元器件及金属件表面喷粉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美化天线、室分天线、有源通信设备、干线放大器、光通信器件、光模块的生产和销售及相关售后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1-12-31 |
---|---|---|---|---|---|
产能:合路器(个) | 4.68万 | 9.46万 | - | - | - |
产能:塔放(个) | 3.12万 | 3.12万 | - | - | - |
产能:滤波器(个) | 476.12万 | 981.14万 | - | - | - |
产量:合路器(个) | 4554.00 | 6.22万 | - | - | - |
产量:塔放(个) | 9322.00 | 2.46万 | - | - | - |
产量:滤波器(个) | 114.88万 | 391.28万 | - | - | - |
销量:合路器(个) | 2672.00 | 3.40万 | - | - | - |
销量:塔放(个) | 4966.00 | 1.37万 | - | - | - |
销量:滤波器(个) | 86.53万 | 248.26万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 90.00 | 178.00 | 70.00 | 309.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 29.00 | 48.00 | 30.00 | 34.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 23.00 | 20.00 | 2.00 | 28.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 38.00 | 110.00 | 38.00 | 247.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 66.00 | 302.00 | 125.00 | 216.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 24.00 | 91.00 | 33.00 | 80.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 3.00 | 41.00 | 17.00 | 24.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 39.00 | 163.00 | 72.00 | 110.00 | - |
智能装备业务毛利率(%) | 38.52 | - | - | - | - |
智能装备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率(%) | -1.28 | - | - | - | - |
智能装备业务营业收入(元) | 1113.74万 | - | - | - | - |
智能装备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70.82 | - | - | - | - |
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 | 12.47 | - | - | - | - |
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率(%) | -3.09 | - | - | - | - |
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元) | 9489.22万 | - | - | - | - |
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3.76 | - | - | - | - |
消费类电子业务毛利率(%) | 39.31 | - | - | - | - |
消费类电子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率(%) | 9.48 | - | - | - | - |
消费类电子业务营业收入(元) | 4.01亿 | - | - | - | - |
消费类电子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63.90 | - | - | - | - |
通信业务毛利率(%) | 4.86 | - | - | - | - |
通信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率(%) | -10.88 | - | - | - | - |
通信业务营业收入(元) | 6.13亿 | - | - | - | - |
通信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22.71 | - | - | - | - |
产量:智能装备行业(台) | - | 77.00 | - | - | - |
产量:汽车行业(个) | - | 562.40万 | - | - | - |
产量:消费电子行业(个) | - | 9.05亿 | - | - | - |
产量:通信行业(个) | - | 390.81万 | - | - | - |
销量:智能装备行业(台) | - | 78.00 | - | - | - |
销量:汽车行业(个) | - | 554.55万 | - | - | - |
销量:消费电子行业(个) | - | 8.80亿 | - | - | - |
销量:通信行业(个) | - | 409.53万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PCT(个) | - | 7.00 | 3.00 | 2.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 - | 10.00 | - | 6.00 | - |
销售收入:合路器(元) | - | 587.63万 | - | - | - |
销售收入:塔放(元) | - | 506.91万 | - | - | - |
销售收入:滤波器(元) | - | 11.13亿 | - | - | - |
智能装备系列产量(台) | - | - | - | 49.00 | - |
智能装备系列销量(台) | - | - | - | 54.00 | - |
汽车行业产量(个) | - | - | - | 561.36万 | 581.20万 |
汽车行业销量(个) | - | - | - | 567.95万 | 586.62万 |
精密电子行业产量(个) | - | - | - | 6.52亿 | 5.75亿 |
精密电子行业销量(个) | - | - | - | 6.50亿 | 5.60亿 |
通讯设备制造业产量(个) | - | - | - | 659.30万 | 871.20万 |
通讯设备制造业销量(个) | - | - | - | 684.80万 | 828.18万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0.31亿 | 41.31% |
客户二 |
1.69亿 | 6.77% |
客户三 |
1.37亿 | 5.47% |
客户四 |
1.16亿 | 4.66% |
客户五 |
6727.06万 | 2.7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04亿 | 7.52% |
供应商二 |
3795.91万 | 2.74% |
供应商三 |
3117.79万 | 2.25% |
供应商四 |
2916.21万 | 2.10% |
供应商五 |
2853.88万 | 2.0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8.95亿 | 34.54% |
客户二 |
1.62亿 | 6.24% |
客户三 |
1.57亿 | 6.04% |
客户四 |
1.34亿 | 5.16% |
客户五 |
1.26亿 | 4.8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8225.92万 | 5.87% |
供应商二 |
5897.32万 | 4.21% |
供应商三 |
4883.39万 | 3.48% |
供应商四 |
4631.38万 | 3.30% |
供应商五 |
3701.60万 | 2.6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8.56亿 | 36.18% |
客户二 |
1.87亿 | 7.90% |
客户三 |
1.69亿 | 7.14% |
客户四 |
1.63亿 | 6.89% |
客户五 |
1.48亿 | 6.2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14亿 | 7.63% |
供应商二 |
4774.99万 | 3.18% |
供应商三 |
4529.63万 | 3.02% |
供应商四 |
4223.91万 | 2.82% |
供应商五 |
3221.33万 | 2.1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8.95亿 | 40.97% |
客户二 |
1.95亿 | 8.91% |
客户三 |
1.58亿 | 7.25% |
客户四 |
1.58亿 | 7.21% |
客户五 |
1.39亿 | 6.3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7522.76万 | 6.80% |
供应商二 |
3127.22万 | 2.83% |
供应商三 |
2770.29万 | 2.51% |
供应商四 |
2543.85万 | 2.30% |
供应商五 |
2480.97万 | 2.2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3.26亿 | 56.73% |
客户二 |
2.12亿 | 9.06% |
客户三 |
1.15亿 | 4.92% |
客户四 |
7759.74万 | 3.32% |
客户五 |
7394.17万 | 3.1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5952.95万 | 5.05% |
供应商二 |
3863.56万 | 3.28% |
供应商三 |
3798.33万 | 3.23% |
供应商四 |
2978.17万 | 2.53% |
供应商五 |
2329.65万 | 1.98%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我国科技工业高端装备及智能设计与制造,长期围绕基础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攻关研发,储备产能和关键技术,致力填补我国工业制造的薄弱环节,坚定不移的走探究中国工业科技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台:共享智造平台、装备技术平台、网络设计平台,公司依托三大平台优势,聚焦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零部件、工业母机等业务领域。在共享智造平台上,公司已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成型、加工、表面处理到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装备技术平台支撑着共享智造平台的发展和完善,在装备技...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
公司深耕我国科技工业高端装备及智能设计与制造,长期围绕基础工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攻关研发,储备产能和关键技术,致力填补我国工业制造的薄弱环节,坚定不移的走探究中国工业科技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硬件到软件,从部件到系统”的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三大平台:共享智造平台、装备技术平台、网络设计平台,公司依托三大平台优势,聚焦移动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零部件、工业母机等业务领域。在共享智造平台上,公司已拥有从模具设计及制造、成型、加工、表面处理到电子装配等完整的生产环节。装备技术平台支撑着共享智造平台的发展和完善,在装备技术平台上,公司实现了从核心零部件、软硬件到整机、单机自动化、无人工厂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自主化。在网络设计平台上,公司拥有自主原创计算机语言NPL与ParaEngine3D引擎,内置3D建模、3D动画、沉浸式编程与调试、CAD建模、虚拟仿真、多人协作等功能。
公司产品包括移动通信基站射频产品、消费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数控加工中心及无人工厂、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生产、采购及流通环节的产品销售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情况,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公司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严控产品质量,提升工业自动化制造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布局,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有序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业务整体销售规模。
(三)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公司经营管理层围绕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以提升经营质量为核心,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一方面公司继续围绕核心能力夯实主营业务发展,积极统筹当期经营和长远发展,兼顾规模增长和价值提升,在保持通信、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主营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持续通过推进数智化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强化柔性制造体系;另一方面公司不断拓宽制造能力的辐射边界,如为医美仪器、智能出行、智能家居等智慧生活类产品提供精密结构件的加工服务,叠加消费类电子行业需求回暖的因素,对本期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4,163.6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50%。其中,通信业务受行业周期性的影响,营业收入及毛利率相较上期同比下降;消费类电子业务受行业需求回暖的影响,业务量有了明显的回升,在保持传统消费类电子业务稳定的同时公司横向拓展新的业务条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690.28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779.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非后净利润-14,754.7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58.53%;公司基本每股收益为-0.18元。安徽总部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项目主要于上年年末由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报告期内对应产生折旧摊销、利息费用、房产税等合计约5,000万元,约占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6.52%。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3,777.7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12.07%。2024年上半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基础建设投资进度放慢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游客户的需求相对减弱,公司传统业务所在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本报告期内经营业绩出现亏损。报告期内,公司期间费用相较上期增加7,051.01万元,其中,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4,645.50万元,增幅44.83%,主要是安徽总部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项目在上年年末由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导致本期折旧摊销大幅增加;财务费用较上期增加1,125.11万元,增幅470.19%,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的汇兑收益减少及深圳光明研发大楼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后费用化利息支出增加所致。此外,报告期内参股公司盈利能力回落,导致公司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2,100.81万元,同时由于部分业务业绩不及预期,出于谨慎性考虑,公司对存货及应收账款计提了减值,导致本期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4,380.14万元。
报告期内,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通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预计,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5G市场,将于2025年成为全球首个5G连接数达到10亿的市场;到2030年,中国的5G连接数将达16亿,占全球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届时,中国的5G采用率将接近90%。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移动基站总数达1,18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6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报告期内,客户端需求受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的周期性影响而减弱,产销量的减少导致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公司本期通信业务营业收入及毛利率均较上期下降。报告期内公司通信业务收入61,331.75万元,同比下降22.71%,毛利率为4.86%,同比下降10.8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一方面受消费类电子需求回暖的影响,根据Canalys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2%,达到2.88亿部,2024年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0%,达到2.96亿部,市场表现好于预期,在经历了十个艰难的季度后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共享智造平台和装备技术平台形成的闭环制造体系,持续拓宽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品类,包括为医美仪器、智能出行产品、智能家居产品、奢侈品等领域的产品提供制造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消费类电子业务收入40,131.31万元,同比上升63.90%,毛利率39.31%,同比增长9.48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9,489.22万元,同比上升3.76%,毛利率12.47%,同比下降了3.09个百分点。智能装备业务收入1,113.74万元,同比下降70.82%,毛利率38.52%,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智能装备业务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子公司配天智造集中优势产能搭建位于江苏、安徽子公司智能化无人工厂。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产品及解决方案,保持通信射频、高精密加工、数控机床业务领先的行业地位。基于垂直整合的一体化服务优势,公司在技术升级、客户合作、快速响应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三大平台”业务核心能力的锤炼,装备技术平台深度为共享智造平台赋能,已经基本完成主要加工环节的智能优化升级,实现了机器换人;装备技术平台在集中优势资源服务通信领域的同时,开始了向储能、能源等领域的拓展。
(四)行业所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及所处行业地位
1、通信业务
2024年4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24年度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的通知》,加快推动5G创新发展,扎实有序推进5GRedCap商用进程。通知指出,2024年12月前实现超1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连续覆盖,并按需向县城城区延伸覆盖。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8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6万个。其中,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我国5G商用已满五年,国内5G规模建设步入平稳期,三大电信运营商的2024年预计整体资本支出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国移动计划资本开支1,730亿元,同比下降4.0%,中国电信计划资本开支960亿元,同比下降2.9%,中国联通资本开支计划为650亿元,同比下降约12%。
2、消费类电子业务
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快速迭代式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用户群体逐渐扩大,带动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设备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为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持续攀升带来长足的驱动力。同时,消费电子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和创新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AI终端设备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机遇,推动消费电子行业从弱复苏重回成长轨道。智能手机方面,在GenAI等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出现了持续复苏。根据Canalys数据,自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2%,达到2.88亿部。从国内来看,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4年1-6月,中国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47亿部,同比增长13.2%。个人电脑方面,根据Canalys数据,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下降趋势在2023年第四季度得以终结,截至目前,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全球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3.4%,达到6,280万台,其中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5,000万台,同比增长4%,而台式机出货量为1,280万台,略有增长1%。可穿戴设备方面,IDC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3,367万台,同比增长36.2%,伴随销量增长,市场出货节奏明显加快。其中,智能手表市场出货量910万台,同比增长54.1%;手环市场出货量370万台,同比增长29.6%;耳戴设备市场出货量2,075万台,同比增长30.6%。
3、汽车零部件业务
2024年上半年,汽车行业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1-6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389.1万辆、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6.1%;2024年1-6月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1,188.6万辆、1,197.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6.3%;2024年1-6月商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00.5万辆、20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9%;2024年1-6月中国新能源车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32%。同时,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5.2%。2023年8月25日,为进一步推动汽车行业稳定增长,支撑工业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鼓励通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各地落实取消二手车限迁、畅通报废回收利用渠道等,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
4、工业母机
2024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PMI均值为49.8%,相较2023年上半年制造业PMI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国内市场需求的恢复不及预期。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最新的统计显示:2024年1-6月,重点联系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2%,各分行业均保持总体盈利。金属加工机床新增订单同比增长4.1%,在手订单同比下降5.4%。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机床工具进出口总额154.3亿美元,同比下降3.0%。其中,进口额50.5亿美元,同比下降11.1%;出口额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来看,进口机床消费额呈现下降趋势。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和下游需求的推动,国内厂商近年来持续加大对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的研发投入,机床行业的零部件自制率也在稳步提升。2022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从高端制造顶层设计、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三方面深化赋能工业母机产业,涉及工业母机、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等多个环节,政策纵深性、延展性加强,有望有效助推工业母机产业升级,从制造业根基推动新一轮高端装备革命。
1、产品或业务适用的关键技术或性能指标情况
2、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情况
3、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订单情况
4、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拥有二十年通信射频技术和滤波器全流程大批量制造的经验积累,并拥有多地产能储备,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基站滤波器设计制造厂商之一,拥有纵向机电一体化的精密制造和研发能力。公司坚持从企业、行业、产业链实际需求出发,沿着从加工制造到智能制造、从研发生产到技术革新的路径,每一步发展和业务升级都在切实践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通过靶向突破、持续创新和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护城河促进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公司逐步将高精密一体化制造能力向更广阔的新能源领域及更专精的军工领域拓展延伸,以实现公司快速发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电一体化的精密制造优势
公司拥有针对精密机电产品纵向一体化、垂直整合的全流程制造能力,能够实现产品设计与模具设计并行、模具设计与模具制造并行、产品设计与工艺准备并行、制造加工与设计优化并行,既可缩短产品的技术准备和制造周期,加快对客户的响应速度,又适应了行业定制化的特点,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公司现已拥有近50种完善的精密制造工艺,为机械、电子、射频、自动化等各领域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流程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产品自制能力高达95%。基于多工艺精密制造能力,公司有能力快速提升产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快响应、高弹性的产品制造服务,增强核心客户的粘性。
2、装备自主化的智能制造优势
公司产品分处在不同的领域,产品类型差异较大,但是所涉及到的技术原理和工艺能力是相通的,为了满足不同型号产品的生产需求,公司积极采用柔性生产模式进行多品种共线化生产,不断优化生产制造流程,升级及导入新工艺及工装设备,通过构建智能自动化制造体系,持续推行机器换人方案,减少人工成本、大幅提升制造效率与质量水平。为提高制造效率、保障产品质量,公司在自主研发通用自动化设备的同时,基于多年生产制造经验,形成了针对特殊工艺流程自主开发自动化设备的能力。公司已构建覆盖加工、检测、调试等全流程的自动化生产体系,并针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装卸、调校、打磨、外观检测等关键制造工序,自主研发出自动化设备,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生产制造效率,提高了产品的良率及一致性。
3、跨学科自主创新的行业领先的研发优势
公司集成并融合射频、电子、机械、化学、材料等多学科技术,自主创新地开发了射频器件的研发、设计方法,将射频器件作为精密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进行研发和设计,这使得公司可以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优化,对产品的材料成本、工艺成本、质量成本进行充分考虑,做到产品研发设计上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资源和能源。公司将精密制造能力和装备自主化能力相结合,过投入自主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全面提升在制造、搬运、检测、包装等多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强业务的灵活性、精准度和可拓展性。
作为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持续储备前瞻性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公司在研发技术上的投入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最近三年,公司年均研发投入约2.70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超10%。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进一步稳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和地位。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专利66件,其中发明24件、实用新型39件、外观设计3件。共获得授权专利90件,其中发明29件、实用新型38件,外观设计23件。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已申请专利3,079件,其中发明专利1,308件、实用新型1,450件、外观设计121件、PCT申请200件;已申请著作权登记105件,其中作品著作权1件、软件著作权104件;累计已获得授权专利1,592件,其中发明356件、实用新型1,130件、外观设计106件。
4、国际知名品牌的客户端优势
公司产品应用于通信、消费类电子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主要客户是国内外领先的移动通信主设备商、智能终端厂商与汽车厂商等,包括华为、爱立信、诺基亚、苹果、博世、电装、英美烟草等全球顶级客户,公司的研发能力、品质保障能力、快速响应和交付等综合实力,已得到市场与客户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同时,上述客户对供应商认证有严格的标准,认证内容全面、复杂,包括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工厂环境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认证的流程也有助于公司持续检视并提高自身各项能力,推动公司在经营管理、研发、体系管理等方面水平的持续提升。
得益于长期服务行业巨头的经验,公司对国际终端厂商的产品设计理念、质量标准、管理体系等具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并以此制定了能够匹配客户需求的研发及项目管理体系。在产品研发阶段,公司协同客户并提供多维度的研发服务,在技术研发方面承担更多分工,致力于提供产品技术研发的增值服务;在生产阶段,基于公司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和装备自主化智能制造的优势,公司实现制造环节的信息化、透明化及可预见性,并向客户同步开放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数据,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共享、实时监控。
5、合理的业务区域布局及人才引进
公司拥有多个生产和研发基地,以深圳、蚌埠为核心,覆盖东莞、南京等多地。深圳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汇集了大量海内外高学历、高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有利于公司招聘各类人才;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公司较易获得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及加工配套服务。蚌埠地处长三角区域,能够与长三角产业集群快速衔接,同时能够获得充足的劳动力并具有较低的土地、能源、人力、运输成本,与深圳研发、销售形成区位互补。公司通过各地协同效应和资源配置,一方面能提升产能快速响应,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能吸引各地优势人才,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外围经济及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
公司业务在中美欧等国家已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品直接或间接销往欧美,业务会受到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公司出口以美元、欧元结算为主,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汇兑收益或汇兑损失。
公司一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另一方面公司稳步强化研发实力和研发团队建设,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以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和国家汇率政策,分析研判汇率走势,选择合适的汇率管理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金属原材料等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公司主要原材料的价格较高,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上升或维持现在的水平,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面临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公司通过提升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材料损耗,保持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密切关系,并适时使用金融工具等多种方式稳健应对,尽力降低或消除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对公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将紧密跟踪全球经济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定价策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3、业务创新发展风险
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需求日益高涨,创新产品研发将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挑战。公司高度重视创新产品研发和创新人才的储备,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扩大科技创新人员、研发人员规模,大力构建未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公司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风险
近年来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人员规模、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公司面临的管理挑战也在增长。从新业务的经营模式到运营效率,都给公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致力于持续提升管理创新,激发组织活力,不断提高经验效率,实现公司的持续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执行严格的预算管控制度等,以降低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同时加快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