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行业,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生态旅游等领域。

  • 产品类型:

    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生态景观、生态旅游

  • 产品名称:

    生态环保 、 生态修复 、 生态景观 、 生态旅游

  • 经营范围:

    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水土保持工程;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城乡规划编制;环境工程设计;市政行业工程设计;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和园林养护;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旅游项目建设与运营(具体项目另行申报);公园管理及游览景区管理;销售生物有机肥;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苗木的生产和经营;自有物业租赁、物业管理;投资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企业管理服务;建筑、市政、环境、水利工程咨询;咨询服务。生态环保产品的技术开发(不含限制项目);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74%
  • 公司一
  • 公司二
  • 公司三
  • 公司四
  • 公司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公司一
1.26亿 8.88%
公司二
1.14亿 8.05%
公司三
1.06亿 7.48%
公司四
8722.22万 6.15%
公司五
5929.98万 4.1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6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1.75%
  • 公司一
  • 公司二
  • 公司三
  • 公司四
  • 公司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公司一
1.07亿 4.71%
公司二
4819.67万 2.13%
公司三
4023.56万 1.78%
公司四
3748.55万 1.66%
公司五
3322.58万 1.4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66%
  • 公司一
  • 公司二
  • 公司三
  • 公司四
  • 公司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公司一
2.30亿 8.24%
公司二
1.28亿 4.60%
公司三
1.15亿 4.11%
公司四
1.02亿 3.67%
公司五
8468.61万 3.0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4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95%
  • 公司一
  • 公司二
  • 公司三
  • 公司四
  • 公司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公司一
8461.10万 2.74%
公司二
4255.18万 1.38%
公司三
4130.14万 1.34%
公司四
3924.90万 1.27%
公司五
3779.50万 1.2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4.2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48亿 5.58%
第二名
1.32亿 4.96%
第三名
1.29亿 4.84%
第四名
1.28亿 4.80%
第五名
1.09亿 4.1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3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5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34亿 5.07%
第二名
8867.38万 3.36%
第三名
8098.78万 3.07%
第四名
7806.33万 2.96%
第五名
5613.23万 2.1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7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4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54亿 6.02%
第二名
2.52亿 5.98%
第三名
2.41亿 5.72%
第四名
1.87亿 4.43%
第五名
1.36亿 3.2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5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1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3亿 3.77%
第二名
9956.88万 3.33%
第三名
8465.94万 2.83%
第四名
7843.50万 2.63%
第五名
7842.00万 2.6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7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42亿 12.67%
第二名
5.01亿 9.89%
第三名
2.70亿 5.34%
第四名
2.69亿 5.32%
第五名
2.32亿 4.5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0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2.0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6亿 3.08%
第二名
1.43亿 2.83%
第三名
1.34亿 2.64%
第四名
9029.81万 1.79%
第五名
8536.06万 1.6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N77),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N77),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部分区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2024年 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对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坚持做到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着力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七个方面任务,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实践样板,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 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一)生态修复、生态环保
  我国在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自然湿地萎缩、河湖生态功能退化、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水平低、草地退化、农田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中央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注力度,水及土壤的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沙漠及荒漠化治理等问题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生态修复、生态环保市场带来可观的市场容量。结合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环保产业始终被中央政府高度重视,2016年、2017年、2019年和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将“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 2022年的政府工作任务。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作为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3年 7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镇区常住人口1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提出“到 2025年,环境基础设施处理处置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1,200万立方米/日,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4.5万公里,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不少于1,000万立方米/日;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 70万吨/日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能力和规模显著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充分保障,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出“到 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积极进展,能效水平和降碳能力持续提升。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公司作为以生态修复、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先后打造了湖南郴州王仙岭尾矿治理、云南昆明滇池环湖生态经济试验区、江苏无锡太湖梅梁湖檀西村湖湾生态修复、湖北宜昌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海南海口东西湖大同沟金牛湖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广东珠海斗门镇黑臭水河涌水生态修复、广东深圳华星光电人工湿地等一些列生态环保标杆项目。未来,公司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实践者,充分发挥自身品牌、技术等优势,在控股股东中国节能的领导下,与战略股东深圳国资深投控加强业务协同效应,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抢抓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扎根深圳、立足广东、辐射全国,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同时,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节能作为国家层面明确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未来将为公司提供丰富的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治理渠道市场资源,为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二)生态景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生态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通过推动我国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自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和《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产业政策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为市政生态景观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由2003年的40.53%上升至2023年的66.16%。市政生态景观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受益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1年 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项内容和保障措施均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绿化用地、水资源、绿化树种草种、植被恢复等,同时明确了各项任务的职业部门,包括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水利部、中国气象局、交通运输部等。该《意见》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生态保障。在科学绿化工作原则上,《意见》要求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在林木建设上,提出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科学绿化指导意见的重磅发布,促使生态园林建设产业有望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公司积极践行建设美丽中国大格局下的景观美学,已形成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建造中将生态技术与艺术创意和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并以独特新颖的景观形式展现生态技术的功能与效果,重点推进市政景观、立体绿化、商业及地产景观,参与到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开拓海绵城市建设、碧道建设和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方面的生态景观项目,为公司在全国中高端园林景观领域确立了行业标杆地位。公司先后打造了深圳欢乐海岸、深圳香蜜公园、深交所空中花园、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江西井冈山挹翠湖公园、安徽合肥园博园、江苏宿迁三台山森林公园等知名地标和城市名片,并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
  当前,公司正在实施深圳市小梅沙海滨公园、小梅沙大酒店园林景观工程、沙福河等5条碧道建设工程一期、沙井街道体育公园工程、OPPO长安研发中心项目景观工程等,并正在与重要战略股东深投控展开紧密合作,全面对接深投控深港河套地区开发、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香蜜湖片区开发等重点项目,以期充分发挥公司设计、研发和技术等方面优势,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三)生态科技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全面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深度挖掘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新需求,进行生态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探索的背景下,生态科技行业将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下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机遇。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关键五年,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推进碳达峰具体任务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激发地方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推进试点任务、实施重点工程、创新政策机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公司围绕“双碳”目标实现,在中国节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指引下,充分利用公司在区域生态规划与项目开拓方面的经验,率先在区域(流域、园区与地区)开展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规划与评估工作,把区域碳汇与行业节能减碳工作结合起来,将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工作、城市更新建设、园区改造、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项目建设开拓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与节能减排角度的区域生态综合解决方案,同时进行生态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探索。
  (四)行业地位
  公司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中国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领军企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致力于成为生态安全守护者、生态文明建设者、美丽中国耕耘者、双碳战略践行者,已在全国完成千余项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助力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并获得公众、行业、媒体、政府等高度认可,屡获国家及行业大奖。
  凭借业界领先的综合实力,公司连续9年获评“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 50强”,连续6年获评“中国环境企业 50强”,连续 6年获评“深圳百强企业”,连续4年获评“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此外,还获评“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广东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等多项荣誉,跻身“中国品牌影响力100强”,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深圳知名品牌”。经过 22年的持续积累,公司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优势,极大提升了公司的信誉、行业影响力及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强化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作出有力贡献。
  2023年,在中国节能的坚强领导下,公司依托央企平台优势,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深耕主业、致力“央地混改”、匠心打造精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荣获“中国环境企业50强”“深圳行业领袖企业100强”“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风景园林协会科技进步奖”等43项荣誉。受邀参加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分享研究成果、展示科技创新成效,推动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质量强企战略,持续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中节能(漳州)科创产业园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获评 2023年度“中国节能美丽中国建设-安全环保标准化示范工地”,以实力赢得赞誉。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行业,涵盖生态修复、生态环保、生态景观和生态科技四大方向,拥有集策划、规划、设计、研发、投融资、建设、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及运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拥有以院士工作站为核心的多个技术创新平台,具备完整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技术体系,取得国家授权专利392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10项。已完成千余项生态修复工程和环境治理工程,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
  生态环保、生态修复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公司致力于在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生态评估、环境评估、规划设计、治理技术、工程管理、项目综合运营等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公司拥有多项环保类资质,包括环境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专项工程设计乙级、环境工程(污染修复工程)专项工程设计乙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叁级、环境服务认证——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运营服务(农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二级、环境服务认证——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二级、广东省环境污染治理能力评价(废水甲级、固体废物甲级、污染修复甲级)等资质。
  公司生态景观业务包括市政生态景观、商业及地产景观、立体绿化业务等,同时衍生了生态设计维护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从策划、设计到建设和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公司积极践行建设美丽中国大格局下的景观美学,已逐步形成了节能铁汉独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伦理认知、施工价值取向和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建造中将生态技术与艺术创意和人文情怀完美融合,并以独特新颖的景观形式展现生态技术的功能与效果,为公司在全国中高端园林景观领域确立了行业标杆地位。
  生态科技领域,全面落实国家和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深度挖掘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新需求,进行生态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探索,力争成为中国区域生态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综合运营商与开拓者。
  (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优先选择资金充裕、信誉良好的项目开展项目合作,目前主要采用EPC、PPP、EPC+F(0)、EOD、施工总承包等多种商业合作模式,以少量投资撬动大项目。投身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川渝等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特别深耕布局大湾区市场,积极融入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圈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圈。
  1、EPC模式
  EPC即设计施工一体化,对于传统景观工程项目,通常情况下公司与政府先签署框架协议,对预计工程总金额及包含的多个单项景观工程内容、总工期等进行约定,在单项景观工程具体落地、实施时,双方再签署基于此框架协议下的单项工程合同,并对此单项工程的金额、施工内容、工期等进行约定。
  2、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通常情况下,由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和政府共同设立项目公司(SPV),并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PPP项目的投资、融资、运营等功能。
  3、EPC+F模式
  EPC+F模式是指“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即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融资的责任。该模式中的项目总承包商是整个项目的核心,不仅要帮助业主或协助业主解决融资资金的问题,还要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实施、衔接与监管。
  4、EOD模式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 EOD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5、纯施工模式
  纯施工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工程施工模式,即按照发包人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根据工程进度定期结算工程账款。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我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行业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竞争格局,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随着行业标准和治理要求的提高,客户对业内企业的跨区域经营能力、跨领域治理能力、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建设项目向“大型化、综合化、高端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业内具有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作为一家主营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治理的企业,公司在生态环保、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经过多年深耕细作,拥有完整的“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土壤修复技术体系”、“抗逆植物培育技术体系”等核心技术,完成千余项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能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多年来,公司对内在科研创新、专业技术、经营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和复合竞争优势,对外在行业标准制定、银企合作、品牌和信誉建设等方面得到多方认可,为公司高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一)高质量推进央企混改,加快构建企业新发展格局。
  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节能作为国家层面明确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与公司主业存在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和协同性,能够为公司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公司为创业板首家生态环保上市企业,现有股权结构由中央企业、地方国资、民营资本、自然人等多种所有制成分构成,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未来,控股股东及战略股东将提供平台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公司业务全面发展,为公司提供国内领先的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治理渠道市场资源,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对集团相关资产进行整合、重组,全力将公司打造成为上市生态环保标杆企业。
  (二)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生态环保领域新质生产力。
  公司秉承“科技先导、研发先行”的理念,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已有十余年。多年来公司紧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化进程,在边坡修复、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土壤修复、资源循环利用、轻型基质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和技术积累,积累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形成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技术体系,形成了具有中节能铁汉特色的专利技术、系列产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工艺工法,极大地增强了公司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开拓和设计施工能力,尤其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研制、立体绿化轻型基质和抗逆植物选育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生态景观方面,针对边坡矿山等陆地生态修复工程的痛点问题,成功开发出成本可控、实施便捷、生态修复效果好的修复工艺和产品。在土壤修复方面,以文山历史遗留砷渣安全处置工程项目为依托,在生态阻控材料开发和利用乡土植物根滤作用的小试研究方面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在利用多级人工湿地处置农村生活污水和污水处理厂尾水方面,形成了《人工湿地系统运行与维护标准》。在高陡岩质边坡修复技术开发方面,成功研发了以高分子基质附着材料为核心的新型边坡喷播技术,并完成了与该基质匹配的喷播机械原型机的设计和组装。
  报告期内,加强科技攻关创新能力,成果丰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冬奥廊道沿线植被景观优化及生态功能提升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一部。参编国家标准9项,其中4项已发布。参编团体标准6项,其中4项已发布。
  公司强化技术的优化集成,按照“市场需求+技术供给”的思路选题布局,创造能快速实现市场价值的技术创新产品。公司向中国-非洲绿色技术公园(毛里塔尼亚)项目援助 3600套自主研发“土非土”基质,积极助力“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此次“土非土”基质扬帆出海,将有效拓展基质应用场景,对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中节能铁汉将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企业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技术产品创新升级。
  国家农业农村部授权植物新品种“大漠铁汉”在内的抗逆植物体系产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漠铁汉”是公司近年来在抗逆植物培育技术体系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进步,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荒漠化治理领域实力,积极拓展公司综合解决方案适用范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矿区及周边场地砷污染扩散阻控与修复技术”,从多角度探索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致力于服务生产项目。完成砷污染修复材料筛选及拦截材料试验及示范地植物种植筛选工作。作为牵头单位完成团体标准《砒霜冶炼砷及伴生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规范》立项评审,项目配套的工程示范完成初步设计及相关材料加工。
  (三)健全人才管理体系,赋能经营管理提升。
  公司根据中国节能相关管理制度及政策精神,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需要,积极完善落实混合所有制企业约束激励机制。报告期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业绩为导向,聚焦干部人才“选育用管”全链条,持续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在拓宽选人视野上下功夫,努力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对部分职能部门和主要子公司领导岗位实施内外部公开竞聘,常态化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和核心岗位市场化招聘,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通过竞聘走上关键岗位。在干部年轻化上下功夫,督促各单位倾注更多资源到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成长上,蓄好干部队伍“源头活水”。在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上下功夫,以“补短板、强素质、提能力”为目标,组织业务骨干现场讲课、宣贯公司最新制度要求,着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四)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占领产业链高端地位。
  公司参编的9项国家标准中有4项于2023发布,名称分别是《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指南》、《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节水型工业园区评价导则》。
  1、国家标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指南》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问题,基于空间布局、城乡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等领域,充分借鉴浙江省湖州市、江西省、贵州省、海南省等省市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创建经验,有效推动资源节约、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工作,确保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的落地执行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有标可依,为省、市、县、区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途径和考评体系。
  2、国家标准《节水型工业园区评价导则》规定了节水型工业园区的定义、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及评分细则,适用于工业园区的节水评价,从管理指标和技术指标两个维度,对园区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其中管理指标分值40分,技术指标分值60分,总评分85分(含 85分)以上可被认定为达到节水型工业园区标准。标准还明确了节水型工业园区技术指标计算方法和节水型工业园区的评价程序。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有效填补节水型工业园区评价方面的空白,为政府提供有效评价依据。
  (五)坚持质量强企,强化品牌建设,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质量强企战略,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深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培育打造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一流品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坚持品牌引领,制定《“品牌引领”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全面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全面增强品牌关键影响要素、全面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全面优化品牌创建路径持续用力,成功蝉联“中国环境企业50强”“深圳行业领袖企业 100强”,多家子公司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并获得多项行业奖项。坚持品牌传播,组织外网推文271篇、内网推文312篇、微信公众号发文376篇,公众号关注人数达3万余人,总阅读次数达53万次;中国节能公众号刊登72篇、中国节能官网刊登128篇,国资委平台刊登4篇,外部媒体刊发53篇稿件,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效果逐步显现。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央企联播”栏目刊登两篇专题文章,肯定了公司湿地修复和保护工作,宣传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及成效。坚持创新驱动,1项技术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土非土”技术成功亮相“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并将助力“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坚持质量强企,年内实现太湖梅梁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井冈山茨坪景区雨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及挹翠湖水系治理工程EPC项目、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蒲亭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验收,为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积极力量。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785.51万元,同比下降49.17%;成本183,287.29万元,同比下降
  29.32%;管理费用 26,518.41万元,同比下降 28.28%;财务费用43,834.40万元,同比下降12.37%;研发投入12,460.00万元,同比增长33.9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148,285.97万元,同比下降71.20%;公司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3,422.31万元。
  报告期内,在集团公司的全面支持和指导下,在公司党委、董事会的坚强领导下,公司紧紧围绕集团公司“能力提升年”和公司“扭亏为盈攻坚年”工作部署,以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锚定年初各项经营指标,积极作为、加压奋进,在市场开拓、改革创新、降本增效、防范风险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有效推动公司经营朝着回归正常轨道迈出坚实步伐。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经营性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一定幅度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历史项目减值需要逐步消化、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等,公司历史包袱亏损有所扩大,但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推进以下工作:
  (1)市场开发情况实现历史突破。
  着力加强市场开发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市场布局,培育自主市场开发能力,“回归大湾区、进军长三角、深耕京津冀”的市场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成功中标山西大同大清河修复与保护工程、云南姚安供水工程等项目,全年在深圳地区中标项目 19个。深耕重点区域开展高层对接,与有项目资源的政府、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市场开发软实力。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取得重大进展,稳步推动迪拜分公司设立工作,为打造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战略支撑,公司已于2024年 1月中标迪拜麦格集团的麦格凯图拉云溪住宅建设及景观工程,中标金额26-28亿阿联酋迪拉姆(折合人民币50—54亿元)。
  (2)项目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强化重塑项目管理体系,着力构建项目经理管理体系、责任成本管理体系、项目财务管理体系的“三大体系”。全面践行项目管理新要求,聚焦项目策划管理、施工管理、分包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控等关键环节,持续夯实项目管理基础,稳步提升项目盈利水平,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产值转化,围绕总体经营生产计划,做实“周例会、月调度、季考核”常态化机制,加速落地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项目结算确权,牢固树立“项目投标即结算开始”的理念。针对新项目,设定结算保底值、目标值,赏罚分明地结算责任制落实。针对历史遗留项目,攻坚结算资料缺失、过程资料不完善、过程审计核减等问题,快速分析研判、制定方案决策并按月督办。紧抓项目回款,通过项目专题推进会和现场督导的方式,督促重点项目按照“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原则,以强有力的措施抓进度、抓落实,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项目回款。
  (3)历史遗留问题加速解决。
  PPP项目处置渐入正轨。2023年2月公司成立基础设施事业部。制定了“上半年抓小放大促销项、下半年抓大放小保回款”的策略,按照“一项一策”原则制定专项清欠方案,清欠工作实现突破,超额完成年度清欠计划,并将清欠项目数量大幅减少历史案件处置加大力度,公司法务与各经济实体加强联动,防范化解历史项目重大法务风险,完善了诉讼案件管理体系。
  (4)多措并举保障资金安全。
  成功在深交所发行 28亿元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有效弥补资金刚性支付缺口;完成 3亿元小额快速再融资的发行,相关募集资金用于3个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强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资金池管理,设制“财务通用管理台帐”在公司全级次财务系统进行推广运用,积极推行经济实体资金自平衡管理。公司调整债务结构,对存量贷款期限和利率进行优化,全年贷款利率得到明显下降。
  (5)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启动“总部双平台”和“9+1”经营布局调整工作,形成覆盖重点发展区域的经营网络,同时开展制度授权修订等一系列配套工作,为公司 2024年经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非招标类业务自主采购,完善了公司自主采购一系列制度建设,制定了《公司自主采购实施细则》,明确实施范围、程序及各项标准要求,组建了涵盖24类专业 194人的评审专家库。
  (6)降本增效夯实发展根基。
  通过修订预算管理办法及相关细则,逐步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持续开展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全员劳动生产效率。在确保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优化岗位数量,调整薪资结构,严控工资总额,发挥考核“指挥棒”正向激励作用,促进人、岗、薪合理匹配。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对于公司名下房屋资产梳理造册,对闲置资产积极寻租,年内完成各地多套闲置房屋出租。此外,下半年对本部办公环境进行改造,节约维护费用。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中节能铁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国节能的带领与支持下,深度参与长江大保护、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任务,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公司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行业经验,进一步聚焦主业,不断提升公司在生态环保与生态修复主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集团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平台企业、生态环保领域标杆上市公司、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领军企业。
  产业布局:围绕依法治企、改革融合、转型升级、精细管理、风险防控发展战略,打造“一主两辅”产业布局。“一主”即聚焦生态环保与生态修复主业,提升生态环保与生态修复业务占比;“两辅”即生态景观、生态科技,未来将逐步收缩生态景观业务占比,培育生态科技业务。生态环保与生态修复领域,重点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流域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土壤修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业务。生态景观领域,重点推进市政景观、立体绿化、商业及地产景观。生态科技领域,全面落实国家和集团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深度挖掘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新需求,进行生态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探索,力争成为中国区域生态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综合运营商与开拓者。
  市场战略:聚焦核心市场,调整业务布局,集中力量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等经济发达区域。结合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开拓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区域以及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区域项目;并在各区域进行重点省市布局,主动放弃财政实力较差地区业务。
  (二)经营计划
  2024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环保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的形势、环保市场的刚需和利好政策的支持,对公司来说都是利好信息,但同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我们面临的经营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机遇与挑战并存。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坚决贯彻公司党委、董事会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2+3+4”的工作方针,围绕深化改革、市场开发、项目管理、内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进行攻坚,全力以赴推动公司实现经营增收创效、管理提质升级、改革攻坚克难、企业稳步发展的全方位突破。
  1、全力推进经营布局调整到位,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推动落实“总部双平台”和“9+1”经营布局调整,将通过充分梳理业务授权,完善制度流程建设,拉通业务流程,真正做到“放得下、管得住”的管理模式,促进各子公司管理规范化、高效化运作。做实制度保障,确保布局调整落地落实落细。强化合理授权,激发分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力。高效履职尽责,切实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2、强化市场经营龙头地位,坚决做大增量。
  加强属地化市场拓展,加强与地方政府、核心客户的对接服务,建立互信认可的深层次客户关系,注重将高端对接有效转化为经营成果,实现项目滚动开发和属地深耕。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在“规划+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框架内,灵活创新运用“社会投资人+EPC”、“产业+”“运营+”、EOD、总承包等项目模式,量身定制项目包,以投资带动市场经营开发。紧盯重点订单落地,围绕 2024年重点储备项目清单,迅速部署行动,重点推进规模比较大、跟踪比较深的项目。
  3、强化资金统筹管理,全力保障资金链安全。
  全力维持现有融资规模稳定,确保与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稳定。建立全级次的资金集中管控机制,实时监控资动态情况,确保不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优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四大行为主的金融合作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展示公司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成果,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加强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管理、资金池管理,设制“财务通用管理台帐”在公司全级次财务系统进行推广运用,积极推行分子公司资金自平衡管理。
  4、持续推进清欠清收攻坚,加快资金回流。
  坚持分类施策,针对大量未确权的项目,上半年要积极推进项目结算确权,为下半年的回款时机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创新思路,充分利用窗口时期,继续推动化债思路多元化,紧密关注清欠项目当地政府资产,对于欠款金额较大的地区,在不放弃现金回款希望的同时,通过债权纽带与地方政府绑定,努力推进资产重组。加大重大疑难案件、历史遗留案件处置力度,按照“专人”“专案”“专班”“专所”“专责”原则,做到能收尽收。
  5、优化完善工程管理体系,坚决向管理要效益。
  积极推动“新项目、新办法”落地生根,合理编制项目目标责任书,及时签订和落实风险抵押机制。持续通过“周例会、月调度、季考核”,及时整合资源协调解决项目一线面临的各类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进一步规范质量技术管理,优化主要专业类别施工方案标准模板,补充招聘公司主业所需技术人才。加强供应商开发与考评管理,建立优质供应商引进机制和使用机制,逐步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形成战略供应商库,通过对分包商分级、淘汰评定,不断培育优秀分包商,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强化安环管理体系建设,严格逐级落实安环主体责任,加大安环管理基础性工作力度,在安全保障上抓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应急处理。加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创优”管理,从公司层面选取优秀项目创建质量标杆项目,增强争创意识、加强争创管理、规范争创程序、严格兑现奖惩,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漳州项目、小梅沙项目争创省市级荣誉工作。优化公司项目管理人才梯队,提升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及业务水平。加强海外项目管理,做强后台支撑,做好市场开发属地化、管理属地化、用工属地化、待遇属地化,在施工管理、安全环保、员工福利等方面做好统筹。优化组织施工,科学安排工序和施工进度,确保海外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优良。
  6、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运营风险。
  完善诉讼案件管理体系。针对诉讼案件数量多发的问题,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和机制,建立公司担保服务供应商管理制度,健全公司法律服务供应商管理制度,选聘常年法律服务律所,建立风险控制前移系统机制,进一步提高股份公司诉讼案件办理及管理水平。加大经营风险管控力度,持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开展以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为主,以内控审计、专项审计为辅的方式,不断提高审计监督效能。要严防自主采购风险,以更强的监督和更高的要求,筑牢纪律防线,营造阳光采购环境。
  7、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大科研攻关推动应用型新技术加速涌现。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系统组织实施一批高质量科技创新项目,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水生态、土壤修复领域产学研合作,继续围绕生态环境治理行业产业链开展创新技术攻关。开展生态环保新型业务的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推广、实施等,包括但不限于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废物热解处理)、数字经济、生物技术等。加大力度推进科研产品实业化,重点研究“土非土”基质在苗木出口中的应用,提升苗木成活率,拓展“大漠铁汉”植物荒漠化治理场景,为开拓中东市场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基于航天中心项目成果,开发立体绿化移动装置及蔬菜架,探索面向目标客户的经营,加速产品实业化。进一步推进产研结合,提升利润,形成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公司面对的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生态环保及生态环境治理行业与党中央及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且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市场潜力大,吸引越来越多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随着央企、国企对生态环保及生态环境治理行业的快速布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从而对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造成影响。
  公司是创业板首家以生态修复及生态环境治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涵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生态景观、生态科技等,已形成集策划、规划、设计、研发、投融资、建设、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及运营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生态环境建设与运营的整体解决方案。自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完成了千余个生态环保、修复、景观等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在设计、技术、品牌、工程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吸引了一批行业优秀人才。
  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节能作为国家层面明确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一家主业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中央企业,未来将为公司提供丰富的长江经济带渠道市场资源。公司将在中国节能的领导下,按照集团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和部署,聚焦集团公司对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围绕国家战略任务,积极开拓长江经济带地区场地修复、植被修复、景观工程、固废治理、水环境修复等领域市场业务,将公司打造成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流域综合治理平台,全面提升公司竞争力。
  2、工程结算延迟及应收账款回款的风险。
  公司承接的工程施工项目较多,合同资产及应收账款余额较大;部分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周期长,可能存在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造成工期、质量要求不能依约达成,带来不能及时验收的风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垫款较多,受经济环境、政府相关政策以及财政预算、资金状况、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等影响,可能出现工程结算延期、应收账款回收延迟或减让的风险。
  清欠清收是公司现阶段经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公司资金回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保障公司资金链安全作出了贡献。2024年,公司将坚持分类处置原则,继续以清欠突击攻坚为重要力量,督导二级企业推进项目的结算确权工作,科学合理开展存在较大减值风险且回款较差项目的结算工作。
  3、商誉减值风险。
  公司积极通过并购寻求外延式发展,相继收购了中节能铁汉星河、中节能铁汉环保、铁汉建设、中节能铁汉盖雅、铁汉山艺等公司,累计形成商誉总额约 9.19亿元。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企业发挥业务协同效应,但仍存在整合风险。若上述被并购的企业业绩完成不及预期,可能会出现商誉减值的风险,被并购企业的经营效益、运营情况等都直接对公司产生影响。
  公司将加强被并购企业的管理,使被并购企业在市场开拓、工程管理、技术研发、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与公司持续融合,发挥战略及业务协同效应,不断提高被并购公司的盈利水平,保障公司稳健发展。
  4、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风险。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迎来新时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定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环保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大量资本及企业涌入环保行业,环保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行业内对环保人才的争夺也愈来愈激烈。
  目前,公司的人才队伍结构亟待加强,公司在人员年龄梯次、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存在优化空间。近两年,科研人员及技术骨干的离职率略有增长,对公司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影响。
  公司将加强人力资源体制建设,全面强化人才管理,优化公司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和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使用与选拔成长体系,拓宽人才培育渠道和成长通道,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优秀人力资源体系和强劲发展合力。
  5、政策变化的风险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家加强生态环保治理,防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愈加升高。随之行业规范及立法措施愈加成熟和完善,行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快速上升时期。在市场规模增加的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行业发展,一旦政策落地不及时或政策变动过于频繁,公司的经营状况及业务拓展易受影响。环保监管不断发力,导致公司在建项目建设或运营难度上升等。
  面对政策变化的风险,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导向,加强公司前瞻性布局,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抵御政策变化风险的能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