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

  • 产品类型:

    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

  • 产品名称:

    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 、 互联网带宽和虚拟专用网接入服务 、 云服务 、 网络安全 、 数据灾备等服务 、 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 IT运维外包服务 、 应用软件开发服务以及数据中心运维服务

  • 经营范围:

    技术推广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销售通讯设备、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中的银行卡中心、PUE值在1.5以上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除外);租赁计算机、通讯设备;出租办公用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除新闻、出版、教育、医疗保舰药品、医疗器械以外的内容);经营电信业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经营电信业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4-25 
业务名称 2022-12-31
营业收入:数据中心服务及云服务业务(元) 1.65亿
营业收入: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业务(元) 2.35亿
营业收入(元) 4.41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398.9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9.4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326.55万 4.77%
客户(2)
1230.10万 4.43%
客户(3)
1092.11万 3.93%
客户(4)
878.44万 3.16%
客户(5)
871.76万 3.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238.39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6.76%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431.59万 12.35%
供应商(2)
1674.19万 8.50%
供应商(3)
1232.08万 6.26%
供应商(4)
977.00万 4.96%
供应商(5)
923.53万 4.6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7.4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广东润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09亿 24.90%
客户2
3555.45万 8.13%
客户3
3150.91万 7.21%
广东润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103.16万 4.81%
客户5
1042.28万 2.3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4.8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05亿 22.31%
供应商2
2442.48万 5.19%
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245.29万 2.64%
供应商4
1136.75万 2.41%
供应商5
1064.68万 2.2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12%
  • 客户1
  • 客户2
  • 南京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910.06万 9.37%
客户2
2802.44万 9.37%
南京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153.11万 7.20%
客户4
1273.14万 4.26%
客户5
1172.64万 3.9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0.36%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深圳稻盛网络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8319.47万 16.99%
供应商2
4965.91万 10.14%
供应商3
3138.38万 6.41%
供应商4
2002.80万 4.09%
深圳稻盛网络有限公司
1339.49万 2.7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9295.21万 30.03%
客户2
1339.83万 4.33%
客户3
999.01万 3.23%
客户4
965.67万 3.12%
客户5
885.30万 2.86%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749.56万 15.57%
供应商2
2863.25万 11.89%
供应商3
1910.14万 7.93%
供应商4
1899.76万 7.89%
供应商5
1478.36万 6.14%
  • 北京浩丰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
  • 乐视云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 金金科计算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北京浩丰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3480.80万 13.27%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698.65万 6.48%
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
1289.08万 4.91%
乐视云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1094.35万 4.17%
金金科计算机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及其关联
834.78万 3.19%
  • 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 北京睿银华信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建工城市更新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Pulse Secure.LLC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北京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8004.27万 23.21%
北京睿银华信科技有限公司
3619.47万 10.49%
北京建工城市更新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2711.46万 7.86%
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518.60万 4.40%
Pulse Secure.LLC
1393.95万 4.04%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通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23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5G、IPv6规模部署、算力总规模等多项指标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数据管理体制更...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通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于2023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3》,在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5G、IPv6规模部署、算力总规模等多项指标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数据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数据资源体系加快构建;数字政务协同治理效能普遍提升,数字公共服务普惠便捷,“数字为民”成效彰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力度加大,数据安全治理基础不断夯实;中国对人工智能治理的实践探索走在世界前列,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资源应用不断丰富。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在网民规模持续提升、网络接入环境日益多元、企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宏观环境下,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底座及各个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的物理载体,数据中心在数字经济发展,高速、巨量算力等运转需求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其顺应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更趋势,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着基础支撑,不断满足多样性场景需求,全面推动信息产业融合发展。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奠定行业发展的基石
  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网民规模稳定增长,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建成,产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工业互联网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政府建设发展加速,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云计算产业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及Gartner数据显示,2022年以IaaS、PaaS、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4.910亿美元,增速19%,较2021年同比下降13.5%。虽然受通胀压力和宏观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2022年云计算市场增速下降明显,但对比全球整体经济仅3.4%的增长,云计算仍然是新技术融合和业态发展的重要手段。预计在大模型、算力等需求刺激下,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6年全球云计算市场预计将突破万亿美元。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培育壮大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数字产业的规划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视野。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出台《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云计算技术推广应用。2023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推进IPv6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推动IPv6与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云计算和网络协同发展。2023年2月,《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快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应用,培育一批智能经济新业态。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预测,预计到2026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将达到12,754亿元。从云服务结构上看,对云资源的需求仍然是最主要的需求,IaaS服务仍然市场规模最大、增长速度快,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到7653亿元;用户上云思维的转变,以及对能力的聚焦,将推动PaaS的成长,并成为未来推动云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为2104亿元。我国云计算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在大经济颓势下依旧保持较高的抗风险能力。
  2、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
  人工智能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成熟和商业化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也逐步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工厂的场景化趋势演进,人工智能已逐渐在工业制造、企业服务、生活消费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在几乎每个职业领域,各种智能工具和服务正在涌现,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2022年11月上线的AIGC应用ChatGPT,凭借其在语义理解、文本创作、代码编写、逻辑推理、知识问答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表现,以及自然语言对话的低门槛交互方式,迅速获得大量用户。随着AIGC时代大模型参数的量级提升,算力成为数智化时代的资源引擎,并且逐渐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数据中心作为支撑算力的基础设施,在积极提升网络带宽、能源散热等方面的优化也变得极为重要。
  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业态、新模式,其发展依托于数据中心、超算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2023年5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全力夯实人工智能底层基础,筑牢产业创新发展底座,高效推动新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提高环京地区算力一体化调度能力,优化提升环京算力网络。
  3、信创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支撑
  “信创”即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旨在针对硬件及云等基础设施、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等IT产业链核心技术产品进行自主研发,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支撑,避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数字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将愈发坚实。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信创产业研究报告》,随着信创产品的日益成熟,信创的建设将逐步在更多行业领域展开,由局部采买转为全行业推广、常态化采购,并有望在2027年完成央国企的分级改造工作,综合办公系统全面升级,经营管理系统、生产运营系统结合信创产品成熟度和各单位发展需要进行升级。
  在政策引导及市场发展中,信创云产品方案的功能和性能日益完善,供需两侧对信创云基础设施的价值及标准的认知也日益清晰。信创云产品首先应满足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基本要求,核心组件自主开发,针对开源组件应有较高的代码掌控度;其次云向下对接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向上支撑场景应用,因此信创云需基于客户多样化的底层芯片架构打造“一云多芯”的能力,对基础软硬件等各类信创产品进行适配,实现对客户IT资源的统一支撑和管理,并结合国内业务场景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
  (二)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深化推进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催化剂
  1、数字经济产业政策铺平行业发展道路、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着重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化中国”的目标,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为抓手,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此外,在国家发改委、网信办下发的《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国家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中,也提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新基建主力军优势,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要求。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2021年7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关于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到2025年要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0%左右,进入国际先进数字经济城市行列,北京人均算力达到3000GFlops的发展目标。《北京市第十四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发展目标。提速数字经济新基建,建立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共性平台等数据智能基础设备,是厚积数字化发展新势能的重要环节。规划提出的在金融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文化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丰富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确权融资中心、知识产权融资中心功能;发展绿色金融,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施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全覆盖工程,建立交通治理、应急调度、公共服务、智慧楼宇、智慧社区等示范应用;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平台,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线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为行业
  发展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发展方向。
  2、数字化转型实践催生行业发展需求
  从全球范围看,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倍增阶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保障自身生存、提高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力求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能力推动全社会生产力提升,实现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
  随着我国数字化转型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应用,数据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海量数据向异构化、多模化、泛在化等形态演进发展,传统的计算技术已难以满足未来以云化、边缘化、移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计算需求,新环境、新形势、新变化对以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传统的以基础算力为主的云计算平台,正在向能够综合提供基础算力、智能计算、超算算力、可跨资源池灵活调度资源的新型云平台模式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制造业、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深度渗透,并通过产业智能化重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完成从供给侧的技术驱动导向转向需求侧的场景化应用主导转型。
  3、借力东数西算,升级基础设施,优化资源布局,为传统行业构建坚实数智底座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复函,同意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并同步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随着算力需求的日益增长,对土地、能源、气候等条件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具有较大难度和局限性。通过加大数据中心在我国西部的布局,利用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大幅提升绿色能源的使用比例,并通过技术创新、低碳发展等措施,持续优化了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
  通过“东数西算”工程,优化算力资源空间布局的同时,也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带动数据中心产业链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对算力能力的扩张性需求。
  4、数字中国建设引领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能量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要素白皮书(2023年)》,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部分行业主管部门以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开放,逐步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体系。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已上线208个省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基于开放平台,各级政府开放大量公共数据集,覆盖市监、工商、交通、生态、公共设施等多个领域,并且多个地区建立了开放数据需求反馈机制,以便满足社会对公共数据的应用需求。2023年8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肯定了数据资源可具有资产属性,迈出了我国为发展数据要素而建立相关会计核算制度的第一步,是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当前,数据引擎正在被注入动能,数据伴随社会发展变迁,与新兴技术交织融合,在数字中国的战略指引下,数据要素的价值也将被更加充分挖掘。
  (三)公司主要客户所处行业发展概况
  1、互联网行业
  近年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资源应用不断丰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的进步,为制造业、工业、金融、医疗、交通、零售、城市建设与管理及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提供了突破信息互联网服务局限的新型科技产业
  形态,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更加广泛深入,持续推动我国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互联网正从人与人连接的时代进入到万物互联的时代,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交汇期,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快速延伸,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突破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中小企业汇聚,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金融行业
  在数字化转型的热潮中,金融行业一马当先。随着对金融科技认识的深化,传统金融机构正在从“科技赋能”逐步向“科技引领”转型,进行新的理念升华和实践创新。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发布的《金融科技(Fin 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国家政策规划顶层设计,地方政策频繁发布助力落地,推动新兴技术深度赋能金融机构业务,为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科技正在定义金融行业的新未来。在金融科技的投入方面,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增长远超过其收入增长率。根据中国信通院2023年11月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生态白皮书(2023)》中数据显示,金融机构科技投入继续增长,2022年国有六大行科技投入平均同比增速为8.42%。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民币推广提速,试点测试规模有序扩大,应用领域逐步拓展,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
  3、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激发企业融合发展活力,打造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企业智慧运营研究报告(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驱动各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业务模式升级带来新的变革。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各具优势特点,随着数字化转型战略在企业各业务环节中逐步落地执行,这些技术也深入企业经营运营的各个环节,多点驱动企业整体运营模式重组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以业务为导向,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推动企业运营思想现代化升级及企业运营模式智能化转变。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提升企业基础能力,以数据驱动提升企业的决策能力。目前随着各种SaaS化的公有云服务不断涌现,兼顾了公有云的便捷与私有云的安全的混合云将成为构建数字化集成设施的标准形态,从而更好地融入企业个性化运营环境,实现高效安全的应用和数据连接。企业通过建立在线连接能力加速数据资产沉淀,从数据的产生、加工、应用的角度,优化现有业务模式和流程,让数字技术与企业资源、商业模式、流程和业务紧密结合,实现创新和盈利提升。
  在政策引领和技术牵引下,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加速了工业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体系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也是为海量工业数据挖掘分析的有效手段,通过高度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提供更前沿、准确的操作辅助和决策参考,引导操作判断,实现智慧运营。
  4、政府事业单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2023年,我国各省市积极探索、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数字政府建设的任务,单独设立“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章节,明确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当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数字政府建设的有关规划,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经营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集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在互联网数据中心及相关增值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云服务和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信息系统服务需求。
  1、主要产品与服务
  公司互联网综合服务主要指依托公司自建或租赁第三方的互联网数据中心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
  公司IDC及增值服务主要指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和云服务。即通过自建和租赁标准化电信级机房,自建云平台,租用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IP地址资源,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互联网带宽和虚拟专用网接入服务、云服务、网络安全、数据灾备等服务。
  公司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主要是根据客户多样化的信息系统需求,为客户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设备采购、集成配置、安装测试、数据中心部署、接入互联网到日常运行维护的一站式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公司拥有先进的集成配置中心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改变了传统较复杂的现场信息系统集成配置实施过程,诠释了先进的IT交付概念,为客户提供模块化、即插即用的集成配置服务,降低了客户信息系统实施总体成本。
  其他互联网综合服务,主要包括为客户提供IT运维外包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服务以及数据中心运维服务等。
  2、经营模式
  (1)销售模式
  公司营销中心承担市场开拓职能,经过多年运营积累,已培育了一支专业市场营销队伍,负责营销渠道拓展、客户关系管理。公司销售模式为直销,通过投标方式或商务谈判、参加展会、网络推广、技术交流、战略合作协同拓展以及强化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合作等方式直接拓展、获取客户。公司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历史业绩口碑,以满足客户业务需求为终极目标,为客户提供专业互联网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客户信赖。营销中心积极开展各产品线的销售工作,对竞争态势、客户需求变化等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主动调整销售策略,并通过整合公司现有产品资源,不断开拓新市场。营销中心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在价格政策和定价机制范围内调整销售价格体系,或提出价格政策、定价机制调整等建议,并通过对市场变化的研究,提出公司产品与服务的优化、发展与调整建议。公司配备专职客户服务团队,分派客户服务经理对客户进行专人负责,衔接客户业务需求与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及时跟踪、开发客户的潜在需求,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使客户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提高了客户的稳定性和满意度。
  IDC及增值服务、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的销售模式均主要通过公司营销中心采用直销的模式进行。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依据业务需求进行按需采购,因业务类别不同,采购模式略有差异:
  ①IDC及增值服务
  IDC及增值服务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能源、电力、租用机房房屋和各类信息系统设备、基础软件,同时还需采购带宽、IP地址等基础通信资源。
  数据中心机房配置的电力、空调、安全、监控设备以及各类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等物资,公司主要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采购设备的特点采用竞争性谈判的形式选择供应商。通过公开的、有竞争的采购模式,根据设备的性能、质量、价格等综合因素选择质量过硬、价格公允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
  国内带宽、IP地址等通信资源主要集中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公司分别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商租用宽带等通信资源。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电信运营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采购量,且持续增长,有一定的规模效应。
  ②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业务主要涉及软、硬件设备以及技术服务的采购。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的采购模式为根据项目技术方案和项目进程,按照客户需求采购项目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公司采购部门在项目销售合同签署后,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软、硬件设备和其它物料向生产厂商及其代理商、分销商采购。主要采用邀请招标或询比价的方式,综合产品价格、交付能力、质量保证等因素选择供应商。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不断完善采购体系,与市场上主流软硬件设备供应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先后与华为、新华三(H3C)、Juniper等国内外多个知名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采购环节中保证了物料质量,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敏捷性,降低了采购成本。
  (3)服务模式
  公司的服务模式为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标准化或定制化的IDC服务和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①IDC及增值服务
  公司为客户提供IDC及增值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托管、互联网接入、日常运维、客户系统管理和SaaS服务的软件配置工作。其中,接入过程中的服务主要包括协助客户进行各类型业务的开通、变更、终止;日常运维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客户提供服务台响应、巡检、容量管理等;客户系统管理服务包括故障处理、系统性能分析、系统升级和故障问题管理;SaaS服务的软件配置则包括根据客户业务需求进行软件系统配置、流程配置、许可授权、帐户开通、系统测试等。
  ②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公司为客户提供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系统解决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系统结构框架设计、系统性能设计、系统软硬件选型和部署方案。当客户对系统解决方案确认并签订合同后,进行系统解决方案的详细设计,内容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硬件系统配置方案、软件系统部署与配置方案、系统调试方案、项目实施计划、系统测试大纲与测试方案等,在客户对方案确认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实施阶段,公司根据项目需求进行项目所需设备、材料等物料的采购,项目实施人员进行设备及软件的安装、配置。产品硬件安装、配置并部署完成后,根据测试大纲与测试方案进行系统测试,测试完成并通过客户验收。
  (4)盈利模式
  ①IDC及增值服务
  在IDC服务过程中,公司根据预估的客户需求建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并向电信运营商采购带宽等通信资源,建立连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不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器托管、多线互联网接入和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并产生业务收入。其中,数据中心综合服务包括网络安全、网络监测、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日志分析、日常巡检等增值服务。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及精细化运营可以提升带宽等资源的可靠性和复用率,降低电费等运营成本,从而实现更好收益。
  在云服务中,公司将自有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部署在自建数据中心内,并采购带宽、IP等通信资源,利用云计算技术,公司将上述的IT基础资源整合为一个资源池,虚拟成为多个相互独立的云主机供客户使用。客户可以自主选择资源配置,从而实现IT资源的动态分配、灵活调度、跨域共享。客户依据约定的资源配置及价格,按需付费。公司对云主机、带宽等资源的销售收入与资源、设备等投入成本的差额形成了公司的收益。
  云服务的SaaS服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模式,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其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并按定购服务的多少和时长支付费用。公司将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和其他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上,客户根据需求选用相应的应用软件,按采购用户许可数量付费。
  ②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在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务中,公司在对客户业务需求和IT系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其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具体需求提出系统解决方案,形成整个项目的架构设计。并实施硬件平台搭建、系统配置和软件部署等工作。此类业务的盈利主要是来自于为客户制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和方案实施中的硬件设备及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部署等技术服务,公司从中通过向客户收取硬件设备、软件采购和实施系统集成服务的价款,从而实现盈利。
  (二)业绩驱动因素
  2023年,公司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理念,持续深化“业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创新思维,紧抓国家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及培育壮大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的发展契机,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震荡的背景下,努力保障公司日常经营的平稳,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1、创新驱动
  公司持续扩大云平台建设规模,着力提升云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赢得了客户对铜牛信息服务品质、技术能力和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良好评价,为云计算平台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公司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推动“专属云”的业务模式,依托公司自建数据中心为客户建立“专属云”,替代传统的“私有云”建设模式,通过降低客户投资风险和总体拥有成本、大幅压缩系统建设周期、满足客户按需采购处理能力的需求、快速实现弹性扩容、提供实时安全监测与防护服务等在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同时,公司狠抓技术创新,在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及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相关技术经验,明确了以电力行业为工业互联网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组织创新方面,对内部组织功能优化与资源重新配置,形成了“三个底座、五个支柱”的业务组织模型,将公司能力聚合在为客户提供最优服务和最佳解决方案上,通过业务考核体系的调整、完善,提升公司业务运营效率。
  2、政策驱动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数字经济独立成篇被写入“十四五”规划之中。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中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指导性政策。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新型数据中心是以支撑经济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为导向,以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需求为牵引,汇聚多元数据资源、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具备安全可靠能力、提供高效算力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特征。同时,正式开启东数西算,确认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八大节点,全面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借助一体化政策东风,发展本地数据中心产业,北京作为数据中心产业热点区域之一,也围绕数据中心的发展出台《北京市数据中心统筹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2023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五个重点方向和十六项重点工作任务,旨在构建一批产业方阵,到2025年,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广度,让生成式产品成为国内市场主流应用和生态平台,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驱动器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抓手,持续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为数字产业赋能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政策引导、产业需求、技术推动的合力下,一体化、高算力、绿色集约、面向应用等特性将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必选的发展道路。
  3、需求驱动
  2023年7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了《北京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3)》蓝皮书,以“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主题,从规模、要素、制度、技术、产业、人才等多维度、多视角全面呈现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成效,提出“未来,数实融合将纵深发展,实现以数据要素为新生产资料、以数字空间为新发展领域、以数据资产为新价值源泉的新经济体系,推动企业从生产要素到发展空间、再到价值资产的战略变革,推动产业革命性重构。”2023年6月,新华社研究院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体验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在科技自立自强领域必须取胜的关键赛道。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所需要的大规模算力设施将成为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将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数据中心从支撑互联网应用的基础中心,转变为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算力和能力中心。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企业上云上系统持续进行、行业大数据中心纷纷落地、伴随人工智能,AI训练及推理、数字孪生技术的日趋成熟,进一步加快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社会治理等应用需求的急剧增加,成为数据中心需求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4、技术驱动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普及使得诸如区块链、AI、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具备了全面融入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条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加速渗透,进一步提升社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深度融合。目前,随着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AI技术不断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发展中,算力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技术落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全面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整体数字化转型服务
  目前,国内传统IDC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仍为面向云计算服务企业或最终用户提供IDC托管服务,本身仅提供基础设施和部分IT设备的运维服务,并不直接向用户提供应用系统建设、实施和运维服务。另一方面,大部分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仍处于向最终用户提供IaaS层服务,或部分通用型应用软件的SaaS服务。难以向最终客户提供满足多种需求层次、多种应用场景的完整应用方案。铜牛信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为客户提供IDC服务、IaaS、SaaS层云计算服务、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私有云及专属云建设、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成为向客户提供整体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资源层面,公司拥有自建数据中心与自主搭建的云计算平台资源,资源布局于京津两地,可以一站式解决客户IDC需求、云服务需求及异地灾备需求等综合性互联网服务需求。在这种资源架构中,公司自建数据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建设私有云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资源,自建云计算平台则可为客户提供具有高弹性、高冗余性、高安全性的云计算资源。两种资源的共存融合为客户实现其混合云架构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公司依托自身资源,凭借自身技术实力,通过多资源整合、多技术融合,为客户提供满足各种应用模式、各种架构、各种安全等级要求的综合服务。在解决方案层面,公司长期以来通过为政府行业、金融行业等多种不同业务类型、不同组织型式和不同应用场景的客户提供IDC系统集成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服务,逐步形成了适用性较强的互联网综合应用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经验,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社会数字转型的时代即将到来。工业互联网及新一代消费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将一方面导致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对网络、计算、存储等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客户对边缘侧应用解决方案的需求将呈几何级数上升。同时,客户业务需求的多态性,对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多样性要求也成为必然。公司所具有的IDC服务能力、云计算服务能力及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解决方案能力,在网络架构解决方案上,可以满足客户业务多态性对网络结构的多样性需求;在资源架构上,可以将客户多样性的算力、存储及安全需求融合在一起,满足客户对复杂网络统一调度、弹性转换、综合管理的切实需求;在应用解决方案上,可以满足企业客户的数字化转型多样化应用需求。
  (二)京津两地布局,拥有优势区位内的优质资源
  公司现有数据中心布局于京津两地核心区域和经济重点发展区域。公司天坛数据中心位于北京市二环内、CBD数据中心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国门数据中心位于北京市三环内。上述区域周边聚集了大量的金融、商业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国际知名服务机构、要素交易市场、大型国有企业总部等高端客户,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目标客户资源,也为公司紧跟IDC、云计算和信息系统集成行业的技术与应用模式最新发展动态,提供了最佳地缘优势。
  天津自贸区数据中心位于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天津自贸区背靠京冀,辐射东北、西北、华北,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拥有目前北方最大的港口和华北第二大航空货运基地,开通中欧班列,实现了亚欧运输通道高效连接,海、铁、空、陆多式联运高效便捷,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业务聚集,是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天津自贸区不断加快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国家租赁示范区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的大宗商品交易、现代物流行业,特别是率先在全国实施的“数字仓库+可信仓单+质押融资+大宗商品市场+风险管理”的“五位一体”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为天津自贸区数据中心所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运营的IDC机房多为自建机房,相对于租赁机房具有更强的可控性,能够更好的整合基础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更能满足用户多线接入互联网的需求,更加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在业务可持续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紧抓国家新基建的发展战略机遇,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公司前瞻性的布局使得公司在优势区位内拥有了优质的数据中心资源。
  (三)品牌认知与服务质量优势
  公司是北京市国资委旗下唯一一家以互联网综合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创业板上市企业。公司服务的客户覆盖政府行业、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等众多行业。公司紧紧抓住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重点拓展国有企业客户市场,根据目标客户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建立示范性项目扩大企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以口碑效应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等有效手段,迅速扩大了在北京市属、市管国资企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依托自建的数据中心及云服务平台,凭借过硬的云平台建设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维经验,获得了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同仁堂、京能集团、首开集团、首农集团、京粮集团、京城机电、北京绿色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天翼云、北京公交集团、退役军人事业部等一批大型央国企客户的长期信赖。
  公司凭借良好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品质,在国资企业客户及其他客户中赢得良好的口碑,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新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丰富的运维经验
  公司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维经验,打造了一支历经考验的运维团队,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和运维质量管理体系。公司通过以自主研发为主的自动化运维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基于可靠性分析的预防性运维,为IDC及云服务客户提供7×24×365不间断服务。
  公司已顺利通过《数据中心网络基础环境等保三级认证》和《云平台等保三级认证》,铜牛国资云平台取得了公安部测评机构颁发的云平台渗透、漏扫专项测评A级安全资质,保障了铜牛国资云用户的运营安全。公司顺利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复评、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复审工作。公司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体系建设和完善工作,为公司业务有序、平稳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体系保障。
  (五)技术研发与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凝聚了一批行业内优秀的年轻技术骨干。公司所属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对服务质量要求严格,良好的客户体验依赖于营销、技术、研发、客服等部门的通力配合。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技术、市场、管理、运维等各方面积累了一批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
  公司深耕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和云服务领域多年,形成了公司特有的技术优势,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来自于自主研发,在IDC及增值服务、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务中广泛应用。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形势震荡的背景下,努力保障公司日常经营的平稳,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本着对全体股东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的采取应对措施,在保持公司核心主营业务平稳的基础上,坚持轻重资产并举的发展思路,以业务创新为引领,不断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拓展整合外部资源,基本实现了公司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
  (一)公司经营总体情况
  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性化,公司所处行业市场也受到了不利影响,行业整体发展增速趋缓。公司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态势,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审时度势,锚定发展目标,一方面全力保持现有业务的平稳;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生业务,为公司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2023年,公司IDC及增值服务业务整体经营状况保持了相对稳健。其中,服务器托管、互联网接入等传统业务,因客户需求结构的变化减低了公司该部分业务资源的复用率,导致该部分业务毛利率有所下降;云服务业务,公司按照募投项目的投资计划,在云计算平台项目上持续投入,目前该项目已达预期可使用状态。但项目投入所产生的业绩尚需要释放时间,该部分业务规模未能达到预期规模,其所产生的效益还无法覆盖固定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折旧对公司整体利润的影响。公司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务受经济形势波动及集成业务特性的影响,业务规模呈现萎缩态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27,791.6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7.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945.7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2.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2,207.65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81.19%。
  2023年度,公司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负,主要受公司对部分资产计提了信用减值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所致。
  (二)公司业务发展情况
  1.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业务整体保持稳定,持续发力扩大运营规模
  2023年,基于国内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公司深切感受到行业市场的波动。一方面,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趋缓,市场需求呈现萎缩态势。公司IDC及增值服务主要依赖于目标客户在自身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意愿。2023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目标客户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客户在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在IT投入方面更为谨慎。另一方面,行业整体竞争格局有加剧趋势。近几年,随着数据经济、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持续深入,数据中心服务、云服务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底座资源,其市场前景、发展空间被广泛看好。长远来看,行业市场规模足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但短期来看,新入的参与者对行业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公司基于行业市场的状况,首先是全力保障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营,保持现有客户的稳定。同时,通过技术优化降低IDC及云计算平台的运营成本,提高存量业务的盈利能力;其次,最大限度利用公司现有数据中心在北京市的稀缺性,加大政府客户、国资企业客户拓展力度,提升该等客户群体的收入在公司同类业务收入中的比重,以求实现不同客户群体的均衡发展;第三,加强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外联资源扩展客户来源。报告期内,公司数据中心服务及云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减少6.20%,在相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保持了业务的稳定运营。
  报告期内,公司按照募投项目计划,顺利完成云计算平台建设项目。公司建设运营的云计算平台重点以国资企业客户为目标客户,针对国资企业客户的重点关切,一方面加强云数据安全方面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推出了“专属云”、“驻地云”的解决方案,使国资企业客户在充分体验云计算高弹性、高可用、高可靠的同时,也拥有了最佳的数据安全保障。报告期内,公司与首农集团、首开集团、北京同仁堂等一批国资企业老客户形成了良好了合作关系,随着在企业“专属云”的建设运营服务方面合作的深入,公司进一步走进国资企业,了解国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寻求深度合作的机会。
  2.互联网数据中心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业务稳步推进
  公司IDC及云平台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务为客户提供涵盖了系统集成服务、设备采购与配置、软件安装与实施服务等多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公司基于长期积累的技术实力、长期沉淀的技术方案、长期培养的技术团队,以国资企业、商业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为重点目标客户,瞄准行业发展机遇及市场需求,拓展云平台集成及工业互联网集成等业务方向。但受到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该类业务规模呈现萎缩态势,实施周期、项目回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延期情况,但在公司积极组织协调下,除部分项目外,客观不利因素未对其他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进度造成严重影响。
  3.积极延展业务范围,通过专业化的控股子公司,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高度,网络安全成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数字化转型成功实施的,必要保障。公司从现有业务的服务过程中,看到了网络信息安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发展商机。公司与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联合投资设立北京铜牛奇安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企业安全运营托管服务、安全运营驻场服务、应急响应服务、安全系统集成服务等网络安全相关业务。自成立以来,铜牛奇安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业务开展较为顺利,先后为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京东方集团、北汽股份、首农食品、北京电视台、菜篮子集团、疾控数据中心等众多客户提供了网络安全技术服务。公司在网络信息安全方向的布局得到良好发展。
  公司着眼于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设立的铜牛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发力电力行业的工业物联网业务。自成立以来,铜牛能源业务稳步发展先后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中国华能北方公司、宁夏电力、山东电工电气、华能核电、国家能源、中广核、绿发集团等电力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提供应用级解决方案服务。铜牛能源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推动铜牛信息在电力领域业务的布局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数字经济建设的深入,数据要素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数据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助生了新的市场需求。基于公司现有业务领域,公司引入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积极参与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和数据资产化进程,为国家数据局、工信部和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制订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建议。公司已成为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数字经济推进分会的委员单位,并成功协办重庆数据评价师资格首期培训,与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湖南省株洲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南阳市大数据管理局、南阳市财政局、克拉玛依市政府、山西省投资促进局、西部数据交易中心、国家图书馆等多地政府机构、央国企单位开展深入座谈交流,探讨在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资产化、数据交易流通等方面的合作机会。
  公司根据既定发展战略,坚持轻重资产业务并举的发展路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聚合优势技术与资源的模式快速展开业务布局,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扩大公司市场空间,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4.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公司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司技术研发水平。报告期内,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对现有技术进行快速迭代升级,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公司主要研发项目“基于可靠性的云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保障系统与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综合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云基础设施业务连续性保障系统,对云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设备健康管理。提高云计算平台的业务连续性水平,减少由于非计划停机造成的损失。研发项目“铜牛专属云系统”,利用OpenStack开源框架技术和Web RESTful建立铜牛云系统和云管平台,并为客户提供专属云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专属虚拟化资源池。在专属云内,用户可申请独占物理设备,独享计算和网络资源,并使用可靠的分布式存储。用户可在管理控制台统一管理资源,就像自建私有云一样的灵活使用公有云。研发项目“铜牛私有云管理平台”利用OpenStack技术和Web RESTful建立铜牛私有云管理平台和为客户提供云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不同方式的云服务。项目采用分阶段逐步深化和扩展的方式进行研发,第一阶段目标是完成铜牛私有云管理平台技术原理的测试工作,主要包括:web管理、权限管理、虚拟机管理、管理网络流量和ip、镜像管理项目、磁盘管理、网盘对象管理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阶段进行应用和扩展研发。
  报告期内,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48项,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研发投入总计2,358.64万元,同比增长18.40%。
  5.内部资源持续优化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努力弱化宏观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面对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积极应变,优化资源配置,按照不同领域、不同客户、不同渠道组建集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业务团队,以专、精的服务形象面向终端客户,集中优势力量拓展目标市场。同时,公司层面持续做好五个协同平台,包括财务协同平台、证券法务协同平台、运营管理协同平台、研发协同平台和技术协同平台的建设工作,落实与业务团队的高效协同机制,助力公司业务高效开展。随着公司内部组织功能的优化、资源的重新配置协同、管理体系的健全,促进了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同时降低了公司运营风险。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在全球经济具有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数字经济以数据带动高水平融合,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杠杆,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选择。“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高质量发展、步入健康发展新阶段,要素链、产业链、价值链、制度链在相互作用中走向深度耦合。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1、以行业政策为导向,完善业务布局,扩大业务规模
  公司未来IDC业务将以现有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业务基础,充分了解政策导向及分析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抢抓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的战略发展契机,积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寻求IDC业务发展的合作机会,完善公司IDC业务的全国布局,着力扩大公司数据中心的运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
  2、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加速向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的新型云计算升级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应用,数据环境、应用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海量数据向异构化、多模化、泛在化等形态演进发展,计算需求体现出云化、边缘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未来公司自建云计算平台,将以应用需求为牵引,逐步向能够综合提供基础算力、智能计算、超算算力的高性能计算云演进。
  3、以稳步发展为目标,落实轻重资产并举的发展思路
  公司主营业务需要先期重资产投入,而重资产投入导致的固定资产折旧压力,及重资产投入项目的建设周期都对公司当期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偏负面。为了有效规避此类风险,公司在积极寻求IDC业务全国布局的机会,扩大业务规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充云计算平台的业务承载能力的同时,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围绕现有业务探索轻资产投入的新生业务,逐步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成长为未来公司业绩增长的有益补充。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国家大力促进新基建投资,引发了数据中心和云计算行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投资增长。行业的新进入者和原有企业的扩张,使未来存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可能。如公司市场策略出现失误,将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同时,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整体毛利率下降。
  2、技术更新风险
  公司的业务均处于技术发展较快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的特点,信息技术企业必须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持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与变化的新技术产品。如果技术研发中出现科研难题等情况时,不能及时调整研发策略和技术路线,有可能看延迟公司新技术产品的推出时间,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力下降。
  3、固定投资折旧大幅增加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需要先期投入大量资金,项目投建后,固定资产增长显著。而项目本身存在建设周期,从资金投入到通过市场开拓实现完全达产进而产生收益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可能出现当期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大于新增业务利润的情形,给公司带来总体利润下滑风险。
  4、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的依赖性较高,拥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的人才队伍,是公司发展的关键。若公司未来不能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打造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平台,有可能导致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流失的风险。
  (三)应对风险的措施和经营计划
  1、稳步推进算力型云平台演进工作,提升综合算力能力
  公司IPO募投项目之一的云计算平台项目按照募投项目建设计划,目前已达预期可使用状态。为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所产生的综合算力需求,公司将按照发展战略,基于已建设的云计算平台积极推进向算力型云平台演进的工作,强化提升公司整体的综合算力能力。
  2、积极拓展重点市场,提高经营业绩
  公司将继续紧抓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机遇,重点面向大中型国资企业客户,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设一批示范项目,为数字国企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公司将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为客户提供IDC服务、云计算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私有云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为客户提供从终端到数据平台、贯穿从基础平台到应用系统及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整体数字化转型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在市场中与传统IDC企业、云计算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商之间的差异化竞争,摆脱传统数据中心行业竞争的“红海”。
  3、推动以现有业务为技术底座的新生业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将以现有业务为技术底座,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融合社会资源,重点拓展以边缘计算、数据资产服务、信创服务、网络信息安全、能源、电力行业工业互联网、智能穿戴、智慧健康为核心的新生业务。通过以资本为纽带的合作,在吸收合作方已有技术的基础上组建业务团队,打造公司自身的新生业务技术研发能力,为创造新的市场空间提供技术基石。
  4、强化技术研发,保持技术领先
  持续关注行业内新技术、新应用和新趋势,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公司在技术领域的竞争力。重点加强云数据中心可靠性、云计算和云存储、工业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等方向的研发投入,保证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持组织活力
  公司将通过社会和高校等渠道引进研发、销售、运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公司人力资源,持续增加公司研发、销售和运维方面的人才储备,满足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以保证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员工潜能的不断激发。另外公司将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的职业管理人才、市场销售人才及技术人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