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航天成功进行了30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推进探月四期工程,鹊桥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顺利发射,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连续实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任务、神舟十八号飞船任务,中国空间站持续开展常态化运营。 在卫星应用服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北斗三号产业化应用、遥感卫星商业化运营,我国卫星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引擎,电力、交通运输、农业、通信等基础行业卫星应用持续深化...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4年上半年中国航天成功进行了30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推进探月四期工程,鹊桥二号中继星、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顺利发射,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在载人航天工程领域,连续实施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任务、神舟十八号飞船任务,中国空间站持续开展常态化运营。
在卫星应用服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北斗三号产业化应用、遥感卫星商业化运营,我国卫星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新引擎,电力、交通运输、农业、通信等基础行业卫星应用持续深化。我国传统通信运营商持续加大卫星通信产业布局,挖掘卫星通信为传统地面通信产业赋能,卫星互联网应用有望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北斗短报文标准发布,加速导航和通信的融合,北斗导航将在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中扮演关键角色,北斗国家标准的不断完善,对北斗系统高性能建设、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多型遥感卫星助力抗洪抢险,数字政府建设、实景三维、灾害监测等领域对卫星遥感的需求持续增长。
航天产业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1.宇航制造业务
2024年上半年,公司积极应对行业政策调整,各市场领域全面竞争的复杂形势,立足强基础、谋发展的工作主线,确保科研生产任务全面完成。
卫星系统研制:报告期内,公司卫星研制任务有序推进,上半年成功发射12颗小/微小卫星,其中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工程的关键一环,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讯;北京三号C星星座以“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星座基于公司低成本、高性能卫星平台研制,具备“超轻、自主、智能、开放、快速”五项技术特点和优势,可满足对全球任意地区每日重访的观测需求,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时空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和信息产品;“东方慧眼高分01星”作为“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首发星,自发射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遥感图像数据,可用于国土详查、城市规划、森林调查、灾害监测。同时,公司坚持“首飞”标准,强化型号全过程风险管控,确保数十颗卫星在研任务稳步推进。公司持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卫星在轨应用能力,百余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运行平稳。
宇航部组件制造:星载导航产品和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按计划交付;组网星载荷产品完成组批生产;载人月球工程按计划开展TTE芯片设计、流片,为后续网络产品应用奠定基础;完成了30余万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2.卫星应用业务
(1)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高通量终端向用户持续稳定批量供货,中星26系统入网终端数量稳定增加;配合国航开展民航追踪监视设备北斗三号升级,与中国商飞合作研制的北斗机载设备交付,同时开展民航追踪监视设备配套的航电产品开发,为后续民航终端批量装机奠定基础;根据用户要求开展中石油、内蒙、湖南示范项目售后运维任务,持续发挥示范应用成效。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国际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完成海外交付,获得央视新闻报道和用户感谢信,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埃及二号项目顺利交付,成为中埃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内航天合作的重要成果;澜湄项目展示成果受到泰国认可,推进双边务实合作,助力大国外交。
无人机系统集成:无人值守无人机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三北防护工程业务化巡检,助力北方绿色生态安全屏障,示范效果明显;无人机系统成功落地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空天地”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实现有蹄类野生动物常态化监测;积极探索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及能源行业的结合,落地了云南电网无人机无信号区域卫星自动巡检等项目。
(2)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完成上百套广播电视传输,圆满完成以春节、两会为代表的各项重要安播保障任务,报告期安全播出率优于99.9999%。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空天地”监测能力提升项目顺利验收,标志着卫星综合应用产品支撑大型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产品已经覆盖青海、甘肃、新疆西部地区;青海省某市地下综合管廊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该市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和管理服务水平;浙江省某市老城区雨污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及内涝治理在线场景建设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设及验收,实现省内数据互联互通,为全省洪涝预警及响应提供有力支撑。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面临外部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等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24年是公司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全面推进“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收官工作”等重大改革任务、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之年,公司认真履行强军首责,狠抓规范治理、加快市场化改革、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运行质量。报告期内,公司较好地完成了以鹊桥二号中继星为代表的科研生产任务,实现营业收入103,201.9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10%,主要原因是基于行业特点,公司客户比较集中,受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新签订单和手持订单均有所减少,公司半年度按时点交付或按履约进度节点验收的项目较少,营业收入同比明显下降;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0.1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3.90%,主要原因是收入下降,行业政策调整导致利润空间压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等重大举措加快推进,逆周期政策调节仍有足够空间。
公司将积极应对产业政策调整、竞争加剧等变化,坚持强基础、谋发展,立足新形势、聚焦新任务,以“高的站位、大的格局、深的思考、远的谋划、严的作风、实的落地”,做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收官工作”专项行动各项工作,确保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加大市场开发与新领域拓展,持续加强产品创新与成本管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风险因素
1.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属于航天产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特别是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布局和政策调整对公司业务的发展影响较大。此外,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公司主要用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计划,也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竞争性采购成为常态,民营企业在成本和交付进度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国内外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新理念、新模式频现,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卫星资源增加,公司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面临的市场格局更加复杂,公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盈利压力也明显加大。
3.技术创新风险
公司主业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是涉及多门类学科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宇航制造方面,面对未来小卫星需求增长、成本降低、生产的快速响应等发展要求,技术革新正在加速;卫星应用方面,随着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天基系统的投入使用,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引起对技术迭代、产品更新的要求,对参与者研发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公司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如公司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或研发的新产品未达预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4.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风险
管理创新一直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航天项目管理复杂程度较高,长期形成的传统型号项目管理模式对于推进单一型号的项目快速完成具有优势,但随着商业航天对产业影响日益扩大,面向跨系列、多项目的管理对管理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若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革传统管理模式,会对公司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同时作为高科技企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是当务之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需要持续地建设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储备,同时也需要防范由于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导致的骨干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公司无法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培养及留住足够数量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5.关联交易风险
基于公司业务特点和传统业务布局,市场参与者相当部分仍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内,因此公司产生了持续的日常经营性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为此,公司控股股东就规范关联交易做出了相关承诺,公司也针对关联交易制定了明确的关联交易制度,以确保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均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
6.税收政策变动风险
报告期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实行加计扣除。未来年度内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7.控股股东控制风险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空间院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可以通过选举董事或行使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权对本公司的人事任免、经营决策、投资方向等重大事项施加较大影响。在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少数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存在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产品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AIT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
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在目标特性识别、抗干扰、高精度时间同步、高通量卫星通信波束无缝切换等技术方面具有竞争力,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信息链终端、遥感卫星地面站、民航机载追踪监视设备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能够为行业、区域用户和国际市场提供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测控及遥感数据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天空地一体综合信息系统及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应急指挥等领域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新增专利、软件著作权121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9人;拥有科技人员262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0.05%。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发生导致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项。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回升向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尽管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3年公司坚持创新带动发展,以改革为契机,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探索实践以市场化机制推动转型发展。对外以重点行业用天需求为牵引,深入对接军民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摸清当前卫星应用产...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回升向好,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尽管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等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3年公司坚持创新带动发展,以改革为契机,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探索实践以市场化机制推动转型发展。对外以重点行业用天需求为牵引,深入对接军民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摸清当前卫星应用产业短板。对内提升统筹能力,一是打造以行业需求为牵引、构建两级公司协同创新研发体系;二是积极协同体系内相关卫星总体与载荷单位共同探索复合型功能星座设计研制模式,为系统提升公司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用实际行动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践行者,以强基础、谋发展为主线,聚焦堵点狠抓规范治理、聚焦痛点加快市场化改革、聚焦难点探索创新机制,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牵引做好各项工作,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纵观2023年的中国航天,在发射活动方面,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全年实施67次发射任务,发射入轨卫星等航天器221个,发射次数及发射航天器数量均刷新我国最高记录。在科技创新方面,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测、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科学和技术试验等领域不断创新突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探索空间、利用空间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多项科技成就。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空间基础设施,中国航天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体系,有力支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发布全球首款支持双向卫星通话制式手机,卫星通信手机直连进入大众应用,成为卫星通信的里程碑事件;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应用加速融入电力、自然资源、农业、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精度位置服务的能力水平,逐步形成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卫星遥感领域,我国遥感卫星形成由陆地卫星、气象卫星和海洋卫星组成的强大对地观测体系,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土、测绘、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持续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和交流,分享空间样品和数据,开展航天科技援助,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以重大空间工程为合作平台,调动官方和民间多种力量的积极性,与国际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探索太空、开发空间资源。在产业政策方面,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将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纳入进网许可管理,在未来网络演进中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通信网络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天地一体、融通发展的立体化通信网络。另外,2023年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是航天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正在由基础制造、产品研发为主的阶段进入应用牵引、市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国家政策、技术、资本以及地方布局都为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带来了持续推力。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4年中国航天活动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的重要力量,公司将努力利用好内外部优势资源,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但同时,公司主要从事宇航制造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受传统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客户比较集中,主要客户的采购定价政策和采购计划的调整变化对公司经营业绩影响较大;此外,随着航天领域市场化发展,竞争性采购成为常态,商业航天市场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社会资源的进入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两高一低可持续发展理念迫切需要公司及时满足市场的变化要求,这些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于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
1.宇航制造业务
2023年,面临全面竞争的新常态,公司大力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圆满完成了29颗小/微小卫星发射任务,但受产业政策调整和客户相对集中的影响,部分宇航系统项目立项不及预期,在手订单有所减少。
卫星系统研制: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01星数据成功接收,成为世界首颗针对全球多种水体、采用多种探测手段的高精度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配备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面向高精度磁测需求,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提升空间环境探测能力,为我国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埃及二号卫星作为中埃两国的航天高科技合作项目,打造了两国“一带一路”合作的新标杆;智能遥感卫星01星具备多模式光学成像、高性能实时处理、开放软件平台、在轨智能规划、在轨智能处理、灵活APP加载特征等特点,可为各类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实时/近实时遥感信息服务。同时公司始终坚持首飞标准,压准压实责任,确保数十颗卫星在研任务稳步推进。公司持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型号在轨应用能力,百余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运行平稳、数据接收稳定、分析处理高效。
宇航部组件制造:星载导航产品和光学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按计划交付;极轨组网星接收机实现组批生产交付,ADS-B载荷顺利完成首飞,不断从传统用户向商业用户进行拓展;完成了62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年产量创新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2.卫星应用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等方面积极推动工作,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公司在通信终端应用、通导遥综合应用等业务领域开展布局并实现突破。
(1)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突破高可靠抗干扰等关键技术,完成多型号重点信息链产品优化升级,实现新领域市场开拓;自主研制的Ku频段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完成航空用户装机及适航取证;K/Ka频段硅基小型化四波束高精度幅相控制相控阵芯片完成研制,填补国内空白;持续获得宽带通信终端为代表的通信终端批量订单,在网数量再创新高;取得亚太卫星通信终端研制任务,全年民用通信产品销售达千余台套;立足北斗时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应用推广模式,完成能源、通航、北斗海岛综合管理等多个示范项目万余台套终端产品高效交付验收,打造了北斗行业应用品牌;适用于商用飞机搭载的机载多模导航接收机完成项目验收与地面集成测试,北斗规模化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中星26地面通信系统提供常态化高速宽带运营服务;多功能通信卫星地面系统完成国内验收,首次实现北斗星基增强系统出口,带动后续10型导航终端应用;某援外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完成在站集成和预验收;气象机动站完成海外验收,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风云静止卫星接收处理能力。
无人机系统集成:成功落地新疆卡拉麦里国家公园无人值守无人机及卫星通信系统试验验证项目,无人值守无人机产品高海拔应用批量交付,实现野生动物常态化监测;全自动无人机应用的车载系留无人机自动归位回收装置定型,为后续批量交付奠定基础。
(2)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完成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圆满完成以春节、两会、杭州亚运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代表的各项重要安播保障任务,报告期安全播出率优于99.9999%。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三江源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三期)、智慧祁连山等国家公园项目验收交付,卫星综合应用产品有力支撑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农业系统完成交付验收,为重庆某地提供农业农村卫星遥感服务;智慧水务产品助力浙江某地实现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积极探索卫星数据与行业结合,落地了云南电网监测二期等项目;智慧医疗领域着重打造“数字化单体医院+数字化医疗健康联合体”业务布局,并开拓了医院装备数字化保障业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产品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AIT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
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在目标特性识别、抗干扰、高精度时间同步、高通量卫星通信波束无缝切换等技术方面具有竞争力,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信息链终端、遥感卫星地面站、民航机载追踪监视设备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能够为行业、区域用户和国际市场提供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测控及遥感数据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天空地一体综合信息系统及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应急指挥等领域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6项,新增专利、软件著作权249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8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7人;拥有科技人员2742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0.20%。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发生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项。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波动、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用户采购计划和采购定价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有所下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88,116.33万元,同比下降16.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753.52万元,同比下降44.77%。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从宏观层面看,2023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指出,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但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特别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我国坚持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持续深入。
我国始终把航天强国建设摆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包括资金补贴、税收优惠、产业规划等多项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促进卫星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我国卫星制造与发射市场增速迅猛,技术迭代成本降低、一箭多星、自动化大规模生产成为主要趋势;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卫星应用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在促进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和支持政府决策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指引下,卫星产业有望实现更可持续、高效率和竞争力强劲的未来。
2.从行业领域看,在技术层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卫星设计已从定制化迈向标准化,生产已从小批量生产方式转为高度自动化生产,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在产业层面,“一箭多星”和“可回收发射”的火箭发射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有效降低卫星互联网建设成本,受益于低轨卫星星座相关技术,以及各国对稀缺频轨资源的竞争等,卫星互联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在资本政策层面,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将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等多地围绕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出台行动计划、方案。2024年在全国两会上,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商业航天吸引了大量资本、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投入,国内商业航天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时空大数据不断催化及面向6G的空天地一体化应用,卫星行业应用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的规划,形成卫星制造需求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公司具有潜在市场扩大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装备的竞争性采购已是常态,公司必须要面对传统同行的竞争,与此同时,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卫星研制和应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公司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对公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既要大力推进自主可控,又要全面提升能力和水平,锚定世界一流宇航产业平台公司的目标,加快高质量发展、助推航天强国建设。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航天强国建设为己任,以用户需求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引擎,积极构建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持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提升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用实际行动加快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型,提升发展质量,成为我国宇航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力量,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宇航产业平台公司。
宇航制造领域:巩固公司在小卫星研制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加大卫星低成本研发力度,积极拓展在轨服务、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新应用,提升在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优势。立足公司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领先一步的系统级、总体级、专业级创新技术,下好引领发展的先手棋。进一步提高卫星研制生产效率,增强卫星制造的产业能力,满足卫星装备体系和卫星业务服务体系对应用卫星产品的需求,推动卫星研制和生产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卫星应用领域:深入挖掘国防安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领域对卫星应用的需求,集中资源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优势业务;提升空间设施的商业应用能力,深挖应用数据服务,大力推进“行业+航天”业务开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以卫星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终端制造、系统集成、数据应用与信息运营服务并重的综合型卫星应用服务的一流提供商。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公司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全力实现“十四五”规划任务、全面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等重大改革任务、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公司以强基础、谋发展为主线,聚焦主责主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运行质量,积极应对产业政策调整、竞争加剧、产品创新、成本管控等变化,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宇航产业平台公司的目标而奋斗。
一是坚守初心使命,高质量保证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确保在轨卫星稳定运行;二是以“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链链长为牵引,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三是以“立足客户、服务至上”的市场开拓理念为基础,在确保重要项目有所突破的同时,开发新客户、拓展新业务领域,积极规划产业布局,培育新的核心能力;四是坚持归核聚焦,强化上市公司平台作用发挥,集聚资源促进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五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权责清单,健全重大事项决策体系,优化董事会授权管理,持续推进合规性经营,建立健全法治、制度、风险、内控、合规、监督“六位一体”大合规管理体系。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属于航天产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业务的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商业航天领域国家的政策布局和调整。此外,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公司主要用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计划,也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竞争性采购成为常态,民营企业在规模、成本和交付进度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国内外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新理念、新模式频现,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外卫星资源增加,公司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面临的市场格局更加复杂,公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盈利压力也明显加大。
3.技术创新风险
公司主业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是涉及多门类学科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宇航制造方面,面对未来小卫星需求增长、成本降低、生产的快速响应等发展要求,技术革新正在加速;卫星应用方面,随着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天基系统的投入使用,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引起对技术迭代、产品更新的要求,对参与者研发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公司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如公司不能及时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或研发的新产品未达预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4.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风险
管理创新一直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航天项目管理复杂程度较高,长期形成的传统型号项目管理模式对于推进单一型号的项目快速完成具有优势,但随着商业航天对产业影响日益扩大,面向跨系列、多项目的管理对管理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若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革传统管理模式,会对公司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同时作为高科技企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是当务之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需要持续地建设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储备,同时也需要防范由于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导致的骨干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公司无法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培养及留住足够数量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5.关联交易风险
基于公司业务特点和传统业务布局,市场参与者相当部分仍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内,因此公司产生了持续的日常经营性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为此,公司控股股东就规范关联交易做出了相关承诺,公司也针对关联交易制定了明确的关联交易制度,以确保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均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
6.税收政策变动风险
报告期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实行加计扣除。未来年度内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7.控股股东控制风险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空间院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可以通过选举董事或行使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权对本公司的人事任免、经营决策、投资方向等重大事项施加较大影响。在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少数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存在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成功进行了2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通信、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超百颗。空间站迎新乘组、北斗导航添新星、一箭多星破记录。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长征二号丁火箭将41颗卫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国航天单发新纪录。常态化的高密度发射,数款商业运载火箭相继成功发射,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初具规模。在卫星应用服务方面,202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重...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历史同期新高,成功进行了2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通信、遥感、导航等各类卫星超百颗。空间站迎新乘组、北斗导航添新星、一箭多星破记录。我国成功发射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长征二号丁火箭将41颗卫星送入太空,刷新了中国航天单发新纪录。常态化的高密度发射,数款商业运载火箭相继成功发射,多个商业卫星星座建设初具规模。在卫星应用服务方面,2023年上半年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时空大数据、城乡数字底座、无人系统、智能信息服务等业务蓬勃发展,推进了卫星导航、通信和遥感服务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化应用。北斗应用发展迅猛,正在实现与能源交通、自然资源、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大众消费等各类应用领域深度有机融合,“行业+区域”的北斗应用服务模式,以及北斗融合应用体系正逐步形成。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并首次在境外实现国际互联网业务应用,开启了Ka高通量卫星国际化服务的新征程。风云、资源、海洋、高分、环境等空间基础设施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在气象预警、海洋观测、抢险救灾、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动态监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发挥通导遥多技术融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提供服务。
航天产业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随着越来越多商业航天身影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主责主业,聚焦卫星通导遥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各项科研生产任务。
1.宇航制造业务
2023年面临科研生产任务持续高位、各市场领域全面竞争的新常态,公司大力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围绕“重基础、利长远”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
卫星系统研制:澳门科学一号卫星A星配备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面向高精度磁测需求,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提升空间环境探测能力,为我国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天绘六号卫星主要开展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实验研究等任务;智能遥感卫星01星具备多模式光学成像、高性能实时处理、开放软件平台、在轨智能规划、在轨智能处理、灵活APP加载特征等特点,可针对用户需求构建卫星到地面终端的信息智能服务链路,进而实现为各类用户的移动终端提供实时/近实时遥感信息服务的目标。同时,公司始终坚持首飞标准,压准压实责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及研制进度管控风险的提前识别,全面应对下半年发射任务密集高峰期,北京三号C星、东方慧眼01星等数十颗卫星在研任务稳步推进。公司继续加强在轨数据判读和应急响应处置,提升卫星在轨应用能力,百余颗在轨卫星状态良好、运行平稳、数据接收稳定、分析处理高效。
宇航部组件制造:按计划完成星载导航产品和光学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空间站配套宇航单机产品等研制交付,有力保障重大工程任务顺利开展;极轨组网星接收机实现组批生产交付;星网导航增强、ADS-B载荷完成试验星正样产品研制,为后续项目批产奠定基础;完成了30万余片空间太阳电池生产及交付,保障了所服务的空间工程项目单体太阳电池的生产任务需求。
2.卫星应用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围绕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卫星应用服务领域积极推动各项工作,卫星应用业务稳步发展。
(1)卫星应用技术设备制造
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完成多任务信息传输产品研制交付,开展新型产品技术研发与体制制定,实现新领域开拓,保持竞争优势地位;商用飞机多模导航接收机、机载终端设备完成产品开发,完成北斗三号CTSOA适航取证设计审查和样机研制、摸底测试,正在开展符合性试验,北斗导航应用在航空领域稳步推进;能源领域北斗示范项目、内蒙古北斗示范项目在系统交付的基础上,均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积极推动项目成果在行业、区域的应用推广,并完成合同签订,实现示范应用规模的持续扩大;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的稳步推广,获得海洋领域订单上千台套;成功中标基于高分遥感卫星的输电线路通道环境及灾害应急监测项目。
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完成通信卫星地面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地面系统建设,配合运营商完成全域波束点亮,具备提供服务能力;空间基础设施北极站与丽江站,海洋局海外站等地面站项目完成国内验收;完成多任务通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软硬件研制,履约进展顺利;国际遥感地面系统相关项目多点并进,遥感项目地面系统、卫星地面数据接收站和处理系统、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应用系统等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
无人机系统集成:无人值守无人机产品高海拔应用实现小批量交付,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全自动无人机应用的车载无人机自动归位回收装置定型并开始批量研制生产;成功中标旋翼无人值守自动化机库服务项目、垂起固定翼智能停机舱项目。
(2)卫星应用服务
卫星综合运营服务:智慧应用业务顺利完成数字农场、城市CIM平台项目验收;北斗高分综合应用重点项目完成研制并进入验收示范阶段,区域卫星应用产业融合能力持续深化;完成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圆满完成以春节、两会为代表的各项重要安播保障任务,报告期安全播出率优于99.9999%;市场开拓再开新局,成功中标多地智慧水务项目。
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甘肃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大兴安岭森林防火综合调度系统建设等重点项目完成交付验收,凸显天空地一体化优势;北斗海岛综合管理应用示范项目进入运行阶段,并积极推动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以区域检验云平台为抓手,通过整合医疗资源,进一步推动区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实现患者在院外享受医院医疗服务,降低区域群众看病就医成本。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国民经济持续恢复、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存在风险隐患,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正处于重要历史机遇期,整体上面临诸如市场竞争、持续创新、开放合作、成本控制和深化改革等新的常态化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3年是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发展举措的关键之年,公司以“强基础、谋发展、提能力、促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为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年度重点任务。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566.4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5.86%,主要原因是公司宇航制造类业务上年同期在研项目的履约集中度较高,报告期项目立项进度较预期有所推迟,影响报告期收入的确认;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44.3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0.69%,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年同期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发生变化,对钛金科技由控制变为实施重大影响,上年同期公司对持有钛金科技的剩余股权按照在不享有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投资收益7,240.18万元,该事项产生的投资收益属于非经常性损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本报告期相比上年同期减少8.26%。
后续,公司将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统一发展思想、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改革动力、提升发展质量,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聚焦“行业+航天”市场领域,不断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与应对,确保平稳发展;二是持续落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施方案,乘势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三是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深化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风险因素
1.产业政策变动及客户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属于航天产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业务发展受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的影响较大。若国家航天产业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发生调整,将导致公司的发展环境出现变化,并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若公司主要客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计划,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2.市场竞争和不确定性加大的风险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化,公司业务市场环境更加开放,多元竞争主体不断加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竞争范围和层次不断拓展,竞争性采购成为常态,竞争机制和政策更加深化,将会对公司的议价能力产生影响;同时国内外航天产业特别是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新理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全要素竞争态势愈发显著,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产业链下游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客户的风险研判和信用评估态势更加复杂,公司科研生产、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盈利压力加大。
3.技术创新的风险
公司主业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是涉及多门类学科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较高。宇航制造方面,面对未来小卫星需求增长、成本降低、生产的快速响应等发展要求,技术革新正在加速;卫星应用方面,随着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的持续增加,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天基系统的投入使用,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上述发展趋势对参与者的技术研发能力要求也日益提高,如公司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对技术研发能力的要求,或是技术研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能及时研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不断迭代,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绩实现产生不利影响。
4.管理创新与机制创新的风险
管理创新一直是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航天项目管理复杂程度较高,长期形成的传统型号项目管理模式对于推进单一型号的项目快速完成具有优势,但随着商业航天对产业影响日益扩大,面向跨系列、多项目的管理对管理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若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革传统管理模式,会对公司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同时作为高科技企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推动机制创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是当务之急,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公司需要持续地建设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储备,同时也需要防范由于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导致的骨干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公司无法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培养及留住足够数量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公司的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5.关联交易风险
基于公司业务特点和传统业务布局,市场参与者相当部分集中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内,因此公司产生了持续的日常经营性关联交易,可能存在实际控制人和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为此,公司控股股东就规范关联交易做出了相关承诺,公司也针对关联交易制定了明确的关联交易制度,以确保公司重大关联交易均履行必要的决策程序。
6.税收政策变动的风险
报告期本公司下属子公司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享受15%的优惠税率;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规定实行加计扣除;部分子公司从事宇航商业发射业务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2%计入收入总额。未来年度内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公司不能继续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时,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7.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控股股东空间院持有公司51%以上的股份,可以通过选举董事或行使股东大会投票表决权对本公司的人事任免、经营决策、投资方向等重大事项施加较大影响。在控股股东的利益与少数股东的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存在控股股东控制的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作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旗下有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公司依托“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研制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深圳、西安等地,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产品与部组件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开发了覆盖1kg至1000kg完整序列的小卫星/微小卫星公用平台型谱,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具备复杂星座系统设计、全链路仿真、自主任务规划、星上智能处理、AIT一体化管控、组批生产等核心技术能力,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
在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在目标特性识别、抗干扰、高精度时间同步、高通量卫星通信波束无缝切换等技术方面具有竞争力,打造了Anovo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信息传输终端、遥感卫星地面站、民航机载设备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能够为行业、区域用户和国际市场提供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测控及遥感数据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天空地一体综合信息系统及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应急指挥等领域需求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营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省部级各类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3项,新增专利、软件著作权111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6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4人;拥有科技人员293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79.65%。
报告期内,公司没有发生导致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