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
传统中药、精品中药、养生酒
龟龄集 、 定坤丹大蜜丸 、 定坤丹水蜜丸 、 定坤丹口服液 、 安宫牛黄丸 、 牛黄清心丸 、 加味龟龄集酒 、 远字牌龟龄集酒
中药原料药、西药原料药、片剂、硬胶囊剂、软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大输液、口服液的生产、销售、研究(仅限取得许可证的分支机构经营);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技术除外。
业务名称 | 2024-12-31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
库存量:保健酒(公斤) | 12.12万 | - | - | - | - |
龟龄集酒库存量(公斤) | - | - | - | 20.19万 | 16.85万 |
龟龄集库存量(粒) | - | - | - | 945.05万 | 417.35万 |
龟龄集(精品)库存量(粒) | - | - | - | 158.92万 | 102.08万 |
门店数量:终端门店(家) | - | 415.00 | - | - | - |
牛黄清心丸库存量(丸) | - | - | - | 118.87万 | 27.94万 |
牛黄清心丸(精品)库存量(丸) | - | - | - | 14.19万 | 6.64万 |
牛黄清心丸(体培)库存量(丸) | - | - | - | 53.76万 | 42.74万 |
库存量:龟龄集(粒) | - | - | 1483.28万 | - | - |
库存量:牛黄清心丸(丸) | - | - | 271.12万 | - | - |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行业 | 医药工业 | 11.29亿 | 92.46% | 2.59亿 | 80.47% | 8.70亿 | 96.76% | 77.04% |
医药商业 | 4468.34万 | 3.66% | 2870.05万 | 8.91% | 1598.29万 | 1.78% | 35.77% | |
养生酒 | 2664.64万 | 2.18% | 1373.10万 | 4.26% | 1291.54万 | 1.44% | 48.47% | |
其他业务 | 2070.90万 | 1.70% | 2048.01万 | 6.36% | 22.89万 | 0.03% | 1.11% | |
按产品 | 传统中药 | 7.78亿 | 63.73% | 1.88亿 | 58.40% | 5.90亿 | 65.64% | 75.83% |
精品中药 | 3.51亿 | 28.73% | 7111.98万 | 22.07% | 2.80亿 | 31.12% | 79.74% | |
其他业务 | 6539.24万 | 5.35% | 4918.06万 | 15.26% | 1621.18万 | 1.80% | 24.79% | |
养生酒 | 2664.64万 | 2.18% | 1373.10万 | 4.26% | 1291.54万 | 1.44% | 48.47% | |
按地区 | 国内 | 11.56亿 | 94.65% | 2.73亿 | 84.74% | 8.83亿 | 98.20% | 76.38% |
其他业务 | 6539.24万 | 5.35% | 4918.06万 | 15.26% | 1621.18万 | 1.80% | 24.79% |
客户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亳州药材总公司中药公司 |
5725.42万 | 39.32% |
平邑永胜药业有限公司 |
591.12万 | 4.06% |
东莞市品卓源礼品包装有限公司 |
560.97万 | 3.85% |
沧州益康食品药品包装有限公司 |
549.10万 | 3.77% |
山东东阿国胶堂阿胶药业有限公司 |
512.82万 | 3.5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4129.33万 | 9.64% |
客户二 |
1422.50万 | 3.32% |
客户三 |
1183.39万 | 2.76% |
客户四 |
1138.02万 | 2.66% |
客户五 |
809.26万 | 1.8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3564.95万 | 10.07% |
客户二 |
1231.95万 | 3.48% |
客户三 |
1174.87万 | 3.32% |
客户四 |
910.73万 | 2.57% |
客户五 |
731.80万 | 2.0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广东宏洲药业有限公司 |
2583.33万 | 16.34% |
河北浩大医药有限公司 |
448.26万 | 2.83% |
山西鑫福堂药业有限公司 |
304.87万 | 1.93% |
华润新龙(北京)医药有限公司 |
302.88万 | 1.92% |
大同振华药业有限公司 |
302.79万 | 1.9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629.49万 | 6.08% |
客户二 |
1523.81万 | 5.69% |
客户三 |
647.99万 | 2.42% |
客户四 |
600.18万 | 2.24% |
客户五 |
581.94万 | 2.17%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公司坚决扛牢建设“中医药强省”龙头重任,坚定落实“1541”战略框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于变革中图谋发展,生动谱写了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时代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彩发展篇章。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2.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15.7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1亿元,同比下降4.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0.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35%。 (一)聚焦“增长”生存底盘,经营能力有效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公司坚决扛牢建设“中医药强省”龙头重任,坚定落实“1541”战略框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于变革中图谋发展,生动谱写了中华老字号企业在新时代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彩发展篇章。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2.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15.7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1亿元,同比下降4.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0.7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35%。
(一)聚焦“增长”生存底盘,经营能力有效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领导层秉持责任担当,调整经营思路,用发展的思维践行以“增长”促经营的理念,把“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把“提升经营能力”作为保障增长的重中之重,把“效率”作为重要支撑,优化销售政策、调整经营架构,完善考核激励,为经营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公司聚焦“四大核心产品”,在稳固存量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医疗终端,与TOP连锁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充分发挥“好产品+强渠道”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借助高端赛事、企业家论坛等活动精准获客,赋能“国药堂、国医馆、博物馆”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报告期内,新开发代理商43家,终端门店总数达462家;构建起线上线下并行和业态互补,实现“互联网+门店医/药+大健康养生管理+中医文化服务”的价值闭环;成立了高思华、冯兴中、张立平等教授学者的传承工作室,开展北京前门博物馆进校园等活动,官方店铺、工厂溯源直播等工作,提升品牌影响力;全面启动“龟酒重塑”工作,成立酒业公司,严控酒品质量,丰富产品矩阵,重新规划包装与销售政策,为拓宽渠道、精细化市场布局做好准备。
(二)凸显文化传承魅力,品牌影响持续放大
在文化强国战略与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公司将文化传承与高端传播作为战略引擎,推动品牌战略实现跨越式升级。在文化深耕层面,成立“广誉远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携手山西大学启动品牌历史溯源,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在品牌传播领域层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筹划专题电视栏目的内容投放,依托权威媒体的传播力与公信力,致力于将广誉远打造为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实施“点亮山西”品牌辐射计划,通过在高铁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广告投放,推动品牌从区域文化地标向全国纵深辐射,大幅增强了品牌的视觉感染力。在行业生态构建层面,积极抢占行业话语权高地,协办并深度参与乌镇健康大会、西普会、2024中国-东盟中医药产业交流宣介会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盛会,深度融入中医药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在行业内的引领力与辐射力。在数字运用层面,精心打造官方自媒体矩阵,以品牌历史故事、非遗传承人匠心精神为核心内容,运用短视频、图文故事等多元形式,构建沉浸式文化传播场景,实现品牌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持续提升品牌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三)坚守质量根基底线,生产保障有力有序
公司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指引,将品质坚守融入发展内核,构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以卓越产品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驱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升级。构建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对供应商审计、物料采购、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系统性法规对标与管理革新,深度践行《高品质中药质量提升方案》。严格遵循古法炮制技艺,同步优化内控、采购、仓储标准,建立高于行业基准的质量管控体系。通过前瞻性布局稀缺药材资源,强化核心原料战略储备,筑牢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根基。深度联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中成药现代化需求,在学术突破、产业应用、发展规划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以智能化转型为引擎,加大装备仪器数字化改造投入,构建从道地药材溯源到全流程信息追踪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持续为建设中医药强国注入强劲动能。
(四)聚焦优化服务保障,公司治理全面优化
坚持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以合规运营为根基、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数智转型为引擎,系统推进治理能力和经营质量双提升,实现管理效能与发展质量持续改善,凸显国企担当。完成2024版制度修订汇编,新修订的招标采购制度实现全流程阳光化操作,保障公司规范治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拓宽人才选聘渠道、强化员工培训,储备技术人才和干部队伍。推进完善内控体系建设,优化各类流程1400个,出台《内控评价手册(2024版)》等管理制度,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持续深化与政府部门(协会)的沟通交流,畅通沟通渠道,及时掌握政策动态,“九蒸九制”熟地黄标准提升等事项顺利推进,公司及部分产品国际商标成功注册;首次披露2023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向公众展示了公司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持续推进数智化转型,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在OA办公平台引入新功能模块,实现产供销全流程数字化,实现业务协同能力与决策支持水平跨越式提升。
(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建活力有效激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带头遵守上市公司各项规定,确保公司改革发展沿着正确方向高效推进。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综合运用交流研讨、警示教育、解读培训、纪律党课等多种形式,高标准完成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规定动作,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不断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监督,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发展、互保互促,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彰显。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医药制造业,核心业务为中成药业务。
(一)医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在政策变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加速转型态势。行业整体承压明显,集采扩围深化、医保合规监管强化及价格治理全面铺开。同时,创新驱动成为核心驱动力,前沿技术加速商业化应用,推动行业效率提升。尽管面临众多挑战,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创新驱动下仍展现出长期增长潜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24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累计值25298.5亿元,与2023年度持平,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值3420.7亿元。同比下降1.1%,继续延续下降态势,但下降速度有所放缓。
(二)医药行业的周期性承压、创新驱动及结构性机会
医药行业受集采扩面、反腐深化、市场需求疲软等挑战,行业整体盈利端持续承压。创新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政策与技术双重赋能,创新药成为行业亮点,品牌中药通过与大健康跨界维持韧性。同时,前沿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健康需求升级及政策的支持均为行业注入了长期动能,为医药企业广阔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中医药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医药以“治未病”和健康养生观念为核心,与健康消费趋势的契合度极高。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2024年,“进”和“稳”的态势在中医药领域也有着生动体现,国家政策层面通过《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深化实施,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扩容和服务能力提升,基层中医馆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出台《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等文件,强化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与标准规范。中医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稳步增长,中西医结合协同攻关重大疑难疾病取得进展;国际化进程加快,针灸等特色疗法融入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医药出口市场回暖。行业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构建起标准化、数智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四)竞争格局和行业、市场地位
2024年中医药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头部主导、差异化突围”的特点。传统中药巨头凭借品牌积淀和全产业链布局稳居第一梯队,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原料自给率并巩固核心产品市场地位;跨界互联网企业以线上服务闭环切入市场,推动中医药交易规模快速增长。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但整体仍呈现分散态势,区域特色与细分领域差异化竞争并存,同时技术投入占比显著增加,AI、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链各环节。市场地位方面,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康复养生等领域的临床价值进一步凸显,服务网络覆盖持续扩大,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柱产业。
(五)新公布政策对中医药行业的影响
1、医药监管、医药改革及医疗机构改革政策法规
2024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药品经营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公告》及《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其核心内容之一是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督管理来确保药品质量,同时支持药品流通环节引入新模式并探索新业态。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行业对药品流通合规性的要求,也为药品零售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9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旨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食物有效供给。其中,与医药相关的包括引导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开发即食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以及发掘中华传统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科学发展食药同源产业、林药产业。国家卫健委将“地黄”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地黄”获准药食两用,极大地拓展了其鲜品、生品及炮制品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空间。这一政策将对行业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大健康市场的巨大机遇,对公司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供重要支持。
2024年9月30日,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山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第四批)》,涵盖10个品种,包括炒黄芩、寒食面、熟地黄(九蒸九晒)等,标志着地方中药材加工逐步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新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山西省中药饮片质量,为地方中医药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广誉远拥有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其“龟龄集、定坤丹”等核心产品凭借配方独特、工艺卓越,早已在行业内形成竞争优势。政策背景下,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为公司在高端精品中药的研发和市场策略提供了利好支持。政策提出的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帮助其更好地参与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此外,简化传统中医药审批加速了行业新品种的市场化,为公司在品类扩展方面创造新契机。
2、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政策法规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对于鼓励中药二次开发、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024年5月13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了《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应当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围绕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进行。《原则》针对中药注册分类“2.中药改良型新药”中四种不同改良情形下的中药改良型新药研发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相关技术要求进行阐述。明确基于有效性的改良,是指提高已获批功能主治的有效性或者新增功能主治;基于安全性的改良,是指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针对性地降低临床应用中已出现的安全性风险,最终提高获益风险比;基于依从性的改良,是指患者难以使用或者不愿坚持使用的已上市中药,改良后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情况下使其依从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基于促进环境保护、提升生产安全水平等的改良,是指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剂型、生产工艺、使用溶媒等进行改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安全生产等。
广誉远作为百年老字号企业,持有104个国药准字批文,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发展战略,会以该《原则》为指导,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目标,结合产品的临床价值,合理布局老品种二次开发的计划。
继2023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之后,又于2024年7月10日发布了《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专门规定》的制定和发布,对于加强中药标准管理,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专门规定》提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的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和省级中药标准的管理适用本规定。在《药品标准管理办法》通用性规定的基础上,《专门规定》基于中药的自身特点,将药品标准管理的一般性程序与中药自身特殊性相结合。按照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与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中药产品属性分类,进一步对中药标准管理的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和明确,彰显中药的特殊性。《专门规定》明确指出中药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级中药标准的制定修订,一般按照标准研究课题方式组织开展,公开征集课题承担单位,择优选择确定承担单位,并予以公示。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第三方积极参与中药标准的研究和提高,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并对中药标准提出合理的制定或者修订意见和建议。公司将在《专门规定》的指引下,进一步做好中药标准建设和管理工作。
3、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互联网销售政策法规
2024年1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开发布《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关于促进同通用名同厂牌药品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的通知》,根据文件通知,要求2024年3月底对“四同药品”(指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消除省际间的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
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下发《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提出要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即送价”为锚点进行比价,治理不合理高价。药品价格治理从院内转向院外、比价从线下到线上的趋势将进一步延续。
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2025年要深化医药价格改革治理,全面建立定点药店医保药品量价比较指数。国家医保局对“四同药品”的价格治理2024年已基本完成,三同价格治理正在进行中。广誉远积极响应政策规定,根据挂网监测价,自查自纠,规范管理公司产品价格体系,同时做好多渠道终端价格管理工作。
2024年以来,各地逐步推出线上购药医保支付,参保人员可在京东、美团等线上平台,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品。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进一步扩大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的范围。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发文,实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实现个人账户资金跨省共济使用。家庭共济成员在京东、美团等线上平台使用个人账户购药,具体流程无变化。线上购药医保支付服务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扩展,提升了参保人员的购药便利性。同时,个人账户共济范围扩大与跨省共济的启动,进一步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广誉远将优化线上渠道药品供应与库存管理,提升互联网线上购药平台的服务能力,确保药品供应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4、医保费用控制与支付政策法规
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的通知》,要求确保2024年底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有多个村卫生室的行政村至少保障1个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确保医保服务“村村通”,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要求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根据遴选和调整规则统筹确定紧密型医联体用药目录,做好县、乡、村用药种类衔接。
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提高医保药品、基本药物在基层的可及性。广誉远积极关注并调整策略,优化药品销售渠道终端布局,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使用高品质广誉远中药的便捷性。
2024年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安宫牛黄丸的支付限制调整为“限急诊或住院患者”,自2025年1月1日起,安宫牛黄丸按新的支付限制,且符合说明书适应症时进行医保支付报销。
相较于2023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安宫牛黄丸支付范围为说明书适应症,2024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突出了安宫牛黄丸急诊和治疗的属性,满足住院患者和门诊急诊患者对安宫牛黄丸治疗的需求。广誉远将顺应政策变化,持续优化安宫牛黄丸推广策略,继续提供高品质安宫牛黄丸。
5、其他可能对公司产生直接或重要影响的行业政策法规
2024年10月22日,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公告,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重点支持穿山甲、羚羊角、牛黄、熊胆粉、冬虫夏草等替代品的研制,并对科研项目支持、注册申报流程等方面做出规定,对疗效明确、临床价值显著的替代品可附条件批准。
2024年11月28日,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共六章35条,强化医药代表准入、备案、学术推广、禁入等关键环节管理,规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对医药代表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对医药代表药品学术推广活动的接待管理,并制定了18条禁止行为“红线”。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中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医药制造业,核心业务为中成药业务。依据产品定位和销售渠道不同,公司医药工业主要包括传统中药、精品中药和养生酒三大板块。
公司现有丸剂、散剂、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合剂、酒剂7种剂型,104个药品注册批件、1个保健品注册批件、1个食品许可批件、1个白酒许可批件、250个国内商标和28项专利技术。公司控股子公司山西广誉远共有30个药品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61个药品入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公司始创于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距今已有484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企业与药品品牌,其核心产品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黄清心丸、西黄丸的制作技艺则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定坤丹、安宫牛黄丸获得首批“山西精品”认定,六味地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及姜炭制作技艺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主要产品及用途
(三)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对原材料的采购主要采用招标采购和直接采购两种方式,具体如下:
(1)招标采购
公司对采购量比较大、价格波动大、存在活跃市场供应的非限制性原材料、包装材料品种,定期或不定期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方式采购。
(2)直接采购
公司对稀缺品种、限制性品种、重点贵细品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国家政策,采用基地直采、定向采购、向战略合作客户采购和特定时间采购等方式。对其他用量较少或零星需求的原辅料、办公用品和劳保用品等采用询议价方式,货比三家、价格和质量优势兼顾的方式直接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模式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原则上按照销售订单需求,结合一定量的安全库存储备,并综合公司产品战略储备计划,制定生产计划,严格按照国家GMP规范要求和公司制定的药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整个生产过程精选道地药材,遵循古法炮制,严格质量控制,规范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销售模式
(1)医药工业
公司自产药品采取协作经销和经销模式,下游客户包括医药批发经销商、连锁药店、国药堂等。协作经销模式:公司传统中药的大部分药品、酒类产品采用协作经销模式进行销售,将产品销售给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并提供产品知识辅导与培训及售后服务;经销模式:公司的精品中药采取经销模式,即将产品销售给予区域合作伙伴设立的国药堂、国医馆和经销商,由其零售给消费者。
(2)医药商业
公司医药商业包括批发和零售,批发主要是以西藏广誉远为平台,自其他药品生产企业购进产品,通过自有销售渠道销往西藏地区的医疗机构或零售终端,及以公司数字经济事业部为平台,销售公司产品给电商平台客户,供其线上销售。零售业务是通过公司有零售资质的主体单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面对个人消费者销售公司产品和外采产品。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优势,统筹推进公司规范治理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的落地执行。继续围绕“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总体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落实“1541”战略框架,以传统工艺为根基、现代创新为驱动、品牌学术为支撑,推动公司经营质量持续改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巩固公司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地位。
(一)广誉远品牌优势
广誉远品牌始于1541年,距今有484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无断代传承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企业与药品品牌,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谨遵近五百年传承的经营准则“非义而为,一介不取,合情之道,九百何辞”,坚守广誉远老字号企业“尊德贵生,传承创新”的企业理念,回归国资后,在党建引领下继承和发扬着传统中药造福人类的历史使命。
(二)核心产品优势
公司拥有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四大核心品种以及其他共百余种传统中药批准文号,其中龟龄集是国内目前为止存世最完整的复方升炼技术的活标本,被誉为“中医药的活化石”,其与定坤丹均为国家秘密级未解密品种。公司龟龄集、定坤丹及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均已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牛黄清心丸和西黄丸的制作技艺则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定坤丹、安宫牛黄丸获得首批“山西精品”认定,六味地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及姜炭制作技艺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炮制工艺优势
山西广誉远产品的品质高贵、疗效确切,是由于其独特的古法炮制工艺。在产品匠心打造的过程中,总结出炒、蒸、煮、熏、爆、日晒夜露、烧炭法、火燔法、土埋法、水润法、升炼法等诸多的特有炮制工艺,尤其是陈醋炮制、土炒白术,以及地黄九蒸九晒等传统而又独特的古法炮制工艺,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时,公司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传统炮制理论、方法、原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为传统中药技艺设定了关键工艺的控制点和控制参数,建立了相关工艺规程、操作SOP和内控标准,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GMP规范管理,真正做到了传统工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
(四)稳定的高品质优势
公司历代制药人谨遵“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制药古训,尊古不囿古,不断提升传统工艺和技术的稳定性研究,通过严把原料优选关、严苛炮制工艺关、一丝不苟过程关,在保证产品高疗效性的前提下,很好地保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连续多年的产品指纹图谱实验数据显示,公司产品的质量稳定且保持高一致性比例。
(五)技术传承人员优势
公司始终秉承广誉远制药古训和经营理念,以传承和发展好广誉远为使命,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要求,努力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掌握核心保密技术和重要炮制工艺的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通过多年师带徒的传承授技,传承人队伍保持稳定且不断壮大,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以国家级传承人为代表的省、市、县四级11大项31个传承人,其中有3个品种2名国家级传承人,为产品质量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对于发展和传承公司核心制作工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以及公司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六)知识产权优势
1、专利
2、商标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国内商标250个,国际商标40个,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国内商标9个,国际商标32个,基本情况如下:
(1)新增国内商标9个
(2)新增国际商标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22.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15.7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1亿元,同比减少4.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7,445.3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562.56万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人口结构及健康养生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慢病高发、多发且向低龄化蔓延,主要表现为老年群体增多、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病比例上升。在此背景下,老年人“老有所医”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主动养生意识不断增强,个人逐渐成为健康第一主体,对于尝试使用中医药进行调理诊疗的意愿逐渐增强,特别是年青群体,增长速度更快。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方面独具优势,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力量。
2、政策赋能与创新驱动
国家政策持续释放红利,《“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AI辅助药物筛选、区块链溯源技术及智能制造效率提升。中药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医药已传播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中东市场潜力凸显,行业内的部分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整体国际化收入占比较低。在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中,呈现出“药食同源”与国潮养生的新趋势,行业内优秀企业纷纷推出跨界产品,向“标准化+科技化+品牌化”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正经历着突破现有发展态势的关键阶段。
(二)公司发展战略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发展战略,坚持“产品为纲、渠道为王、科技为本、品牌为魂”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落实“1541”战略框架,通过五大关键行动和四大核心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计划,奋力打造具有一流中医药产品力、品牌力、组织力、创新力的中药旗舰企业。
(三)经营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也是公司“1541”战略框架启动实施、完整运行的第一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强省战略等部署要求,继续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总体发展战略,坚守“产品为纲、渠道为王、科技为本、品牌为魂”的发展思路,推动公司经营质量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为保证公司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的实现,把2025年确定为实施“1541”战略框架的“攻坚年”。
(一)全力深耕渠道资源,多元驱动经营增长
秉持“长期主义”理念,坚持“增长不动摇”主基调,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和框架,树立鲜明的“业绩导向”,举全公司之力强化、支持与服务经营工作,以卓越经营成效推动公司持续稳健增长。经典国药事业部在稳健现有渠道的基础上,全力实现OTC、医学部、商务部“三线融合”。加速与全国龙头商业和top连锁开展战略合作的落地进程,做好重点区域的突破上量和空白市场产品覆盖工作,全力挖潜提升市场影响力。坚持高举学术大旗,发挥核心产品优势,借助权威专家背书实现高站位引领,挖掘基层医疗体系赛道,全力打造龟龄集成为固肾强脑大单品,稳固定坤丹在妇科领域的领先地位。全力做好内科开窍产品聚焦增量和普药商销工作,做好流通渠道立体化结构搭建,实现在产全系列产品的营销规划,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精品中药事业部围绕精品招商和运营赋能“两个重点”,在自建渠道和合作渠道“两线发力”,实现经营稳健增长。同时,加强中台服务质量提升,精准赋能,全面提升终端运营能力,共识共赢共谋发展,持续打造公司高品质中药品牌领导力。数字经济事业部积极适应消费趋势新变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全系列产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形成互补性强的渠道优势,探索公司特色的业务新路径。酒业公司围绕“龟酒重塑”,在保证酒类产品质量和品规丰富的基础上,构建完备的销售体系,力争在品牌渠道建设上取得突破,助推健康国酒迎来新发展。
(二)强化生产组织效能,坚守品质保障供应
以工厂体系为主体,全力做好生产组织工作,确保生产过程始终保持高质高效,产品供应保质保量,始终以强大的产品力守护广誉远品牌价值。围绕市场需求,精心谋划、加强统筹,及时响应市场变化,结合现有的104个经典名方,加大研发与挖掘生产力度,以丰富的产品结构保障公司产品资源储备满足长远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高品质中药巩固提升行动,继续推行阳光采购、供应链资源管理,积极统筹稀缺原料供应,加大资源型原料战略储备,确保可持续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坚守“道地药材”“古法炮制”“匠心传承”,注重炮制加工、制剂生产等全流程的人才培养,确保工艺技艺代代传承,持续为产品力保驾护航。在确保传统制作及特色技艺传承基础上,实现传统古法的标准化、现代化、工业化新突破。全力提升生产管理,严守质量与安全底线,将降本增效作为工作重点,全方位构建高效的保供与品质管控体系,全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产品基础。
(三)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品牌价值进阶
深度挖掘广誉远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企业传承历史故事,全方位展示广誉远风采。持续开展“文化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公司的悠久文化和独特优势。制定品牌战略规划,完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传播路径,继续推进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持续放大《智药传承广誉远扬》撒贝宁探厂节目影响力,积极拓展其他媒体资源的业务合作,通过直播、访谈、展会等多样化内容形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目标客户触及率,实现品牌价值转化,赋能产品销售。持续推进与山西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推进历史文化挖掘成果落地,将品牌文化影响力最大化呈现。实施广誉远太谷老城区西大街旧址修复工程,启动广誉远太谷城区老厂“山西工业遗产”申报工作,还原展示老字号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广誉远历史文化体验新区域。继续完善公司网站、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的建设,增加内容创新与投入,使广誉远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四)增强科技支撑力度,驱动传承创新发展
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守“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原则,在严格守护传统工艺原生性与本真性基础上,积极顺应数智化发展方向,持续推进数智化进程,优化现有信息系统架构。持续深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坚持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力争能推出一批可复制、可转化、能盈利的研究成果,形成快速有效并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合作模式。聚焦学术科研创新,致力于挖掘现有传统中成药产品价值,推进循证医学研究、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创新剂型研究,提升公司在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品竞争力,以创新驱动公司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广誉远智慧。
(五)优化服务保障体系,防控风险合规经营
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体系,牢固树立“高效服务”意识,自觉把目光投向基层,主动换位思考,关注基层、关心基层,建立起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持续改进公司“组织力”建设,增强团队干事成事的工作动力,保障执行效果,以更高的向心力和执行力,赋能“增长”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强化合规管理,筑牢公司防风险屏障,进一步健全财务内控工作,一体发挥运用纪检、法务、审计、财务、投资管理等多方的力量,及时发现隐患、排除风险,保障公司健康发展,维护公司良好市场形象,提高公司企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担当。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深度融合提效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大力推动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规划党建工作,把党建融入日常工作、落到具体项目,建立健全党业融合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深度融入公司治理体系,坚持党委前置研究制度,确保决策科学化,将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围绕在全党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坚持学深细悟、学用结合,认真完成规定动作,持续深化整治,进一步把制度笼子扎紧织密,持续涵养新风正气,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生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服务功能,带着感情做好民生实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保障民生投入,努力让公司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员工更有干劲,凝聚起推动公司发展的强大合力。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原材料供给及价格波动风险
近年来,中药材市场受宏观经济、市场需求和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品种价格巨幅波动情况。公司作为中成药企业,所需牛黄、羚羊角、白术、藏红花等原材料药材市场价格上涨明显,其他药材也随着市场情况、自然灾害等影响出现相应价格震荡,增加公司生产成本管理控制难度,面临“市场+成本”双重挤压,企业承压较大。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坚持反对扰乱药材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甚至违法行为,认真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持续提升原材料储备关注级别,加强对药材市场的监控及分析,及时掌握最新市场情况并进行合理趋势预判,在确保符合高质量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拓宽供应渠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合理安排采购周期,做好重点原材料的“战略储备”,有效管理资源供应,控制生产成本。
2、市场竞争及政策风险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和支持,以及消费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接受度提高。近年来,中药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并购整合日益增加,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产品创新、市场营销、渠道拓展、科技赋能营销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保持或提升市场份额,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行业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材的质量管理要求更高,对药品流通渠道的政策要求更加严格,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良好的抗压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应对措施:公司始终坚持“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对行业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合理预测,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公司防风险、稳增长的能力。继续利用央广、央媒及新媒体平台等宣传公司历史文化,增强公司品牌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严格坚守质量红线,严格遵守国家最新政策法规,坚持从采购、存储、炮制、生产等全链条精细化管控,匠心制药,保证公司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和客户更高标准的要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