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场景,提供基于物联网综合技术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及数据服务。

  • 产品类型:

    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

  • 产品名称:

    大气联防联控管理平台 、 水环境联防联控管理平台 、 固废危废智能化监管平台 、 生态环境业务赋能平台 、 生态环境矩阵 、 智慧园区 、 建筑智能化产品 、 智慧双碳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工程管理服务;对外承包工程;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专用设备销售;专业设计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工业工程设计服务;物联网应用服务;物联网技术研发;汽车零配件零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节能管理服务;环境保护监测;环保咨询服务;汽车新车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19-09-30 2018-12-31 2017-12-31 2016-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63.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个) 1.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19.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3.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7.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33.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38.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个) 4.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18.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3.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5.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8.00 - - - -
低压配电柜产量(台套) - 112.00 146.00 306.00 386.00
高压配电柜产量(台套) - 33.00 32.00 203.00 170.00
低压配电箱产量(台套) - 182.00 1904.00 1680.00 2911.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0.3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270.55万 19.45%
第二名
2040.07万 6.33%
第三名
1665.43万 5.17%
第四名
1564.18万 4.85%
第五名
1451.13万 4.5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84.1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8.9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46.02万 4.10%
第二名
639.84万 4.06%
第三名
609.19万 3.87%
第四名
580.87万 3.69%
第五名
508.20万 3.2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1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3.1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099.30万 23.34%
第二名
2288.32万 8.76%
第三名
1071.70万 4.10%
第四名
945.15万 3.62%
第五名
862.86万 3.3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478.39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4.8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062.14万 4.54%
第二名
721.14万 3.08%
第三名
587.04万 2.51%
第四名
555.05万 2.37%
第五名
553.02万 2.3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6.0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470.09万 13.30%
第二名
3710.09万 7.63%
第三名
3211.69万 6.60%
第四名
2087.99万 4.29%
第五名
2034.16万 4.1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620.40万元,占总采购额的8.6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67.12万 2.21%
第二名
594.14万 1.97%
第三名
507.30万 1.68%
第四名
433.29万 1.43%
第五名
418.55万 1.3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30%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71亿 25.07%
客户二
1.01亿 14.82%
客户三
5445.69万 7.99%
客户四
4582.33万 6.72%
客户五
3202.38万 4.7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958.00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6.1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636.35万 3.80%
供应商二
1555.38万 3.61%
供应商三
1328.69万 3.08%
供应商四
1292.04万 3.00%
供应商五
1145.54万 2.6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34%
  • 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山西兴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 聊城市东昌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 清徐县经济信息中心
  • 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8170.07万 15.87%
山西兴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7017.90万 13.63%
聊城市东昌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4971.19万 9.66%
清徐县经济信息中心
3589.54万 6.97%
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
2166.45万 4.2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佳华科技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二十年以来一直聚焦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平台层、应用层积累了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实施应用经验。  公司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实现物联网数据互通共享,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向各垂直领域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建立全价值链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  2023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但国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稳定因素,宏观环境仍呈复杂态势,当前经济复苏的节奏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佳华科技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二十年以来一直聚焦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平台层、应用层积累了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实施应用经验。
  公司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为抓手,致力于实现物联网数据互通共享,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向各垂直领域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建立全价值链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
  2023年,是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但国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稳定因素,宏观环境仍呈复杂态势,当前经济复苏的节奏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28.3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27.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220.49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32.58%。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智慧环保及智慧城市业务,客户主要为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或国有企业用户。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受外部市场环境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客户财政紧张,大数据信息化方面的投资缩紧,叠加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及数据运营服务项目续签合同额调低,个别建设项目存在收入核减,叠加项目成本难以同步削减,导致毛利率水平不及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存货等资产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分析,本着谨慎性原则,对相关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导致净利润水平进一步降低。
  公司聚焦的物联网大数据行业属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2023年度,秉持着“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核心战略思路,公司持续积累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应用经验,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致力于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向各垂直领域提供物联网数据服务,建立全价值链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公司主营业务聚焦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领域,向政府、企业提供基于物联网综合技术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
  报告期内,智慧环保集群围绕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深耕,纵向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研发和升级信息化产品,积累和优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并横向拓展政务、园区、安全、应急类信息化产品研发,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运营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面向企业服务,打造数据运营和平台经营的双擎驱动场景,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大数据服务。
  智慧城市集群在智能化领域围绕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气、智能建筑、智慧政务、智慧矿山等领域深入开展业务应用,开发智能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筑碳账户、设备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矿山综合管控平台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技术咨询、设计开发、建设实施、SAAS服务、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智能脱硫业务中,应用自主开发的脱硫智能优化控制系统,为火力发电企业的脱硫系统开展整体委托运营服务。
  智慧双碳集群将公司核心技术体系精炼融合,研发了政府碳账本、集团碳账本、企业数字碳表等系列产品。以碳监测、量化、分析为核心,以碳链平台为纽带,构建一套串联控排企业、减排项目业主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的可信数据共享交互平台,切实保障数据质量。以生态环境双碳云图为数据底座,为企业建立数字碳表,帮助企业解决碳排放如何测、如何算、如何管、如何收益的难题,为管理部门建立碳账本,助力政府对区域双碳目标的宏观分析,解决双碳数据真实性问题,解决错报、乱报等常见问题,服务政府对企业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政策制定。通过监测、量化、分析,构建双碳大数据,为政企用户提供更为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撑。
  2024年,国内经济仍处在稳定恢复发展期,但国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稳定因素,宏观环境仍呈复杂态势,当前经济复苏的节奏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伴随着国家全面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国家重点布局的数字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减污降碳系列政策的深入执行,应用物联网技术,统计监测数据将进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能力建设新时代,公司在大数据产业方面布局研发的智能终端、海东青时序数据库、云链共享平台、碳链等系列产品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公司将在主体业务不断创新升级的基础上,持续开拓市场,助力公司转型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业务概述
  2023年,国内经济正处在复苏期,但国际经济运行仍面临不稳定因素,宏观环境仍呈复杂态势,当前经济复苏的节奏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28.3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27.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220.49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32.58%。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智慧环保及智慧城市业务,客户主要为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或国有企业用户。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受外部市场环境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客户财政紧张,大数据信息化方面的投资缩紧,叠加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及数据运营服务项目续签合同额调低,个别建设项目存在收入核减,叠加项目成本难以同步削减,导致毛利率水平不及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合同资产、存货等资产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分析,本着谨慎性原则,对相关资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计提了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导致净利润水平进一步降低。
  公司基于感知层的环境监测传感器、企业能耗监测存证器等大量物联网设备的接入、标识解析、协议转换、边缘计算等功能,以及平台层中以海东青时序数据库和云链平台为核心的数据层、以AI云平台为核心的计算层等核心技术,聚焦于为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场景,提供基于物联网综合技术的软硬件产品、解决方案及数据服务。
  报告期内,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市场机会,公司作为由国家生态环境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作为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项目“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在线监测系统顶层方案设计”的编制单位,并依托长期持续积累的行业经验以及物联网领域的综合技术等优势,建立基于物联网架构的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的监测、量化、分析系统。并且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工作。
  在智慧双碳垂直领域,公司不断推进业务发展和技术应用,目前已经建立了政府端、企业端、金融端以及面向双碳从业者的个人手机端四类主要应用产品,政府端可面对部、省、市、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双碳智慧管理平台产品;企业端形成了面向电力、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集团客户的双碳管理服务能力,和面向单体重点控排企业数字碳表产品的服务能力;在金融端公司作为唯一技术提供商支撑开发北京绿色交易所“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正在多个地市推动系统落地和实施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服务模式,并通过企业碳账户进行进一步延伸。个人端主要开发了绿金e碳APP,产品的宗旨是让碳交易更简单,碳服务更便利。APP融合嵌入了大模型技术,构建出“佳华碳精灵”。用户可以通过APP快速查询全球实时碳价格,获取碳资讯,查询双碳政策和技术案例。并且,能够通过APP获得碳交易撮合、绿色会议评估以及双碳专业培训等多项服务。是一款面向于双碳从业者的专业的综合服务平台。
  2023年5月18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承办,召开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启动会,会上明确了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纸等7大行业将开展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这将对我国碳市场的规模体量带来可观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相关工作研讨会议,围绕配额分配方案、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要点、国内外碳市场情况、历史数据评估及结构化录入、关键参数及排放边界等多方面内容,与地方、行业和企业代表联合集中攻关,为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提出规划建议。
  2023年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强调要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时俱进推动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制度保障,对我国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年8月23日,公司中标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与运维项目。作为国家级平台,该项目将承担全国重点控排单位、核查机构、检测机构、交易机构等涉碳主体的全面管理工作,推动全国碳市场管理业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对进一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数据质量,支撑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推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023年10月1日开始,CBAM法案开始进入过渡期,在过渡期内,欧盟相关进出口的商品需填写企业相关报告。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正式开始征收CBAM费用。
  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监总局”)公布市场期待已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管理办法”);新CCER管理办法规定,申请登记的减排项目、减排量,必须符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项目方法学;新规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走有中国特色的CCER减排道路。可以肯定的是,造林碳汇(含竹林)这一传统的、具备额外性,有利于“降碳增汇”的项目,将成为CCER项目的主流。
  2024年1月23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国碳市场功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激励全国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帮助企业降低碳减排成本,并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林业碳汇的发展。
  2024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通知,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
  2024年4月3日,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水泥熟料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全国碳市场扩容的又一重要信号。电解铝和水泥有望率先成为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
  随着2022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的发布,佳华科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通过“数据工厂”体系,以“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模式,以期实现“核心技术产品化、信息工程数据化、数据要素价值化”。从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试点,到取得全国首个上市公司的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再到获得全国首笔1,000万元数据资产质押贷款,佳华成为了全国首批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试点企业,是北京市首批数据资产入表试点企业,在全国率先走通了登记、评估、定价、融资贷款等多个数据资产化的环节,佳华旗下的分子公司也是捷报频传,山东公司率先取得全省第一张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和百万元授信贷款。于2023年12月佳华科技担任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首席数据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集团副董事长、佳华智联总经理、首席数据官陈京南女士出任副主任。《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佳华来说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开始之后,更真实地反映公司商业实质,可以提升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价值,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融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佳华坚持数实结合,打造出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佳华经验”,佳华经验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未来可以帮助更多客户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
  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推动数据要素技术产品创新,健全数据知识产权、数据资产治理体系,紧密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公司数据产品化、资产化,并进一步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各项工作,用高科技技术助力国家生态环境减污降碳,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主要产品及行业应用
  (1)智慧环保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智慧环保信息化、大气、水、污染源、减污降碳等生态环境信息化细分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并助力服务城市完成以数据驱动的科学调度指挥体系和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管理侧完善并加大研发大气联防联控管理平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系统、污染源智能监管系统、噪声监控系统、减污降碳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产品,企业侧打造企业超低排放管控平台、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一体化平台等产品。
  大气联防联控管理平台
  大气联防联控管理平台进一步实现多源多维数据融合分析,构建预测-溯源-管控-评估的科学化监管平台。结合大气防控实际需求,在原有的“问题解决”功能基础上,打磨以聚焦目标的数字化平台,将考核目标实现分解与管理,从不同时空尺度掌握实时空气质量状况目标达成差距,以PM2.5和O3协同防控为目的,依托不同尺度溯源算法建立科学的污染成因体系、传输轨迹分析、潜在源区分析,基于历史监测数据和分析数据,从指标特征、污染成因、管控措施、效果评估等方面搭建大气污染案例库,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历史相似案例的智能检索和自动匹配,为管控方案的制定提供历史经验参考。
  重污染天气管理系统
  重污染天气管理系统以保障空气质量为目标,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开展日常管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辅助科学决策。在传统日常管控的基础上,建立针对重污染天气应对的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体系。在重污染天气来临前,通过空气质量预测手段提前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提醒。在重污染过程期间,开展动态成因分析,研判污染来源贡献。在解除重污染天气预警后,及时对措施落实情况及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和管理流程。
  污染源智能监管系统
  污染源智能监管系统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构建机器学习算法库、规则库和案例库,结合AI、算法模型、大模型、知识图谱等技术,对海量的涉气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大数据智能校验,利用自动监测数据查找违法违规问题线索,比如超标排放问题、排放浓度异常问题、未落实重污染应对措施问题等,实现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生产过程和治污过程的线上监控,提高非现场监管能力。
  噪声监控系统
  噪声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噪声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还支持远程监控和自动报警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随时查看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噪声超过预设的阈值,系统就会立即发出报警,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这一功能将提高城市管理者和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同时,系统还支持AI声源识别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噪声进行准确分类和识别,辅助用户进行噪声污染溯源和来源解析。
  减污降碳大数据分析平台
  减污降碳大数据分析平台旨在掌握和控制城市的碳污排放总量,平台通过搭建碳污普查、碳污分析、碳污管理、碳污服务等模块,实现对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的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协同管理,助力环境污染防治从注重末端治理向注重源头预防的有效转变,实现碳污协同增效绿色发展新气象,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企业超低排放管控平台系统
  企业超低排放管控平台系统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三维数字建模、智能联动等先进技术,打造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清洁运输”于一体的超低排放管控平台,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生产设施工况、治理设施工况、视频监控等进行数字化展示,实现大气污染超标预警、智能识别、精准治理的全过程管控,以有效解决企业应对政府监管要求和自身日常管理需求的问题,帮助企业进行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自证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的手段。
  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一体化平台
  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一体化平台以GIS地图为基础,接入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门禁系统数据、视频监控、无组织在线监测数据等各类数据,具备任意历史监测监控数据追溯、查询的功能,可以实现污染事件从自动告警到派单到处置的闭环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环境管理水平,形成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另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是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的依据,环境绩效水平达到B级及以上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可以减少或免除应急响应措施。信息化水平程度是企业绩效分级的依据之一,因此该平台的建设也有利于企业的绩效评级工作。
  (2)智慧城市
  智慧化工园区
  智慧化工园区项目基于《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指南》等建设标准,围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应急响应、封闭管理、低碳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建设了一套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化工园区监管平台,为化工园区安全等级评定及化工园区认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平台构建了全方位的园区安全监测、评估与精细化治理体系,对园区安全生产风险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类分级管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统筹抓好大气、水、企业技改等园区环保工作,对污染事件进行精准溯源,保障园区绿色生产;围绕产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编制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开展碳监碳排放精细化核算工作,建立园区温室气体动态监测、核算、存证体系,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低碳零碳负碳标杆示范园区”。
  建筑智能化产品
  建筑智能化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自动化系统中,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实现建筑物的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等属性。
  低碳建筑数字屏
  公司立足低碳绿色建筑智能化的产品,以佳华云及AI云服务能力为支撑,以绿色能源利用、超低排放、室内外地下空间环境监控为主题,配套智能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筑碳账户、智能化集成服务、采集终端及网关、空气质量检测仪、IOT平台、AI云服务等核心产品,精细化打造具有典型特色的建筑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于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场所建设与升级改造。同时,面向智能建筑、园区及能耗企业等,提供智能高低压电气成套产品,运用远程监管、火灾监测等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行业属性。
  智慧政务产品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高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具体来说,就是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慧服务及智慧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通过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反馈,优化服务流程和资源配置。同时,也可以利用智能化的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政务服务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智慧政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基础设施,确保中心业务高效、稳定运行;公众服务,从网上预约、3D导航到办结评价,全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市民带来更便捷的办事体验;智慧管理,全面掌握政务服务数据,分析市民办事需求,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智能运维,打造专业运维团队,为中心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3)智慧双碳
  报告期内,智慧双碳集群面向政府和企业两大客户群体建立了四大产品线,覆盖ToG、ToB业务。分别为:政府业务产品线、集团企业产品线、金融产品线以及硬件产品线。
  政府业务产品线
  政府业务产品线主要服务于生态环境部门碳市场管理、发改部门及园区管委会双碳目标管理,为各级政府打造“碳账本”产品。围绕碳市场管理,“碳账本”以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能力提升为核心,运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服务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体系化、科学化、智能化推进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协助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完善碳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双碳目标管理,“碳账本”汇聚区域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海量数据,构建碳预测分析模型、碳减排决策沙箱,为各级政府双碳“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的制定、推进、跟踪提供大数据决策支撑,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
  集团企业产品线
  集团企业产品线主要服务于大型集团以及工业企业。目前主要有集团碳账本系列产品以及工业企业数字碳表系列产品。帮助企业用户构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碳排放碳减排的监测、量化、分析、溯源一体化管理,帮助企业建立碳数据电子化台账、提升数据合规管理能力,推动企业更加体系化推进碳减排,促进企业碳资产更加科学化配置。并且,通过为企业和双碳工作者的服务,在企业产品线孵化出针对于双碳从业者的绿金e碳APP。融合大模型技术,围绕用户提供双碳资讯及双碳服务。让碳交易更简单,碳服务更便利。
  金融产品线
  金融产品线主要服务于各类绿色金融业务投融资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投融资企业、金融监管部门。目前主要有绿色项目库系列产品和金融碳账本系列产品。绿色项目库系列产品定位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双碳管理公共平台,打造串联“政-银-企”的绿色金融供需服务平台,通过绿色评价体系对融资企业及项目进行精准分类,服务于金融机构“绿色精准识别”,服务于投融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低碳转型。金融碳账本产品定位于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及碳金融业务提供绿色识别、环境及气候风险识别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更好的开展绿色信贷,确保绿色金融贷款投放的精准性和直达性。
  硬件产品线
  硬件产品线主要生产配套的各类硬件终端设备,包括服务于双碳的碳匣、碳柜、碳专区服务器系列产品,能耗、企业工况、电力数据采集系列产品,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列产品,数据存证系列产品;服务于环境监测的空气质量监测系列产品;服务于汽车行业的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以及通用的工业网关类系列产品。
  (4)大模型应用
  公司依托自身的AI技术、研发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基于开源大模型框架,以及近20年积累的海量生态环境双碳数据,进行全参数微调,在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大模型训练集群上(基于Megatron和DeepSpeed高性能训练框架,支持数据并行、算子切分、流水线并行3种分布式并行策略)训练出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在生态环境环双碳垂直境领域取得突破。
  它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处理复杂的语言信息,还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有效应对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挑战。应用方面,“佳华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管理、碳交易市场分析、数字化转型等。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该模型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主要经营模式
  通过多年的物联网行业应用研发经验,公司建立了基于业务特点的“佳华六步”的创新性经营模式依托不断强化的基地资源,持续积累的数据资源,带着数据做服务,展开了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业务,通过客户资源复用,实现客户引流,应用相互加持相互赋能,共建佳华技术生态,共享供应链生态。
  1.“佳华六步”经营模式
  第一步,与应用方进行需求沟通和技术交流,充分发现需求,挖掘需求;第二步,与应用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进行课题立项,联合研发和创新;第三步,联合应用单位建设标杆性项目,树立试点示范,向全行业推广;第四步,在标杆项目中,建立长期稳定的数据运营模式,在运营过程中优化算法,提升运营水平,升级迭代需求;第五步,通过“标杆效应”,参与编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向全行业推广和复制;第六步,将先进技术与应用领域结合,引导新需求。建立从产、学、研、用的共同研发、协同创新到引导应用领域发展的正向循环。基于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完善,在行业中不断推陈出新,挖掘和引导需求,解决社会的痛点问题。
  在“佳华六步”模式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公司充分发挥现有客户资源、商业资源及技术资源的复用价值,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及效益最大化。
  2、发挥资源复用价值
  (1)客户资源复用
  在应用层面,公司在智慧环保应用领域,积累了百余个政府客户并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全国分为七大区、八大基地;在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建立了山东聊城、重庆合川、山西太原三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即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企业用户提供服务。
  公司基于上述客户资源,了解政府与企业之间监管与服务的模式,在不断拓展政府客户广度和深度服务的同时,通过政府及政策引导,面向企业提供服务,获得企业用户。具体拓展模式包括如下4类:
  向外拓展:以八大智慧环保基地、三大智慧城市运营基地、一个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客户;并通过政府客户导流至企业客户,拓展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级客户的应用服务。
  应用推广:以上述基地为基础,将目前提供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向老客户输出新业务,从一个点扩展至一个面,由智慧环保领域的业务导流至智慧城市、智慧双碳领域的业务,并增加销售收入和用户黏度。
  向下延伸:通过基地服务的省、市级平台,向下延伸到县区级、乡镇级和企业级,降低成本高效获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生态合作:政府、企业、居民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公司积极集合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物联网设备厂家等生态合作伙伴至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形成组合拳,实现为客户的全方位服务。
  (2)技术资源复用
  在技术层面,公司建立了以海东青数据库为核心的IoT物联网平台,为政企用户提供技术支撑;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云链大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第三方数据交互服务;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国密级传输通道;微精灵是建立在IoT平台基础上的加密沟通平台;以人工智能AI算法为核心的AI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算法云服务;以及以传感器和边缘计算为核心的嵌入式产品。
  公司目前已取得国家网信办颁发的区块链信息服务运营资质获批的以全国碳排放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为主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具备运营云链共享平台的资质,同时将海东青时序数据库、数据安全管理系统、商用密码服务安全平台、区块链可信存证、IoT物联网平台、人工智能AI、工业二级节点打码等技术优化融合,提供综合技术能力及服务。
  以上平台层主要为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公司常年为政企客户提供数据服务,积累了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并将核心技术优势向更加产品化和平台化的方向发展,积极拓展外部市场,促进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3)商业资源复用
  公司充分发挥商业资源的价值,优化供应链关系和完善生态合作关系,促使供应商资源、代理商资源转化为公司的市场及销售资源,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并努力将公司多年经营积累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新的数据产品,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复用。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一)物联网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十多年一直从事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累了物联网领域比较扎实和深厚的综合技术能力及体系,包括以海东青数据库为核心的IoT物联网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体系、以人工智能AI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具备技术壁垒。同时,在垂直应用领域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不断深耕和拓展,使得技术和应用相互加持和反哺,物联网工程能力和以数据为核心、平台为载体的应用价值及能力均得到市场验证。公司旨在建立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实现各领域的优势平台互联互通,达到“万物互联”的蓝图愿景。
  (二)数字经济
  2022年公司应邀参加了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导的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工作。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有限公司、国信优易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工作组,对佳华科技承担建设的环境质量检测项目数据展开评估,并且面向全社会发布了《佳华科技所属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服务所涉及的数据资产质量评价与价值评估项目资产评估报告》。报告期内,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对佳华科技“区域性环境大气质量监测和服务数据”开展评审工作,并于2023年初向佳华科技发出了首个上市公司《数据资产登记凭证》。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通过“数据工厂”体系,以“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模式,以期实现“核心技术产品化、信息工程数据化、数据要素价值化”。在佳华“数据工厂”体系指导下,依托佳华数据要素试点示范经验,基于大模型等核心技术,打造了“数据要素智能管理平台”,平台可以为佳华自身和客户的数据要素管理全流程提供服务。后台支撑的是全国生态环境双碳领域最权威的生态环境双碳大数据库,当前已接入20多万个物联网终端,累计数据量可达600多亿条,包括全国范围内的排污企业70余万家,其中排污许可证信息企业46万余家,纳入全国碳交易的重点排放单位8千余家,食品经营企业400余万家,3,000余个由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减排项目信息,近十多年的200余类数据指标,包括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济数据、人口数据、车辆保有量、交通流数据等城市统计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当前对全国150余个城市提供了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向全国300余地市、近3,000多个县、40,000多个乡镇、数十万家重点排放企业延伸提供双碳大数据服务。
  (三)智慧环保
  目前公司作为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代表厂商,与国内同类型企业相比,在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环保业务已覆盖百余地市,并于报告期内完成多个新地市及省份的开拓,包括山东(菏泽)、重庆(江津)、新疆(昌吉)等,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的工程化模式系统与支撑平台”项目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国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其行业科研技术能力,加强物联网数据接入、数据化平台建设能力,形成互补联合模式,推进新地区业务拓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智慧环保信息化、大气、水、污染源、减污降碳等生态环境信息化细分领域的创新与探索,并助力服务城市完成以数据驱动的科学调度指挥体系和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在大气环境方面,2023年,呼和浩特市六项因子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威海市持续保持山东省各项指标第一;太原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在168城市中排名达到近3年最好水平,万柏林区SO2、NO2、PM2.5、PM10、CO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PM10、CO和NO2指标平均浓度均在六城区排名第一,且两项颗粒物浓度(30μg/m3、66μg/m3)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五年在太原市六城区排名第一,迎泽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明显改善,在太原市城六区排名第二,创历史最好水平,优良天数占比达到70%,为六城区最好,同时也是六城区中唯一完成2023年度臭氧年度控制目标的城区;古交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太原市十区县排名第1,保持历史最好水平,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3.5%,同样为全市十区县第1,SO2、NO2、CO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PM2.5、PM10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吕梁市PM2.5和SO2浓度在全省11个地市排名第一,其中PM2.5连续三年在全省和汾渭平原排名第一,吕梁市及13区县均完成省厅指定的目标考核;天津市中新生态城PM2.5浓度持续保持全市前三名;萍乡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创历史最好成绩,较2022年提高7.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首次连续两年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下辖的安源区、经开区、芦溪县空气质量同样明显改善,其中经开区实现PM2.5和优良率“双改善”,为全省111个县区为数不多的“双改善”县区。在水环境方面,2023年,在水环境方面,重庆市合川区5个国控断面考核站水质等级均在Ⅲ类及以上,顺利完成考核任务。通州区2021—2023年考核断面均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顺利完成“十四五”考核要求。
  (四)智慧城市
  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具有多项应用,促进智慧城市融合,不断获得市场认可。在智慧政务及智慧建筑领域,获得2023-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优秀解决方案及创新技术提供商”等奖项。
  太罗工业获得“2023年山西省互联网最具成长型企业”、“太原市制造业企业50强”荣誉;“智慧园区移动APP”获得2023开源和信息消费大赛三等奖。
  (五)智慧双碳
  报告期内,公司在双碳领域获得了多项荣誉,“碳账户碳账本管理系统”入选“2022一带一路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及产品推荐目录”,目前,佳华智联是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单位,董事长李玮先生任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副会长。
  报告期内,公司在双碳领域获得了多项荣誉,以生态环境双碳云图产品申报的典型案例“生态环境双碳云图赋能城市碳中和”入围《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另一款产品双碳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企业数字碳表入围“智为青绿”数字碳中和技术解决方案与典型案例。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平台的承建与运维项目,推动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八大行业碳市场管理业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成功中标湖北省、山东省碳管理、国家能源集团示范电厂、大型建材集团等项目的智慧双碳服务,为我国低碳转型贡献力量。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建立全面深化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目前已在通州、宁波落地,是在双碳管理公共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的智能碳助手——碳精灵,可以满足涉碳垂直领域的深度行业问答;联合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共同开发专业的涉“碳”服务支持工具——“绿色低碳综合服务平台”(绿金e碳),让碳交易更简单、碳服务更便利。除此之外,公司在全国各地推进双碳火炬基地项目建设,深度参与绿色金融业务,助力构建区域双碳目标管理体系。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智慧环保
  在新技术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市场需求与客户痛点持续研发相关机理模式与图像识别算法的平台化应用,以大气为例,公司陆续推出融合预报模式、小尺度扩散模式以及溯源模型等相关产品。基于图像识别算法精准定位污染来源,便于客户更高效开展相关调度与执法工作。聚焦监测数据的真实与准确,推出基于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标识+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核验体系。
  在新产业方面,重新梳理现有项目情况,完成产品线梳理,以大气与污染源监管为核心,逐步进行水环境方向与固废方向的创新与探索。未来,随着国家重点流域相关政策的明确以及无废城市的推进实施,该部分可根据政策导向逐步成为下一步的发力点。
  在新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强监管背景下的ToB模式,推出企业合规产品,逐步明确B端环保信息化模式未来的发力点。
  智慧城市
  根据《"十四五"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加强绿色低碳城镇转型系统研究。以建筑领域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面向城镇能源系统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能源消费侧的节能减量转变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能源消费侧革命,积极开展城镇低碳发展表征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城市低碳能源系统、光储直柔新型配电系统、市政基础设施低碳减排与提质增效、城市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零碳建筑、绿色消纳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推进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
  智慧双碳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下,国家及各级政府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陆续发布,各级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意义的认知不断深化,陆续开展系列工作。
  从双碳目标管理角度分析,各级政府稳步推进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同时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各级政府约束性指标纳入区域发展考评体系,这都需要对区域内碳排放碳减排底数开展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摸排,并在掌握底数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动态化感知、智能化决策,因此围绕区域层面碳底数的量化、分析、应用将是未来重要工作之一。
  从碳市场角度分析,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碳市场作为减排政策工具的定位,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但同时需要认识到我国碳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碳排放数据质量有待提升两大挑战。从主管部门来看,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严管、严查、严办数据质量问题,开展数据质量调研帮扶通报整改行动、组织系列能力建设活动、实行数据月度存证与日常监管等一系列举措,旨在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碳数据监管长效机制,因此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将作为下阶段重点工作方向。
  同时,国务院近期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第一部专门的法规,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中在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方面,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从企业参与碳市场情况来看,电力行业企业已初步建立碳管理体系,钢铁、建材等其他非电行业仍存在碳管理意识缺失等问题,而数字化技术可有力推动企业碳排放、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为企业完成碳数据合规报送、碳资产统筹管理、碳减排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欧盟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的逐步执行,以及国内越来越多产业链龙头企业宣布减排目标等市场因素,企业对于碳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加深。
  大模型的应用
  公司依托自身的AI技术、研发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基于开源大模型框架,以及近20年积累的海量生态环境双碳数据,进行全参数微调,在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大模型训练集群上(基于Megatron和DeepSpeed高性能训练框架,支持数据并行、算子切分、流水线并行3种分布式并行策略)训练出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在生态环境环双碳垂直境领域取得突破。它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处理复杂的语言信息,还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有效应对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挑战。应用方面,“佳华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管理、碳交易市场分析、数字化转型等。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该模型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的力量。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是物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单位,该中心经国家发改委批复予以命名。
  公司是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生物特征识别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7)成员单位,行为识别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工智能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2)单位委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0)WG4鉴别与授权工作组、WG5信息安全评估工作组、WG7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组、SWG-BDS大数据安全标准特别工作组成员单位;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慧园区标准工作组(SAC/TC426/WG5)成员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是工信部密码应用推进标准工作组的成员单位。
  报告期内,公司主导及参与制修订的标准及技术报告共计18项,其中国家标准11项;团体标准7项。正在研制的各类标准共计50项。
  公司参与的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和管理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基于“云+链”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技术以及环境违法事件自动监管报警技术,2022年经专家组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AI算法和系统研发
  截至2023年12月31日,AI算法和系统研发拥有5项核心技术。
  (1)“AI算法模型训练”在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技术领域持续研发优化,模型数量当前累计82个。AI模型应用场景如下:低碳环保、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类包含:渣土车识别、违规占道经营场景、烟火场景、扬尘场景、黑烟车场景、河道垃圾场景、工业企业偷排、工地出入口清洗场景、塔吊喷淋场景、裸露土地场景、雾炮机工作场景、脱硫脱硝能耗优化、精准溯源和污染动态管控、标准站实时预测、网格化时序预测模型、污染实时风向玫瑰图和污染传输贡献等;综合类包含:车牌识别场景、人脸识别场景、体态识别场景、危险行为识别场景等。新研发环保领域无组织烟火焚烧目标测距定位模型,实现目标实际位置定位功能,完成烟雾识别测距定位一体机研发,有效降低事件排查难度,优化事件处理流程。优化烟雾识别模型到v2.0版本,实现更高精度识别,减少误报。
  (2)“跨硬件AI推理技术”累计支撑跨硬件平台模型部署48个,AI模型部署运行AI芯片类包含:GPU/NNIE/Ascend。
  (3)“精准溯源和污染动态管控技术”,以观测数据和机理模型为基础,能快速实现多污染物的城市内溯源、城市间溯源、点位周边溯源以及行业溯源,并基于此开发出了适用于污染事件的动态管控技术,能快速评估污染减排措施的实时管控、日管控和周管控效果。报告期内,新增了a.基于深度学习和污染传输理论的RK-RSM模型,该模型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信息提取能力,在低于5%的超低误差率的情况下,可实现管控方案的秒级评估b.基于物理传输和AI分析的化工园区小尺度溯源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站点、企业排口和走航车排放数据,实现企业级别精准溯源。
  (4)“集成式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以机理模型为基础,能实现常规气象、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常规气象、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预测和垂直廓线预测;实现多污染物及其组分预测以及污染物的二维传输剖面预测。报告期内,新增臭氧预报动态优化功能,使用动态特征加权融合技术,显著提升臭氧预报精度。
  (5)“多源时序融合预测技术”以观测数据和机理模型为基础,能实现常规气象、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常规气象、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预测和垂直廓线预测,实现多污染物及其组分预测及污染物的二维传输剖面预测。报告期内,新增融合预测优化模型V2,在Transformer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适配和优化,预测准确率提升3%以上。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公司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3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4项,申请中软件著作权1项。
  2)AI边云协同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AI边云协同平台拥有7项核心技术。
  (1)“云服务接口技术”基于云服务对外提供接口能力的特点,实现利用轻量级协程高并发、高性能等特性构建微服务对外提供云服务接口,通过可靠的签名算法进行访问合法性校验,在识别出租户身份前提下对单租户并发访问量合理限制,同时又具备多租户横向扩展的能力,适应云服务的单点限流和多点扩容的业务需求。
  (2)“模型编排调度技术”基于不同AI业务场景与原子模型服务的关系特点,实现了通过简单编排配置和少量新增代码即可将原子模型服务编排调度为复杂业务场景能力的运行框架,降低业务场景研发成本并且提升原子模型服务的复用率从而提升算力资源的使用率。同时正在研发边端与云端统一模型编排组件,提升技术复用性,降低运维成本。
  (3)“资源动态调度技术”基于云服务资源使用不定性的特点,实现根据当前算力资源使用情况动态扩展或减少模型服务的部署实例,保证最小的算力资源使用下满足当前的计算需求。
  (4)“多帧投票技术”通过提高每秒分析的帧率,将短时间内的多个单帧分析结果累加之后进行综合的加权投票得到综合置信度,以此作为依据输出最终分析结果,可在低延时的消耗下,比较有效的减少单帧模型误检、漏检导致的错误结果输出,提高了最终对外输出的AI分析结果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同时利用多帧数据加入目标跟踪去重算法,实现事件去重,避免同一事件重复上报。
  (5)“策略引擎技术”基于AI模型输出的信息,通过针对AI事件实体对象、实体属性配置多组规则策略,实现AI事件送审及推送业务方式对AI事件进行实体过滤,减少无需送审或业务不关心的实体对象,将运营工作与业务需求解耦,有效提升运营审核率和覆盖率。报告期内,公司优化了策略配置项,加入事件冷却时间配置、事件阈值调节过滤、电子围栏配置优化、目标像素过滤配置等业务功能,保障模型在复杂场景下达到较好效果,顺利交付。
  (6)“视频片段事件技术”基于直播流解码特性,将解码前的直播流数据进行缓存,通过配置事件发生时刻前后时间段,对时间段内的事件实体进行追踪,使用较小的资源代价输出视频片段,并提供视频片段合成能力,报告期内,优化了图片事件作为视频事件封面展示合成功能,为AI事件提供视频存证。
  (7)“边云协同技术”基于边端设备和云端平台,将嵌入式技术、web开发技术、模型异构部署技术等融合,实现服务远程配置、设备管理、事件审核和展示、固件和模型下发升级、事件规则引擎配置、权限设置、告警配置和分析配置、事件订阅等,将算力下沉到边端,报告期内,优化了icense管理模块、设备直连通信模块、算法商城展示模块,同时完成核心结构化数据上传至云端,节省带宽和保证数据安全,提供更灵活的AI应用部署能力。
  
  3)海东青时序数据库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海东青时序数据库拥有12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1)“时间序列索引技术”基于对时序数据使用的特点,采用时间分段索引设计,以及按时间排序的列式数据存储,可以高效的实现数据压缩(占用存储空间只有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1/5到1/10),以及大幅提高按时间段的数据查询性能。使用实际项目线上数据对比MySQL、Orace、Hbase三种数据库,占用空间分别为这三种的1/6.4,1/6,1/5.6。该项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后,存储成本降低了1/6。
  (2)“SQL优化技术”是基于时间段分布数据信息,生成更优的SQL执行计划和更小的写入开销,从而大幅加速时序数据查询和数据写入性能;同时利用数据标签的时间索引,对于小时间范围查询,可进一步提高查询效率。基于时序数据的写入和查询性能是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2-5倍。
  (3)“ISR分布式算法”是一种可靠日志复制管理算法,是实现主从架构及分布式架构的基础,并且ISR算法可以让主从架构无缝升级到分布式架构,此算法可以通过配置让用户在数据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之间做出选择,而不用绑定到某一种上,同时基于此算法也可以实现主从切换,故障转移等功能。
  (4)“时序数据库数据存储加密技术”针对时序数据库特点,基于存储算法改造,配合国密算法,同时支持硬件国密板卡或纯软件加密两种模式,高效实现数据存储的加密能力。
  (5)“预计算聚合查询优化算法”是采用在数据落盘时对数据进行预计算,将预计算结果持久化到TSM文件中的bockindexentry,在聚合查询时,若时间范围完全包含某bock,那么直接返回此bockindexentry中的预计算结果,从而避免读取此bock数据的IO开销和数据运算的CPU开销,从而提升聚合查询的性能。在性能测试报告中,性能可提高30倍。
  (6)“内存限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内存占用情况,对请求速率和请求的内存开销进行限制,能极大避免数据库服务OOM。
  (7)“主从切换”针对原有主从数据复制方案,解决了原主从方案中主宕机时服务不可用的问题,提高了数据库服务的可用性,且减少运维工作。
  (8)“数据脱敏”基于数据安全要求,通过字符操作函数实现对原始数据的脱敏。结合权限系统,能够满足所有脱敏需求,同时还有灵活易使用的特点。
  (9)“有损压缩”基于数据存储要求,使用旋转门压缩算法,通过不存储冗余数据的方式降低磁盘存储成本,提升查询效率。
  (10)“MySQL协议”提供海东青直接处理MySQL协议请求的SQL语句的能力,使得原本使用MySQL的用户可以非常简便的从MySQL迁移到海东青,其业务代码不需要任何修改。
  (11)“分层Binder”采用分SQL语句及多个从句抽象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输出统一结构的虚拟表结构,但每个不同类型的层次按照不同的逻辑进行bind,以此实现灵活可扩展并且易维护的数据库binder模块。
  (12)“Cascades优化器”实现cascades数据库优化器框架,可以根据SQL生成得到高效的物理执行计划,从而提高SQL的执行效率。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3项。
  4)IoT物联网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IoT物联网平台拥有9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1)“高性能网关技术”该技术利用轻量级协程高并发、高性能等特性构建微服务,设备与网关连接后使用单独协程并发处理数据,结合Kubernetes容器编排的部署方式实现了设备海量接入、数据的高效处理,经CNAS的权威性能测试,具备了百万设备的并发接入能力。并且能够基于KubernetesCRD实现网关的自动化部署与更新,新增了基于KubernetesCRD的网关自动化部署及更新。提炼自研网关开放SDK,抽离不同协议网关中共性功能部分,缩短了不同协议网关开发时间,提升了开发效率。
  (2)“分布式计算引擎”该技术采用分布式架构,支持流批一体的处理方式,改进了内存的回收、优化网络通信效率。经第三方测试报告,对比MapReduce和Spark,在相同条件下,实时性是Spark的1.35倍,是MapReduce的2.02倍。
  (3)“底层网络协议”该技术支持在无线通信弱网环境下的稳定通信,支持0-RTT鉴权,经第三方测试报告,在模拟真实5%丢包率的情况下,性能分别为TCP的1.28倍,UDP的1.22倍。
  (4)“低代码数据解析技术”该技术支持在通用协议之上,通过图形化操作或脚本编写方式,快速完成数据解析插件的开发,实现设备协议数据的解析,支持文本与二进制两种常用的数据格式,经过第三方机构测试,平台具备了易用的数据解析能力。
  (5)“全链路监控技术”该技术支持在微服务架构下,构建服务与服务、服务与中间件、用户与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调用数据展示及告警,便于平台运营和管控,及时发现服务异常,提升平台软件服务水平,经过第三方机构测试,平台具备了全链路监控的能力。
  (6)“规则引擎技术”该技术支持在设备与设备间进行数据、命令的联动,支持设备数据在平台流转到数据库、消息总线、缓存、分布式计算引擎等组件,为平台数据流转核心,丰富和便捷了平台应用场景,经过第三方机构测试,具备规则引擎的能力。
  (7)“基于SQL结合图形操作的大数据分析技术”该技术支持通过图形化编排和SQL编写,完成设备大数据实时数据流分析,降低了数据分析的难度,同时提升了数据分析的效率,经过第三方机构测试,平台具备了易用的数据分析的能力。
  (8)“灵活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及数据资产服务”该技术支持在B/S架构下,通过可拖拽配置的2D图表组件,结合灵活的后端数据绑定方式,快速实现客户数据的精准展示,通过数据资产,方便灵活的梳理数据,用户可通过无感知的数据生成与计算方式,结合可视化的拖拽功能,自动生成需要的可视化图表与大屏,经过第三方机构测试,平台具备了易用的数据可视化的能力,同时平台搭载数据资产模块,用来方便灵活的梳理数据,用户可通过无感知的数据生成与计算方式,结合可视化的拖拽功能,自动生成需要的可视化图表与大屏。
  (9)“多源异构数据流转”技术支持以Goang语法作为任务脚本,在多种数据源(消息队列、时序数据库、行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流转。在效率上远远高于定制开发服务,同时在性能上远超出Lua、Python等动态语言。用户可通过拖拽勾选填入配置,指定输入输出。可在线编辑脚本内容,保存立即生效。对于单个任务,该技术提供了包括且不限于定时、重试、告警、统计、工具函数等多种功能。对于所有任务,该技术提供了包含多种搜索,跨任务脚本对比,流转图等功能。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
  5)云链共享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云链共享平台拥有12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
  (1)“支持国密的区块链底层架构”实现了区块链底层、数据存储层以及点对点网络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国密算法加解密,可使用基于软件层面的加解密算法,同时也支持国密硬件加解密卡。
  (2)“基于密钥对的角色权限控制体系”使用国密算法的密钥对进行身份访问控制,每一对密钥都可设置系统访问权限,使用者在进行数据存证时也基于此密钥进行加解密,同时,系统管理员与普通用户的密钥进行隔离,通过独立的管理客户端连接网络以进行高权限操作。
  (3)“安全可控的点对点数据共享网络”实现了基于权限控制的点对点共享网络,为实现两节点间数据可控访问提供便利,同时由区块链系统加持,为数据访问链路进行存证留痕,以便追踪数据流向。
  (4)“支持硬件加密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是基于硬件加密卡,以国密算法为核心,为进一步提升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以及数据共享的传输安全性而开发的一套底层区块链基础设施。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原有支持国密的区块链底层架构之上,将软件加密改为了硬件加密,为安全性及实时性要求更高的系统提供更好的支撑。
  (5)“基于K8S的区块链管理平台技术”是基于K8S优秀的容器编排能力,为提升区块链系统部署效率,更好的掌控区块链系统监控,降低人力、时间成本而设计的区块链管理平台,并且为多云及混合云等场景提供跨云同链的特性,同时为应对特殊的跨链场景,区块链管理平台自带的跨链网关能够实现多源同构区块链的跨链融合。
  (6)“开放平台技术”将云链共享平台数据存证、审批、溯源等能力对上游业务系统开放,使有研发能力的机构能够将现有系统与云链共享平台进行整合,提升整体系统的协作效率。
  (7)“区块链跨链子系统”将原有集成在“区块链管理平台”中的跨链网关系统化、可配置化,使业务使用方能够更灵活的配置。
  (8)“基于区块链的用户鉴权技术”基于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去中心化数据存储等能力,使用户信息上链后,在数据安全方面可以避免通过业务系统sq注入等方式获取用户信息或者更改用户密码登录系统,此技术将更好地保证用户登录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9)“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技术”将底层原始数据进行编码上链,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保证在业务系统之间交互数据时,避免因为业务系统漏洞造成可以获取到无权限数据,通过权限系统网关将业务接口返回数据与登录用户信息经过此技术进行数据与用户确权,可以保证用户的数据没有被篡改。
  (10)“基于DHT网络的区块链文件处理技术”是针对联盟链大文件存储以及分发的难点,通过自主研发的一套数据分片和基于DHT网络的分发技术,弥补了组织之间的文件共享和传输问题,大大提升了用户上传和获取文件的速度以及文件存储的安全性。
  (11)“智能合约执行监管系统”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建立监管机构与业务方之间的智能合约执行监管系统,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监管规则,确保业务方的合规操作,并提高监管效率和透明度。
  (12)“区块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字资产的安全存储、转移和交易,提供用户可信赖的数字资产管理服务,增强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
  6)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通用型二级节点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拥有5项核心技术。
  (1)“边缘端IoT流式处理技术”结合边缘流式数据处理的特点,编写了基于数据源、SQL、目标的规则引擎来实现边缘端的流式处理。该技术运用于各类物联网的边缘计算场景中,通过边缘处理可以提升系统响应速度,节省网络带宽费用和存储成本。
  (2)“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引擎”支持接入Modbus,OPCUA,IEC61850,IEC104和BACnet等众多协议和设备,同时提供管理控制台,用户可以在浏览器中进行可视化的配置,实现跨工业设备数据的接入,将接入设备解析并转换为统一的MQTT等协议后,可接入云端工业物联网平台。通过该引擎可实现在边缘端的工业协议解析、数据汇聚和流式处理的一整套边缘解决方案。
  (3)“双碳数据标识解析体系”创新性的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与区块链技术结合,主要解决企业碳排放过程中监管部门与企业信息不互通,防止企业存在瞒报、误报、漏报等情况,同时企业也需要在银行征信、金融服务、碳市场交易等方面的碳排放数据得到认可和信任。该体系利用标识解析技术为每一笔碳排放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并赋予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码,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可追溯,建立了企业与监管机构、服务机构等之间互联互信的基础。
  (4)“数据溯源检索技术”基于数据标识解析体系实现数据间的关系检索,帮助用户快速查询目标数据周边的数据,并能查看两条数据间的关联关系,通过关系图谱的形态呈现,并针对物联网数据的时序特性,提供时间的筛选检索,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微观数据,构建数据关系网。
  (5)“火力发电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分析技术”利用数据标识体系,将企业碳排放核算中涉及的全量指标项进行数据标识,形成数据计算模型,基于数据计算模型构建AI分析算法,形成对企业报送数据的数据筛查,构建双碳数据质量体检体系。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7)数据安全产品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数据安全产品整合了公司当前安全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拥有8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1)“IAM统一身份认证”作为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字身份统一认证管理中心,IAM统一管理用户身份,统一组织内部身份安全策略和权限,达到保障用户安全访问、减轻系统压力、权限精细化控制的效果。可对接第三方用户体系,完成单点登录,安全地在应用系统之间传递或共享用户身份认证凭证。
  (2)“API数据安全网关”依托于统一身份认证组件对用户认证的网关,所有服务请求都会经过统一身份认证组件做权限认证,提供应用接口(API)级别的细粒度数据访问控制、敏感数据识别、数据脱敏、数字水印、数据安全动态防护、安全日志审计与风险识别、态势分析等数据安全功能。在此加入了二级节点打码的功能,对物理设备、数据、人员和行为进行编码,有利于标识注册、标识解析以及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应用,满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需要。
  (3)“区块链可信存证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核心能力,结合“基于区块链的用户行为追踪技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给数据所有者和数据需求方提供一个区块链保障下的交易平台,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共识机制、安全、透明、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提供数据存证、核验、交换和共享的能力。
  (4)“内容数据安全平台”为内外网即时通讯提供安全部署方案,在沟通以及内容发布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安全过滤网,不合规内容智能拦截,网站信息防篡改,最大限度保障沟通安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
  (5)“IoT安全网关”结合“基于零信任的理念设计”在设备数据采集、传输过程中,利用IoT安全网关建立安全传输通道并对设备身份进行认证;在IoT平台端实现网络隐身防止未知设备或未授权设备进行连接;并且支持固件升级,远程修复设备安全漏洞、完善设备功能。
  (6)“海东青数据库防勒索”结合“基于底层驱动的防勒索技术”通过安全策略和安全区全方位防护勒索病毒,保护用户数据文件和财产安全。
  (7)“国密体系”基于硬件的PCIe板卡,对国密SM2/SM3/SM4算法进行高速、并行的芯片级代码实现,提升了“服务器密码机”高吞吐、低时延的密码算法处理和计算能力。同时结合“国密算法FPGA加速技术”和符合国家商密标准的“指纹识别的智能密码钥匙”技术,已经获得国密局颁发的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密码钥匙和PCIe密码卡搭建服务器密码机。
  (8)“商用密码服务中间件技术”具有自主密钥管理、权限管理、日志审计、系统监控等机制,能将密码算法过程封装在其内部完成,提供符合GM/T0018-2012《密码设备应用接口规范》的国标接口和国际接口(如PKCS#11),基于此类标准接口对接各类业务系统,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的应用层密码服务,其中,密码应用基础设施中的智能密码钥匙和PCIe密码卡已获得国密局颁发的商用密码产品认证证书。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2项,申请中的发明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8)智能终端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智能终端拥有6项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1)“嵌入式软硬件技术”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系统技术,包含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外围、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技术,形成定制的产品。
  通过采用单片机、ARM系列、X86等系列CPU,在环保领域形成大气监测、扬尘监测、噪声监测系列产品;汽车领域形成单双通道、单通道+内温、AQS、CO2、颗粒物三合一系列产品。报告期内,新增双碳领域形成佳华安全隔离网关、碳匣、OCR终端、红外终端;工业领域形成显示模块、工况终端+网关、通用网关等系列产品。主要改进大气监测设备,增加恒温恒湿模块,提升了产品的监测精度,工业显示模块增加HART通信,形成非道路排放检测设备的样机,高速公路车道开关检测设备等产品。
  (2)”智能传感器设计技术”是集成化传感器与智能微处理器相结合的产物,具备信息感知、处理、信息交换、自诊断、通信的功能。公司设计的智能传感器利用芯片的记忆和存储的功能,用自带空间对历史数据和各种必要的参数进行存储,通过自带的处理器写入智能算法,使传感器具备自补偿、自校准、自诊断的能力;同时监测多种环境相关物理量,得到跟测量参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他相关参数的准确量,使传感器具备自学习与自适应的能力。
  公司先后设计开发了气体类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噪声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等环境类传感器。报告期内,主要改进气体传感器的交叉干扰的算法。
  (3)”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包含数据清洗、阈值管理、智能运算、边缘计算等传统工业数据处理技术。报告期内,在新硬件基础上,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强化图像编解码、AI图像识别算法、声纹识别算法、视频叠加算法能力,提升原有数据处理和边缘计算能力。
  (4)”数据感知技术”以感知终端和智能网关硬件产品为基础,支持各类PLC,仪器仪表,环保设备和系统、能耗分析设备和系统,工业设备和系统的数据采集,覆盖通用物理接口,内嵌协议丰富,支持各类标准通讯协议,并在应用中开发和适配了多种私有化协议,可快速适配各类应用场景。报告期内,新增了图像OCR文字识别模型,主要增加皮带秤的仪表数据识别和多用户表的数据识别。
  (5)”数据安全技术”,该技术基于不同的终端硬件平台,提供适配的身份安全策略和权限,对感知数据进行软硬件加密存储,针对不同的用户安全策略需求,提供芯片级、板卡级、系统级、软件级的加解密服务,支持国密算法。报告期内,主要完善和改进产品的软件的稳定性和易用性。
  (6)”远程管控技术“具有联网功能的智能终端,可以接入公司的统一远程管理平台,实现智能终端的统一远程管理。远程管理的具体功能包括终端的远程程序升级,远程参数配置,远程状态监测,远程故障诊断,远程设备校准等。通过远程管理技术,显著降低了终端设备的运维成本,提高了终端的智能化水平。报告期内,通过搭建的IoT远程管控平台,增加设备上传的协议。
  以上核心技术,均属于自主研发,依托核心技术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71项。
  9)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拥有以下两方面5项核心技术。
  1.大语言模型:
  (1)“动态网络压缩与优化”,为了提升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效率,我们开发了动态权重量化压缩、剪枝和优化技术。该技术能够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显著降低模型的大小和复杂度,既保证了模型性能,又显著减少了模型的存储和计算成本。
  (2)“长上下文理解技术”,由于直接训练长文本大模型训练所需的计算量指数型上升,训练的注意力权重稀疏导致模型精度较差。我们开发了多级长文本训练和微调技术,该技术显著降低训练和微调所需的计算成本的同时,也能在较低的损失范围内显著提升大模型的长文本能力。
  2.LLMOps应用平台:
  (1)“大模型能力扩展及提升”,通过插件的方式增强大模型性能,扩展大模型功能。插件技术支持将大型的知识转移到更小型的模型中进行处理,以加速推理过程,同时保持相似的性能水平,同时使得模型能够在不同的任务中灵活应用。
  (2)“检索增强技术(RAG)”,RAG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模型应用技术,融合了检索和生成能
  该技术通过结合向量化检索与序列到序列的生成模型,实现了对知识的动态访问和整合。在处理查询时,RAG首先利用向量化技术从大规模文档集中快速检索出相关的文档片段,随后,这些片段被用作生成模型的上下文信息,帮助生成更准确且信息丰富的回答,这不仅提高了模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还通过动态检索减少了模型所需直接存储的知识量,使得模型更加灵活高效。
  (3)“基于自然语言生成SQL语句(TextToSQL)”,一种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通过自然语言查询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支持将用户的自然语言查询转换成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句,从而使得没有SQL知识的用户也能够从数据库中检索信息。依托于以上核心技术,我们的大模型技术为公司主业务提供了高效、安全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授权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另获软件著作权33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988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外观设计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592项,商标308项。截至本报告期末,累计申请中的发明专利4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1件,商标4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公司报告期内多个研发项目已结项或接近结项,导致较上年同期研发人员减少、工资薪金减少。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上年同期项目结项,本期无资本化项目。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优势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二十年来,聚焦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领域,一直致力于将物联网数据系统化和结构化。公司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多年聚焦物联网技术研发,通过“带着数据搞研发”、“带着数据做服务”的模式,拥有国产、自主、可控的综合技术能力,包括以传感器和边缘计算为核心的嵌入式产品;以“海东青”物联网数据库为核心的“海东青”物联网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云链数据共享平台;以加密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管理系统;以3D引擎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以人工智能AI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平台;以及建立在物联网平台基础上的微精灵沟通平台等。
  公司强调基于数据视角,围绕“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战略,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打造核心功能架构以及在垂直行业应用的实施路线,并构建“数据工厂”的体系架构作为技术支撑和组织保障。同时结合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建立完整的数据产品及运营服务体系,提供物联网大数据的技术保障体系,不断拓展物联网的能力内涵和作用边界。
  公司核心技术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独立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专项等国家级政府专项课题,并持续对上述领域进行研发投入,确保核心技术保持竞争力。
  公司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发展,已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通过了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CMMI5级认证评估、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20000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具备先进的软件成熟度及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公司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对有潜力骨干员工的培养与选拔,形成不断优化的优秀研发团队与深厚的人才储备,公司具备保持技术先进性、持续创新的人才基础。
  公司是国家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物联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科院和佳华科技在通州区联合发起的第一个研究院——北京大运云链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全国首个以全国碳排放数据和生态环境数据为主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承建单位、国家密码局认证的商用密码应用产品生产单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正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公司依托自身的AI技术、研发实力和深厚的行业经验,基于开源大模型框架,以及近20年积累的海量生态环境双碳数据,进行全参数微调,在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大模型训练集群上(基于Megatron和DeepSpeed高性能训练框架,支持数据并行、算子切分、流水线并行3种分布式并行策略)训练出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在生态环境环双碳垂直境领域取得突破。它不仅能够准确理解和处理复杂的语言信息,还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政府机构有效应对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挑战。应用方面,“佳华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包括环境监测、污染物排放管理、碳交易市场分析、数字化转型等。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该模型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更多的力量。
  2.数据加工及积累的优势
  公司发展一直以物联网大数据为核心,致力于构建全价值链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2020年开始构建“数据工厂”体系,围绕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应用等环节,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未来,公司持续优化数据资源要素,坚持“核心技术产品化”和“信息工程数据化”的路径,达到“数据要素价值化”。
  3.客户优势
  公司专注于物联网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客户为各类型的企事业单位,迄今为止已经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口、合肥等在内的多个城市。
  公司在常年为政企客户提供数据服务中,不断地增强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意识,各地客户均可享受公司的现场服务,一方面前瞻性的了解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另一方面不断升级服务平台增加客户粘性。
  4.产品及服务优势
  公司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及专业化的团队优势和遍及全国的营销覆盖能力,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等技术,帮助相关政府部门改变常规人力监管效能低的业务管理模式,变“人防”为“技防”,提供监测预警、环保管理、应急处置、执法监管、科学决策一站式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多年来在业内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肯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为项目的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此外,公司核心团队多年从事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及现场咨询服务,对于各类环保项目的需求有着准确、深入、透彻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客户的监管痛点、难点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开发、数据服务和市场销售团队,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数据服务、运营维护等各环节确保了本公司产品与服务的先进性、实用性、稳定性,为项目实施提供充足的人才队伍。并且公司具有不断深化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产品和数据服务,形成了从基于构建技术的开发、算法模型搭建以及生态环境科学化管理等方面稳定高效的快速搭建与快速反应能力。
  5.运营优势
  公司在智慧环保应用领域,积累了百余个政府客户并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建立全国运营服务体系,面向全国客户,已形成覆盖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川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的本地化服务基地,不断积累标准化运营服务模式,构建区域间知识、案例、经验共享协作机制,为客户持续提供优质运营服务。
  在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建立了山东聊城、重庆合川、山西太原三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同时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旨在为各类型企业、园区及政府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专业的平台运维团队,实力雄厚,人员架构稳定,7×24小时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维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客户服务和运营内容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在智慧双碳应用领域,作为物联网大数据公司,公司将多年来在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所积累的核心技术赋能于多项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已建立覆盖政府、企业、金融三方面的产品体系,基于公司双碳云图所建立起的双碳大数据基础与优势,在核心功能应用的数据校验模型算法研究、多行业企业碳数据填报标准、企业大数据画像和量化评价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
  在重点排放企业提供碳数据采集、核算、统计、分析、管理等服务,帮助企业算碳、管碳、碳交易、从而获得碳收益;为政府提供碳数据质量管控等成熟功能,解决数据造假问题;帮助金融机构解决碳数据核算难、监督难、监测难等问题,成体系的技术基础、底层应用和软硬件结合的体系体现了产品优势力,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将不断赋能功能和算法优化,持续增强产品应用能力,形成持续的产品运营优势。
  6.品牌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围绕创新、品质、服务,致力于塑造国产、自主、可控的民族科技品牌形象。公司拥有佳空气、海东青、云链、火成、佳华云、微精灵等多个产品品牌,在智慧环保领域,公司以“佳华科技”为品牌,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实现实时动态监测、污染溯源、预测预报、联防联控、智能分析、事件响应等功能,全面助力环境治理向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在智慧双碳领域,依托子公司北京佳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佳华智联”品牌,自主研发“碳账本”“数字碳表”“绿金e碳”等产品,为地方、行业、企业减污降碳、节能增效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公司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工作,是双碳数字化建设的国家队。在服务的过程中多次获得生态环境部的感谢信,对公司高度认可。
  在智慧城市领域,佳华科技是国家级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参与承担国家智慧园区、能耗物联网等标准的编制。依托子公司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打造“罗克佳华”品牌,聚焦智慧城市、建筑智能化、智慧园区、智慧脱硫等行业,提供从技术咨询、设计开发、建设实施、SAAS服务、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被评为“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入选“中国创新品牌500强”榜单,研发的产品获中国品牌日电子信息行业国货新品,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确保品牌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增值,公司形成了健全的品牌体系和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旨在从各个维度和层面强化品牌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
  7.企业文化优势
  公司是一家有理想、有信念、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依据战略定位,倡导“高科技要深入基层面向应用”的理念,弘扬“学习就是力量简单就是智慧”的企业司训,践行“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学习”“研发”“运营”“营销”“实施”“质量”等多维度企业文化。在报告期内,公司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精心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对各项理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
  同时,公司还通过《宣传栏》《今日佳华》《佳华人》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企业的风采和成果。公司鼓励员工积极探索新知、热爱学习、乐于分享,共同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氛围。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相对于2022年度营业收入增加23.38%。
  公司未来是否能实现业绩增长,将受公司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外部方面,将可能受到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竞争态势、上下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影响。内部方面,将可能受到公司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业务转型和双碳业务等方面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仍处在调整期,受外部市场环境及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主要客户财政紧张,大数据信息化方面的投资缩紧,叠加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订单减少及数据运营服务项目续签合同额调低,个别建设项目存在收入核减,叠加项目成本难以同步削减,导致毛利率水平不及预期。若产品销售及研发项目进展不及预期,公司未来存在持续亏损的风险。
  公司管理层将结合最新行业发展和竞争态势,把握最新技术方向,提高技术研发及公司运营的效率,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以应对和降低相关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迭代速度快风险
  随着5G的推出、物联网感知终端的爆发性增长,物联网行业发展和变革的速度加快,物联网行业的技术不断突破,市场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强;同时,物联网行业已逐渐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物联网行业的技术升级迭代速度快。公司若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持续创新、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或是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不成功,或是由于未能准确把握产品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而未能将新技术产业化,将导致公司所提供物联网技术应用方案的竞争力减弱,从而影响公司业务拓展。公司将不断优化研发投入及相关技术人才储备。
  (2)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对公司的产品创新、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稳定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过多年发展,公司现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为了吸引和稳定现有核心技术团队和研发人员,公司已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吸引和稳定核心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措施,包括优化核心技术人员福利待遇、增加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文化氛围等,努力维护技术团队的稳定发展,但考虑到软件行业技术变革速度快、人员流动率偏高的特点,未来如果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和研发人员流失率过高,可能不利于公司各项经营目标的实现,对公司未来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3)因相关研发人员的变动使技术研发迭代进展不顺利的风险
  公司报告期内相关研发项目已结项或接近结项,其中AI算法和系统研发、AI云平台、IoT物联网平台三个研发项目作为底层的技术研发,按照原计划已经结项或接近结项。在对研发人员进行优化调整中,公司保留了技术维护及延伸发展的能力。AI算法和系统研发、AI云平台、IoT物联网平台这几个已结项或接近结项的研发项目是公司底层架构类技术产品,目前已经应用于公司主营的业务领域,下一步公司的主要方向为应用型的延伸。
  未来,公司一方面将对已经研发成功的数据库、IoT以及AI平台等底座产品进行基本的维护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将依托这些底层技术产品进行主营业务的应用型延伸扩展。一般工具类技术和产品适用周期较长,但是不排除未来的技术迭代会因相关研发人员的变动使得迭代进展不顺利的潜在风险。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公司在智慧环保领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随着智慧环保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司的业务也在不断延伸,将不可避免地与更多规模和实力更强的行业公司进行竞争,市场竞争呈逐步加剧的态势。如果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以及不断提升市场营销和本地化服务能力,将有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滑,技术、服务能力被竞争对手超越的风险,同时可能会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公司在智慧环保领域所积累的客户具有较高的粘性,基于在行业内多年的数据积累与客户积累,公司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业务,通过客户资源复用,实现客户引流,应用相互加持相互赋能,共建佳华技术生态,共享供应链生态。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不断优化自身业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
  (2)业务转型风险,向平台型转型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处于业务转型期,新产品在推广期,存在产品成熟度和市场认知度低的问题,业务量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公司希望整体向平台型转型,而转型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传统业务上的精力投入,可能会造成业绩下滑的风险,同时也伴随着转型不成功或不及预期的风险。为有效控制转型风险,公司加大了前期对市场的调研力度,深度了解客户需求及行业动态,以降低转型的投入,从而降低转型的风险。
  (3)双碳业务开展不及预期风险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对双碳实现和业务带来影响,同时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存在差异的因素也可能会对此造成影响。
  国内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政策将于2023年正式执行,国际碳市场和碳定价机制的联动效应或将逐步显现。国内碳市场相关政策和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双碳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双碳属于国家战略,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方向已经确定。公司目前双碳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可能影响集团整体部分利润,但不会对集团公司产生过多影响。同时,目前公司布局双碳领域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投入如物联网技术、区块链、大数据分析验证、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等,所形成相关应用功能及产品仍可赋能于公司智慧环保、智慧城市业务板块,对集团的长期发展不造成实质影响。
  (4)客户单一风险
  在智能脱硫运营领域,存在多年只服务单一电厂客户的情况。未来,公司将智能脱硫的数据服务能力SAAS化输出,向电厂提供脱硫优化算法和动态管控服务,拓展环保业务领域面向企业用户的物联网大数据服务。
  (五)财务风险
  (1)收入下滑、毛利下降风险
  如果新签订单减少或未能如期续签,续签合同额下降及部分项目因审计结算核减等原因致收入下降;项目空档期及摊销成本增加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从而导致公司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2)应收账款信用减值风险
  公司近年来应收账款呈逐年上升趋势,未来随着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可能进一步增加,有可能会对公司盈利和资金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未来客户资信情况发生恶化,将可能因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形成坏账,减少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资金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有效控制应收账款风险,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
  (3)研发投入风险
  为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将持续优化研发投入,加固技术护城河。若开发支出在研项目(或产品)研发成功,达到项目立项时的指标要求并可以实现产业化推广,相关研发费用将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存在降低公司利润的风险。若在研项目(或产品)开发失败,或资本化开发支出形成的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将形成资产减值损失,对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为控制研发风险,公司立足市场,综合考虑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注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4)现金流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的大部分客户来自政府部门,该类客户的业务存在回款周期较长的情况,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波动的影响,部分客户资金紧张程度加剧,回款进度短期内进展缓慢,部分客户存在项目调减的情况;且公司存量货币资金持续下滑,银行贷款有所增加,如果后期应收账款回笼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严重短缺。公司将不断增强回款工作的力度,目前,公司的法律合规中心已经设立应收账款专项工作机制,一项一策,每双周对应收账款进行专项跟进,必要时将采取法律手段等措施尽快促进回款。在市场扩张过程中,公司将加大资产盘活力度,利用金融工具拓展融资渠道并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多样化。
  (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风险
  近几年受宏观经济环境、政府财政预算缩紧等因素影响,公司项目回款金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项目成本难以同步削减,导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若公司回款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或行业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或进一步下滑。
  (6)资产减值风险
  2023年,公司计提资产减值金额为5,255.96万元,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减值2,431.49万元,无形资产减值1,648.12万元。若未来市场行情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现有技术存在被其他新技术替代等可能;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能按预期产生经济利益,均可能导致公司面临相关资产减值较大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随着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众多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业务取得的互联网优势,在物联网相关应用领域展开布局。公司在物联网业务发展中,以智慧环保垂直领域为导流,逐渐实现在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业务拓展;相关业务良好的市场前景也吸引了华为等龙头企业进入。公司与这些企业相比,在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综合实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由于规模所限,公司目前研发投入规模与上述行业巨头存在差距,可能影响公司参与更为综合性业务的竞争,影响公司存量客户的维护及新增客户的拓展,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公司将继续加深在物联网行业细分应用领域的数据积累及客户挖掘,推出差异化产品,增强竞争优势。
  (七)宏观环境风险
  物联网行业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物联网行业与实体经济及下游行业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数字化的推进,下游客户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也呈现不断增长态势,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如果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经济增长减速,将导致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出现一定的波动,进而影响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及行业内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状况。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828.37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27.6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220.49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减少32.58%。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十多年一直聚焦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并在物联网的感知层、平台层、应用层积累了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实施及应用经验。在政策、技术、经济三驾马车的推动下,随着5G的加速落地、人工智能AI、区块链等技术日趋成熟应用,物联网技术进入更具行业应用价值及快速发展的阶段。物联网是一种综合技术能力的体现,为用户提供以数据价值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在数字化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服务对象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降本增效、模式创新及价值提升的目标,从而构建数字化转型中的竞争优势。“数据”是这个过程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和驱动力。
  基于上述背景,并结合对物联网行业的深入分析,公司进一步明确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强调基于数据视角,围绕“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的战略,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围绕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平台打造核心功能架构,并在垂直行业进行应用。同时,构建“数据工厂”的体系架构作为技术支撑和保障。在公司战略方向的指导下,持续完备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未来蓝图憧憬下,以垂直行业为突破,实现建立全价值链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的愿景,发挥物联网数据价值。
  立足于智慧环保物联网系建设,纵向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研发和升级信息化产品,积累海量数据,优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运营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面向企业服务,打造数据运营和平台经营的双擎驱动场景,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
  在智慧城市业务方面,致力于运用物联网、云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多个智慧系统,整合规划现有资源,横向拓展智慧政务、智慧园区、安全应急、智能建筑等一体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各项管理工作汇集到一个平台,有效解决管理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提高办事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从感知建设、平台服务、数据经营逐步向SAAS化服务升级,通过数据挖掘、数据优化、创新应用、共享交换,让数据增值赋能,不断拓展政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秉持“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理念,结合公司大数据底座和大模型技术优势,构建平台化发展战略,以生态环境双碳云图为底座打造服务各类涉碳主体的双碳智慧服务平台,以监测、量化、分析、优化为核心,为企业参与碳市场、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政府双碳目标管理、碳市场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环境与气候风险识别提供大数据服务。为从业者提供数字化综合服务,促进行业发展,让碳交易更简单,碳服务更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碳管理,用大数据支撑科学碳减排,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横向拓宽服务主体与服务内容,纵向深化降碳服务能力。
  公司将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应用数据要素智能管理平台、生态环境双碳云图、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产品,以数据为核心,打造数据工厂体系,做好数据要素生产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参与或牵头制定数据要素相关国标、行标和地标的标准编制工作,将佳华经验推广到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并帮助更多客户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迎接AIGC新时代,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释放。公司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紧随国家战略步伐,进行创新发展与布局,确立以大模型+与数据要素+为核心的重点工作,围绕大模型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的创新研发和市场布局,形成了一套涵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生态建设的完整发展战略。
  综上,未来公司将基于智慧环保、智慧双碳和智慧城市的行业积淀,积极把握十四五规划和“大模型”布局的历史机遇,积极部署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紧密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实现公司数据产品化、资产化,用高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科技创新是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内部运营效率,使业务向更具价值的方向转型,以实现战略落地和持续健康发展,2024年,公司将在主体业务稳步升级和建设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的前提下,继续拓展创新业务,以期助力公司快速向好发展,具体计划如下:
  1、主体业务稳步升级
  秉承“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模式,公司近年来将物联网的应用聚焦于智慧环保、智慧城市和智慧双碳领域,通过感知层、平台层、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感知数据并提供数据服务,帮助客户提升物联网数据运用水平,为政府、企业提供了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的抓手。
  2024年,公司将持续聚焦,向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等数字化治理方向释放活力,力求实现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主体业务稳步升级,在国家“3060”战略目标和“大模型”等的历史机遇下发展,助力公司稳步提升壮大。
  2024年公司将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技术的升级及研发产品的迭代持续加强与客户的粘性,拓展和挖掘老旧客户的新需求和新的业绩增长点,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市场拓展力度,扩大和增加新的客户群体,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积极将产品及服务延伸拓展至独立对外的市场化客户,以获得规模效应。在业务结构中,逐步提升数据运营服务的占比,为业绩的持续性奠定基础。并持续创新数字化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积极整合自身优势资源以及生态链资源开拓基于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挖掘新的业绩增长点。
  2、打造佳华生态链
  依托佳华供应链生态化建设,整合公司供应商资源及各相关产业链条资源,改变“传统供应商”及其他各类伙伴为“战略合作伙伴”,建设注重深层协同、价值共生、行业开发、产业整合的物联网产业融通平台,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并努力将公司多年经营积累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新的数据产品,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复用。充分发挥客户及商业资源复用的价值,优化供应链关系和完善生态合作关系,促进生态系统中的成员融合联动,优化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提供复合互补、开放扩展能力,提高整体竞争力,推广物联网在具体领域和场景中的应用。
  3、建设生态云链市场
  公司深耕物联网大数据领域20年,形成了以云计算、IOT、数据库、区块链、国密安全、大数据AI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技术体系,聚焦于环保、双碳、城市、园区领域,形成了软件+硬件+数据服务的一系列数据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各类客户提供安全、可信、共享的物联网云链大数据服务.围绕“带着数据做产品,带着算法做服务”的大数据战略,将以数据为核心、以平台为载体和中枢,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推进各垂直领域的数字经济发展。
  首先,构建物联网场景的大数据技术底座平台,以IOT时序数据库、IAM用户中心、数据中心等技术产品形成多源数据融合接入的服务,以加密数据安全体系、区块链可信存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处理的服务,以数据关系图谱、AI云平台、微精灵沟通工具等技术应用结合生态环境双碳云图的大数据能力打造“物以数示,人以数言,数据找人”的物联网全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
  其次,结合佳华云的基础IAAS层服务和PAAS层的能力,将佳华各种技术、产品、数据应用形成SAAS服务,形成以生态云链市场为表征方式的在线化服务模式。在原有线下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线上服务的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开放技术和数据生态,吸引更多的第三方用户和客户在平台上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交互,实现数据交互和赋能增值。
  最终,形成以围绕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的全价值链的线上数据服务平台,吸纳更多优质生态合作伙伴,完成大数据技术产业链补齐补强补全,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大数据平台生态,与合作伙伴形成互惠共赢态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数字化平台服务。
  4、双碳业务全面开展
  基于企业层面,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八大行业已经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参与主体倍数上升。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数据质量管理要求、逐渐紧缩的免费分配配额,公司将持续深化产品服务能力,紧跟政策要求及市场发展脉络,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推行,进出口贸易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司将深入市场,强化生态合作,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基于政府层面,公司将充分利用生态环境部工业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的顶层设计能力,建设全国碳市场平台的丰富经验,以及国家队的市场地位,抢抓市场机遇,为各级发改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提供双碳数字化解决方案,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强化各级政府双碳目标统筹管理能力、碳市场综合治理能力。
  基于金融用户层面,公司将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优势、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算法能力,结合绿色金融、碳金融等业务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营销拓客、风险识别、绿色画像提供大数据解决方案,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针对行业从业者,利用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建立“佳华碳精灵”,依托佳华科技所积累的海量高质量基础数据,承担全国碳市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丰富的碳市场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经验,并通过自研的数据增强检索引擎实现实时数据与算法模型的深度融合,深入浅出地分享行业知识、分析行业案例、解读政策法规、辅助碳交易服务、支撑碳治理决策,服务碳从业者。以“绿金e碳”作为专业、便捷的碳市场服务支撑工具,秉承“让碳交易更简单,碳服务更便利”的理念,集碳交易服务、碳资讯信息、碳市场行情、会议碳中和、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碳培训学堂、碳政策标准库等多种碳市场服务形式于一体,全面助力行业涉碳主体开展碳交易、了解碳信息、掌握碳知识、对接碳金融,将产品信息化技术、市场信息资源、运营团队专业能力等有效结合,便捷涉碳人员使用,助力双碳行业发展。
  未来,公司将持续夯实数据底座,深化产品设计,强化产品壁垒,提高产品宣介,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
  5、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显示,到2025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要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有序开展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探索建立与数据要素价值和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机制。
  公司聚焦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拥有国产、自主、可控的综合技术能力。公司通过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数据采集手段获取各业务场景的关键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标注、审核、清洗等操作,最终完成数据脱敏,构建佳华数据中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数字经济政策,参与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工作,实现数据资产登记、评估、融资等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开发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推进数据产品化、资产化协同发展,并继续深入参与到数字经济建设中,优化数据服务结构,实现二次、多次增值,为更多用户提供更低成本、更优质的数据服务,并在数据资产要素识别、权属确定、应用经营、资产融资等领域积极探索,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
  随着国家数据局在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旨在通过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协同,实现数据流引领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的流动,以此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的限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积极参与数据资产评估试点工作,推进数据资产登记、评估、融资等数字经济模式创新。未来,依托当前佳华在数据要素市场方面的试点成效,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将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应用数据要素智能管理
  平台、生态环境双碳云图、大模型等核心技术产品,以数据为核心,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行动,打造好数据工厂体系,做好数据要素生产示范基地,同时积极参与或牵头制定数据要素相关国标、行标和地标的标准编制工作,将佳华经验推广到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并帮助更多客户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化,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为数据要素市场的经济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