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锂离子电池NCM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

  • 产品名称: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 、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 、 镍钴锰酸锂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锂离子电池及原材料研发、制造、销售;生产、销售:硫酸钠、粗氢氧化镍(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货物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39.00 12.00 43.00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39.00 12.00 32.00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0.00 0.00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0.00 0.00 11.00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0.00 0.00 0.00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54.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49.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5.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0.00 - - - -
产量: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吨) 1.59万 - - - -
产量: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吨) 452.00 - - - -
产量:钠电(吨) 28.91 - - - -
销量: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吨) 1.44万 - - - -
销量: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吨) 350.05 - - - -
销量:钠电(吨) 28.91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个) - 0.00 0.00 -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量(吨) - - 1.63万 -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销量(吨) - - 1.60万 - -
多晶型NCM三元产量(吨) - - 1374.00 - -
多晶型NCM三元销量(吨) - - 304.00 - -
NCM三元前驱体产量(吨) - - - 1.01万 7339.72
NCM三元前驱体销量(吨) - - - 8940.06 7507.83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1.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5.15%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4.64亿 39.58%
客户二
3.04亿 25.91%
客户三
2.50亿 21.31%
客户四
6274.88万 5.36%
客户五
3508.85万 2.9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5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7.76%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2.89亿 22.00%
供应商二
2.60亿 19.80%
供应商三
9040.74万 6.88%
供应商四
6120.97万 4.66%
供应商五
5803.93万 4.4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5.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6.31%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0.40亿 62.79%
客户二
4.24亿 25.63%
客户三
5969.32万 3.60%
客户四
5211.68万 3.15%
客户五
1895.58万 1.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8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5.1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2.25亿 14.12%
供应商二
2.18亿 13.66%
供应商三
1.83亿 11.47%
供应商四
1.57亿 9.82%
供应商五
9709.32万 6.0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5.91%
  •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与宁波邦普循环科
  •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5.73亿 65.31%
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与宁波邦普循环科
2.23亿 25.44%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1830.83万 2.09%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348.67万 1.54%
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1345.13万 1.5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7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9.89%
  •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江苏翔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赣州诺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5.09亿 59.38%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1.43亿 16.71%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4228.05万 4.93%
江苏翔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3883.19万 4.53%
赣州诺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3724.61万 4.3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4.11%
  •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曲轴华友钴业新
  • 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 浙江路加新材料有限公司
  • 江西省广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正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曲轴华友钴业新
8652.47万 10.10%
浙江天能新材料有限公司
7701.75万 8.99%
浙江路加新材料有限公司
7514.10万 8.77%
江西省广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210.00万 8.42%
浙江正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6708.53万 7.8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5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6.39%
  •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 赣州诺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 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巴斯夫杉杉电
2.81亿 48.61%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厦钨
1.49亿 25.74%
赣州诺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8745.13万 15.10%
宁夏中化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2052.21万 3.54%
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1966.50万 3.4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0.17%
  • 上海年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余姚市鑫和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 江西省广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三晟化工有限公司
  • 潮州市臻晟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上海年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1.03亿 24.21%
余姚市鑫和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9785.22万 23.03%
江西省广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449.45万 8.12%
浙江三晟化工有限公司
3437.79万 8.09%
潮州市臻晟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2857.22万 6.72%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化学储能市场蓬勃发展,带动锂电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为1202.6GWh,同比增长25.5%,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887.4GWh,同比增长34.3%。终端需求向上游传导过程中,受资源品价格大幅波动、产能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普遍进入去库存周期,下游环节主动维持低库存水平运行,致使需求传导不畅,上游材料企业产能释放承压。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约66.4万吨,同比微增0.9%,增速明显低于终端需求的增速。  在行...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化学储能市场蓬勃发展,带动锂电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为1202.6GWh,同比增长25.5%,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887.4GWh,同比增长34.3%。终端需求向上游传导过程中,受资源品价格大幅波动、产能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普遍进入去库存周期,下游环节主动维持低库存水平运行,致使需求传导不畅,上游材料企业产能释放承压。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约66.4万吨,同比微增0.9%,增速明显低于终端需求的增速。
  在行业阶段性承压的背景下,公司在以下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1、开拓市场,逐季提升出货量
  2023年,随着锂价在一季度和三、四季度的两次大跌,行业出货承压明显,并与锂价呈现同向波动的特征。公司积极抓住二季度行情回暖、下半年搭载三元电池热门车型上市、及高电压路线渗透率提升的机会,深挖市场,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二、三、四季度出货量环比逐季增长,全年实现出货量约1.48万吨,进一步稳固了市场份额。
  2、降本增效,优化提升生产力
  报告期内,为应对竞争加剧的形势,公司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多个环节集约资源、挖潜聚能、苦练内功。生产制造方面,以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精益质量为导向,加强员工培训,改进设备性能,组织安环演练,重点考核产品一次合格率、一次收率、单吨母液量、单吨清液量等关键指标,相关指标较上年度同比改善;经营管理方面,以员工、干部队伍打造为抓手,重视熟练技工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引进,推进“五定”工作,优化人力结构,提高组织效率,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3、卡位研发,前瞻布局新技术
  2023年,公司高度关注产业技术迭代的发展趋势,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研发费用5,076.8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同比提升1.14个百分点,新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报告期内,锂电材料方面,公司围绕单晶、高电压技术路线,采用多元掺杂等工艺,进一步优化材料综合性能,成熟开发出单晶型NCM7系4.45V超高电压产品,能量密度与多晶型NCM9系产品持平,在材料成本端更具性价比,具有领先优势;钠电材料方面,公司抓住层状氧化物方案相对成熟的市场契机,大力推进铁基三元材料、铜基四元材料相关产品的落地进程,全年实现数十吨级的出货,积极构筑先发优势;半固态/固态电池方面,公司成立专业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团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自聚合策略,利用溶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凝胶电解质,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策略,基于PVDF基复合全固态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的离子导电率,并建成软包叠片固态电池小试试验线,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
  4、紧抓募投,高效建成新产能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工程竣工,进入验收、投产环节。该项目是公司打造的新一代工厂,通过信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立体车间实现科学作业、环保措施追求绿色低碳。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前驱体产能从原有的2.5万吨提升至5万吨,实现产能翻倍。新建产能的落成,将显著增强公司的制造实力,尤其是高端产品的供货能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益,预计将对公司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5、升级战略,谋篇布局一体化
  上市前,公司发展紧扣三元前驱体;上市后,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技术趋势、发展机遇,公司在战略层面积极推动、实施优化升级,确立以“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为战略目标,业务边界从三元前驱体扩展到新能源材料,内涵既包括横向一体化,聚焦技术迭代,向钠电材料、半固态/固态材料等领域扩张,也包括纵向一体化,以投资、合作等形式,向上游原料、中间品、矿物资源、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等方向延展,着力于补足短板、聚焦新质生产力、构筑二次增长极。
  6、优化治理,提质增效重回报
  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公司从多个维度推动治理水平提升、强化长期发展信心、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独立董事工作,紧密跟进监管指导精神,及时更新相关制度、规则,为独立董事履职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实施利润分配,2022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434.48万元(含税),占当年公司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41%,与投资者共享企业成长;及时启动股份回购,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未来发展的信心,为促进公司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公司及时组织审议、开展实施股份回购工作,并计划将该次回购的股份全部予以注销、减少注册资本,以实际行动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尤其锂电材料方面,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锂电三元正极前驱体、钠电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中,三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用于动力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铁锰三元和镍铜铁锰四元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用于小动力、储能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在两轮车、小动力、储能等场景。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具体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基于客户产品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探索,公司秉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理念,建立了基础研发、小试研发、中试研发的研发体系。
  (1)基础研发
  基础研发是公司研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指明方向。在基础研发层面,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对锂电、钠电基础材料的深刻理解,把握最新科研热点,对基础材料进行前沿科学探索,形成潜在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在基础研发领域与中南大学等在冶金、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学科带头性的高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持续良好的合作研发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和产学研交流,公司可以及时把握科研前沿方向,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实现基础科学和产业落地的互补。
  (2)小试研发
  小试研发是公司基础研发成果向具体产品转化的第一个步骤。结合基础研发结果,公司研发团队对预期应用产品、预期生产工艺等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初步验证试验。小试研发成果成为公司导入下游客户供应链的基础。
  (3)中试研发
  中试研发是公司经小试初步验证后潜在产品进入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在此阶段,公司与下游客户持续进行技术交流,基于客户对产品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诉求,凭借对技术工艺的掌握,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客户产品迭代的研发过程,并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保证在研发协同、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公司基于中试阶段的研发成果,对在研产品进行工艺放大研究,进行设备自主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改造,进而推动下一代产品品质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金属盐类物质。
  公司结合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材料价格、运输周期等因素,一般采取“安全库存+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在上海有色金属网存在公开市场报价,公司采购时基于公开市场参考价格、付款条件等因素,向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1)自主生产模式
  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的需求,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客户订单、发货计划、生产排期、市场预测等信息,结合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2)委托加工模式
  出于降低采购成本和拓宽原料来源的考量,在金属盐类原料常规采购之外,公司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即公司直接采购金属原料,委托有资质的加工企业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盐后作为生产原料,金额及占比较小。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销售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大型、知名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产品销售价格由“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构成。其中,原料成本的计价基础主要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公司考虑前期采购入库的原材料价格,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则根据产品制造成本、预期利润及议价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行业情况及基本特点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中,三元和磷酸铁锂仍是主流的正极路线,磷酸锰铁锂及钠电材料发展较快。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全年来看,磷酸铁锂受益于成本较低、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及储能市场空间的打开,发展势头较为强劲,市场占比继续提升。但磷酸铁锂因已接近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难以匹配高端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且相比三元材料,未来在回收利用方面的经济价值有所欠缺,长周期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较低。三元材料虽然短期承压,低端产品受到磷酸锰铁锂的挤压,但基于终端消费者对长续航的客观需求,中高端板块的市场地位稳固。尤其未来随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对高能量密度需求的爆发,结合半固态/固态电池等技术的进步,三元材料依然具备更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报告期内,相较于三元材料高镍化,高电压化的趋势逐渐兴起,被下游市场看好。由于多晶材料在高电压下容易产生微裂纹,不适合高电压,单晶材料在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得到显现,未来单晶、高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与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的对比:
  从晶体结构上看,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而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而言更为杂乱、不均匀。
  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由许多纳米级小颗粒构成,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进而致使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同时,由于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具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
  因此,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微裂纹的产生会导致正极材料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同时,电解液进入微裂纹会加剧电解液在正极材料表面发生副反应,使得多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较差,不适合高电压。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由于内部结构密实,在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较好、循环寿命较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并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更有效地提升能量密度、增强安全性。
  (2)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与工艺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前驱体对于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粒度、比表面积、杂质含量、振实密度、表面形态等指标有严格的要求,尤其锂电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化的发展趋势对前驱体企业在基础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前驱体的发展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工艺改善、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长期积累。
  目前行业常用的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是在热溶液中进行的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反应的过程,影响反应体系稳定的因素多,控制繁琐,并伴随产生一定的副产物。因此,深入了解和精确控制反应体系的各个相关参数,才能合成出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前驱体产品。为实现高品质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三元前驱体的稳定生产,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
  2、人才壁垒
  前驱体行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产品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定制化以契合客户的生产工艺需要。为满足下游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前驱体企业需要结合对前驱体合成机理和制备技术的理解,调整前驱体产品制备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生产工艺,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保证稳定、可控的产品产出能力。随着技术要求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前驱体企业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队伍。因此,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3、客户壁垒
  前驱体企业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认证所需时间较长。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通常需要对前驱体进行使用认证,包括小试、中试、试产等流程,并进行量产产品的各项性能测试,认证通过后方可开展批量采购。前驱体产品的性能和需求响应速度是客户选择生产厂商的主要依据,产品得到市场检验和客户认可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因此,该认证过程往往对前驱体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完成认证,由于技术和生产的协同效应,下游客户普遍倾向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资金壁垒
  在前驱体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高。为了应对企业连续生产需求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前驱体企业需要进行原料适度储备,并普遍需要在较短付款周期内支付采购款。而在销售端,行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上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前驱体企业通常需要较大规模的营运资金支持。此外,前驱体企业在设立之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建设环保设施。以上因素均对前驱体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资金要求。
  5、生产规模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壁垒,生产规模较大的前驱体企业可以在生产和管理上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对外具备更强的谈判能力。而且,新能源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为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对前驱体供应商的规模化供货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产能不足的前驱体企业往往难以承接大型订单。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为满足客户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构建起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融合等模式为辅的研发体系,积极推动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尤其锂电材料方面,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在单晶材料、高电压领域已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公司产品已进入厦钨新能、宁德时代、巴斯夫杉杉、长远锂科、贝特瑞、中科海钠等主流电池材料厂商的供应链。
  2023年,公司实现正极前驱体产品出货量约1.48万吨,进一步稳固了市场份额。按季度来看,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二、三、四季度出货量环比逐季增长,尤其二季度以来,抓住了行情回暖、搭载三元电池热门车型上市、及高电压路线渗透率提升的机会,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在高电压领域的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深耕客户、优化产品、开拓业务。锂电材料方面,公司保持与厦钨新能的深度协同,推动在单晶型、超高电压材料上的迭代,并签署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厦钨新能预计未来三年累计向公司采购前驱体产品不少于8万吨,其中,2024年不少于2万吨,2025年、2026年均不少于3万吨;与广东邦普加强合作,推动产品升级,合作重点由单晶型NCM5系产品向单晶型NCM6系4.35V高电压产品升级,进一步契合下游终端市场的需求;与巴斯夫杉杉完成碳足迹认证,为进一步挖掘、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坚实基础;与长远锂科构建战略关系,着力推动多晶型高镍、超高镍产品的验证与出货;与贝特瑞以多晶型高镍产品为切入点,不断夯实合作关系。钠电材料方面,公司积极配合挖潜应用场景、推动产品适配,已向中科海钠、厦钨新能、多氟多等下游客户实现数十吨级的出货,位于行业先进水平。总体上,公司多元化的战略初见成效,下游客户结构持续完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工程已于2023年年底竣工,累计建成前驱体产能5万吨,实现产能翻倍,预计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益、行业竞争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成熟,终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性价比等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需求导向下,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呈现向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半固态/固态、掺锰改性、钠离子电池等方向的革新,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消费电子、乘用车逐渐延展到二轮车、小动力、低空、储能等领域,行业天花板逐渐抬高,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三元正极材料,是未来高端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等于质量(体积)比容量与平均工作电压的乘积。提高材料的质量(体积)比容量或提高平均工作电压,均可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安全性,是高端电池的主要目标。
  (1)高镍化:提升能量密度
  三元材料中,镍是主要的电化学活性元素,提高其比例将使电池可反应电子数增多,进而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支持更长续航里程。高镍是提高单位能量密度普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镍占比的提高,会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如Li+/Ni2+混排、表面不稳定、相变导致的微裂纹及有效组分溶解等,导致材料容量衰减、倍率及安全性能变差。
  (2)单晶化:结构更稳定、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适合高电压
  晶体结构上,单晶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多晶材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更为杂乱、不均匀。因此,多晶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尤其若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并与电解液在材料表面发生副反应,进而导致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不适合高电压。此外,由于多晶材料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材料由于颗粒内部结构密实,在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并且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破碎,具备较高机械强度,拥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单晶三元材料产量为25.4万吨,同比增长1.3%,占当年国内三元材料总产量的43.05%,国内渗透率较2022年继续提升1.4个百分点。
  (3)高电压化:提升能量密度,降本增效
  单晶材料的抗压应力强于多晶材料,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适配高电压平台,进而带动能量密度提升。公司成熟开发的单晶型NCM5系、6系材料在4.4V超高电压下能达到多晶型NCM8系材料的能量密度,单晶型NCM7系材料在4.45V超高电压下能与多晶型NCM9系材料持平,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下游电池或整机厂,一般以单GWh材料计价,在相同能量密度的条件下,单晶材料可以使用更少的贵金属,实现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国内、国际客户对单晶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对高电压方案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公司将沿着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的路线,继续引领产业发展。
  2.磷酸锰铁锂将在中低端动力电池领域有迭代空间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较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是其核心优势,同时又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此外,磷酸锰铁锂的电压平台与三元材料较为接近,可实现混掺。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的进步,产业化进程加速。
  3.钠离子电池在二轮车、小动力、工程机械、储能上打开应用场景
  钠电此前由于电化学性能相较锂电更差,商业化进程较慢。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化学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锂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造成的锂盐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导致锂价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走高。在此背景下,钠电发展加速。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来推动钠电的产业化进程。在政府的支持及资本的推动下,钠电在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结合主要原料自主可控的特点,目前处于产业化过程中,未来随着规模化程度提高,性价比仍有空间,有望在部分领域替代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
  钠电产业化进程中,正极材料是关键一环。在现有的正极技术路线中,层状氧化物路线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能量密度高、低温及倍率性能好,且具有更成熟的产业基础,量产转化相对容易,短期更具备快速产业化、商业化的条件。
  公司重视钠电方向的投入,在正极材料前驱体方向前瞻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已向中科海钠、厦钨新能、多氟多等下游客户完成数十吨级产品的出货,出货产品主要包含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他新产品的研发、合作进展顺利。
  4.半固态/固态蓄势待发,商业化进程提速
  电池行业仍处于技术迭代、工艺进步的进程中,由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且存在热失控风险,而固态电池在大幅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兼顾高比容量正、负极,打开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有望成为下一轮技术迭代、突破的关键。目前,全固态电池工艺尚未成熟,存在离子电导率低、循环寿命差、倍率性能差、成本高昂等问题,制约商业化进程。半固态电池作为液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已开始切入部分高端领域。
  固态电池中,电解质取代了传统液态锂电池中的电解液及隔膜,是影响性能的核心材料。目前,主流电解质技术路线包括聚合物、硫化物、氧化物等方向。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在电解质材料上的孵化,已成立专业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团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自聚合策略,利用溶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凝胶电解质,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策略,基于PVDF基复合全固态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的离子导电率,并建成软包叠片固态电池小试试验线,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此外,基于当下的行业研究,半固态/固态电解质与高镍、高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表现出较好的适配性,公司也在技术孵化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材料间的协同效应。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以战略眼光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与非专利技术,并应运用于生产中,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锂电方面,公司基于对三元前驱体基础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着重发力单晶型三元前驱体技术路线,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独特设计和金属元素的创新掺杂,成功攻克超高电压多元前驱体技术,在高电压、超高电压方向上建立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较高的专利壁垒,未来将继续沿着该技术方案不断升级,同时推动在高镍、超高镍方向上的发展。生产工艺上,针对生产过程中一致性问题,公司开发了半连续法生产工艺,提高了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产品具有杂质少、成本低的特点。
  钠电方面,公司已掌握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的核心技术,并加快相关产品的研发落地和产业化。报告期内,两款具有代表性的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产品的开发已取得较大进展。其中,铁基三元前驱体产品已处于中试阶段,实现数十吨级出货,多家客户吨级验证中;铜基四元前驱体产品已实现吨级出货,正处在核心客户中试验证阶段。未来,公司将继续与下游客户加强协同,积极开发掺杂型、包覆型钠电前驱体及其他基体钠电前驱体产品。
  半固态/固态电池方面,公司高度重视该方向的布局,已成立专业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团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自聚合策略,利用溶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凝胶电解质,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策略,基于PVDF基复合全固态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的离子导电率。尤其在高电压体系,利用材料间的适配性积极挖掘协同效应,已建成软包叠片固态电池小试试验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14项相关专利处于申请、受理阶段。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电解质材料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中试项目建设及相关产品的验证、出货。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围绕主营业务产品不断进行研发投入,提高公司的研发水平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壁垒。截至报告期
  末,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9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合计129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基础研发和应用转化,已成熟掌握窄分布单晶三元前驱体合成技术、一次颗粒排列方式可控技术、高活性花瓣状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前驱体湿法掺杂技术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单晶型、高电压三元前驱体技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使用公司单晶型三元前驱体烧结而成的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性和稳定性。同时,公司在多晶型、高镍三元前驱体领域亦已完成产线认证,实现量产和批量出货,产品获得下游客户认可。此外,公司参与研发的“难处理镍钴资源材料化增值冶金新技术”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技术研发优势明显。
  2.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优势
  公司拥有先进的前驱体材料制备技术及生产制造工艺,生产的产品具有品质稳定、元素比例控制精准、磁性物质含量低、杂质元素控制效果好的特点,采用的半连续法生产工艺具有单釜产量高、反应速率可控、一次形貌可控、产品微粉少的优势。
  3.卓越的研发团队
  公司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核心技术团队以复合专业背景的研发人员为基础、外部特聘专家为补充,构建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完备的人才队伍,并与中南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紧密,基础科学研究扎实,能够实现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具备切入新能源材料行业其他先进领域的技术潜力。同时,公司研发团队与销售一线、生产一线人员密切合作,组成了以基础研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三步走为核心架构的科研成果研发和转化机制。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宝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入选浙江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4.客户供应链深度介入优势
  随着下游终端客户对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核心指标要求的日益提高,正极材料厂商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即与核心原材料供应商就设计性能、控制参数等多方面进行协同,从而形成上下游在技术、生产、购销方面的深度合作关系。因此,主流正极材料厂商对前驱体供应商大多设有严格且复杂的认证程序。在此模式下,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公司与厦钨新能、广东邦普、巴斯夫杉杉、长远锂科、贝特瑞、中科海钠等多家知名正极材料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客户产品立项早期融入交流,并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技术咨询和服务,合作介入程度深、稳定性高。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61.31万元,同比下降29.26%;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37.00万元,同比下降166.79%。业绩同比大幅下滑,主要系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产业链去库存、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产品出货平均价格下降,叠加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采购和销售价格存在错配的影响,致使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增加、毛利率下滑、相关利润指标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若未来出现不利于公司经营的其他负面因素,业绩可能存在继续下滑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路线变动的风险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三元和磷酸铁锂是动力电池主流的技术路线。近年来,磷酸铁锂的长电芯方案、无模组技术(CTP)、刀片电池等应用技术进步速度较快,其能量密度可以满足续航里程较低的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同时,磷酸锰铁锂、钠电、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未来也可能对传统技术路线形成冲击或补充。整体上,预计锂电不同技术路线的竞争仍将长期存在。若公司技术研发方向无法契合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持续盈利能力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2.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失败风险
  锂电产业技术迭代速度较快,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终端产品对锂电的续航能力、安全性、循环寿命、耐高低温、充电效率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持续提高,使得上游正极前驱体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理化性能必须随之不断优化。磷酸锰铁锂、钠电、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路线未来可能逐渐产业化,若公司未来的研发方向未能准确把握行业主流技术路径方向或公司研究开发未能取得预期技术成果,公司产品可能因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竞争力下降。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为保持市场竞争力,前驱体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对技术工艺的持续改进能力尤为关键,因此,保持核心技术团队稳定性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前驱体行业对高端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公司存在核心技术团队流失的风险。若未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公司生产经营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4.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被侵害的风险
  公司在长期的研发过程中,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形成了多项知识产权。若公司的研发成果、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获知并加以应用、模仿,将可能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造成损害。此外,若公司产品对应的专利权到期,第三方公司可能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相关技术资料,开发与公司产品存在直接竞争的产品,进而可能影响公司产品销售和盈利能力。
  (四)经营风险
  1.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90%,主要客户集中度高。若未来厦钨新能、广东邦普等下游重要客户出现技术路线变更、产品结构调整、新增或更换供应商等情况,降低对公司的采购需求,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公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正极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尤其是锂电单晶型、高电压和超高电压材料及钠电铁基三元、铜基四元材料,产品结构略为单一,对下游技术路线变更、市场容量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所引起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若未来锂电、钠电前驱体的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公司生产经营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同时,行业存在向多晶型、高镍化的发展趋势,公司多晶型NCM6系、7系、8系产品销售占比较小,多晶型高镍、超高镍产品商业化时间相对较晚,若未来无法满足客户对于高镍化产品的需求,公司生产经营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采用“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定价模式,产品价格随原材料价格变化而波动。公司生产经营所需主要原材料包括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等大宗商品,其中,钴资源主要位于国外,较为依赖进口,价格波动较大。受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及市场供需情况变化的影响,硫酸镍、硫酸锰的采购价格会出现一定波动。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预付款结算、签订框架合同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购成本、平抑价格波动。若市场发生主要原材料供应短缺、价格大幅上升的情况,或公司无法通过预付款结算、签订框架合同等方式持续性获得采购价格优惠,导致公司无法及时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只能以较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将可能导致公司出现生产成本上升、产品价格未能及时与产品成本同步变动及毛利率下降的情形,向下游传导后,可能导致下游客户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使公司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受到不利影响。
  4.下游企业延伸替代的风险
  目前,行业下游部分正极材料企业有自建前驱体产能,主要用于满足前驱体配套和自供的需求。未来,若行业下游企业大规模自建前驱体产线,且公司无法保持产品及服务的竞争力,则公司可能面临下游企业延伸替代的风险。
  5.公司产品销售结构与主要客户采购结构、行业出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的风险
  目前,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锂电单晶型、高电压和超高电压材料,出货结构与主要客户三元前驱体采购结构、行业细分产品出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若未来公司主要客户或下游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且公司无法顺应客户、市场的需求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对应产品,公司生产经营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6.浮动结算价格方式下面临的风险
  公司采用浮动结算价格方式结算,当原材料市场价格下行时,该结算价格方式能够获取的利润相较于固定价格方式更低。若未来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且浮动结算价格方式结算收入比例提高,将可能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近年来,新能源电池行业进入者增多,产能持续扩张,竞争日益激烈。若未来出现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前驱体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或公司未能保持产品核心竞争力等不利情形,公司毛利率存在可能下降的风险。
  2.应收账款余额较高及发生坏账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发展、经营规模扩大,公司下游客户的数量和类型都有所增加。若未来公司主要应收账款客户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发生不利变化,导致公司回款状况不佳甚至发生坏账,将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期末存货金额较大及发生跌价的风险
  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适度储备存货,公司期末的存货余额及占资产总额的比例较高,对公司形成较大的流动资金占用,若未来因市场需求变化,原材料和库存商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可能存在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情形,公司存货可能出现跌价损失,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风险
  若未来发生公司固定资产发生损坏、产品技术升级迭代导致技术线路发生重大变更、资产利用率降低等情形,公司固定资产可能出现减值,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公司营运资金紧张的风险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较大规模的正极材料厂商,大多执行严格的预算管理、采购审批制度,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客户回款周期有变长的趋势,而上游原材料厂商账期一般较短,因此,公司面临一定的营运资金紧张的压力,这将可能对公司生产计划、资金使用等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前驱体作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部件,新进入者不断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竞争。不仅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在大规模规划扩产,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与下游正极材料制造厂商亦纷纷向前驱体方向寻求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未来前驱体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行业参与者不断增加,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将可能对公司市场份额、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锂电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应用终端为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对行业技术路线、下游市场需求有较大影响。若未来相关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若未来公司未能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出现变化,不能继续享受15%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可能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2.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风险
  诸如地震、台风、战争、疫病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已制定相关业务的连续性预案,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有效组织关键岗位、职能的恢复,尽可能降低相关风险因素的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行、行业普遍进入去库存周期、终端需求向上游传导不畅、市场竞争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三元板块阶段性承压,公司全年实现出货量约1.48万吨,进一步稳固了市场份额。按季度来看,呈现前低后高的趋势,二、三、四季度出货量环比逐季增长,尤其二季度以来,抓住了行情回暖、搭载三元电池热门车型上市、及高电压路线渗透率提升的机会,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在高电压领域的市场话语权进一步提升。此外,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已于报告期末工程竣工,公司累计建成前驱体产能5万吨,实现产能翻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7,161.31万元,同比下降29.26%;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37.00万元,同比下降166.7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双碳”背景下,全球能源格局向新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随着新能源乘用工具、储能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池产业,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有长足的增长空间。
  从技术路径的角度,未来的电池材料,根据应用场景、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将会逐渐分化:以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为代表的三元材料,结合未来半固态/固态电解质的发展,将精准解决消费者在续航里程、安全性能上的核心痛点,成为中高端乘用车市场的主流路线;磷酸锰铁锂基于性价比、安全性的优势,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剂等改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突破磷酸铁锂的瓶颈,将逐渐切入中低端乘用车及储能市场,并可能对低端三元材料的市场空间形成迭代;钠离子电池依托其较好的成本优势和优秀的低温性能,将有望大规模应用于小动力、二轮车、工程机械及储能等领域。此外,基于电池模组空间利用效率提升的一些技术突破,也将对终端产品续航能力的提升形成助力。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基于当下的行业研究,半固态/固态电解质与高镍、高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表现出较好的适配性,随着电池封装工艺等的进步,有可能在充分发挥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势的同时,克服当前存在的短板,带动三元材料板块再次走强。报告期末,行业内已出现一些信号,包括半固态电池的装车、以及单晶、中高镍、高电压材料渗透率的提升等。此外,相较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在未来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更好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空间。
  从行业格局的角度,长远来看,新能源乘用工具、储能的发展前景乐观,短期存在一些扰动因素,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在传导,在全球经济承压、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背景下,基于技术的进步、规模的扩张,制造成本下降带来了让利空间,以及主机厂为了尽快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价格战术,终端产品普遍存在降价的市场需求,并向上游各环节传导;另一方面,产业链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由于正极及前驱体材料是新能源电池至关重要的一环,新进入者不断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型或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市场。根据上海有色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已建成的三元前驱体总产能已超过18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5%。短期来看,上游材料端的产能仍在持续投放,一旦受到下游终端市场销售承压的扰动,供需结构的微观变化将对行业内竞争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综合来看,在竞争加剧的趋势下,技术、工艺、成本、质量的领先性,将对公司的生存空间、盈利能力、市场地位、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重视三个维度:
  (1)产品维度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紧密围绕行业发展趋势、下游客户需求,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产品研发、装备开发,矢志成为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行业领导者,尤其强调在电池材料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锂电材料方面,立足现有在单晶材料上的先发优势,继续沿着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的技术路线,对产品和工艺持续迭代、升级,并通过日益多元化的客户结构,提升单晶材料在三元电池中的渗透率,同时,积极抓住产能扩张的契机,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尤其是高端产品上的市场份额;钠电材料方面,抓住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发展机遇,针对产品性能,挖掘应用场景,加强与下游客户的协同合作,推动专利申请、技术研发、产品落地,构建新的增长极;半固态/固态材料方面,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以自研自建、对外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多元化技术路线的进展,孵化和打造新质生产力。
  (2)产能维度
  公司对于产能扩张的战略是积极且审慎。一方面,高度重视IPO募投项目的建设,尽快实现产能投放,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生产制造成本摊薄,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密切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行业竞争格局、下游客户需求等情况,审慎设立新产能投资项目,在产能规划上强调后发优势,产线、装备上重视高端向下兼容。
  (3)产业维度
  公司关注、重视布局产业一体化,围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适时、适度以对外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寻求进一步打通供应链,实现向上游原材料端的闭环,具体包括从矿物资源开采到中间品精炼、再到硫酸盐加工制备的过程,以及积极卡位未来废旧电池循环回收、梯次利用的业务场景和环节。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总体经营目标为实现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争取市占率进一步提高。为此,公司将紧密围绕发展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通过产品创新、客户开拓、安全生产、人才培养、内控管理等多方面踏实有效的工作,扬长避短,降本增效,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积极为股东及客户创造价值。
  (1)加强市场开拓
  公司将立足现有客户,深挖需求,深化合作,加强研发协同,保证供货稳定,尤其是立足募投项目竣工后新产能的建成,积极开拓市场、获取订单,保持较高的开工率水平,进一步攫取市场份额,强化在高端产品上的市场地位,并有针对性地在锂电超高压和超高镍产品、钠电铜基四元材料等重点方向寻求新的突破。同时,拓宽视野和渠道,积极参与半固态/固态材料的孵化、合作,促进实现产品多样化、客户多元化,进而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行业影响力。
  (2)做好生产管理
  安全方面,公司将深入实施作业安全分析,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组织安全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安全应急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环保方面,重点关注对光伏绿电的使用、对废水零排的管理,以及持续加强对氨水、液碱、粉尘、噪音、高温等重点区域的管控;制造方面,进一步对标行业先进,严格落实核心关键指标考核,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精细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3)优化原料供应
  围绕“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原则,公司将在供应链管理上加大投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灵活开展采购工作,持续优化供应商队伍。同时,适时考虑以对外投资为手段、技术合作为纽带,加强对上游原材料端的布局,包括从矿物资源开采到中间品精炼、再到硫酸盐加工制备的过程,以及积极卡位未来废旧电池循环回收、梯次利用的业务场景和环节,构建更加稳健、经济的供应链体系。
  (4)加大研发投入
  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尤其聚焦半固态/固态等前瞻领域,搭建更好的实验环境,为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提供基础和保障,并不断完善研发管理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对在技术突破、工艺创新、产品优化、设备改进、专利申请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研发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
  (5)优化人才队伍
  公司秉持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相结合的理念,重视熟练技工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引进,重视工作业绩的考核、人力效能的提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并积极组织、开展员工培训,搭建学习型、奋斗型企业平台,优化激励方案,激发员工活力,推动员工素质的全面进步,打造复合型、多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
  (6)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等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运作、优化内部治理,切实履行内部审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序,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投资者关系平台,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互动,并积极策划、落实投资者回报措施,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