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用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负极材料产品、石墨化焦产品、对外石墨化加工费、银基电子材料产品

  • 产品名称:

    导电银浆 、 银粉 、 表面处理材料 、 粘合剂 、 特种陶瓷 、 贵金属新材料 、 锂电池正 、 负极材料

  • 经营范围:

    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电子新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及其他相关产品;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不单列贸易方式)。贵金属新材料、高端电线电缆的研发、生产及销售,黄金制品、珠宝首饰及相关产品的加工、销售。贵金属投资与交易。以下由分支机构经营:批发甲基苯、硝酸银、乙醇[无水];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材料。(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4.34%
  • CUST0016
  • EMTCUST0135
  • EMTCUST0268
  • CUST0661
  • CUST0630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CUST0016
5263.09万 12.75%
EMTCUST0135
5209.56万 12.62%
EMTCUST0268
4653.48万 11.27%
CUST0661
2081.03万 5.04%
CUST0630
1098.63万 2.6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63%
  • VEN01005
  • EMTVEN00376
  • VEN01440
  • EMTVEN00395
  • EMTVEN00019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VEN01005
3808.61万 10.41%
EMTVEN00376
3297.67万 9.01%
VEN01440
2814.31万 7.69%
EMTVEN00395
1939.53万 5.30%
EMTVEN00019
1905.78万 5.2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0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46%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07亿 17.29%
客户二
5830.48万 9.38%
客户三
5489.01万 8.83%
客户四
4245.41万 6.83%
客户五
3824.16万 6.1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0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6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5725.05万 7.27%
供应商二
3809.67万 4.84%
供应商三
3701.33万 4.70%
供应商四
3626.66万 4.61%
供应商五
3299.51万 4.1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5.68%
  • 客户一
  • 客户三
  • 客户二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7152.22万 27.12%
客户三
1553.47万 5.89%
客户二
1544.84万 5.86%
客户四
980.06万 3.72%
客户五
813.93万 3.0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676.39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9.27%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497.66万 11.80%
供应商二
2346.06万 7.92%
供应商三
1011.77万 3.41%
供应商四
927.98万 3.13%
供应商五
892.93万 3.0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4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2.00%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6737.64万 32.88%
客户二
2568.51万 12.53%
客户三
2547.71万 12.43%
客户四
1933.46万 9.43%
客户五
968.96万 4.7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1.64%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4530.25万 21.30%
供应商二
3964.27万 18.64%
供应商三
2650.86万 12.46%
供应商四
1401.03万 6.59%
供应商五
563.79万 2.6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72%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6932.08万 32.01%
客户二
3454.71万 15.95%
客户三
3287.44万 15.18%
客户四
1596.25万 7.37%
客户五
1345.10万 6.2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86.98%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9621.94万 43.69%
供应商二
5754.15万 26.13%
供应商三
2835.96万 12.88%
供应商四
628.57万 2.85%
供应商五
316.00万 1.4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广东羚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0810,证券简称:广东羚光)成立于2001年8月,目前注册资本21686.2415万元,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用新材料的市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实力雄厚,科研设备先进,建立有省级博士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拥有75项授权专利,其中45项为发明专利。公司已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及IATF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认定为“... 查看全部▼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广东羚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830810,证券简称:广东羚光)成立于2001年8月,目前注册资本21686.2415万元,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用新材料的市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实力雄厚,科研设备先进,建立有省级博士工作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材料研究院等研发平台,拥有75项授权专利,其中45项为发明专利。公司已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及IATF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肇庆企业100强”等。
  1、产业布局
  (1)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位于四川成都和贵州兴义,目前四川成都基地主要开展负极材料前后端生产,贵州兴义主要开展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两地负极材料一体化产能总体规划为10万吨/年,现已基本形成3万吨/年一体化产线。公司负极材料主要产品包括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以及复合负极材料等,产品优良性能获客户广泛认可,已进入国内锂电池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公司现已达到较高石墨化自给率,石墨化产线包括艾奇逊坩埚炉和箱式炉两种主流炉型,并配有预碳化产线,可根据客户产品性能需求和成本要求灵活安排生产,有效保证产品品质,控制生产成本,提升经营效益。
  (2)公司电子元器件材料和太阳能光伏材料的生产基地位于广东肇庆总部,主营产品包括导电浆料、银粉、表面处理材料、粘合剂、特种陶瓷承烧板等,工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多项产品入选广东省名优高新技术产品,凭借多年电子材料行业经验和区位优势,重点配套国内大中型电子元器件厂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与经营预期,公司在报告期内启动新建肇庆市金利镇瀚和化工园区电子材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公司电子材料总体产能可满足月产500亿-1000亿只电子元器件的相关原材料需求。
  2、主要业务模式
  (1)生产模式:公司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订单情况与销售预测,并结合生产周期、库存情况、生产能力等制定生产计划,并根据市场变动情况适时作出优化调整。通过四川成都与贵州兴义两个基地的一体化协同生产,各工序密切配合,有效控制产品品质与生产成本。
  (2)采购模式:公司电子材料业务中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以挂牌价为基础,直接向生产商进行采购,其他进口材料和化工原料则通过代理商或贸易商以市场价格采购;负极材料业务主要原材料为石油焦、针状焦等,目前由于产量偏小主要通过贸易商进行采购,未来随着公司相关原材料采购规模的扩大,公司可向厂商进行直接采购。
  (3)销售模式:公司电子材料与负极材料产品均采取直接销售模式,将产品销售给直接使用的客户方。基于产品特性,有关认证周期一般较长,其中需经过产品小试、中试和批量供货等阶段,而在取得认证后通常将可与客户建立较为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3、经营成效
  2023年,公司以做强“锂电池负极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材料”双主业格局为主要工作抓手,拓市场、扩产能、促创新、优管理,精益降本,攻坚克难,在行业大环境偏弱的情况下,奋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1)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持续优化客户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公司锚定行业优质大客户,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配套能力,积极与客户构建并持续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报告期内成功开拓多家动力、储能电池以及电子元器件大客户,开始逐步批量供货。
  (2)有序推进产能建设,积极推动生产线优化升级,奠定规模化发展基础。四川成都二期年产2万吨负极材料产线顺利投产,有力夯实公司规模化发展根基;广东肇庆金利年产1万吨电子材料项目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为2024年电子元器件产品产线升级与产能扩张奠定良好基础。
  (3)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多项在研项目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公司新增3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增至75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推进高性能金属粉体浆料、特种陶瓷以及高能效长循环材料、快充材料等项目工业化生产,提升公司产品技术领先优势,为未来抢占市场先机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持续提升管理效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完善培养、使用、留住长效机制,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对标行业标杆,精简管理层级、优化部门编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各业务管理流程,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效能,为公司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全力推进降本增效,夯实公司负极材料一体化竞争优势。公司在研发创新、设备改造、工艺技术提升、管理优化等方面深挖“降本增效”潜能,努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在负极材料生产关键工序—石墨化,持续改进石墨化工艺,优化石墨化送电曲线,提升单炉装料量,降低原料消耗,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单吨石墨化成本。同时,积极推进低成本焦验证替代、产品升级换代、设备更新改造、运输集中统筹以及管理流程优化等多途径合力推动负极材料单吨成本实现逐步下降,提升负极材料一体化竞争优势。
  4、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未达预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2023年,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终端需求增速放缓,下游电池厂进入去库存阶段,生产有所下降,同时,叠加负极材料行业新建产能陆续投产,市场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价格博弈激烈,导致市场竞争不断加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调,市场部分类型产品阶段性出现价格与成本倒挂现象。(2)贵州兴义当地工业电价在2023年上半年大幅提高约30%,导致贵州羚光石墨化成本增加;(3)公司降本增效方案验证周期较长,成效未能在报告期内及时体现;(4)公司在报告期内对石墨化坩埚炉产线进行了维护保养,影响了部分石墨化产能发挥;(5)由于公司报告期内部分产品销售仍消化使用去年市场需求较强时形成的高价库存,导致报告期内产品利润呈现较低水平。
  5、发展战略保持战略定力,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增长两手抓战略,做大做强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加快进入行业第二梯队。(1)外延式扩张:围绕产能规划,加大产业投资,加快产能扩张,实现规模化经营。一方面加快本地一体化产能布局;另一方面物色有优势的地区扩产或并购。(2)内函式增长:围绕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持续开展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实施大客户战略,推行精益生产,加强集约化管理,扎实推进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领先战略,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二)行业情况
  一、电子元器件板块
  电子元器件是指在电子设备中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基本器件和部件,主要包括片式电容器、电阻器、电感器等系列产品,是各类电子信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单元,被誉为“电子工业大米”。电子元器件行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石,广泛涉及通信、医疗、汽车、家电、军工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各国对于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行业处于稳定的政策支持环境中。
  2023年全球通胀带来的消费力减弱、供应链不稳定、地缘政治危机等综合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短期偏弱运行,电子元器件行业下游应用广泛,需求呈现分化走势。全球以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需求疲弱,对电子元器件市场负面影响明显,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1.4亿台,同比下降15.1%;出口手机8.02亿台,同比下降2%;出口集成电路2,678亿个,同比下降1.8%。但受益于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业及物联网应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蓬勃发展拉动,电子元器件市场效益逐步恢复,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1万亿元,同比下降1.5%;营业成本13.1万亿元,同比下降1.4%;实现利润总额6,411亿元,同比下降8.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且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0.3个百分点。
  国内产业政策方面,我国相继出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发展目标、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将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着力提升基础软硬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生产装备的供给水平,强化关键产品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2023年8月工信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梳理基础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子材料、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慧家庭、虚拟现实等标准体系,加快重点标准制定和已发布标准落地实施。2024年2月,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计划到2030年,在未来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未来电子信息企业培育初见成效,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初步搭建,在新一代网络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等领域引领全国,成为未来电子信息培育发展新高地。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新兴市场应用领域需求持续增长,为电子元器件行业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根据中商研究院预估,2024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89,142亿元左右。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行业总体目标到2025年,十七大类电子元器件分支行业销售总额达到24,628亿元,2020-2025年均增长5.5%。同时,促进中国电子元器件本土企业的健康成长,到2025年,中国本土企业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18,450亿元,2020-2025年均增长7.2%。总体看来,基于市场需求的新特点,电子元器件正在向超微化、片式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前景乐观。在国家的政策扶持、重点发展下,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总体向上,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处于快速发展期。
  二、新能源行业板块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蓬勃发展,2023年有31个国家的电池电动汽车销量占比突破了关键的拐点5%。相比2022年的19个国家,今年实现这一成绩的国家数量大幅增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总体渗透率在2021年中期突破5%后,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已达到14.5%。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保持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逆势上扬态势明显。与此同时,在全球低碳转型与新能源革命浪潮中,中国快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将持续快速增长。各企业推出了很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再加上充、换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将得到长足发展。“新能源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是伴随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落地、快充等技术优化扩展使用场景,2026年之前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将持续快速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有望增加5%至10%,达到36%-41%,乐观情况下有望突破40%,到2025年将接近50%,到2026年超过50%,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
  (二)锂电池行业发展情况
  1、消费类电池
  报告期,全球经济大环境下行导致基建、钢铁、房地产以及大消费等领域增速下滑,其对消费类产品(如电动工具、手机、平板以及笔电等)带动乏力,进而降低对消费类锂电池的需求。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锂电产业链全行业招标量较2022年下降5成左右。结合公开资料,除少数企业外,2023年主机厂与电池厂年初设定的目标均未实现,产销量较好的企业能完成年初预定目标的60%以上,多数企业完成率在40-55%。其中,部分三线及以下企业已开始因产能过剩、客户缺乏、成本劣势等问题出现经营困难。从产品价格来看,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较年初已腰斩,锂盐等材料甚至降幅超过70%,导致产业链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GGII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超50GWh,同比增长超3%。其中,3C软包数码电池及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出货量增长1-2%;港口机械、AGV等市场锂电池需求有望实现5%以上增长;总体看来,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的迭代以及新兴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涌现,消费锂电将继续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2、动力类电池
  报告期,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延续了近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下游车企长单叠加市场预期前景,动力类锂电池生产商加大扩产投资,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865.2GWh,同比增长26.5%。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3年我国电池累计产量778.1GWh,同比增长42.5%。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2023年,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778.1GWh,同比增长42.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产量245.1GWh,占总产量32.1%,同比增长15.3%,磷酸铁锂电池累计产量531.4GWh,占总产量67.5%,同比增长59.9%。装车量方面,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据GGII对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预测,动力电池出货量超820GWh,同比增长超20%,且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用四大主材料出货量增速均超20%,总体上增长将略高于消费类锂电池。
  动力类锂电池受到下游市场强劲需求带动放缓,但行业规模仍有继续扩大的空间。在锂电池生产技术提升、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的普及度提高等的推动下,动力电池企业需根据市场不同层面的需求对电池特性进行完善,配置到合理的应用场景,长期来看动力类锂电池行业将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3、储能类电池
  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依然以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为主主。2023年,中国市场储能电池需求达84GWh,市占达45%,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此外,北美和欧洲市场储能电池需求分别为55GWh、23GWh,市占分别为30%、12%。根据GGII预测,2024年储能类锂电池出货量超200GWh,同比增长超25%,是三类电池中预计表现最好的。
  目前在全球能源形势日益紧张、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国际背景下,储能电池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将成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本土储能产业的发展,储能电池作为储能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需求增量十分可观。快速增长的储能装机规模也为中国储能电池企业的强势发展提供了保障。受益于政策引导和技术迭代推动,储能类锂电池下游市场发展潜力大,市场容量将有望持续快速扩大。

  二、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
  虽然目前新能源的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负极材料现在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竞争状况,而且与全球负极材料领先企业相比,公司仍然存在差距。为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公司将直面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若不能有效应对,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公司目标的实现。此外,若新能源电动汽车与新型储能系统的市场发展未能达到增长预期,市场竞争将加剧。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有银粉、硝酸银等贵金属产品和负极材料原材料石油焦、针状焦,而上述原材料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高,而银粉和硝酸银价格受银价波动的影响极大,石油焦、针状焦价格受下游需求影响波动幅度较大,公司存在原材料采购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影响的风险。
  技术创新的风险
  电子及新能源材料行业技术门槛高,技术发展较快,如MLCC材料的持续高端化,太阳能浆料性能的逐季提升,动力储能消费锂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提升,固态电池、钠电池对硅碳负极、硬碳负极的需求变化等。公司需保持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较高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才能适应产品技术的持续变化。未来若公司研发投入不足,或不能及时更新生产工艺技术,持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将面临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带来的风险。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报告期内,负极材料行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政策变化较小,重点挑战在于市场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