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基于天然产物进行小分子药物研究、开发。

  • 产品类型:

    心脑血管药品、免疫类药品

  • 产品名称:

    SPT-07A 、 HY19106 、 HY0721 、 HY1770 、 HY1839

  • 经营范围:

    新药的研发、生产、销售;新药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食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日用化学产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销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83.4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55.38%
  •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 连云港贵科药业有限公司
  • 中国药科大学
  • 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88.87万 33.10%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56.50万 6.47%
连云港贵科药业有限公司
55.98万 6.41%
中国药科大学
44.36万 5.08%
武汉宏韧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7.74万 4.3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275.90万元,占总采购额的70.03%
  •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连云港贵科药业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924.74万 47.90%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822.18万 13.47%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218.50万 3.58%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170.98万 2.80%
连云港贵科药业有限公司
139.50万 2.2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07.3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62.86%
  •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
  •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14.84万 25.6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397.89万 16.59%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64.34万 15.19%
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
73.19万 3.05%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57.08万 2.3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07.4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71.15%
  •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北京海金格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9.57万 34.91%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521.15万 24.60%
宁波绿之健药业有限公司
104.74万 4.9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87.23万 4.12%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54.73万 2.5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63.5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53.29%
  •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江苏珂玛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医科大学
  •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410.35万 22.99%
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45.81万 13.38%
江苏珂玛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2.83万 8.17%
南京医科大学
53.40万 5.76%
药源生物科技(启东)有限公司
51.13万 2.9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公司系一家基于天然产物进行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创新驱动型小分子新药研发企业,研发管线涵盖心脑血管(如脑卒中、心衰)、自身免疫(如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的疾病领域。公司秉持“解码天然产物,为心脑血管、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体面的生活而创造新药”的企业使命,挖掘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解析其中天然产物组分,建立其中特定天然产物与特定疾病之间的联系,致力于研发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  在研发方面,公司采用现代表型筛选策略,依托多样化的细胞、动物表型筛选技术,结合现代生物学、药理学研究理论,发现相应的活性分... 查看全部▼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公司系一家基于天然产物进行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创新驱动型小分子新药研发企业,研发管线涵盖心脑血管(如脑卒中、心衰)、自身免疫(如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临床需求尚未被满足的疾病领域。公司秉持“解码天然产物,为心脑血管、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体面的生活而创造新药”的企业使命,挖掘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解析其中天然产物组分,建立其中特定天然产物与特定疾病之间的联系,致力于研发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
  在研发方面,公司采用现代表型筛选策略,依托多样化的细胞、动物表型筛选技术,结合现代生物学、药理学研究理论,发现相应的活性分子或苗头/先导化合物,进一步通过药物分子设计、构效关系研究、成药性评价等得到临床候选化合物。公司拥有完整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已建立天然药化、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药品注册及专利事务等较为完备的创新药研发体系;并构建了天然苗头物和先导物发现平台、分子设计和成药性优化平台、体内外模型药效评价平台、药代研究平台、盐型/晶型研究平台、难溶性药物研究平台及CMC研究平台等七大技术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创新药深厚积累,公司已形成良好成熟的研发管线及研发基础。
  在生产方面,公司临床研究用药及上市后药品生产优先选择MAH方式,即公司作为药品许可持有人委托合适企业生产,目前公司已有稳定的生产合作企业,MAH方式更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立项、研发能力,聚焦新药研发的早期发现和开发阶段。
  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的商务合作(即BD交易),以达到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合作销售的目的。公司将重点加快已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研发进度和上市注册工作,形成合理的在研管线和产品管线,在首款产品SPT-07A获批上市前,积极寻找合适的制药企业,借助其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强大的商业化团队,达到合作开发及商业化的目的,促进公司首款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除此之外,公司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进行了经营战略调整,从“实现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调整为“打造以新药研发为核心、整合天然产物上下游资源的创新驱动型平台”,基于当前技术平台扩大天然产物的应用场景,利用多年积累的天然药物研发优势,延伸研究开发植物来源的化妆品、食品用原料等,以期望通过天然产物衍生业务收入为“自身造血”。
  公司在药物开发过程中,积极布局境内外专利,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取得24项发明专利授权,包括中国境内授权11项和境外授权13项,此外还有10余项发明专利处于受理、公开或实审阶段。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研发,各研发管线按计划有序推进。经过数年创新研究的摸索,公司共有6个核心研发管线,其中5个已进入临床阶段,在研产品SPT-07A处于Ⅲ期临床试验;在研产品HY0721正在筹备Ⅱ临床试验;在研产品HY1770两个适应症正在筹备Ⅱ期临床试验;在研产品HY1839即将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报告期内,商业模式较上年度未发生变化。
  (二)行业情况
  2023年医药行业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疫后复苏预期、龙头减持、行业政策等因素对市场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医疗反腐行动展开,医药行业各板块持续承压。
  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化和调整,为医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机遇。例如,集采政策的常态化,加速了药品价格下降,同时也促进了药品创新。创新药国家医保谈判已成常态,加速了国产创新药商业化进程。支付方式改革加速落地,DRG模式引领行业变革。医改持续深化,行业重塑新格局。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为医药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有利于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从人口出生数据来看,2023年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迅速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医疗健康需求也将呈现出巨大的增长。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依然是医疗卫生增长的核心动力。尽管医疗卫生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有大量的临床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包括肿瘤、心脑血管、自身免疫、眼科及齿科等领域的疾病治疗和预防。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这些疾病的患病率也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医改政策仍是核心变量,医药工业将更注重研发有临床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导向显著。

  二、未来展望
  2023年,受宏观经济环境及生物医药行业的影响,公司为保证持续、稳定地研发经营,适时进行了经营战略调整,从“实现新药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调整为“打造以新药研发为核心、整合天然产物上下游资源的创新驱动型平台”,未来药品将不进行自主生产、销售,充分利用自身立项、研发能力,聚焦新药研发的早期发现和开发阶段。公司正积极寻找国内外赛道匹配的制药企业,与之形成在研管线的商务合作(即BD交易),借助其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强大的商业化团队,达到合作开发及商业化的目的。
  同时,公司基于当前技术平台扩大天然产物的应用场景,利用多年积累的天然药物研发优势,延伸开发植物来源的化妆品、食品用原料等,形成以天然产物为核心的植物来源药品、食品、化妆品、原料的开发创新业务。目前,公司已经与部分植物原材料基地、化妆品和食品运营公司达成研发及生产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打造“B端”需求的产品矩阵,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天然产物衍生业务收入实现“自身造血”。

  三、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分析
  1.取得新药上市批文风险
  新药研发是一项技术性和规范性强、投资强度高、人力资源投入大的系统工程,从新药发现到产品上市通常需要8-12年。新药研发基于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涉及到医学、生物学、药学、化学、药物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协作,涉及到专利申请策略及专利保护政策,其整个过程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因此,如果不能前瞻性地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确定研发方向,如果不能根据最新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品种立项,或者不能组织各学科专业人才通力协作高效运转,或者不能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和有效的过程控制,公司将面临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上述风险可能导致公司新产品开发周期的延长及研发成本的增加,公司产品最终能否按计划顺利上市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公司在新药研发的源头立项上采取审慎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对重大试验方案实行审查审批制度,在研发关键节点进行期中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与纠偏,最大程度控制和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2.未来收入不确定性风险
  公司核心研发管线ST-07A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临床Ⅲ期,公司尚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国家医药政策及技术审评标准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项目取得相应的批件以及上市后的生产销售可能会产生未知的影响,因此,存在未来收入不确定的风险。同时,公司其他新药研发仍处于前期阶段,加之新药审批十分严格,新药研发风险很大。公司持续研发新药并顺利上市存在不确定性,公司未来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存在不确定性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公司按全球最新最高的技术要求研发新药,以保证研发水准跑在国内标准的前面。通过扩大项目的临床试验中心,加快临床速度,缩短临床周期,争取尽快将第一个项目推上市场,从而实现收入增长。
  3.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公司的研发成果失密或受到侵害,将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核心技术人员离开本公司或私自泄露公司技术机密,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为了保护公司的核心技术,公司采用多重措施予以防范。首先,公司已申请多项中国发明专利以及国际专利,通过专利进行保护;其次,公司建立了严格的技术保密工作制度,与核心技术人员签署了《保密协议》;再次,公司已实施了多期股权激励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关键岗位人员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份。此外,公司秉承使用内部服务器,严密保障技术资料的安全性。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尚未发生因技术泄密所导致的经营风险。
  4.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医药行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内部竞争。本公司所处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领域,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化学药品制剂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检验,适应症广泛,市场潜在需求大,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相对垄断的行业特征。从价值链来讲,化学药品制剂处于价值链高端,按价值递增依次为通用名药(非专利药)和专利药,专利药是整个价值链的顶端。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性的行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所提高。在中国内地,外资及合资制药企业与内资制药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近几年,外资及合资企业大幅增加在华投资,强化市场力度。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化学制剂市场将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公司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将会面临增长放缓、未来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医药行业动态,及时调整和完善内部研发策略,积极推进拳头产品的开发进度与临床进展,丰富公司的研发管线,挖掘品种的最大价值,保障在研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5.产业政策风险
  我国医疗体制正处在变革阶段,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制订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但也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医药制造企业的运营成本,并将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影响、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为配合新医改,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将对列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进行流通体制改革。新医改保障了更多的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客观上带来了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另一方面,本公司在经营策略上根据产业政策及时调整内部经营方针,顺应国家有关医药改革政策的变化,避免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6.公司经营目标和计划不能实现的风险
  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计划是建立在管理层良好预期、行业监管体制和扶持政策以及市场状况、公司组织结构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且不存在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所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的基础上制定的,只有公司新药研发计划、专利申请计划和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公司方能达到预期经营目标。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公司密切关注医药行业动态,严格制定新药研发计划、专利申请计划和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并保障最大程度能够顺利执行,公司方能达到预期经营目标。
  7.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李云森先生和邵金宝先生,两人截至本报告期末合计持有公司38.58%的股份,对公司经营决策可以施加重大影响。公司实际控制人可以利用其持股优势,通过行使表决权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财务等事项,可能会损害公司和少数权益股东利益。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为了杜绝出现实控人控制不当情况,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严格执行三会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内部事务的审核审批制度,保障公司的各项决策落地实施。
  8.公司内部控制风险
  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以来,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形成了相对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与发展,对公司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的管理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如果内部管理不能及时跟上公司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公司的正常营运带来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公司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及时新增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内部监管,加强相关人员尤其是董监高的培训与学习,从而尽可能降低内部控制风险。
  9.公司资金短缺风险
  目前公司资金能够覆盖公司日常正常经营运转,但因新药研发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药品成功上市前,营运资金依赖于外部融资以及公司新增的天然产物衍生业务收入,如果未来经营发展所需开支超过可获得的外部融资及业务收入,或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存在资金短缺的风险。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公司采取如下措施: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根据融资工作推进和募集资金到位情况有节奏的开展临床试验,根据实际经营情况控制和把握开发进度,最大化程度使用存量资金,对基本运营费用实施精简化管理,降本增效,让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效益;公司也一直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和措施,积极寻找合适的投资机构以开展融资工作,同时积极寻找国内外赛道匹配的药企,将后续梯队在研项目实现商务合作(即BD交易)达到共同合作开发目的,以期获得一定现金流的同时降低独自开发的资金压力;同时,公司利用多年积累的天然药物研发优势,延伸开发植物来源的化妆品、食品用原料等以天然产物为核心的衍生创新业务,逐步实现“自身造血”。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重大变化情况说明: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通过外部股权融资支持业务发展,报告期内,受宏观经济环境及生物医药行业整体的影响,融资环境趋向于紧缩,公司研发开支较大或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存在资金短缺的风险,提醒投资者关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