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天然鳞片石墨

  • 产品名称:

    正极材料 、 负极材料 、 天然鳞片石墨

  • 经营范围:

    经营进出口业务。许可经营项目:生产经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普通货运。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15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产能:在建产能:正极材料(吨/年) 2.00万 - -
产能:在建产能:负极材料(吨/年) 18.50万 - -
产能:正极材料(吨/年) 6.30万 6.30万 6.30万
产能:负极材料(吨/年) 47.75万 49.50万 42.50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4.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7.41%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10.70亿 44.07%
客户二
22.62亿 9.00%
客户三
21.29亿 8.48%
客户四
20.97亿 8.35%
客户五
18.87亿 7.5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4.4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4.77%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8.98亿 22.60%
供应商二
37.18亿 21.56%
供应商三
7.45亿 4.32%
供应商四
6.75亿 3.91%
供应商五
4.10亿 2.3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4.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82%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75.50亿 29.40%
客户二
34.05亿 13.26%
客户三
28.97亿 11.28%
客户四
25.62亿 9.98%
客户五
20.29亿 7.9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4.4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3.53%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3.46亿 15.07%
供应商二
15.85亿 7.14%
供应商三
10.35亿 4.66%
供应商四
8.61亿 3.88%
供应商五
6.19亿 2.7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1.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91%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22.85亿 21.78%
客户二
15.15亿 14.44%
客户三
12.45亿 11.86%
客户四
12.05亿 11.48%
客户五
8.76亿 8.3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0.7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57%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6.58亿 20.25%
供应商二
4.69亿 5.73%
供应商三
3.84亿 4.69%
供应商四
2.98亿 3.63%
供应商五
2.68亿 3.2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7.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63%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1.35亿 25.50%
客户二
7.97亿 17.90%
客户三
3.27亿 7.35%
客户四
3.09亿 6.93%
客户五
2.21亿 4.9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5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1.59%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21亿 7.23%
供应商二
2.07亿 4.68%
供应商三
1.68亿 3.79%
供应商四
1.51亿 3.40%
供应商五
1.10亿 2.4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5.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8.23%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1.40亿 25.96%
客户二
7.22亿 16.46%
客户三
2.93亿 6.68%
客户四
2.32亿 5.29%
客户五
1.68亿 3.8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8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9.58%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83亿 6.16%
供应商二
1.18亿 3.98%
供应商三
1.07亿 3.61%
供应商四
1.03亿 3.45%
供应商五
7084.89万 2.38%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该等材料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储能电池的核心,对提高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具备优秀且稳定的经营管理与核心技术团队,拥有领先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以及优质的供应链资源,为国内外车企和电池企业龙头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1、负极材料业务
  经过2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备明显的技术和先发优势,已形成了由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 查看全部▼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专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涵盖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及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该等材料是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电池、储能电池的核心,对提高电池的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具备优秀且稳定的经营管理与核心技术团队,拥有领先的研发实力与创新能力以及优质的供应链资源,为国内外车企和电池企业龙头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1、负极材料业务
  经过20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公司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具备明显的技术和先发优势,已形成了由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和先进负极材料为主的产品体系。
  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建立了从石墨矿开采到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确保供应稳定及品质保证。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领域,公司通过自建及合作等模式,形成了集原材料、石墨化、碳化、成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同时通过工艺革新降低生产成本。在先进负极材料领域,公司是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出货量行业领先,其中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公司的钠电正、负极材料已获得客户认可并实现批量出货,同时公司在燃料电池、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均有前瞻性布局。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为49.5万吨/年。
  2、正极材料业务
  在正极材料领域,公司聚焦于研发生产低钴、高能量密度和高性价比优势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打造资源循环产业链生态。公司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主要是以NCA、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性价比高等特征。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NCA正极材料的技术突破,并向海外的动力电池客户实现批量销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投产正极材料产能为6.3万吨/年。
  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中西部地区等境内主要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的产能布局,同时积极推进印尼、摩洛哥等海外基地建设,未来将结合行业发展、海外客户需求、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等因素,完善海外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及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3年,全球锂电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但在行业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市场竞争的加剧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始终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对内升级提效率,对外布局创价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1.19亿元,同比下降2.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4亿元,同比下降28.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5.80亿元,同比下降2.59%。主要系报告期内产品销售价格下行,产能利用率下降,公司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上年同期由正转负所致。主要经营情况回顾如下:
  1、深化精益管理与降本增效战略,提升企业经营效能
  报告期内,降本增效和精益管理双轮驱动,公司经营质量提升。一方面,公司围绕原料采购、核心工序等方面全方位贯彻落实降本提效理念,推动重大技术革新和重大降本专项,整体原材料成本进一步下降;2023年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为17.66%,较2022年提升了1.8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公司不断升级精益管理体系,强化存货管控,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和营运能力,显著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进一步优化公司财务结构,为公司在面对产业周期波动时提供了更强的抵御能力;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60亿元,较2022年净增加了55.49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3.21%,较2022年下降了10.54个百分点。
  2、聚焦客户需求,优化品质管理,增强公司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客户需求,优化品质管理,提升产品竞争力与投入产出比。负极材料领域,2023年公司实现销量超过36万吨,对应收入122.96亿元,根据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约为22%,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此外,公司积极推进石墨化自供率的提升,保证公司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2023年,子公司四川瑞鞍、山东瑞阳负极项目相继投产,山西瑞君和云南贝特瑞石墨化产线预计于2024年陆续建成投产。正极材料领域,2023年公司实现销量超过4万吨,对应收入123.12亿元。常州贝特瑞2万吨高镍正极项目预计于2024年陆续建成投产。
  3、推进技术创新实践,强化公司创新引领力
  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引领产品技术创新,构建长期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前瞻性布局多项新型电池材料,并取得一定成果。
  硅基负极领域,公司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第五代产品,比容量达到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截至报告期末,硅基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年,出货量行业领先。
  氢燃料电池领域,公司自主开发“孔优化”技术,保障多物质传输孔隙通道,开发适合先进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使用的多孔电极碳材料。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催化层碳材料“探氢BMC”和新型扩散层碳材料“探氢BGD”等新型材料,已经实现了多级介孔碳载体产业化突破。
  固态电池领域,公司开发出半固态和全固态电解质技术,提供一种高安全兼顾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解决方案。采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条技术路线,极致减少电解液用量,助力提升固态电池的安全、倍率性能与能量密度,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性能极致的电池材料系统性解决方案。
  钠电池领域,公司发布了比容量可达350mAh/g和首次充放电效率达90%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探钠350”、比容量可达145mAh/g和压实密度大于3.4g/cc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贝钠-O3B”。目前公司钠电正负极材料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实现吨级以上订单,具备了量产供货条件。未来,公司将与客户携手并进,共同打开生物基硬碳负极材料和氧化物层状结构正极材料的广阔市场,加速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应用。
  4、扎实推进海外基地建设,提升公司布局竞争力
  2023年,公司积极把握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加大海外布局提升全球市占率。负极材料的海外布局方面,公司在印尼投资建设的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正在积极建设中;同时,公司规划在印尼基地建设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二期),项目顺利建成后,公司在印尼负极材料产能将达到16万吨/年。正极材料的海外布局方面,公司计划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此外,公司将与澳大利亚Evoution就其权益下的Chiao石墨矿项目的采销及下游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完善海外供应链布局。
  (二)行业情况
  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全球锂电池产量为1,210.0GWh,同比增长14.2%,其中动力与储能电池产量分别为879.3GWh和220.1GWh,同比增长6.7%和57.3%,占据锂电池下游应用90%以上的市场份额,数码消费(含3C、小动力、电动工具及其他)的领域锂电池产量为110.6GWh,同比增长15.4%。
  1、新能源汽车市场
  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占全球销量的64.8%。欧洲和美国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294.8万辆和146.8万辆,同比增速分别为18.3%和48.0%。
  2023年,中、美、欧三大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增速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缓,一方面是基数扩大导致增速下降,另一方面是市场或政策方面的影响。在中国,电动汽车性价比持续提升,特别在低端市场相对于燃油车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欧洲,多个主要国家正处于补贴退坡阶段,使得渗透率提升面临短期压力。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处于政策导入阶段。
  经过持续攻关和积累,我国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竞争力。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或地区,龙头企业开始把开拓市场的重心放在海外,通过海外建厂生产来提高全球市场份额,巩固自身在全球的行业领先地位。
  2、储能市场
  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199GWh,同比增长78%;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210GWh,同比增长70%。
  伴随全球碳减排行动的持续推进,由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结构变化成为明确趋势,推动储能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当前储能市场主要以中国、美国和欧洲为主,其中中、美以发电侧、电网侧储能为主,欧洲以用户侧储能为主。
  在美国,陈旧且分割的电网系统和能源转型期新电力系统的结构特点使得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成为刚需。从长期来看,在能源转型政策和市场需求拉动下,美国储能市场仍将保持稳步增长。在欧洲,在电价高企和电力不稳定的双重作用下,欧洲储能市场增速放缓。在中国,在风光配储政策推动下,发电侧和电网侧储能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此外,我国已经开始做“车网互动”的顶层设计。未来电动汽车作为规模最大的储能设备可以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双向的灵活性调节能力。
  为推动新型储能和新型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预计我国将通过技术攻关、标准制订、加强监管等措施持续提升新型储能的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
  3、正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形势
  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锂电负极材料产量176.2万吨,同比增长20%,国内负极材料市场依旧保持增长,但增速相较有所放缓。
  2023年负极行业名义产能445万吨,有效产能320万吨。在产能供应增加背景下,负极供需形势逆转导致负极材料价格下滑,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受影响。预计未来产能面临出清,不成熟的项目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国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59.0万吨,同比下滑2.0%;全球范围内三元材料总产量为96.6万吨,同比下滑2.8%。
  从三元材料型号来看,国内中高镍型产品渗透率在2023年进一步提升。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高镍材料产量为28.9万吨,同比增长7.0%,占据了国内三元材料市场的半壁江山,也是2023年三元材料市场规模主要支撑力。

  三、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1、锂离子电池
  动力市场方面,新能源汽车2024年初依旧保持较快增长,下游车企的出货量增长有望带动锂离子电池及材料端的需求扩张。同时,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企稳,锂电池价格也趋于稳定,行业逐渐呈现一定的探底迹象。
  据鑫椤资讯预计,2024年全球锂电池产量1,420GWh,2027年达2,273GWh,复合增速12%。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产量1,209GWh,同比增长16%,至2027年进一步增长,达1,625GWh。工商业储能细分应用场景持续增加,区域市场分化明显,预计2024年维持30%以上的增速,2024年储能电池产量达274GWh,同比增长25%,2027年进一步增长,达462GWh。
  2、负极材料
  2024年随着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的发展,锂电池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带动负极材料产量的继续增加。据鑫椤资讯预计,2024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将增长至191.6万吨,需求量将增长至177.5万吨;到2027年负极材料产量预计进一步增长至320.5万吨,需求量预计增长至284.2万吨。
  3、正极材料
  据鑫椤资讯预测,2023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为96.6万吨,2027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将超150万吨。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短期内中国作为最大的三元材料供应地区,占比预计仍将维持50%以上,未来随着海外配套产能的完善,海外市场占比预计有所提升。
  现阶段,尽管依旧面临着磷酸铁锂在动力市场的份额争夺,但三元材料技术升级步伐并未停下,未来三元材料的增量主要还是围绕着动力电池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不断推进,后期汽车或将不再局限于作为代步工具,而附加功能带动的体验感提升,也需要电池系统提供更多的能量,在这方面高镍材料优势明显,占三元材料比例将持续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立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及先进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积极关注锂电行业的发展,通过收、并购等方式,实现公司在锂电产业链上下游的强强联合和协同发展,打造产业生态链,同时加快建设海外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全球化经营。此外,持续研发投入与技术储备,确保行业地位和领先优势,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材料领域全球领先企业。
  在负极材料领域,坚持垂直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快建设印尼产能项目,满足客户从海外采购产品的需求,积极布局产业链上游关键资源,同时以技术创新强化竞争优势,巩固和扩大市占率。公司将与产业链上下游有技术实力、有资源储备、有共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合作投资,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快与客户合作共建产业生态。同时,加快石墨负极技术路线工艺革新,装备创新,加快推进新型负极材料新技术突破,新产品迭代,引领市场需求,加快连续石墨化技术量产应用,积极采用绿电生产,大幅降低生产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负极市场份额的更大突破,巩固负极材料整体竞争优势。
  在正极材料领域,将坚持质量和技术领先的经营思路,与全球优秀的电池企业紧密合作,在全球打造资源循环产业链生态,通过持续的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公司将与前驱体战略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共同布局回收产业链和锂、镍等关键资源,确保未来业务的资源保障和成本优势。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聚焦在正极材料的设计、新合成工艺,新回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持续优化产品,为客户量身定制高质量、低成本的正极材料产品,并实现全球化供应保障,为客户创造价值,做优做强公司的正极材料业务。
  在新型电池材料领域,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多技术路径探索,加快固态电池材料技术的研发突破,加快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产品迭代和量产工艺优化,加快干电极与电池材料技术融合创新,加快燃料电池材料的研发突破。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2024年,公司将紧抓国际化发展契机,提升产品竞争力、布局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和团队战斗力,奠定长期增长格局;抓住产业调整期,提升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链、生产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智能化、绿色化的科技创新发展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构建领先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产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1、负极材料业务
  (1)全面推进降本。优化国内产能布局,推动云南、山西石墨化项目按期投产,提高石墨化自供率,同时实现焦等原材料的战略采购,降低全产品成本;加大技术和工艺降本,挖掘各基地降本潜力。
  (2)推进海外布局建设。完成海外布局的整体规划,确保印尼基地的按期投产;加大海外供应链的布局,推动供应链一体化建设,确保海外供应链的稳定。
  (3)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市场开拓。提升快充石墨产品、硅负极产品和储能产品的竞争力;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2、正极材料业务
  (1)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加大新客户开拓。
  (2)稳步推进摩洛哥基地建设,构建海外供应链体系。
  (3)积极捕捉布局锂资源、回收业务的投资机会,优化资源布局。
  3、钠电材料业务
  (1)加快推进高容量产品的量产进度,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2)打通原材料供应链,进一步精益降本。
  (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稳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以上经营计划或目标并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不确定性因素
  无。

  四、风险因素
  (一)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因素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锂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产业资本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随着市场参与者的逐渐增加以及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的综合实力较强,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公司产品结构以高端产品为主,能有效避开中低端产品市场的同质化竞争,随着竞争对手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供应增加,可能会导致公司产品平均售价下滑,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改进产品性能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工艺革新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正极材料产品的销售。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鳞片石墨、焦类原材料、锂盐类原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等价格波动对公司营业成本影响较大。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且成本上涨压力不能全部转移到下游,将影响公司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将实时追踪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积极寻求上游资源端的长期合作,对于关键原材料进行战略性采购,以合理的价格锁定长期稳定的供应。同时,逐步提高关键核心工序的自有率。
  汇率变动风险
  在国际业务方面,公司主要采用美元计价结算,加上国际客户的回款需要一定的期限,从而形成外币类应收账款,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对公司的外币资产产生汇兑损益,进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由于公司目前国外销售收入仍保持较高比例,如果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通过外汇衍生品交易适度开展外汇套期保值;尽可能采用以人民币计价的结算方式,及时对美元回款进行结汇。
  应收账款风险
  目前公司建立客户信用管理、应收账款回款管理等相关制度,防范应收账款回款风险,且公司的客户大都是行业内排名靠前的大型知名企业,信用状况良好,发生坏账的概率较低,但过往遗留的逾期账款可能存在无法全部回收的风险,且随着未来公司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将可能提高,如果公司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情况,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同时,主动调整客户结构降低风险,并采取与银行进行应收账款保理等方式加快资金回笼;完善应收账款风险管控机制,对风险客户采取强制措施和手段,对货款逾期客户列入重点关注客户名单,采取各种手段催收回款,防止新呆坏账发生。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本期重大风险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报告期内新增的风险因素
  海外投资风险
  公司在海外建设正负极材料产能可能面临经验不足、建设进度不及预期、投资收益不及预期等方面的风险。
  应对措施:
  1、在投资前进行全面的调查、论证和评估。
  2、综合地缘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配套、综合生产成本、服务客户便利等多方面的因素审慎选择投资目的地国。
  3、审慎选择当地合作伙伴,积极构建本地化的供应链生态。
  4、引进具备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经验的高水平人才。
  5、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在与客户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分期建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