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新型肥料及新型肥料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 产品类型:

    新型肥料、新型肥料中间体

  • 产品名称:

    增效肥料 、 缓(控)释肥料 、 水溶肥料 、 微生物肥料 、 土壤调理剂 、 聚合物包膜肥料 、 肥料增效剂 、 微生态制剂

  • 经营范围:

    复混肥料生产,掺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复合肥料、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微肥、冲施肥、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药肥、有机肥、含钾中量元素肥料、含硫氮肥、农用颗粒硫酸钾、土壤调理剂、肥料添加剂、脲醛缓释复肥、稳定性复肥的生产、销售,编织袋的制作与销售,复合肥设备制造、复合肥原料购销,种子、农药(限制使用农药除外)、苗木销售,生产技术、工艺的咨询、培训服务,土壤治理,土壤修复工程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业务经营(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和技术进出口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5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56%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 中和农服(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
  • 喀喇沁旗赛通农资门市
  • 曹县农业农村局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2.65亿 17.00%
中和农服(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933.71万 2.53%
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
1984.93万 1.28%
喀喇沁旗赛通农资门市
1380.01万 0.89%
曹县农业农村局
1336.70万 0.8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8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02%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 泰安罗森化工有限公司
  •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展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 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3.96亿 15.03%
泰安罗森化工有限公司
9657.90万 3.66%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805.24万 1.44%
展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2530.71万 0.96%
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
2458.46万 0.9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9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7.15%
  •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 湖北聚旺化工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64亿 7.52%
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47亿 6.75%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647.12万 4.41%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9503.13万 4.35%
湖北聚旺化工有限公司
9018.91万 4.1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07%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 展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 江苏中赞贸易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4.38亿 16.38%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231.11万 1.58%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3364.86万 1.26%
展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2855.42万 1.07%
江苏中赞贸易有限公司
2090.79万 0.7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6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42%
  • 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山东润银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41亿 10.23%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1.24亿 5.25%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3亿 4.39%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2亿 4.34%
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9910.23万 4.2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64%
  •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喀喇沁旗赛通农资门市
  • 连云港拓伟贸易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3.63亿 20.45%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904.55万 2.20%
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285.78万 1.29%
喀喇沁旗赛通农资门市
1548.42万 0.87%
连云港拓伟贸易有限公司
1479.32万 0.8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主要业务、产品或服务
  (一)主营业务
  公司以自有知识产权的腐植酸活化技术、包膜控释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基础,主要产品包括腐植酸增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及控释包膜尿素等新型肥料中间体。报告期内,经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认定,公司包膜尿素产销量位居行业第一;经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认定,公司腐植酸复合肥料产销量位居行业第二。2019年以来,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连续评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深耕于新型肥料领域,不断研发创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向广大种植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公司将新型肥料中间体应用推广至同行业企业,... 查看全部▼

  一、主要业务、产品或服务
  (一)主营业务
  公司以自有知识产权的腐植酸活化技术、包膜控释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基础,主要产品包括腐植酸增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及控释包膜尿素等新型肥料中间体。报告期内,经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认定,公司包膜尿素产销量位居行业第一;经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认定,公司腐植酸复合肥料产销量位居行业第二。2019年以来,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连续评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深耕于新型肥料领域,不断研发创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向广大种植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公司将新型肥料中间体应用推广至同行业企业,推动肥料行业企业向绿色化、科技化转型,为我国农业的绿色生态贡献力量,公司在新型肥料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核心产品腐植酸增效肥料市场地位突出,公司的缓(控)释肥料创新采用可降解物质作为包膜材料组分,自主研发的双流体喷涂成膜技术,增强了产品控释性能,养分利用率高。公司通过将多项核心技术的功能交叉融合、拓展应用,形成了丰富的产品布局,产品兼具节约肥料、平衡营养、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等功能。
  公司客户包括全国的农资流通企业、农业种植企业以及广大农户,公司新型肥料中间体推广应用到了云天化、美盛农资、中农集团、中化化肥、云图控股、新洋丰、天禾股份、史丹利等大型品牌农资生产运营企业,带动肥料产业链企业绿色转型。
  (二)主要产品或服务
  基于自主积累的腐植酸活化、原位控释、土壤调理等核心技术,公司形成了一系列以“腐植酸+”为核心的新型肥料和新型肥料中间体,其中新型肥料具体可细分为增效肥料、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中间体包括聚合物包膜肥料、肥料增效剂、微生态制剂等。此外,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土壤治理及种植综合解决方案。
  1、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是一类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以外,还具有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土壤质量或调节作物的生长机制等功能的一类肥料产品,客户购买后可直接施用。
  (1)增效肥料
  活化腐植酸具有增加作物产量和抗逆性、提高肥效、改良土壤等农业功效。将腐植酸通过特殊工艺活化制备出增效载体,根据区域和作物需肥特性区别将增效载体与化学肥料科学配伍形成增效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节约石化资源、增产增收、提升作物品质的高功效。
  公司自2008年开始研发腐植酸增效肥料,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腐植酸分级活化技术体系,经活化后增效载体(腐植酸)具有络合能力强、生物活性高、水溶性提升,对大中微量元素的螯合能力好,对促进丰产增收、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具有明显效果,是国家十四五“化肥负增长”战略落地的重要技术产品。
  腐植酸增效肥料可应用于玉米、小麦、花生、甘薯、姜蒜、马铃薯、设施大棚等主要作物及种植模式上,改良维护土壤持续生产能力效果明显,为发展国家生态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2)缓(控)释肥
  针对传统肥料溶解速度快、养分易流失及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包膜、添加抑制剂等方式,公司在包膜材料、成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自主核心技术,研制开发了缓(控)释肥这一新型肥料。公司产品具有养分释放性能趋近作物营养需求规律,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施肥用量和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缓(控)释肥可应用于玉米、水稻、花生、大蒜、大姜、马铃薯等多种大田和经济作物上,减肥增效明显,在玉米、水稻等作物上实现了一次施肥无需再追肥的施肥技术突破。控释包膜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殊荣。
  (3)其他新型肥料
  腐植酸经过分级分类活化后形成大、中、小三类活性腐植酸增效载体,将不同增效载体与应用了稳定性水溶肥技术的水肥一体产品、生物防控技术的功能生物制剂、土壤调理技术的土壤调理剂,根据功能生物菌、中微量元素和土壤改良物质的不同特性进行集成创新,研制形成“腐植酸+”系列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达到提高水溶肥料与其他添加剂共溶性、改善作物生态环境提高抗逆性、改良土壤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对促进“作物-土壤-肥料-水分”四者的和谐丰产增收效果明显。
  ①水溶性肥
  水溶肥料速溶、速效,可应用于喷灌、滴灌、叶面喷施等设施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近年来,公司将科学的水溶肥料配方与腐植酸活化形成的小分子结构载体集成,自主形成了稳定性水溶肥技术,研发了具有增效功能的水溶肥产品,产品溶解速度快、稳定性高,作物吸收利用率高,对加速绿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②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具有提高产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等作用。公司以引起各种重茬病害的病原菌为靶标,构建了作物和土壤高亲和性复合菌群,对活化腐植酸技术形成的大分子多结构分级物与功能菌的互作增效进行了系列研究,开发的含腐植酸的微生物肥料具有促生防病、降解自毒物质的作用,对农药减施、土传病害绿色防控及土壤质量修复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③土壤调理剂
  土壤调理剂是一类具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产、环保效果明显的特定功能产品。公司将通过腐植酸活化形成的大分子多结构分级物与传统的土壤改良材料配伍研发,改善了传统土壤调理剂的网状结构和框架支撑能力,形成了新型腐植酸土壤调理剂产品和高效施用技术规程,为我国障碍土壤改良、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2、新型肥料中间体
  新型肥料中间体是生产新型肥料的核心原料,该产品一般需要进一步与传统化学肥料或其它原料、有机物料、中微量元素营养物等物料进行二次复配加工后再投放市场销售使用。公司研发的中间体应用到了云天化、美盛农资、中农集团、中化化肥、云图控股、新洋丰、天禾股份、史丹利等大型农资行业和基础肥料企业,帮助我国肥料企业实现了传统产品功能化、增值化转型。
  (1)聚合物包膜肥料
  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氮元素因其高水溶性是最容易浪费的元素,作物利用率低。通过对氮元素颗粒进行包裹形成聚合物包膜尿素,达到养分缓慢释放、提高氮养分的利用率的作用,将生产的聚合物包膜尿素与其他养分进行灵活搭配应用,形成各类肥料产品。聚合物包膜尿素是生产缓(控)释肥的核心原材料,将聚合物包膜尿素按照科学比例与普通肥料进行掺混可以生产缓(控)释肥料。
  公司针对玉米、水稻、马铃薯、果树、蔬菜等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对氮肥的差异化需求,研发不同控释期的聚合物包膜尿素,达到为作物同步营养的功效。公司主持制定了《聚合物包衣尿素》和《聚合物硫包衣尿素》两项行业标准,为同行业提供减肥效果明显的聚合物包膜肥料,让更多的企业生产的缓(控)释新型肥料产品为国家减肥增效政策服务、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压力。
  (2)肥料增效剂
  肥料增效剂是肥料养分增效的核心物质,可以使肥料养分更高效“运送”给作物,实现养分有效利用,提升作物生长发育速度达到壮苗生根的效果。公司的肥料增效剂主要包括腐植酸钾和黄腐酸钾,公司通过技术和产品研发参与制定了《矿物源腐植酸钾》行业团体标准。
  (3)微生态制剂
  由微生物菌剂或其代谢产物经过工业化生产统称为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添加至有机肥料、复合肥料、水溶肥料、土壤调理剂等常规产品中,其自身所蕴含活性微生物或代谢物具有特殊功效,能通过微生物的活动有效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和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以达到节肥增产增收的效果。公司研发的微生态制剂菌种来源于农业生产一线的作物或者土壤中,是针对根结线虫、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专项筛选、分离、驯化所得,功效针对性强、效果目标性强。其中某些微生物还可利用对重金属的亲和吸附作用,通过产生有机酸溶解土壤矿物,将其转化为低毒产物,起到减轻污染、活化土壤、培肥地力的效果。

  二、商业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对原材料采购执行“以产定采为主,战略采购补充”的采购模式。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计划,结合原料的市场行情、库存量、供应商报价、供货周期等制订具体采购计划,下达采购订单。同时,因行业销售淡、旺季特征明显,销售旺季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且价格上涨。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公司适度采取淡季低价储备,错季采购的策略。
  公司的原料化肥采购为先款后货的模式,其他材料主要采用先货后款形式。
  2、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与适量库存相结合的生产管理模式。生产部门根据公司年度销售计划并结合行业季节性特点编制相应生产计划,全面组织调度生产,同时根据销售情况、库存情况及时对生产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在生产计划的执行方面,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此外,公司基于生产能力、运输半径、环保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会对部分产品采用外协生产的模式。公司建立了外协产品相关管理制度,对外协企业的选择、外协加工产品质量约定和质量监督进行了规定。
  3、销售模式
  目前,公司采取以经销为主,直销、邮政及贸易商渠道为辅的销售模式。其中,经销模式通过下游经销商渠道卖给终端农业种植户,直销客户包括终端使用客户、生产商/品牌农资(贴牌)和政府客户等,邮政渠道系利用中国邮政农资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公司“农邮”系列肥料产品,贸易商客户主要为农资流通企业等贸易型客户。
  公司的产品因使用客群不同销售模式有所差异,其中新型肥料、普通化肥可以直接施用,终端用户为种植户,销售模式以经销、直销、邮政渠道销售为主;新型肥料中间体需要再加工后使用,主要销售给化肥生产企业类工业客户,销售模式主要为直销模式。
  三、创新特征
  (一)创新特征概况
  公司一贯重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储备相关技术,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同时紧密结合市场发展方向,公司合理选择研发项目,并设立明确的研发目标、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所从事的研发项目主要涵盖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工艺改进或优化研究等,研究项目的内容与公司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公司成立以来,先后组建了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腐植酸类肥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腐植酸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土壤改良与植物营养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公司目前已取得37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奖优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被评为全国腐植酸肥料行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累计承担“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级项目40余项。公司主持起草了《腐植酸复合肥料》《腐植酸生物有机肥料》《腐植酸有机无机肥料》《腐植酸土壤调理剂》《腐殖酸肥料分类》《聚合物包衣尿素》《聚合物硫包衣尿素》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公司目前系中国腐植酸行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协会新型肥料分会、土壤肥料产业联盟会员单位,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影响力。
  四、所处(细分)行业基本情况及公司竞争状况
  (一)公司所处(细分)行业的基本情况
  1、所处(细分)行业及其确定依据
  拟挂牌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新型肥料及新型肥料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属于“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按照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的《挂牌公司管理型行业分类指引(2023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26)”中的“复混肥料制造(C2624)”。按照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的《挂牌公司投资型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化肥与农用药剂(11101012)”。
  2、对公司经营发展的影响
  肥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是“粮食的粮食”,直接关系人类的粮食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分析,世界农作物单产提高的三分之一以上,近二分之一是由于增施化肥的结果。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肥料生产国和消费国,由于我国早年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盲目、不合理地施用化学肥料,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农业是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2015年原农业部制定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高效环保的新型肥料”,国家将新型肥料产业作为绿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列产业政策支持新型肥料行业快速发展。
  新型肥料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生物有机肥行业政策,从有机肥料产量、利用率、施用方式、原料结构、产品质量、经营企业的税率、产品进出口税率等方面出台规范及扶持政策,促进生物有机肥料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国内生物有机肥行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愈发紧迫,包括生物有机肥在内的新型肥料在化肥零增长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将愈发凸显,亦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导思想的有效途径。
  3、(细分)行业发展概况和趋势
  (1)全球化肥市场情况
  1)全球肥料需求量稳步增长
  化肥是重要、最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被誉为“粮食的粮食”,直接关系人类的粮食安全,随着全球人口上升,全球肥料需求量也整体呈现增长态势。根据IFA(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数据,2018年至2020年全球肥料需求规模持续上升并突破2.00亿吨,2021年、2022年肥料年消费量分别减少了近3%、5%,主要系肥料价格负担能力较低所致。IFA预计2023年肥料年全球化肥消费预计将恢复4%并达到1.925亿吨,未来将低速稳步增长,至2027年全球市场需求量将达到2.06亿吨。
  从化肥行业区域结构看,中国、印度、巴西、美国四大农业生产国是全球化肥的主要使用国家,使用占比分别为22%、15%、11%、9%,合计占全球化肥使用量的57%。
  2)全球化肥市场生产格局较集中,不同地区具体品类有所差异
  全球的化肥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等原料优势明显的地区,仅这三个地区便占据全球化肥产量的90%以上。在以上三个地区的化肥生产中,又以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为主要化肥生产国,但各个地区对于化肥生产的
  ①全球氮肥生产
  全球氮肥主要产量分布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地区。2021年全球氮肥产量大约为1.19亿吨。其中,中国占比近四分之一,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各占据10%上下比例。
  ②全球磷肥生产
  全球磷肥产量主要分布在中国、摩洛哥、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地区。2021年全球磷肥产量大约为4,831万吨,中国占比约33%,其余依次为摩洛哥、美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占比大约都在10%的比例。
  ③全球钾肥生产
  全球钾肥产量则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中国等地区,2021年全球钾肥产量大约为4,664万吨,加拿大占比约29%,俄罗斯占比约23%,白俄罗斯占比约16%,中国占比约11%,德国占比约6%。
  3)全球原料化肥结构以氮肥为主,产能占比超60%
  分肥料类型来看,2021年全球氮(N)肥需求量占比约55%,其次是磷(P2O5)肥料和钾(K2O)肥,产能占比在20%左右。
  4)化肥复合化率、养分含量要求持续提升,化肥产品朝更高效趋势更迭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新增人口增加粮食的需求就要通过增加土地的亩产来满足,施用养分含量更高的复合肥是提高作物单位耕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世界平均化肥消费量近些年一直维持在140kg/公顷上下。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每公顷耕地上实际施用的氮、磷、钾折纯量分别从2008年的59.55kg、22.51kg、17.00kg,增长至2021年的65.45kg、28.75kg、24.42kg,全球化肥产业持续朝“减肥增效”方向推进。
  2021年,国际用肥的复合化率平均水平为50%,其中农业发达国家用肥复合化率高达80%,而我国用肥复合化率仅为44.19%,尚不及国际平均水平。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型肥料,积极推动肥料复合化率提升,对于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结构、深入实施化肥减量行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全球化肥贸易格局
  2022年,化肥全球贸易出口总额为1,335.73亿美元,化肥全球贸易进口总额为1,533.13亿美元。2022年,世界最大的化肥出口国是俄罗斯(209.01亿美元),其次是加拿大(137.29亿美元)、中国(113.80亿美元)、美国(84.72亿美元)和摩洛哥(77.15亿美元)。分区域来看,欧洲和亚洲占据了全球肥料出口的主要份额。
  2022年,全球最大的化肥进口国是巴西(247.85亿美元),其次是印度(172.60亿美元)、美国(132.48亿美元)、中国(49.54亿美元)和法国(47.94亿美元)。分区域来看,亚洲及欧洲是最主要的肥料进口市场,其次是美洲。
  全球氮肥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东欧、西欧以及中东地区,俄罗斯和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两大氮肥出口国家。全球氮肥进口地区分布广泛,涵盖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和国家,且与主产地区有一定分化。
  全球磷肥主要的出口国为中国、摩洛哥、俄罗斯、美国等地区,中国和摩洛哥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磷肥出口国家,2020年这两个国家占全球出口份额的比例分别为25.6%和23.2%。磷肥的主要进口国为巴西、印度、美国、孟加拉国等,巴西是全球第一大磷肥进口国家,占全球份额的35%。
  钾肥主要出口国家和生产国高度重合,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三个国家的钾肥出口量稳居全球前三名,占全球比例超过70%。中国虽然在全球钾肥产量排名第四,但由于国内需求量大,因此是钾肥的净进口国。从进口分布来看,全球钾肥主要进口国家是巴西、中国、美国、印度、印尼等国家,主要由于以上地区是农作物种植集中的国家,对钾肥需求量较大。
  2021年10月15日起,我国对化肥出口开始实行法检政策,氮肥、磷肥出口量下降较多,对于保障国内原料化肥价格稳定起到较大帮助。2022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给氮肥成本带来较大冲击,此外俄乌冲突也导致俄罗斯化肥出口骤降,国际化肥出现紧缺,全球化肥价格暴涨,国际化肥市场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6)国外新型肥料市场情况
  在国际上,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起步早、发展水平较高,化肥生产研发与化学制剂业、化工机械业的配合相当成熟,再加上设施化、机械化、自动化等现代化农业、高附加值农业种植和管理模式与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肥料如水溶肥、缓(控)释肥等的生产技术和产品都相当成熟。
  以水溶肥为例,由于水溶肥可随着灌溉水用包括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时施肥,发达国家结合较为先进的灌溉系统已经实现完全应用,在以色列等比较缺水的国家更是将滴灌等节水施肥系统发挥到了极致,目前以色列约75%的土地使用滴灌技术,设施灌溉高达95%,欧洲国家设施灌溉比率有58%,美国为38%。
  目前,新型肥料整体处于较快增长中。据IFA统计,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中微量元素肥等新型肥料2018年全球消费量约1,930万吨,折纯约860万吨,约占全球养分消费量的4.8%。
  而新型肥料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作物的应用不同,在一些环境敏感地区和农业技术先进国家,新型肥料有助于减少养分损失和环境污染;在一些劳动力匮乏地区,缓(控)释肥能够减少施肥次数,利于作物吸收。
  据Mordor Intelligence统计,全球新型肥料市场规模估计在2023年为376.1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468.7亿美元,在预测期间(2023-2028年)以4.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估计,新型肥料在发达国家仍将以年均4%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受农产品品质提升、环境保护压力等影响,发展潜力更大。
  (2)我国肥料行业发展历程
  相较于国外化肥工业,中国化肥行业起步较晚,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自中国开始施用化肥以来,化肥品种由单一到丰富,结构由氮肥为主到氮、磷、钾基本平衡,产品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化肥到复合肥、再到新型肥料。
  起步阶段(1937-1972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化肥行业开始了技术引进之路。1953年至1957年期间,前苏联援建吉林、兰州、太原三个化肥厂,此后中国拥有合成氨15.4万吨、硝酸铵18.8万吨的生产能力,上述工厂奠定了中国早期化肥工业基础。1960年,中国化学家候德榜博士开发了氨联产碳酸氢铵技术,创建了小氮肥(碳铵)生产模式。1966年后,小氮肥行业快速发展,大多省的县级行政单位均建有氮肥厂。
  发展阶段(1973-2014年):1973年至1976年,中国开始第二次技术引进潮流,利用外汇引进13套大型合成氨、尿素装置,分别建设在贵州、云南、四川、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引进的大型装置迅速提高了中国氮肥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中国高浓度尿素的比例。1986年,中国化工部提出对化肥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将现有碳铵产品的生产装置进行改造、升级,转而生产尿素产品,化肥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中国化肥行业产品种类得到丰富,磷肥、复合肥等开始被广泛施用。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经过一段时间粗犷式发展,2010-2014年化肥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行业总产量达7,432万吨,化肥价格长期较为低迷。
  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以来,农业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出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一系列文件,提出:通过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和优化原料结构、推动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节能环保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我国化肥行业由大变强。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肥料;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重点是掺混肥、硝基复合肥、增效肥料、尿素硝酸铵溶液、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土壤调理剂、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加快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着力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推进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多元替代,加强肥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施肥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和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将“新型肥料生产”列入“鼓励类”产业目录。
  (3)我国肥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新型肥料快速增长,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根据Modor Intelligence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化肥市场规模为2,352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已扩张到2,964亿元。预计至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3,191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
  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广高效、环保的肥料。2022年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169,990.92千公项,较上年增长0.77%,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为12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占比69.4%。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提高农作物产量需要增加肥料的使用。随着在种植作物时对肥料的需求量增大,具有多项优点的新型肥料的需求也将随之扩大。
  根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数据,2016-2020年,中国新型肥料消费量复合增长率约为10%,预计未来五年,新型肥料行业消费将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2020年新型肥料消费量已占肥料总消费量的20%,随着“减肥增效、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生态文明”的绿色农业目标的推进,农业生产将对肥料的质量、形态、养分含量、成分、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科学施用等方面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型肥料占比将持续提升。
  2)化肥产品价格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报告期内存在较大波动
  2020年以来外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化肥生产、运输、销售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受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供应链危机下原材料及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影响,化肥价格大幅攀升。
  3)肥料复合化率和肥料利用率逐年提升
  复合肥可以同时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元素,可以减轻长期使用氮肥等单质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质污染、肥力下降等负面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因此国家政策大力提倡复合肥替代单质肥。1980年我国化肥复合化率仅为2.10%,2000年提高至22.10%,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46.63%,农业发达国家复合化率为80%,我国化肥复合化率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的不断发展,预计未来复合化率将长期保持上升趋势。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22年,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至41.3%;我国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比例由2015年的1:0.53:0.36调整到2021年的1:0.49:0.42,控磷增钾效果明显,复合化率进一步提高。
  4)化肥自给率逐步提升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达5,573.38万吨,2023年上升至5,713.60万吨。三大基础肥料中,1997年我国氮肥完全实现自给,2007年我国磷肥完全实现自给,并能适度出口,但钾肥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
  ①单质肥自给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智研咨询等数据,2022年我国氮肥自给率为113%,磷肥自给率143%,钾肥自给率为58%。目前,我国钾盐矿资源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钾肥供应量和价格预计仍将长期受全球的供需变化和贸易博弈影响。
  ②复合肥自给率
  复合肥的销售受运输半径及运费成本的影响,其销售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远距离的运输不仅降低产品性价比,而且在运力紧张的时候,面临不能及时把货物运输到市场的风险。以上原因客观上造成了全球复合肥生产企业往复合肥消费地集中,使用进口复合肥以及复合肥对外出口的份额较小,我国复合肥自给率常年在93%以上。
  近十年我国复合肥自给率由2013年93.44%上升为2022年97.04%,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并呈波动上升趋势。2021年以来国外复合肥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企业减少进口交易,行业复合肥产品进口量大幅下滑,我国复合肥自给率显著提升。
  5)落后产能逐步完成出清,行业集中度水平提升
  2015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等一系列文件,施行减肥增效政策,提出通过转型升级推动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我国化肥行业由大变强,落后产能逐步出清,行业经营主体纷纷开始升级转型。2019年及以后,受到《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等政策及推动粮食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化肥行业市场规模小幅上升。
  原料化肥生产是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影响大、碳排放总量大的行业,为实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年10月15日起,我国对部分原料化肥出口开始实行法检政策,氮肥、磷肥出口量下降较多,这对于保障国内原料化肥价格稳定和市场供应起到较大帮助,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订单不足和亏损风险,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将进一步出清,行业整体规模增长恢复理性。
  早期我国化肥行业农业化肥施用量显著低于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随着落后产能逐步出清,过剩产能差距自2015年开始减少,并在2018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9年至今,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规模趋于平稳,略高于化肥施用需求,呈现稳定的发展水平及合理的供销结构。
  (4)新型肥料行业发展符合国家战略
  1)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生存的底线问题。从国际层面看,受地缘冲突、市场环境异常变动、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持续加剧,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在58个国家和地区中,2022年至少有2.58亿人面临重度粮食安全问题,比上一年增加约6,500万人;要实现到2030年为全球85亿人提供有营养和可持续的食物,需要对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促进建设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可持续性的和有韧性的农业粮食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九连丰”。
  但是,我国粮食刚性需求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生产硬性条件约束并存,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持续,国内粮食需求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人多地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耕地保护压力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仍为制约因素。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够稳固,存在短板薄弱环节,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因此,需要统筹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9%的人口,由于人地矛盾问题突出导致我国农业种植一味追求高亩产、连续耕作,这样就需要大量使用化肥来实现增产,导致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世界第一,化肥消耗量占全球35%,农作物亩产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每亩8公斤),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带来粮食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问题,比如耕地板结、土壤酸化、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不仅浪费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也影响作物养分吸收,造成肥料利用效率低下。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然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改变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的粗放型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愈发紧迫,新型肥料在化肥零增长行动中的关键作用将愈发凸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导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的有效途径,更是全球绿色农业发展的趋势。
  3)保护土壤碳库,实现“双碳”目标任务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估算,我国土壤有机碳库约为900亿吨,无机碳库约为600亿吨,农业土壤固碳的潜力巨大。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过量盲目、不合理地施用化学肥料,土壤有机质锐减,土壤储碳、控碳功能严重下降,给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保护有限的耕地,提升土壤质量,为土地赋能对高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的农业资源供给规模,提高农业绿色投入品比例,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通过增加微生物肥料施用、增加秸秆还田和轮作等措施,在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等方面发生变化,可以提高农田土壤碳汇水平。新型肥料是高效、安全、低碳、循环的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既能提供作物养分,补充土壤有机质,又能储碳控碳,促进“土壤碳中和”,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细分)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竞争格局
  新型肥料属于肥料行业中的细分领域,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参与者较多,市场竞争充分,行业集中度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新型肥料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单一,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在众多新型肥料生产企业中,呈现梯队式发展格局,其中研发技术领先、具有自主生产核心原料、产品质量有保障、市场品牌形象好的企业盈利能力强,处于行业中的第一梯队;而大部分企业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主要表现出规模较小、实力偏弱、缺乏核心技术的特点,在研发、工艺、产品、服务等方面与第一梯队存在较大差距,处于竞争的弱势梯队。长期来看,行业内技术能力可靠、具有核心资源优势和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将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公司的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劣势
  1、市场占有率
  化肥属于大宗农资用生产资料,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21-2022年,全国化肥施用量分为5,191.26万吨和5,079.21万吨,其中复合肥施用量分别为2,294.04万吨和2,368.68万吨,用肥复合化率分别为44.19%和46.63%,行业市场空间较大,竞争者繁多。
  公司主营业务为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销售,新型肥料属于肥料行业中的细分领域,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参与者较多,市场竞争充分,行业集中度较低。虽然近年来我国新型肥料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品种单一,大型企业数量较少。
  参考磷复肥行业2021年统计范围内企业数据显示,2021年新型肥料在复合肥中的平均销量占比达约36%,测算对应市场规模约1,210.75万吨,公司2021年新型肥料及中间体销量66万吨,对应市场占有率5.45%。
  2、市场竞争地位
  公司在新型肥料行业的市场地位已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充分认可。公司成立以来,先后组建了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腐植酸类肥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腐植酸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土壤改良与植物营养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公司目前已取得37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奖优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2019年以来,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全国腐植酸肥料行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三年累计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级项目40余项。公司主持起草了《腐植酸复合肥料》《腐植酸生物有机肥料》《腐植酸有机无机肥料》《腐植酸土壤调理剂》《腐殖酸肥料分类》《聚合物包衣尿素》《聚合物硫包衣尿素》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公司目前系中国腐植酸行业协会、中国磷复肥协会新型肥料分会、土壤肥料产业联盟会员单位,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领先优势与影响力。
  3、公司竞争优势
  (1)技术研发及创新优势
  公司以新型肥料创新为主航道,形成了腐植酸活化技术、包膜控释技术、功能菌生物防控技术、土壤调理技术等自主核心技术,围绕土、肥、水、作物、环境五者和谐发展,专注于环境友好的新型肥料研发,公司产品具有高效、安全、环保的特点。2012年至今,公司被连续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国家专利奖优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公司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驱动作用,致力于为农户提供可持续的、安全的、绿色的农作物“营养”,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并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公司产品创新功能化,核心产品市场地位突出。公司为全国腐植酸肥料行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获批建成国内唯一的“农业部腐植酸类肥料重点实验室”,主持起草了《腐植酸复合肥料》(HG/T5046-2016)等行业标准,公司的腐植酸类增效肥料产品在国内产销量稳居第一梯队。
  公司的缓(控)释肥料,创新采用植物油作为包膜材料组分,研发了低压双流体喷涂成膜技术,产品控释性能显著增强,养分释放率优于国家标准,同时相较于市场同类产品可减少30%以上的膜材总量,具有较强的成本领先优势,公司是行业内聚合物包膜肥料销量最大的企业之一。
  (2)产品质量、品种和品牌优势
  1)质量优势
  作为多个国家及行业标准的主持或参与起草的企业,公司自2006年至今连续19年通过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对于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公司按相关标准执行,对于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其他产品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公司立足于产品的国家行业标准基础,根据技术发展和客户的市场需求实际情况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指标,积极推进行业新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公司凭借在多年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运营管理经验建立了现代化生产基地,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入库,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各关键控制点的全程跟踪,直至产品验收入库都制订了严格的控制程序并贯彻执行,同时根据公司产品工艺的需要并对设备装置、工艺参数、操作规程等生产管控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持续调试和优化,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质量和生产效率,相较于初创肥料生产企业来说,公司在产品质量管控以及供货稳定性方面均具有竞争优势。
  2)品种优势
  公司自2008年开始研发腐植酸增效肥料,基于自主积累的腐植酸活化、原位控释、土壤调理等核心技术,依靠农化服务过程中收集到的土壤、气候、作物需肥规律等资料,灵活调节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逐步开发出包括以增效肥料、缓(控)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为代表的新型肥料和以聚合物包膜肥料、肥料增效剂、微生态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肥料中间体等多个“腐植酸+”系列产品,现已成为行业内新型肥料种类最为丰富的企业之一,产品覆盖土根-茎-叶-花-果各养分吸收单元。丰富的产品线有利于公司满足不同地区客户对肥料的多样化及专业化需求,为公司全国化业务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品牌优势
  公司长期以来注重品牌及销售服务体系,通过优质的产品质量在肥料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公司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国质量诚信AAAAA级品牌企业”、“全国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中国企业品牌创新成果”、“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腐植酸肥料十大品牌”等多项殊荣,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获得广大农资品牌生产商、流通客户及终端种植户的认可。
  (3)贴近种植户的市场推广优势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主导,优化产品开发模式,通过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中心、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等农业推广部门合作,连续在全国多个省份建立新产品推广应用试验示范田,组织老百姓在作物关键生育期和收获时进行实打实收观摩,形成了“示范对比观摩传播”的“农大”推广模式。公司建立了“农大”视频号和公众号,培训种植技术和推广新产品;此外,公司还与电视台农业频道合作开展了9届“中国优质农产品挑战赛”活动,将种植大户的经验和心得,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给更多的种植户,为用户提供种植经验和农技培训。
  公司建立了“专家-讲师-基层推广”三级培训体系,通过对经销商、种植大户逐级培训宣导,让更多的种植户熟悉作物、了解耕地、应用产品;在农业主产区开展“粮王大赛”等一系列种植活动,通过区域示范带动种植户科学、高效施肥。由于我国农资行业存在客户分散、单位用户需求量较小的特点,农资产品的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直接面向基层客户的推广能力。公司已形成以县乡级经销商为主,营销工作下沉至广大乡镇乃至种植户的扁平化销售网络,产品推广工作更贴近目标用户。公司以客户为中心、紧密贴近种植户的推广模式保证了产品有效的市场覆盖面,提升了公司产品推广能力。
  (4)大数据及新技术赋能模式优势
  公司抓住农业数字化的变革机遇,率先开发了“农大种植”大数据平台,建立“作物+营养、土壤、环境、植保、栽培”等多学科集成的“1+N”服务模式,与渠道销售推广相呼应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赋能模式。2020年公司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被山东省工信厅认定为“山东省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
  公司结合新型肥料产品及配套工艺开发的“现代农业智慧服务平台”,可提供土壤养分高效管理、作物精准施肥、农情调度、病虫害防控等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服务,目前上线土地面积300万亩,列入山东省工信厅“2021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和农业农村部“2021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依托“大数据+”农业技术服务推广模式逐渐成熟。
  (5)产能规模与布局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在肥料增效剂、缓(控)释肥料等领域,公司已构建起显著的产能规模,成为国内领先的聚合物包膜肥料生产企业。产能上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帮助公司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充足的产能可以保证公司对下游客户的快速响应和产品的及时交付,有利于维护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也投入施用了大量的化肥,施用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于前三。公司注册地及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山东省,同时毗邻河北、河南、安徽及江苏,均属于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及人口大省,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及稳定的市场需求。同时,化肥行业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均属于大宗物资,运输量大,对运输能力要求高。
  近年来公司优化产能布局,立足山东,另在吉林、新疆设立子公司并建厂生产,服务耕地面积广阔的东北及西北市场,能够缩短运输半径,提升物流效率并降低成本。
  4、公司竞争劣势
  (1)产能规模亟需扩大
  国家绿色生态农业政策的持续深化,必将加速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公司近年来业务规模增长较快,根据公司完善全国市场业务布局的发展规划,需要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品种的研发推广。但由于现阶段公司研发、生产场地面积较小,较难满足市场对新型肥料及中间体持续增长的升级需求,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瓶颈。
  (2)融资渠道较单一
  化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公司目前处于成长阶段,在全国市场区域布局不均衡,销售区域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江苏等省份,需要拓展深耕的市场多,在厂房建设、设备采购、新项目研发和补充营运资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较大。与同行业已上市企业相比,公司现有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自身积累和银行借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亟需通过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
  五、公司经营目标和计划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以“让更多的种植户、获得更大的效益”为使命,坚持以“护理土壤、平衡营养”为战略出发点,通过新型肥料技术及数字化种植管理技术,致力于打造“健康土壤·土肥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公司将依托市场、技术和人才三驾马车,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变革,紧抓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机遇,围绕终端用户和生产商客户,立足公司现有新型肥料系列产品的基础和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成果转化,聚焦作物营养与土壤健康,融合国内外肥料前沿技术和大数据智慧农业技术,系统围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研发新技术、推广新产品,解决作物全生育期养分管理、病虫害生物防治、健康土壤培育等农业生产核心问题,为种植户提供更科学高效作物种植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健康、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新型肥料市场前景巨大,公司将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担当健康耕地培育的科技先锋,加大绿色农业投入品的推广力度,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成为在绿色农业及健康土壤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化种植服务者和新型肥料供应商,努力为行业创造价值,为终端客户增产增收,为肥料行业的生产商客户实现产品转型,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幸福。
  (二)具体发展计划
  1、产品与业务发展规划
  在终端用户方面,将新型肥料的功能性特点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需求相结合,以用户遇到的种植问题及土壤问题为靶向,为用户提供精准技术服务和高效产品。不断加强加大公司核心技术融合产品的研发,继续强化在土传病害防控、养分高效利用、重茬障碍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密切关注作物光碳转化方面、腐植酸固碳储碳方面、纳米农业方面研究的前沿动态,将新型肥料产品从肥料领域拓展至农业光碳循环、农用药肥膜一体化。
  在生产商用户方面,继续推进帮助生产商用户实现产品从传统肥料向新型肥料的转型,在腐植酸类增效剂、控释尿素等具有竞争力的新型肥料中间体基础上,持续在微生物肥及菌剂颗粒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公司新型肥料中间品的产品线,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成长为国内新型肥料中间体行业龙头。
  2、技术研发计划
  新型肥料技术及产品在某些领域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公司将依托农业农村部腐植酸类肥料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巩固在农业肥料领域的技术优势,此外开展对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防控、矿区及荒山土壤修复、土地荒漠化及盐碱化防治、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改良、专用功能菌培养基质、飞防专用药肥伴侣、吸光增养地膜研发等技术研究。公司将广泛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引进产业亟需专业人才、加强技术及产品研发投入,向产学研推服一体化发展,持续提升公司在植物营养和土壤生态领域的技术研发实力。
  3、市场发展规划
  持续强化全国性市场的拓展,除在新疆、吉林等地建立生产工厂外,进行全国性工厂产能布局,缩短销售半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公司将长远布局国际市场,出口新型肥料中间体及新型肥料,大力拓展国外农业种植市场,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将聚焦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东南亚、南美洲、澳洲等潜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覆盖欧洲、北美等高端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技术、产能、市场与人才资源,搭建国际化运营平台,并积极寻找在土壤健康产业的合作与并购机会,通过国际化运营实现公司迈向全球领先的行业品牌。
  4、人才战略计划
  公司立足打造平台化人才组织,建立一个公开、公平、高效、分享的人才平台。在平台上人人都是经营者,通过创造价值、分配价值的激励原则,激发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公司将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全力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扩大人员规模,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保证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5、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公司将按照公众公司要求规范运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约束机制,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强化生产经营管控,做好法律风险事前防范,严格执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资金有效管理,严格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查漏补缺、巩固提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大数据在生产经营领域的分析和应用,积极打造高效运营的智能工厂,全面赋能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
  6、收购兼并计划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业务拓展需要,围绕壮大和完善公司主业及做好产业链延伸的目标,公司将通过横向合并、纵向延伸等方式,选择有合作意向并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标的企业实施并购、业务重组等,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的规模和质量,完善业务布局,丰富业务体系,提升综合实力。
  (三)实现上述发展计划拟采用的方式、方法或途径
  1、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
  公司将对标一流企业,持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公司将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增强执行能力;一方面构建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2、培养、引进高端人才
  公司将坚持市场化机制,通过强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瞄准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着力扩充人才储备,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更好地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3、拓宽融资渠道
  公司将以本次挂牌及未来上市为契机,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股权、债务等多种融资方式,进一步改善财务状况,促进生产经营活动和资本经营活动的紧密衔接,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