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

  • 产品类型:

    企业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机构服务及交易业务、投资管理业务

  • 产品名称:

    股权融资 、 债权融资 、 财务顾问 、 股权投资 、 债权投资 、 其他投资 、 证券经纪业务 、 期货经纪业务 、 融资融券业务 、 股票质押式融资业务 、 金融产品销售业务 、 主经纪商业务 、 研究咨询业务 、 自营交易业务 、 资产管理业务 、 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 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 经营范围:

    投资管理,实业投资,股权投资,投资咨询,房屋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3-29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新三板: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公司家数(家) 570.00 588.00 583.00 596.00 -
新三板:新三板累计推荐挂牌家数(家) 846.00 840.00 828.00 81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个) 298.00 - 297.00 300.00 309.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上海市(个) 61.00 - 61.00 61.00 6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云南省(个) 2.00 - 2.00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北京市(个) 6.00 - 6.00 6.00 6.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吉林省(个) 2.00 - 2.00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四川省(个) 15.00 - 15.00 15.00 15.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天津市(个) 4.00 - 4.00 4.00 4.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宁夏回族自治区(个) 1.00 -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安徽省(个) 4.00 - 4.00 4.00 5.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山东省(个) 7.00 - 7.00 7.00 8.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山西省(个) 1.00 -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东省(个) 20.00 - 20.00 19.00 2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个) 7.00 - 7.00 7.00 7.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个) 42.00 - 42.00 42.00 4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江苏省(个) 29.00 - 29.00 29.00 3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江西省(个) 9.00 - 7.00 8.00 8.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北省(个) 3.00 - 3.00 3.00 3.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南省(个) 3.00 - 3.00 4.00 4.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浙江省(个) 25.00 - 27.00 28.00 30.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海南省(个) 3.00 - 3.00 4.00 3.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北省(个) 15.00 - 14.00 14.00 14.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南省(个) 7.00 - 7.00 7.00 7.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甘肃省(个) 1.00 -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福建省(个) 7.00 - 6.00 6.00 7.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贵州省(个) 2.00 - 2.00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辽宁省(个) 11.00 - 11.00 11.00 1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重庆市(个) 7.00 - 7.00 7.00 6.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陕西省(个) 2.00 - 2.00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黑龙江省(个) 2.00 - 2.00 2.00 2.00
融资融券:期末维持担保比例(%) 247.20 - 255.07 - 268.20
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余额(元) 616.24亿 - 590.89亿 - 808.43亿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内蒙古自治区(个) - - 1.00 1.00 1.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举措,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资本市场作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系统性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实施,为证券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全球宏观环境、风险情绪积累等因素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年内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下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举措,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资本市场作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系统性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实施,为证券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受全球宏观环境、风险情绪积累等因素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年内证券市场主要指数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下调,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下跌3.70%、13.54%、19.41%。在资本市场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2023年证券行业业绩仍有所复苏,投行与财富管理业务承压,投资交易业务成为业绩增长点,证券行业整体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我国证券行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特征:
  1.资本市场迎增量政策机遇,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围绕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和提振市场信心,资本市场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目标指引下,从投资端、融资端和交易端有序密集出台了活跃资本市场一揽子政策,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将金融工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体现出党中央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报告期内股票发行注册制全面落地,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以及上市公司分红和股份回购等制度、规则持续完善,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与市场基础。融资端严把新股发行上市关口,优化新上市企业结构,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投资端改革加速,场内衍生品、被动化产品、结构化产品扩容,完善中长周期考核机制助力长期资金入市,保障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交易端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当时、私募基金上位法明确、证券交易经手费降低、印花税减半落地。从树立长期信心、提升资本市场中长期稳定回报和完善资本市场制度等多方面系统施策,着力提升投资者获得感。随着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市场生态不断优化,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迈入新阶段,证券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机遇期。
  2.市场改革有序向纵深推进,综合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全面注册制为起点,资本市场迈入改革创新发展新阶段,随着各项政策措施进入实施阶段,我国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市场生态逐步改善,券商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为达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挥枢纽作用的目标,既迎来政策支持,也面临严监管挑战。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定位下,注册制改革全面实施,财富管理业务加速转型,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年金基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加大催生机构业务需求,衍生品、做市交易、托管等业务蓬勃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能,为证券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对券商“投资+投行”综合化、专业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基调下,资本市场维持“零容忍”、“严监管”态势,报告期内证券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市场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做好对量化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的跟踪分析,对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良性健康的市场秩序和生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构建“合规、诚信、专业、稳健”为核心的证券行业文化理念,持续推动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3.行业竞争呈加速变革态势,驱动券商全方位转型升级
  受益于中国迅速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中国证券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行业集中度提高、重资产与轻资产业务并重等发展特征。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速的背景下,证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型券商凭借较强的资本实力、综合的业务结构、领先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的风险控制做优做强,中小券商依靠股东背景、专业禀赋和区域赋能做精做细。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发行制度变革、财富管理转型和衍生品业务的“马太效应”,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从行业监管角度来看,在“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监管导向下,在“优化风控指标体系”指挥棒下,支持头部券商、优质券商提升资本使用效率,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做优做强,行业集中度加速提高。未来有望形成头部证券公司航母化和中小证券公司精品化共存格局,共同服务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参与主体。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作为一家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综合金融服务商,公司见证了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市场周期变化,确立了在中国证券行业内历史悠久、多方位、高质量的领先地位。公司充分利用“投资控股集团+证券公司”的双层架构优势,坚持稳健经营,严控风险,围绕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等客户需求,不断丰富投资业务领域、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加快各类业务协同、持续完善可持续发展投资模式,全力打造综合金融服务闭环。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优化业务布局、加快改革转型、强化风险防控,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质效,主要业绩指标实现较大增长,行业地位稳步提升。
  (三)新公布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2023年围绕全面注册制改革、防范化解风险和提振市场信心,资本市场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法制体系建设。在基础制度建设方面,2023年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以全面注册制为抓手,股票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交易、信息披露等制度全面完善。公募基金降费开启,持续优化完善公募基金交易结算模式。全国首部私募基金行业行政法规发布,弥补私募基金监管中缺乏上位法的空白。印花税和交易经手费下调持续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全面注册制下各交易所、各板块的定位进一步明确,基本形成差异化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报告期内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开启北交所新一轮改革,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一体化发展。在产品创新方面,2023年场内衍生品合约日渐丰富,科创板迎来首批上市金融衍生品,为场外衍生品的创设与对冲奠定了厚实的基石。ETF发行提速,市场规模加速扩容,多品种百花齐放,权益类基金产品推陈出新,持续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要。公募REITS等特色产品大发展,试点资产类型拓展至消费基础设施,积极服务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在双向开放方面,陆港互联互通全面扩容,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跨境理财通等创新模式相继推出与发展。合格境外投资者资格不断扩容,不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资本市场为依托、以证券业务为核心,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的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依托“投资控股集团+证券公司”的双层架构,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经营发展模式。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四个板块。
  1.企业金融
  公司的企业金融业务由投资银行业务和本金投资业务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及财务顾问等服务;本金投资业务主要从事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和债权投资。
  2.个人金融
  公司的个人金融业务覆盖个人及非专业机构投资者全方位的需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证券经纪、期货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融资、金融产品销售和投资顾问等服务。
  3.机构服务及交易
  公司的机构服务包括为专业机构客户提供主经纪商服务与研究咨询等服务;此外,公司也从事FICC、权益类及权益挂钩类证券交易,并以此为基础向机构客户提供销售、交易、对冲及场外衍生品服务。
  4.投资管理
  公司的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公募基金管理和私募基金管理服务。
  公司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在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依照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既有优势,统筹推进各个业务板块协调发展,积极打造以证券业务为核心的投资控股集团,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先的综合实力
  公司拥有强大的股东优势,资本实力雄厚,品牌影响广泛,客户资源丰富,网点分布全面,经营业绩良好,综合竞争力位于证券行业前列。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证券业务发展和转型创新,并围绕证券业务积极拓展投资业务,持续巩固和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二)全面的业务布局
  公司健全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证券业务产品线和服务线,充分发挥牌照齐全和业务能力领先优势,发展势头良好,行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公司围绕资本市场和证券业务积极拓展投资布局,推进证券业务与投资业务的高效协同发展。
  (三)良好的区位优势
  公司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建立东西联动、资源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在上海和新疆等传统优势地区广泛布局,深入挖掘上海“两个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对接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在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华中、大西南等地区的前瞻布局,进一步打造重要区域增长极。
  (四)有效的风险管理
  公司高度重视依法合规经营和内部控制建设,建立了全面、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集团化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风险政策,优化风险识别和应对,有效地控制了经营风险。证券子公司的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达到监管要求,业务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公司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的人才机制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秉承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适用的用人环境,持续完善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发展体系,促进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共享,为员工长期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持久坚实的职业保障。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中投党委重要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轻资本业务持续加大战略投入、打造核心竞争力,重资本业务着力提升抗风险、抗波动能力,多措并举、协同贯通,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
  (一)总体情况
  2023年,本集团实现合并营业收入人民币215.01亿元,同比增长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46.06亿元,同比增长65.16%;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0.18元/股,同比增长63.6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72%,同比增加1.79个百分点。
  (二)主营业务情况
  申万宏源集团旗下包括证券、投资、基金、期货等类型子公司,业务涵盖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四大板块,公司持续构建以资本市场为依托的投资与金融服务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企业金融业务
  企业金融业务以企业客户为对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和本金投资业务。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
  a.股权融资境内市场方面,受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国内经济面临压力继续加大等多重风险因素持续冲击,叠加监管层收紧IPO、再融资发行节奏影响,A股市场股权业务整体呈下行趋势,一级市场整体发行节奏较2022年度有所放缓,IPO家数、再融资家数及规模均大幅下滑。报告期内,A股上市新股合计313家,同比下降26.87%,首发募资金额达人民币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5%。A股再融资规模达人民币7,778.91亿元,同比下降29.37%,其中定向增发募资规模达人民币5,789.51亿元,同比下降19.92%;可转债发行规模达人民币1,405.75亿元,同比下降48.61%。
  境外市场方面,受到市场环境影响,2023年,香港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1,507.12亿港元,同比下降40.7%。其中,IPO融资总额为462.95亿港元,同比下降55.8%。(港交所,2023)。
  b.债权融资境内市场方面,2023年,债券一级市场呈现“前冷后暖”的总体格局,信用债发行规模人民币18.98万亿元,总体较2022年度增长5.08%,其中企业债发行规模下降幅度较大,金融债、公司债、PPN增长幅度明显,其他品种整体较为稳定。
  境外市场方面,受美联储创纪录的加息周期影响,中资离岸债券市场出现剧烈调整,2023年中资离岸债发行笔数为794笔,发行总规模约为1,230.8亿美元(彭博,2023)。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融资成本具备竞争力,境外人民币债、自贸区人民币债吸引力大幅提高。
  c.财务顾问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境内企业并购交易整体活跃度与去年相比无明显提升,旧动能转换、提升资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尖端领域竞争实力、引导金融脱虚入实、培育一批世界级大型企业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受重组审核趋严、上市公司估值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报告期内须经审核类并购重组项目的数量、规模呈双降趋势。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有效发挥专业优势,强化战略引领、切实找准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业,拓展布局服务国家战略类项目和特色业务品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科技企业发展,助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重要环节和核心节点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持续提升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金融服务能力,发挥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厚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遵循的经营生态。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业务表现亮眼,全面、稳定于行业前列,北交所和新三板业务底蕴深厚,行业领先,大投行业务条线已全面迈入发展新阶段。
  a.股权融资境内股权融资业务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股权承销总规模人民币146.33亿元,承销家数28家,承销家数行业排名第9。IPO承销规模人民币82.18亿元,承销家数14家,承销规模行业排名第10,承销家数行业排名第8,其中,创业板IPO承销规模人民币43.42亿元,承销家数4家,承销规模行业排名第8;北交所IPO承销规模人民币11.05亿元,承销家数6家,承销家数行业排名第1,并获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2023年度执业质量评价总分第二名。再融资承销规模人民币64.14亿元,承销家数14家,承销家数行业排名第11。
  此外,公司积极推进“专精特新”战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全力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期内公司新三板定向发行及挂牌共完成53次,募集资金人民币11.14亿元,均排名行业第2。截至报告期末,新三板挂牌企业持续督导570家,行业排名第2,其中创新层持续督导183家,行业排名第2;累计推荐挂牌企业846家,累计为挂牌企业提供定向发行917次,累计为挂牌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人民币371.29亿元,均排名行业第1(CHOICE,上市日口径)。北交所开板至今(含精选层转板)累计完成家数21家,累计募集资金人民币40.00亿元,均排名行业第2。
  境外股权融资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发挥境内外联动优势,稳步推进跨境业务和海外布局,保荐承销项目储备日益增加,项目周转速度逐步加快。报告期内,公司参与首次公开发售承销项目11单,GDR项目2单,配售项目1单,其中助力中国锂电设备企业杭可科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交所挂牌上市,为科创板首单GDR项目;助力知名机器人公司优必选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b.债权融资境内债权融资业务方面,公司债权融资业务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各品种债券主承销金额及家数较2022年增长明显,行业排名及市场影响力逐渐稳固。公司连续四年获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服务国家战略要求,拓展布局服务国家战略类项目和特色业务品种,债券发行募集资金流向多为科技创新、双碳发展、普惠金融等关键领域,积极助力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境外债权融资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加大项目开发与跨境业务协同力度,聚焦大型企
  区单笔纯信用自贸区债券最大规模,助力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自贸区离岸债。
  c.财务顾问境内财务顾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财务顾问项目(首次披露口径)12家,家数排名
  2024年展望:2024年,投行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短期看,IPO和再融资节奏阶段性收紧,投行业务收入承压,长期看无论从经济复苏方向还是资本市场改革政策,资本市场都将有望迎来积极变化,持续看好在全面注册制下投行业务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公司将以项目为中心的传统投行业务模式加速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秉持“简单金融、成就梦想”的经营理念,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凭借丰富的资本市场经验,继续构筑资源整合力,提升“行研+产研+投行”协同模式的有效性,全方位夯实资本、定价、销售、协同、风控、科技等综合能力,服务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把握、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等带来的机遇,推进国际化及境内外一体化战略,打造全产业链的大投行生态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国有金融企业担当作用。
  (2)本金投资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股权投资市场迈入调整发展阶段,整体投资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资本市场进一步回调以及IPO的收紧,对一级市场投资退出带来压力与挑战。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一定变化,外币投资占比明显下滑,政府引导基金、产业资本等成为主要新增力量。随着国内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股权投资领域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的背景下券商注重开展多元化融资方式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券商本金投资业务重要性与日俱增。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及申万宏源证券等多个子公司开展本金投资业务。
  2023年,公司本金投资业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充分发挥公司综合金融优势及战略协同作用,持续加强对“专精特新”、“三新一高”领域的投资,深耕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优质企业,综合金融服务成效日益显著。
  年内申万创新投新增股权投资项目8个,科创板跟投项目1个,新增1单存续股权项目实现科创板IPO上市。宏源汇智优化资产配置、积极探索转型,新增投资项目57个,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继续在重点行业深耕细作,不断增强专业化投资管理能力,审慎推进股权投资、科创板跟投,并进一步加强投后退出管理及投后赋能工作,不断提升投资业务的盈利贡献及稳定性。
  2.个人金融业务
  公司的个人金融业务主要涵盖证券经纪、期货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融资、金融产品销售等。报告期内,公司个人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76.86亿元,同比增长12.04%。
  (1)证券经纪业务
  司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致力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持续推行数字化营销服务模式展业,客户渠道不断优化,存量客户服务日益完善。各证券公司在深耕细分市场、优化分级分类、精准客户画像等方面持续推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已初见成效。行业内,资产配置服务作为当前高净值客群的第一需求,各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由向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进而收取管理费和顾问费的买方投顾模式逐步升级,自身的买方投顾品牌得到积极塑造,中国证券行业持续发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证券经纪业务以“稳中求进、进中求精”为目标,积极做强获客引资工作,完善标准化零售客户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基础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完善财富管理体系,持续推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实现经纪业务高质量发展。围绕强化“渠道力、服务力、产品力、数字力”建设加大布局投入,持续丰富完善矩阵式客户服务,提升市场响应能力,报告期内实现代理买卖业务净收入人民币28.20亿元,新增客户数量较上年增加34.66%,截至报告期末证券客户托管资产达到人民币3.9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4%,客户数量及资产规模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公司证券经纪业务进一步加大金融科技赋能力度,深入推进系统平台建设,大赢家APP稳定运行,着力实现客户和业务发展需求,满足业务发展。全新打造的新一代移动终端申财有道APP已进入逐步推广阶段,融合多种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涵盖股票、债券、理财的全方位多层次财富管理服务体系,快速洞悉市场变化、洞察客户需求,为广大投资者客群提供更广阔、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实现投顾专业能力与客户服务的精准匹配。
  2024年展望:2024年度,公司将进一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继续稳步推进以资产配置与增值、投顾服务、金融科技为抓手的财富管理模式转型,构建高质量客群服务核心竞争力,建设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持续加强渠道建设,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全面提升投顾资产配置能力及服务质量,从卖方销售转向以资产配置为核心、多方共赢的买方投顾模式;多措并举,推动公司财富管理转型走深走实,打造申万宏源财富管理的特色品牌。
  (2)期货经纪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的正式实施,期货市场的制度基础不断完善,各大期货交易所品种创新步伐加快,产品体系日益丰富,运行质量持续改善。报告期内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品种体系不断丰富,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85.0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人民币568.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0%和6.28%;累计上市期货期权新品种21个,总品种数达到131个,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市场管理风险、配置资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期货业协会,2023)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主要通过申万期货、宏源期货开展期货经纪业务。
  2023年,申万期货夯实客户基础,深入推进以经纪业务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业务体系发展,进一步优化公司盈利结构,加快推动各项重点指标提升和重点工作落地,新增客户数量持续提升。灵活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扩大做市商业务范围和规模,服务完善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和期货市场功能发
  易所、协会及媒体等奖项100余项。
  宏源期货围绕金融机构、产业机构客户持续发力,机构客户占比持续提升,产业客户权益同比增长23.56%。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新成立上海、广东等3家分公司,推动杭州、天津等重点区域分支机构翻牌分公司。年内公司实现日均客户权益人民币135亿元,法人权益占比63.34%,业务规模、行业排名保持稳定。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继续突出以经纪业务为基础,夯实代理业务基本盘、推动风险管理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创新业务转型、打造多元衍生品服务体系,提升具有公司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一流期货及衍生品服务商。
  (3)融资融券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随着融资融券业务多项利好政策落地,市场整体融资融券规模有所提升。截至2023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16,508.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17%。
  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公司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聚焦机构化和数字化转型,丰富业务策略,强调科技赋能。报告期内全面推进“1+N”平台建设,机构客户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业务余额人民币616.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5.35亿元,其中:融资业务余额人民币610.6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人民币29.69亿元;融券业务余额人民币5.5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人民币4.34亿元(按证券公司监管报送口径统计)。公司整体融资融券业务的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47.20%,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报告期内,随着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公司及时完成转融资和转融券全面市场化系统改造,持续优化券源管理功能,推动实时券指定券源系统功能上线。2023年2月,申万宏源证券、申万宏源西部首批获得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资格。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聚焦客户需求,持续加速机构化和数字化转型,稳步推动业务创新,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推进融券通客户端上线,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同时,结合国内外经济、行业发展形势,持续做好全面注册制下信用业务风险管控,促进融资融券业务高质量发展。
  (4)股票质押式融资业务
  场参与各方愈发重视股票质押风险防范,普遍采取“降规模、调结构”的策略,主动调整股票质押式融资业务定位。
  经营举措及业绩:报告期内,公司股票质押式融资业务遵循“小规模、分散化”的业务思路,进一步加强项目风险管理,高质量发展股票质押业务。公司股票质押式融资业务坚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为符合标准的服务于国家战略融资项目、中小微融资项目提供绿色通道,与此同时,为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相关存量股票质押项目加速退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业务融资余额人民币15.17亿元,较年初下降约67.39%。
  2024年展望:公司资本金充足、业务种类齐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今后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把股票质押业务作为服务客户的重要工具,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切实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
  (5)金融产品销售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不断深化,行业监管新规频出,投资环境和业界生态进一步优化,有效引导金融加码实体经济服务及居民基础资产配置需求的满足。大型券商依托雄厚的资本金实力,充分发挥内部主动管理与风险定价能力、资本、风控、销售、协同、科技等综合能力协同,财富管理领域“强者恒强”的趋势进一步显现。作为投资者资产配置服务的重要手段,金融产品业务能力也逐渐成为衡量券商财富管理业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在财富管理转型的行业大背景下,金融产品业务能力逐步由过往产品销售能力向产品保有能力、金融产品综合投顾服务能力方向转型升级。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金融产品销售包括销售公司自行开发的金融产品及代销第三方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类型涵盖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收益凭证、质押式报价回购及其他金融产品等。
  2023年,公司全面贯彻大财富管理的理念,秉持“金融为民”职责使命,着力提升“产品力”建设,持续推进业务产品化能力提升、产品体系提质的选品布局,强化券结、定投、指数化产品的业务布局,加强产品业务赋能及合规风险防范,通过完善科学化产品研究和评价体系、客户分级服务体系,持续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多层次的产品服务,顺应居民财富配置需要。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金融产品人民币4,726.69亿元,较上年增长18.19%,其中:自行开发金融产品人民币4,341.82亿元,代理销售第三方金融产品人民币384.87亿元。
  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券结、定投、指数化产品布局,全面做大产品保有规模;加强资产配置能力建设,加强指数类产品及高定业务布局,提升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输出能力;以个人养老金、基金定投业务为抓手,全面优化客户服务体系,推动产品销售业务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3.机构服务及交易业务
  机构服务及交易业务包括主经纪商服务、研究咨询、FICC销售及交易、权益类销售及交易和衍生品业务等。报告期内,公司机构服务及交易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93.16亿元,同比增长2.50%。
  (1)主经纪商业务市场环境:
  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推行,发行、交易机制等资本市场基础功能持续完善,资管新规的全面实施以及场内外衍生品种类日益丰富,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策略和风险对冲手段,机构化、产品化趋势日渐加强,券商客需驱动的机构交易性资本中介业务明显增长。
  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券商向买方财富管理中介转型的需求日渐紧迫。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主经纪商服务涵盖交易席位租赁、PB系统、上市公司服务及基金行政服务。
  2023年,公司机构业务积极应对公募基金交易佣金调整所带来的挑战,协同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聚焦公募、保险、私募、银行和大型机构客户,为其提供研究、产品和交易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打造机构业务全业务链,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业务转型并初具成效。此外,公司机构业务依托控股子公司申万研究所强大的研究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积累机构客户资源,助力机构业务发展。
  席位租赁方面,报告期内实现收入人民币6.53亿元,沪深席位交易份额3.46%,其中基金分仓交易份额3.48%;保险分仓交易份额3.36%。
  PB系统方面,公司持续加强对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重点机构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报告期末客户1,515家,规模约人民币3,46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51%。“SWHYMatrix”极速交易平台持续完善功能、优化性能,可为机构客户提供丰富的交易终端系统功能和算法,报告期末公司“SWHYMatrix”极速交易平台接入产品规模达人民币242.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65%。
  基金行政服务方面,公司依托高效专业的基金综合管理平台,搭建对管理人的贴身服务体系,提供产品托管和运营的全周期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新增私募基金、私募资管计划的托管及运营服务只数300只,其中新增私募托管数量于券商托管机构中排名第11。此外,公司托管业务条线注重打造比较优势,形成内部协同、自主营销、运营优化三方合力,持续推动了业务高质量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基金运营服务连续六年通过ISAE 3402国际鉴证,基金托管业务连续三年通过ISAE 3402国际鉴证。随着服务产品数量、规模扩容,服务产品及客户类型的进一步丰富,公司托管业务承载能力、综合服务能力争先进位,市场认可度稳步提升。
  (2)研究咨询业务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主要通过申万研究所开展研究及咨询业务。
  2023年,申万研究所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总基调,积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金融报国”的情怀和政治担当,践行“有信仰、敢担当”的国有金融企业使命和责任。着力布局深度研究,切实发挥品牌优势,研究深度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影响力持续巩固。
  一是以金融力量服务国家战略。报告期内申万研究所深耕科技行业,发布《申万宏源2023AIGC大模型白皮书》,助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布《十年“带路”,百年重塑》白皮书,献礼“一带一路”十周年。连续四年与央视总台合编并发布《科创
  究院,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专业产融研究成果赋能拓展资本服务价值链。二是发挥研究特色,巩固既有品牌优势。在权威评选中保持优异成绩,为业内唯一连续21次上榜“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本土金牌研究团队”重量级团体奖项券商。持续深化ESG研究,连续两年荣膺新财富最佳ESG实践研究机构第一名。三是发挥智库和研究品牌优势,促行业发展扩品牌影响。推出发展地方经济决策丛书,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紧抓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提供思路参考;积极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证券行业的职责使命。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强化“投研+政研+产研”研究体系,以专业能力与差异化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对内积极协同支持公司各业务条线发展,对外保持卖方研究影响力,积极投入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持续提升决策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
  (3)自营交易
  公司自营交易业务以“交易型投行”战略目标为引导,以本金投资“非方向、低波动、绝对回报”为核心,以客盘交易优先做大做强为理念,以轻重资本业务融合发展为思想,以“轻型化”、“数字化”和“体系化”建设为导向,赋能公司高质量稳健发展。
  ①FICC销售及交易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中国债券市场全年表现相对平稳,回报稳健,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涨幅4.79%。货币政策稳健宽松,债券利率全年呈现震荡下行态势。国债长期限关键期限利率低位震荡,超长期利率创近年来低点。信用债市场尾部风险降低,机构配置需求旺盛,票息资产利差持续压缩,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走势。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FICC业务坚持“本金投资”与“客盘交易”双轮驱动,不断丰富盈利模式,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FICC业务链条。报告期内,公司贯彻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健开展投资业务,加快客盘业务发展,各项业务取得积极成效。传统债券自营业务方面,充分发挥投研优势,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时做大做优资产配置,资产组合不断向高评级、高流动性集中,策略交易日渐丰富,投资收益稳步提升;量化交易、指数交易、商品CTA等套利类策略标的与策略类型的研究开发持续加快,套利策略规模不断扩充。客盘业务方面,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及产品创设、投资交易能力,丰富固收类金融服务链,提升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其中,投顾、收益凭证等业务规模显著增长;债券衍生品业务持续发力,新增名义本金规模同比大幅增长,新增信用保护工具业务规模位居行业第3;做市业务稳步发展,持续扩大做市品种及规模,助力激发市场活力。
  公司积极推进各类业务创新,深度参与资本市场创新实践和改革试点,不断创新金融指数和投资交易,报告期内新获首批参与沪深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资格、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场外期权业务实现多笔“首单”创新:与实体企业达成首单
  别于上述期货上市首日即完成相关场外期权交易,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新工具。
  此外,公司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扎实服务国家战略,践行金融服务实体,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报告期内,公司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
  期权方案并减免相关费用,助力企业恢复生产,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
  债券销售交易方面,公司充分发挥客户资源和债券销售专业优势,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体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动数百亿地方债发行落地,助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防风险与促发展并重;销售中小微企业债券达千亿元,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销售绿色债、低碳转型债等品种超百亿元,助力双碳目标、绿色发展战略实现;深挖“一带一路”债券、乡村振兴债券、科创票据等特色债券,提供融资支持。报告期内,公司银行间销售业务规模、地方债销售规模均位居市场前列。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FICC业务将持续贯彻“三条盈利曲线”战略思想,巩固以债券多策略为基础的第一盈利曲线,夯实固收投研,持续提升固收自营基本盘盈利能力,加速客盘交易、投资顾问业务在内的第二盈利曲线布局,打造标杆产品,持续做大综合金融服务,坚持探索多资产多策略的第三盈利曲线,优化组合大类资产配置,力争获得优异的投资经营业绩。
  ②权益类销售及交易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美联储持续加息,美国10年期国债维持高位,资产价格承压。叠加国内新发基金份额大幅下降、北向资金外流等多重不利因素,导致权益市场呈现前高后低的震荡走势。从主要指数表现看,上证指数、深圳成指、中证800指数、创业板指分别下跌3.70%、13.54%、10.37%、19.41%。
  波动控制等能力建设,推动组合提质增效,实现投资正回报。报告期内公司新获首批北交所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资格,做市交易产业链得到进一步丰富。
  营管理机制,打造立体化证券投资交易体系。
  ③衍生品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延续,地缘冲突时有发生,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波动加大,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指数的波动率持续运行在历史低位,股指期货贴水在四季度前也处于历史低位。受市场环境影响,行业场外衍生品存续规模有所波动,但整体稳中有升,跨境业务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业务规模屡创新高,参考境外发达资本市场体量和衍生品规模,国内衍生品业务
  动衍生品满足市场各类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经营举措及业绩:2023年,在市场震荡行情下,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积极调整策略,克服多重挑战,保持竞争优势。场外业务方面,公司通过投研赋能和金融科技赋能,形成持续迭代的对冲模型框架,提升对冲交易效率,降低对冲成本,采用精细化职能分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创设,实现场外衍生品累计新增规模的持续增长,业务排名稳居行业前列;DeltaOne业务稳健发展,建立了拥有超过2,800只股票的券池,满足客户融券需求;报告期内跨境业务保持高速增长,新增规模同比增长超两倍。场内做市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多项权益和商品业务资格,做市牌照数量稳居行业第一梯队,继续全面优化做市系统和策略迭代,盈利能力稳步提升。量化业务方面,公司依托强大的量化策略研发能力,以衍生品形式向客户持续输出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并配合多家金融机构完成定制指数的开发。
  公司立足衍生品定价和交易的专业优势,坚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联合中证指数公司,牵头发布“智选沪深港航空科技指数”,逐步围绕航空科技主题打造多层次产品体系,同时引导长期资本关注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上市公司;开展工业硅品种做市交易,有效促进碳中和交易市场活跃度;推进金融产品创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行“乡村振兴公益附捐型”收益凭证产品;实施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为生猪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工具;设计跨境套期保值工具,为制造业企业的跨境采购需求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支持企业规避成本波动、做实风险管理。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和金融领域改革发展大局的核心定位,充分发挥衍生品风险管理的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充分结合对2024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在产品方面,健全和丰富产品体系,持续推进产品创新结构研发,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配置和交易需求;在对冲交易层面,提高参数管理和模型迭代,提升对冲交易效率和收益水平;在跨境业务层面,满足客户跨境交易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和盈利能力。场外业务方面,持续提升产品、定价、交易等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场内外衍生品交易及产品创设的一体化平台,持续利用衍生品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及资产配置工具,为机构和专业投资者提供差异化、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场内业务方面,继续优化做市系统的全链路性能,进一步打造多样化的交易策略,争取获得更多品种的做市资格。量化业务方面,进一步丰富量化策略和策略指数研发,扩大指数产品化规模,形成自研特色指数的品牌效应。人才队伍方面,进一步加强衍生品业务人才团队建设,努力发挥衍生品业务引领优势,协同公司综合业务发展。
  4.投资管理业务
  公司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资产管理、公募基金管理以及私募基金管理等。报告期内,公司投资管理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1.68亿元,同比下降24.37%。
  (1)资产管理业务市场环境:
  2023年以来,受到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监管规则趋严、股票市场震荡下行、地方债务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面临较多挑战。后资管时代,资管新规实施5年后
  业呈现公募化、主动化、标准化、权益化发展态势,券商资管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内外部分工协作持续深化,大资管行业竞争不断加剧,资管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格局。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主要通过申万宏源证券、申万宏源资管、申万菱信、申万期货、宏源期货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2615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通过设立全资资产管理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从事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报告期内,申万宏源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取得《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并于2023年10月9日展业。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以子公司设立为契机,立足于“主动管理能力转型”和“专业化改革”的中心任务,坚持以客户利益优先,主动促转型、调结构,夯实保证金、FOF以及“固收+衍生品”类产品业务优势,重点部署制度建设、研究改革和投研互动三大体系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人民币2,017.45亿元,其中主动管理资产规模人民币1,816.87亿元(含专项资管业务),主动管理规模占比90.06%,主动管理规模占比稳步提升。衍生品产品持续发力,衍生品赋能“固收+”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发行“固收+衍生品”类资管计划共计45只,发行规模人民币57.72亿元,较上年增长87.4%,年末存续规模人民币55.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2.6%。积极拓展大集合参公产品等普惠金融产品规模,截至报告期末保证金产品日均规模较上年提升8.31%。深耕细作渠道拓展,提高产品渗透率,国有股份制大行、理财子和核心互联网渠道已实现全面覆盖。ABS业务以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发挥资产证券化专业优势,创新开展各类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报告期内公司ABS业务新增管理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7.10%,发行单数市场排名第13
  (2)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市场环境: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净财富的快速增长,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十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截至报告期末,全部145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在管的公募基金产品11,528只,净值合计人民币27.60万亿元(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报告期内A股低迷反复,债市先抑后扬,公募基金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出现下滑,产品新发陷入近期冰点,基金行业降佣与降费正式落地、机构定制类债基监管趋严、基金子公司分级评价出台开始加速清退。
  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积极切实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以资产配置与增值、投顾服务、金融科技为抓手,构建高质量客群服务核心竞争力。公司基金投顾业务顺应大财富管理趋势,持续在投资端和服务端双向发力。投资端从客户需求出发,满足不同场景下投资需求;服务端着力于丰富基金投顾顾问服务体系,建立多维度客户陪伴服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公募基金投顾累计签约客户超7万人,累计复投率达85%以上,客户平均使用投资顾问服务时间超989天。
  申万菱信以持续建设完善集研究、投资、风控于一体的关键假设平台为依托,有效发挥全面风险管理的“滑雪杖”作用,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塑造长期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申万菱信进一步增强自研的关键假设平台KAP对于大类资产配置和组合构建能力的赋能,海青年技能大赛-青年金融业务创新三等奖。截至报告期末,申万菱信公募管理规模人民币789.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4%,非货公募管理规模人民币711.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
  富国基金继续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均衡推进各项业务,总体发展平稳有序,管理资产总规模较上年末保持增长。公募基金业务中权益、固定收益、量化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均衡发展的格局继续得以保持,中长期业绩保持优良。养老金业务的管理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再显“长期资金”的战略性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富国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人民币1.4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资产规模逾人民币8,900亿元。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持续聚焦证券公司本源和主责主业,积极布局买方投顾业务模式,努力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投顾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让更多的投资者获得更全面、智能、多样化的财富管理服务体验。申万菱信将采取“均衡聚焦、持续数字化”的发展策略,业务端重点推动主动权益、固定收益与量化指数,市场端全力推动零售与机构均衡发展,充分聚焦各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塑造中长期核心竞争力,以数字化战略的优化实施为抓手推动公司长期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特色的塑造,充分聚焦投研体系和投顾端的创新开展工作,切实做好数字金融的大文章。富国基金将继续协同发展各项公募、非公募业务,持续加强各项业务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客户体验。
  (3)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近年来,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推动私募股权行业兴起,叠加政策层面持续支持私募股权行业稳步发展,推动“募投管退”良性循环生态加速形成。报告期内,因受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波动影响,募资、投资以及退出均受影响。
  经营举措及业绩:公司主要通过宏源汇富、申万投资等开展私募基金管理业务。
  宏源汇富坚持行业、区域、客户聚焦,以综合金融服务为视角开展私募基金投资管理业务,不断做大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深入布局优质资产,切实服务国家战略。募资端,在大西南、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强与战略客户合作,在四川成都和浙江湖州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聚焦重点行业,以所管理母基金为抓手,发起设立新能源、半导体和智慧家庭等多支产业子基金,不断丰富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资工具。
  截止报告期末,在管私募基金规模超人民币150亿元。投资端,聚焦服务国家科技自强和绿色发展战略,在半导体、信创、新能源等领域完成多单股权项目投资,进一步夯实优质资产储备。报告期内,多个被投企业完成IPO发行上市。
  申万投资充分发挥公司私募基金管理平台的作用,强化“投资+投行”联动,聚焦智能制造、TMT、医疗大健康、新能源与新材料四大投资赛道,设立涵盖PE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地方政府基金、并购基金、定增基金及夹层基金在内的全品类股权投资基金,通过PE+产业集团、PE+政府投资平台,以“PE+”业务模式赋能产业集团、政府投资平台扩规模、建生态和布局新兴产业,提升行业整合能力,为客户获得更好的财务回报。截至报告期末,累计管理总规模超过人民币175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60家,已退出项目平均年化收益率约12%。报告期内,申万投资注重创新驱动,开拓业务领域,完成公司“首个”新能源电站类并购投资项目,参与设立首支聚焦于航空航天主题的基金等,助力重点产业发展、关键区域经济发展,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升级。
  2024年展望:2024年,公司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聚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导向的重点区域和优质资产,持续推进专精特新基金的设立,积极设立区域基金,丰富基金产品线,不断加强投资能力建设,进一步梳理区域、行业投资核心逻辑,高质量做好基金募集与运维,基金投资,以及投后与退出管理。
  (三)业务创新情况
  2023年度,公司在企业金融、个人金融、机构服务及交易、投资管理四大业务板块持续加大产品与业务创新力度。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是资本市场迈向金融强国建设的起步年,在中美不断加强合作对话以及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将呈现明显的边际改善趋势。证券行业将持续助力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服务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发挥更重要作用。预计未来证券行业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一是北交所业务将进一步高质量扩容,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将持续深化,北交所IPO储备充足、专注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投行产业链强的证券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二是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下,证券行业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发展重点。
  随着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可能有所提升,财富管理业务的基本盘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基金投顾业务的重要性将有所提升。三是随着更多证券公司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布局,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权益资产配置加大,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将扩容,迎来新的发展,通过做强主动管理和完善产品设计,推动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主动化、公募化、权益化、差异化发展。四是聚焦“五篇大文章”,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证券公司将积极服务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服务好实体企业与居民需求。五是持续推进衍生品业务扩容。近年来收益互换、场外期权、嵌套场内期权的收益凭证等衍生品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重点业务,未来对冲工具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衍生品业务发展,以衍生品交易工具及成熟的投资交易能力为纽带,将助力公司投资银行、经纪、财富管理、国际业务等各项业务开展。六是证券行业双向开放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将持续深化境内外互联互通机制,扩大互联互通资产标的,进一步优化跨境交易机制,证券行业将抓住机遇,持续推进跨境业务高质量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公司实际情况,公司研究制定了《申万宏源2021-2025年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未来坚持一体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总体发展策略,总体发展目标是“成为以证券业务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稳中求进为主基调,以投资+投行为特色,金融科技赋能的一流综合金融服务商”。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深化巡视“回头看”整改和成果运用,以建设“一流综合金融服务商”为目标,强化战略引领、优化战略布局,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优化体制机制、加快业务转型,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质效,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新的贡献。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结合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监管环境和公司自身情况的分析,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因素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创新业务风险、声誉风险和汇率风险等。
  1.市场风险
  公司市场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自营投资业务、自有资金参与的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务领域。报告期内,各项投资业务总体经受住了市场下跌的考验。报告期末,申万宏源证券(含子公司)自营投资业务VaR(1天,95%)为人民币2.4亿元。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国际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我国经济发展依旧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市场风险管理面临较大挑战。
  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针对年内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震荡波动行情,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趋势的跟踪分析及研判,加强对大类资产风险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及时做好主动应对。
  (2)严格执行自营投资、自有资金参与资产管理等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指标。
  (3)优化量化风险指标评估体系,包含在险价值、贝塔、波动率、希腊字母、利率基点价值、久期和投资集中度等风险计量指标,结合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多种方法或工具进行计量评估。
  (4)规范模型全流程管理机制,强化模型验证和模型风险评估,加强对各类金融资产VaR模型的回测检验,充分发挥VaR模型在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5)对风控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和分级预警,逐日计量和监控市场风险限额相关指标,对公司整体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6)在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前,严格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并由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出具风险评估报告。
  2.信用风险
  公司信用风险敞口主要分布在融资类业务(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固定收益自营业务、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和非标投资等领域。
  国内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部分高风险行业主体,或自身造血能力差、短期债务周转压力较大的企业信用风险仍然较大。在违约事件频发背景下,信用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持续优化公司及子公司统一的内部评级体系,加强对业务主体的准入管理,具有信用风险敞口的业务主体均需满足公司统一内评准入标准,并搭建境外主体内部评级模型。
  (2)实行统一的、以实控人为主体的同一客户管控机制,实现了公司及子公司范围内的同一客户统一授信。
  (3)对全市场负面舆情信息进行监控,结合二级市场价格、主体利差、隐含评级等信息建立违约预警机制,并将监控预警结果运用到评级结果更新、授信额度调整、负面清单准入
  原始权益人真实的经营状况、信用资质、关联关系等,以及基础资产的合法性、真实性、现金流稳定性等,强化审核决策,严格落实项目实施的前置条件,持续跟踪项目存续期状况,发现风险隐患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信用违约风险。
  (5)建立风险资产违约处置管理流程,根据违约事项的具体情况,通过担保品追加、担保品变现、提前了结合约、诉讼追偿等多种方式,及时处置、处理和化解信用风险。
  3.流动性风险
  针对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公司不断完善流动性储备管理体系,加强对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总量和结构管理,流动性储备较为充足;另一方面,在考虑宏观市场环境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各期限资产比例、平衡债务到期分布、提升融资渠道多样性、优化负债期限结构、动态监测现金流缺口、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演练等,有效防范了流动性风险的发生。报告期内,申万宏源证券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率(NSFR)两项流动性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标准。
  受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加息、境外银行破产事件频发、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境外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加剧、全球和国内资本市场持续震荡,国内宏观政策和资金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受此影响,公司业务条线资金使用情况的波动性亦加大,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公司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加强金融市场行情研判,紧跟央行货币政策动态,做好全面资本规划,不断优化公司优质流动性资产结构,保障公司业务资金需求及到期债务偿付。
  (2)加强流动性风险状况动态监控,持续跟踪和评估流动性监管指标、现金流缺口、流动性储备等信息,开展流动性风险预警工作。
  (3)优化流动性风险计量模型,提升对公司业务现金流的变动预判和缺口分析能力。
  (4)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评估业务规模大幅扩张、市场极端变化等情况下的流动性压力,并加强对场外衍生品业务流动性风险的压力评估,提前做好流动性冲击的应对预案。
  (5)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评估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应对能力,不断完善流动性应急情景,提升应急演练的实战性,增强公司应对流动性危机的能力。
  (6)重要业务单位(含子公司)建立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防范业务流动性风险向公司传导。
  (7)完善子公司流动性风险限额指标,并加强日常风险监测,强化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分布于公司各项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中,主要源于人员操作差错、系统缺陷、流程不完善及外部事件等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因人员操作差错、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等因素引发了一些操作风险事件,个别事件引发客户投诉及索赔、监管关注等。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化解风险,较好地保证了公司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通过优化复核机制、规范业务流程、完善系统缺陷、开展业务培训等措施,防范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随着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等,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加,给操作风险的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
  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持续健全操作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操作风险管理要求。
  (2)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前瞻性,深入开展操作风险评估,尤其针对新业务和新系统上线前,开展专项自评估工作,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并加以控制。
  (3)不断完善业务系统前端控制功能,对重要环节实施系统管控,减少人工操作。
  (4)加强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功能验证及日常监测,并制定信息系统安全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
  (5)持续开展典型风险案例宣导及业务培训,加大员工差错考核力度,不断提升员工业务能力和风险管控意识。
  5.政策风险
  公司整体经营和各项业务发展受政策影响较大。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等的变动会影响证券市场的走势,从而对证券公司的经营和业务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发布一系列监管政策,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管理规则,强调业务规范发展,对证券公司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聚焦主责主业,以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助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2)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动态的研究与分析,适时调整风控政策和业务策略,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切实防范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
  (3)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变动趋势,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和联系,针对主要业务相关的监管政策进行分析解读,并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员工的政策敏锐度。
  (4)严格落实并执行监管有关规定,完善相关业务的制度建设和系统建设,加强风险管控力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
  6.法律合规风险
  报告期内,监管机构陆续颁布了投资银行类业务、经纪业务、私募资管业务、私募基金业务、信息安全、程序化交易等方面的新规,并就《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全面强化证券公司经营管理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对证券公司的检查力度,并坚持穿透式监管、全链条问责,对违法违规行为从重从严处罚。公司法律合规管理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
  公司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持续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及时编制《法律合规信息快讯》《新规速递》,开展合规专题培训。
  (2)持续强化新规宣导,积极推动新规落实。
  (3)持续加强重点业务领域的合规审查,强化合规自查检查。
  (4)认真组织做好客户交易行为管理,持续加强反洗钱、信息隔离墙管理,严格落实客户适当性管理要求。
  (5)持续完善法律合规管理体系,优化考核问责机制,加强法律合规人员队伍建设。
  7.创新业务风险
  公司坚持守正创新,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开放,部分金融业务结构和产品类型日趋复杂,创新业务风险进一步显现,相应的风险管控机制、标准等需要加强。
  公司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持续完善产品与业务创新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对公司及子公司创新业务的审核,并协调跨条线的创新业务开展。
  (2)修订完善与创新业务配套的相关制度,强化对创新业务人才储备,确保在制度、人才等配套措施到位的基础上稳步开展创新业务。
  (3)将子公司新业务、新模式、新产品等事项纳入公司分级评审决策体系,在子公司一级评估的基础上,由公司风险管理等部门进行二级评估审核。
  (4)将创新业务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纳入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并不断根据业务运行情况,动态调整控制阀值。
  (5)加强创新业务信息技术系统建设。持续完善业务管理、风险监控等各项系统功能,切实发挥系统对业务的支持保障作用。
  (6)定期开展创新业务跟踪管理,对创新业务的风险收益情况以及风控措施有效性进行全面回溯评估,并将回溯评估结果纳入年度风险管理绩效考核,不断完善创新业务风险管控措施,推动创新业务稳健开展。
  8.声誉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公司对声誉风险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了职责明确的声誉风险管理框架、职责分工、管理要求等。公司遵循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明确了声誉风险报告协调机制、识别评估机制以及应急处置机制,与此同时,公司通过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实施舆情监测,对舆情实施分类分级管理,能够在日常经营及管理中能够主动发现和化解声誉风险,极稳妥应对各类声誉风险事件。
  9.汇率风险
  公司绝大部分的资产、负债、收益、成本及费用均以人民币列示,外币资产、负债及收入的占比较小。公司开展跨境衍生品业务挂钩的标的资产、境外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持有的资产,主要以港币、美元等外币计价,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
  公司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对汇率走势的分析和研判、设定外汇风险敞口限额,探索采用外汇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方式进行汇率风险对冲,有效控制汇率风险。未来,随着公司国际化业务布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汇率的研究,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冲管理汇率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