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发动机业务和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 产品类型:

    发动机、工业级电子产品

  • 产品名称:

    发动机 、 配件及其他 、 技术服务 、 工业级电子产品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特种设备制造;检验检测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一般项目: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机械设备研发;通用设备修理;机械设备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制造;其他电子器件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集成电路销售;润滑油销售;模具制造;模具销售;货物进出口;机械设备租赁;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严禁从事转租房业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金属材料制造;矿山机械制造;电气设备修理(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3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发动机行业(台) 3.52万 - - - -
库存量:电子行业(套) 2.72万 - - - -
发动机行业库存量(台) - 4.58万 - - -
电子行业库存量(套) - 6.76万 6.30万 5.45万 6.05万
柴油机行业库存量(台) - - 4.05万 2.65万 1.45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4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8.31亿 15.65%
客户2
6.83亿 12.85%
客户3
3.07亿 5.77%
客户4
2.62亿 4.93%
客户5
1.70亿 3.2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2.9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6.89%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5.14亿 30.92%
供应商2
4.66亿 9.53%
供应商3
1.27亿 2.59%
供应商4
1.21亿 2.47%
供应商5
6747.54万 1.3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5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5.21亿 10.87%
客户2
3.76亿 7.85%
客户3
3.70亿 7.73%
客户4
2.39亿 4.98%
客户5
1.99亿 4.1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8.5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25%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3.36亿 17.45%
供应商2
12.49亿 16.30%
供应商3
1.20亿 1.56%
供应商4
7470.33万 0.98%
供应商5
7384.94万 0.9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5.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4.7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3.38亿 16.66%
客户2
12.11亿 15.09%
客户3
3.91亿 4.86%
客户4
3.36亿 4.19%
客户5
3.20亿 3.9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5.2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4.95%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5
  • 供应商4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8.04亿 23.00%
供应商2
13.19亿 16.81%
供应商3
1.89亿 2.41%
供应商5
1.07亿 1.37%
供应商4
1.07亿 1.3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2.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24%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6.82亿 16.81%
客户2
10.42亿 10.41%
客户3
7.08亿 7.07%
客户4
4.05亿 4.04%
客户5
3.91亿 3.9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1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1.00%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6.45亿 13.73%
供应商2
15.77亿 13.16%
供应商3
2.22亿 1.85%
供应商4
1.39亿 1.16%
供应商5
1.32亿 1.1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3.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3.19%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7.36亿 25.49%
客户2
10.39亿 15.25%
客户3
8.07亿 11.85%
客户4
4.20亿 6.17%
客户5
3.02亿 4.4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1.6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28%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1.00亿 12.36%
供应商2
7.67亿 8.61%
供应商3
1.29亿 1.45%
供应商4
9203.50万 1.03%
供应商5
7383.91万 0.8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1、发动机业务  公司主导产品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商用车企业,商用车产销量直接决定公司产品的需求。  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多地汽车营销活动、企业新车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整体产销量较同期呈现回升态势。根据中汽协反馈数据显示,2023年,商用车产销累计完成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根据中内协反馈数据显示,2023年,柴油机累计销量511.65万台,同比增长10.54%。报...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汽车制造相关业的披露要求
  1、发动机业务
  公司主导产品的下游客户主要为商用车企业,商用车产销量直接决定公司产品的需求。
  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多地汽车营销活动、企业新车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整体产销量较同期呈现回升态势。根据中汽协反馈数据显示,2023年,商用车产销累计完成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根据中内协反馈数据显示,2023年,柴油机累计销量511.65万台,同比增长10.54%。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各型发动机37.32万台,同比增长12.72%。
  2、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公司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所处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随着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备,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前景广阔。报告期内,公司工业级电子产品的销售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主要业务、产品及用途
  1、发动机业务
  公司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1)公司生产的DEV系列车用柴油发动机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升功率、升扭矩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尾气排放满足国六法规排放标准,可匹配轻卡、中卡、轻客、皮卡、乘用车、自卸、重卡等车型,能够有效满足对应车型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舒适性等多样化需求。
  (2)公司生产的YN、DEF系列非道路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已达到国家第四阶段法规排放标准,其中,YN经典动力系列适配经济型车型,DEF高端动力系列适配中高端车型,具有动力强劲、油耗低、噪音低、可靠性好的特点,报告期内,公司已初步完成部分非道路产品在大马力大厂的匹配搭载布局。
  (3)公司研发的G系列汽油发动机具有低油耗、低成本、低速高动力等特点,主要匹配微卡、轻卡及皮卡等车型。公司推出的G16、G20汽油机已在江淮、福田、上汽、山东凯马、成都大运、四川南骏、重庆庆铃等主流品牌商用车上进行搭载。
  (4)公司研发的YN30NF天然气发动机是国内第一款批量投产的国VI四缸燃气机并获得中国源动力“品牌先锋”称号,目前该发动机已经在福田、江淮、东风、南骏等主流车厂进行搭载。
  2、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全资子公司铭特科技主要从事各类工业级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领先的工业级电子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工业级电子产品广泛运用于加油(气)机行业、新能源充电桩行业、自助终端支付及新零售行业等几大板块。除立足传统卡支付系统业务外,铭特科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在汽车电子行业大力拓展汽车发动机传感器和线束业务,持续研发新产品。
  (二)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采购、生产、销售体系相对完整,业务较集中,采取“以销定产”模式,即:公司销售部门接到客户订单后,结合产品库存,下达销售需求计划,生产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生产。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部门提供的生产订单,编制采购计划,下达采购订单,分批向上游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各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生产产品,最后由销售部门完成产品销售及服务。
  (三)业绩驱动模式
  公司按照集成化设计理念,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对车用柴油发动机产品、非道路 T4产品、汽油机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并结合地方政策进一步细化“一厂一策”营销策略和品牌差异化推广方案,打好产品组合拳全面推进全自主可控车用产品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传统内燃机竞争力。在新能源方面,公司以“双碳”战略为指引,加快构建完善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并驾齐驱的产品战略布局,持续加大混动、增程式、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推广,努力实现公司战略转型新突破。在工业级电子产品方面,公司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在汽车电子行业大力拓展汽车发动机传感器和线束业务,持续研发新产品。
  (四)产能状况
  报告期内,公司发动机业务在国内主要有昆明、成都、青州、合肥等生产基地,已具备年生产 85万台发动机的能力。
  零部件销售模式
  根据不同的配套市场,公司销售模式分为直销模式和经销商模式。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发动机业务
  1、技术优势
  公司一贯注重产品研发创新,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平台为依托,通过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以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企业间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搭建多形式的技术发展平台,将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全面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发动机领域拥有有效专利285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93项,外观专利58项,发明专利34项。
  2、品牌优势
  公司产品跨车用和非道路两大领域,配套范围覆盖商用车、乘用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发电机组等板块。“云内”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云内”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云内”牌四缸柴油机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免检标准。公司连续多年被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内燃机工业突出贡献企业”、“中国内燃机行业排头兵企业”、“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百年成就奖”;并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中国机械百强企业”;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动机行业龙头企业”和“全国百家优秀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凭借四缸柴油机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公司与云内集团旗下无锡恒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商用车自主可控尾气排放后处理系统关键部件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营销服务优势
  公司在全国共设立了45个驻外机构以及覆盖区域广阔的特约售后服务网点,现有2600余家特约售后服务站点和50余家配件代理商,在天猫等网站建立云内动力旗舰店,加之引入的“车机一体化”服务模式、远程监控技术及智慧后服务系统,建立了集产品销售、客户服务、配件供应、技术支持和信息收集为一体的营销服务体系,具备较强的销售、市场规划和市场推广的能力,服务覆盖区域广阔,服务响应及时。
  4、质量管理优势
  公司从产品开发、整车匹配搭载、环保信息公开标识、环保关键件质量控制、环保法规等方面建立完善有效的环保关键件追溯机制,确保环保一致性;结合零缺陷、零损失、零公里故障为零、三漏故障率为零的要求,将供应商管理前移到供应商生产过程,有效提升供应商零部件一致性保证能力;从工艺工装优化改进、防错、清洁度提升、技术标准完善等方面有效控制内部生产过程一致性。
  (二)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1、全资子公司铭特科技的工业级电子产品在加油(气)机支付系统、充电桩支付系统及自助设备支付系统等产品领域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实力,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在工业级电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工业级电子产品领域拥有有效专利79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55项、外观专利14项、发明专利10项。另有软件著作权25项。2、铭特科技下属子公司森世泰主营业务为发动机传感器,公司拥有车规级电子零部件产业化能力、传感器陶瓷芯片设计开发、车规级嵌入式软硬件系统研发能力、微弱模拟信号处理与应用能力以及复杂气体探测技术及模型算法等技术优势。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车用传感器领域拥有有效专利6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森世泰研发生产的传感器目前已有20多种广泛应用于本公司发动机,其中国产化自主可控研发的氮氧传感器,现已实现大批量装机。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在中央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多地汽车营销活动、企业新车型大量上市的共同拉动下,整体产销量较去年虽呈现一定程度的回升态势,但从细分来看,传统内燃机行业整体仍然处于低位水平。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升高,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各大车企为了抢占汽车消费市场展开了多轮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了汽车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空间,导致商用车发动机市场竞争、技术竞争、价格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市场竞争,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各型发动机37.32万台,同比增长12.72%,实现营业收入531,439.36万元,同比增长11.79% 。
  2023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商用车发动机市场,公司研发投入及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上升,导致经营成本总体上升,公司日常经营产生的营业收入不足以覆盖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净利润为负值。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各项技术改造升级持续推进产品工艺的降本工作,公司发动机单台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同时公司通过不断加大产品市场开拓,加快产品战略转型,混合动力总成等新产品已投放市场并取得良好的口碑,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另外,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内部管理,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持续加大关键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的降本工作,整体亏损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2023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23,820.93万元,同比减亏3,141.37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454.31万元,同比减亏6,711.73万元。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持续开展传统发动机业务提质降本工作,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1)夯实四缸机产品组合,丰富优化产品布局
  2023年公司调整四缸机系列产品组合策略,通过和行业大厂的交流,在夯实四缸机产品基本盘的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突破,同时不断向大功率段进行优化布局,积极拓展产品向重载卡车的搭载。
  (2)持续加大研发,优化提升产品性能
  公司在燃烧开发、标定能力、机械开发测试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国六车用柴油机全系列产品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及排放法规符合性等多方面进行优化,持续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不断推进老产品“五化”项目(智能化、平台化、标准化、轻量化、模块化)并结合行业监管、应用场景及行业厂家的变化需求,进一步细化产品定位,提升产品在应用开发上的精准度,并持续优化产品性能指标,多方位实现产品的自主可控。
  (3)优化调整策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公司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组合策略,通过在微轻中卡、专用车等商用车市场进行战略调整,在非道路柴油机方面,公司坚持以“大马力大厂”突破为行动指南,市场专项推广小组持续下沉终端市场,公司产品在工程机械等板块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柴油机T4产品匹配搭载推广效果显著,实现了公司产品在车用、非道路市场配套车型的全系列覆盖,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夯实生产基础,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公司通过推行质量管理和能力提升项目以及建立 QMS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流程,全面提升系统精准分析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有效杜绝内部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
  (5)多举措并行,进一步提质增效
  公司坚持“数字云内” 的战略定位,推进公司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从产品研发、工艺技术、采购、生产、销售服务以及职能部室等多方面持续推进精细化降本工作,通过实施财务供应链金融集中管理,搭建优质、敏捷、高性价比的战略采购供应链体系,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公司产品的提质增效。
  (6)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影响力
  公司持续强化 DEV品牌传播,通过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统筹兼顾全产品、全渠道、全市场,夯实市场基础,厚植品牌势能,实现传播声量、销量的闭环营销。同时通过全网的整合营销,深度传递产品及品牌市场影响力,打造产品良好口碑,提升了产品的美誉度。
  2、加快新能源动力布局,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公司始终以“双碳”战略为指引,加快构建完善传统动力与新能源动力并驾齐驱的产品战略布局,持续加大混动、增程式、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推广。报告期内,公司混合动力产品已在江淮、福田、徐工等汽车厂搭载上市,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同时公司深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着力构建燃料电池电堆、系统以及解决方案三大产品体系,为公司后续在新能源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
  3、持续巩固并扩大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工业级电子产品,其中,第二代无感支付读取器已经投入应用市场,并取得良好反馈,为公司创造了新的业绩增长点,公司在加油(气)机支付系统、充电桩支付系统等方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紧抓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机遇,传感器、线束产品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同时持续加快国产芯片替代验证及推广工作,目前公司氮氧传感器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并在多种发动机产品上实现批量搭载。
  4、积极布局子公司资源整合,进一步开拓汽车电子产品外部市场
  经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全资子公司铭特科技下属子公司森世泰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进行增资扩股引入 1家战略投资者。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形成传感器产品市场资源互补,拓展客户资源和提升产品市场份额,同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森世泰的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为传感器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子公司做大做强,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柴油机累计销量前十家企业共销售柴油机超371万台,占柴油机销售总量的72.5%,行业集中度依然较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综合来看,2024年预计行业经济回升向好。但在双碳目标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双重浪潮下,制造业技术升级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加之汽车排放升级和非道路国四标准实施等行业政策变化,各大汽车厂家和用户对发动机产品综合性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新能源、混合动力技术等方面,随着环保要求和国家政策的引导,非道路纯电动产品、混合动力产品等节能清洁的发动机产品市场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二)未来发展战略
  2024年是公司推进“十四五”战略落地、实现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一年,公司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围绕传统内燃机市场转型、新能源战略转型等,加大在柴油机、混动、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加快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进度,加快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布局,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的趋势,强化对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满足,加大对传统市场和新进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不断提高产品销量。坚持“数字云内”的战略定位,加大降本、提质、增效力度,实现公司转型突破。
  (三)未来发展机遇
  1、发动机业务
  2024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好转和公司一系列布局的落地,特别是产品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替代,公司产品的盈利能力将会逐步提升。同时公司全系产品配套覆盖面广泛,随着 RCEP、国际合资合作加快,车用及非道路市场出口量需求将会增大。公司在聚焦传统内燃机业务的同时,向大功率大机型进行结构调整,紧跟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加大技术创新,积极向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等领域横向拓展,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激发公司产业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新能源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将为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工业级电子产品业务
  (1)国内加油机行业,除加油机正常更新换代之外,公司正在将原有的电子专利技术与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研究开发新产品用以配套中石油(化)新零售智慧加油站,公司第二代无感支付读取器已经实现量产,并已经实现在加油机上的搭载。
  (2)国外加油机行业,海外加油机市场EMV的迁移是拓展公司海外市场的一个重大机遇。公司将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海外市场的开拓,加大海外市场的推广销售力度,助力公司业绩增长。
  (3)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的前置条件。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趋势,有望持续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带动充电桩需求的增长,公司配套的充电桩支付系统业务的业绩有望实现增长。
  (4)发动机传感器和线束产品均已实现批量供货,氮氧传感器、陶瓷芯片技术已成熟并已批量生产,随着产品品质的提升和外部市场的开拓,产品收入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5)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工业级电子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国家对高端制造业、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级电子产品行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
  (四)新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要牢牢抓住宏观经济平稳回暖的趋势,继续以“主动识变、敢于破局”为主题,将工作重点放在“强长板、补短板”上,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
  车用柴油机方面:紧抓国家政策和市场变化等机遇,制定“一厂一策”营销策略及品牌差异化推广方案,打好产品组合拳全面推进自主可控车用产品市场拓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传统内燃机竞争力。同时在稳住基本盘的基础上,拓展向上消费,拓展重载卡的搭载,积极推进全自主可控车用产品在各主机厂的量产进度,确保柴油机销量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
  非道路柴油机方面:提高当前存量市场的装机比例并实现战略转型,实现公司传统业务向大马力大厂的转变,充分运用平台资源,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固定动力板块、国际出口等新市场、新业务的拓展,强化非道路板块领域优势。实现非道路在新能源动力市场的突破。
  车用汽油机方面: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公司汽油机产品对微卡、小卡的匹配搭载,加快汽油机增程式混动发动机在轻卡车型的量产进度,并逐步拓展至冷链物流、工程自卸等车型,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新能源动力总成方面:充分完善新能源板块的产品布局,抓住混动产品的潜在市场,加快汽油机增程式动力总成、天然气增程式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的开发,加快构建插电混合动力等产品的布局,实现新能源市场的大幅突破。
  国际市场方面:抓住中老铁路开运中国占据东盟第一大出口市场位置、RCEP生效、新疆自由贸易实验区、东北口岸开放带来的机遇,以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及中东等国家地区为基础,在持续加大公司产品随汽车整车或贸易公司批量出口力度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直通国际市场”,助推公司车用、非道路国际市场业务开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