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航空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维修保障。

  • 产品类型:

    航空机电产品

  • 产品名称:

    液压系统 、 燃油系统 、 环境控制系统 、 航空电力系统 、 高升力系统 、 武器与悬挂发射系统 、 汽车座椅系统 、 空调压缩机 、 高压氧舱 、 等静压机

  • 经营范围:

    主要经营各类飞行器、发动机配套的机载机电系统及设备的研制、生产、销售和服务,并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等领域提供相应配套产品及服务;车船载系统、各类精冲制品、精密冲压模具、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设备、机电设备及系统、电动车、制冷系统、信息系统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2-03-16 
业务名称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2018-12-31 2017-12-31
制冷业-空调压缩机产量(台套) 453.51万 221.85万 315.33万 430.15万 486.35万
制冷业-空调压缩机销量(台套) 400.08万 220.01万 346.26万 430.79万 451.60万
汽车零部件行业-调角器产量(辆份) 432.45万 421.74万 426.03万 677.40万 647.75万
汽车零部件行业-调角器销量(辆份) 420.91万 406.95万 430.08万 649.63万 657.65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0.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3.4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30.66亿 20.45%
客户2
24.79亿 16.53%
客户3
12.27亿 8.18%
客户4
8.84亿 5.90%
客户5
3.55亿 2.3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3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4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5.75亿 5.07%
供应商2
3.80亿 3.35%
供应商3
2.69亿 2.37%
供应商4
2.67亿 2.36%
供应商5
1.43亿 1.2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9.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3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4.89亿 12.18%
客户2
11.43亿 9.35%
客户3
6.40亿 5.23%
客户4
3.74亿 3.06%
客户5
3.11亿 2.5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2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03%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58亿 8.12%
供应商2
3.04亿 6.91%
供应商3
2.51亿 5.70%
供应商4
2.16亿 4.90%
供应商5
1.94亿 4.4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0.4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3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7.88亿 14.74%
客户2
13.41亿 11.05%
客户3
3.55亿 2.93%
客户4
2.93亿 2.42%
客户5
2.66亿 2.1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2.5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3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37亿 3.83%
供应商2
3.04亿 3.46%
供应商3
2.17亿 2.47%
供应商4
2.02亿 2.31%
供应商5
1.99亿 2.2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0.9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16%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5.43亿 13.26%
客户2
12.96亿 11.14%
客户3
7.26亿 6.23%
客户4
2.65亿 2.27%
客户5
2.62亿 2.2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9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2.90%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4.39亿 5.19%
供应商2
1.90亿 2.24%
供应商3
1.69亿 1.99%
供应商4
1.65亿 1.95%
供应商5
1.30亿 1.5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0.7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3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1.22亿 12.15%
客户2
8.54亿 9.26%
客户3
4.63亿 5.01%
客户4
3.31亿 3.59%
客户5
3.07亿 3.3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2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07%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38亿 7.62%
供应商2
2.14亿 4.84%
供应商3
1.63亿 3.68%
供应商4
1.61亿 3.62%
供应商5
1.46亿 3.3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致力于为防务和民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经营航空机电产业相关系统,目前产品谱系覆盖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航空电力系统、高升力系统、武器与悬挂发射系统及基于航空机电核心技术发展的汽车座椅系统、空调压缩机、高压氧舱、等静压机等相关领域。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体制机制方面 公司充分利用实际控制人航空工业的行业优势地位,与主要客户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共赢关系,具备提前沟通、一体化研制、全流程跟踪的独有竞争优势;同时直接控股股东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范围,股东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致力于为防务和民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主要经营航空机电产业相关系统,目前产品谱系覆盖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环境控制系统、航空电力系统、高升力系统、武器与悬挂发射系统及基于航空机电核心技术发展的汽车座椅系统、空调压缩机、高压氧舱、等静压机等相关领域。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体制机制方面
公司充分利用实际控制人航空工业的行业优势地位,与主要客户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共赢关系,具备提前沟通、一体化研制、全流程跟踪的独有竞争优势;同时直接控股股东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范围,股东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具有先行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落实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要求,推进所属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成全级次董事会建设,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效能进一步发挥。
(二)行业标准制定方面
公司在军用航空电源、燃油、环控、液压、悬挂发射、飞行控制等专业领域通过军民机相关产品的研制,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主编相关行业国家标准17项、国家军用标准39项及行业标准若干,作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也充分体现了企业的行业领导地位。
(三)平台整合方面
公司作为航空机电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平台,陆续开展了12家航空机电企业的资产整合,通过资产注入和管理,公司的航空军品业务收入从2013年的24.45亿元,逐年提升至2021年111.63亿元,公司航空主业占比从36%提升至74.46%;公司一直在民用航空业务进行技术储备,参与国内民用飞机C919、蛟龙600、MA700、长江系列发动机等多种机型机载产品的研制工作,公司航空机电业务的资本整合平台地位凸显。
(四)研发能力方面
公司围绕航空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重点型号装备,开展各类自主预研项目研究和工艺技术攻关,核心专业技术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所属企业与知名大学开展技术联络与合作,建成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深化产学研模式;截止2021年末,公司拥有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国家认可环境试验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聘请享有各级政府津贴专家及航空工业技术、技能专家一百余人,建立了完备的专业技术体系和研发创新流程。公司同时具备优秀的计算机、测试设备及维护支持设备的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试验、修理、服务为一体的完备科研生产体系。
(五)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精益制造+智能制造”的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构建生产制造数智化新业态和数字化装试新模式。
精益制造方面,引入全员精益新模式,运用现代精益工具助力生产制造能力和效率提升,进一步挖产能、提效率、保质量、降成本,实现价值效益最大化。所属企业已建立了精益单元线新评价机制,精益单元产出创新高,推行分批次、分时段控制在制品数量、小批次多工序快速流动的精益生产组织方式,以标准工艺路线为基础,形成“零件对应虚拟线、虚拟线对应设备”的虚拟生产线。公司目前拥有齐全的工艺技术门类和高端数控千余台,机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数控设备数量和档次行业领先,形成了基于模型的设计、仿真、工艺和检验的一体化数字化体系。
智能制造方面,以“数智航空”建设为牵引,建设了专门针对军用航空零件多品种、小批量、多工序、高精度等特点而开发的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生产线,利用RFID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感、控制、检测、物流的高度集成和数字信息的全流程贯通,同时实现了工艺标准化、管理组织化、信息一体化、生产自动化,部分子公司已建成24小时无人值守的“黑灯工厂”,有效提升了生产制造能力。
(六)试验验证方面
公司具备国内航空电源、高升力系统、燃油环控系统、飞控机械操纵系统、货运系统及悬挂发射装置等多型大型多自由度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该部分试验平台均为行业最先进的专业系统试验平台,且具备一定的唯一性。报告期内,公司子公司通过自筹或募集资金投资,建设各类专用试验台、测试台和大型综合实验设备,较大的提升了试验验证能力。公司10个检测验证中心通过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CNAS)和国防科技工业实验室认可委员会(DILAC)颁发的双证合一实验室认可证书。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技术领先的风险:尽管公司的航空机电产品作为国之利器的核心功能产品,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技术上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预研方面基础能力较弱,资源保障不足,对型号项目研制支撑有限,正向设计能力不足,系统化产品联合研发模式及运作机制有待完善。
对策:公司作为国家国防工业的“排头兵”,将持续把科技创新作为公司的首要发展驱动力,并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公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技术平台、提升核心关键技术,规范研发工具与新品正向设计研发流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风险;导入研发管理体系,探索产品全生命周期联合开发协作模式,紧抓预先研究工作,开展研发人员能力分类,强化人员交流与退出机制,优化研发资源配置,推进研发效能最大化;加快多项目协同系统完善应用,强化项目管控能力,构建协同高效的研发模式;继续深化正向设计理念和方法应用,提升需求捕获及数字化模型仿真验证能力,提升产品正向研发设计水平。
2.产品大批量交付的风险:“十四五”期间,公司主要客户将逐步推行大批量产品采购,公司产品交付量将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对公司的生产组织、资源调配、资金运转、服务保障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风险。
对策:公司将深耕内部运营体系提升工作,积极推进AOS体系建设,以合同订单管理为源头,全面推进精细管理及精益生产,规范内部生产流程,有效提升工艺水平及产业布局,完善最小化库存管理,建立生产管理信息大数据,找准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分阶段完善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工程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效果和作用。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意识,最终将管理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有效结合。
3.运营效率的风险:受制于行业特点及历史运行情况,应收账款、存货占用较高,资产周转效率较慢,人均生产效率、效益指标较低,公司运营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策:公司将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履约精神、提升契约意识,有效改善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交付节奏。进一步完善“两金”治理流程、方法,加强货款回收和生产计划的科学提升。按照“三定”原则,持续推进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压缩管辅人员数量。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工业制造转型,提升企业运行效率,缓解企业运营压力。持续开展精益改善,建立精益成本管理架构。
4.增值税政策调整的风险:军品增值税政策调整可能对公司费用和利润产生影响。
对策:公司将做好增值税政策研究和应对,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内部成本管控,降低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