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从事网络通讯、消费电子、智能终端类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 产品类型:

    网络通讯终端类、便携式消费电子类

  • 产品名称:

    网络通讯终端类 、 便携式消费电子类

  • 经营范围:

    计算机周边板卡、消费数码产品、通讯网络产品、音响产品、广播电影电视器材、调制解调器(不含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U盘、MP3、MP4、数字电视系统用户终端接收机、网络交换机、无线网络适配器、无线路由器、VOIP网关、VOIP电话、IP机顶盒的组装生产(在许可有效期内生产);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手持终端的生产(由分支机构经营,执照另行申办);技术开发、购销、电子产品的购销及其他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机械设备租赁(不配备操作人员的机械设备租赁,不包括金融租赁活动);汽车租赁(不包括带操作人员的汽车出租);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租赁。五金产品研发、五金产品制造。(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3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通讯及设备制造行业(PCS) 206.03万 - - - -
通讯及设备制造行业库存量(PCS) - 72.65万 78.08万 263.16万 -
通信及设备制造业库存量(PCS) - - - - 199.30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1.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3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44亿 48.07%
第二名
1.23亿 7.96%
第三名
1.04亿 6.71%
第四名
8340.54万 5.39%
第五名
8134.65万 5.2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9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5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27亿 20.52%
第二名
8609.42万 5.40%
第三名
7517.58万 4.72%
第四名
5618.48万 3.52%
第五名
5381.57万 3.3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8.8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8.88亿 46.11%
第二名
4.78亿 24.85%
第三名
1.51亿 7.85%
第四名
1.19亿 6.18%
第五名
7476.54万 3.8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0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9.5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4亿 22.01%
第二名
7449.11万 7.33%
第三名
4985.86万 4.91%
第四名
2779.43万 2.74%
第五名
2644.80万 2.6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5.4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16亿 36.70%
第二名
8.42亿 33.75%
第三名
1.44亿 5.78%
第四名
1.36亿 5.46%
第五名
9414.80万 3.7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6.7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351.44万 4.67%
第二名
3064.61万 3.29%
第三名
2950.12万 3.17%
第四名
2670.90万 2.87%
第五名
2516.77万 2.7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5.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2.3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0.90亿 35.85%
第二名
7.96亿 26.19%
第三名
2.63亿 8.66%
第四名
2.08亿 6.84%
第五名
1.47亿 4.8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5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9.2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411.94万 5.70%
第二名
5455.97万 4.20%
第三名
4602.19万 3.54%
第四名
3796.34万 2.92%
第五名
3732.48万 2.8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9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8.6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21亿 18.56%
第二名
5.20亿 15.56%
第三名
4.62亿 13.82%
第四名
3.65亿 10.92%
第五名
3.26亿 9.7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2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8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34亿 13.40%
第二名
1.28亿 7.34%
第三名
7839.07万 4.48%
第四名
4307.68万 2.46%
第五名
3853.69万 2.2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处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到,2023—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1、双千兆持续提速,网通行业稳中有进  网络通讯行业是构建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处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到,2023—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1、双千兆持续提速,网通行业稳中有进
  网络通讯行业是构建国家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和信息服务、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影响着社会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双千兆”网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促进“双千兆”网络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进一步从长期战略规划角度对信息通信行业的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提出新要求。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我国网络通讯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
  据工信部《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2302万个,在上年翻一番的基础上,2023年增幅达51.2%。5G网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5G基站数达337.7万个;其中增强室内覆盖信号的5G室内分布系统数突破100万个,达上年末的3倍多。千兆光网快速规模部署,一方面FTTR(光纤到房间)走向用户推广阶段,推动高清视频、智能家居等智慧家庭应用落地,另一方面千兆光网支撑千行百业部署企业、工厂网络、智慧教育民生工程等,赋能社会数字化转型。
  2、AI等多因素驱动,消费电子景气向上
  消费电子行业是典型的科技驱动行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消费电子行业持续向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近期,国家发布多项与消费电子行业相关政策,如《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中指出要依托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电子产品创新能力,培育电子产品消费新增长点。随着大模型在2023年迎来爆发,极大提升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融合和应用迭代速度,同时,5G-A即将商用,以及Web3、DePIN兴起,智能物联AIoT即将进入2.0时代,AIoT产业将从“端-边-管-云-用”板块界线相对比较明确的链式架构,升级迭代为“通感智值一体化”(即“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一体化”)的网式融合新架构,产业将启动新一轮的强势增长。伴随着AI应用的智能化,一方面将通过优化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空间计算终端等各类智能物联产品的人机交互体验,加速其市场推广速度;另一方面也将倒逼相应的算力基础设施、终端硬件架构为此作出适应性的升级,有望开启电子产业新一轮创新周期和景气度复苏周期。
  中国信通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2.89亿部,同比增长6.5%,其中,5G手机出货量2.40亿部,同比增长11.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82.8%。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1.7亿部,增长4%。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研究报告预测,生成式AI智能手机2027年出货量将达5.22亿部,复合年增长率为83%。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手表/手环)总销量1.86亿台,同比增长2%。Canalys预测,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率将达到10%,其中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将同比增长17%至8300万支。根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智能家居装置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0%,销售量将从12.5亿台快速增长至17.8亿台,2022年全球IoT市场规模为万亿美元。
  在消费电子行业进入补库周期、市场需求持续回暖、AI技术赋能、硬件创新、政策助攻以及头部品牌新品发布等多因素共振下,消费电子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3、户外经济助推,便携式储能驱动增长
  近年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寻求自由、亲近自然的户外生活亦成为趋势,户外用电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自然灾害呈现多发态势,严重影响全球供电稳定性,应急备用电源已逐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备用品。便携储能产品凭借其安全便携、操作简便、无噪音、无污染、可同时输出交流/直流电、对主要家用电器的适配性强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用户在户外活动或家庭应急等场景下对离网用电的需求痛点。得益于“双碳”政策加速新能源电池储能整体需求的提升,便携储能产品与太阳能板组合形成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获得用户的认可与追捧,在当前产品渗透率较低的背景下,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便携式储能出货量为4GWh,同比增速207.7%。GGII预计,到2025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产品的出货量有望达到1900万台,其锂电池需求量有望突破15GWh。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报告数据,全球便携式储能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1.2亿元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11.3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10.33%,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82.3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速还将维持51.29%,便携储能行业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趋势,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情况
  公司作为国内大型3C产品和智能硬件产品的方案提供商,产品主要涵盖网络通讯、消费电子及智能硬件等领域,研发能力主要聚焦5G/FTTR/WIFI6/WIFI7/全屋智能等网通产品及智能穿戴(包括智能蓝牙耳机、智能蓝牙手表、4G通话手表)、AI智能终端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开发应用上,主要客户包括H客户、HN、星网锐捷、美团、罗马仕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评“国家级2023年度绿色制造(绿色工厂)”、“2023深圳市总部经济企业”、“2023年宝安区五类百强企业”等荣誉,荣获客户颁发的“CBG供应保障奖”、“2023年最佳交付支持奖”、“战略合作伙伴奖”等奖项。公司致力于引领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矢志成为在全球电子制造服务领域中具有技术领先和规模优势、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以“拥抱万物互联,引领中国智造,助力全球创新”为战略目标,深耕3C领域近二十年,聚焦网络通讯、消费电子以及智能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核心客户包括H客户、HN、星网锐捷、美团、罗马仕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商。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要业务、产品及用途
  1、网络通讯生态
  2023年国内通信业全力推进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行业主要运行指标平稳增长,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各项应用普及全面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公司作为具备网络通讯终端相对规模、较强制造实力和精益制造技术的厂商,在网络通讯方面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接入设备(光纤接入设备、PON、CPE、ADSL等)、无线覆盖设备(智能路由器、AC+AP、PLC等)、传输设备(无线通信模块等)产品。上述业务主要客户为世界知名品牌商,领域涵盖网络通信、互联网设备及移动通信等,产品从光纤与宽带接入、信息交换到移动终端全方位覆盖。
  2、消费电子生态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5G网络不断普及,AI技术的发展将逐步提升对手机端的算力需求,推动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迭代,培育消费电子产品新增长点,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呈现持续稳定发展态势。在AI、VR等技术创新的赋能下,消费电子行业拉开新一轮产品创新周期,以AIoT为代表的泛智能终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加持下也随之增量发展。
  公司一直致力于5G与AIoT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过多年的深耕发展,公司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终端等领域的市场空间也得到有效扩展。公司形成以智能手机为核心,以X种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后视镜等产品为辅助,布局N个应用场景的“1+N+X”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深挖智能终端在医疗健康、文教娱乐、智慧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实现“5G+AIoT”生态链全方位的深度布局。
  3、其他类
  2023年旅游市场持续升温,露营游、房车游等出游方式尤其火热,随着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多地消费者参与野餐、户外露营等户外休闲活动,露营经济的火热有望带动便携式储能进一步增长。同时,2023年便携式储能全球市场格局正加速洗牌,伴随国内需求进一步打开,更快一轮产品、渠道、品牌等竞速全面拉开。
  公司在发展网络通讯业务、消费电子业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布局和发展创新硬件、储能等新业务模式,开拓新的盈利增长点,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针对行业特性制定了以销售为中心环节的经营模式,采购、生产均围绕销售展开,公司按客户订单和客户的需求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和适度的安全库存进行原材料采购。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从来料、在制品到完成品等关键节点均设有IQC、PQC、FQC等岗位负责品质检测,力求以最优的成本和最高的质量及时完成订单交付。
  公司主要以ODM/JDM/EMS等模式为国内外的品牌渠道商提供合约制造服务。其中,ODM模式下,公司为品牌商提供的服务包括从市场研究、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一直到产品制造、交付完成;JDM(联合设计制造)模式,通过与品牌客户进行共同研发,加强客户粘着力,实现资源共享;EMS模式下,公司为品牌商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和相关物流配送、售后等服务。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市场驱动,持续拓宽发展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了产品更新迭代,催生了新的产品形态。在市场需求持续回暖、人工智能赋能、硬件创新以及政策助攻的多因素共振下,电子制造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AI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到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公司深耕3C电子行业多年,长期服务的客户均为行业的巨擘,使得公司在前沿技术创新、新产品和新业务布局上占据领先优势,未来也将依托本身的优势获取新的发展动能。
  2、战略驱动,赋能核心业务新发展
  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战略布局,调整和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扎实拓展产业版图。通过构建数字化工具,提升业务效率;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信息化环境,赋能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业务优化流程,辅助公司进行科学决策。公司构建数字化“底座”,以工具、技术、数据为抓手,赋能业务创新全面发展,开创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创新驱动,实现研发技术新突破
  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提升前沿领域专利储备,持续建立健全科技研发体系,不断完善提升研发质量,从“精益、标准、数字、自动、智能”五个技术维度,全面推进公司科技创新进程,为公司筑牢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1)坚持创新驱动,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以创新驱动为强劲引擎,引领公司向5G+AIoT垂直整合模式迈进,运用数字技术改造研发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大数据分析,实现研发技术新突破,推动产品持续领先。
  2)承接和开发多款全屋智能单品,并顺利量产,与客户联合开发 WI-FI7、5G无线通信产品等,取得了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提升产品竞争力,专利证书数量稳步增长,为公司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始终坚持“大客户、大制造、大创新”的经营发展战略,在网络通讯、消费电子、智能硬件等领域,持续为核心客户提供高端智能制造服务,形成了快速响应和匹配客户需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公司深耕3C电子行业二十年,公司凭借先进的研发和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和良好的产品质量,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核心客户为全球领先品牌,双方合作多年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维护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聚焦细分龙头客户、运营商客户等,优化客户结构,积极推动国内外新业务市场的拓展。基于公司“大客户”策略和全球化布局“就近服务”客户需求,使得公司与国内外众多优质品牌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生产管理团队和熟练的技术队伍,能够围绕市场和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工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经营模式。凭借在通信和3C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生产工艺、制造规模,公司赢得了优质客户的高度认可,能够为客户提供品质优良、性价比高和响应快速的产品和服务,为公司的业务增长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二)完善研发体系,为公司带来持续的创新动力
  公司聚焦技术创新和产品应用,搭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公司保持贴近市场、客户的技术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司在深圳、武汉、西安、天津等多地设立研发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策略,基于各种领先芯片原厂技术先进性势能对市场的高维洞察,精准投入研发,构建核心技术竞争力。在网络通信产品、全屋智能产品、AIoT产品等制造领域,掌握并储备了多项核心技术,如无线通信技术Wi-Fi6/Wi-Fi7、蓝牙、4G/5G、毫米波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消费电子业务领域,形成了从产品设计、研发、智能制造到测试验证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并在通信技术、影像技术、测试技术等各个方向上积累了多年经验,是行业内领先的智能制造领军企业之一。公司持续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和功能增强,不断改进现有产品,并拓展新的产品领域。
  (三)全面品控体系,为客户提供极致质价比产品
  高品质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重视对关键生产工艺流程的把控及核心工艺设备的设计,凭借多年积累的工艺与品质控制经验,坚持“品质至上”的品控理念,推动品质管控全系统化。公司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控制和品质保证体系,从市场前沿技术追踪、客户需求响应、设计开发、原料管理、生产管理、出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公司持续提升智能工厂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大数据管控的质量体系,打造“全流程控制”的管理模式,贯穿技术研发、来料控制、产品制造到出厂检验等各环节,从根本上保证公司产品的卓越品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零缺陷产品,同时,公司以研发质量部、品质部以及生产部为主导,全员参与品控管理,为公司产品快速进军国内外高端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四)先进自动化水平,为行业锻造智能制造标杆
  公司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和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持续推行自动化信息化提升,率先经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深圳)评估认定,达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标准,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流程化,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强化高端智造能力。
  公司拥有先进的工程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连通和集成,全面整合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管理、售后服务等全链条各环节,实现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实现设备、产线、生产和运营的互联互通,使得公司能够高效完成日常运营,助力智能工厂完成高品质的柔性智能制造。公司拥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制造装备,全流程推进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四轴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及运动控制器等,从组装、测试、包装等多方面实现人工替代,提高各制造基地的自动化水平。围绕“数字化建设”的经营战略,公司搭建数字化转型框架,迈进“数字化变革”新时代,通过变革、探索、攻坚、构筑公司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实现产业链协同并衍生新的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力争成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标杆。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电子行业需求不足,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面对内外部压力,公司坚持“大客户、大制造、大创新”的经营发展战略,巩固核心客户,开拓新市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完善治理结构,提振全员信心。
  (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8,011,892.7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60%,营业成本1,586,680,874.31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8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0,526,921.4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40.56%。
  报告期营业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系消费电子类产品收入减少所致;营业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系营业收入下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系消费电子类产品订单减少,毛利率下降;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77,276,672.27元,本年度收到与摊销的政府补助较上年同期减少 47,721,073.55元,投资收益较上年减少54,682,944.67元。
  (二)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58,380,515.44元,占营业收入比重3.77%,较上年同期增长14.99%。
  (三)报告期内,公司与前五名供应商、客户不存在关联关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和其他关联方在主要客户、供应商中不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等。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公司以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和制造驱动作为强劲引擎,顺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持续洞察新兴市场趋势、培植新能力、开拓新型产业和新市场,积极把握 AI+、新型工业化等重大机遇,坚持锚定目标、凸显优势,优化产品结构,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为产品出海进行长远布局,将集团公司打造成“国际化知名的一站式 3C、AIoT产品方案商”。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从战略升级、业务拓展、智能制造以及组织赋能等方面开启业务突破。
  (二)公司2024年经营计划
  1、战略升级
  在持续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环境变化趋势的深度、高维洞察基础上,对公司战略进行了迭代升级,以构筑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为打造及提升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通过全渠道、全球化布局,继续深挖现有国内市场需求,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新格局带来的机遇,基于公司强大制造能力为后台,立足国内并持续推进国际化,为境外市场品牌客户提供ODM定制服务等。构建“网通、消费电子、储能、AIoT”四大生态品类,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升级和功能增强,不断改进现有产品,并拓展新的产品领域,实现增值业务和产品创新。
  2、业务拓展
  公司将持续深耕3C电子制造,聚焦AI+大模型技术,重点发力5G+、智能硬件等高端制造及高毛利产品。核心业务深耕传统核心客户,持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货量,保持领先地位。同时,积极顺应行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结合公司业务和能力边界,横向拓展产业布局,在创新硬件、AIoT、储能领域牢牢把握机会,并加速拓展以形成公司的第二曲线业务,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持续深挖核心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加大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提升潜在利润空间。除加强与现有客户的战略合作外,同步寻求拓展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谋求经营模式的转变,积极推动国内外新业务市场的拓展。随着与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深入合作,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同时将伴随拓宽品类而开拓更多的应用场景。
  3、智能制造
  公司为行业内领先的智能制造企业,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电子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公司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化集成场景”应用推广,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数字化升级,提升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制造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助力绿色低碳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连通和集成,实现智能装备的自主可控,打通供产销数据价值链,实现设备、产线、生产和运营的互联互通,打造可视化生产车间,提高信息化安全水平,进一步稳固公司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优势。
  4、组织赋能
  公司持续进行内部流程再造,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行“扁平化架构、平行化管理”,将研发落地、质量控制、设备维护嵌入到生产制造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员、设备、软件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释放智能制造的效应。公司通过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分析利用,搭建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推动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积极深化管理变革,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幅度,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激励机制,改善组织赋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
  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公司的业务模式和大客户战略,决定了公司的客户结构相对集中,来自于少量核心客户的业务收入在公司整体营收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尽管上述客户均属于全球行业头部企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且与公司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如果主要客户的需求下降、市场份额降低或是竞争地位发生变动,公司将面临主要客户订单减少或流失等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积极关注主要客户动态和需求,与客户保持充分沟通,及时发现和应对,并充分利用各种管理方法、财务工具等来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同时,在稳固现有主要客户合作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全球市场开拓力度,拓宽客户群体,尝试优化客户结构。
  2、创新转型发展风险
  公司将继续加大对5G新产品、AIoT、储能等业务领域的投入。新业务技术和市场门槛高,投入大,收获期相对较长,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创新转型发展存在一定风险。公司将继续致力于以科技和产品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继续深化布局和发展新产品带来的新兴业务机会,以支持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电子产品制造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印制电路板(PCB)、集成电路板(IC)、塑料、金属材料等。报告期内,该等主要原材料采购额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较高,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出现大幅上涨,公司未能控制或减少原材料等相关物料成本的上升,将压缩公司产品的毛利率,进而影响到公司净利润。公司将聚焦供应链建设,持续提升产业链话语权,最大限度保障原材料供应及供应链稳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