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热管理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热管理、新能源汽车

  • 产品名称:

    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 、 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 、 工程运维服务 、 其他 、 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 、 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产品

  • 经营范围:

    能源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服务;节能技术开发服务;环保技术开发服务;节能技术转让服务;电气设备零售;电气设备批发;电气机械设备销售;通用机械设备销售;货物进出口(专营专控商品除外);技术进出口;电力电子技术服务;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信息电子技术服务;通用设备修理;专用设备修理;电气设备修理;纯水冷却技术开发服务;纯水冷却装置制造;纯水冷却装置销售;电子自动化工程安装服务;电子设备工程安装服务;建筑物空调设备、通风设备系统安装服务;机电设备安装服务;水处理安装服务;电力输送设施安装工程服务;参与设立创业投资企业与创业投资管理顾问机构;投资管理服务;软件批发;软件开发;软件零售;软件测试服务;软件服务;物联网服务;股权投资管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23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专利数量:发明专利(项) 8.00 - - - -
专利数量:外观设计专利(项) 1.00 - - - -
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项) 15.00 - - - -
专利数量:软件著作权(项) 6.00 22.00 18.00 5.00 -
产量: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套(按标准冷却容量值折算后)) - 1891.70 - - -
销量: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套(按标准冷却容量值折算后)) - 3110.87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项) - 100.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项) - 20.00 9.00 6.00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项) - 38.00 37.00 16.00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项) - 42.00 17.00 108.00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量(套(按标准冷却容量值折算后)) - - - 4209.74 4108.7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销量(套(按标准冷却容量值折算后)) - - - 3195.92 4504.61
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PCS) - - - 1.04亿 7260.54万
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量(PCS) - - - 1.04亿 7682.56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6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449.12万 12.99%
第二名
3669.66万 6.40%
第三名
2797.73万 4.88%
第四名
2791.00万 4.87%
第五名
2561.77万 4.4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356.67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3.5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691.01万 9.97%
第二名
976.08万 3.61%
第三名
968.90万 3.59%
第四名
927.58万 3.44%
第五名
793.10万 2.9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3.0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20亿 22.06%
第二名
2.72亿 14.29%
第三名
1.09亿 5.73%
第四名
1.08亿 5.66%
第五名
1.02亿 5.3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4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25亿 8.80%
第二名
8815.09万 6.21%
第三名
8398.45万 5.91%
第四名
5566.54万 3.92%
第五名
5109.57万 3.6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7.1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2亿 14.32%
第二名
1.59亿 9.41%
第三名
1.41亿 8.33%
第四名
1.31亿 7.75%
第五名
1.24亿 7.3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7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6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8165.55万 8.01%
第二名
5315.47万 5.21%
第三名
5105.71万 5.01%
第四名
4627.02万 4.54%
第五名
3945.38万 3.8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4.3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1亿 18.00%
第二名
8761.64万 7.13%
第三名
8572.74万 6.98%
第四名
7583.34万 6.17%
第五名
7384.90万 6.0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4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1.9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808.87万 5.81%
第二名
3733.30万 5.70%
第三名
2622.57万 4.00%
第四名
2195.83万 3.35%
第五名
2051.28万 3.1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8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8.7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54亿 31.09%
第二名
6014.17万 7.36%
第三名
5957.59万 7.29%
第四名
5456.91万 6.68%
第五名
5194.89万 6.3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1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074.24万 9.52%
第二名
3847.34万 7.22%
第三名
2481.98万 4.66%
第四名
2172.70万 4.08%
第五名
1975.58万 3.7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热管理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历经多年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热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应用领域由传统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配电、风力发电及大功率电气传动领域向信息与通信、储能电站等领域不断扩充。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产品主要分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及工程运维服务。  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主要包括直流输电换流阀液冷设备及附件(直流液冷系统)、柔性交流输配电晶闸管阀液冷设备及附件(柔性交流液冷系统)、风力发电变流器液冷设备及附件(风力发电液冷系统)、大功率...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热管理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历经多年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热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应用领域由传统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配电、风力发电及大功率电气传动领域向信息与通信、储能电站等领域不断扩充。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产品主要分为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及工程运维服务。
  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主要包括直流输电换流阀液冷设备及附件(直流液冷系统)、柔性交流输配电晶闸管阀液冷设备及附件(柔性交流液冷系统)、风力发电变流器液冷设备及附件(风力发电液冷系统)、大功率电气传动变频器液冷设备及附件(电气传动液冷系统)、特种行业液冷设备及附件(特种设备液冷系统)以及各类液冷设备的控制系统。液冷设备是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中广泛应用的关键配套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绝缘性和高比热容的冷却液作为主要冷却媒介,经循环泵加压,使冷却液沿主回路流过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中电力电子器件所连接的液冷散热器,在液冷散热器内腔与功率模块进行热交换,将热量带走,形成一个密闭式、循环的强迫冷却系统,具有换热效率高、几乎不消耗循环冷却液、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等特点。利用液冷设备,可以大幅提高电力电子装置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有效降低电能转换及传输过程的能量损耗,为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保障。
  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包括信息与通信液冷产品以及储能液冷产品。公司目前可提供以冷板式和浸没式为主的多种信息与通信液冷解决方案,公司具备从散热架构设计、设备集成到系统调试与运维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信息与通信热管理产品主要包括服务器液冷板、流体连接部件、Manifold、多种型号的CDU、多尺寸和不同功率的TANK、流体输送单元等信息与通信液冷的关键部件及产品。此外,公司在储能电池热管理技术方面持续投入研发,目前已储备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
  公司的工程运维服务主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对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进行巡检、维修及技术改造等。
  公司以“聚焦全场景热管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使命,聚焦电力电子热管理、储能热管理、信息与通信热管理、特种行业热管理及综合能源能效管理。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流输电、柔性直流输电、柔性交流输变电、轨道交通、油气输送、钢铁化工、医疗、舰船、信息与通信、边缘计算、储能等应用场景保驾护航。
  (二)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属于制造类企业,适用一般制造业的盈利模式。公司通过个性化设计、定制化制造模式及长期的品牌积累获取利润。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应用过程中,公司为各应用领域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扩大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获取合理的利润。简言之,本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在特定应用领域,将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给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以获得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总体适用“以销定购”的采购模式,同时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对通用标准物料储备一定的库存。公司供应链中心战略采购部负责信息收集、市场调研和价格谈判,执行采购部根据订单需求对外采购。主要物料分为外购原材料、外购标准部件、外协加工部件。外购原材料、外购标准部件指用于设备集成所用的标准部件以及用于自主生产制造的原材料。外协加工部件指供应商按照公司提供的图纸、技术参数等要求为公司定制化生产的零部件。外购原材料主要包括橡胶软管、管材、管道、钢板等;外购标准部件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仪表、紧固件等;采购外协加工部件指供应商按照公司提供的图纸、技术参数等要求为公司定制化生产零部件,主要包括空气冷却器、散热器芯体、散热器风室、风叶、空气散热器等。
  公司采购遵循“好中选优”的原则,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并结合产品质量和历史信用情况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及时更新供应商档案。根据产品的特点,公司采购方式包括批量采购、定量采购、临时采购及招标采购等。
  公司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货渠道,与主要供应商均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模式分为定制化生产和定型产品标准化生产两种。公司主要以定制化的生产模式为主,在定制化设计和制造的基础上,为满足同一客户对某一类型液冷设备批量化的需求,在定制化产品定型后进行标准化的生产。
  (1)定制化的生产模式
  公司结合技术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对生产过程制定了严格的控制体系,定制化产品生产主要包括物料准备、生产制造、产品调试、检验、入库和发运等阶段。对于同一客户定制化的直流输电液冷系统、柔性交流输配电液冷系统、风力发电液冷系统、大功率电气传动液冷系统、储能液冷产品、信息与通信液冷产品,公司在接收到批量订单需求后,由技术中心组织定制化产品样机转小批量试制,将定制化产品技术资料完成工艺标准化。小批量试制验证完毕后提交给生产部门实施大批量生产。
  (2)定型产品标准化的生产模式
  根据销售订单及预测订单的需求来源,生产计划部编制生产计划,并下达生产订单及相应的物料需求指令。生产部门根据标准工艺图纸、物料齐套等生产要素情况,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向生产班组下达具体生产指令,并在生产关键工序中实施过程检验,在生产完毕包装入库前实施出厂终检。为了保证生产的有序和应对需求的波动,公司已针对部分标准产品预留相应的库存。公司标准批量产品主要为风力发电液冷产品、电气传动液冷产品、储能液冷产品、信息与通信液冷产品等。
  4.销售模式
  本公司采取“长期技术合作+品牌示范”的方式开拓客户。主要从以下途径获取客户需求信息:1)客户主动发出招标信息;2)从粘性高的客户处获取需求信息、向客户提供液冷方案辅助其进行系统设备投标,从而获取业务;3)从粘性高的客户了解产品升级换代或技术革新的需求,并进行交互式研发新产品;4)从市场公开渠道(业主招标信息)获取需求信息后进行分析、跟踪;5)通过参加大型国内外行业内的展会方式主动展示自身技术和产品,获得与客户接触交流、合作机会。
  公司采取“长期技术合作+品牌示范”的直销模式。公司主要产品是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通常产品的工程应用验证周期至少需要经过1-2年的时间;同时,公司的客户绝大部分为电力行业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新进入企业需经过较长的时间和业绩积累方可获得用户的认可。因此,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品牌效应在行业内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长期技术合作+品牌示范”的模式才能增强和客户的粘性,保证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主要的业绩影响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262.53万元,同比上年增长8.6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71.3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3.30%。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原因如下:
  1.报告期内,公司高功率密度装置热管理产品收入增加,对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产生积极影响。2.报告期内,公司所得税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1,222.32万元,主要系去年同期广州高澜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导致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增加,本期无相关费用,对本期净利润有积极影响。
  3.报告期内公司其他收益增加。2024年上半年政府补助为580.05万元,同比增长61.67%,对本期净利润有积极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如下:
  1.受电力系统相关输配电项目投资安排和工程进度等因素影响,2024年上半年整体的收入规模较上年同期未有明显增长。
  2.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2024年上半年,因公司业务开拓需要,业务经费等支出有所增长。
  3.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受应收票据坏账准备增加、收入增长及回款减少综合影响,本期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
  4.投资收益减少。参股子公司东莞硅翔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减少,公司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对公司净利润有一定的影响。
  (四)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市场地位等
  1.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产业布局,公司主营业务发展与直流输电、风力发电、数据中心和储能等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1)直流输电发展情况
  特高压直流输电作为一种效率高、损耗低且环境友好的输电方式,其建设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电网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24交14直”共38条特高压工程,总投资达3,800亿元。
  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张,其推动与之配套的电网建设不断增强。2023年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强调在2030年之前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进一步扩大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跨省跨区通道规模。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供给质量,保障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广西防城港等核电项目,雅砻江、金沙江上游等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川渝主网架等特高压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随着发电侧的加强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网的改造升级需求也在不断加大。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需合理规划同步电网的规模,确保电网结构既强健又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冗余度,以应对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带来的挑战。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提出推动配电网增容改造与智能化升级,增强接入分布式电源与柔性负荷能力,促进源网荷储互动及分层分区协同控制。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2025年实现配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强清晰,供配电能力合理充裕;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24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增量配电业务配电区域划分实施办法》,《办法》旨在规范增量配电业务配电区域划分,积极稳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加强规划管理,加快项目建设并优化接网流程。2024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电网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电网企业需提升跨省跨区输电通道输送新能源比例,加强省间互济,提升配电网调控能力,构建智慧化调度。
  国家电网预计2024年电网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超5000亿元,2024年Q1电网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766亿元,同比增长14.7%,2024年1-5月份电网工程的投资也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完成投资额17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21.6%。伴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输变电建设及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成为电网投资主基调,预计2024年下半年国内电网投资有望继续稳步推进。
  据央视7月26日报道,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全年电网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比去年新增711亿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根据国家电网官网披露,2024上半年已核准开工两条特高压直流项目,分别为“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
  (2)风力发电发展情况
  风力发电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保意识的提升,风力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技术进步使得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同时,政策支持、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都为风力发电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6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为国家布局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等重点项目开辟纳规“绿色通道”,加快推动一批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纳规。
  2024年6月,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选择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试点地区,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海上风力发电属于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产业,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发展政策。
  2023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中提及深远海风电技术示范、深远海海上风电平价示范。
  2024年2月,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培育发展未来绿色低碳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中,将重点推进新增省管海域风电场址建设,加快国管海域深远海风电项目示范建设。
  2024年2月,国家自然资源部的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中提及中国未来将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
  2024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稳步上升,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根据GWEC发布的《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自2006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稳步增加。中国海上风电建设较晚但整体增速较快,逐步走向领先地位。自2021年以来,我国海上风电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占比达全球的一半左右。根据GWEC发布的《2021全球海上风电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在2020年新增并网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GW,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国家双碳政策驱动下,“十四五”期间沿海各省因地制宜纷纷布设海上风电规划。“十四五”期间沿海省市海上风电规划接近200GW。广东省潮州市(43.3GW)、福建漳州(50GW)、江苏盐城(33GW)三个城市海上风电规划超预期。
  随着海上风电离岸距离的不断提高,500kV交流、柔性直流的送出方案开始涌现,以解决220kV交流海缆投资伴随离岸距离非线性提升以及损耗非线性提高的问题。大功率电子装置的同步应用,其散热冷却装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3)数据中心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与产业化,全社会对于算力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且在未来具有长期高速增长的态势。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经济必然带来数据存储、计算、传输、应用的需求持续扩张。数据中心是数据服务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数据中心在未来将保持快速地发展。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五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多元算力资源的科学布局,提升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的综合供给水平。进一步推动各类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将国家枢纽节点打造成为国家算力高地。
  202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近日印发《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其中指出要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
  在数据中心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因其能源消耗量大的特性,建设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便成了必然的趋势。基于此,液冷技术正在不断提升其在数据中心热管理领域的渗透率。
  2023年4月,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3部门印发《绿色数据中心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对数据中心PUE、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消耗等提出明确要求,如2023年6月起数据中心电能比不高于1.4,2025年起数据中心电能比不高于1.3。
  2024年5月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将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制定的方案。
  根据《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到2025年,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到1.3以下,改建核心机房PUE降到1.5以下。2023年6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了《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提出2024年开展液冷技术的规模测试,新建数据中心项目10%规模试点应用液冷技术;2025年开展规模应用,50%以上数据中心项目应用液冷技术。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数据中心算力规模达到了230EFLOPS。全国在用的数据中心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整体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新增的算力设施中,智能算力的占比超过了50%,成为增长的新热点。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的《中国半年度液冷服务器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23全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15.5亿美元,同比增长52.6%,其中95%以上均采用冷板式液冷解决方案。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2023—2028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8%,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
  (4)储能发展情况
  电化学储能在我国发展迅速,已成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未来有望在电力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提出的国家层面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外,在地方“十四五”规划方面,全国共计26个省市规划“十四五”储能装机规模约70GW。此外,南方电网公司计划“十四五”期间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20GW,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发布了鼓励或强制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配置比例集中在10%-20%之间。
  2024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要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
  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市场装机创新高,项目兑现度提升,储能项目装机共计14.40GW/35.39GWh,已达到前一年度全年装机规模的69%。其中,电网侧储能比例最高,以独立储能电站为主,共计占比63.3%。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24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有望达到41.2GW/94.76GWh,同比增长103.3%。
  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将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37.4%。理想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9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5%。
  根据中研世纪数据,2022年中国储能温控市场整体规模为46.6亿元,相较2021年增长88.6%。预计到2027年中国储能温控市场规模将达到18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2.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热管理设备专业供应商,主要产品为直流液冷系统、柔性交流液冷系统、风力发电液冷系统、电气传动液冷系统、特种设备液冷系统、信息与通信液冷产品以及储能液冷产品,所属行业为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行业发展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热管理业务主要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了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认定。公司已建立成熟的产业化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体系,不断优化主营业务体系,有序推进市场拓展。
  储能液冷领域,公司已储备锂电池单柜储能液冷产品、大型储能电站液冷系统、预制舱式储能液冷产品等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目前相关产品具备批量供货能力。预计随着我国储能温控行业的迅速发展,公司储能热管理产品将充分受益。
  信息与通信液冷领域,公司相关技术储备雄厚,产品涵盖了服务器液冷板、流体连接部件、Manifold、多种型号的CDU、多尺寸和不同功率的TANK、流体输送单元等数据中心液冷的关键部件及产品。围绕上述产品,公司目前可提供以冷板式和浸没式为主的多种信息与通信液冷解决方案,具备从散热架构设计、设备集成到系统调试与运维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数据中心液冷产品可将PUE值控制在1.1以内的水平,相关产品已开始批量供货。随着我国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进程的推进,公司液冷产品将充分受益。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并拥有完整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体系的热管理设备供应商,在技术、规模、产品质量、品牌、服务及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业内领先的竞争优势,未发生重大变化。
  1.自主创新的技术优势
  公司依靠技术创新起家,长期致力于热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含各子公司)拥有专利327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软件著作权145项、国内商标注册27项、国际商标注册7项。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情况如下:
  ①专利: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②软件著作权: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
  (1)产品的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热管理业务主要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液冷设备主要为定制化设备,需要根据用户的工况、环境以及设备的要求等因素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制造。公司产品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
  ①设计理念创新
  公司以综合解决高热流密度设备散热保护方案为目标,采用纯水等高效冷却介质,结合冷却对象的不同工艺路线,确定不同的设计理念。根据项目区域环境数据库,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严密的模拟仿真测算,得到液冷设备各单元部分的最佳配置结构。液冷技术不仅在能耗、水耗、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相比传统冷却方式先进,而且在设备可靠性、稳定性以及解决高热流密度传热性等综合效能上更具优势,具体体现在系统集成设计、防低温设计、高海拔设计、在线提纯设计、在线除氧设计、防噪声设计、防误动设计、电气及控制系统硬件冗余设计、控制系统软件可靠性设计、模块化设计、防震、防风、防沙设计、管道连接及防护设计、防盐雾设计等方面。
  ②产品结构创新
  针对不同应用环境及领域,公司采用了定制化和模块化相结合的产品结构。定制化结构能适合各种应用场合,满足客户不同工况需求,在产品持续运行时间、可靠性、稳定性、可操作维护性等方面的性能不断提升;模块化结构为产品在批量化、规模化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产品更标准,产品成本更可控,规模效益明显。
  ③工艺创新
  公司的创新工艺主要包括不锈钢管道超声波洁净工艺、碳钢器件防盐雾工艺、配水管道热弯曲成型工艺、橡胶软管密封工艺、热负荷检测技术、PVDF支撑件注塑工艺、PVDF管件注塑工艺、换流阀内部PVDF模块管路对焊工艺、半晶体塑料面面焊技术及工艺、FEP特氟龙软管弯曲定型技术和工艺、绝缘管道熔接技术及工艺等。创新工艺和技术的应用,为液冷设备的可靠运行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提供了进一步保证。
  (2)参加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优势
  公司(含各子公司)共参加了9项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27项团体标准的起草或修订。
  (3)研发团队优势
  公司建立了高效的研发团队,整体研发人员素质高。公司建立了适应人才特性的事业平台,制定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方案,为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保障了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及技术延续性。
  (4)创新的交互式研发模式保证了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交互式研发模式为指引,建立了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产业化应用研究相分离的研发机制。公司已设立高澜节能研究院及各设计室。高澜节能研究院负责新领域的基础技术和产品研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品标准,开展基础性研究,促进企业关键性、前瞻性技术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各设计室负责技术方案编制、产品和项目设计、工程设计及技术改进与维护等工作,实现与客户研发环节的技术实现与研发的交互对接等。
  交互式研发模式包含了产品从交互调研、标准认证、方案设计、交互实验、运行实验、工程化量产、生命周期的全部环节,能够充分提高研发效率,增强客户对本公司的粘性。
  (5)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软件著作权145项。根据冷却对象、产品特性开发的液冷设备控制系统软件与液冷设备各部件具备高度的协同性和不可复制性。控制系统软件系根据各机电设备的特性、功能及运行方式等控制策略,通过特定的机器语言汇编而成的逻辑程序,由于各种液冷设备的作用与特点不同,其控制程序具有自主化、定制化等显著特点,设备中各部件的控制方法与步序、数据的数学逻辑计算、参数的定值设置依据等,均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公司核心研发人员长期致力于液冷设备的研究,对该行业的产品特性、技术特点、冷却对象技术特点等有长期、深入、全面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能够准确把握并且满足客户现实或潜在的需求,对行业的专注性、行业背景和知识的累积使公司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
  2.行业先发及规模化优势
  公司系国内工业热管理设备及其控制系统供应商,凭借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成功开发可应用于输配电、风力发电、柔性输配电、大功率电气传动、信息与通信及储能等领域的各种热管理设备。历经二十余年,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技术水平领先、产品线齐全、规模化生产的热管理设备供应商,在行业中的地位和规模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3.产品质量优势
  公司已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采用预防式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全过程、全员、全组织”为核心标志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覆盖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过程、工程现场及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公司产品品质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公司产品为国内大型企业的核心设备的高效运转持续提供支持,可靠性要求非常高,若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出现质量缺陷,将导致关键设备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停止运转。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过整机产品退回、重大产品质量事故或因产品质量问题与客户发生重大纠纷的情况。
  4.客户优势及品牌优势
  公司产品及技术应用范围广,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已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西安西电、常州博瑞、许继电气、上海电气、特变电工、荣信汇科、上海能传、日立能源、中电普瑞、中车时代、阳光电源、国家管网、宁德时代、海博思创、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万国数据、浪潮、GE、Siemens、ABB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与优质客户进行业务合作过程中,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可靠的产品质量,已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公司与优质客户进行业务合作,可有效避免低价恶性竞争,为公司产品未来的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5.服务优势
  公司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为其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对客户的订单响应速度快。公司有较强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及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建立了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客户服务体系,目前国内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服务区,同时为海外项目单独设立服务区,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售后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公司对电力系统客户拥有长期的服务经验,尤其是直流输电项目客户,其关键设备的高效运转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公司建立了由质量安全中心、工程事业部、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协同的紧急预案机制,为客户提供应急的个性化服务,具备24小时内的快速响应能力。
  6.管理优势
  公司管理团队具有在热管理设备行业长期从业的经历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对行业、产品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实践中成长的核心技术团队已成为行业专家、行业标准起草者。
  同时,公司引进业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不断优化企业运营的管理体系和企业人才结构,大力推进公司运营的信息化进程(包括ERP、PLM、SAP等信息系统),不断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率,为企业基业长青打下基础。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公司经营业务与下游应用领域市场景气度密切相关。如果下游市场需求显著下降,将对本公司的经营状况、营业收入、营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存在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的风险。
  公司电力电子装置用液冷设备的下游市场来源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的各个环节,是电力工业中必需的基础设备,广泛应用于直流输电、风力发电、柔性交流输配电以及大功率电气传动等领域。液冷设备的市场发展以电力工业投资规模为基础,同时也受宏观经济、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以及相关电力电子装备产品发展的影响。近几年,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电力工业系统总体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电气机械及器材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可能影响本公司下游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
  (1)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其决定了电力能源的整体需求;
  (2)高压输电、风力发电等领域的国家产业政策;
  (3)不同应用领域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高压直流输电电网建设、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电力投资会呈现一定阶段性波动;
  (4)高压输电、风力发电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5)高压直流输电网络建设的投资规模、投资进度;
  (6)风力发电投资规模、新增装机容量规划的实现;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相关应用领域的法律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规避风险。
  2.如果未来国内直流产品竞争加剧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影响,公司不能在未来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的优势,公司将面临进一步毛利率下降的风险,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
  电力电子装置用液冷设备产品是高热流密度电气设备的关键配套设备,具有定制化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液冷设备产业的快速成长,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国内直流产品竞争加剧及拓展海外市场的影响,公司产品将面临毛利率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利用公司现有的技术优势,继续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售后服务,保持公司在同行业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3.新产品开发和新应用领域的拓展风险
  公司已为进入新的应用领域和开发新产品进行了技术储备和市场调研。正在开拓的应用领域有交通行业用大功率驱动、信息与通信、储能及大科学研究领域等。公司产品能否迅速进入这些应用领域并取得突破,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下游应用领域冷却对象功率的提升,应用液冷技术的成熟程度;
  (2)国产化设备替代进口设备的进程;
  (3)公司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以及市场开拓能力。
  如果公司的产品不能在短期内切入新的应用领域并提高市场份额,将制约公司未来的业务成长空间。应对措施:热管理设备下游应用领域具有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特点,对系统电气设备制造的要求非常高,公司将加大对下游应用领域行业及客户需求的关注,及时了解最新市场动态,适时进军新的领域和区域。
  4.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和一定的经营风险。如果未来下游客户业绩下滑和资金趋紧,可能会导致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甚至发生坏账,从而给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液冷行业的客户主要为电力系统客户,应收账款规模较大主要受分阶段收款的货款结算方式、信用期、客户付款审批流程较长、验收交付进度、质保金等因素影响。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若应收账款规模过快增长,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降,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营运资金压力和一定的经营风险。若未来下游客户资质情况发生不利变化,可能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或进一步延长应收账款收回周期,从而给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应对措施:建立健全客户信用档案,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信誉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信用政策,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加强对公司销售人员销售回款的考核,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加强公司法务与营销中心的配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包括发催款函、诉讼等法律手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