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业务板块。

  • 产品类型:

    工业

  • 产品名称:

    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 、 海洋运输装备 、 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 、 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 、 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

  • 经营范围:

    资产经营;投资管理;舰船、舰船配套产品、海洋工程及装备、能源装备、交通装备、环保装备和机械电子设备的设计、研制、生产、修理、改装、租赁、销售;进出口业务。(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2-06-30 2021-12-31
库存量:低速机曲轴(根) 11.00 6.00 - - -
库存量:压载水处理系统(套) 89.00 223.00 - - -
库存量:智能焊接设备(台/套) 30.00 32.00 - - -
库存量:油泵油嘴总成(套) 7323.00 1.02万 - - -
库存量:流体污染控制(件) 0.00 0.00 - - -
库存量:海洋运输及海洋开发装备(载重吨) 0.00 0.00 - - -
库存量:液压支架(套) 180.00 121.00 - - -
库存量:石油系统配套件(件) 5672.50 - - - -
库存量:石油钻测采设备(套) 1129.00 1003.00 - - -
库存量:离心式压缩机(台) 91.00 119.00 - - -
库存量:舰船修理及改装(艘) 0.00 - - - -
库存量:船用中压阀门(组) 4710.00 - - - -
库存量:船用增压器(台) 78.00 39.00 - - -
库存量:船用大型螺旋桨(吨) 75.00 - - - -
库存量:船舶涂料(吨) 350.00 - - - -
库存量:轨道减振器(套) 1.91万 - - - -
库存量:通讯导航设备(台) 401.00 - - - -
库存量:铁路车辆(辆) 150.00 300.00 - - -
库存量:铁路车辆配套件(件) 5.49万 3.89万 - - -
库存量:阻尼材料(个) 13.90万 - - - -
库存量:柴油机功能部套(套) - 1819.00 - - -
库存量:船用螺旋桨(吨) - 316.00 - - -
库存量:核电锻件(吨) - 5.00 - - -
库存量:径流增压器(台) - 2.75万 - - -
库存量:抗恶劣环境计算机(台) - 0.00 - - -
库存量:船舶修理及改装(艘) - 0.00 - - -
库存量:船用阀门(组) - 9056.00 - - -
低速机曲轴库存量(根) - - 7.00 10.00 11.00
压载水处理系统库存量(套) - - 161.00 175.00 161.00
抗恶劣环境计算机库存量(台) - - 631.00 663.00 631.00
柴油机功能部套库存量(套) - - 631.00 5341.00 828.00
液压支架库存量(套) - - 146.00 237.00 242.00
离心式压缩机库存量(台) - - 113.00 60.00 55.00
舰船修理及改装库存量(艘) - - 0.00 0.00 0.00
舰船制造库存量(载重吨) - - 0.00 0.00 0.00
船用中压阀门库存量(组) - - 1.05万 7970.00 8114.00
船舶涂料库存量(吨) - - 366.00 476.00 349.00
轨道减振器库存量(套) - - 1.08万 2.61万 6236.00
铁路车辆库存量(辆) - - 70.00 0.00 0.00
螺旋桨库存量(吨) - - 109.00 - 196.00
智能焊接设备库存量(台/套) - - - 0.00 -
船用大型螺旋桨库存量(吨) - - - 9.00 -
船用增压器库存量(台) - - - 109.00 209.00
曲轴毛坯库存量(根) - - - 0.00 -
压力容器库存量(台) - - - - 3.00
径流增压器库存量(台) - - - - 5.82万
油泵油嘴总成库存量(套) - - - - 1.35万
铁路车辆配套件库存量(件) - - - - 2.84万
风机支架库存量(台) - - - - 144.00
海洋工程船库存量(艘) - - - - 0.00
液压工程机械库存量(套) - - - - 7767.00
调速器库存量(台) - - - - 61.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7.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44%
  • 中海发展(香港)航运有限公司
  • PROSPECTOROFFSHOREDR
  • PacificInternational
  • SeaboardInvestmentHo
  • SEADRILLLTD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海发展(香港)航运有限公司
41.78亿 7.14%
PROSPECTOROFFSHOREDR
30.64亿 5.24%
PacificInternational
23.98亿 4.10%
SeaboardInvestmentHo
20.43亿 3.49%
SEADRILLLTD
20.29亿 3.47%
前1大客户:共销售了124.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43%
  •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35.64亿 6.14%
前1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9.2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63%
  • 中国船舶工业物资东北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中国船舶工业物资东北有限公司
84.04亿 14.8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8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8.09%
  • 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11.77亿 6.98%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5.39亿 2.90%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5.13亿 3.08%
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5.12亿 2.76%
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4.40亿 2.3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呈下行趋势,细分航运市场波动起伏,但航运绿色低碳转型叠加船队更新提速对新造船需求形成关键支撑,世界新造船市场复苏态势趋稳,中长期造船需求持续向好。我国造船三大指标首次全部超过50%,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优势船型地位持续巩固,新船订单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中高端船型占比明显提升,高端装备建造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化加速推进。  2023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践行“事先算赢、事中控赢、事后真赢”理念(以下简称“‘三赢’理念”),着力提升...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呈下行趋势,细分航运市场波动起伏,但航运绿色低碳转型叠加船队更新提速对新造船需求形成关键支撑,世界新造船市场复苏态势趋稳,中长期造船需求持续向好。我国造船三大指标首次全部超过50%,市场份额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优势船型地位持续巩固,新船订单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中高端船型占比明显提升,高端装备建造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化加速推进。
  2023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践行“事先算赢、事中控赢、事后真赢”理念(以下简称“‘三赢’理念”),着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造船新接、手持订单同比增长,船海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营业绩明显改善,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公司共承接订单757.10亿元,同比增长10.94%;手持订单1506.39亿元,同比增长37.74%;实现营业收入466.94亿元,同比增长5.7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82亿元。
  (一)履行强军首责,军工任务按期优质完成
  一是高质量完成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公司强化军工科研生产组织管理,强化军品质量管控,军工科研生产任务按期优质完成。二是持续提升强军保军能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夯实装备质量可靠性基础,持续深化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研制生产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二)聚力生产经营,民船业务加快转型升级
  一是践行“三赢”理念,强化精益管理,着力提升效率效益。2023年,公司手持订单较为饱满,生产任务繁重,为顺利完成全年“保交船”任务,公司持续强化精益化生产,狠抓生产重大节点计划实现率,实施建造周期管理、首制船关键工艺攻关及供应链全周期管理,骨干船厂主建船型建造周期持续缩短,全年共实现交付民船45艘、483.9万载重吨。报告期内,大连造船全年实现批量交付16000TEU集装箱船4艘,首制船关键建造周期较预期目标压缩16%;交付全球第一艘M350型FPSO,交付全球最大级别动力定位系统穿梭油轮“诺思先锋”号和单舱全球最大13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武昌造船主建船型关键周期压缩22%、总周期压缩11%,4艘民船实现提前交付。北海造船批量交付10艘21万吨散货船,含2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其主建船型实现双燃料船型建造突破。
  二是把握船舶市场机遇,科学谋划经营承接,高质量抓好经营接单。2023年公司共承接民船69艘、835.2万载重吨,同比实现增长,新接订单以批量接单为主,手持订单中的中高端船型占比稳步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订单质量稳步提升。
  优势船型实现连续批量接单,市场地位不断巩固。公司抓住油船、散货船需求增长时机,在油船、散货船、LNG船等优势主建船型领域实现连续批量接单。报告期内,公司共承接各型油船30艘,占全年新接订单总艘数的43.5%;承接各型散货船21艘,艘数占比30.4%;17.5万LNG运输船再获6艘新船订单,占本年度全球LNG船新接订单总艘数的9.1%。大连造船批量承接LNG运输船、11万吨级油船、84500载重吨多用途船、3.6万载重吨大湖型散货船等优势船型。北海造船共承接10艘21万吨氨Ready散货船,该型船手持订单量稳居全球首位。按艘数计大连造船、北海造船新接订单中批量订单占比均超90%。
  坚持科技创新,中高端绿色产品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公司着力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坚持中高端战略转型,持续拓展绿色中高端船舶产品市场并取得批量订单。报告期内,大连造船新接订单中,中高端绿色船舶产品金额占比约60%,其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快速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北海造船新接订单中,中高端绿色船舶产品金额占比超80%,其氨燃料船型处于世界领跑地位,自主研发的31.9万载重吨氨预留VLCC实现首单签约,成为国内第一家建造氨预留VLCC的船厂,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大型油船市场及氨燃料船型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强化创新引领,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公司坚持创新赋能,深耕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及应用,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一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重点科研项目取得新进展,产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二是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紧跟船舶绿色低碳智能发展趋势,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核心技术储备,推动船海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大连造船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升级,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VLCC和11万吨成品油船实现迭代升级,甲醇燃料动力智能VLCC获得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立项支持。武昌造船加强船型研发,1400TEU集装箱船、18600DWT油化船、万吨级纯电散货船获得船级社AIP证书;“‘耕海1号’渔业综合平台自主研制”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型浮标作业船(向阳红22)研制”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北海造船21万吨LNG双燃料型散货船提前满足IMO第四阶段减排要求。江增重工获CTA系列涡轮增压器挪威船级社(DNV)型式认可证书,该系列产品在研发、设计、工艺、生产和品控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重庆红江自主研制了世界首台6S40系列、7S35系列HCU、HPS、ACC、喷油器、排气阀等部套,均已实现实船应用。重庆红江自主开发世界首台甲醇低速机6G50ME-LGIM关键零部件研制并交付,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DFRD5En型双燃料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系统进行船检配机认可试验,顺利通过船级社型式认可。
  (四)稳步推进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发展动力
  2023年,公司深刻把握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两个途径,围绕价值创造,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充分激发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积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核心,按照“以对标促达标、以达标促创标”的要求,全面推进公司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有关工作,紧盯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持续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二是加强精益管理,深入推进“成本工程”,持续完善成本管控体系,推动“集中统一”物资采购等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稳增长。三是聚焦活力效率,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有效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四是聚焦主责主业,稳步推进压减清退等专项任务,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青岛双瑞获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所属“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2022年度专项考核年度优秀单位,标志着青岛双瑞“科改示范行动”再结硕果;青岛双瑞荣获两项中国国防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大连船阀荣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五)强化规范运作,深入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023年,公司全面落实国资委关于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有关部署,积极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实施方案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一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坚持“三会一层”依法合规运作,积极贯彻落实独立董事制度改革要求,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升公司治理能力及治理水平。二是,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增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上市公司透明度。三是,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不断完善业绩说明会常态化召开机制,实现年度、半年度、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全覆盖,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2年报业绩说明会最佳实践”。四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公司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暨ESG报告获评新华网“2023企业ESG优秀案例”。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中国重工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军品领域,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海洋防务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是海军装备建设的主要力量。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重任在肩。
  民品领域,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研制及供应商。船舶行业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船舶产品具有订单式、小批量、建造周期长、出口导向型等特点;其价格决定机制高度市场化,与世界宏观经济、国际贸易、航运市场、国际海事规则、船队自身更新周期、新技术发展与变革等密切相关,是全球充分竞争的行业,具有明显周期性。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全球贸易格局深刻重塑,航运市场发展呈现新态势,叠加新规范、新标准、新技术等多重因素催化,全球新造船市场成交实现稳步增长。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新接订单方面,2023年世界新接订单量10826万DWT,同比增长4.8%。完工交付方面,全球新船完工量触底回升,共交付船舶8634万DWT,同比增长5.6%;手持订单方面,截至2023年12月,世界手持船舶订单2.68亿DWT,同比增长7.3%。
  新船价格高位运行。截至12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78点,同比上涨10.2%,较2020年底上涨42.0%,为2008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
  新船市场船型轮动趋势明显,油船、散货船表现亮眼。以载重吨计,油船较去年的历史低位大幅回升235%,散货船成交量同比增长12%。
  主力船型成交份额均衡。以修正总吨计,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新船订单占总订单的比重分别为21.4%、23.2%、17.3%、20.1%。新船订单中LNG动力仍是主力,采用甲醇动力订单份额明显提升。
  2023年,我国造船市场份额已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2.1%、67.2%和57.3%,优势船型地位持续巩固,新船订单结构不断优化,绿色、中高端船型占比明显提升,高端装备建造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化加速推进。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42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订单量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截至2023年12月底,手持订单量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加上地缘冲突不断等因素影响,全球航运业和造船业将面临更多挑战,但随着行业脱碳进程加快,对新造船市场将产生积极作用。预计2024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的历史较高水平,新接订单量将在8000万-10000万载重吨,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4500万载重吨左右,新船订单量约5500万载重吨。
  (二)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及重大影响
  2023年,国际海事规则的不断更新以及国家有关部委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持续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海事规则方面,IMOMEPC80进一步收紧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要求,明确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新的减排目标大幅提前了之前“本世纪末实现脱碳”的老目标,并新增了2030年和2040年两个指标校核节点,来督促航运减排进程。此外,2024年1月1日起,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正式扩展至航运领域,通过设置“排放上限”和“鼓励排放交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根据要求,吨位大于或等于5000GT的货轮和客轮将需要购买欧盟配额(EUA),以覆盖其往返欧盟港口50%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以及欧盟内部航行的100%温室气体(GHG)排放量。航运公司为遵守相关规定,必须重新评估其船队中的船舶,推出船舶慢速航行方案,并投入更多资源升级船队,使用新型清洁燃料技术,加快老旧船只拆解速度。严格的碳排放法规推动了高效燃料技术的进步,将减少全球海运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航运效率。
  产业政策方面,2023年国家相继颁布《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航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在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远洋渔业发展、海洋能源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明确部署,为我国船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相关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有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提升。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主要业务
  中国重工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共五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从产品用途区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科考装备和海洋开发装备等;从领域区分,主要业务分为军品业务领域和民品业务领域。
  公司民品业务领域主要产品包括: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气体船、海工船、科考船及其他装备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主要经营模式
  中国重工为控股型公司,生产经营业务主要通过下属各子公司进行。公司下属子公司以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业务为主,主要经营模式为以销定产的个性化订单式经营模式,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安排生产。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产品市场地位
  作为产业链最完整的海洋防务装备上市公司,公司承担着我国航空母舰、各型驱逐舰、护卫舰、常规动力潜艇等海洋防务装备的研制生产任务,拥有先进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能力,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公司积极开拓军贸市场,研制出一批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军贸产品,目前已经同多个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军贸合作关系。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旗下拥有大连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造船企业,业务覆盖船舶造修全周期,形成了大型LNG船、万箱级集装箱船、VLCC、LR2成品油船、好望角型散货船、超大型矿砂船等多个优势船型,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多种类型的船型开发制造。其中,大连造船研制的VLCC全球市场份额领先。
  (五)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公司作为军工央企上市公司,坚决履行强军首责,是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主体力量,军品业务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船舶行业为典型外向型行业,行业形势与经济、航运等密切相关。国际局势、地区安全局势、全球经济贸易走势等直接影响航运市场景气度,并进一步传导到新造船市场。民船市场景气度以及船舶建造综合成本均是船企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
  3.行业政策变革、新技术应用引领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船舶工业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为船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同时,在“双碳”背景下,国际规则公约、区域排放交易体系对绿色环保要求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的攻关与应用,不断激发产品创新需求,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4.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是公司经营业绩改善的内生动力。公司深入实施“成本工程”,聚焦原材料、大宗物资、人工费用等成本管控;科学谋划经营接单,着力提升产品批量接单和批量建造占比;同时,进一步深入实施精益管理,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努力推动业绩提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军工优势
  公司坚持“以军为本”的发展理念,坚决履行强军首责,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设施、人才优势,不断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一流装备。
  2.科技优势
  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大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公司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构建了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共同驱动的创新模式,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
  3.人才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经营管理队伍、科技研发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公司人才队伍中包含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其他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等高级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公司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用人机制,培养了一支极具经验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4.产业优势
  公司产业覆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公司持续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构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5.协同优势
  随着中国船舶集团整合融合的深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技术水平、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集团各成员单位之间围绕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船舶全产业链业务,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互补,集团规模优势和协同优势进一步显现,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军为本,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报告期内,大连造船交付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级别DP穿梭油船“诺思先锋”号;交付自主研发建造的单舱全球最大13000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武昌造船建造的国内首艘具有破冰功能的大型航标船“海巡156”轮在天津列编,是我国目前排水量最大、综合性能最佳、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航标船;武昌造船研发出国内最大13万方智慧型养殖工船取得中国船级社原则性认可证书。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高压船用LNG供气系统(FGSS)获得全球知名客户多艘订单,氨燃料供应系统实现全球大型氨燃料动力船舶领域首单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国产高端船舶装备全球影响力。重庆红江自主研制的大功率柴油机重油共轨系统分别在两型大缸径柴油机上首次实现商品化应用;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DFRD5En型双燃料船用大功率柴油机电控系统顺利通过船级社型式认可。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6.94亿元,同比增长5.75%;实现利润总额-7.54亿元,上年同期为-24.93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7.82亿元,上年同期为-22.11亿元。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975.45亿元,同比增长4.58%;负债总额1,137.62亿元,同比增长8.53%;所有者权益总额837.83亿元,同比下降0.36%,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832.24亿元,同比下降0.3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国际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加上地缘冲突不断等因素影响,全球航运业和造船业将面临更多挑战,但随着行业脱碳进程加快,对新造船市场将产生积极作用。
  1.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
  海洋防务装备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国防建设需求为海洋防务业务提供发展机遇。
  海洋开发装备领域。2023年以来,国际油价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相对高位,对海上油气开发形成良好支撑。预计2024年,海工上游运营市场保持向好态势,但是在船舶市场整体复苏兴旺的背景下,海工装备建造将受制于产能受限、价格上涨等因素,且由于存在融资成本高、绿色路线不确定、行业主体信心不强等问题,2024年新订单规模上涨或存在一定阻力,但以FPSO为代表的生产平台仍会有订单出现,值得市场关注。
  2.海洋运输装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4月份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2%,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在经济预期疲软的影响下,一方面,受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放缓、地缘冲突不断等因素交织影响,当前航运、造船市场所面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速度加快、以能源运输为主的海运贸易格局重构、全球优质造船产能供给趋紧,对新造船市场形成有利支撑。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将保持在1亿载重吨的历史较高水平,新接订单量将在8000万-10000万载重吨,我国造船完工量将在4500万载重吨左右,新船订单量约5500万载重吨。
  油船方面,油运贸易周转需求增加,航运市场供需关系偏紧,同时目前油船手持订单船队占比仍处在历史低位水平,老旧船舶更新换代需求较大,预计油船主流船型市场将维持较高的活跃度;散货船方面,铁矿石和煤炭海运量面临下滑压力,粮食谷物海运总体向好,小宗干散货运量有望保持较高增速,随着环保要求及存量运力船龄增大,更新需求逐步释放,干散货航运市场整体供需和新造船市场变化值得关注。集装箱船方面,运力供需结构性失衡持续显现,集装箱船新造船市场总体回落,但支线集装箱船市场存在一定机会;LNG船方面,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推动下,大量LNG生产出口项目仍将会有批量新造船订单出现,但是随着过去两年新船订单的集中规模释放,新造船市场热度或有所回调。
  3.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3年,我国发布了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围绕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装备制造、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提出全产业链全环节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重点任务,深海养殖平台、养殖工船等装备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修船市场受宏观经济影响,船东修理意愿不强,同时老旧船舶淘汰逐渐增多,运营船舶持续年轻化,可能导致修船市场总量不足,加之国内修船产能整体过剩,民营船厂修船产能扩张迅猛,舟山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公司修船业务将受到一定挑战。
  改装方面,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的增加,在全球航运业碳减排背景下,多家航运“巨头”开始提前布局,投身甲醇燃料船领域,预计甲醇、氨等双燃料改装、碳捕集改装将是航运业从传统燃料向低碳燃料转换的一个明显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公司舰船修理改装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4.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
  当前,全球船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新船订单持续释放,手持订单饱满,为船舶配套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长空间,同时,与日韩相比我国本土配套率仍有差距,在当前全球配套市场紧缺且供应链不稳的背景下,需持续推动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此外,随着国际海事新规和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船海配套产业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LNG、氨、甲醇、生物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市场的发展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机电装备领域各细分市场总体需求保持稳定。石油石化装备方面,全球石油贸易格局被深刻重塑,IEA(国际能源署)和EIA(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石油化工装备需求预计稳中有降。煤炭机械方面,煤矿综采智能化及新技术应用需求不断提升,液压支架智能化已成为趋势,但受煤钢焦价格下行、煤企内部保护政策因素影响,煤机装备外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5.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
  战略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公司在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具备发展基础。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领域,2024年9月是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安装截止时间,目前全球船队的远洋船舶中近90%都安装了压载水处理系统,全球压载水处理市场容量急剧萎缩,市场竞争压力较大,预计未来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需求将持续放缓。
  船用供气系统领域,IMO脱碳法规日益严格,2024年航运业纳入EU-ETS(欧盟碳交易体系)正式生效,船东清洁燃料选择日趋清晰,旧船改装需求预计将持续释放。LNG动力方面,订单高度集中在MSC、达飞等头部船东,LNG动力船舶订单占比相对平稳,但甲醇、氨等清洁能源推出将压缩LNG市场空间;甲醇动力方面,作为过渡燃料当前绿色甲醇供应受限且价格高,船东选择存在一定的制约性;氨燃料动力方面,比利时Exmar已在现代尾浦下单全球首条氨燃料动力船舶,后续多个船东有计划下单氨燃料船舶,预计2024年即可实现产业化。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主攻方向,以强化精细化管理为根本抓手,践行强军首责,聚焦主业实业,全面建成治理完善、主业突出、运作规范、业绩优秀的世界一流海洋综合装备上市公司。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公司将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根本遵循,用好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两个途径,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加快提升价值创造、人才强企、改革创新、执行落实四大能力,以“三赢”提质效、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促发展,不折不扣抓落实,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40亿元,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聚焦军工首责,全面优质按期完成军工任务
  一是坚决履行兴装强军首责,确保年度军工任务圆满完成。二是继续发挥海洋防务装备研制优势,积极争取军工任务,三是不断深化军工管理,持续提升军品质量与建造效率。
  2.聚焦做强做优,持续提升船海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高质量抓好经营接单,加大高端、绿色、智能船型市场推广,在提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份额的同时,持续巩固传统优势船型市场地位。二是高效率保交付,深化精益造船,进一步压缩主建船型关键周期,持续加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项目管理,确保按期实现关键节点,稳妥有序推进在建项目按期交付。三是深入推进“成本工程”,推进成本统筹,狠抓体系协同,加强关键环节成本管控,落实单船完工成本考核。
  3.聚焦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深耕主建船型升级优化,推动船海产品转型升级。围绕深远海养殖装备、LNG装备产业链等重点方向,拓展相关装备应用领域。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等问题,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4.聚焦深化改革,规范公司治理水平
  一是对标世界一流企业,聚焦质量效益与价值创造,优化完善管控体系,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二是深化改革提升行动,持续强化亏损企业治理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理。三是不断强化“数智赋能”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管理效能提升工程。四是坚持规范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公司规范运作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上述经营目标不代表公司对2024年的盈利预测,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受航运市场波动,手持订单规模较大,造船资源相对紧张和船东投资压力等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公司将加强船舶市场行情研判,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作,积极开拓优质客户,拓展订单来源,紧盯潜在订单机会,争取批量承接高质量订单。
  2.产品交付风险
  当前,船舶企业手持订单量创2014年来新高,生产任务饱满,加之订单修载比创历史新高,建造难度攀升。随着订单总量和高技术船舶占比的双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也明显增加,尤其考验企业在产能协调、专用设备供货周期、新工艺工法应用等环节的把控能力。此外,下游航运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细分领域运费分化加重,对部分船型交付进度可能造成潜在风险。
  公司一方面要强化生产计划管理和关键周期达标管理,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生产效率,聚焦重大节点管控,持续缩短主建船型建造周期,深入挖潜,提升核心资源利用率,高效率保障生产交付。另一方面,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履约合同管理,定期开展手持订单履约风险评估,持续完善客户信用评价机制,做好合同履行的预警监控和风险应对预案,切实防范交船风险。
  3.成本上涨风险
  原材料与设备成本波动风险增加。截至2023年12月底,进口铁矿石和焦炭均价分别为123美元/吨和2413元/吨,比年中低点分别回涨15.5%和33.1%,原材料与设备成本存在波动空间。同时,新船订单量的大幅增长,对部分进口船舶配套产品需求大幅增加,但配套企业生产供应能力有限,难以满足造船需求,涨价现象频发。
  公司将扎实推进成本工程,提高物资集中采购效率效果,做好原材料与设备成本管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管理。继续加大主建船型的批量接单力度,有效压降单船建造成本。持续推进成本管理体系建设,以全面预算和目标成本为抓手,确保成本管控落实落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组织效率和关键生产环节控制效果,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4.汇率风险
  公司船舶建造产品主要以外币计价,汇率波动可能对公司手持船舶合同未来净收汇及手持外币资金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持续加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跟踪研判,采用适当汇率对冲措施,不以投机为目的,严守套期保值原则,严格按要求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减少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不利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