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产品类型:

    赛立奇单抗注射液、GR1603注射液

  • 产品名称:

    GR1501 、 GR1603 、 GR1801 、 GR1802 、 GR1803 、 GR1901 、 GR2001 、 GR2002 、 GR2102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货物与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研发、生产、销售: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3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6.00 4.00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6.00 4.00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0.00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28.00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28.00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0.00 -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264.01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5.17%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2123.39万 5.77%
供应商二
2101.47万 5.71%
供应商三
2053.53万 5.58%
供应商四
1707.45万 4.64%
供应商五
1278.17万 3.47%
前4大客户:共销售了47.52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0.00%
  • 重庆葆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江苏金丝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重庆科润生物医药研发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重庆葆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4.05万 92.69%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2.53万 5.33%
江苏金丝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700.00 0.99%
重庆科润生物医药研发有限公司
4700.00 0.9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4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84%
  • 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东富龙德
  • 重庆润银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 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 重庆润丰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 成都贝康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东富龙德
4329.47万 11.72%
重庆润银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3257.89万 8.82%
广东省中科进出口有限公司
3212.39万 8.70%
重庆润丰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113.16万 5.72%
成都贝康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34.85万 3.8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917.5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99.95%
  •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重庆葆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恒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江苏奇星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3900.00万 99.51%
重庆葆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57万 0.19%
上海恒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45万 0.11%
江苏奇星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2.99万 0.08%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2.53万 0.0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029.0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8.47%
  • 博纳西亚(合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军科正源(北京)药物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与军
  • 重庆润银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州药明检
  • 苏州华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博纳西亚(合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3157.50万 11.20%
军科正源(北京)药物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与军
1780.75万 6.32%
重庆润银科贸发展有限公司
1104.16万 3.92%
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州药明检
1086.60万 3.85%
苏州华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900.00万 3.19%
前3大客户:共销售了108.7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0.00%
  • 苏州紫田贸易有限公司
  •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苏州紫田贸易有限公司
57.93万 53.26%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50.00万 45.97%
重庆美莱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8400.00 0.7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97.70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3.78%
  • 上海睿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攀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军科正源(北京)药物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与军
  • 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东富龙德
  • 苏州华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上海睿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02.56万 7.16%
北京攀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566.79万 4.50%
军科正源(北京)药物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与军
534.72万 4.24%
东富龙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东富龙德
498.35万 3.95%
苏州华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95.28万 3.9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在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公司坚持源头创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为目标,继续全力推动研发、生产、销售团队建设等工作。公司在这一年克服困难、把握机遇、稳扎稳打,多款产品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62,039.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50%,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3月公司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NDA获得受理,为公司首款申报新药上市产品,也是国内企业首家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抗IL-17A单克隆抗体药物;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在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公司坚持源头创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为目标,继续全力推动研发、生产、销售团队建设等工作。公司在这一年克服困难、把握机遇、稳扎稳打,多款产品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为62,039.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50%,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3月公司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NDA获得受理,为公司首款申报新药上市产品,也是国内企业首家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抗IL-17A单克隆抗体药物;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两项适应症处于新药上市评审阶段,产品商业化在即;核心产品GR1801已完成III期临床入组,GR1802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已启动III期临床,GR2001已申请EOP2沟通,其他在研产品均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同时,公司坚持源头创新驱动,报告期内,2款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产品进入公司在研管线,公司管线梯度进一步丰富。
  产能及商业化准备方面,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项目已完成新增2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可快速实现赛立奇单抗、GR1802、GR1603等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以及提高新产品的工艺放大研究和临床样品制备能力;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处于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公司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线商业化团队已初具规模,核心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自身免疫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团队建设将会持续稳步推进,以满足公司上市产品的商业化推广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工作,募集资金到账后,为公司后续持续推进各产品管线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公司持续提升研发团队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引进,提高团队的科研能力,通过持续完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建立了一支创新、高效的研发、商业化及管理团队,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419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1.8%。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情况
  智翔金泰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在研产品为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公司在源头创新方面建立了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同时,在抗体药物结构拓展上开发了单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和新结构重组蛋白药物发现技术,在抗体药物靶点拓展上开发了胞内抗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公司在药物开发环节建立了高效的重组抗体药物工艺开发平台。
  基于公司技术平台和技术,公司立项开发了多款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公司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完善从分子发现、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实施的全链条平台,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致力于为患者持续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2主要产品情况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15个,其中9个产品17个适应症获批进入临床,2个适应症NDA已获受理,2个适应症处于临床III期。在研产品均为自主研发,覆盖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治疗领域。
  赛立奇单抗是一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IL-17A单克隆抗体,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作用靶点为IL-17A。截至本公报告披露日,经公开信息查询,仅有3款同靶点进口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
  哺乳动物的白细胞介素17(IL-17)家族有6个成员,分别命名为IL-17A~F,他们在宿主免疫防御和慢性炎症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IL-17A,IL-17E和IL-17F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其中IL-17A在患有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大量表达。IL-17A通过与IL-17RA(IL-17A受体)结合,诱导白细胞介素-6(IL-6)、趋化因子CXCL1等下游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的释放,继而诱发炎症产生或放大炎性症状。
  赛立奇单抗通过抗体特异性结合血清中的IL-17A蛋白,阻断IL-17A与IL-17RA的结合,抑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对IL-17A过表达的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达到治疗效果。
  2024年2月15日,赛立奇单抗注射液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III期临床研究结果在国际皮肤病学权威期刊BritishJournaofDermatoogy(BJD)上正式发表,该研究共入组420例患者。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使用赛立奇单抗后2周迅速起效,在FAS群体中,第12周达到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至少改善75%(PASI75)的受试者比例为90.7%(安慰剂对照组为8.6%);试验组第12周达到皮损清除/几乎清除(PGA0/1)的受试者比例试验组为74.4%(安慰剂对照组为3.6%)。第12周PASI90应答率为74.4%,PGA0/1和PASI75/90反应一直持续到第52周。第52周PASI75应答率96.5%,PASI90应答率为84.1%,PGA0/1应答率为83.7%,表现出了优异且持久的疗效。该III临床研究结果数据显示,接受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治疗的受试者中复发的比例较低,用药第52周复发率为0.4%,这表明GR1501可能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
  目前,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两项适应症处于新药上市评审阶段,产品商业化在即。
  (2)GR1802
  GR1802注射液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重组全人源抗白细胞介素4-受体α(IL-4Rα)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可通过选择性结合IL-4Rα,同时阻断IL-4和IL-13信号通路,调控2型免疫,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从而可用于2型免疫介导的哮喘、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具有IL-4、IL-13高表达的自身免疫相关疾病。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经公开信息查询,同靶点药物仅有1款进口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GR1802注射液已有5个适应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适应症处于II临床试验阶段。
  (3)GR1603
  GR1603是一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IFNAR1单克隆抗体,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该产品目前处于II临床试验阶段,适应症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GR1603能特异性结合I型干扰素受体复合物中的IFNAR1,不仅阻断IFNAR与IFNα等I型干扰素的结合,而且GR1603结合IFNAR1可以有效诱导细胞表面的IFNAR1的内化,从而有效抑制I型IFN/IFNAR信号通路,因而GR1603单抗有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多种与I型IFN/IFNAR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相关的疾病治疗。
  (4)GR1801
  GR1801是一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全人源抗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ABV)双特异性抗体,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作用靶点为RABV的包膜糖蛋白(Gycoprotein,G蛋白)的表位I和III。GR1801是基于scFv+Fab结构的双抗,使用KIH技术解决重链错配问题,使用scFv融合技术解决轻链错配问题。GR1801于2020年9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疑似狂犬病病毒暴露后的被动免疫适应症的临床研究。狂犬病病毒G蛋白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抗原蛋白之一,该蛋白在狂犬病病毒感染机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G蛋白借助于其特定受体(包括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和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等)介导RABV病毒的内吞、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并将病毒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在细胞内的繁殖周期结束后,G蛋白也参与病毒出芽。GR1801为结合G蛋白上表位I和III的重组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通过阻断G蛋白与受体的结合,在狂犬疫苗主动免疫完全发挥保护作用前阻滞病毒对神经的侵染,预防狂犬病。
  GR1801是全球首个用于狂犬病被动免疫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G蛋白位点I和III,分子设计满足WHO关于抗狂犬病病毒抗体开发的建议——采用针对不同抗原位点的多株单抗组合成“鸡尾酒式”组合制剂,以保证对不同病毒株或病毒的不同基因型的有效性。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经公开信息查询国内仅有1款抗狂犬病病毒单抗获批上市;GR1801目前处于III临床试验阶段。
  (5)GR2001
  GR2001注射液是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破伤风毒素(tetanustoxin,TeNT)的单克隆抗体,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作用靶点为TeNT的重链C端。GR2001于2023年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预防破伤风适应症的临床研究。
  TeNT是一条150kDa的单链蛋白,经过翻译后修饰,形成由重链和轻链组成的活性毒素。TeNT的重链分为2个结构域:C端(TeNT-Hc或C片段)和N端(TeNT-HN或B片段)。TeNT通过运动神经元内的逆向轴突运输进入脊髓和脑干后,进入邻近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对参与神经胞吐的膜蛋白产生裂解作用,阻滞神经传递,从而导致破伤风症状。GR2001能特异性结合破伤风神经毒素重链C端,阻断其进入神经元细胞,预防破伤风。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经公开信息查询,国内尚无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GR2001已申请EOP2沟通。
  (6)GR1803
  GR1803是一款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注册分类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作用靶点为BCMA和CD3。GR1803于2022年1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开展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截至本报告披露日,GR1803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GR1803是基于共同轻链构建的双特异性抗体分子,其结构与正常的单抗分子结构高度类似(只在抗体恒定区CH3中存在3个氨基酸突变)。GR1803的结构与单抗结构高度类似的特性,不仅便于其制备工艺的开发,而且避免了其它类型双特异性抗体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结构差异,进而减少了因结构差异而导致免疫原性的可能性。
  GR1803能够同时结合抗原BCMA和CD3,其结合BCMA的亲和力(10-10M)较结合CD3的亲和力(10-8M)高两个数量级。这种非对称的亲和力设计在保证此双特异性抗体分子募集并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因CD3抗体导致的T细胞非特异性激活,从而降低GR1803在体内的毒副作用。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1)研发机构设置
  公司根据研发业务流程建立了四个研发模块,分别为早期发现、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和工艺放大与验证研究。
  (2)研发流程
  公司的研发流程涵盖新型抗体药物候选分子发现阶段、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阶段、临床研究申报阶段、临床研究阶段、工艺放大与验证研究阶段以及新药上市申报阶段,具体如下:
  2、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采购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采购管理制度及采购相关的执行文件,用于明确从内部审批、供应商管理、采购定价方式、合同签署、采购付款和采购后管理的全流程的详细操作要求,确保公司各项采购决策和执行均保持统一管理标准。
  仪器设备、原辅料、包材、耗材等采购,由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逐级审批后形成采购计划;通过比价/招投标等形式确定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研发服务等采购,公司建立了科学的询比价、招投标、供应商准入、评估和管理、信息保密等制度,以确保所采购服务的质量满足研发需求。
  3、商业化及生产模式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目前所生产的样品仅用于临床研究和前期研究,并未实现自有产品的商业化。
  公司已经建成24,400L(12*2,000L和2*200L)抗体原液生产规模和两条制剂生产线,在研产品的临床研究样品均为自主生产;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建设已启动,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新增4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二期项目拟采用不锈钢生物反应器结合不锈钢配储液系统,建成后将为公司在研产品的商业化生产提供充足的产能保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项目、一期改扩建和二期项目的建设均按照中国GMP、美国cGMP和欧盟GMP的标准开展,符合中国GMP的要求,也可开展欧美发达国家临床样品制备;在完成生产设施建设的同时,公司将加强工艺开发能力,提高单位产能,提升药品生产能力,进一步降低抗体药物生产成本,提高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4、销售模式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销售业务,在研产品赛立奇单抗(GR1501)两项适应症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公司根据在研产品的临床进展及上市审评进度,已启动专业销售团队的组建工作,未来随着产品获批上市,计划通过自有销售团队和寻求合作伙伴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销售准备方面,公司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线商业化团队已初具规模,该团队将负责公司自免产品准入、学术推广、市场拓展等。公司将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各类展会及学术活动等形式对产品进行推广。公司将根据产品上市计划时间表,持续稳步推进商业化团队建设,确保各团队人员在产品上市前到位,同时制定好团队管理系统和考核系统,为产品上市做好充分准备。
  公司将制定明确的、可落地的市场战略,并不断进行深入的市场研究,充分了解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制定差异化策略。此外,公司会根据产品和区域特点选择与具有成熟专业推广能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加速实现新药的市场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药物的可及性。
  5、质量管理模式
  公司根据生物药产品不同开发阶段对于质量管理要求不同,分别对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商业化阶段建立了临床前及非注册临床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和商业化质量管理体系,两个体系相互协作,各体系的具体情况如下:
  (1)临床前及非关键注册临床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临床前及非关键注册临床(一般指I期和II期临床)的产品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公司结合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内外药监部门的监管要求,建立了包括质量研究平台、研发体系分析测试平台、成药性分析平台等在内的多个质量研究与分析平台,用于开展对创新生物药的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制剂筛选、特性鉴定、结构表征等方面的研究,较好地满足公司产品研发相关的质控要求。公司通过质量文件管理、供应商管理、偏差/变更管理、CAPA、内审、产品质量回顾、培训管理、不合格品管理、物料和产品放行管理及验证管理等多个质量管理环节,确保早期研发活动的有效运行。
  (2)商业化质量管理体系
  公司商业化质量管理由质量负责人负责,商业化质量管理主要覆盖关键注册临床(一般指III期临床)阶段产品及上市产品。
  公司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ICH等法规要求,建立了涵盖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涉及机构与人员、厂房设施与环境、设备、物料与产品管理、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确认与验证等质量管理要素,同时搭建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涵盖从物料入厂到产品生产等全过程的管理要求和记录,保证所有影响质量的活动符合法规要求。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中的“生物药品制造(C2761)”。
  (1)生物医药在临床治疗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与传统治疗方法(如化疗、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相比,创新靶向生物药具有潜在更佳的疗效与安全性:1)基于分子信息学和结构生物学等知识研发的靶向生物药产品可与靶点分子高效、特异性结合,实现对病灶的精准给药,降低全身性毒性,从而拓宽治疗窗口,提升药物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2)通过基因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手段进行结构改良后的生物药也可将潜在免疫原性降至最低,提高人体对药物的免疫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在整体治疗方案中加入靶向生物药产品,有望减少对于免疫抑制剂、激素和化疗药物等存在明显全身性副作用的传统药物的使用剂量,进而提高整体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创新靶向生物药在临床治疗方案中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2)生物医药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发病率及患病率逐年提升,患者基数不断增长。同时,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疾病宣传科普力度的加大、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基层诊疗规范度的提升以及伴随诊断等疾病检测技术的不断普及,我国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检出率和诊断率也在不断提升,促进我国生物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到13,198亿元,2018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4.4%。
  全球生物药市场已从2016年的2,202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979亿美元,2016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8%。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到6,651亿美元,2018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8.1%。受到病人群体扩大、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的驱动,未来生物药市场增速将高于同期化学药市场。
  (3)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
  相较于全球市场,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2015年,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仅占中国生物药市场的5.85%。近年来,随着国内抗体药物的密集获批,中国生物药物治疗水平开始与世界接轨。同时,从2017年开始,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在单克隆抗体药物覆盖方面显著扩大,将6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少、需求迫切但价格相对较高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首次纳入医保乙类药物名单,这将显著提高患者的支付能力并提升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市场渗透率。2022年,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规模增至924亿元,占中国生物药市场的17.9%,2017-2022年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0.92%。随着中国患者基数的不断增长、新型单抗药物的推出、抗体药物渗透率的提高,预计中国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单克隆抗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816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为34.67%。
  (4)生物医药行业的基本特点
  在生物药领域,创新药的开发是一项漫长、复杂的过程,通常创新抗体药物从早期药物发现到完成临床试验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成本大、风险高。
  生物药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对生产与用药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所以监管机构对生物药的批准实施了更严格的规定,包括要求更合理的临床方案设计及更全面的临床数据,规范的注册流程和持续的上市后监督等,具有监管严格的特点。
  (5)生物医药行业技术壁垒
  1)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及商业化技术壁垒高
  生物药通常分子量更大、分子结构更复杂,使得研发难度更大、生产过程更繁琐、质量管理要求更高。同时,由于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作为商业秘密等方式对研发、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保护,简单地复制已经获得成功的生物药物的商业壁垒很高。
  大分子生物药的研发涉及蛋白质结构设计、表达载体构建、抗体亲和力筛选、细胞株工艺开发等多个环节,研发难度更大。生物药通常其生产流程的细节可影响所生产的抗体药物的分子结构,甚至结构略有不同均可能导致其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生物药规模化生产的资本投入要求很高,对建立符合GMP标准的生物药生产设施的投资非常重要,巨额的前期成本以及漫长的建设周期都对生产生物药造成了巨大障碍。同时,生物药规模化生产对工艺技术的要求也很高,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对质量控制的挑战。除此以外,生物药规模化生产的法律法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
  2)极具挑战的制造业和供应链管理
  用以生产生物药的活细胞较为脆弱,对外部环境相当敏感。活细胞的特点决定了生物药生产过程的高技术需求,因此生物药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充满未知的挑战。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例如连续制造,生物制剂供应链的复杂性正在增加。随着生物药需求的增加,能否保证及时的供应成为了生物药物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化药,供应链管理成为了生物药物产业的重要门槛之一。
  3)专业人才技术壁垒
  创新生物药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药物研发和商业化涉及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工程、统计学及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整合来自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以执行研发战略并实现研发目标。因此,对于较早进入抗体药物行业并且已建立稳定人才队伍的企业,相比后来进入者将具备较高的人才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企业,主营业务为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公司自成立以来不断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具备了从分子发现、工艺开发与质量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实施的全链条技术平台,致力于为患者持续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15个,其中9个产品17个适应症获批进入临床,2个适应症NDA已获受理,2个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他适应症分别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适应症分别于2023年3月、2024年1月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为国内企业首家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抗IL-17A单克隆抗体药物;GR1801是国内首家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的抗狂犬病病毒G蛋白双特异性抗体;GR1603是国内企业首家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抗IFNAR1单克隆抗体药物;GR1901为国内首家启动I期临床试验的抗CD3×CD123双特异性抗体;GR2001为国内第二家完成II临床试验的靶向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GR2002为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的TSLP双表位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公司在研核心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国内前列。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利好政策的密集发布、逐步落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保持加速推进的趋势,正逐步向高质量、重创新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创新研发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前期的技术积累,我国在双抗、抗体偶联药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新兴药物类型上已跻身到世界前列水平。伴随新技术的应用及药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向创新转型,生物创新药通过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疾病,有望更大程度填补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近年来,相关临床指导原则的发布,监管机构审查审批日益严格和常态化的飞行检查,中国生物药市场持续规范向好;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标,开展以患者为核心的药物研发,未来围绕临床真正需求的新靶点药物是创新药企的研发趋势;同时对现有靶点药物在临床上不断在新适应症中进行疗效和潜能的探索,产品适应症持续拓展也将会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健康与创新药研发投入的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影响因素,大力发展创新药将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在源头创新方面建立了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两个技术平台;以新型噬菌体呈现技术作为抗体发现的底层技术,在抗体药物结构拓展上开发了单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和新结构重组蛋白药物发现技术,在抗体药物靶点拓展上开发了胞内抗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
  (1)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
  针对噬菌体呈现抗体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库容量>1010的高质量抗体库的快速构建,以及基于抗体库技术对先导分子的快速优化等),公司对噬菌体呈现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噬菌体呈现抗体库技术:基于双载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和基于λ重组系统的抗体库构建技术。
  基于双载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可以将先导分子的改造周期缩短至3个月左右,极大地提高先导分子改造效率。基于λ重组系统的抗体库构建技术可以应用于构建超大容量(>1012)的人抗体库,也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大容量(>1011)小鼠免疫库的构建和筛选。超大容量(>1012)的人抗体库可作为公司的抗体库资源用于不同项目的先导抗体分子筛选;而大容量(>1011)小鼠免疫库的构建和筛选相较于传统的杂交瘤技术,获得的鼠单抗亲和力更高,研发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基于上述技术的使用,公司的新型单抗药物候选分子的发现周期可以缩短至6-9个月。
  (2)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
  公司从2016年启动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的建设和优化,目前已经建立两种结构的双特异性抗体开发技术平台。第一种为比较经典的scFv+Fab双抗结构,该结构的优势在于基于任何选定的两个单抗,就可以很方便地构建双抗,但此类双抗的结构与天然单抗的结构差异较大,可能存在较强的免疫原性问题,因而适用于开发单次给药的双抗药物。第二种为基于共同轻链(commonightchain)的Fab+Fab双抗结构。该类双抗的优势是其结构与单抗高度类似,免疫原性低,且可以借鉴单抗的制备工艺。此类双抗更适合于临床上需要多次给药的双抗药物的开发。但是共同轻链双抗的开发具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公司基于双载体噬菌体呈现抗体库技术,以构建的大容量人抗体轻链库资源为基础,可以快速(3个月)地筛选到已选定的两个单抗的共同轻链,用于构建共同轻链双特异性抗体。
  (3)重组抗体药物工艺开发平台
  重组抗体药物的工艺开发是抗体药物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抗体药物项目产业化的基础。结合公司的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产品的开发,公司建立并逐步完善了重组抗体药物工艺开发平台。该平台包括细胞株筛选、细胞培养、蛋白纯化以及制剂开发四部分。
  1)细胞株筛选
  公司基于当前主流的GS基因筛选系统,对抗体重链和轻链表达单元进行了改造和优化,分别设计了适合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稳定表达的单质粒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系统,结合有限稀释法和孔板成像系统等方法的应用,可以在80天内筛选出适合中试和商业化生产的稳定高表达CHO细胞株。
  2)细胞培养
  公司在建立CHO细胞培养技术平台的早期即开展了公司专属的无血清培养基研发,获得了多种自主可控的通用培养基和项目专属培养基。通用培养基提高了工艺开发平台的兼容性,增强了不同项目的工艺通用性,降低了工艺开发的难度,便于生产规模的放大。基于高表达细胞株和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的细胞培养工艺技术,能够实现中试规模稳定生产,并实现商业化生产规模的转移放大。
  3)蛋白纯化工艺
  公司基于QbD理念,开发了高效且成熟的蛋白纯化工艺平台,解决了双特异性抗体纯化工艺中遇到的聚体和异构体含量高等问题,实现了单抗、融合蛋白及双特异性抗体等药物的纯化工艺的快速开发。公司目前已完成多个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项目的纯化工艺开发及临床样品生产,并实现商业化生产规模的转移放大。
  4)制剂开发
  公司建立了快速的制剂筛选技术平台。本平台依据抗体分子稳定性特点和各类别的辅料对蛋白质稳定性的作用,建立了种类丰富的制剂处方筛选库,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和制剂性能考察,分析产品分子在不同制剂处方中的降解方式和降解速度,并根据产品的临床给药特点,可以在4-6个月时间内开发出稳定的高浓度液体制剂处方。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源头创新,高效推进各在研项目进度,随着多款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及核心产品进入关键临床试验阶段,公司对在研项目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加。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由于药品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此处仅列示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重点在研项目的累计投入。
  注2:上述预计为公司根据研发管线进度进行的合理预测,实际投入可能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发生变化,不代表在预计时间段内一定会发生。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成熟的技术平台和创新的研发技术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抗体药物研发,建立了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技术先进且非常成熟。公司基于前述技术平台开发的多款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在此基础上,公司通过持续跟踪药物临床开发阶段的各项反馈,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研发实力,并根据全球药物靶点前沿发展动向,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动态调整药物研发方向,不断迭代演进,以新型噬菌体呈现技术作为抗体发现的底层技术,在抗体药物结构拓展上开发了单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和新结构重组蛋白药物发现技术,在抗体药物靶点拓展上开发了胞内抗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驱动企业保持持续创新。
  2、项目开发推进速度快、效率高
  在早期发现阶段,公司基于新型的噬菌体呈现抗体库技术可以将新型抗体药物候选分子的发现周期缩短至6-9个月,可实现每年滚动2-3项创新产品完成发现研究并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促进在研产品的更新迭代。在工艺开发和质量研究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快速、稳健的工艺开发流程。抗体药物研发速度快、效率高,保证了公司研发项目持续高效产出。
  截至报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15个,其中9个产品17个适应症获批进入临床,2个适应症NDA已获受理,2个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他适应症分别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3、符合国际标准、前瞻性的产业化准备
  公司抗体产业化基地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一期工程于2019年建设完成,同年8月获得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初步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公司已于2022年启动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建设,已完成新增2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公司已具备24,400L生物发酵产能;公司计划建设的二期项目拟新增4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公司将根据自身在研产品的进度,逐步推进二期项目建设,扩充现有产能以满足在研产品未来的商业化生产需求。
  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项目、一期改扩建和二期项目的建设均按照中国GMP、美国cGMP和欧盟GMP的标准开展,建成后不仅能符合中国GMP的要求,也可开展欧美发达国家临床样品制备。
  4、核心团队拥有深厚的行业背景
  公司实际控制人拥有深厚的医药健康产业背景,紧跟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在2014年布局抗体药物产业。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均拥有良好行业背景,专业的研发及管理经验,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源头创新,建立了从分子发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到产业化实施的全链条平台,推动产业化基地建设,致力于为患者持续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公司以自营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线商业化团队已初具规模,核心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自身免疫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并对中国自身免疫领域生物制剂学术推广有着深刻理解。公司商业化团队建设将会持续稳步推进,以满足公司上市产品的商业化推广。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创新为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新产品开发投入。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15项,其中9个产品(17个适应症)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公司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GR1501)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预计在2024年获批上市,赛立奇单抗(GR1501)中轴型脊柱关节炎适应症、GR1801预计在2025年获批上市,GR1802、GR2001预计在2026年获批上市。随着公司产品研发进度的推进,公司研发费用将持续增长,且公司研发支出对应产品在未取得新药上市批准前均按费用化处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未盈利状态预计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存在一定期间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随着研发持续投入,报告期内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主要系公司仍处于重要研发投入期,药品尚未形成销售,研发支出金额较大。创新是生物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坚持创新为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产品上市后,未来销售收入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公司产品市场推广力度、医生及患者对公司产品的接受程度等因素,上述因素的存在可能影响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
  公司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亏损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形,将导致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或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收入无法按计划增长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处于加速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并逐步具备工业化的可行性,技术升级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前进,也给制药公司带来了竞争压力。公司核心技术及在研产品存在由于行业内出现革命性或突破性技术导致竞争力下降或商业价值受损,进而对公司研发、市场、财务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创新能力是公司存续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持续高度依赖核心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尽管公司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但仍面临其他医药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可能对公司研发及商业化目标的实现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赛立奇单抗(GR1501)的主要适应症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和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根据药智咨询统计,截至本报告期末已有三款同靶点进口生物制品在国内获批上市销售,该靶点药物国内在研企业也较多。赛立奇单抗(GR1501)上市后,存在无法有效打破市场格局,销售收入无法达到预期的风险。
  GR1802的主要适应症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哮喘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目前哮喘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ICS+LABA复合制剂和抗哮喘生物药,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仍然以外部用药如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上述适应症领域已有进口生物制品在国内获批上市销售,同时国内有多个同类药物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GR1802获批上市销售后,将面临与上述产品的直接竞争。
  GR1801为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较低,按照2020年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批签发数量计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存量市场容量约为21亿元。GR1801产品上市后,存在不能有效打开市场空间,销售收入无法达到预期的风险。
  2、药品价格政策调整风险
  近年来,受到国家医保价格谈判、带量采购制度等政策或措施的影响,部分药品的终端招标采购价格逐渐下降,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公司未来上市药品可能面临药品降价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的产品收入构成一定的潜在负面影响。
  3、市场推广及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尚无产品获准上市销售,无商业化销售的经验。虽然公司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线商业化团队已初具规模,核心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自身免疫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但仍存在销售团队招募、医保准入、学术推广不及预期的风险,从而对药品的商业化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财务风险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针对授予持股平台份额方式的股权激励,将在2022年至2024年间分摊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公司稳定人员结构、留住核心人才,同时也会产生较大金额股份支付费用,存在对公司当期及未来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医药政策变化的风险
  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与人民生命健康高度相关。近十年来,监管机构在促进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密集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配合医疗体系改革,药品在研发、生产、流通和价格等环节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医药政策的不断改革及调整、优化,医药政策亦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如公司经营策略不能及时根据相关政策变化做出调整,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产品迭代的风险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迭代推动了制药工业的前进,也给制药公司带来了竞争压力。公司聚焦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治疗领域,若公司药物治疗领域内诞生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药物,公司在研产品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失去商业价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医药产业是一个受高度监管的行业,其监管部门包括国家及各级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其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整个行业实施监管。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政策环境可能面临重大变化。如公司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截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0,131.93万元,亏损较上年同期扩大22,495.36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1,292.85万元,亏损较上年同期扩大16,756.60万元,主要系公司在研产品研发进度有序推进,多款在研产品进入临床及核心产品进入关键临床阶段,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费、样品试制费及技术服务费等支出增加。公司的整体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经营状况正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开展商业化生产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多款在研产品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GR1501)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两项适应症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随着在研产品进度的快速推进,多款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后将有望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为公司尽快实现盈利创造有利条件。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智翔金泰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技术团队经验丰富,常年深耕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治疗领域,对于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卓越的视野。未来公司将继续注重创新药物的先进性、独特性和差异化研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专业人才为核心,保持产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公司推行产业为纲,整合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完善从分子发现、工艺开发和质量研究、临床研究到产业化实施的全链条平台,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加速产品的研发进度及商业化。致力于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为患者持续提供可信赖、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满足人民群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紧紧围绕发展战略,致力于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
  1、推动技术平台建设,丰富在研产品种类
  公司建立了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发现技术平台,技术先进且成熟。公司开发的多款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公司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推动基于新型噬菌体呈现系统的单抗药物发现技术平台的迭代升级,提升抗体新分子发现的效率,不断完善单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新结构重组蛋白药物发现技术及胞内抗原抗体药物发现技术,推动更多基于新技术平台的抗体药物产品进入研发管线,丰富公司的在研产品储备。
  2、加速商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能力
  公司在研产品管线丰富,在研产品15个,其中9个产品17个适应症获批进入临床,核心产品赛立奇单抗注射液2个适应症NDA已获受理,产品商业化在即。公司已开展市场营销及产品生产布局前期工作。市场营销方面,公司自身免疫性疾病产品线商业化团队已初具规模,核心管理人员均来自于跨国药企及知名内资企业,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自身免疫领域药品推广和商业化经验。营销团队将通过市场、医学、销售、准入四轮驱动,高效整合资源,加速商业化进程,推动公司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公司商业化团队建设将会持续稳步推进,以满足公司上市产品的商业化推广。
  产业化能力方面,公司于2022年启动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建设,目前已完成新增2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公司已具备24,400L生物发酵产能;公司抗体产业化基地二期项目拟新增40,000L的生物发酵产能。
  3、人才引进和培养
  公司立足研发、生产及商业化全产业链,结合产品开发各环节,持续重点引入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匹配公司发展各阶段,通过一套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以及奖励激励的体系,确保人才招得进,留得住,有发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质量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助力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
  4、持续提升加强公司治理水平
  公司将持续加强、优化和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大会“三会”管理体系的建设,并确保执行的落地,以确保公司运营始终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此外,公司将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加强研发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公司运营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公司效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