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轴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空调器系列轴承、涨紧器系列轴承、新能源轴承、水泵轴系列轴承、托架轴承、工程机械配件相关产品
空调器系列轴承 、 涨紧器系列轴承 、 新能源轴承 、 水泵轴系列轴承 、 托架轴承 、 工程机械配件相关产品
汽车轴承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房屋租赁,机械设备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12-31 | 2023-12-31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项) | 6.00 | 2.00 |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产品 | 空调器系列轴承 | 1.99亿 | 58.68% | 1.41亿 | 57.40% | 5787.12万 | 62.06% | 29.04% |
新能源轴承 | 3880.30万 | 11.43% | 3440.42万 | 13.97% | 439.88万 | 4.72% | 11.34% | |
水泵轴系列轴承 | 3842.80万 | 11.32% | 3233.19万 | 13.13% | 609.61万 | 6.54% | 15.86% | |
涨紧器系列轴承 | 3576.30万 | 10.53% | 2356.48万 | 9.57% | 1219.82万 | 13.08% | 34.11% | |
主营业务其他产品及业务 | 1406.11万 | 4.14% | 796.35万 | 3.23% | 609.76万 | 6.54% | 43.37% | |
工程机械配件相关产品 | 784.78万 | 2.31% | 361.21万 | 1.47% | 423.58万 | 4.54% | 53.97% | |
其他业务 | 319.36万 | 0.94% | 177.56万 | 0.72% | 141.80万 | 1.52% | 44.40% | |
托架轴承 | 221.02万 | 0.65% | 127.70万 | 0.52% | 93.32万 | 1.00% | 42.22% | |
按地区 | 国内 | 2.90亿 | 85.49% | 2.12亿 | 86.16% | 7808.56万 | 83.74% | 26.90% |
国外 | 4925.60万 | 14.51% | 3409.27万 | 13.84% | 1516.33万 | 16.26% | 30.7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盖茨 |
3078.73万 | 9.07% |
嘉兴市益恒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2550.36万 | 7.51%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2407.11万 | 7.09% |
苏州中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832.24万 | 5.40% |
法雷奥 |
1709.55万 | 5.0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淮安市洪泽区逸达精密轴承有限公司与张家港 |
2236.97万 | 11.55% |
杭州理想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2112.92万 | 10.91% |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 |
1425.85万 | 7.37% |
烟台凯迪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1187.34万 | 6.13% |
江苏华程工业制管股份有限公司 |
1033.91万 | 5.3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境内子公司与法雷奥压缩 |
2458.61万 | 8.92% |
美国盖茨霓塔传动带有限公司境内子公司与盖 |
2241.70万 | 8.13% |
嘉兴市益恒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2206.63万 | 8.00%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1910.14万 | 6.93%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878.79万 | 6.8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张家港市逸洋制管销售有限公司与张家港市逸 |
2913.74万 | 17.60% |
杭州理想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1837.92万 | 11.10% |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 |
1160.00万 | 7.01% |
烟台凯迪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947.76万 | 5.73% |
江苏华程工业制管股份有限公司 |
788.75万 | 4.7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法雷奥压缩机(长春)有限公司 |
3656.12万 | 14.27%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1896.21万 | 7.40% |
嘉兴市益恒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1675.38万 | 6.54%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585.25万 | 6.19% |
盖茨优霓塔传动系统(苏州)有限公司与盖茨 |
1528.61万 | 5.9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张家港市逸洋制管销售有限公司与张家港市逸 |
2880.45万 | 18.66% |
杭州理想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1724.94万 | 11.17% |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 |
964.73万 | 6.25% |
江苏华程工业制管股份有限公司 |
833.72万 | 5.40% |
烟台凯迪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827.30万 | 5.3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法雷奥 |
3082.54万 | 10.89% |
上海金山易通汽车离合器有限公司 |
2686.11万 | 9.49%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2254.68万 | 7.97% |
盖茨 |
2067.66万 | 7.3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560.12万 | 5.5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张家港市逸洋制管销售有限公司与张家港市逸 |
4993.21万 | 27.50% |
杭州理想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2053.36万 | 11.31% |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 |
1081.99万 | 5.96% |
烟台凯迪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1015.88万 | 5.59% |
无锡市锡珠塑料有限公司与无锡市锡珠保持架 |
670.96万 | 3.6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金山易通汽车离合器有限公司 |
3599.86万 | 16.46% |
法雷奥 |
2609.29万 | 11.93%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2167.87万 | 9.91%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614.61万 | 7.38% |
柳州市霍夫曼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254.94万 | 5.7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张家港市逸洋制管销售有限公司与张家港市逸 |
2499.20万 | 21.68% |
杭州理想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1351.70万 | 11.72% |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 |
704.02万 | 6.11% |
烟台凯迪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507.83万 | 4.40% |
青岛汇德密封科技有限公司 |
505.97万 | 4.39% |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业设计、制造、销售专用精密轴承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致力于成为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高端装备、机器人、通用航空器及精密医疗器械等行业精密轴承国产化替代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服务的提供商。 公司拥有完善、可靠和专业化的研发设施及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设施完善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检测中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科研院所合作及与客户同步研发等模式,保持公司技术优势,始终与客户保持同步研发,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与现有客户保持紧密的同步研发外,持续加快与特斯拉、海信三电、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国产化... 查看全部▼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业设计、制造、销售专用精密轴承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致力于成为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高端装备、机器人、通用航空器及精密医疗器械等行业精密轴承国产化替代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服务的提供商。
公司拥有完善、可靠和专业化的研发设施及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设施完善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检测中心,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科研院所合作及与客户同步研发等模式,保持公司技术优势,始终与客户保持同步研发,除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与现有客户保持紧密的同步研发外,持续加快与特斯拉、海信三电、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相关零部件国产化配套进度。充分拓展角接触轴承、四点接触轴承等公司核心技术的协同性,持续加快在机器人、航空器及精密机床用高端精密轴承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应用服务,推进转型升级及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为客户提供前瞻性服务。
公司的主要商业模式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进而完成生产、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客户首先向公司提供产品规格要求;在收到需求后,公司据此进行设计、评估,向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并生产样品;客户针对产品方案和样品提出反馈意见后,公司将根据反馈意见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修改并继续和客户保持密切沟通;在确保客户对公司产品方案及样品满意后,公司将安排生产部门按照客户订单量和要求进行批量生产;生产完工后,产品销售给客户形成收入。
公司在该商业模式下经营多年,在采购、生产和销售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生产物料包括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半成品、包装材料等。公司根据“以产定采”为主的方式进行各类生产材料的采购。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的生产工序包括原材料领用、零件加工、组装、成品检验、包装出货。公司的产品生产工序除锻加工、车加工、一般热处理、挂塑、镀锡由供应商完成外,绝大部分采用自主加工生产的方式完成。
3、研发管理
公司成立技术中心,专门负责产品和技术研发。技术中心包括研发部、工艺部和品质部,其中研发部负责编制开发计划及产品设计;工艺部负责编制工艺文件及过程设计;品质部负责过程中的测量系统分析及质量控制。
4、销售模式
公司在销售模式上采取直销的模式,市场部负责国内市场业务,国贸部负责国外业务的拓展并及时对存量客户进行跟踪服务。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经销的情形。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对部分客户采取寄售模式。公司部分客户实施零库存管理,为满足其及时供货和库存管理的要求,公司设置了寄售库。该部分客户主要为与公司长期合作的大型客户,如法雷奥、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公司每月依据客户实际使用数量进行货物和货款的结算。其具体模式和风险承担机制为:
公司将货物运至客户指定地点的寄售库后,客户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定期与公司进行对账,对账后,风险和报酬或控制权转移,公司根据对账结果确认收入。
针对原有客户,公司与重要客户签署了框架协议,包括供货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计划供货量、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要求等,并协商确定年度价格。在框架协议约定的范围内,客户根据需求情况下滚动订单,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情况安排生产以满足客户对交货时间和质量的需求。通常情况下,客户收货验收合格后可以直接结算。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2024年汽车行业在低基数下的产销较好,但由于竞争压力大,利润主要靠出口和高端豪华,其它大部分企业盈利下滑剧烈,部分企业生存压力持续过大。随着各项宏观政策落实落细,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持续稳定恢复。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国际环境严峻复杂加大企业经营压力,工业企业效益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由于燃油车前期仍有微薄盈利,但市场萎缩较快,部分企业严重亏损;新能源车高增长,但亏损较大,矛盾压力较大。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下乡、新能源购置税减免、购车金融信贷支持、企业配套优惠等,多项补贴优惠措施将形成政策组合保障车市稳定发展。短期来看,综合宏观经济、产业政策与竞争态势,2024年中国国产乘用车市场同比增长5.5%,其中出口市场和以增程、插电混动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长期来看,国产乘用车市场进入存量低增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出口成为市场拓展的核心驱动力。
(一)公司财务状况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为581,486,292.84元,较上期末509,416,378.17元增加72,069,914.67元,增长14.15%,主要是因为本期货币资金减少44,444,732.35元、应收票据增加11,301,322.96元、应收账款融资增加9,573,208.51元、预付款项减少3,833,480.60元、其他应收款减少406,823.11元、存货增加30,078,999.83元、固定资产增加47,815,624.70元共同影响所致。
2024年12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为209,863,019.83元,较上期末157,968,749.54元增加51,894,270.29元,增长32.85%,主要是因为本期末应付票据减少4,508,015.68元、应付账款增加15,768,489.87元、短期借款增加24,982,936.67元共同影响所致。
(二)公司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为339,560,228.69元,比上年同期的275,772,875.74元增加了63,787,352.95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3.13%,主要是因为本期公司积极拓展市场,空调器系列轴承、涨紧器系列轴承、新能源轴承、水泵轴系列轴承因拓展新的客户及售后市场使得销售收入增加47,913,905.89元、子公司闻天雷达组装业务销售收入增加7,680,738.82元、子公司烟台明德工程机械配件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加7,847,826.39元共同影响所致。
报告期内,营业成本为246,311,366.60元,比上年同期的216,341,411.60元增加了29,969,955.0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3.85%,主要是本期销售收入增加导致营业成本增加。报告期内,毛利率为27.46%,上期毛利率为21.55%,报告期毛利率较上期毛利率增加5.91个百分点,本期营业成本增长幅度低于本期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主要一是本期轴承业务产销量大幅增长,单位产品人工和制造费用降低导致营业成本降低;二是公司启动精细化生产管理项目,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三是公司启动精细化生产管理项目,加强质量管控,生产废料大幅下降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四是本期子公司闻天雷达组装业务及子公司烟台明德工程机械配件相关产品毛利率较高共同影响所致。
(三)现金流量情况
(1)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486,245.6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740,304.37元,增长了31.84%,主要是:本期因销售收入增加且本期公司加大货款回收力度使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10,014,381.17元、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主要是净额法确认收入代收的货款增加)41,013,872.11元、因业务量增长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增加15,608,397.68元、上期因有缓交税费优惠政策延期在上期支付的各项税费多,导致本期支付的各项税费减少3,472,987.31y、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主要是净额法确认收入代付的货款增加)36,776,441.54元共同影响所致。
(2)本期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67,039,521.64元,上期净流出为21,814,494.22元,较上期现金净流出增加45,225,027.42元,主要是因为购建固定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增加26,817,528.15元、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增加18,414,550.09元共同影响所致。
(3)本期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为5,075,280.32元,上期产生的现金净流出10,354,781.84元,本期较上期净流入增加15,430,062.16元。主要是因为:1)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减少27,494,400.00元;2)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增加24,970,000.00元;3)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减少16,053,548.42元共同影响所致。
(二)行业情况
汽车行业基本情况
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持续在变革与挑战中前行。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曲折,部分地区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些因素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各地补贴政策有效落实、企业促销活动热度不减,多措并举共同激发了车市终端的消费活力,促进汽车市场稳中向好,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同时,中国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2024年超预期完成目标,成为拉动中国汽车产销总量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全年产销稳中有进,产销量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
1.新能源汽车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以解决基础出行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消费群体陆续转向新能源车市场,低价位段在报废更新政策的推动下反应尤为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2.政策与消费双轮驱动市场扩容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叠加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续,预计拉动消费超万亿元。消费端呈现“两极化”:一二线城市热衷智能电动高端车型;下沉市场通过金融方案(如零首付、电池租赁)激活首购需求;此外,限购城市(如北京、上海)指标放宽,每年释放百万级增量空间。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购置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每辆新能源乘用车的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这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轴承行业基本情况
据全国轴承行业161家(其中148家参与汇总)企业集团和主要企业统计,2024年1~12月份,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当年价)1010.72亿元,同比增加7.74%;工业销售产值996.95亿元,同比增加6.48%;工业增加值305.89亿元,同比增加9.34%。
148家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93.41亿元,同比增加6.19%;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企业为90家,占148家企业的60.81%。主营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企业为58家,占148家企业的39.19%;持平的0家。
主营业务收入中轴承产品业务收入为945.12亿元,同比增加7.86%;在轴承产品业务收入中出口轴承产品业务收入为175.88亿元,同比增加7.17%。
轴承库存额由去年同期的124.23亿元,同比增加1.39%。实现税金总额46.10亿元,同比增加3.22%。实现利润总额93.76亿元,同比增加14.29%。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的企业为82家,占148家企业的55.41%;利润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企业为64家,占148家企业的43.24%;持平的2家。
三、未来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
一、电气化进程加速,市场渗透率持续突破
全球汽车动力系统正快速向电动化倾斜。2024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含纯电与插混)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市场贡献410万辆,占比近六成。动力电池成本下降成为关键推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计划将电池成本压缩50%,推动电动车与燃油车价格平价时代提前到来。据BoombergNEF预测,2030年电动车将占全球乘用车销量的45%,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55%,销量突破1650万辆。政策层面,超50个国家明确2030-205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中国“以旧换新”等政策持续加码,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二、市场格局重构,头部效应加剧
“马太效应”主导行业洗牌。长安汽车预测,2025年TOP10车企将占据85%市场份额,超80%边缘企业面临淘汰。新势力阵营加速分化:蔚来、理想等通过全栈自研稳固地位;部分品牌转向增程/混动差异化竞争,插混车型2025年销量预计超800万辆,占新能源市场半壁江山。跨国车企加速本土化转型,大众与小鹏、奥迪与智己等“技术换市场”合作模式兴起,中国供应链企业借机融入全球体系。
三、供应链创新驱动产业协同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转型,汽车产量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量不断增加,带动汽车轴承市场需求增长,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化成为焦点,汽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整车企业与轴承企业、科研机构等联合攻关,围绕汽车轴承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开展研究已形成趋势;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有助于轴承企业获取更多前沿技术信息,了解整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技术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将新技术应用于轴承研发与生产。
四、全球化进入“新出海”阶段
中国汽车出口从“产品贸易”转向“生态出海”。2025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预计达140万辆,东盟、中东成核心增量市场。企业通过KD工厂、合资并购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贸易壁垒。麦肯锡研究显示,至2030年,中国车企海外营收占比有望从10%提升至25%。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未来几年发展战略: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产品市场为基础,积极推进细分领域龙头战略,加快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国产化替代及产品升级换代进程,提升企业竞争力。资本市场借助北交所资本平台,积极展开多层次、多领域业务合作,强强联合,做强做大,助推公司转型升级。
1.市场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质量为本,需求为标”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细分领域龙头战略,使公司发展成为精密汽车零部件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专业化、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商,与国内外中高端客户形成紧密的略性合作伙伴,重点扩大精密轴承等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和配套,培育细分行业龙头,兼顾其它行业的同步发展致力于成为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机器人及通用航空器等行业的重要供应商。
2.技术开发战略
公司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平台、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创新体系,分别以研发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企业研究院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快速促进新项目、新课题的成果化、产业化。
3.生产运营战略
公司通过精益化、准时化生产和有效的技改投入,来实现制造过程快速切换、TPM推进,从而使OEE每年得到提升;通过现场管理、减少浪费、价值流分析、改进流程、智能制造等措施使公司生产成本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4.人力资源战略
公司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优秀轴承企业为愿景,以先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为指引,建立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形成具体、清晰的人才队伍规划与建设目标,具体为建立三支队伍:即建立一支年轻化、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团队;建立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业内领先的、勇于创新的科研与技术团队;建立一支具有精湛技艺、掌握先进装备操作技能、爱岗敬业的高级技工团队。
5.资本运营
依托资本市场平台,引进战略资本、资源促进内生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纵横向产业合作,围绕汽车零部件行业,引进新产业、新市场,逐步实现多元化协同发展,推动资本市场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未来抗风险能力。
(三)经营计划或目标
1、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助力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两翼齐飞,“内生与外延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市值为导向,实现向更高级资本市场不断迈进的目标。
2、推动管理变革
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制定分解经营战略,以创新为驱动,推动各职能部门管理变革。
3、推进人才培养与绩效薪酬体系优化
人才培养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内部人才的培训与发展,特别是在技术研发、管理能力和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培养;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打造业绩导向的考核体系,培育最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和生态。
4、不断创新和调整产品结构,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2025年我们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尤其是在工程机械、机器人、高端轴承及转向系统等领域开拓新
的市场增长点。公司机器人薄壁柔性专用轴承内部试制已经完成,目前处于内部验证阶段,暂未批量生产,未来将持续推动相关项目落地。已经攻破汽车转向系统四点接触球轴承加工技术,相关产品已经批量生产,未来将持续拓宽产品应用市场。
5、推动智能化技术应用
智能化工厂建设是公司2025的重要方向。随着2025年二期厂房的启用,我们将继续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AGV物流和MES系统。建造10万级洁净车间,满足新能源驱动电机和高精度轴承的环境要求。
6、优化客户和供应链管理
2025年针对客户和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对客户进行等级划分,识别优质客户和潜在客户;和有战略合作意向的供应商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经济下行的风险,通过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
(四)不确定性因素
报告期内无不确定因素。
四、风险因素
(一)持续到本年度的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为汽车轴承,其下游领域主要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下游行业的需求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较大,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致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将对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销售带来影响。若宏观经济持续恶化,经济出现衰退,公司下游行业不景气或者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收购烟台明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加快公司集团化进程,拓宽公司现有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其他应用领域市场,以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尽量减小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
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受制于市场竞争、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在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和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汽车轴承企业也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投入和竞争。因此,若公司不能持续在客户开拓、产品研发、生产技术提升、规模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保持优势,市场竞争地位将受到影响。
应对措施:为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公司在报告期内收购了烟台明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拓宽公司经营范围,扩大销售渠道,加快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开拓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头部客户,加快研发机器人、伺服电机、通用航空器等领域产品,推动国产替代化进程,不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轴承钢管、轴承棒料、钢球等钢类制品,报告期各期,钢类制品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公司钢材类原材料采购成本与钢材市场价格密切相关,国内钢铁价格继大幅上升后,至今仍处于高位震荡,这也导致公司产品成本进一步上升。如果未来包括钢材在内的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且公司不能及时有效的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向下游传导或通过技术工艺提升抵消成本波动,则将会对公司毛利率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关注轴承钢行业的价格波动情况,以及国家产业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公司内部通过改善工艺、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积极开展成本分析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提高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增强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改善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影响。
税收优惠风险
公司及子公司蚌埠昊德、烟台明德均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有效期为3年。如果公司及子公司未来不能持续取得上述税收优惠资质,或者国家的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扩大公司的研发优势,保持公司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优势,同时增加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以及增强科技成果转换能力,以保证公司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本公司和蚌埠昊德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评,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按 15%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有效期三年。
公司生产场所变更风险
公司目前租用的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兴华路10号的厂房、办公楼等房屋所在的国有土地为划拨用地,该土地出租未按《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报经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公司存在不能持续租用上述土地及其上建筑物的风险。如公司无法继续租用上述土地及其上建筑物,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位于胶州市辽宁道21号的土地预留部分已经加快建设生产车间,公司已经开展搬迁工作,大部分生产线已经迁移完成,预计2025年6月底完成搬迁工作,最大化的减少公司生产场所变更带来的影响。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本期重大风险未发生重大变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