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直接销售、材料配色改性业务;生物基新材料及设备相关业务。
新材料、高端设备
新材料 、 高端设备
塑胶原料、塑胶制品、电子产品、机械、五金材料的科技开发、销售及其它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不含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需前置审批和禁止的项目)。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HL GEOPHYSICAL CO Li |
2964.98万 | 22.73% |
PRSPE.PTE.Limited |
2795.77万 | 21.43% |
广州瑞诚塑胶材料有限公司 |
1141.00万 | 8.75% |
广州市天佑升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825.03万 | 6.32% |
深圳市昌耐宝科技有限公司 |
575.12万 | 4.4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JOHNSON GEO EQUIPMEN |
4116.70万 | 46.54% |
东莞市中盟塑胶贸易有限公司 |
919.61万 | 10.40% |
山东科力美实业有限公司 |
743.71万 | 8.41% |
深圳市盛世恒昌科技有限公司 |
514.51万 | 5.82% |
东莞市英捷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
333.35万 | 3.7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SHENGHUI CLEANNESS(H |
1620.32万 | 14.28% |
浩益兴(深圳)贸易有限公司 |
1327.43万 | 11.70% |
广东雄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1219.06万 | 10.74% |
广西贺州和展电子有限公司 |
790.82万 | 6.97% |
涿州昌迪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
760.11万 | 6.7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中韶科技有限公司 |
1205.26万 | 18.97% |
UNION SUNCO CO |
1080.22万 | 17.00% |
上海恒安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
677.17万 | 10.66% |
广州市天佑升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474.42万 | 7.47% |
JOHNSON GEO EQUIPMEN |
360.07万 | 5.6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江苏中科睿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1327.43万 | 18.86% |
海南优选石油石化设备有限公司 |
1287.70万 | 18.30% |
广东雄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768.14万 | 10.91% |
甡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725.14万 | 10.30% |
广西贺州和展电子有限公司 |
719.03万 | 10.2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3451.33万 | 24.77% |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
2030.02万 | 14.57% |
广西贺州和展电子有限公司 |
654.22万 | 4.70% |
苏州禾广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630.82万 | 4.53% |
涿州昌迪石油仪器有限公司 |
534.30万 | 3.8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上海恒安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 |
1567.99万 | 19.89% |
谦格福(洛阳)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1336.28万 | 16.95% |
深圳市昌耐宝科技有限公司 |
491.36万 | 6.23% |
东莞市宝旭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415.26万 | 5.27% |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398.23万 | 5.0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
1467.49万 | 22.11% |
江苏中科睿赛污染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
1337.43万 | 20.15% |
珠海中车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
524.25万 | 7.90% |
威海市怡和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398.23万 | 6.00% |
Challenger Engery Lt |
332.77万 | 5.01% |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本公司为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PCR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绿色循环包装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所处行业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公司拥有一百多项专利及一百多项商标。公司业务主要包含二方面:材料方面包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直接销售、材料配色改性业务;设备租赁相关业务。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其一,为通过自主专利技术改性新材料,并直接进行销售。其二,依托我们自主开发的3万多种基础色料数据库,精准配色系统,对客户来料进行染色加工并销售,客户包括华为、伟创力、贝仕达克等;其三,石油勘探系统设备租赁。 公司目前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公司结合行业特征、上下游行业... 查看全部▼
一、业务概要
(一)商业模式与经营计划实现情况
本公司为一家专业从事新材料、PCR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绿色循环包装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所处行业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公司拥有一百多项专利及一百多项商标。公司业务主要包含二方面:材料方面包括自主研发的新材料直接销售、材料配色改性业务;设备租赁相关业务。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其一,为通过自主专利技术改性新材料,并直接进行销售。其二,依托我们自主开发的3万多种基础色料数据库,精准配色系统,对客户来料进行染色加工并销售,客户包括华为、伟创力、贝仕达克等;其三,石油勘探系统设备租赁。
公司目前所采用的商业模式是公司结合行业特征、上下游行业发展情况、市场供需关系、公司主营产品特性、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多年的采购、生产、经营和销售实践而形成。
1、公司采购模式
公司依据订单和销售计划确定采购进程,采购物资一般为生产物资、研发物资及其他物资,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公司采购主要指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TPU原料、TPE原料、环氧树脂、色粉等。按地域分类包括国内采购和国外采购,国内环氧树脂、色粉的供应商众多,公司大部分原材料产品以国内采购为主,部分原材料选择国外进口。
2、公司销售模式
公司的主要产品:TPU类、TPE类、色母类、PP料类、生物基降解材料等。随着公司品牌影响、市场份额的提高,公司确立了以直销为主的销售方式。公司制定了一整套客户管理体系,定期对客户进行沟通拜访,知悉客户需求,在客户提出需求后市场部第一时间向研发部、生产部反馈,积极组织生产以满足客户需求。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与主要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客户满意度较高,粘性强。公司的营销系统以新材料市场部和销售部为主体,公司的主要销售市场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域及中、西部地区等。此外,公司依据标书要求购买了石油勘探设备并承接了中石油海外设备租赁业务。
3、公司的盈利模式
公司的盈利主要通过产品销售和租赁业务实现。产品的顺利销售依赖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经过多年的品牌运作,实现了公司产品多元化体系。产供销三大主要部门分工明确,流程合理,确保了公司盈利的稳定性,而研发技术的不断积累和知识产权的沉淀及保护体系,保证了公司盈利的增长空间。公司生产与研发互相结合互相依托,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使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定,从而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租赁业务是基于公司原非开挖油罐业务技术多年的沉淀、知名度提升和品牌效应,同时公司内部规范化运营,中标了中石油海外设备租赁业务,为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并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4、公司的研发模式
公司设立研发中心负责产品研发工作,公司产品的研发主要分为自主研发和客户指定研发。首先由开发部门进行前期的验证和评审工作,包括市场前景、成本考量等内容,制定项目可行性计划书,公司评审通过后由研发中心进行BOM和配色的开发,期间需对产品可能涉及的各项专利技术进行检索,确认无误后,再交由生产计划部制定生产计划。公司针对客户指定研发产品采用“订单式”生产的模式,针对定制化订单,公司研发中心先对客户制定要求进行研发试制、打样确认评估,期间对该产品可能涉及的各项专利技术进行多次检索,确认不涉及潜在的专利纠纷且由客户确认后,交由生产部门按照流程进行批量生产。公司在重视自主研发的同时,努力寻求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其他外部资源合作,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名校建立广泛合作。
报告期内及报告期后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行业情况
石油基材料行业作为传统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人类的吃穿用住行,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正面临能源转型、环保压力和技术革新的多重挑战,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开采利用,我们积极支持“绿色新政”,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努力践行“2060”的发展目标。随着石油基材料前景的不断收窄,我们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发和致力于生物基新材料和循环再生材料技术,并以此作为顺应大势的未来战略变化。
随着《巴黎协定》全球共识的形成,三大经济体政策上的推进,全球超过130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全球碳减排进程开始加速。欧盟、中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通过立法明确循环经济目标。不远的未来,生物基新材料和循环再生材料有望在各个应用领域有效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逐步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途径及低碳经济增长的亮点。
生物基材料是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藻类等)为原料,通过生物、化学或物理方法制造的新型材料。2023年生物基新材料全球市场规模约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15%。据美国《生物质技术路线图》规划,2030年生物基化学品将替代25%有机化学品和20%的石油燃料;据欧盟《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规划,2030年生物基原料替代6%-12%化工原料、30%-60%精细化学品由生物基制造。未来十年至少有20%约8000亿美元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目前替代率不到5%,缺口近6000亿美元。生物基化学品及材料代表着千亿规模新蓝海。欧美力推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紧随其后,“双碳”目标下,生物基材料被列为“十四五”重点产业,我国规划未来现代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超1万亿元,生物基产品在全部化学品产量中的比重达到25%。2023年全球循环再生材料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8,0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CAGR)约9%。循环再生材料中再生塑料占主导地位,约40%市场份额。2023年全球PCR塑料市场规模约200亿美元,欧盟、日本等法规强制要求再生塑料使用比例(如欧盟规定2030年PET瓶含30%再生料)。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追求,生物基材料和循环再生材料因其环保性、可再生性和低碳排放特性,被视为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的重要方向发展前景广阔。1.政策驱动:各国“双碳”政策(如欧盟《绿色新政》、中国“双碳”战略)推动高碳排放行业转型,生物基材料因碳足迹低(部分材料甚至可实现碳封存)成为重点扶持领域。欧盟、中国等地逐步限制一次性塑料使用,强制推广可降解材料(如PLA、PHA等),直接拉动生物基材料需求。多国通过研发补贴、税收减免(如美国《生物质技术路线图》)鼓励生物基材料产业化。2.技术进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酶工程等技术突破,显著提升原料转化效率(如利用微生物高效合成PHA)。从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蔗)向非粮生物质(秸秆、木质纤维素)和废弃物(餐厨垃圾、工业废气)拓展,降低原料成本。通过纳米复合、共混改性等技术提升材料力学强度、耐热性,拓展应用场景(如汽车部件、电子器件)。3.市场需求:1)包装行业:可降解塑料袋、食品包装膜(PLA/PBAT)、快递包装需求激增,全球生物塑料市场预计2030年超600亿美元(CAGR约15%)。2)纺织服装:生物基纤维(如Lyoce、聚乳酸纤维)替代化纤,满足快时尚品牌可持续发展需求。3)汽车与航空:轻量化生物基复合材料(如植物纤维增强塑料)用于汽车内饰、飞机部件,助力减重减排。4)医疗健康:可降解手术缝合线(PGA)、药物缓释载体(壳聚糖)等高端应用潜力巨大。
随着各国环保要求趋严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和循环再生材料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从长远来看,环保是全人类的事业,生物基和循环再生材料是个大趋势,在未来十年将会有万亿美元的生物基与循环再生市场发展空间,可以预见,其将在品类、产量、产业链等多个维度得到爆发式的增长,人类也在持续寻找循环经济闭环:生物基材料与生物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发展将会是大势所趋。
百事达长期在石油基材料领域内驰骋,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客户群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石油基产品每年需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因此公司早已意识到,石油基产品的应用前景较弱、增幅收窄,唯有走“生物基替代石油基”“循环再生”的发展之路才是战略王道,这是时代要求和大势所趋。从碳交易市场来看,以秸秆为原料后,还能取得与产能对应数量的碳交易权,按照现行的国内价格并参考欧盟的碳交易价格,公司还可以取得不菲的碳交易额外收益。可再生的生物基新材料有利于解决人类的石油资源枯竭和碳排放难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的生物基材料市场,未来几十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循环再生材料行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期,未来十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循环经济模式将重塑全球资源利用格局,再生材料有望从“补充品”变为“主流选择”。
二、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分析
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的风险
公司控股股东为魏东金,持有公司46.86%的股份;实际控制人为魏东金、蔡丽萍夫妇,合计持有公司56.98%的股份。虽然公司目前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治理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有效,但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仍可以利用其持股优势,通过行使表决权直接或间接影响公司重大资本支出、关联交易、人事任免、公司战略等决策,公司决策存在偏离小股东最佳利益目标的可能性。公司存在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通过加强管理层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规范经营意识,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保障公司内控制度、管理制度得以切实有效运行。
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橡胶和塑料制造业,该行业受全球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因此公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与世界和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若全球经济进入下行趋势或者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而公司未能及时地对此合理预测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则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下滑风险。因我司客户大部分属于出口型企业,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公司业务受其影响产生波动可能性较大。应对措施:公司未来将继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政策的导向,适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不断开拓适合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经营模式,并且积极拓展新业务板块,以期减弱行业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存货期末余额较大的风险
2022年年末、2023年年末和2024年年末,公司存货余额分别为2,728万元、1,875万元、2,430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20.51%、9.58%和12.27%。2022年度、2023年度和2024年度,公司存货周转率分别为2.36、3.51和4.36,存货周转率相对较低。公司存货余额较大,占资产比重较高,较大的存货余额占用了公司较多流动资金。若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存货积压或减值,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1)公司加强执行“以销定产+安全库存”的成熟生产模式,不断强化存货管理,优化存货结构,在客户需求及时、有效满足的前提下,加快存货周转,实现最低资金成本占用;(2)公司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将产品发运、安装、组织验收、结算,降低存货成本回收风险。
本期重大风险是否发生重大变化:
本期重大风险未发生重大变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