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制造和销售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市场用30-13600马力的发动机及动力集成系统、发电机组及电力集成系统,兼顾经营柴油机零部件、船用齿轮箱配套等产品,并提供整套动力解决方案及电力解决方案。
通用设备制造
发动机 、 发电机组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材料
一般项目: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船用配套设备制造;机械设备研发;海洋工程关键配套系统开发;机械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租赁;通用设备修理;齿轮及齿轮减、变速箱制造;齿轮及齿轮减、变速箱销售;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电气设备修理;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电机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汽车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电力设施器材制造;电力设施器材销售;电池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对外承包工程;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润滑油销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销售;电气设备销售;石油制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仓储设备租赁服务;非居住房地产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电气安装服务;特种设备设计;特种设备制造。(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业务名称 | 2024-12-31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
产量:通用设备制造业(台) | 1.75万 | - | 1.94万 | - | - |
销量:通用设备制造业(台) | 2.35万 | - | 2.36万 | - | - |
销量:发动机或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台) | 1.27万 | - | - | - | - |
销量:发动机或发电机组:中速机(台) | 5000.00 | - | - | - | - |
销量:发动机或发电机组(台) | 2.35万 | - | - | - | - |
通用设备制造业销量(台) | - | - | - | 2.30万 | 2.38万 |
通用设备制造业产量(台) | - | - | - | 1.78万 | 1.90万 |
国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79.19 | 47.02 | - | - | - |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行业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40.02亿 | 100.00% | 35.49亿 | 100.00% | 4.53亿 | 100.00% | 11.32% |
按产品 | 发动机 | 18.11亿 | 45.25% | 15.60亿 | 43.97% | 2.50亿 | 55.24% | 13.82% |
发电机组 | 15.06亿 | 37.63% | 13.92亿 | 39.23% | 1.14亿 | 25.12% | 7.56% | |
配件及加工劳务 | 3.69亿 | 9.22% | 3.68亿 | 10.37% | 113.14万 | 0.25% | 0.31% | |
后市场及其他 | 3.16亿 | 7.90% | 2.28亿 | 6.44% | 8786.03万 | 19.39% | 27.78% | |
按地区 | 国内 | 29.27亿 | 73.14% | 25.63亿 | 72.23% | 3.64亿 | 80.28% | 12.43% |
国外 | 10.75亿 | 26.86% | 9.86亿 | 27.77% | 8937.35万 | 19.72% | 8.3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11.82亿 | 29.55% |
客户2 |
2.00亿 | 5.00% |
客户3 |
1.54亿 | 3.85% |
客户4 |
1.52亿 | 3.79% |
客户5 |
1.20亿 | 3.0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13.07亿 | 35.81% |
供应商2 |
1.35亿 | 3.68% |
供应商3 |
5522.38万 | 1.51% |
供应商4 |
4773.45万 | 1.31% |
供应商5 |
4290.75万 | 1.1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7.55亿 | 20.08% |
客户2 |
1.96亿 | 5.22% |
客户3 |
1.75亿 | 4.65% |
客户4 |
1.17亿 | 3.10% |
客户5 |
1.17亿 | 3.1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11.22亿 | 36.24% |
供应商2 |
6673.25万 | 2.16% |
供应商3 |
6620.48万 | 2.14% |
供应商4 |
5659.53万 | 1.83% |
供应商5 |
4308.48万 | 1.3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7.25亿 | 20.98% |
客户2 |
1.46亿 | 4.23% |
客户3 |
1.24亿 | 3.60% |
客户4 |
1.16亿 | 3.36% |
客户5 |
9211.04万 | 2.6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8.84亿 | 31.68% |
供应商2 |
7999.55万 | 2.87% |
供应商3 |
6802.61万 | 2.44% |
供应商4 |
6415.97万 | 2.30% |
供应商5 |
5091.14万 | 1.8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3.85亿 | 11.30% |
客户4 |
3.39亿 | 9.95% |
客户2 |
1.69亿 | 4.95% |
客户3 |
1.38亿 | 4.05% |
客户5 |
1.07亿 | 3.1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5.40亿 | 22.33% |
供应商2 |
1.90亿 | 7.86% |
供应商3 |
5405.68万 | 2.24% |
供应商4 |
5365.64万 | 2.22% |
供应商5 |
5230.30万 | 2.1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14亿 | 12.53% |
客户2 |
3.15亿 | 9.53% |
客户3 |
1.76亿 | 5.33% |
客户4 |
1.70亿 | 5.13% |
客户5 |
1.40亿 | 4.2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4.49亿 | 19.01% |
供应商2 |
1.16亿 | 4.90% |
供应商3 |
8097.41万 | 3.42% |
供应商4 |
7195.26万 | 3.04% |
供应商5 |
5870.25万 | 2.48% |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4年,全球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前行,在缓解通胀、维持增长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经济体仍呈现缓慢复苏和显著分化的态势,全球经济结构性问题仍然凸显。2024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涉及船舶行业、发电机组行业,2024年相关行业情况如下: 1、船舶行业 2024年,在全球贸易运距拉长、海运脱碳速度加快、老旧船舶淘...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4年,全球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继续前行,在缓解通胀、维持增长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经济体仍呈现缓慢复苏和显著分化的态势,全球经济结构性问题仍然凸显。2024年是我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涉及船舶行业、发电机组行业,2024年相关行业情况如下:
1、船舶行业
2024年,在全球贸易运距拉长、海运脱碳速度加快、老旧船舶淘汰更新等因素推动下,全球造船市场热度不减。世界新造船市场三大指标再次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新船订单量创下近十年以来新高;以克拉克森船价指数为例,截至 2024年12月,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89.16点,新造船价格保持在历史高位。另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DWT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5.7%、74.1%和63.1%,在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继续领跑。
2024年,因国内有效需求未充分改善、内河运价持续处于低位,我国内河造船市场景气度同比显著降低;但随着我国高等级航道建设提速、绿色转型政策不断出台,内河船舶大型化、绿色化进程持续推进,一批绿色船舶项目接连落地。
2024年以来,为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投资和消费,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有关适用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措施,其中针对符合条件的船舶拆解和新建燃油动力、清洁能源、新能源船舶给予“设备更新”补贴,以促进内河与沿海运输老旧船舶更新需求释放,从而加大水上运输减排脱碳力度,助力我国内河与沿海航运高质量发展。
2、发电机组行业
根据工信部《2024年通信业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4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网、数据中心等在内的新兴业务收入4,348亿元,同比增长10.6%。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发展带动数据中心和通讯等发电机组细分市场销量增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开发、制造和销售船舶动力和发电设备市场用30-13600马力的发动机及动力集成系统、发电机组及电力集成系统,兼顾经营柴油机零部件、船用齿轮箱配套等产品,并具有提供整套动力解决方案及电力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业务覆盖远洋、近海、内河和发电四个领域,船用发动机在内河和近海运输船、渔船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发电机组被广泛应用于船舶、通讯、数据中心、油田、医疗等行业。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以打造海洋装备民族品牌为战略引领,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船舶动力系统及能源电力系统解决方案。重点围绕产品、客户、市场、人才、盈利五方面,持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船舶动力方面,公司持续开发全新平台产品、优化老平台产品,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完成火花塞点火、微喷引燃、高压直喷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天然气发动机及双燃料发动机的开发和应用,并且完成甲醇发动机产品开发布局,在船用发动机节能减排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通过发挥新老平台产品、中高端平台产品的组合优势,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能源电力方面,公司发电机组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品牌影响力、市场布局、服务网络优势明显。
通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赢得客户满意和信赖。通过加强细分市场研究和突破,优化业务结构,巩固市场优势。通过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引领智造赋能。通过对产业链的全价值流程分析,深挖提质降本增效潜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及竞争激烈的行业发展态势,在董事会的战略引领下
,公司紧密围绕年初既定策略,充分发挥核心竞争优势,上下凝心聚力,内外攻坚克难,努力保证交付,最终实现公司运行平稳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各类发动机或发电机组2.35万台,同比下降0.14%,其中船用中速机0.5万台,发电机组1.27万台;实现营业收入40.02亿元,同比增长6.37%,其中国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1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1.10%。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均实现稳健增长,且继续保持“营收增长大于销量增长,利润增长大于营收增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彰显公司行业地位和抗周期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船机业务
市场转型全面展开,行业优势持续巩固
中速机产品市场优势全面巩固,公司凭借技术路线优势以及产品性能优势,各系列中速机在认证、配套、排放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WH系列船机在远洋渔船、工程船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2024年,公司凭借“船用中速柴油机”成功入选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产品布局全面完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资源投入,构建了以全燃料适配、低碳化为核心的技术路线,推出多款满足国内、国际严苛排放标准的船用动力产品,形成传统能源与低碳动力全面覆盖的全谱系产品矩阵。在传统燃料市场,完成 WH25拖轮版、WH20重油辅机等10余款新品开发,关键指标达行业领先水平;在替代能源市场,布局LNG、甲醇、电池等多种路线低碳动力产品,LNG微喷引燃机实现批量订单,甲醇双燃料机首配内河运输船,多个绿色标杆案例落地,领跑绿色航运动力赛道。
增量市场空间挖掘,战略业务实现放量
公司战略新引擎业务顺利推进,已形成稳定业务收入。自主推进系统实现订单落地,表面桨产品实现小批量配套;推进系统集成打包业务涵盖捕蟹船、36米高速客船等项目;“进口替代”战略落地,全系列船机市场突破实现多个“首次”高端市场,WH20共轨机首次配套高端邮轮市场,WH20重油辅机首次配套大型商船,完成对进口品牌替代;后市场业务新模式探索初具雏形,突破单一传统配件销售模式,实现了与前端产品的联动,全生命周期服务逐步落地,“销售、服务、备件一体化”营销策略成功拓宽拓深后市场渗透率,正逐步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公司聚焦制造能力升级、质量管控、供应链协同三大核心领域,系统性构建高效运营体系,一是工艺、技改升级加速推进,高端智造水平再攀高峰,开展新产品工艺开发项目28项,重大领域20项固定资产投资,为高端产品批量生产奠定基础;二是“零缺陷”文化深化落地,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公司加速推动“零缺陷”理念渗透至生产全流程,建立质量信息实时反馈平台,核心部件一次合格率大幅提升;三是零件协同精准发力,供应链韧性强化,通过自制件产能爬坡、长周期外协件战略储备及意向订单预排产,构建弹性供应链体系,重点机型交付周期显著缩短。
(2)陆用发电机组业务
陆用发电机组产品在数据中心、油气田设备、机场、快递物流、风电、养殖等各类细分领域均实现突破。其中,凭借产品组合优势,在数据中心领域实现销量、收入的显著增长;凭借高可靠性、高经济性、高适应性等优势,为石油钻井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展望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及各国政策分化等诸多挑战,在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2025年是我国决胜“十四五”的最后一年,针对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经济仍面临困难和挑战;但随着一揽子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预计我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5年,公司将聚焦船舶动力系统、大缸径高端发电机组两大主业,依托“抗风险、拓市场、提技术、优结构、促效能”五大战略支点,扎实推动公司硬仗落地,确保全年预算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船机业务
虽然全球局势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但造船业绿色化转型已成趋势,预计全球船舶工业仍处相对景气区间运行;而从我国内河与沿海货船市场来看,船东建造意愿不强,船舶建造量下滑,预计整体需求仍呈现偏弱水平。在国内外政策法规的推动下,造船业、航运业绿色替代燃料多元化趋势明显,2025年公司将以高端化、绿色化为引领,持续巩固国内船舶动力行业的领先地位,为客户提供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动力解决方案。公司将紧密围绕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重点推进以下举措:
强化市场空间挖掘,对冲船机业务下滑风险
一是把握老旧船舶以旧换新政策红利,深耕高附加值领域,传统燃油发动机持续优化能效与排放指标,重点突破风电安装船、远洋商船等远洋深海市场,发挥依托清洁能源布局优势,抢占 IMO新规市场先机,全面确保相关产品严格按照时间上市;二是深耕中速大缸径市场,大机由“突破”转向“上量”,加快重油辅机系列化机型开发,形成 WH20/WH25重机辅机产品组合,加快WH25、WH28、WH32产品设计降成本开发以及性能优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战略业务加速落地,培育新增长极
一是船机业务多元化拓展,规划船机业务板块布局,推动资源向新能源动力倾斜,加速进口替代;二是推进系统业务成熟化,对标船机业务管理体系,实现推进系统产品、销售、采购、生产全链条落地,打造“集成化+定制化”服务能力;三是后市场价值挖掘,全面推行“销售-服务-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拓展TCO业务,提升客户粘性与长期收益。
数字化转型与管理升级
,赋能高质量发展
通过数字化流程管理,实现全流程实时跟踪与考核,降低管理损耗;通过重点工匠培育、高端技术人才储备等人才立体化建设,打造大缸径技能型人才和新能源动力高端人才梯队;通过技改升级、核心零部件战略储备、产线协同降本等措施,强化大缸径发动机交付与盈利能力,实现全价值链效率提升,为高端产品放量提供坚实保障。
2、陆用发电机组业务
2025年,国际局势依旧动荡,预计整体发电行业可能会出现小幅度波动;但发电机组产品结构将不断优化,大缸径大功率产品占比将逐步提高,高端细分市场需求量预计有所增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