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材+器件、光伏及锂电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
光伏产品、磁性材料、锂电池、器件、其他
预烧料 、 永磁铁氧体 、 软磁铁氧体 、 塑磁 、 磁粉心 、 非晶纳米晶 、 振动器件 、 硬质合金 、 电感 、 EMC器件 、 14GW光伏电池 、 12GW光伏组件 、 三元圆柱锂电池 、 小动力PACK系统及储能产品等
一般项目:磁性材料生产;磁性材料销售;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有色金属合金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电气安装服务;餐饮服务;住宿服务;歌舞娱乐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1-12-31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件) | 70.00 | 256.00 | - | 256.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件) | 24.00 | 106.00 | - | 106.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件) | 111.00 | -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件) | 44.00 | - | - | - | - |
产量:光伏产品(兆瓦) | - | 9927.79 | - | - | - |
产量:器件(只) | - | 4.76亿 | - | - | - |
产量:磁性材料(吨) | - | 20.15万 | - | - | - |
产量:锂电池(支) | - | 3.44亿 | - | - | - |
销量:光伏产品(兆瓦) | - | 9952.36 | - | - | - |
销量:器件(只) | - | 4.76亿 | - | - | - |
销量:磁性材料(吨) | - | 19.85万 | - | - | - |
销量:锂电池(支) | - | 3.40亿 | - | - | - |
出货量:磁材(吨) | - | 19.85万 | - | - | - |
出货量:光伏产业(GW) | - | 10.00 | - | - | - |
出货量:锂电产业(支) | - | 3.40亿 | - | - | - |
出货量:磁材产业(吨) | - | - | 9.20万 | - | - |
出货量:锂电池(支) | - | - | 1.40亿 | - | - |
光伏产品产量(兆瓦) | - | - | - | 8300.61 | 4872.63 |
光伏产品销量(兆瓦) | - | - | - | 8008.39 | 4831.35 |
器件产量(只) | - | - | - | 3.95亿 | 3.75亿 |
器件销量(只) | - | - | - | 3.95亿 | 3.77亿 |
锂电池产量(支) | - | - | - | 2.08亿 | 1.42亿 |
锂电池销量(支) | - | - | - | 1.94亿 | 1.36亿 |
磁性材料产量(吨) | - | - | - | 18.80万 | 17.57万 |
磁性材料销量(吨) | - | - | - | 18.40万 | 17.20万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6.43亿 | 3.26% |
单位二 |
5.70亿 | 2.89% |
单位三 |
4.03亿 | 2.05% |
单位四 |
3.45亿 | 1.75% |
单位五 |
2.88亿 | 1.4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13.41亿 | 8.57% |
单位二 |
7.27亿 | 4.65% |
单位三 |
6.85亿 | 4.38% |
单位四 |
5.60亿 | 3.58% |
单位五 |
4.82亿 | 3.0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9.31亿 | 4.79% |
单位二 |
4.24亿 | 2.18% |
单位三 |
4.04亿 | 2.08% |
单位四 |
3.42亿 | 1.76% |
单位五 |
3.18亿 | 1.6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22.21亿 | 13.84% |
单位二 |
9.72亿 | 6.05% |
单位三 |
6.49亿 | 4.04% |
单位四 |
5.74亿 | 3.58% |
单位五 |
5.55亿 | 3.4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8.88亿 | 7.05% |
单位二 |
4.23亿 | 3.36% |
单位三 |
2.22亿 | 1.76% |
单位四 |
2.21亿 | 1.75% |
单位五 |
1.92亿 | 1.5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6.04亿 | 5.86% |
单位二 |
3.81亿 | 3.69% |
单位三 |
3.44亿 | 3.34% |
单位四 |
3.32亿 | 3.21% |
单位五 |
3.05亿 | 2.9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2.49亿 | 3.07% |
单位二 |
1.67亿 | 2.06% |
单位三 |
1.66亿 | 2.04% |
单位四 |
1.59亿 | 1.96% |
单位五 |
1.52亿 | 1.8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单位一 |
3.13亿 | 5.14% |
单位二 |
3.11亿 | 5.09% |
单位三 |
2.66亿 | 4.37% |
单位四 |
2.13亿 | 3.50% |
单位五 |
1.79亿 | 2.9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单位1 |
2.50亿 | 3.81% |
单位2 |
2.20亿 | 3.35% |
单位3 |
2.14亿 | 3.26% |
单位4 |
1.54亿 | 2.34% |
单位5 |
8404.49万 | 1.2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单位1 |
4.63亿 | 9.14% |
单位2 |
3.04亿 | 5.99% |
单位3 |
2.90亿 | 5.72% |
单位4 |
1.90亿 | 3.75% |
单位5 |
7913.65万 | 1.56%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磁材+器件、光伏+锂电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 (一)主要业务情况 磁材+器件:横向布局多材料体系,纵向延伸发展器件。磁材产品主要包括预烧料、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塑磁、磁粉心、非晶纳米晶等,器件产品主要包括振动器件、硬质合金、电感、EMC滤波器件等。磁材+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光伏、消费电子、通信通讯、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造钻石等领域。 光伏:电池组件一体化,并适度参与下游EPC工程建设和电站开发。公司光伏产品主要包括标准化电池、组件及全黑组件、温室系统、防眩光、海...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磁材+器件、光伏+锂电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一站式技术解决方案的服务。
(一)主要业务情况
磁材+器件:横向布局多材料体系,纵向延伸发展器件。磁材产品主要包括预烧料、永磁铁氧体、软磁铁氧体、塑磁、磁粉心、非晶纳米晶等,器件产品主要包括振动器件、硬质合金、电感、EMC滤波器件等。磁材+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汽车、光伏、消费电子、通信通讯、大数据中心、充电桩、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人造钻石等领域。
光伏:电池组件一体化,并适度参与下游EPC工程建设和电站开发。公司光伏产品主要包括标准化电池、组件及全黑组件、温室系统、防眩光、海漂、高透光、智能组件等系列差异化产品,可为全球不同光伏市场提供不同的户用分布式、工商业分布式、集中式电站用产品以及系统解决方案。
锂电:聚焦小动力,延伸发展储能。公司锂电产品主要包括18650和21700型号的三元圆柱电芯,广泛应用于电动两轮车(包括E-bike、平衡车、电摩)、电动工具、智能家居、便携式储能和家庭备用电源等领域。同时,公司亦在培育阳台储能、户储、工商业储能相关产品,并与第三方合作参与大储市场拓展。
(二)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搭建了矩阵式供应链管理结构,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系列采购管理制度,稳步推进SRM(供应商管理)等系统,持续提升需求管理、战略开发与合作、采购执行及供应商管理四环管理能力,为公司提供准时、优质、低成本的物料和服务,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日常公司会结合全球各区域市场针对产品类型的需求、自身产品发展规划、原材料供需关系、生产成本以及产能扩张进度等情况,对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价格趋势进行预判,适时采取战略储备或去库存策略。主要原材料会确定战略供应商,签署年度采购框架协议,光伏产业已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了从硅矿到组件的全供应链追溯系统,以保障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依据“以销定产”“准时交付”的原则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产业客户的需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预期需求的模式组织生产,既有适合小品种大批量的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均衡生产方式,也有因设备和工艺特点而采取的离散型大批量生产方式;为适应全球制造的发展新趋势,公司在国内外布局了多个生产基地,并依托统一的CRM、SRM、MES、PLM、能源管理平台等核心系统,提高生产、运营管理效率;新能源产业各生产区域均已采用智能物联网,实时跟踪记录产品生产过程,可全过程追溯产品信息;持续完善IATF16949、ISO9001、ISO14001、ISO50001、ISO45001、ISO27001、SA8000等管理体系确保各运营环节符合国际标准,对各工序产品质量和生产全过程实施管控。公司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再辅以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工具不断提效挖潜,同时积极融入数字化和低碳理念,在各业务板块打造数智化工厂和零碳工厂,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价比、低碳环保的优质产品。
3、销售模式
公司建立了全球化的销售网络,各板块经营部负责国内市场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国际部针对海外不同市场区域和销售模式建立本地化、专业化的销售团队,为当地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同时,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差异化的销售策略,如光伏产品采用了分销与直销并行的销售模式,磁材、器件及锂电等产品则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
在结算模式方面,公司根据合同付款方式的不同,部分订单会在签订合同后或发货前收到一定比例的预付款,销往海外产品一般会采用信用证结算或者投保信用保险。发货完成后,公司会及时跟踪客户回款情况,减少资金占用。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及时发现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
4、研发模式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立了研究院、研发部和生产基地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保持探索一代、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的优势。即研究院注重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及带动性技术的研究,通过内培创新团队、外引技术人才、建设先进实验室、打造中试研发平台等措施,引领公司及行业技术发展;研发部侧重于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应用及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果量产导入,快速响应市场趋势;各生产基地以提质、降本、增效的工艺改进,自动化改善等创新积累,保持量产产品的竞争优势。
公司还建立了两级技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按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创新专项两类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并在年初和年中分两次集中进行申报和评审,提升了创新项目开发的效率和有效性。
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整合外部资源,先后与多家知名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共同创建研发创新平台,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和项目开发,多项技术与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订和推广。
(三)市场地位
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全球化布局、智造升级及管理变革,现已成为一家在磁材和新能源双领域均具有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国际化企业。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磁材具有年产23.8万吨磁性材料(包括永磁、软磁、塑磁等)生产能力,是全球最大的铁氧体磁性材料生产企业,出货量位列行业首位;光伏具有年产14GW电池、12GW组件的内部产能,位居WoodMackenzie2023年光伏组件制造商第九位,InfoLinkConsulting2023年全球组件出货排名前十;锂电具有7GWh锂电池生产能力,出货位居国内圆柱小动力电池行业前三。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67亿元,同比下降6.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9亿元,同比下降47.29%。主要系:
在光伏产业进入深度洗牌,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甚至跌破现金成本,同行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公司通过持续深化实施差异化战略,加大海内外优质市场的开拓,出货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且依然保持了合理的盈利及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
磁材产业在巩固优势领域的基础上,抓住设备更新和消费电子以旧换新机遇。同时,加大了新产品新领域的开发,在新能源汽车和算力领域获得了多个定点项目,使得收入和盈利同比实现了增长。
锂电产业聚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等小动力应用市场,保持了业内领先的稼动率,出货量同比接近翻番,盈利也有较大幅度回升。
(五)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及未来趋势已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有所描述,现结合公司的主营业务,分别就磁材、光伏和锂电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下:
1、磁材产业
磁性材料是电能与动能转换、信号传输、电源适配、磁场屏蔽、模拟和数据存储等重要的功能材料。按应用功能分为永磁材料(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磁粉心、非晶纳米晶等)和功能磁性材料,其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升级速度,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同时,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磁性材料生产国,产量占全球60%以上。
2024年上半年,磁材主要应用领域家电、汽车、光伏、消费电子等终端产业变化带来磁材行业新的走向。如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夏季消费旺季保供需求增加,促使家电产品产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中商情报网统计,2024年1-6月,全国家用电冰箱产量5,051.0万台,同比增长9.7%,冷柜产量1,346.3万台,同比增长18.4%,空调产量15,705.60万台,同比增长13.8%,家用洗衣机产量5,311.6万台,同比增长6.8%;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统计,1-6月份全国汽车产量1,389.1万辆,同比增长4.9%;另外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492.9万辆,同比增长30.1%;光伏行业上半年国内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0.7%,在能源结构转型及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光伏产业长期向好趋势不变;消费电子整体需求逐步复苏,服务器得益于AI大模型推动亦呈现需求增长。上述终端产业的向好,相应带动了各类磁性材料需求的增长,预计2024年磁材整体产销量会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但在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别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弱需求叠加材料同质化加剧,行业竞争已从原先材料性能优势竞争逐渐转向高效生产的低成本竞争。竞争价值链条也从原先的材料、器件、终端客户等供应链格局,逐渐转向部分器件厂商向上延伸发展磁材,磁材厂商向下延伸发展器件的竞争态势。头部企业凭借其技术、资金、资源和客户等综合竞争优势,经营保持了较好的韧性,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2、光伏产业
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及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近年来兼具清洁与经济双重属性的光伏产业成长迅速。我国的光伏产业在规模化制造、产业化技术水平、产业体系建设、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06万吨、402GW、310GW、271GW,同比增长均超30%,我国制造行业各环节产能的快速扩张叠加全球需求增速有所放缓,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局面日趋严峻,同质化竞争问题日益凸显,产业链价格持续波动下行,根据盖锡咨询、InfoLink统计,硅料、硅片、电池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均超60%,组件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当下光伏多环节价格跌破成本线,业内企业亏损加剧,产业链供需正进行自我调节,上半年投产、开工规划项目数量同比下降明显,拟投资项目终止(中止)或延期频现,电池、组件环节整体开工率不到60%,部分二三线企业及老旧产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此背景下,有资金、技术、品牌、供应链管理等优势的企业将能顺利穿越周期,再谋发展。另外,7月9日工信部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对光伏产业的投资门槛有望提升,亦有助于引导行业回归理性发展。
2024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装机仍呈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据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0.7%,但增速较之前已有所放缓;海外方面,据InfoLink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累计出口光伏组件约131.9GW,同比增长24%。其中,欧洲地区虽受传统能源价格走跌、政府补贴项目缩减、融资成本升高等影响抑制了部分需求,市场份额呈现下降趋势,但依然是我国光伏组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累计从中国进口约54.2GW,同比去年下降13%;亚太地区,进口中国光伏组件仍以巴基斯坦为最大占比国家,其单体进口约12.2GW,其次,印度、澳州等地进口量也高速增长,日本、菲律宾、泰国与韩国等地则呈现微幅下跌,亚太地区累计从中国进口约40.5GW,同比增长118%;美洲地区,以巴西为主,累计从中国进口约16.8GW,同比增长17%;中东与非洲,中东累计从中国进口15.5GW,同比增长163%,沙特占比超过一半。非洲以南非为主的国家累计从中国进口约5GW,同比略有增长。在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受供应链价格持续下跌影响,光伏产品出口总额186.7亿美元(含硅片、电池和组件),同比下降约35.4%,持续呈现价减量增的态势。
2024年1-6月组件出口区域
极致竞争态势下,制造端技术不断发展,LECO/LIF、少银化/无银化以及SMBB/0BB等技术应用普及,带动光伏产品提效降本;部分企业推出BC电池产品;钙钛矿及叠层技术实验室效率进一步提升使其获得更多关注;组件产品面向滩涂、沙戈荒、海洋等细分市场推出抗盐雾、防腐蚀、防积灰、抗风等类别产品。
根据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90-430GW,仍将维持高位;全球新增装机预计集中在中国、美国、欧洲、印度等市场,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等区域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海外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国家如美国和印度正在加速发展本土供应链,提高本土化供应比例,导致海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此外,一些主要市场已经采取了贸易壁垒政策,限制中国光伏产品的直接出口,还有部分国家通过碳足迹等手段来保护本土企业。面对这样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光伏企业需要灵活应对,通过产业链合作、全球布局分散化、以及多样化投资策略,实现稳健的国际化发展,把握全球市场的机遇。
3、锂电产业
小动力圆柱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智能家居、便携式储能等领域,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中国企业凭借完善的中上游产业链布局、出色的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
2023年以来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小圆柱锂电池价格保持下降趋势。2024年上半年,下游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需求复苏,叠加主要原材料价格触底反弹,带动了部分型号圆柱电芯的价格企稳回升。电动工具行业经历两年多去库存周期后,产业链库存已逐步回归至合理水平,需求复苏迹象明显。随着美国加息周期接近尾声,预计未来降息将提振房地产市场,进而刺激电动工具及锂电池的需求增长。此外,因环保、便捷启动、低噪音和低成本充电等优势,电动工具和OPE(户外动力设备)的锂电池渗透率持续提升。电动两轮车行业在海外市场迎来锂电化发展的新机遇,欧美地区E-bike出货量持续提升;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市场政府补助计划助力电摩锂电化;东南亚市场,印尼和泰国正通过政策支持和补贴加快电动的普及;国内随着新国标的持续推行锂电渗透率亦在逐步提升。便携式储能、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产品上半年需求向好,出货量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预计2024年小动力电池主要应用领域将保持平稳增长。电池供给端,全球小圆柱电池产能增长正在减缓,海外主要厂商转向动力电池,忽略消费级小圆柱电池的扩展。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增速同样下降,有助于改善供需平衡。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先后搭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聚集了2,900多名研发技术人员,建立了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创新评估和奖励机制及三级协同创新机制,在为创新提供保障的同时,持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公司也非常重视同外部第三方的研发合作,先后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所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建创新中心、技术中心或实验室合作开发新产品,先后有多项技术与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另外,公司还积极参与了省市多个“揭榜挂帅”攻关项目。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得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专利金奖、1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知识产权奖(专利奖)三等奖;累计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62项,其中国际标准21项、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12项、团体标准17项;拥有有效专利1,761项,其中发明专利749项。
(二)全球化布局优势
公司围绕磁材和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战略定位,扎实推进“扎根横店、面向全国、深度国际化”的战略布局。以浙江横店为中心,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10多个生产基地和20多个本地化营销基地或仓储中心,建立了全球化的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网络,以满足世界不同客户的需求。国内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四川、河南、广西等,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尼、印度、越南、泰国等;营销基地或仓储中心中主要分布在德国、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地。我们秉持“客户至上”的理念,贯彻“Localforlocal”的策略,让团队能无语言差异、时间差异、文化差异地为客户和市场提供适配的解决方案。现公司产品已销往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收入占比近50%。
(三)品质和品牌优势
公司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ATF16949、OHSAS18001、IECQ-QC080000等管理体系认证。凭借领先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公司光伏产品得到了TVSD、EUPDResearch、PVEvolutionLabs等第三方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在欧洲分布式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占有率,是全球首批获得低碳认证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并已连续7年获EUPDResearch“顶级光伏组件品牌”,连续5年位列彭博新能源财经“全球一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连续3年获PVEvolutionLabs“全球组件最佳表现制造商”。同时,在零碳工厂建设、MSCIESG评级、EcoVadisESG评级、CDP环境信息评级等方面均处于行业前列。
公司深耕磁性材料行业40多年,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材料体系产品,以横店东磁为龙头的东阳磁性产业集群被誉为“中国磁都”。多年来,公司始终能满足客户品质第一、技术领先及精益化的管理体系、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等综合管理要求,已成为众多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先后获得Bosch亚太区最佳供应商、Bosch全球最佳供应商、美的战略供应商,并多次被Brose、Eaton、Panasonic、Nidec等客户评为最佳供应商。随着公司磁性材料产业的纵向延伸,公司将借助材料优势为下游客户提供从材料到器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四)智能制造优势
磁性材料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公司一直致力于磁性材料产业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进,已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永磁产业已基本实现各工序段的自动化,软磁产业则成功搭建了行业内首家“5G”全覆盖的标杆工厂,实现了从混料至检分包装全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和自动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
光伏产业先后建成了多个电池和组件未来工厂,如四川东磁已全面实现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江苏东磁已导入先进的MES制造系统,同时实现了5G专网覆盖,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连云港东磁以领先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建设,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到数字化制造转型;锂电一工厂被列为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高端电池产线数字化,全面、直观地掌控工厂生产运行全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产业智能制造升级投资和改造,逐步打通物流、数据流和信息流,实现产销协同,推动精益生产,提质增效。
(五)稳健经营优势
公司秉承稳健经营原则,注重风险控制,采用轻资产扩张策略,合理布局各产业板块的产能规模。在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公司始终保持了充裕的货币资金,正向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偿债能力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六)团队和管理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长期深耕光伏和磁材行业,对行业的市场、产品技术及业务发展路径、未来趋势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并持续深化海内外市场、供应链和产能的布局。同时,建立起了系统性、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技术研发、供应系统、精益生产、智能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并持续将数字化融入各个模块,以加强对产业以及自身经营的动态跟踪和有效分析,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为公司降本增效、科学决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产业政策风险
光伏行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受全球光伏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国内市场方面,全产业链价格下行,各制造环节盈利情况不理想,国家和地方政府可能会根据行业发展状况调整相关政策,如补贴政策的退出或调整,产业招商政策兑现能力存在下降风险;国内市场对于“光伏+”等集中式项目,用地政策趋严,审核流程变复杂,对分布式项目,存在低压端承载能力受限,配电网接入容量空间减少等问题,都可能会对光伏企业的盈利模式产生影响。国际市场方面,海外部分国家或地区对光伏产业政策的动态调整,如美国的反倾销税(AD)、反补贴税(CVD)、201条款、301条款和涉疆法案(UFLPA);印度的基本关税(BCD);巴西的共同外部关税(TEC);南非的进口关税;以及碳关税、碳足迹认证等新型贸易壁垒的设置,将对国内光伏企业的产品出口有所限制,也会让我国企业的部分海外产能遭遇贸易壁垒问题,给海外市场的经营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海外经营及汇率风险
报告期,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近50%,产品销往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上述业务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地缘政治风险、战争风险、法律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公司在从事境外业务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同时,公司海外业务主要采用欧元、美元、日元收款,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会对公司以外币结算的采购、销售业务造成影响,还将对外币货币资金和以外币计价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造成一定影响。
(三)市场拓展风险
现阶段整个光伏产业链面临着阶段性、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过剩的产能导致了激烈的价格竞争,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光伏整个产业链产能增速放缓,部分企业退出、停产的情况下,公司光伏产业新增了产能投资,若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则会存在新增产能无法完全消化的风险。另外,在部分海外国家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规划新增产能并给予政府支持,也可能会对国内企业的产品出口形成压力。
(四)技术升级和知识产权风险
光伏行业技术发展迅速,LECO/LIF、少银化/无银化以及SMBB/0BB等新技术不断发展,BC类、钙钛矿等新产品受到不同市场关注,若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量产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可能会面临盈利下降或失去市场竞争力的风险。另外,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和行业内专利诉讼案件的增多,会使缺乏研发和资金实力的企业,遭遇知识产权壁垒。锂电产品在不同应用领域会有不同的技术要求,若公司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未能有效满足各细分领域客户的需求,则会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
(五)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光伏行业、锂电行业和磁性材料行业涵盖多个生产环节,涉及大量原材料,原材料价格易受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如果未来主要原材料供求情况发生变化或者价格产生异常波动,公司又未能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或者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消化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对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司将紧跟市场趋势,深化国际化战略,密切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化解或减弱不利影响;并通过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搭建多元化的人才梯队;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勤练内功,深化系统降本提效工作;与设备、材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好战略性储备及库存管理工作;服务终端客户新品设计,不断加大产品的转型升级力度等举措,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支撑公司稳健发展。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与贸易增长放缓,而地缘政治紧张、气候变化、供应链动荡等因素为全球经济与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光伏行业更是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司坚守“长期主义”,坚持“磁材+新能源”双轮驱动,实现了合理的盈利水平,保持了健康的现金流和较好的经营韧性。
(一)双主业协同发展,再展经营韧性。
报告期内,磁材器件板块保持了经营韧性,业绩贡献稳定;新能源板块,光伏产业在极致竞争环境下,依然实现了合理的盈利和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锂电产业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了量利齐升。
磁材器件:保持了经营韧性,业绩贡献稳定。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55亿元,同比略有增长,磁材出货11.67万吨,同比增长26.77%。
永磁铁氧体产业在面临存量竞争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公司继续发挥综合竞争优势,抓住国家部委推出的设备更新换代、消费品以旧换新、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机遇,通过提升主流客户采购占比和加大新客户新项目开发力度等措施,出货量同比实现了较好的增长,并纵向推动机壳定子打开了高端市场,获得定点项目,实现产品创新;软磁铁氧体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市场,积极推动磁粉心、非晶纳米晶及相关器件在算力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如铜片电感已获得了国内知名企业的认可,出货快速增长;EMC滤波器件已获得多个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定点开发和生产,为后续的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塑磁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拓展了热管理系统、转向系统、安全系统等多品类产品,保持了收入和盈利双增长。另外,振动器件在手机和非手机领域均实现了出货量的增长;硬质合金维持了大规格顶锤产品较高市占率,并积极开发梯度材料利用和复合片产品。
同时,磁材板块还通过智能化工厂建设、工序自动化改进和提升等措施,持续推进省人化;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同类型工厂合并等措施,持续提升人效、平效;通过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再辅以精益管理等,使产品制程做到品质优良、成本优化,保障了公司在磁材领域的领先优势。
光伏产业: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出货增速和组件单瓦盈利均优于行业平均。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8.96亿元,同比下降13.25%,光伏产品出货8.1GW,同比增长77.87%。
报告期,PERC电池转换效率和非硅成本管控保持业内领先,在P型产品受N型产品快速挤压的情况下,仍实现了高稼动率;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从25.5%提升至26.3%,电池浆料单耗也实现了显著下降,非硅成本保持在行业第一梯队的水平。面对多样化细分应用场景,公司进一步开发海漂、温室系统、防眩光、高透光、智能组件等一系列差异化产品,并储备0BB、HJT、BC等新型封装、互连组件技术,以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应用市场多样化产品需求。期间,公司量产的InfinityRT66版型双面双玻组件参加了由德国权威机构PVMagazine发起的测试,该组件各项测试平均得分90分,在目前所发布的全部组件测试结果中排名前列。
市场端公司持续深化差异化竞争策略,加大海内外市场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拓展力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巴西、澳洲、西班牙等地销售布局。其中,欧洲市场面对传统能源价格走跌、融资成本升高,叠加产品跌价、海运成本上升等压力,出货量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并将市场版图从西北欧主要国家,扩张到东欧和南欧的部分国家;巴西市场快速布局,实现了百兆瓦级的出货;美国市场完成前期拓展和产品追溯识别系统建设;中国市场大型集中式项目、工商业和户用分布式齐发力,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光伏电站方面,公司已搭建了大型集中式项目和分布式项目(含储能)投资、EPC建设、运维的专业运营架构,上半年,在建大型集中式项目600MW+、EPC项目50MW+,储备电站项目超1GW。同时,面对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引起的价格非理性下跌,使得大量业内企业出现收入下降、业绩亏损的情况下,公司一方面通过技术和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优化内部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转换效率并降低产品的非硅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不仅保持了出货量同比高增,还保持了适当的盈利和较好的经营性现金流,也为公司穿越周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锂电产业:聚焦小动力领域,圆柱电池出货量行业前三。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31.63%,锂电池出货2.68亿支,同比增长接近翻番。
报告期,公司在材料价格触底反弹、部分小动力应用市场需求回暖的情况下,快速调整经营节奏,抓住市场机遇,改善了经营成果,高效利用了7GWh产能,其中18650产线满产满销,21700产线保持较高稼动率。在市场端,下游电动两轮车和电动工具等应用领域需求复苏,公司得益于前期的客户积累及持续的国内外市场开拓,电动两轮车领域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越南、巴西、韩国等市场取得了突破;电动工具市场取得了多个客户的认可,出货翻番以上增长;智能家居市场出货稳步增长;便携式储能在1,500Wh以下的产品是头部客户的优选。此外,公司亦在积极布局阳台储能、户储、工商业储能等产品,并实现了阳台储能、户储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验证。
(二)持续加强技术创新,蓄势赋能产业发展。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实验室到商业化量产导入进程。报告期内,在研项目数十个,包括“海上、滩涂和水上组件开发、N-TOPConplus大尺寸高效太阳能电池开发、高倍率锂离子电芯开发、三代锂离子电池开发、新一代宽温功率材料开发、超高频低损耗材料及其电感器件项目”等,为公司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111件,其中发明专利44件;获得授权专利70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公司通过深度挖掘产业的高价值专利,有效提升了重要技术的保护水平,支撑相关产品的优质市场拓展;公司主导或参与制定标准16项,其中公司制定的某光伏领域企业标准获得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颁发的2023年度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成为业内首批十家“领跑者”之一。此外,光伏实验室测试中心完成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通过TV南德,莱茵,CSA目击实验室认证。
(三)续推数字化转型,助力公司新质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将从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精准化、管理移动化及决策数据化相结合,持续推动智能工厂建设,顺利完成了四川一期和连云港组件一期的MOM系统建设,深入推进磁材板块数采系统建设。全面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增强决策支持,并将数据要素使用纳入数字化转型规划中;积极引入AI技术,基于自有产品数据构建自有行业模型,提升产品研发效率,加速企业创新速度。
同时,公司在核心业务系统、原材料追溯系统、海外销售平台建设、制造运营管理建设和网络安全等全面铺开了数字化转型,光伏出货欧洲产品已达成100%可追溯,为稳健开拓海外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四)深化国际化战略,拓展全球产业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国际化团队的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全球化和可持续布局。通过内部人才培养与海外当地人才引进的有效结合,我们建立了一支覆盖生产、销售、服务的国际化团队,为深入开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并积累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布局,公司已在全球设立了20多个营销基地或仓储中心,产品出口近7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近50%;产能布局,国内磁材和光伏项目投资在有序推进,国外已于今年7月投资建成印尼年产3GW高效电池生产基地,越南和泰国的磁材生产基地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这不仅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海外关键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供应链建设,公司供应商已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障了设备和材料多样化需求的采购。
(五)坚定低碳发展道路,朝碳中和目标迈进。
公司已确立2030年碳达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环境战略目标,我们不断完善环境与资源管理机制,同时通过工艺改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绿色能源推广、零碳工厂建设等一系列实践行动,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另外,今年上半年公司正式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展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在ESG评级上得到显著上升,MSCI评级从去年的BB上升到BBB,CDP水安全和气候变化问卷中得分为B,华证指数新一期ESG评级AA评级等。
公司太阳能事业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去年率先启动“绿色百分百”行动,成功实现组件生产环节100%绿电覆盖,并获得业内首家四星级“零碳工厂”认证;做到产品100%无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通过欧洲RoHS和REACH认证,产品“生态友好”。今年公司加大了大型渔光和农光互补电站的开发和建设,工商业和户用分布式电站的EPC工程承接,并在部分新建厂房上安装光伏电站,以进一步提高光伏锂电等板块的绿电使用比例;公司还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如外围空调系统由半智能控制改为智能控制、通过回收空压机多余热量对纯水进行加热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贡献我们的力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