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化肥生产;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日用百货、煤炭销售。
纯碱行业、肥料行业、新材料
纯碱 、 肥料 、 精甲醇 、 多元醇 、 新戊二醇 、 聚酯树脂 、 氢燃料电池
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化肥生产(按许可证所列项目经营),煤炭销售;销售: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日用百货、化肥、自产蒸汽和热水、工业盐;压力管道设计,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客户 |
4.44亿 | 5.41% |
第二名客户 |
3.37亿 | 4.10% |
第三名客户 |
3.28亿 | 4.00% |
第四名客户 |
2.90亿 | 3.54% |
第五名客户 |
2.51亿 | 3.0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供应商 |
12.80亿 | 21.92% |
第二名供应商 |
6.67亿 | 11.42% |
第三名供应商 |
5.75亿 | 9.84% |
第四名供应商 |
2.77亿 | 4.75% |
第五名供应商 |
1.90亿 | 3.2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客户 |
7.18亿 | 7.94% |
第二名客户 |
4.86亿 | 5.37% |
第三名客户 |
3.89亿 | 4.30% |
第四名客户 |
2.94亿 | 3.25% |
第五名客户 |
2.48亿 | 2.7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供应商 |
14.59亿 | 21.66% |
第二名供应商 |
7.63亿 | 11.33% |
第三名供应商 |
6.09亿 | 9.05% |
第四名供应商 |
3.22亿 | 4.78% |
第五名供应商 |
2.26亿 | 3.3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6.93亿 | 7.37% |
第二名 |
6.83亿 | 7.25% |
第三名 |
4.58亿 | 4.86% |
第四名 |
3.76亿 | 4.00% |
第五名 |
2.76亿 | 2.9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2.18亿 | 23.77% |
第二名 |
9.60亿 | 18.74% |
第三名 |
5.49亿 | 10.72% |
第四名 |
3.00亿 | 5.86% |
第五名 |
2.63亿 | 5.1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75亿 | 6.14% |
第二名 |
2.18亿 | 3.58% |
第三名 |
1.68亿 | 2.75% |
第四名 |
1.26亿 | 2.06% |
第五名 |
1.21亿 | 1.9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7.46亿 | 15.45% |
第二名 |
5.99亿 | 12.39% |
第三名 |
5.58亿 | 11.56% |
第四名 |
2.54亿 | 5.26% |
第五名 |
1.93亿 | 4.00%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26亿 | 5.17% |
第二名 |
2.24亿 | 3.55% |
第三名 |
1.90亿 | 3.00% |
第四名 |
1.37亿 | 2.16% |
第五名 |
1.25亿 | 1.9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8.54亿 | 17.28% |
第二名 |
8.15亿 | 16.48% |
第三名 |
5.49亿 | 11.10% |
第四名 |
2.44亿 | 4.93% |
第五名 |
2.15亿 | 4.35%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煤气化为产业链源头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化学品,进一步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公司产业链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础化工产业,以煤制合成气(主要成分CO+H2),生产合成氨、尿素、纯碱、氯化铵、甲醇、硝酸等;二是化学肥料产业,使用煤化工生产的尿素、氯化铵生产新型肥料等;三是新材料产业,以合成气与丙烯等为原料,生产新型材料,后续产品为醇类、增塑剂、树脂、涂料等。近年来,公司致力于氢能源领域产业拓展、布局与示范推广应用,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跟进涉及绿色、生物质等行业发展趋势,推进本公司整体...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以煤气化为产业链源头的综合性化工企业。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及化学品,进一步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公司产业链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础化工产业,以煤制合成气(主要成分CO+H2),生产合成氨、尿素、纯碱、氯化铵、甲醇、硝酸等;二是化学肥料产业,使用煤化工生产的尿素、氯化铵生产新型肥料等;三是新材料产业,以合成气与丙烯等为原料,生产新型材料,后续产品为醇类、增塑剂、树脂、涂料等。近年来,公司致力于氢能源领域产业拓展、布局与示范推广应用,并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跟进涉及绿色、生物质等行业发展趋势,推进本公司整体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持续丰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煤化工产业简介。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学加工过程,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
煤化工是中国特色,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作为全球煤化工产业化走得最远的国家,近年来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上成效显著。在石油价格处于高位时,煤化工竞争优势明显;其次,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煤化工将提供必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此,行业将保持长期稳定发展;同时随着煤炭分质、分级、清洁、高效利用探索的不断深入,随着煤制芳烃、煤制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创新突破;现代煤化工将成长为一个既独立于石油化工、又相互交叉赋能的新兴产业体系。总体上看,中国现代煤化工不仅产业规模大幅增加,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关键技术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而且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无论从创新能力、产品结构、产业规模,还是工艺技术管理、装备制造,均已走在世界前列。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将一方面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将形成技术优势,成长为有代表性的高端制造门类。
本公司煤化工产业链为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相融合的产业。本公司煤化工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气用于生产合成氨,氢气、一氧化碳用于生产多元醇、甲醇等,二氧化碳用于生产尿素、纯碱等。本公司产业属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后续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要求,强化清洁生产技术利用,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2、纯碱产品。纯碱即碳酸钠,俗名苏打、石碱、洗涤碱,化学式NaCO,属于基础化工原料盐类;用于医药、造纸、冶金、玻璃、纺织、染料等工业。纯碱工艺包括氨碱法、联碱法、以及天然碱。本公司纯碱生产采用的工艺为联碱法,使用氯化钠(食盐、工业盐)、合成氨(由公司合成气生产制取)为原料,生产纯碱、氯化铵。
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氨(加氯化钠、合成气中二氧化碳)-纯碱、氯化铵。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用于下游厂商作为生产原料。
3、肥料产品。现代肥料分为传统肥料与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是针对传统肥料、单质肥料而言的,传统肥料一般包括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和生态肥料三大类,而现代肥料除上述三大类之外还包括新型肥料。新型肥料是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精准农业的大气候下孕育、生长、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肥料产业。新型肥料是通过植物所需要的养分,通过氮、磷、钾等合理配比,采用先进工艺进行熔合,提高植物肥效利用率,起到农业增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升改善土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公司复合肥属新型肥料,通过氮、磷、钾等合理配比,结合测土配方进行肥料推广销售;另外,在氮肥领域本公司生产尿素、氯化铵。
尿素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氨(加合成气中二氧化碳)-尿素。
复合肥工艺流程:外购磷肥、钾肥加自产氮肥-复合肥。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经销商销售。
4、多元醇产品。多元醇产品包括正丁醇、辛醇、异丁醇、正丁醛和异丁醛等。多元醇产品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原料,用途十分广泛;正丁醇可作溶剂、生产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醋酸丁酯、磷酸酯类衍生物,广泛用于各种塑料和橡胶制品中;还可以用于生产丁醛、丁酸、丁胺、乳酸等有机产品及丙烯酸树脂;辛醇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己二酸二辛酯(DOA)等增塑剂及丙烯酸辛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表面活性剂等;异丁醛主要用来生产异丁醇和新戊二醇,可用于合成泛酸、缬氨酸、亮氨酸、纤维素酯、香料、增塑剂、树脂及汽油添加剂等。新戊二醇是一种以异丁醛为主要原料(占新戊二醇原料成本的73%)的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纺织、医药、涂料、农药、塑料和石油等领域,其衍生物可作香料、药物、阻燃剂、航空润滑剂、增塑剂、油墨、绝缘材料等,目前主要用途为制造无油醇酸树脂,特别是制造饱和聚酯树脂。
本公司以煤制合成气、外购丙烯为原料,生产多元醇、新戊二醇;后续延伸产业链生产聚酯树脂。工艺流程:煤-合成气-合成中间产品(加外购丙烯、甲醇制甲醛)-丁醇、辛醇、异丁醛、新戊二醇。
主要经营模式:直销、用于下游厂商作为生产原料。
5、氢能源领域。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的产业环节主要包括: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技术及相关零部件(双极板、质子膜,以及相关材料等),氢燃料发动机集成技术及部件(如电机、电控等),氢燃料电池测试技术及设备。本公司氢能源产业拓展依托子公司—苏州市华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华昌能源自2018年成立以来,产业拓展重点为氢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燃料电池测试系统。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系统部件国产化替代及产品示范应用等途径,促进研发产品的商业化应用推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区位优势。公司地处长三角地区,交通方便,紧靠长江,建有自备内河码头连接京杭大运河和长江,运输成本低且方便快捷。苏浙沪三地是中国工农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贴近目标市场优势较明显。公司所处的张家港市建有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该保税港区是全国第13个保税港区、第一个内河口岸保税港区。公司地处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工园区,为公司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更进一步明确了苏南地区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战略地位。贴近市场、物流成本低,增强了公司化工产品、新材料的竞争优势。
2、发展基础优势。公司是一家拥有较完善产业链及基础设施的煤气化生产企业。以煤气化(氢气+一氧化碳)为源头,配套公用设施,形成两条较完整产业链。即:煤气化-合成氨-(纯碱、氯化铵、甲醇、尿素、硝酸、复合肥),丙烯+煤气化-多元醇-新戊二醇(形成4碳、5碳、8碳多品种醇类、及中间产品醛类等系列产品)。公司产业间关联度较高,便于产业延伸,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公司拥有完备的公用基础设施,包括自备热电厂(热电联产)、供水系统、公用工程系统等。近年来,公司着力优化存量产能,以采用先进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从产业链源头进行原料结构调整,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围绕现有产业实施产业链延伸;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依托技术进步,促进产品升级。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布局、项目落实,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障。
3、营销优势。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培养了一支良好的营销队伍,具有完善的大宗产品营销模式及较丰富的营销经验。随着公司向流通领域开拓延伸,深度营销策略的实施,营销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提高,强化了上下游一体化;营销能力及效果进一步加强。
4、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公司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化工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拥有较为稳定的化工生产、工程技术(含研发)、营销、管理等岗位员工队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公司自2009年建立了化工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15年为公司培训、鉴定能胜任化工生产的从业人员。公司分别为工程技术人员、安全员、环保员、营销人员、生产调度员、管理人员、财务会计等岗位设立了培训、培养、晋升管理制度。
5、环保节能减排优势。公司坚持绿色、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发展原则,把“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中。公司始终紧密围绕国家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组织企业营运、发展。“十一五”期间,公司提前完成国家节能减排20%的目标。公司的纯碱生产、合成氨生产,多年被国家部委、中国石化联合会评选为纯碱行业联碱法工艺的“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以烟煤(包括褐煤)为原料的合成氨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经营风险。在当前行业持续优化整合,培育新质生产力阶段,企业生产经营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对此,公司已落实相关措施降低影响。具体包括:一是持续进行先进技术引进、改造,达到节能减排降本节耗的目标,使公司技术、成本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二是着力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前及今后企业发展提供动力,降低经营风险;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引进人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2、财务风险。未来随着发展规划的落实,需要一定的现金流支撑;尽管公司能通过事前筹划,降低风险;但仍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对此,公司将跟进整体经济及政策变化等,做好事前筹划,控制相关风险。
3、新项目实施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整体经济、融资、相关方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实施风险。对此,公司将事前做好充分筹划,加强组织、监管等多种措施,控制风险。
4、新项目运营风险。新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员工对技术熟悉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存在一定的运营风险。对此,公司将通过招聘、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前做好人力资源准备。其次,项目运营存在一定的经营及市场等固有风险;对此,公司将做好事前筹划,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控制风险。
5、涉足新行业风险。近几年国家及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呈现爆发式发展,存在一定的经营与投资风险;且这类行业呈现应收账款存量很大、占用营运资金要求高,带来的财务风险较大。
6、政策风险。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及节能减排政策等,安全、环保政策要求不断提高;相关安全、环保政策及区域产业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公司后续发展规划的落实,以及相关项目的审批及实施,甚至对现有产业运营产生影响。特别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一是到2025年,碳排放相关统计核算、监测计量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二是“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三是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对此,公司有清醒的认识与准备,并将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围绕政策积极参与行业发展、变革。
7、安全生产风险。公司属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气体易燃、易爆,部分生产工序为高温、高压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风险。对此,公司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相关安全生产措施,控制风险。
8、环境保护风险。近年来,环境保护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执法依据及措施进一步细化。尽管公司始终重视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持续采用先进技术,增加环境保护投入;但仍存在一定的环境保护风险。区域性环保要求高标准,将会影响本公司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9、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所使用的原料呈现大宗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大宗原材料价格出现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为此,公司将继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预算控制及事前预测,跟踪研究价格趋势等措施,努力降低风险影响。
10、人力资源风险。随着公司产业的拓展,存在一定的人力资源风险。对此,公司将通过招聘、培训、激励等,组建和稳定适应公司未来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采取自动化、信息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以应对人力资源风险。
11、合作风险。近年来,公司为了拓展产业集群,寻求外部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合作各方不同利益诉求;不排除发生矛盾,影响合作的效果,或导致合作中止、失败。对存在的风险,本公司将加强与合作方事前、事中沟通,完善协议约定等控制相关风险。
12、整体经济风险。近年来,行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整体经济风险。对此,本公司将密切关注相关变化,制订应对措施,控制金融、经济层面风险。
13、发展规划实施进度及规划调整风险。为了后续企业发展,公司做了大量调研、论证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发展规划实施进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后续根据进展情况、掌握相关新信息、新技术等,对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上述对行业相关事项的判断,对未来的展望,仅代表本公司对行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对此,敬请投资者注意。
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公司围绕年度制订的目标计划,稳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持续通过采用新技术、落实项目建设,稳健拓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本公司生产经营保持稳定、持续,发展后劲不断得到积累、提升,为企业整体的运行质量及效果提供了较可靠保障。
(一)经营情况
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3,393.7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602.87万元,上升2.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12.2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259.54万元,上升33.26%。
1、毛利增加。报告期,公司实现毛利81,726.7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7,768.07万元;造成毛利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产品价格波动及销售量的变化。其中,联碱行业产品减少毛利14,096.48万元,化学肥料行业产品增加毛利830.23万元,精细化工行业(主要多元醇)增加毛利28,548.51万元,其他业务及子公司增加毛利2,485.81万元。
2、税金及附加总体稳定。报告期,税金及附加发生额2,232.49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347.44万元。
3、四项费用总体稳定。报告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发生额25,481.92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567.24万元。其中:销售费用减少362.76万元;管理费用减少1,070.07万元;财务费用增加260.63万元;研发费用增加1,739.44万元。
4、投资收益总体稳定。报告期,投资收益发生额3,549.97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371.04万元。5、其他收益总体稳定。报告期,其他收益发生额902.67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83.15万元。
6、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报告期,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发生额815.88万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114.59万元;主要原因,公司所持东华能源、苏盐井神股票市值波动影响等。
7、资产减值损失正常变动。报告期,资产减值损失发生额59.86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317.40万元。主要原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影响所致。
(二)发展规划落实情况
报告期,本公司相关发展规划落实与披露的目标计划一致,相关进展符合预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