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公司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及国际业务。

  • 产品类型:

    公司贷款、公司存款、中间业务、国际贸易融资及结算服务

  • 产品名称:

    公司贷款 、 公司存款 、 中间业务 、 国际贸易融资及结算服务

  • 经营范围:

    吸收本外币公众存款;发放本外币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本外币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汇款;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外汇资信调查、咨询和见证业务;基金销售;经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张) 36.12万 34.98万 31.24万 25.18万 -
在管理财产品余额(元) 311.18亿 315.37亿 351.14亿 369.70亿 350.64亿
理财余额(元) - - - 369.70亿 350.64亿
营业网点总数(个) - - - - 357.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本行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加快壮大,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但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相关风险向金融传导压力增大。二是监管态势仍处于从严从紧阶段。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未来,监管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本行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加快壮大,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但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相关风险向金融传导压力增大。二是监管态势仍处于从严从紧阶段。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未来,监管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将全面强化,强监管、严监管态势仍将持续。三是同业竞争加剧、息差收窄成为趋势。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型银行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大幅改善以往的市场触达与服务层面等劣势,此外存款准备金率和LPR持续下降,导致息差持续收窄成为常态,削弱了中小银行的传统地域优势,业务同质化背景下行业竞争更趋激烈。
  2023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机构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政策导向、支农支小及乡村振兴、业务规范、风险防控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对银行业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监管方面,启动新一轮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形成“一行一局一会”新监管格局,强调监管“长牙带刺”,推动金融风险防控和市场秩序规范。发展政策导向方面,明确了监管部门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监管导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防范重大风险。
  支农支小及乡村振兴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守市场定位,持续加强对小微企业及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业务规范方面,对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等三个办法修订征求意见、严格对房地产贷款管理。风险防控方面,对银行风险分类管理、资本监管、案防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领域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了银行资本监管、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推动银行机构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本行认真学习贯彻,将相关规定融入经营管理,不断提升稳健合规发展水平。
  二、报告期内本行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经营范围为:吸收本外币公众存款;发放本外币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本外币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外汇汇款;买卖、代理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外汇资信调查、咨询和见证业务;基金销售;经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本行自2012年6月成立以来,围绕“服务‘三农’主力银行、城乡统筹主办银行、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城乡居民贴心银行”的品牌定位,立足青岛,已设立烟台分行和济南章丘支行,分支机构共344家,辐射青岛、济南、烟台山东三大最具经济活力地区,并发起设立省内5家、深圳1家、江西2家共8家村镇银行,不断探索改革发展新路径。本行通过零售金融、公司金融、资金业务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着力打造国际业务、财富管理等特色业务,推动线上线下业务深度融合,存贷款市场份额位居青岛市金融机构前列,主要经营指标位居省内银行业前列,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创新经营、内涵增长、价值提升之路。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前景广阔的地区经济。青岛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域龙头城市、“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我国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区位优势明显。青岛市研究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146”发展目标,“1”是指1个愿景,即2035年,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4”是增强4个功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6”是坚持6个率先走在前列,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创新改革、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城市治理效能等6个方面率先走在前列,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全面提升在国家发展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增强在世界体系中的竞争力、影响力。青岛的良好经济社会生态和宏伟发展蓝图,为本行深耕本地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山东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八大发展战略,为本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目前,本行股东持股比例均衡,且主要股东保持稳定。本行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保证了经营管理的决策、执行、约束、激励、考核等各方面内容能够有效落地实施。本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多年的银行业管理经验,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良好的市场意识,对国内银行市场特别是当地银行市场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帮助本行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策略。
  独具特色的城乡金融服务模式。本行是青岛网点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泛的银行,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使城乡居民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全国首创互联网小微云支付系统,充分满足农民、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紧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推出专人负责、专人对接、专人服务、专人跟踪、专人督导的“五专”服务。紧跟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打造“离您最近、和您最亲”的服务品牌,全面建设社区支行、微贷中心、直销银行、财富管理“四位一体”的服务平台。
  专业高效的中小微金融服务优势。本行通过“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业流程、专门风控”的运营模式全力服务中小微企业。注重加强信贷管理,不断推行完善营销调查、审查审批、放款、贷后检查信贷业务“四个中心”建设,有效提高了中小微贷款的审批效率。引入德国微贷技术,推广信贷工厂流程模式,有效满足了小微企业“金额小、需求频、周期短”的融资需求。强化服务创新,积极转变营销模式。加快产品创新研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产品。发挥国际业务优势,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优异的金融资产和投资理财配置能力。本行在大力发展大零售和公司金融、国际业务的同时,积极向“金融市场、投资理财”的“轻资本、轻资产”交易性银行转型,实现了金融市场、投资理财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金融市场中心在全国农商银行中首家获持牌经营资格,拥有多项业务资质,投资品种多样。与非银行机构广泛合作,具有坚实的客户基础。本行投资理财业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持续推进理财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审慎的风险控制和严密的内控管理。本行一直贯彻“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构建了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及支行共同组成的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控制贯穿于业务全过程,全面覆盖各类风险,不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效保障了本行业务经营稳健高效。本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控制措施建设,形成了由前台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组成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保证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
  务实进取的经营管理团队。本行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卓越的战略视野、深厚的行业认知、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支撑本行市场竞争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持续走在同业前列。本行推行市场化的人才选聘方式,并注重员工职业发展,以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保持团队的竞争力和稳定性。同时,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在职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为本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行建立了现代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激发干部员工活力,形成了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向效益倾斜的分配机制。
  四、总体情况概述
  2023年是本行“固本强基”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本行紧紧围绕“固本强基”的年度工作主题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夯实主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总体工作呈现发展全面向好、结构持续优化、改革转型纵深推进、风险有序化解的良好态势。
  (一)营运效率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定增长。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03.25亿元,同比增长3.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68亿元,同比增长10.82%。实现非利息收入29.70亿元,同比增长41.10%。非利息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较上年提高7.59个百分点。总资产收益率0.58%,较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3%,较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二)业务规模持续攀升,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报告期末,资产总额4,679.37亿元,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2,558.45亿元,吸收存款为3,055.39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加331.45亿元、156.63亿元、192.19亿元,增长7.62%、6.52%、6.71%。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451.75亿元、户数5.40万户,分别较上年末增加51.61亿元、0.06万户。
  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亿元。普惠型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个人存款余额领先全市同业率先突破2,000亿元。
  (三)风险防控持续向好,资产质量稳健提升。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6.4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18亿元,降幅11.75%,不良贷款率为1.81%,较上年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实现双降。拨备覆盖率237.96%,较上年末提高30.33个百分点。
  (四)坚定深化转型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支农支小为主的市场定位,聚焦地方经济发展,紧跟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规划,从组织架构、考核引导、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大对“三农”、普惠小微的支持力度,业务基础不断夯实。围绕“对外智能化服务,对内数字化管理”两条主线,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塑数据治理组织架构,推动数字思维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稳步推进人力改革,扎实推进人才盘点等重点工作,激发了全行人员干事创业的潜能和活力。坚持从严治行,优化责任机制,强化审计监督。
  五、业务发展情况
  (一)零售金融业务
  本行零售金融业务注重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特色,围绕“客群-产品-渠道-风控”工作主线,坚持“固本强基”年发展主题,在保持增户扩面与精耕深耕并行的同时,注重稳增长、调结构、强管理、提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多项着力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工作基础的不断夯实,有效促进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2,151.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1.76亿元;个人贷款余额747.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54亿元。
  个人存款。深入推动“客群为重”经营方针落地实施,科学制定分户管户工作规划,构建“一对一”管户模式,本着“立足差异、锤炼特色、标杆引领”理念,在全行开展客户管理标杆网点创建。配套专业特色的培训体系和带教体系,致力于提升队伍客群服务核心能力,数智化赋能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贡献度持续释放。以平台化思维,开拓丰富服务场景,实现代发、结算等各类客户增户扩面。聚焦“人文营销”,贴近客户需求,将产品期限、收益等要素有机组合,开发创新类产品,秉承资产配置理念,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个人存款量增质优。年内,本行个人存款余额领先全市同业率先突破2,000亿元。
  个人贷款。聚焦“客群-产品-渠道-风控”的发展思路,围绕城乡居民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及宣传推广,推出了“消费E贷”“市民抵e贷”“市民满e贷”等产品,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营销,推动消费贷款持续稳健增长。加大按揭贷款投放力度,重点推广“一手房按揭、二手房按揭、法拍贷”等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合理住房按揭需求。落实人行首套房利率调整政策,顺利完成首套房利率调整。
  创新推出“线上房抵贷”等线上产品并不断对其功能进行优化,简化办理流程,提升客户办贷体验。通过全面开展“政银携手益小微”“行长访小微”活动,加大支持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信贷服务力度;通过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种植养殖大户三类客户走访活动,开展种植养殖客户营销工作,加快农户贷款投放;联合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发挥首贷信用贷服务分中心职能,宣传政府惠企政策和本行配套信贷产品,降低首贷准入门槛,持续推进客户培植工作。
  银行卡业务。信用卡方面,打造场景化、特色化金融产品体系。基于城乡居民新能源汽车销售、房屋装修、农机购买等需求,不断加强异业合作,推出购车、装修、农机分期产品,推动绿色、普惠等场景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为提高客户体验,上线无纸化办公平台,推动流程数字化转型。上线信用卡账户管理系统智能调额、早期预警及贷后管理等新功能,完成与征信数据持牌机构的数据合作对接,提高贷前风险防控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截至2023年12月末,发放各类信用卡36.12万张。借记卡方面。为推动爱心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我行与青岛市红十字会携手,面向青岛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和会员推出了“金融+爱心积分兑换+交通出行”功能的“博爱卡”。开展各类借记卡、社保卡营销活动,活动参与度超15万人次,促进了我行借记卡使用频率和卡内资金沉淀的提升。推广社保卡便民适老化服务及在养老助餐领域的应用,其中包括在全行范围配备230台社保卡即时制卡设备、建立16家社银适老化网点、配合青岛市民政局推动社保卡养老助餐服务等,为全市临退休人员提供一站式社保卡制卡、普惠性社银适老化、养老助餐等服务,累计服务岛城市民10万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我行社保卡客户黏性,截至2023末,全行发放社保卡356万张。
  渠道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场景生态打造,借助扫码付产品,通过构建教育、医疗、交通、零售、餐饮、物业等差异化和特色化场景金融生态圈,搭建非税缴费平台,为100余家公立学校提供非税缴费服务;推出银校产品,为200余家学校提供收费服务;完善银医平台深化支付合作,搭建智慧医疗平台。在支付收单方面,面向B端企业和b端商户的个人客群打造芯生态·GBbC聚合平台,为全市3万余户商户提供支付收单服务,全年减免商户手续费超1,000万元,切实落实减费让利政策。完成直销银行网贷、信用卡功能新增及需求优化,在手机银行实现视频银行、语音助手等功能。围绕农产品收购场景,丰富“丰收宝”线上服务方式,累计签约农产品收购商249户,场景关联种养殖农户5,778户,为涉农区域草莓、蒜薹、葡萄、圣女果、胡萝卜等农户结算资金1.99万笔,交易总金额1.85亿元。
  (二)公司金融业务
  紧紧围绕全行“固本强基”战略导向,加速进行公司客群结构调整,通过重塑客群定位、创新特色产品、变革营销模式、优化管理措施、本外币一体化发展等系列措施,公司业务发展质效较同期明显提升。报告期末,公司存款余额830.64亿元,公司贷款余额1,639.99亿元。
  公司存款。持续拓展存款增长来源,强化产品组合运用,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实现公司存款有质量增长。一是重视机构存款,持续深化银政合作,连续中标市级国库定存项目,联合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打造金银合作惠民示范银行,新吸收机构存款58亿元;二是重视保证金存款,加强对各类保证金存款的精细化管理,推动表内外业务稳步发展,提升保证金存款27亿元;三是重视基础客群存款,推动基础客群分户管户工作,激活客户潜能,挖掘存款新增长点,全年新开户1.4万余户,存款日均沉淀19.34亿元。
  公司贷款。围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和国家省市中长期战略加大投放力度。
  绿色贷款余额108亿元,较年初增加36亿元;蓝色海洋贷款余额115亿元,较年初增加12亿元。真正把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发展。持续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连续九年获得青岛市“小微企业先进经营单位”称号。小微贷款余额1,204.53亿元,户数5.49万户,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34.97亿元、0.07万户,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451.75亿元(不含票据贴现及转贴现),普惠型小微贷款客户数5.40万户,实现“两增”目标。
  当年普惠型小微企业累放贷款年化利率4.45%。在全行253个网点开通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发挥国际业务优势,外汇交易量突破5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位居全省地方法人银行第1位;连续10年获得外汇合规与审慎监管考核A类行,连续11年位列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100强。
  (三)资金业务
  1.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响应监管政策,注重投资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风控合规体系,不断提升债券投资和交易能力,全力推动客群建设,拓展业务布局,促进金融市场业务更快更好发展。本行强化投研体系建设,紧盯政策与市场,保持市场敏感性,灵活调整投资策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加强风险合规管理,严格执行“强内控、促合规、防风险”一体化建设,坚决贯彻监管政策,积极落实风险跟踪评价,全面筑牢风险合规防线;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业务系统建设升级,以科技支撑业务发展,不断提升交易效率和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履行承销商责任,通过加大地方政府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承销力度,将资金投向国家金融重点支持领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本行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023年金融债银行间市场“优秀承销商奖”和“最佳进步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3年金融债“优秀承销机构”、“最佳服务‘三农’农商行”、“乡村振兴先锋者”和“同心聚力奖”,中国进出口银行2023年金融债“优秀承销商”和“最佳农商行”;获得上海黄金交易所2023年度“优秀特别会员”;获得上海票据交易所2023年度“优秀综合业务机构”等荣誉,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2.代客理财业务
  本行本着投资运作专业化、业务管理规范化、合作渠道多元化的原则,秉承“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理念,坚持“专业尽责,忠于所托”的从业操守,产品体系日益完善,搭建了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框架,综合理财能力得到权威机构、市场和客户的广泛认可,致力于打造“您身边的财富管理专家”形象。
  本行践行“普惠金融”社会责任,基于城乡居民和小微企业财富管理需求及较为稳健的风险偏好设计发行产品,现已形成悦享添利、悦享活钱包、悦享添盈、悦享增利、悦享丰利、悦享鑫利、创富智享、创富优享8个系列六大类别的净值型产品体系。报告期内,在普益标准发布的《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23年四季度)》中,本行理财业务综合能力在农村金融理财机构中排名第8位;在普益标准主办的“金誉奖”评选活动中荣获“卓越大型资产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卓越财富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和“优秀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奖项;获评2022-2023年度青岛市最佳口碑评选“最佳理财奖”;荣获2023上海全球资产年会杰出运营管理能力“金榛子奖”;荣获“上证·金理财”评选“年度银行财富管理品牌奖”。报告期末,理财余额311.18亿元,理财产品业绩表现良好,凭借稳健的投资风格、严格的风控体系,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数字化转型
  报告期内,本行锚定“数智赋能标杆”战略目标,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深入推进业务模式、管理模式、风控模式、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智能化重塑,坚定不移地走好新农商发展之路,以数字化转型推动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持续攀升。
  全面推进战略规划实施与组织流程优化。加强顶层规划、整体布局。制定《青岛农商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2023-2025年)》以及《青岛农商银行2023年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组建跨领域、跨部门、跨职能的敏捷研发柔性团队,高效响应市场需求。建立数字化转型评估和考核体系,实施内外衔接、上下贯通的闭环数字化转型推动机制。开展数智赋能“金点子”创新竞赛、金融科技大讲堂、数智分析训练营等活动,全方位提升数字化思维和认知。搭建“蔚然菁英”网络安全创新实验室,促进数字创新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
  多方位提升业务经营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推进深层次、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构建“六维一体”数智赋能体系,报告期内上线数字化转型项目74项。数字化产品方面,依托物联网、大数据、AI风控等技术,推出“芯养贷”“粮仓E贷”“关税e贷2.0”“线上房抵贷”产品,破解生物资产融资等难题,形成了互联网+信用+抵押的多重业务能力。数字化营销方面,搭建4M对公客群管理平台,实现商机挖掘、过程管理、客户运营、智慧场景的客群营销闭环。打造“鑫链融”线上保理平台,实现供应链与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数字化渠道方面,通过手机银行、直销银行、视频银行、智慧厅堂等系统建设,构成“线上+远程+线下”的渠道融合服务模式。数字化风控方面,建设基于“数据+策略模型+决策引擎”的芯智尽调系统及业务场景与系统融合的智能合规管理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数字风控体系。数字化管理方面,上线“敏捷+智能”的3S智慧办公平台,全面提升整体运营效率。数字化基因方面,实施“云梯·千数”数据分析师培养计划,培养“业·技·数”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持续推动技术创新,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件,荣获2023年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IDC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奖等国家、省、市级以上荣誉35项。
  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和数字资产整合应用。实施“一体四化”策略,搭建集数据计算、存储、分析、挖掘于一体的星智数海数据中台,实现全行数据“一个银行、一个数据、一个平台”的集约化管理。聚焦业务数据化,构建T+1全量业务数据底座,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入湖”,标签数量超过300个,数据存储量达到600T;聚焦数据资产化,发布《青岛农商银行外部数据资产目录1.0版》,实现外部数据“集约采购、统一接入、全行共享”一体化管理,累计向业务系统提供查询服务超500万次;聚焦数据资产服务化,在全国农商银行中率先上线BI+AI智能数据分析平台,与千维智录平台、数据洞察平台、RPA小鑫数智员工平台和数据治理平台集成“五位一体”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实现亿级数据的秒级查询,上线200余个数据分析场景。聚焦服务标准化,夯实报表“治”变、“智”变和“质”变的平台支撑,构建“1+N”数据治理制度体系,数据治理平台累计部署数据质量规则超过6,000条。
  强化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基础设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攻关,不断夯实技术底座。深入开展信创产品应用,新建系统全面采用国产化技术产品,信创产品采购占比50%以上。部署小程序容器技术底座,有效支撑基于自有App构建开放生态圈。基于RPA等技术打造“小鑫”数智员工,替代释放人力资源数约25人年,平均工作质效提升20倍。
  六、风险管理
  本行积极倡导“合规、稳健、主动、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秉承在统一的风险偏好框架内合理制定经营目标和业务策略,执行风险策略和风险限额管理,有序开展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工作,搭建数字化智能化风控平台,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准确性,为实现本行经营目标提供保证。本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义务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的信用风险资产包括各项贷款、金融投资和表外信用业务等。
  本行不断完善信用风险计量工具,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升级风险预警体系,优化风险管理流程,逐步提高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本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工作如下:
  1.授信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细化区域行业指引,提高授信政策的前瞻性,持续降低大额贷款占比,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独立集中的审批机制。本行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授信审批模式,从授信额度、担保方式和是否新增等多个维度设置审批权限,兼顾了审批效率和风险防控。
  3.强化用信审查审批管理。全面梳理再造用信流程,建立用信预审和限时审结机制,提升用信审批效率,把好用信合规性审查关口,落实全行风险管理要求,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4.加强限额管理。在全面覆盖各类授信业务的基础上,加强限额管理和资产配置管理,设置单一客户、集团、产品及行业的授信限额。
  5.逐步探索和创新大数据风控技术应用,助力智能化风控转型。本行通过挖掘内外部数据,稳步推进科技与风险管理的深度融合,逐步建立风险信息来源更多、预警针对性更强的大数据风控平台,有效揭示风险,不断提升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效率。
  6.全面提升贷后管理质效。完善贷后管理机制,优化贷后管理流程,搭建贷后考评考核和整改问责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贷后检查中心”检查新模式,健全完善贷后风险的“预警——反馈”机制,实现信用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风险管控氛围不断浓厚。
  7.扎实推进贷款质量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信贷资产分类标准,加强对欠息、逾期贷款以及关注类贷款的监控和督导,对发生异常变动和大额贷款风险及时预警,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和处置风险,欠逾贷款、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得到有效管控。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按照监管要求,本行逐渐建立与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总行计划财务部牵头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执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2023年本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央行货币政策变动情况,坚持控制风险与效益兼顾的策略,根据业务预算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摆布资产负债业务期限结构,确保本行流动性安全。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本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根据流动性风险政策要求,严格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及风险限额,并及时跟踪监测和评估;二是按季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使用符合本行业务种类和产品特点的压力测试场景,压力情景下现金流缺口均满足最短生存期要求;三是稳定核心存款来源,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畅通市场融资渠道;四是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确保日间头寸充足,有效使用清算备付金系统,进一步提高头寸管理水平;五是充分考虑跨机构、跨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依托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流动性风险状况,提前筹划,统筹安排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合理配置优质流动性资产,优化资产负债期限配置;六是不断优化流动性应急管理体系,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七是做好新业务、新产品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提前防范流动性风险;八是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九是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审计,提出审计建议,构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监督体系。
  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和资产负债业务期限结构等,本行注重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现有的资产配置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强,资产负债业务期限结构匹配情况较好,流动性较为充足。
  1.流动性比例
  截至2023年末,本行流动性比例98.03%,符合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不低于25%的要求。
  2.流动性覆盖率
  截至2023年末,本行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421.88亿元,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138.31亿元,流动性覆盖率305.02%,符合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不低于100%的要求。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影响本行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类别有利率风险、汇率(含黄金价格)风险。
  本行建立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治理架构完备,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本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并定期审议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风险管理部牵头市场风险管理,计划财务部牵头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市场风险管理要求,并监测风险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市场风险平稳可控,市场风险管理效能不断提升。本行持续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和丰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紧跟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制定了2023年市场风险管理政策,遵循适中的市场风险偏好,建立由交易限额、敞口限额和止损限额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积极研究和应对市场波动,提高市场分析的前瞻性,事前明确业务授权和账户划分,事中持续识别、计量、监测和管控风险,事后报告和压力测试,全面覆盖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本行建立完善市场风险相关系统,通过交易系统事前控制风险,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实施风险监控和计量,全面强化市场风险系统建设。本行审计部门负责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审计。
  1.利率风险
  本行根据监管规定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区分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根据账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交易账簿:本行对交易账簿进行积极管理,准确估值,通过利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风险计量,密切监测账簿资产久期、基点价值等利率敏感性风险指标的变化情况,利率压力测试情景包括不同程度的利率平行上移,其中重度压力测试情景利率上移幅度达到250个基点,可覆盖极端市场不利情况。报告期内,本行交易账簿投资范围以人民币债券为主,总体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投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采用债券交易、衍生对冲等方式动态调整风险敞口,交易账簿各项利率风险指标均保持在目标范围内。
  银行账簿:本行建立了与风险偏好、风险状况、业务复杂程度相符合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关部门独立、有效地开展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在利率风险、盈利水平之间寻求平衡,减少利率变动对净利息收入、经济价值变动的负面影响,保证净利息收入稳定。本行制定了2023年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偏好及风险限额,并及时跟踪监测账簿利率风险指标。本行在法人和并表层面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建立了权责明确、层次分明、框架完备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架构,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净利息收入模拟、经济价值模拟、压力测试等方法,依托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计量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定期监测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情况,积极对银行账簿利率变动、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进行研判,主动调整业务定价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策略。截至报告期末,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本年度利率风险管控目标范围内,同时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有关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维持在限额以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2.汇率风险
  本行积极管理面临的汇率风险,区分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进行管理,通过外汇敞口限额、敏感性限额、交易限额、止损限额等风险指标进行风险计量和监控,将外汇风险控制在本行风险承受能力之内。本行通过汇率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对汇率波动对本行造成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并提出有效应对举措。报告期内,本行业务经营以人民币为主,外汇敞口处于较低水平,汇率风险水平总体稳定,各项指标均在限额范围之内。本行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汇率变化对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类风险因素:人员风险、流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外部事件风险。
  本行严格遵循《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构建了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既有利于防范和控制银行操作风险,又能确保服务效率的集约化、专业化、扁平化的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层次化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批操作风险战略、操作风险政策、操作风险偏好和操作风险容忍度,定期获取操作风险分析报告,了解全行操作风险状况;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审查和监督执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具体的操作规程,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操作风险管理总体情况报告;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负责本条线、本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承担操作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各级合规案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程序和系统,定期组织开展操作风险的监测、检查和报告等工作,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审计部门负责定期检查评估操作风险管理状况,监督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进行报告,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各级安全保卫、人力资源、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部门在管理好本条线操作风险的同时,在涉及其职责分工及专业特长的范围内为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管理操作风险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持续推进业务连续性建设,强化操作风险预警,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操作风险治理,印发实施《员工行为禁令》,规范岗位操作禁止性行为,强化提高全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组织开展外包活动风险评估、新产品新业务操作风险评估,做好操作风险事件收集分析,及时预警和消除操作风险隐患。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本行合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报告期内,本行为实现依法合规经营管理的目标,积极开展合规风险防范工作。
  1.加强内控管理与规章制度建设。持续推进“三道防线”建设,完善内控合规管理措施,持续提升内控合规管理水平。继续完善规章制度,根据业务发展和监管法规变化,及时修订现有规章制度。
  2.强化合规风险监测与警示。主动关注并落实新出台的银行业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监管机构发布的典型处罚案例,编发《风险提示》,剖析典型案例中的合规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警示全行规避类似违规行为。
  3.强化合规风险审查与化解。一是加强合规审查,严格评估新制度、新产品、新业务、新合同的合规风险,从源头上防控合规风险。二是开发合规风险监测系统,建设合规风险监测模型,发挥合规非现场监测作用。
  4.强化合规文化建设与案件警示教育。一是加强合规教育培训。定期组织重要岗位人员、新入行员工开展合规培训,宣讲监管政策及合规经营要求。二是开展合规宣讲活动。高管带头开展合规宣讲,将合规创造价值、合规人人有责的理念传达到每位员工。三是强化“制度库”运用,按月组织维护制度库,充分发挥其了解、学习的作用。
  (六)反洗钱管理
  本行严格遵守反洗钱法律法规,深入实践“风险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洗钱风险进行持续识别、审慎评估、合理控制和全面管理,认真履行反洗钱社会责任和法定义务。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和内控管理需要,持续完善反洗钱内控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开展反洗钱审查、检查和排查,强化反洗钱宣传和人员培训,加强反洗钱信息治理,积极推进反洗钱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水平。

  七、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本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整体提升”年度工作主题和打造“九个标杆”的战略目标,坚守市场定位、深化结构调整、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力书写“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走好新农商发展之路。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牢记“农商姓党”的政治属性,主动把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治理、融入业务发展、融入企业文化、融入全行人心。全面做好理论学习,深刻把握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树牢“金融报国、金融为民、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以人为本、法治公平正义”的新农商价值观,推动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化为我行的市场竞争力、业务创新力、社会影响力,为全行经营发展“整体提升”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是坚守市场定位,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坚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落实“三年三步走”战略步骤中“整体提升年”的要求,紧紧围绕区域内市场国家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拓展绿色、科创、海洋、战略新兴等业务领域,针对全市24条重点产业链、乡村振兴、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项目,全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质效。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提升支农支小工作质效。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和地方性法人银行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定位,深耕以“农”和“小”为主的客户群体,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以“政企携手”共促、“信贷工厂”赋能、“四张清单”对接、“整村授信”推广为抓手,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精准推行支持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等方面适合农商银行市场的系列打法,建立健全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牢牢守住农村市场的“主战场”。
  四是守牢风险底线,提升风险内控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围绕风险治理规范化、风险管控前置化、风险响应敏捷化、风险决策数据化、风控系统智能化的目标,优化组织架构,重塑管理流程,持续做好新形势下金融风险逆周期管理。大力推进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收入结构优化,加快合规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与风险、审计、计财、纪检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贯通合作,全面拓展内控合规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转型发展质量。
  五是深入推进转型,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聚焦网点转型、智能化营销、产业链服务、乡村振兴建设、数字化风控等重点领域,强力推进转型重点项目,重塑业务模式、管理模式、风控模式、服务模式,加速服务效率优化和创新转型,构建“敏捷”的前台、“聚能”的中台、“强基”的后台,加快形成全新服务生态,打造开放银行、价值银行、敏捷银行。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弘扬担当务实新风正气。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科学开展干部选拔任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建立市场化人才选用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薪酬制度和职级体系优化。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新时代农商银行价值观宣导,形成具有农商特色的文化底蕴,引领提升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人才队伍,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文化留人、感情留人”,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