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
锂-亚硫酰氯电池 、 锂-二氧化锰电池 、 电池电容器(SPC) 、 复合电源ES 、 小型软包电池 、 豆式电池 、 8650圆柱三元电池 、 21700圆柱三元电池 、 33140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包 、 40135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包 、 方形磷酸铁锂电池 、 软包三元电池 、 方形三元电池 、 46系列大圆柱电池 、 模组 、 BMS及电池系统 、 大铁锂电池 、 方形铁锂电池 、 圆柱铁锂电池
一般项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销售;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销售;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住房租赁;非居住房地产租赁;土地使用权租赁;金属切削加工服务;机械设备租赁;物业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专用设备修理;电气设备修理。(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
产能:在建产能:分业务: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只) | 1680.00万 | 1.76亿 | 300.00万 | 2.08亿 | - |
产量:分业务: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只) | 10.60亿 | - | 6.45亿 | - | - |
产能利用率:分业务:电子元器件制造业(%) | 83.59 | 84.64 | 82.03 | 91.50 | - |
产能:分业务: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只) | 12.69亿 | 18.69亿 | 7.87亿 | 14.96亿 | - |
产量: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只) | - | 15.82亿 | - | - | - |
销量: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只) | - | 16.07亿 | - | - | - |
销量:锂电池产品(只) | - | - | 1.71亿 | 4.06亿 | - |
产量:分产品:锂原电池(只) | - | - | 2.27亿 | 4.47亿 | - |
产量:分产品:锂离子电池(只) | - | - | 4.19亿 | 9.22亿 | - |
产能:分产品:锂原电池(只) | - | - | 2.53亿 | 4.54亿 | - |
产能:分产品:锂离子电池(只) | - | - | 5.34亿 | 10.43亿 | - |
产能:在建产能:分产品:锂离子电池(只) | - | - | 300.00万 | 2.08亿 | - |
产能利用率:分产品:锂原电池(%) | - | - | 89.54 | 98.49 | - |
产能利用率:分产品:锂离子电池(%) | - | - | 78.47 | 88.46 | -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产量(只) | - | - | - | 13.69亿 | 7.04亿 |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销量(只) | - | - | - | 13.37亿 | - |
营业收入:消费电池业务(元) | - | - | - | 85.13亿 | - |
营业收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业务(元) | - | - | - | 276.83亿 | - |
锂原电池产量(只) | - | - | - | - | 2.31亿 |
锂离子电池产量(只) | - | - | - | - | 4.73亿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69.67亿 | 14.28% |
第二名 |
33.75亿 | 6.92% |
第三名 |
22.42亿 | 4.60% |
第四名 |
22.23亿 | 4.56% |
第五名 |
19.52亿 | 4.0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53.52亿 | 15.29% |
第二名 |
27.39亿 | 7.82% |
第三名 |
22.96亿 | 6.56% |
第四名 |
21.40亿 | 6.11% |
第五名 |
14.72亿 | 4.2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58.69亿 | 16.17% |
第二名 |
33.00亿 | 9.09% |
第三名 |
23.82亿 | 6.56% |
第四名 |
22.81亿 | 6.28% |
第五名 |
6.57亿 | 1.8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9.96亿 | 12.34% |
第二名 |
37.53亿 | 11.59% |
第三名 |
26.37亿 | 8.14% |
第四名 |
20.35亿 | 6.28% |
第五名 |
16.72亿 | 5.1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8.08亿 | 22.53% |
第二名 |
15.71亿 | 9.30% |
第三名 |
9.39亿 | 5.55% |
第四名 |
8.99亿 | 5.32% |
第五名 |
4.77亿 | 2.8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4.99亿 | 10.92% |
第二名 |
9.43亿 | 6.87% |
第三名 |
7.71亿 | 5.62% |
第四名 |
6.65亿 | 4.85% |
第五名 |
5.31亿 | 3.8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0.38亿 | 12.71% |
第二名 |
9.65亿 | 11.82% |
第三名 |
6.76亿 | 8.29% |
第四名 |
3.62亿 | 4.44% |
第五名 |
3.17亿 | 3.8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67亿 | 6.87% |
第二名 |
3.56亿 | 6.66% |
第三名 |
3.02亿 | 5.64% |
第四名 |
2.82亿 | 5.27% |
第五名 |
1.98亿 | 3.7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4.49亿 | 7.00% |
第二名 |
4.36亿 | 6.80% |
第三名 |
2.99亿 | 4.66% |
第四名 |
2.35亿 | 3.66% |
第五名 |
2.34亿 | 3.6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93亿 | 10.80% |
第二名 |
1.86亿 | 5.11% |
第三名 |
1.57亿 | 4.31% |
第四名 |
1.45亿 | 3.99% |
第五名 |
1.15亿 | 3.17%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消费电池行业 消费电池主要服务于消费与工业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智能表计、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零售、智慧医疗、物联网、智能穿戴、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等,是支持万物互联的关键能源部件之一。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水表市场规模约7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145亿美元,CAGR为13.4%。智慧医疗方面,根据灼识咨询、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全球血糖监测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38亿美元,CAGR为10.7%。智能穿戴方面,随着消费电子市场...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消费电池行业
消费电池主要服务于消费与工业领域,服务的市场包括智能表计、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慧零售、智慧医疗、物联网、智能穿戴、电动工具、电动两轮车等,是支持万物互联的关键能源部件之一。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水表市场规模约77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145亿美元,CAGR为13.4%。智慧医疗方面,根据灼识咨询、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全球血糖监测市场规模有望从2020年的268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38亿美元,CAGR为10.7%。智能穿戴方面,随着消费电子市场逐步复苏,受益于运动、健康功能不断完善而持续成长,IDC预计2024年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6亿部,同比增长10.5%。电动两轮车方面,国内及海外市场广阔的增长机会有望带动出行市场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此外,电动工具穿越“去库存”周期,需求已稳步回升。
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浪潮趋势下,电池需求将日益增加,市场空间广阔。
2、动力电池行业
当前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也是现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中和大趋势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占有率达31.6%;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新能源汽车预计未来还将保持持续增长。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3,80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90%。根据IEA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新车渗透率有望达到60%。
新能源汽车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到203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预计达到3,905GWh,其中中国市场装车量预计超过1,952GWh。
3、储能电池行业
世界各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增加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建设以风光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系统能够在发电侧起到调频作用,降低弃风、弃光率;在电网侧削峰平谷,平滑电网输出;在用户侧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在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讯基站等领域应用逐步扩大。随着中国风光装机强配储能政策的落地以及中国储能及电力现货市场逐渐完善,中国电力储能盈利模式有望打通,盈利将持续提升,储能将逐渐由政策强配步入市场化推动的发展阶段,预计迎来高速发展。
伴随欧美主要经济体降息周期临近,储能性价比优势预计更加凸显,北美大储市场预计还将迎来更大的需求弹性,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升,储能商业模式逐渐闭环,电力交易市场逐渐完善,电力储能需求快速增加;欧洲户用储能在经历较长的去库周期后,预计也将迎来市场需求的平稳增长。此外,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算力作为新型生产力的核心,正日益推动着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的快速发展。算力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对储能技术及产品的大量需求,为储能产品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同时储能产品的使用有助于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实现能源效率的提升。
根据S&PIHS预测,2024-2028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17.5%,2024-2028年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合计近1TWh,储能市场预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消费电池(包括锂原电池、小型锂离子电池、圆柱电池)、动力电池(包括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及其电池系统)和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公司战略定位
公司历经23年高质量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场景锂电池平台企业,致力于“以全场景锂电池方案,加速万物互联”,构建起从材料、电芯、BMS到系统的全体系研发平台,形成亿纬创能、亿纬储能、亿纬动力、战略协同、全球合作经营模式(CLS)五大业务版块。产品广泛应用于智慧生活、绿色交通、能源转型等领域。
面向数字化驱动的可持续未来,公司以“让世界充满前进的能量”为愿景,基于最具多样性的锂电池技术路线,最全场景的锂电池产品应用,依托“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合作”能力体系,携手价值链合作伙伴,为无处不在的能量需求提供可靠支撑。
2、主要产品及其应用
(1)消费电池
①锂原电池
主要产品:锂-亚硫酰氯电池、锂-二氧化锰电池、电池电容器(SPC)、复合电源ES等。
应用领域:各类智能表计、汽车电子、智能安防、智慧医疗、定位追踪、资源监测等物联网应用领域。
公司的锂原电池产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下游多家主流客户的主要供应商。
②小型锂离子电池
主要产品:小型软包电池、豆式电池。
应用领域: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移动电源、真无线蓝牙耳机(TWS)等。
公司的小型软包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子雾化器、可穿戴设备、蓝牙设备及其他物联网终端。公司在电子雾化器市场和可穿戴设备市场与国内外排名前列的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公司布局了锂金属二次电池和固态、半固态电池研发,以满足未来中高端消费市场的需求。目前,凝胶态固态方案已用于雾化器产品,助力实现食品级安全电子烟电池。
③圆柱电池
主要产品:18650和21700的圆柱三元电池、33140和40135的圆柱磷酸铁锂电池及电池包。
应用领域: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智能家居等。
公司的圆柱三元电池拓展了消费应用场景,在成功进入电动工具和电动两轮车高端客户市场以后,依托高品质及品牌影响力,打开了多个细分市场领域;同时进行产品定制,深度绑定客户,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全极耳1865030PL产品,满足全球头部电动工具客户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此外,公司“麟驹”系列电池包荣获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颁发的首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强制性国家标准测评通过企业”认证证书,助力轻型电动车安全化、绿色化转型。未来公司将继续在电动工具、园林工具、电动两轮车、清洁设备、便携式储能等下游领域巩固优势地位。
(2)动力电池:
主要产品:方形磷酸铁锂电池、软包三元电池、方形三元电池、46系列大圆柱电池、模组、BMS及电池系统。
应用领域: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工程动力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可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公司乘用车解决方案拥有圆柱、方形、软包等全系列产品,可适配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已进入国际一流乘用车企供应链,与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达成合作,产品已实现批量配套。公司商用车解决方案涵盖客车,纯电及混动重卡、专用车、物流车、装载机、挖掘机、高空作业平台、叉车等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发布商用车超充电池开源电池,满足了商用车客户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耐用的需求。此外,公司报告期内发布了46系列大圆柱电池新品Omnicell全能电池,持续完善产品体系,迭代产品性能。
(3)储能电池
主要产品:大铁锂电池、方形铁锂电池、圆柱铁锂电池,从电芯、电池包、系统到BMS等全方面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领域: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船舶动力等。
公司一直坚持为客户创造效益和价值,收获了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拥有坚实的优质客户基础,与国际国内一线新能源企业达成合作。公司坚持“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的布局战略,报告期内马来西亚工厂储能项目成功启动建设,支持海外全球交付。同时公司关注产品力打造,全行业首发Mr.Big储能专用大铁锂电芯及Mr.Giant系统,满足储能TWh时代需求,为客户提供大规模电站更优解决方案。
(三)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1、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消费市场电池需求稳健增长
消费电池板块,公司的产品类型丰富,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竞争优势明显。公司电池电容器(SPC)产品获“2023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在消费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坚持关注生命、关注健康,积极推进医疗电池解决方案在服务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品中的应用,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受益于全球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和智能表计产品进入更换周期等因素的驱动下,锂原电池需求保持良好态势。小型锂离子电池在巩固原有客户和细分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海内外头部新客户开拓,产品已在多个新细分市场中取得突破。圆柱电池持续深化与大客户合作,报告期内出货量增长显著,带动消费类圆柱电池产品实现满产满销。电动工具、智慧出行、清洁设备等细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2、国内及海外旺盛的装机需求推动储能电池出货快速增长
世界各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下,加速推动能源体系由化石燃料向风光清洁能源转型升级,建设以风光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为平抑大规模风光装机并网后的电力波动,亟需大规模储能。中国双碳目标推进,国内持续拉大的峰谷电价差,美国IRA法案和欧洲净零工业法案的落地,为全球储能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持续动力。此外,新兴市场储能发展势头良好,中东、南美、澳大利亚、印度等区域市场,储能需求强劲,发展潜力较大。
根据InfoLink数据,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达266GWh,同比增速35.2%。
3、新能源汽车销量提升带动电池出货量增长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力倡导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全球动力锂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预计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前景持续向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24.2万辆,同比增长42.6%;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动重卡销量2.8万辆,同比增长141.8%,重卡行业整体电动化率大幅上升到5.6%。
商用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支柱,其电动化发展对汽车和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至关重要。2024年3月,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政策的引导叠加商用车电池产品相关技术日益成熟、快速补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因素,带动新能源商用车快速发展。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是行业内少数同时掌握消费、动力和储能电池核心技术的锂电池平台型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制造水平、供应链管理、客户覆盖和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开拓eVTOL、健康医疗等新兴市场。公司致力于通过守正创新,以全球最具多样性的锂电池技术路线和全场景的锂电池产品应用,为无处不在的物品提供可靠能量,加速万物互联的实现。公司的愿景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全球用户提供最可靠的能源解决方案,让世界充满前进的能量。
1、守正创新,引领未来
公司建立了科技委员会、中央研究院以及各研究分院组成的完整研发体系,专注于锂电池的创新发展。先后获得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锂电池关键技术与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批准,并与武汉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就新材料和前沿技术展开广泛合作。公司培养了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拥有23万平方米的高水平研究院,已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通过加强成果转化力度,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形成了适应竞争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开发体系。
依托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国际化、系统化的技术团队,公司攻克了多项锂电池核心技术,先后获得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专利银奖、3项广东省专利优秀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1项中国轻工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成绩斐然。
公司高度重视产品研发投入和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针对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工作。在动力电池领域,Omnicell全能电池实现了6C快充、毫秒级动力响应,低温环境下续航提升20%,强度达到6.6倍国标;在储能领域,通过浸没式液冷、高效的3T热管理和智能化电池管理等技术,成功解决了储能安全可靠性的行业难题;在eVTOL飞行器领域,已经研发出能量密度达到320Wh/kg、高达10C的功率输出、实现<10分钟的快速充电能力。此外,公司在锂金属二次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2、数字制造,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公司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积极建立数字化制造工厂。目前,所有生产线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了全国行业的最高标准。这种数字化生产和管理方式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人为操作误差,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可靠性和一致性。
3、全产业链布局,确保资源安全与供应韧性
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产业链的上下游,构建稳固的战略供应链,以确保镍钴锂等资源和电池关键材料的供应安全和成本管理。目前,已建立了从镍钴锂资源到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再到电池生产、回收和再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公司不断扩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以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4、全面覆盖多领域客户,实现全球市场深度合作与服务
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多个细分领域赢得了国内外优质客户的支持。
在乘用车市场,公司已跻身国际一流乘用车企业的供应链,为梅赛德斯奔驰、现代起亚等提供产品,并荣获德国宝马集团、捷豹路虎、Rimac、通用汽车等客户的定点供应商资格。与国内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合众汽车等达成合作,并实现了产品的大规模供应。
在商用车市场,公司与国内主流商用车厂商深度合作。在工程机械市场,服务于全球工程动力龙头企业,并与国内多家头部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工程机械的电动化转型。
在储能市场,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和中国南方电网的智慧电网建设,联合林洋能源和阳光电源开展储能电池项目,并与POWIN、Wrtsil、ABS签署了供货协议,同时参股沃太能源,共同构建储能行业的新平台。
5、卓越品质,构建全球领先的质量与安全体系
公司以ISO9001为基础,融合了IATF16949、QC080000等十余项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建立了全面感知顾客需求的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质量100分”标准。同时,构建了全方位的供应链质量协同模式,与供应商共同发展。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质量变革,从“质量领先”向“高质量发展”,再到“质量100分”的迈进。2021年,公司荣获TVNORDCERTGmbH颁发的ISO26262:2018流程认证证书,标志着公司在按照汽车功能安全最高标准要求下,建立了车规级、国际领先的电池系统产品开发流程体系,彰显了公司在产品质量和安全领域的卓越追求和认可。
此外,公司的LF173和LF230电芯获得了TUV莱茵颁发的IEC62619CB证书,LF105、LF173、LF304电芯分别获得了UL美华颁发的UL2580、UL1642、UL1973证书,为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6、全球合作与创新技术驱动的新兴市场领导者
在业务模式方面,公司将CLS(Co-development合作研发、License技术授权、Service服务支持)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列为第五大业务板块,与全球伙伴合作,共同构建可持续未来。在新兴市场方面,公司在eVTOL领域提供高功率、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经济性和长寿命的电池解决方案,助力实现“天空之城”的愿景。在健康和医疗领域,公司是最全面的能量解决方案提供者,产品涵盖人体外的应用如血糖仪、除颤仪、呼吸机,以及人体内的应用如胶囊内窥镜、心脏起搏器、脑神经刺激器。截至本报告期末,亿纬锂能是国内唯一具备植入式神经调控产品电池实现能力的公司,其用于帕金森除颤的产品已完成超过1,000例临床应用,开发的二次神经刺激器产品已实现全球首例自闭症临床验证。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产品出口销售以及部分材料、设备进口采购,如果人民币汇率发生波动,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针对此风险,公司制定了《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远期结售汇、外汇套期、货币套期、外汇互换、外汇期货、外汇期权业务及其他外汇衍生产品等业务品种,锁定汇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财务损失。
2、政策变动风险
公司业务领域中,动力电池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贴变动和动力电池规范条件的影响。
应对措施:
(1)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动力电池性能,满足国家补贴政策对电池性能的要求;
(2)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采取高水平全自动化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良率、扩大产能规模、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受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影响,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产品成本受到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
(1)通过生产工艺改进,提高生产线的稼动率和良品率,降低产品材料成本;
(2)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能,摊薄产品的固定成本;
(3)推进战略供应链建设,通过与产业链多方面深度战略合作,实现战略协同,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实现产业链共赢;
(4)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工具,实现主要原材料成本整体可控。
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65,939.86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3,724.97万元;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9,910.12万元,同比增长19.32%,动力电池出货13.54GWh,同比增长7.03%,储能电池出货20.95GWh,同比增长133.18%,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在2024年,公司紧紧围绕“精耕细作、颗粒归仓”和“质量年”的经营策略,全面推进满产满销、市占率提升等重要经营目标达成。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产品能力、成本能力、品牌能力和服务能力,笃实千亿平台综合竞争力。报告期内,以下主要工作推进顺利:
1、正式推出全球CLS业务模式
公司重视海外市场的开发,充分发挥亿纬锂能“全球制造、全球交付、全球服务”的竞争优势与资源整合优势,推进多种模式与国际客户展开深入合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及服务。
公司针对海外市场推出新的商业模式,即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CLS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具备轻资产运营优势,是对现有电池业务和产业协同的补充,CLS分别指代“Co-development”合作研发、“License”技术授权和“Service”服务支持。CLS的全球合作经营模式已被纳入公司五大战略业务板块,公司将携手全球更广泛的合作伙伴,共建可持续未来。
报告期内,公司首个CLS模式落地项目ACT公司(mplifyCellTechnologiesLLC)在美国密西西比州顺利动工。该公司由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亿纬美国与DaimlerTruck、PACCAR、ElectrifiedPower合资成立,计划生产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指定的北美商用车领域,年产能约为21GWh,三家外方企业及其关联方也将成为主要客户,购买该工厂的绝大部分产品。
2、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公司把2024年定义为“质量年”,全方位开展质量提升工作。伴随生产水平的持续提高,公司为客户交付更高质量的电池产品,全面提升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感知及对产品的满意度。
储能电池方面,2024年1-6月公司的产能利用率稳步上升,出货量同比增长133.18%,市占率进一步提升。根据InfoLink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二,较2023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排名前进一名。
动力电池方面,公司新能源商用车出货量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公司在国内新能源商用车装车量排名第二,市占率13.59%。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公司在中国电动重卡装机量排名第二,市占率16.4%。
消费电池方面,公司产能得到充分释放,电动工具、两轮车等下游需求逐步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带动消费类圆柱电池单月产销量突破1亿只。
3、46系列大圆柱电池完成批量装车
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大圆柱电池的量产交付,截至2024年6月18日,已累计完成超21,000台的交付,已有13,000台车辆稳定运行超过1,000公里,最长程已达83,000公里。
公司持续推动大圆柱电池产品迭代升级。报告期内,基于“π电池系统”,公司正式发布了“最好技术、最好产品”的大圆柱Omnicell全能电池,产品具备6C快充能力,具有“标准化、零膨胀、高轻度”特点、能够有效解决“快充、低温、耐用、残值”四大关键问题,实现6C电池全场景补能、低温环境毫秒级动力响应、耐用性超6倍国际强度、高残值,易拆解,可再生。
除车用外,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大圆柱电池其他应用场景,如无人机、两轮车等,以期将优质产品投放更多领域,共享科技平权。
4、持续拓展全球市场,开发新客户
公司积极推动全球市场拓展,推进与国内外客户达成深度合作关系。消费电池方面,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在表计、雾化及电动工具领域的布局,与合作方优势互补,全方位布局相关市场;动力电池方面,公司与国际知名商用车客户达成合作,进一步完善客户结构,加强在商用车领域的市场影响力,为持续交付高质量动力电池产品提供驱动力;储能电池方面,公司抓住市场机遇加大对海外优质客户和订单的获取,持续发挥公司品牌、技术、质量等核心优势,驱动储能业务快速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