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设计咨询、建筑工程、新能源及节能工程。

  • 产品类型:

    设计咨询、建筑工程、新能源及节能

  • 产品名称:

    设计咨询 、 建筑工程 、 新能源及节能

  • 经营范围:

    建筑工程及相应的工程咨询和装饰设计,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建筑工程勘察,土建设计、电力(变电工程设计)、市政工程(道路、桥隧、排水设计)、园林工程设计、轨道交通设计;城乡规划编制;工程造价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及所需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销售;从事建筑学、土木工程的技术研究、开发、转让、建筑监理(乙级);晒图、模型制作、提供建筑学、土木工程建设方面的技术咨询、电算工程测试服务。(以上项目涉及资质的凭资质证书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专利数量(项) 56.00 25.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0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1.79%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89亿 11.82%
客户2
1.19亿 7.45%
客户3
6777.42万 4.24%
客户4
6693.52万 4.19%
客户5
6537.01万 4.0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4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5.0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73亿 17.52%
供应商2
6161.19万 6.26%
供应商3
4664.09万 4.74%
供应商4
3674.86万 3.73%
供应商5
2747.59万 2.7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5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45亿 7.83%
客户2
1.25亿 6.71%
客户3
1.21亿 6.55%
客户4
6177.41万 3.33%
客户5
5846.97万 3.1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3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2.7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4
  • 供应商3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64亿 12.27%
供应商2
1.16亿 8.72%
供应商4
5375.39万 4.02%
供应商3
5366.12万 4.02%
供应商5
4956.88万 3.7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3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1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4.12亿 17.89%
客户2
9605.54万 4.17%
客户3
8660.35万 3.76%
客户4
8026.14万 3.49%
客户5
6412.75万 2.7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3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6.88%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4.73亿 26.54%
供应商2
1.42亿 7.95%
供应商3
9642.30万 5.41%
供应商4
7008.34万 3.93%
供应商5
5418.68万 3.0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99%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31亿 12.50%
客户2
2.09亿 11.28%
客户3
8062.97万 4.36%
客户4
4676.75万 2.53%
客户5
4294.94万 2.3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5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7.4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14亿 18.13%
供应商2
2.01亿 17.03%
供应商3
5444.84万 4.62%
供应商4
5248.31万 4.45%
供应商5
3742.00万 3.1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7.0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5977.85万 4.77%
客户2
5235.84万 4.17%
客户3
3961.17万 3.16%
客户4
3184.65万 2.54%
客户5
3059.26万 2.4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42%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6866.53万 7.88%
供应商2
4767.51万 5.47%
供应商3
4305.80万 4.94%
供应商4
2537.94万 2.91%
供应商5
1944.04万 2.2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包括设计咨询和建筑工程两大领域,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为“M74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宏观经济形势、城镇化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受城乡建设政策、城镇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企稳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及信贷环境不断优化,但建筑业市场仍处在深度调整和转型过程中。随着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城镇化进入后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行业整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包括设计咨询和建筑工程两大领域,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为“M74专业技术服务业”,与宏观经济形势、城镇化进程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受城乡建设政策、城镇化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企稳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及信贷环境不断优化,但建筑业市场仍处在深度调整和转型过程中。随着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城镇化进入后期,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行业整体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行业进入新、旧模式交替之年。房企拿地谨慎、新开工持续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承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比上年下降9.6%;房屋新开工面积953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4%。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工程设计咨询企业的收入规模、资金回收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根据28家设计咨询上市公司披露的《2023年第三季度报告》,只有10家企业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上述28家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平均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9,516.99万元,较2022年同期平均下降17.22%。综上,2023年设计咨询行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景气度整体下滑,对企业的韧性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虽然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十四五”期间中央及各部门相继推出一系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经济政策,基建投资持续回升;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现阶段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核心目的聚焦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回归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依然存在较好的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城市更新行动以及“双碳”目标建设等政策的深入推进,继续为设计咨询行业创造了稳定、合理、持续的发展空间;此外,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咨询领域的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工程设计咨询行业竞争持续加剧,两级分化更加突出
  报告期内,一方面,短期内市场需求不旺盛,企业资金链紧张,部分企业暴雷,对工程设计咨询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导致应收账款数额增加,现金流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投资持续放缓,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都在大幅减少,项目决策过程较以往更加审慎和复杂,充满不确定,项目周期持续加长,较多项目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咨询工作的情况下延迟开工或停止,导致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对企业的项目储备能力以及现金流要求更高。因此,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下,市场竞争激烈,工程设计咨询企业两级分化更加凸显,行业内整合与重构加剧。在建筑业市场降温以及企业对于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赛道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原创性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能力变得更为重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具备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拥有综合性项目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设计建造一体化模式趋向普及
  行业主管部门持续鼓励工程组织模式优化,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多元服务模式,完善发展方式。报告期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设计咨询与工程建设的一体化持续融合,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等模式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在不断提高。新的业务模式对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工程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促成了工程设计咨询企业与施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3、城市更新给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动力依然较强,未来城市群将朝着系统功能强、效率指标强、辐射带动强、韧性发展强等方面演化。2023年7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城市体检先行、规划统筹、城市设计引导、可持续实施、“留改拆”并举等要求,强调“将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完善城市设计管理制度,明确对建筑、小区、社区、街区、城市不同尺度的设计要求,提出城市更新地块建设改造的设计条件,组织编制城市更新重点项目设计方案,规范和引导城市更新项目实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由此将激活巨大的存量市场。
  4、绿色低碳为工程设计咨询企业提供新动能
  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量超过40%,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领域碳排放需求仍将持续增长。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在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屋顶加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加快智能光伏应用推广。”建筑物逐渐成为清洁能源部署的重要空间载体,同时也为工程设计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力点。
  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方案》提出了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节能降碳水平、推进城镇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强化建筑运行节能降碳管理、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推进供热计量和按供热量收费、提升农房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建造、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完善建筑领域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强化法规标准支撑、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等12项重点任务。《方案》明确量化未来2年目标,绿色建筑产业迈入快速放量期,为布局建筑节能的工程设计企业提供发展空间与内生动能。
  5、数字科技对设计咨询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促进数字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领域的深度应用,引领咨询服务和工程建设模式转型升级。ChatGPT的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设计领域应用,多模态AI自动生成创意文案、图像、视频开始成为现实,给予行业发展提供新的工作模式。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提升应用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创造条件。“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整个行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体现了数字技术革命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内涵。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并赋予生产力新的内涵,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这一过程有赖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加快促进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铸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随着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的数智字化协同将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BIM、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将推动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应用场景、管理模式等发生深刻变革,这也将倒逼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管理模式,促进业务和管理的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赋能。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以全国一流城乡建设科技集团为战略定位,紧跟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力量,开展绿色能源和节能降碳技术、数字与AI(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围绕绿色建筑的升级迭代,为社会提供有关建筑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与“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努力成为绿色低碳、数字化与智能化领域一流的技术集成服务商。报告期内,受多重外部因素影响,公司日常经营管理面临一定压力。面对严峻局面,公司发挥经营韧性,齐心聚力,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在咨询业务、新能源业务、建筑工程总承包业务等板块积极开拓市场,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求,加强数智化的研发力量,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与行业发展的关联,以AI研究中心为载体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实践,在固本强基的同时,培育公司创新业务,打造公司未来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1、全过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全过程设计及咨询是公司的主营业务板块,目前业务范围涵盖前期策划、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检测与咨询等。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完整的业务链和领先的技术集成优势为客户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集团新总部大楼——启迪设计大厦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公司一大里程碑事件。启迪设计大厦是公司过往70年深耕行业的经验积累、技术实力的集大成之作,代表公司在全过程设计咨询、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先水准。启迪设计大厦位于苏州自贸片区核心区域,项目用地面积约23.5亩,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23层,地下3层,建筑最大高度118.8米。新总部大楼秉承传承江南建筑古韵、延续苏州城市文脉的理念,以“开放的景观视角、律动的创意空间、垂直的空中院落”为设计理念,集苏州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态空间为一体,在苏州古城与园区的中轴线上打造出一座“现代园林”,在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江苏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优良)、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三星级工地(2020年度省级绿色智慧示范片区项目)、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信息模型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并于 2023 年 11月通过了江苏省高品质绿色建筑示范验收;在业务方面,启迪设计大厦是集投资、建设、设计、工程管理、运营“五位一体”的建筑师负责制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全新工程实践,也是将绿色理念贯穿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绿色建筑示范案例;在科技方面,作为高科技含量、全面数智化的典范,大厦集成能源互联、生态滤池、建筑遮阳一体化、BIPV一体化、环境品质控制、装配技术、高效机房、能源管理、设备控制、海绵设施等于一体,并采用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前沿技术,全面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孪生建筑。同时,通过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平台给予运维数字化、智能化的前沿理念与相关实践经验,并引领公司业务迈入楼宇运维领域。新总部大楼的建成使用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并成为助力公司经营的重要力量。
  启迪设计大厦作为江苏省绿色建筑高品质省级标杆示范项目,融合绿色健康智慧等多重理念,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健康建筑三星级、LEED金级、能效测评三星”等国内国际多重绿色建筑及健康建筑认证。大厦以健康建筑为基础,营造办公空间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以绿色建筑为核心,打造全寿命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低能耗建筑;以智慧科技为手段,打造可感知、有灵魂的面向未来的数字孪生智慧科技建筑。
  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包括苏州东站枢纽综合开发及配套工程、中新苏滁高新区苏州公园商业街区、安吉国际会展中心、数字科技新城科创港、声谷科创中心一期工程、东沙湖基金小镇三期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项目二期、张家港中医院、昆山第六人民医院异地新建项目、无锡医疗健康产业园医院建筑配套设计项目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等多个重要项目。
  公司设计的凌云光(688400)太湖工业人工智能基地、天助畅运(无锡)华东生产运营基地项目、张家港市永卓控股总部大楼、永联运行中心项目等奠基、开工。公司设计的知行汽车科技(01274)总部基地项目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智能车联网发展高地。公司参与设计的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是江苏首条与上海地铁对接、苏州首条通往昆山的地铁线路,是长三角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示范工程,也是中国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公司设计的全国第一个设立于地级市的“国字号”档案馆——中国丝绸档案馆开馆,为苏式传统建筑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公司参与吉林长白山“中国人参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助力吉林千亿级人参优势产业发展。
  知行汽车科技总部基地项目以城市界面与企业特性作为设计概念切入点,以“智-绿-谷”的设计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空间使用的适应性以及突出企业形象的高科技感,使建筑物成为沿吴淞江一线的“门面”项目之一,助力提升公司业内影响力与跨越式发展战略布局,同时助力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全国智能车联网发展高地。
  中国丝绸档案馆是全国第一个设立于地级市的“国字号”档案馆。公司基于地域特色,以苏式建筑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将其打造成集收藏、保护、利用、研究、展示、教育、宣传、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行业特色和苏州特色的国家级专业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是苏州首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作为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合作共建的公立中医医院,建成后将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中医整体诊疗水平。
  2、城市更新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司紧跟国家战略,完成多项城市更新、特色田园乡村、康居示范村的规划设计,以城市体检为抓手,在实现乡村规划咨询业务增长的同时,与各地政府及主管部门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发扬苏州传统文化与建筑特色,积极投身苏州古城保护更新事业。报告期内,公司推动一批重要工程项目再度取得重要进展,包括苏州市会议中心综合提升工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探索古城保护更新的苏州路径。
  2023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详细听取苏州古城保护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情况汇报,步行察看古街风貌。公司负责苏州古城与平江历史街区内的蕴秀园、平江花园等老旧住区改造,中张家巷改造试点提升,丁香巷特色街巷,以及潘祖荫故居、书香世家平江府、孝友堂张宅、顾颉刚故居等在内的多项城市更新项目,并综合运用多项技术集成对历史文化片区的老旧小区、特色街巷、传统建筑等进行改造提升和活化利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堪称古城缩影。蕴秀园、园林新村、富乡小区、平江花园等17个老旧小区以及邾长巷、东板桥弄等5条街巷在内的综合整治工作是覆盖整个老旧住区的片区改造。公司统筹考虑住区公共区域,突出住区的整体性,将园林特色、崇文尚学历史以及街区烟火气息作为设计理念,通过绣花功夫进行点线面的更新,精心打造“园林式”住区。公司承担的中张家巷、悬桥巷等古街巷的改造提升项目,是在尊重、保护现状文化风韵的基础上,从“点、线、面”的思考方式出发,提升古街巷的颜值与内涵,以“住有依,老有养,生活有品质,文化有传承”为理念,力图通过更新使古街巷空间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公司还对悬桥巷、顾家桥等古街巷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的特色街巷(丁香巷)工程项目,在保护传统街区历史风貌基础上,传承古城文脉,推进街区的活化利用与更新实施,为平江历史街区打造了多处网红打卡地。
  公司负责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蕴秀园、平江花园等老旧住区改造、中张家巷改造试点提升,丁香巷特色街巷,以及潘祖荫故居、书香世家-平江府、孝友堂张宅、顾颉刚故居等在内的城市更新项目,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对历史文化片区的老旧小区、特色街巷、传统建筑等进行了改造提升和活化利用。
  潘祖荫故居项目是苏州近十年来完整修复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历史古建,实现了从历史建筑到商业酒店、文化活动场所的转变,是“活态保护、以用促保”的成功实践和苏州样板,其在理念、法规、技术、管理、运营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入思考和创新亮点,对后续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乃至整个姑苏古城的活化传承起着示范和推广作用。潘祖荫故居维修整治工程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典型案例,该项目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此外,公司积极还参加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先后创作设计了平江历史街区的“孝友堂张宅改造”和“顾颉刚故居改造”方案,匠心独运的改造方案取得了各界广泛认可,其中顾颉刚故居改造荣获苏州古城复兴建筑设计工作营第一名,并作为苏州古城复兴的优秀成果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潘祖荫故居项目是苏州近十年来完整修复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历史古建,实现了从历史建筑到商业酒店、文化活动场所的转变,是“活态保护、以用促保”的成功实践和苏州样板,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典型案例,作为全国18个、江苏省唯一一个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解读》。
  报告期内,公司中标苏州市姑苏区顾家花园7号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常熟市西泾岸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规划设计、常熟市山前街历史地段更新规划、苏州市相城区城市更新体检评估及相城区城市更新方案编制、张家港南丰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方案编制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受金鸡湖商务区委托,联合苏州思萃城市更新产业技术研究所,参与苏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域的城市更新体检和重点问题识别工作,并率先开展苏虹路沿线产业廊道城市功能体检研究。更新体检评估工作聚焦苏虹路沿线产业廊道片区的创新转型发展目标,研究构建了具有片区产业和空间特色的指标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与量化评估,发现片区的弱项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更新建议和发展指引。
  3、建筑工程总承包业务
  公司充分发挥前期策划、方案创作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以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业务板块。公司承接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已立足苏州本地,并逐步向外地延伸。报告期内,公司的总承包项目——苏州旭创光电产业园二期封顶,是公司助力中际旭创(300308)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力作。公司的总承包项目——昆山杜克大学二期EPC工程一标段正式与一期连通,助力昆山教育事业发展。公司总承包的国内首个360度全景剧场——橙天嘉禾剧场正式启用。公司承接的苏州华旃航天电器工业厂房EPC项目、阳澄数谷元创数智中心EPC项目相继开工,是公司在科技产业板块EPC领域又一标志性项目,进一步扩大了集团EPC业务覆盖面,推动工程建造管理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中标苏州东新枫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建标准厂房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
  苏州旭创光电产业园二期项目是苏州工业园区点项目,也是公司拓展数字板块,助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力作。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方,以国际标准进行设计,规范项目管理和现场施工,严格控制工期和造价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将助力苏州全力打造“世界光通信之都”,推动“苏州光通信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
  苏州橙天嘉禾360剧场是公司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公司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凭借专业的设计水准、管理水平,发挥设计在工程总承包中的主导作用,以高标准、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采用“湖畔砾石”的设计理念,突显其与太湖文化及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理念。自正式启用后,项目已成为游客和苏州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阳澄数谷元创-数智中心EPC项目是公司在科技产业板块EPC领域又一标志性项目,从签订土地合同到领取施工许可证仅用时3个工作日。在常规EPC管理基础上,公司积极融入工业园区“帮代办”服务体系,专设EPC“帮代办”负责人,在审批部门的指导下全程跟踪对接过程管理工作,持续保持重要节点的进度管控,确保项目全流程按时按序推进。
  4、双碳新能源业务
  双碳目标是中国在新时期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和严峻气候环境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一家长期关注人居环境、关注建筑节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高度关注并始终践行国家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早在2006年公司就开始专注于建筑绿色节能工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成为建筑绿色节能领域的领跑者,在绿色节能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2007年完成的无锡尚能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办公楼成为全国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的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2015年完成的苏州宝时得研发中心成为光伏建筑一体化和绿色建筑典范,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营标识、LEED-NC2009铂金奖。公司早在2011年就获得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授牌,并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降碳的研发与实践,累计完成400逾个项目的认证咨询,服务建筑面积近千万平米。
  2022年,公司成立双碳新能源事业部,整合协调集团优势资源,围绕产业园区及建筑单体开展新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包括集中能源站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公司签约并实施了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能源改造,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办公场所的分布式光伏建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参与投资建设的首个风力发电项目——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100MW风电场顺利建成并网发电。报告期内,公司承接的佰电科技(苏州)分布式光伏电站EPC总承包项目顺利并网发电,这也是公司首个符合国际防火标准的“柔性组件+光伏车棚BIPV”的分布式光伏电站EPC项目。公司打造的中鑫新能源苏州工业园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0.49MW分布式光伏电站EPC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投产;公司还承接了福建顺昌县分布式光伏建设等项目。石家庄市赞皇县50MW风力发电项目、沧州市海兴尚电渔光70MW互补光伏项目分别取得河北省发改委的建设指标。
  佰电科技(苏州)分布式光伏电站EPC总承包项目,是公司首个符合国际防火标准的“柔性组件+光伏车棚BIPV”的分布式光伏电站EPC项目,提供服务包括项目勘察、车棚规划报批、光伏荷载结构复核、设计、取得电网接入批复意见、设备及材料供货、光伏设备安装工作、调试与试验、验收并网、运维监控系统安装、项目验收合格、项目交付、人员培训、质量保证等。
  5、数字科技业务
  公司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建筑设计咨询全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并在近年来敏锐把握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浪潮与AI技术的迭代升级,在相关领域深入布局。
  2022年,公司成立数字科技事业部,充分发挥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聚焦基于BIM、CIM等平台底座的数字孪生业务,进一步推动在城市体检与管理、双碳节能监测与提升、数字内容开发制作、数字场景应用集成等数字创意产业领域的产品研发能力的提升与相关业务的拓展。报告期内,启迪设计大厦的启用,成为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又一典范。大厦集公司在BIM正向设计、数智化建造以及智慧运维等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最新成果,成功打造出行业标杆之作。2023年,公司紧跟AIGC、数字孪生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建立了AI研究中心,对内进行研发赋能,为设计业务提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相关解决方案,并逐步推动设计全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实现设计业务的研发升级与降本增效。同时也将结合市场使用场景需求,建立具备独立策划、研发、运营数智化产品的全栈能力,为新业务和应用场景拓展奠定基础,推动新业务形式与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拓AI、数字孪生等前沿科技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对内赋能与优化现有工作流,推动设计创意疆界的拓展,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生产效率与施工的精确度,培育新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数智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研发拓展应用场景与创新业务形态,对外输出、分享相关产品与技术成果,助力工程设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生态建设。
  在创新技术探索方面,公司着力在AI技术工具与相关程序化解决方案,以及在3D内容AI生成、可视化表现与交互方面,推动相关的研发、部署、应用实现新突破:利用机器学习类AIGC工具辅助设计创意生成、快速表达等工作环节,提高设计效率。使用“文生图”类AI工具支持实际项目快速进行方案表达和创意构思,达到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良好效果,对工作流进行优化,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同时,还利用大量项目数据进行专属模型的训练,将数据转换为可被调用的参数与模型资产;此外,利用大语言模型类AI,快速处理检索相关信息、处理项目信息、高效撰写内容。在辅助产业策划,快速获得垂直领域的深度行业解读,为后续设计提供大量输入条件与相关策划建议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公司积极与第三方科技企业合作,研发数字化设计平台,利用数字化工具,尽可能将更多的耗时工作转换为程序化的解决方案,实现局部工作流的自动化,同时也实现参数化、程序化的技术积累;在3D内容生成、可视化表现与交互方面,结合VR、AR等数字孪生与可视化技术的AI应用,优化了在设计方面的可视化表现与交互能力,提高设计、施工中的工作精准度与沟通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的参赛作品“栖息地壹号”荣获2023中国(天津)工业APP创新应用大赛暨中国数字营造数实融合工程设计创新赛三等奖。作品前期利用大语言模型等 AI技术剖析客观环境,梳理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设计前期提供更多量化数据辅助决策;深化设计阶段整合低碳、绿建、参数化、BIM等技术,将设计理念高效、无损地整合为数字资产,并将这一数字资产无损传递到建设环节;在项目交付后,依托公司自主研发集成的能源信息管理的楼宇智慧运维平台,并以BIM模型为载体,在运维平台上集成各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查看运行数据,对运行维护进行集成化、可视化管理。同时结合运维管理平台对模型数据及信息的要求,开发相应插件,对设备构件的静态信息及资产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录入及导出。平台将数字资产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到数字交付与智慧运维,并为项目数字资产接入城市CIM平台预留接口,为城市级的智慧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栖息地壹号”项目以“设计引领,数字驱动”为主题贯穿项目生命周期。从数字技术碎片化的辅助设计,到数实融合全面深入参与项目全流程,拓展数字技术在项目设计、建造、运维过程中的广度、深度、精度;通过项目实践,探索一套标准化、高效率、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流样板和成果交付体系;以国产化工业软件为基础,充分发挥国产工具的潜力和合力,实现国产化替代与技术生态应用。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设计等方式获取项目。上市后公司加快全国化布局力度。在巩固江苏省内本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陕等区域市场。分公司与集团形成区域联动和协同合作,开拓市场。总部与分子公司全方位协作,从信息搜集、客户开拓及维护、项目落地实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稳步开展经营活动,提升公司在全国的行业影响力。
  公司经营分为一级和二级,在集中优势资源抢占市场和大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各二级部门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部信息化管理,实现业务协同和分层级经营。以适度的内部竞争激发团队竞争力,增强市场意识,进一步扩大市场营销能力。同时按照ISO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全方位运行,有效保证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职工职业健康及安全风险方面的全面管控,实现了管理精细化水平及管理效能的不断提升。
  公司以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为基本面,推进双碳新能源、数字科技、城市更新等新兴板块发展。各板块之间信息共享,密切合作,互为支撑,相互赋能,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实现板块之间的协同共进与协作发展。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过程业务整合能力
  公司具有完整的咨询、设计、建造、运维等多元化专业齐全的全产业链,不但能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设计服务,更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大总包服务。通过资本、专业和地域的资源整合,形成资源集成,充分发挥“科技与产业”的纵向协同优势以及“科技与区域”的横向协同优势。
  公司工程总承包服务充分发挥设计牵头的管理优势,从项目前期的产业策划、概念方案到项目过程的方案深化、初步设计,以及设计管理、技术研究、成本控制、工期计划等维度进行全过程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公司搭建了“帮代办”服务体系,全程跟踪对接过程管理工作,持续保持重要节点的进度管控,确保项目全流程按时按序推进。
  公司以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为本体,推进双碳新能源、数字科技、城市更新等新兴板块的发展。各板块之间信息共享,密切合作,互为支撑,相互赋能,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实现板块之间的协同共进与协作发展。
  作为一家拥有建筑节能全产业链、并且最早从事节能服务的上市企业,公司有完善领先的建筑节能减排技术业务链。公司发挥自身的设计技术优势,针对分布式光伏的实践问题和行业痛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针对双碳业务类型制定相应标准,提升效率和质量。发挥节能机电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通过标准化、装配式、集成化技术实现快速安装;同时将分布式光伏的信息管理系统同公司自主研发的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打通,结合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建筑节能运维能力,最终形成F+EPC+O的全过程业务链整体解决方案。通过技术与业务的协同联动,拓展建筑能效监测、节能改造及综合能源管理业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资金来源方面,公司与多家大型央企和地方国企形成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具备较强的投融资能力,为业务开展奠定基础。依托公司多年来在城市与建筑设计中积累的对节能降碳的深刻理解,“开源”+“节流”的碳中和综合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公司在双碳新能源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方向进行深度探索,发挥整合优势,推动项目拓展。
  报告期内,启迪设计大厦正式启用,体现出公司在全过程BIM应用、设计创新与数智化建造,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专业整合能力与技术水准。公司在智慧低碳运维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全过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业务与管理方面的创新,将进一步提升专业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2、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
  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工程建设领域,数智化建造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通过数智科技赋能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推动行业生产率的全面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须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一直以来,公司致力于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深化革新、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 9,201.8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5.76%。公司多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以“数字化”“智慧化”“绿色低碳”等为重点方向,着力提高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新技术集成整合能力,力争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进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致力于通过设计和工程管理数智化、运维智慧化等,实现对传统工程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智能化转型。2015年以来,公司参股多家数字科技公司,包括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启迪数字展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推进数字化设计体系建设,推行一体化集成设计,加快构建公司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
  公司一直关注并积极布局AI技术在设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AI研究中心,打造集学习、协作、应用、创新为一体的AI研究平台,全力推动AI、数字仿真、元宇宙等前沿科技与业务紧密结合,提升创新业务的探索与拓展能力,以新技术赋能数字化设计,提升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公司已在数字化、智能化多个方向上开展探索与应用,并在多个项目中进行实践,涉及方向主要包括BIM技术、AI技术以及3D可视化表现与交互技术。
  在AI技术方向上,公司主要在文生图、大语言模型等AI工具、程序化解决方案的平台的开发、部署、应用和生态整合方面进行发力,并推动在内部进行广泛应用与项目实践,初步体现出其辅助创意产出、深化设计业务等方面的效果,以及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3D可视化表现与交互方向上,公司已在基于3D内容AI生成、3D引擎等技术的可视化表现与交互方面进行部署,并开始大量应用相关技术于项目实践中,通过可视化的表现与交互形式提高设计、施工的工作精准度与效率。
  目前,公司已经具备应用AI技术工具与工程设计咨询全过程业务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可在具体工作流程中通过 AI相关技术赋能设计咨询、工程管理,初步实现创意拓展,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降本增效。并且公司在 AI在线工作平台建设与局域网算力部署、案例归档与数据挖掘,项目实施经验积累等方面开始建立具备显著竞争力的优势。其中,AI在线工作平台支持日常设计咨询工作流程随时随地调用AI工具与相关应用方案,极大提升相关AI技术工具的易用性与适应性,进一步促进工作效率提升。同时,公司也将持续探索成熟的、面向行业生产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 AI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培训、开发部署及面向工程行业的垂直训练等技术服务。未来,公司将借助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较为成熟的产品与技术方案,挖掘算法、算力、数据优势,建立起面向本行业的“人工智能”,对内赋能各个业务板块,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外通过相关技术服务与产品的输出,进一步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和生态建设,为设计企业提供面向生产的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
  报告期末,集团拥有有效专利277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236项,软件著作权135项,报告期内公司取得专利56项。
  公司参编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规范、规程及标准,发布、实施规范规程导则图集等,报告期内公司主编《苏州市集宿区改善提升导则》,参编《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应用标准》《木框架幕墙应用技术规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BIM应用管理标准》《一体化智慧能源站应用技术规程》《特种加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等12项规范规程导则图集等已发布、实施,正在参编的标准48项,公开发表论文、专著75篇、本。报告期内,公司发布了《启迪设计集团作品集》《合一的建筑》《21世纪经典工程结构设计解析丛书》启迪设计集团篇《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结构关键技术》《一体化规划设计创新与实践》等专著和专刊,推广相关项目成就与技术成果,进一步提高行业影响力。
  3、科技人才培养能力
  作为智力密集型行业,核心团队的技术实力、工程经验及文化底蕴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包括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抗震专家、江苏省设计大师、“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在内的高素质核心技术与管理团队。近年来,公司总经理、江苏省设计大师查金荣先生亲自挂帅,完成多个重大项目设计的同时,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青年复合型人才,公司多位技术骨干入选江苏省及苏州市勘察设计行业科技专家库、江苏省产业教授。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从行政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及创意四个条线贯彻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岗定级制,给员工提供多元化的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公司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平台,不断为员工争取更多的培养机会,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和市场知名度,进一步强化了骨干人员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持实施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企业的人才战略。公司秉持“人才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完善高端人才队伍。
  报告期内,公司多名骨干人才先后获得多项全国、全省以及市级人才奖项,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和人才竞争力,有力推动公司人才团队建设发展,为公司发展不断凝聚创新驱动力。苏州市人大代表、公司高级总监、总建筑师靳建华,苏州市政协常委,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蔡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公司总经理查金荣获“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家”;董事副总经理蔡爽获“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总经理助理程伟获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文教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荣获2022-2023年度AEEDA亚洲教育环境设计奖“杰出设计师”称号。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高级职称人员347人,国家各类注册人员353人。
  4、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
  报告期内,公司迎来了70周年华诞,公司新总部大楼——启迪设计大厦落成投用,公司正式由星海街9号迁至旺茂街9号。从人民路1069号到星海街9号,再到如今的旺茂街9号,办公场所的变迁,代表着公司一次次飞跃发展,充分展现出公司70年的厚重历史与奋斗历程。
  成立70周年之际,公司隆重举办了包括70周年庆、学术论坛及70周年成果展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回顾70年光辉岁月,历数“一部建院史 半座姑苏城”的辉煌发展成就。2023年11月24日,集团成立70周年活动在启迪设计大厦隆重召开,包括院士、大师及相关部门领导、学协会领导、业内负责人在内的百余名嘉宾,共同出席并见证了这项盛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施嘉泓,苏州市资规局党组书记、局长莫栋升,苏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苏州工业园区规建委主任卫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赵元超、孙一民、桂学文、冯正功、韩冬青;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分会会长袁建华,江苏省设计大师、苏州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贺风春及百余名来自全国多家企业、设计院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此次活动,并对公司未来持续推动城市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
  报告期内,由公司主办和承办的一系列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和专业论坛沙龙顺利召开,包括第九届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高品质建筑的多维度思考与实践”学术论坛、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电气分会2023年会论坛、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 2023年学术年会、名家话绿建绿色设计与建造、“数字化在设计领域的多维度思考与实践”学术沙龙等,进一步提升公司影响力,助力行业高水平发展。
  2023年,启迪设计在多领域、多类型、多方面的企业评选认定中脱颖而出,再获佳绩,彰显企业实力。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中国十大民营工程设计企业、荣登ARCHINA建筑中国三大榜单:十大中国建筑设计品牌企业、最具品牌影响力民营企业TOP100第 1名、江苏省最佳建筑设计品牌第2名。公司还荣获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2022年度“江苏省勘察设计企业综合实力排序前三十名”榜单第二名与“江苏省建筑设计企业综合实力排序前十名”榜单第一名,荣登江苏省高质量展领军企业榜单,以及江苏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苏州市质量奖等荣誉,公司“合一工作室”荣获苏州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中正检测获评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检测机构,不断彰显出公司固本创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为企业发展树立强大信心。
  报告期内,公司设计的项目国际获奖项15项,国内获国家级奖项14项,省部级奖项47项,市级奖项93项,荣膺2022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金奖、省级“四优”、苏州市优等国内奖项及A&D Awards金奖、DNA Paris Awards、AEEDA亚洲教育环境设计金奖等国际奖项,潘祖荫故居维修整治工程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典型案例。凭借高水平的设计、高规格的建造、高质量的服务不断刷新项目荣誉,用一个个精品工程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控股公司中正检测获得住建系统桥梁结构检测资质,中启盛银获得特种工程(结构补强)专业承包不分等级资质,标志着公司的资质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资质优势将更加突出,未来涉足工程建设领域的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对公司强化业务能力,提高综合实力,推动全过程一体化集成服务带来更大优势。公司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公司高级总监、总建筑师靳建华女士作为苏州市人大代表、董事副总经理蔡爽女士作为苏州市政协常委,履职参加2023年苏州两会,提出了“关于合理布局新建小区居家养老设施,提高养老设施实际运营使用效率的建议、关于提升轨道站点周边地块绿色出行便利性的建议”。公司总经理、江苏省设计大师查金荣先生主持的数项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公司品牌影响力在行业内不断加强。公司已有多名骨干当选全国劳模、江苏省劳模、全国住建系统劳模、江苏省住建系统劳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劳模、苏州市最美劳动者等,充分彰显了公司的品牌优势。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秉承高质量发展目标,主营业务经营业绩基本面发展稳健。受相关子公司发展不及预期,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等因素影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660.97万元,同比下降 -13.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77.42万元,同比下降 -2443.58%。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与趋势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为行业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我国建筑行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工业化、数智化、绿色化,并且推动三化融合、协同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绿色能源投资加大,低碳化发展新机遇。①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区域化协调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②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④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1、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背景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2023年,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环境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实施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是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二是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引导建筑师精心设计好户型,鼓励企业研发好产品、好材料、好设备;多行业跨界协同,合力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对于建筑业来讲,未来拼的是高质量,拼的是新科技,拼的是好服务,才能不断满足我国房地产消费升级,人民对住房的需求和品质的要求,才能真正助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国层面的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数量为近三年最高,充分体现了城市更新对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引领下,正在推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中村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将会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对设计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创造了新机遇。相关存量市场将有效弥补增量市场的不足,深刻把握城市更新的内涵,深度挖掘城市更新过程中衍生出的各类社会需求,将为行业持续提供巨大的市场机会。2024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9%,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了0.6个百分点。在“防风险”“稳预期”为主的相关政策推动下,整个产业链将逐步实现“软着陆”,并向“降速提质”方向转变。
  2、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为行业低碳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当前,我国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双碳”目标已经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建筑行业在“双碳”目标、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的背景下,正在充分利用政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建筑物的节能减排与清洁能源相关业务,在分布式光伏、风电等领域积极布局,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前景广阔。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提出要求: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长0.2亿平方米以上,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比2023年增长2亿平方米以上,建筑用能中电力消费占比超过55%,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积极进展。到2027年,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新兴产业的政策框架已基本搭建完毕,而以新型储能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规划正加速出台,相关产业政策红利也逐步释放。储能能力建设是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之一。新型储能在调节能力、响应速度、灵活性等方面更具优势,是促进新能源消纳、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十四五”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新型能源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未来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平衡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对储能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新型储能为设计企业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业务提供重大发展机遇。
  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行业数字化、智慧化升级
  近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现阶段,在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形式就是数智化建造,通过数智科技赋能工程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推动生产率的全面提升。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数字技术在全过程工程咨询领域的深度应用,引领咨询服务和工程建设模式转型升级。明确要求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在整体行业下行等外部环境影响下,建筑业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创新商业模式,赋能企业发展。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基建”技术越来越多运用在工程建设中,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建筑产业链格局。同时,住建部大力推动新城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整体提升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和运行效率,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数字中国战略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都将深刻改变建筑行业的发展轨迹。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数智化先进技术与基础设施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建筑的发展,成为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需求也大幅增加,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发展空间巨大。
  4、生态文明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应得到进一步统筹,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治本之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23年 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并提出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下,“双碳”工作深入推进,绿色化、低碳化也将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给予相关产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更加坚定了公司对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的信心。公司将继续以“人居环境科技集成服务引领者”为战略愿景,秉持“固本创新”打造发展新动能,传承创新、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和人才为核心、以市场为根本,以服务为保障,发挥公司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文化、品牌等的综合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和集成创新、集群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公司巩固了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地位,同时围绕国家战略,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优化集团产业结构,继续发挥集团技术集成的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组织运营优化为基础,以投融资、全过程咨询、建设管理、双碳新能源、数字技术、后期运营六大核心为抓手,推动集团能力提升和区域市场的拓展,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城乡建设科技集团。
  根据公司三年战略规划,公司业务将以2+3的五大板块为总体构架。“2”是指全过程咨询+工程总承包,作为固本的基石,公司将稳中求进,稳固好基本面。“3”是指双碳新能源+数字化+城市更新,作为公司创新业务类型,未来将继续支持双碳能源板块,探索新的城市更新的商业模式,以数字化赋能,研发相关领域的产品,谋求持续稳定的营收来源。以国家战略为背景,以城市和建筑为应用场景,以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导向,夯实单环节专业能力、打造“启迪设计绿色科技”业务品牌,创造协同服务模式,打造全周期产品,树立竞争优势,助力集团转型升级。
  (三)经营计划
  2023年公司受到行业下行及子公司业绩下滑等多方面影响,公司仍将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带领下,坚定不移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对未来的经营发展充满信心。未来公司将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实现降本增效
  在市场下行的压力下,公司将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加强成本管控规范化,拓展市场的同时增加风险意识,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实现降本增效。
  2、主营业务继续做精做专、做优做强
  全过程设计咨询是公司业务的基石,未来公司将继续做精做专工程设计咨询业务,固本强基,进一步巩固公司的主场优势,发掘和培育优质项目,发挥在“城市体检”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延续城市“文脉”的丰富经验,深度参与苏州古城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以卓越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信赖,赢得市场口碑,维护品牌影响。未来公司将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孵化工程总承包项目。目前,公司已为EPC业务成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发挥集团的技术集成优势,结合集团已有的项目管理、施工及监理团队,选择优质项目开展设计牵头的工程总承包,稳扎稳打,逐步将工程总承包业务做优做强。
  3、支持双碳业务平稳发展
  目前公司的双碳新能源板块的业务已初具规模,尽管2023年业绩下滑,但未来公司将继续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加强与国央企的合作,围绕风电、光伏等深入开展新能源业务。同时,继续扩大存量市场中的建筑能源改造与智慧能源综合管理业务,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楼宇运维平台的技术优势以及新总部大楼的流量优势获得订单,围绕建筑节能降碳开展业务。
  4、继续加大AI在业务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公司继续加大数字化的研发投入,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的技术迭代与行业发展的关联,深入应用AI技术,通过数字科技赋能主营业务,同时稳步推进新业务类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
  (四)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政策性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工程咨询业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国家环保政策、全国各地的环境污染状况等密切相关。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发展模式以及融资方式、环保、环境污染治理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工程咨询与总承包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基础设施投资、环保方面的政策变化,将对公司的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和市场的前瞻性研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进一步推进公司跨区域、跨业务领域的业务延伸,拓展公司业务,从提供单一工程设计到提供高品质完整工程产品,创造更多的盈利点,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修订,更多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信息,从质量管控等方面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稳健发展。
  2、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应收账款及合同资产金额呈上升趋势。公司客户主要为政府机构、代政府投资机构、信誉良好的品牌房地产公司及各类事业单位等,未来如果公司出现应收账款、合同资产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而发生坏账的情况,将可能使公司资金周转速度与运营效率降低,因此存在一定的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坚持和加强在项目前期信息上的评审分析和甄选,选择信誉较好的客户,进一步加强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和回收管理,将绩效考核指标与回款密切挂钩,通过明确应收账款的范围、职责管理、信用管理、日常管理等措施控制应收账款风险。同时酌情采取催款函、律师函、仲裁、诉讼等多种外部催收措施,推动长账龄项目应收款的回收,缓解资产减值压力。
  3、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建筑设计等工程技术服务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业务的发展与公司所拥有的专业人才数量和素质紧密相关。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中有所减少,行业中也有许多降薪裁员现象。公司一贯注重设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了基于公司品牌和文化优势的平台,通过员工参股以及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努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近年来公司员工队伍基本保持稳定,但依然面临行业下行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积极拓展市场,稳固生产,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长效培养和激励机制、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不断完善系统化专业培训体系,提升设计人员专业素养及公司综合设计能力,为员工提供更高平台和更多职业提升岗位,同时,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盟。同时,公司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
  4、管理风险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情况良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公司业务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对毕路德、深圳嘉力达等公司的并购整合,公司的规模和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显著增大。如果公司的管理水平、人才储备不能适应公司规模扩张的需要,公司管理能力未能随公司规模扩大及时调整完善,公司将面临管理风险,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应对措施:提高公司管理层特别是核心团队的管理素质和决策能力,向控股、参股公司委派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被投资单位重大经营决策。同时,管理层将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并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行业专家,协助公司完善管理体系。
  5、商誉减值的风险
  公司在收购标的公司股权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标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该等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需要在未来各会计年度期末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标的公司未来经营环境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者公司与标的公司无法实现有效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的情形,标的资产的估值水平将会下降,相应商誉减值将影响公司未来业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强投后管理工作,密切关注被并购企业的发展动态,同时将通过战略规划、风险把控、资源整合等措施为被并购企业赋能,充分发挥集团协同效应,促进被并购公司自主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6、数字化、智能化投入的风险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包括引入新的技术与专业人才,采购硬件、软件以及人力与培训等相关方面的成本。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如果发生技术更新、市场需求变化、宏观政策变化以及项目实施管理不善等情况,可能导致项目实施进度与效果不及预期,进而影响最终收益。
  应对措施:公司将强化管理,采取相关措施,包括在项目初期制订详细的技术规划,并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评估与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技术动态,及时调整项目方案;制订详细预算,严控项目成本,以及通过优势资源整合,发挥行业积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力争取得预期效果。
  7、拓展 EPC 总承包业务的风险
  公司正在拓展以设计为主导的EPC总承包业务,公司针对该项业务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EPC模式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设计业务,涉及到分包商的选择、总体成本的控制、项目的管理、项目进度把握和质量的监控等综合协调控制能力,存在占用公司资金或不能按时收回款项的风险,项目工期和质量也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未能完全符合要求,该项业务的拓展将给公司带来资金成本、生产安全、质量控制和经济纠纷等综合管理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公司将遵守谨慎原则,对EPC项目进行充分的研究、筛选和风险评估后再立项投标。进一步提升EPC总承包业务的质量管理水平,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流程,建立动态监控体系,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防范业务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