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机动车检测系统业务和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业务。

  • 产品类型:

    机动车检测系统业务、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业务

  • 产品名称:

    机动车检测系统 、 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 、 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系统 、 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解决方案 、 智能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 、 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

  • 经营范围:

    智慧物联网设备与软件的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智能交通技术咨询设计、销售与集成服务;车联网系统研发与技术服务;互联网、云计算软件与平台系统的技术服务;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销售及相关信息咨询;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子设备工程、电子自动化工程及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安装及维护;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维修;检测设备的维修;信息咨询(不含限制项目);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经营进出口业务;场地租赁、房屋租赁、物业管理;汽车销售。(以上项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代驾服务;汽车拖车、求援、清障服务;商务代理代办服务;洗车服务;洗车设备销售;物联网应用服务;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洗车设备制造。(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经营项目:机动车检测系统及设备、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系统及设备、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遥感遥测系统及设备、环保测试系统及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销售;机动车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实时监控系统的研制、生产、销售、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空气污染治理相关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经营增值电信业务。二手车鉴定评估;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服务;机动车修理和维护;二手车经纪。(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3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产量:仪器仪表制造业(套) 1055.00 - - - -
销量:仪器仪表制造业(套) 1055.00 - - - -
仪器仪表制造业产量(套) - 960.00 1182.00 4068.00 5752.00
仪器仪表制造业销量(套) - 960.00 1182.00 4068.00 5752.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551.5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7.6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79.94万 2.55%
第二名
1028.00万 2.22%
第三名
617.63万 1.34%
第四名
389.38万 0.84%
第五名
336.59万 0.7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936.9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7.5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709.89万 7.94%
第二名
1499.55万 6.96%
第三名
1284.42万 5.96%
第四名
907.20万 4.21%
第五名
535.86万 2.4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28.17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7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52.21万 1.68%
第二名
420.35万 0.94%
第三名
333.43万 0.74%
第四名
328.27万 0.73%
第五名
293.91万 0.6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875.66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5.3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53.68万 13.57%
第二名
1412.54万 8.51%
第三名
1044.71万 6.29%
第四名
602.12万 3.63%
第五名
562.62万 3.3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404.4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3.5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449.27万 7.29%
第二名
1080.75万 2.28%
第三名
775.59万 1.64%
第四名
660.75万 1.40%
第五名
438.05万 0.9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856.4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8.4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618.06万 12.73%
第二名
1312.40万 6.37%
第三名
655.88万 3.19%
第四名
655.21万 3.19%
第五名
614.90万 2.9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407.5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7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840.49万 0.92%
第二名
769.65万 0.84%
第三名
644.74万 0.71%
第四名
606.64万 0.66%
第五名
546.03万 0.6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7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773.18万 21.91%
第二名
1606.91万 4.53%
第三名
1502.10万 4.23%
第四名
1311.46万 3.70%
第五名
1203.89万 3.3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572.3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5.7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00.79万 2.26%
第二名
922.29万 0.95%
第三名
891.88万 0.92%
第四名
871.33万 0.90%
第五名
686.06万 0.7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7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1.7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86亿 35.36%
第二名
3149.19万 5.99%
第三名
2157.29万 4.10%
第四名
1951.25万 3.71%
第五名
1358.05万 2.58%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代码为C402)。公司所属细分行业为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  公司是泛交通检测装备及系统方案提供商、新一代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商。自2018年以来,公司充分利用行业主导地位的优势,不断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来大力布局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市场,致力于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将运营服务品牌化,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服务品质。  (一)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  我国机动车检测仪表仪器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从仿制国外产品到能实现国内...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代码为C402)。公司所属细分行业为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
  公司是泛交通检测装备及系统方案提供商、新一代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商。自2018年以来,公司充分利用行业主导地位的优势,不断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来大力布局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市场,致力于运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将运营服务品牌化,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服务品质。
  (一)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
  我国机动车检测仪表仪器行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从仿制国外产品到能实现国内自主研发生产,且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随着国家对机动车安全性能、尾气排放以及燃油消耗量等方面的检测标准或规范的不断严格和更新,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的功能和技术也不断升级,推动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向高精度、高技术方向发展。
  我国机动车检测分为强制检测和非强制检测。其中,机动车强制检测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参加的检测,分为安全检测、环保检测和综合检测三类,前两者分别检测机动车的安全性能和环保性能,后者的检测对象为营运车辆,检测内容包含安全性能、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同时,新车下线检测正逐渐在各类大汽车制造厂中得到应用,对保障新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机动车非强制检测是由机动车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因业务开展需要而执行的机动车检测,如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和二手车交易评估机构等企业都有较强的机动车检测需求。为及时了解车辆技术状况,保证行驶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其主动参检需求将逐渐增加,国家在提高道路安全水平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导向和不断增加的机动车检验机构为满足该需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同类型机动车的检测频次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只有经检测合格的车辆方可取得检验合格标志,未取得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日益增强,对机动车检测的需求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未来,机动车检测系统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拓宽,不仅限于国家强制检测领域,还将逐渐渗透到汽车维修检测、二手车交易检测等企业应用领域。同时,非强制检测市场的需求也有望实现稳步增长。这一发展趋势将进一步促进机动车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安全要求。
  同时,在国家“双碳”战略加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3年的743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汽车属于机动车,也需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检验规定。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根据官方网址显示,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导起草的《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下达日期为2022年12月13日,项目周期18个月。此标准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检测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更为严苛,从而推动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向更高技术水平迈进,并开启新一轮的行业成长和变革。因此,新能源汽车检测领域将成为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新的增长热点和关注焦点。
  (二)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
  机动车检验与道路交通安全和环保密切相关,因此国家以法律法规和标准等形式对在用机动车的安全、环保以及营运车辆综合性能的强制性检测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的检测频率依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量、使用年限等有所不同。机动车检验机构是根据法律法规等规定,按照国家机动车检验标准,对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开展检验的机构。
  2014年5月,公安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严格执行政府部门不准经办检验机构的规定,全面推进检验机构的社会化。同时,针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检测机构经办申请人,一律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201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798号)发布,该通知明确严格按照“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的原则,放开包括机动车检测类等在内的收费项目,缩减政府定价范围。除此之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简政放权”等的措施,让民营资本加速进入机动车检测市场,民营资本的加入与良性竞争亦促进了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的规范和发展。
  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全国有94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加10个城市;43个城市超200万辆;25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成都、北京、重庆、上海、苏州超过500万辆。全国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2023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30.25%,与2022年相比增加207万辆,增长38.76%,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检测检验服务业统计简报》,截至 2022年底,全国机动车检验机构共计14880家。据此计算,同期我国每万辆机动车拥有检测机构数量约为0.36个,而欧美、日本等地区该数值已超过2个,我国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机动车检测站数量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目前机动车检测服务行业呈现出零散经营的特点,机动车检测行业的集中度较低,且机动车检测行业社会化经营时间较短,大小检测站规范化程度参差不齐,普遍呈现出车检流程复杂、手续办理时间长、经营治理较差等现象,行业整体经营效率较低。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发力,将加速行业整合进程,未来全国的机动车品牌连锁经营有望通过更高效的运营管理等实现行业的快速成长与规范化。
  (三)行业政策的影响
  机动车检测系统及运营服务行业的发展无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其行业市场需求与机动车的保有量及车龄相关,机动车的保有量及车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行业的市场业务量。
  受2020年和2022年两次机动车检测新政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的叠加影响,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机动车检测行业准入者持观望态度,对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业务销售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并购的机动车检测站的机动车检测服务业务表现未达预期,导致实际业绩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商誉的计提减值。但我国机动车检测站的整体配比水平仍然偏低,预计未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在用车车龄的延长,检测量将逐渐恢复到增长态势,将持续推动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以及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等方面推出的政策,旨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安全、应急救援、检修保养、残值评估等痛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公司作为在机动车检测行业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响应政府的相关法规政策,主动调整和引导业务发展,以期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勇于创新,寻找新业务的增长点。
  (四)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中国计量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机动车安全检验技术工作组、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协会等组织的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副组长单位,并作为主要单位参与《JT/T 1012-2015车辆外廓尺寸检测仪》《GB/T 33191-2016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仪器设备计算机控制与通信技术条件》《JT/T 478-2017汽车检测机构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GA/T1434-2017机动车查验检验智能终端通用技术要求》《GB/T 17993-2017(代替 GB/T 17993-2005)汽车综合性能检验机构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35347-2017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GB/T 36987-2018汽车防抱制动系统(ABS)性能检测方法》《JJF 1835-2020机动车排放污染物遥感检测系统》《JT/T 507-2021汽车侧滑检验台》《JT/T445-2021汽车底盘测功机》《GB/T13564-2022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牵引式汽车驻车制动性能检验台》(T/ZQB001-2022)《机动车轮胎花纹深度自动测量仪》(T/ZQB002-2022)《GB/T 26765-2023(代替 GB/T 26765-2011)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信息系统及联网规范》《GB/T 43499-2023机动车检测系统软件测试方法》《(JJF 2080-2023)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校准规范》和湖南省地方标准《机动车检验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规范》等国家、地区或行业标准的主导制定或修订工作。
  2023年,公司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被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授予“2023年度中国汽保生产企业TOP20”“2023年度中国汽保经销商TOP20”“中国汽保40周年展入围企业”称号。2023年6月,公司正式通过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认证——“CMMI-DEV V2.0 ML5”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五级认证,标志着公司的软件研发、服务交付、项目管理和过程组织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公司立足于汽车后市场行业,多年来致力于为机动车检测行业提供贴近客户需求的检测系统以及信息化应用整体综合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坚持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提升方案设计能力,从多方面着手持续提高检测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完善营销和服务网络,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拓展检测系统的应用领域,保持在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并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同时积极推动并参与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的建设,推动向机动车检测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参与行业交流盛会,深化分享与交流,为机动车检测行业乃至汽车后市场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泛交通检测装备及系统方案提供商
  公司是泛交通检测装备及系统方案提供商,是国内少数能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全面解决方案、智能驾驶员考试与培训系统解决方案、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解决方案、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解决方案、机动车行业联网监管系统解决方案与检测运营服务的企业,能够全面满足客户在产品与系统方案的设计、安装集成、运营维护、行业监管、车辆检测服务及增值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
  目前,公司在机动车检测系统产品市场已覆盖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其余全部31个省级行政区划,公司客户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机动车检验机构、汽车制造厂、科研机构、维修企业以及交通、环保和公安等行业管理部门。
  (二)新一代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商
  为了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大力布局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市场,通过收购临沂正直、中检汽车、鸿亿科技、晨达环保、荆通汽车、沂南永安、蒙阴蒙城、深圳粤检、粤检投资、个旧锡都等机动车检测站,进军山东、湖北、广东、云南、河南、安徽等多地检测市场。公司在积极探索检测站连锁经营模式的同时,亦坚持向机动车检测服务领域延伸的战略,从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商向下游机动车检测服务运营商过渡,实践检测站连锁经营和精细化、数智化、多元化的服务模式。
  作为新一代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商,公司秉承为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场景提供全链条服务的理念,构建了一套贯穿G端、B端、C端的一体化、全链路的智慧检测服务体系,推动建设数智赋能、精益管理、规范标准的机动车检测站,开启机动车智慧检测新篇章:
  公司秉承精益管理和高效服务的理念,助力 B端检测机构数智化转型。2023年,公司基于“安车智慧检测系统Anche smart Inspection”的转型升级,全新上线了互联网平台——“马蹄智检”。该平台对旗下合作的检测站点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升级,根据区域特点自适应当地的经营管理及业务运营管理模式,在每个区域设置区域性的“业务智慧协同系统”以实现对区域站点业务状况分析和作业调度;公司在总部设立集团化运营中心,通过“马蹄智慧连锁管理系统”监控旗下各区域子集团站点的经营指标和实时业绩,实时监控检测线设备运行状况并预警异常,从而加强各站点的质量风控、优化内部流程管理、提高营销及服务水平、实现全过程管控,确保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业绩增长,带动了区域行业健康发展。
  公司通过建立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逐步为下游B端客户和C端车主提供多元化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基于共同参与、共享盈利的模式,公司与相关主体达成合作,通过提供保险代理、二手车交易与过户、动力电池检测与维修等相关服务,拓展以检测服务站点为依托的综合性汽车后市场业务;并基于汽车能源变革以及新能源业态聚合的契机,探索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生态链,构建“光储充检换”多位一体的综合性新能源汽车服务生态园区,打造综合性、关联性的全方位服务业态。
  (三)经营模式
  1、产品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定制化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的定制化设计、生产,安排工程技术人员为客户进行安装、调试、技术指导以及维护等服务;通过销售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联网监管系统及驾考系统、更换系统配件以及服务而获得利润。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均为国内采购,由采购部负责,具体包含两类:一种是直接向生产厂商采购,主要包括通用仪器仪表、检测台体和工业电脑等;一种是向代理商下单采购,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和部分电脑、服务器等。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对采购申请、合同签订、收货、检验、付款、供应商评估等各个环节严格按流程执行。在供应商选择与合同签订方面遵循渐进原则,通过产品试用和实践检验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考核,在确保产品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合作力度。同类产品至少向三家供应商询价,每类产品至少确定两家供应商,其中一家作为主要供货商,其余作为备选厂商,确保了产品的稳定供应。公司与部分重要材料的优质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保证稳定的货源和有竞争力的价格。公司每年对重要外购产品的供应商进行评价与考核,评定合格方可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册”。
  (2)生产模式
  公司按订单组织生产,即根据每个项目客户的需求设计机动车检测系统和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的解决方案,在方案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组织布局、设备采购或生产、现场安装、集成与调试等工作。
  1)主营业务产品所涉及的重要软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开发与生产。其中,重要部件主要包括各类检测台体、控制系统和站端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软件包括检测系统的底层驱动控制、操作应用等软件以及行业监管系统的调度、管理、数据库软件。
  上述软硬件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包括两部分,一是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检测技术为基础的产品设计过程,包括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检测台体机械结构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控制系统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软件开发;二是检测台体的生产、控制单元的生产调试和现场整机装配调试等环节。公司拥有检测台体的设计能力以及主要检测台体的生产加工能力,部分检测台体通过外购获得。
  2)除上述软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之外,对于其他通用部件或市场供应量大、附加值不高的组件公司采用采购或外协加工的方式完成。通用部件,如灯光检测仪、声级计等通用仪器仪表以及摄像头、电脑等IT硬件设备,公司均通过对外采购获得。各控制单元的核心部件电路板由公司自行设计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贴片生产。
  (3)销售模式
  1)销售方式
  公司销售均采用直销模式,具体销售方式包括客户议价销售与公司竞标销售两类,主要取决于客户的需要。政府部门或规模较大的公司客户采购机动车检测产品一般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
  2)营销体系
  公司营销中心下设多个销售机构,各销售机构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场营销工作,实现对全国主要省市的业务覆盖,每个销售机构配备一名经理与若干项目经理,负责各区域市场的调研、分析、项目运作、合同签订等工作。在销售过程中各部门紧密配合,服务网点的工程技术人员亦会参与客户交流、方案设计与评审,商务部负责项目方案标书制作及合同评审等工作。营销中心设有产品线经理,主要负责调度公司相关技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各产品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公司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步骤”的营销方式。“一个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设计最优解决方案,最大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两个基本点”是以市场调研为出发点,以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为参照点,设计需求方案并做好项目的商务运作;“三个步骤”包括顾问式的客户服务、专家式的业务交流以及个性化的方案设计,公司拥有丰富的机动车检测系统方案设计与实施经验,因此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通过精细化营销服务进行全面展现“选择安车,选择放心”的服务理念,而多年来较稳定的销售团队使得公司的营销与服务成果不断积淀,对新客户开拓和老客户需求延伸起到了重要作用。
  (4)服务模式
  为及时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网络和服务体制,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客户培训、售后的维护与客户反馈信息收集等。鉴于下游客户对产品维护的较高要求,公司合理利用现场服务和远程指导两种售后服务方式,确保了服务效率。
  从职能划分来看,各地服务网点负责具体的客户服务事项,客服中心负责跟踪协助。公司依托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专业、周到的技术服务,并设有值班工程师和专门的客服热线,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不间断性。
  2、服务经营模式
  作为参与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整合的早期发起者之一,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新建检测站的方式布局检测运营服务市场,积极探索并实践检测站连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检测服务业务。通过一系列内生外延式运作,公司已在机动车检测服务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检测站点辐射能力。除在全国重点区域进一步布局检测站外,公司已设立集团化运营管控中心,对旗下检测站进行联网管理,实现各个检测站之间的数据共享,使全国各地检测站能够在总部管控下实现品牌化、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的连锁经营模式,为公司快速扩张的连锁经营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深化业务转型升级成果。
  (四)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230.35万元,同比增长3.24%;营业利润 -6,352.15万元,同比下降185.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52.20万元,同比下降86.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04,788.11万元,较上年末下降3.28%;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33%。
  受2020年和2022年两次机动车检测新政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的叠加影响,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机动车检测行业准入者持观望态度,对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业务销售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并购的机动车检测站的机动车检测服务业务表现未达预期,导致实际业绩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商誉的计提减值。但我国机动车检测站的整体配比水平仍然偏低,预计未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在用车车龄的延长,检测量将逐渐恢复到增长态势,将持续推动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领先的技术优势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专注于机动车检测领域,始终坚持创新,并积极将各领域的领先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92项专利、19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多项非专利技术,并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公司通过储备技术的应用,不仅在国内机动车安全检测和环保检测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进入了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综合型检测和新车下线检测两大领域。国内仅有包括公司在内的少数几家企业有综合性检测的实施经验以及对检测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更高、定制性更强,要求供应商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的新车下线检测系统。
  公司运用“马蹄智检”,对旗下合作的检测站点进行统一的标准化升级,根据区域特点自适应当地的经营管理及业务运营管理模式,在每个区域设置区域性的“业务智慧协同系统”以实现对区域站点业务状况分析和作业调度;公司在总部设立集团化运营中心,通过“马蹄智慧连锁管理系统”监控旗下各区域子集团站点的经营指标和实时业绩,同时实时监控检测线设备运行状况并预警异常。这些举措加强了各站点的质量风控,优化了内部流程管理,并提高了营销及服务水平,实现全过程管控,确保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业绩增长,带动了区域行业健康发展。
  (二)强大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优势
  公司在机动车检测行业深耕多年,在全国 31个省级行政区划积累了数千个情况各异的机动车检测系统项目的实施与分析比较,公司对不同地域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和各类项目的技术难点有深入的认识,通过建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检测站项目运作体系。
  研发团队提供可靠技术支持,本地化专业服务团队,分布全国32个服务网点的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现场工作持续了解客户需求、统筹规划并解决技术难点,保证项目按客户要求顺利完成。
  (三)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管理团队和人才优势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贺宪宁凭借其在检测行业20多年的研发管理经验,带领专业研发团队,保障公司团队规模和研发实力位于行业前列。公司实施有效的聘用、培训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的稳定,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专业团队。公司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和储备,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拥有多年机动车检测行业经营管理经历,既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机动车检测实践经验,对我国机动车检测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
  (四)快速满足客户技术服务需求的能力优势
  公司已建立了32个服务网点,可以形成对全国市场的有效覆盖;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具体负责项目实施与客户技术服务、系统维护工作。
  公司建立了标准化的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客户档案、项目情况、客户回访记录等已实现标准化、网络化管理,并设有24小时客服热线,确保客户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产品中采用标准模块,增强了可维护性,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远程指导客户直接更换备用模块或现场维护的方式,迅速完成故障诊断和故障排除。
  (五)齐全的产品线优势
  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研发、生产和销售全系列机动车检测系统和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的企业之一,产品类别涵盖机动车安检系统、环检系统、综检系统、新车下线检测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和机动车检测行业联网监管系统,产品适用于包括机动车、摩托车、农用车、叉车及各类特种车辆的检测,能根据机动车检验机构、维修企业、机动车制造厂和行业监管部门等各类客户的需要,提供面向用户体验和个性化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充分满足客户的产品购置和升级改造、维护等需求,在市场上树立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市场形象。
  (六)检测台体自主制造优势
  检测台体是机动车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过程中的载体和指令执行机构;检测台体在重负荷、振动冲击等复杂条件下频繁使用,对其材料质量、结构力学设计以及加工制造工艺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目前国内多数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商不具备检测台体的生产能力,一般是通过外协加工或直接市场采购,而公司已经具备了检测台体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加工能力。随着机动车产能扩大化项目的逐步落地投产,公司检测台体的自主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这有利于提升检测系统的硬件品质和售后维护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并保障交付时间。
  (七)品牌优势
  公司在机动车检测系统的各个细分领域都有许多成功的项目案例,服务的客户超过五千家,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业绩在行业内位于前列。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和高效的服务,2023年,公司被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授予“2023年度中国汽保生产企业TOP20”“2023年度中国汽保经销商TOP20”“中国汽保40周年展入围企业”称号。2023年6月,公司正式通过全球软件领域最高级别认证——“CMMI-DEV V2.0 ML5”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五级认证,标志着公司的软件研发、服务交付、项目管理和过程组织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专注于机动车检测行业,是国内少数有能力同时提供机动车检测系统和联网监管系统的企业之一,是机动车检测站的上游供应商。公司凭借多年来在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历史积累,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同时,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新建检测站等方式切入下游检测运营服务的领域,实现产业链延伸,优化收入利润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023年,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机动车检测新政的出台导致市场需求增速放缓等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下,虽然公司全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公司整体业绩完成仍不达预期。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230.35万元,同比增长3.24%;营业利润-6,352.15万元,同比下降185.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852.20万元,同比下降86.34%。
  受2020年和2022年两次机动车检测新政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的叠加影响,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导致机动车检测行业准入者持观望态度,对公司机动车检测设备业务销售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公司并购的机动车检测站的机动车检测服务业务表现未达预期,导致实际业绩与预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商誉的计提减值。但我国机动车检测站的整体配比水平仍然偏低,预计未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在用车车龄的延长,检测量将逐渐恢复到增长态势,将持续推动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挑战并把握机遇。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将以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契机,以机动车检测及汽车后市场服务等丰富场景为依托,持续聚焦并深挖机动车检测设备与运营服务的市场需求,以打造“新一代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商”“泛交通检测装备和系统方案提供商”两大战略目标为指引,推动行业的智能化、高效化和安全化发展。
  在这两大方向的指导下,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涵盖以下四大关键领域:
  1、智慧检测站运营服务领域
  在2020年和2022年我国机动车检测新政以及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宏观环境下,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行业迎来关键的“整合期”。对此,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抓住政策带来的行业整合机遇,紧跟检测服务行业的发展动态,迎接市场挑战:
  公司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策略,通过引流获客,在其他行业中寻求盈利点等方式,提升运营服务质量。同时,公司以现有的业务架构为基础,提升检测站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检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公司的“马蹄智慧平台”以汽车检测为入口,链接汽车后市场生态,依托站点的人、地、场,为检测站赋予了跨界业务服务的能力,增加检测站的收益,实现由单一检测收入向多元化业务收入转变。该平台集合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强化与汽车检测行业生态系统的联系,并为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提供了新的业绩增长点。通过向第三方的流量方和业务平台方提供开放接口,该平台可在不影响检测业务的前提下实现站端的升级,不仅促进检测流程的高效运转,还实现检测作业、员工绩效、顾客体验、财务和设备管理的数字化提升。
  2023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此,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后市场服务需求。公司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扩张,在机动车检测服务领域建立了数量相当的检测服务网络站点,能够提供车辆检测、检测合格证发放和检测数据管理等车检服务,且与相关主体合作,提供保险代理、二手车交易与过户等相关服务。同时基于自身在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场景的历史积累,积极拓展新能源综合体业务,逐步为下游B端客户和C端车主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以满足广大车主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增长,亦为客户提供更全面便捷的服务。
  未来,公司将以现有的业务架构为基础,紧跟检测服务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升检测站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继续重点拓展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市场的同时开展多元的汽车后市场服务,快速建立机动车检测服务连锁经营品牌,不断解决当前机动车检测服务行业痛点,为全国机动车检测服务消费者提供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高效化的机动车检测服务,成为国内领先的机动车检测服务专业机构。
  2、机动车安全检测系统领域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加快布局具有增长潜力的新能源赛道,深入探索并研发出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检测方案、新能源运营车辆安全保障平台,确保能够为新能源汽车检测提供前沿的服务与技术支持。同时,公司致力于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技术研发及公司治理等多维度构建综合竞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机动车检测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提升中国企业在机动车检测系统制造领域的行业地位,实现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愿景。
  (1)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检测方案
  目前,随着新能源车辆的迅猛增长,新能源车辆安全问题亦愈发突出,且引起广泛关注,使得安全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开展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应在按GB38900 规定开展通用项目检验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统安全、电气安全等运行安全性能进行补充检验。鉴于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汽车新增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装置等核心部件,新的检验规程将进一步增加检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对检验的精度和复杂性提出更高要求。为保证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研发出整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对SOC、SOH、绝缘性能等进行量化评估,通过控制系统动态采集和处理电池、电机、充电、空调等子系统数据,并传输到专业的诊断设备中进行分析和诊断,实现数据监控与故障查询并行,从而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检测提供高效、可靠的支持。
  (2)新能源运营车辆安全保障平台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加持下,交通运输部印发的《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构建清洁低碳的绿色运输服务体系的目标。根据该规划,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在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时,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得低于80%。对此,公司致力于开发新能源运营车辆安全保障平台,基于物联网络+设备+服务实体组成的城市治理系统方案,其核心是数据采集和数据运用。公司新能源运营车辆安全保障平台的目标是聚焦预防,前置解决问题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率。平台主要关注充电系统安全隐患精准检测、电池安全隐患精准检测、电池系统电气故障精准检测三个业务方向。未来,通过采集分析大量数据建立AI数据大模型,并分析完成车辆全生命周期健康状况归档生成报告,给出合理的检测与保养维护建议。
  未来,公司将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对机动车检测装备的研发能力,不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以此丰富产品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同时,持续坚定服务优势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及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建立优良口碑和客户粘合度;此外,公司通过国际伙伴合作,积极学习并吸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力求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3、泛交通新能源检测领域
  随着新能源检测领域的快速发展,公司致力于加速新能源汽车相关检测体系研发,秉持战略思维、立足战略目标,坚持技术研发和创新实践的双效驱动模式,依托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以及检测运营服务场景优势,推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测、维修系统等解决方案,并进军电池产线装备、换电装备等系列高端装备,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扩宽技术边界,推动落实公司在机动车检测全产业链布局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
  在电池产线装备制造方面,公司以检测技术及软件技术为起点,深度运用先进电化学、检测和算法技术,电源技术、软件技术、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研发及生产电芯后段产线、PACK类、充放电检测设备,在其领域中,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在用后段产线极致降本增效解决方案,提供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质量及高度自动化的智能检测设备产品。未来,公司将积极拓展电芯厂、模组PACK厂和检测实验室等的相关大客户的合作销售机会,把握智能化变革趋势,扩大销售渠道覆盖面。
  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方面,公司提出了一整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保养解决方案,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维修困难、电池包更换费用昂贵、市场专业维修技能不完善等问题,帮助传统维修门店、夫妻维修店等实现转型赋能,致力于解决新能源汽车车辆安全、检修保养、应急救援、残值评估等一系列行业痛点。公司研发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整套安全检测维护系统解决方案,满足了市场的迫切需求,并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换电设备制造方面,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及检测场景,聚焦于重卡、轻卡、微面、乘用车的换电技术的研发。换电具有车电分离及补电快捷特性,正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补能方向及新兴生态。当前,公司已成功开发出重卡、轻卡、微面和乘用车换电产品,并实现了量产和规模化生产。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公司采用“一站对多车”的新型换电技术,并加强了“五合一(光伏、储能、电池检测、换电、充电)多功能换电”的技术储备。未来,公司将持续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和运营商等客户提供多样化、兼容性强、可共享和可迭代的整体换电设备解决方案。
  4、泛交通监管系统领域
  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和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大背景下,政府发布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的目标。同时,《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实施了严格的标准和限制。
  在这一趋势和政策指引下,公司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及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深度与公安交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等部门紧密合作,针对机动车检验查验监管、尾气排放遥感监管、黑烟车智能抓拍监控、科技治超非现场执法等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了一个高效、智能、环保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公司通过建设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实现各监管平台数据共享,公司成功实现了对交通运输领域的全面智能化管理和监控。这不仅显著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有效地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道路安全性。同时,公司亦积极响应环保政策,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除此之外,公司还致力于推动智慧环保和交通在线服务系统的发展。通过搭建在线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共享、业务办理和执法信息化、智能化。不仅提升公众对交通安全问题的认识,也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智能化、环保化和高效化发展,为管理者提供有力决策支持。
  (二)未来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
  1、宏观经济变化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及下游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若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或产业经济发展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并给公司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对此,公司在未来日常经营中会加强对公司所处行业前沿性动态的分析研究,对变化情况动态跟踪监测、预警,依据政策导向和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和经营方针,确保公司运营能够适应宏观经济变化。
  2、国家对在用机动车强制性检测政策发生变化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放宽了机动车免检范围及检测期限,受此影响,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机动车强制检验作为目前公司机动车检测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机动车检验政策的变化,或者未来国家进一步降低强制检测频率要求甚至取消现行对在用机动车强制性检测要求将可能会减少国内机动车检验机构或检测线的数量,从而将对公司产品市场需求带来较不利的影响。
  但是,目前我国机动车检测站整体配比水平仍偏低,预计未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在用车车龄的不断增长,检测量将逐步恢复增长,将持续促进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
  3、国家对在用机动车强制性检测相关标准发生变化的风险
  我国会根据机动车制造生产技术发展、环境保护等情况不定期的适时对机动车相关检测标准进行修订,新标准一般会较旧标准更为严格、先进,往往涉及检验方法、检测设备的技术升级以及检测项目的增加或细化等。未来若随着行业标准的提升,公司因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未能及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随着我国机动车工业的发展进步,新车出厂质量的提高,未来检测的行业标准将进行更为合理高效的调整,如取消部分检测项目等,均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目前仍处于审查阶段,三电系统检测仍未正式实施,公司相应业务的开展需等待国家标准的落地。
  对此,未来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持续加强公司技术储备和技术升级,在检测标准发生变化时,抓住标准变化带来的存量检测系统的更新改造需求或者新型检测系统的新需求,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更快地响应行业的新标准变化,率先在市场上推出高质量的新产品,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4、市场竞争风险
  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推动了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国内一些原传统的机动车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也开始向机动车检测系统集成领域延伸,国外的知名品牌企业也在加大国内市场渗透,行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尽管公司在产品质量、技术与人才储备、市场开拓能力、服务网络建设、客户资源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仍可能因市场竞争加剧而面临市场份额及利润率下降的风险。另外,由于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不断吸引投资者进入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随着新进入者不断投资,以及原有企业加速扩充产能,未来公司在新能源产业链上延伸的新兴业务领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
  对此,公司将紧密跟踪政策与市场技术的走向,不断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优化管理架构,将核心技术人员、骨干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从而为公司未来经营和发展打好基础。
  5、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公司针对应收账款制定了稳健的会计政策,足额计提坏账准备。同时,公司应收账款账龄大部分在1年以内、客户资信情况良好且在系统升级和配件维修方面对公司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较小,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但若公司不能按预期收回应收账款,则公司将存在发生坏账的风险。
  对此,公司会继续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风险防范,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6、投资并购后的整合风险、业绩补偿无法实现风险及商誉减值风险
  未来公司将继续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向下游机动车检测运营服务板块布局,收购完成后未来仍然存在盈利预测实现风险、商誉减值风险、标的资产经营风险等多项风险因素。为充分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公司在收购项目的交易中约定了业绩承诺及补偿措施。因公司收购项目的实际盈利情况受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业绩承诺无法实现的风险。若未来发生业绩补偿,而补偿义务人无法履行相关补偿时,存在业绩补偿承诺无法执行和实施的违约风险。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作摊销处理,但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收购公司未来期间业绩状况未达预期,可能出现商誉减值风险,商誉减值将直接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进而对公司即期净利润产生不利影响,提请广大投资者注意。
  对此,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双方的业务分工、管理团队、资金运用及管理部门等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投资并购的绩效。若上市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能有效满足各项业务的发展需要,将可能导致部分或全部业务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
  7、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实施风险
  公司已就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谨慎的可行性论证。受车检新政进一步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的影响,机动车检测频次、检测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短期内下降幅度尤为明显,导致机动车检测行业准入者持观望态度。由于项目实施受国内外宏观经济状况、国家产业政策、政府宏观调控、行业内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如上述因素发生其他不可预见的负面变化,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项目将面临无法及时、充分实施或难以达到预期效益的风险。
  对此,基于对行业现状的充分调研,公司在 2023年内审慎开展连锁机动车检测站建设工作,但因我国机动车检测站整体配比水平仍偏低。对此,未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在用车车龄的不断增长,检测量将逐步恢复增长,将持续促进机动车检测服务市场以及上游机动车检测系统供应市场的发展。
  8、新业务的发展不达预期的风险
  经过细致认真的市场调研和对未来行业发展的前瞻分析,结合公司在技术、人力、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向电池检测设备及安全保障系统、换电设备等产业布局。公司需时刻跟踪相关业务发展动向和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适时布局新产品和新业务,但仍存在市场开拓不达预期的风险。
  对此,公司将继续巩固与现有客户的商业合作关系,挖掘更多客户资源,加强产品推广。并且公司将继续注重前瞻性把握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动向,围绕行业发展趋势,更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实现新产品的研发创新,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使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以实现公司良好、稳定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