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维保服务。
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新能源汽车空调、变频控制器、维修维护服务
地铁车辆空调 、 有轨电车空调 、 无轨电车空调 、 单轨车辆空调 、 磁悬浮车辆空调 、 新一代车辆空调 、 新型环保冷媒空调 、 市域城际空调 、 动车高铁空调 、 普速客车空调 、 机车空调 、 H系列(轻量化) 、 D系列(低温热泵) 、 UT系列(超低温热泵) 、 B系列(集成电池一体化) 、 S系列(综合热管理) 、 传统(混动)客车空调 、 电池热管理系统 、 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 、 箱壁外挂式温控产品 、 箱内一体式温控产品 、 箱外顶置式温控产品 、 储能液冷机组 、 数据中心列间空调 、 数据中心房间空调 、 智能微模块机房 、 模块化智能数据中心 、 集装箱智能数据中心 、 控制器
一般经营项目:软件开发;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高铁设备、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电动机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制冷、空调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云计算设备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销售;高铁设备、配件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电气机械设备销售;制冷、空调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批发;家用电器销售;云计算设备销售;农业机械销售;通用设备修理;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机械设备租赁。(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检验检测服务;各类工程建设活动;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2020-12-31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项) | 23.00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项) | 6.00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项) | 17.00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项) | 2.00 | - | - | - | - |
产量:控制器产品(套) | - | 13.22万 | - | - | - |
产量: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台) | - | 4383.00 | - | - | - |
产量:新能源及环境管理产品(台) | - | 1.14万 | - | - | - |
产量: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台) | - | 3646.00 | - | - | - |
销量:控制器产品(套) | - | 13.15万 | - | - | - |
销量: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台) | - | 4353.00 | - | - | - |
销量:新能源及环境管理产品(台) | - | 1.06万 | - | - | - |
销量: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台) | - | 3582.00 | - | - | - |
控制器产品产量(套) | - | - | 17.53万 | 22.84万 | - |
控制器产品销量(套) | - | - | 17.48万 | 22.73万 | - |
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产量(台) | - | - | 3121.00 | 1620.00 | - |
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销量(台) | - | - | 2916.00 | 1568.00 | - |
新能源及环境管理产品产量(台) | - | - | 5660.00 | - | - |
新能源及环境管理产品销量(台) | - | - | 5472.00 | - | - |
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产量(台) | - | - | 4477.00 | - | - |
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销量(台) | - | - | 4534.00 | - | - |
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产量(台) | - | - | - | 2615.00 | - |
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销量(台) | - | - | - | 2511.00 | - |
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产量(台) | - | - | - | 4081.00 | - |
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销量(台) | - | - | - | 4087.00 | - |
交通运输设备产量(台) | - | - | - | - | 4641.00 |
交通运输设备销量(台) | - | - | - | - | 4665.00 |
变频控制器产量(套) | - | - | - | - | 22.56万 |
变频控制器销量(套) | - | - | - | - | 22.40万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36亿 | 48.27% |
客户2 |
7151.20万 | 7.93% |
客户3 |
2968.48万 | 3.29% |
客户4 |
2148.86万 | 2.38% |
客户5 |
1894.43万 | 2.1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2633.87万 | 4.61% |
供应商2 |
2152.65万 | 3.76% |
供应商3 |
2123.92万 | 3.71% |
供应商4 |
1526.42万 | 2.67% |
供应商5 |
1344.99万 | 2.3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58亿 | 59.37% |
客户2 |
2827.77万 | 3.67% |
客户3 |
2018.96万 | 2.62% |
客户4 |
1819.31万 | 2.36% |
客户5 |
1466.23万 | 1.9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4180.83万 | 7.18% |
供应商2 |
2933.22万 | 5.03% |
供应商3 |
2832.26万 | 4.86% |
供应商4 |
2322.88万 | 3.99% |
供应商5 |
2198.26万 | 3.7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61亿 | 68.27% |
客户2 |
2940.43万 | 4.35% |
客户3 |
2203.94万 | 3.26% |
客户4 |
2202.89万 | 3.26% |
客户5 |
1644.97万 | 2.4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3334.90万 | 7.21% |
供应商2 |
2767.27万 | 5.99% |
供应商3 |
2578.56万 | 5.58% |
供应商4 |
2182.28万 | 4.72% |
供应商5 |
1974.60万 | 4.2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4.50亿 | 77.43% |
客户2 |
2702.88万 | 4.65% |
客户3 |
2493.56万 | 4.29% |
客户4 |
2078.59万 | 3.58% |
客户5 |
950.27万 | 1.6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3293.72万 | 10.00% |
供应商2 |
2423.99万 | 7.36% |
供应商3 |
1904.07万 | 5.78% |
供应商4 |
1801.98万 | 5.47% |
供应商5 |
1059.38万 | 3.2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1 |
2.91亿 | 55.51% |
客户2 |
1.10亿 | 20.99% |
客户3 |
4969.72万 | 9.48% |
客户4 |
1489.73万 | 2.84% |
客户5 |
1389.30万 | 2.6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1 |
3021.71万 | 9.59% |
供应商2 |
2234.02万 | 7.09% |
供应商3 |
1841.13万 | 5.85% |
供应商4 |
1718.14万 | 5.45% |
供应商5 |
1029.72万 | 3.27%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经营情况概述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智能热管理产品、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维保服务。公司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在稳固发展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朗进高端制冷节能装备”的品牌影响力,继续保持轨道板块优势,加大热泵烘干、新能源汽车、储能、数据中心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同时,将继续积极探索研究新的业务板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173.84万元,同比增长9.68%;,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81.49万元,同比减少761.0...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经营情况概述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智能热管理产品、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维保服务。公司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在稳固发展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朗进高端制冷节能装备”的品牌影响力,继续保持轨道板块优势,加大热泵烘干、新能源汽车、储能、数据中心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同时,将继续积极探索研究新的业务板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173.84万元,同比增长9.68%;,当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81.49万元,同比减少761.08%。
(二)报告期公司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聚焦客户需求,深耕主营业务,拓宽新兴产品市场
(1)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
轨道交通空调国内市场:公司积极开拓市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业务板块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趋势,公司成功中标了一系列重要的轨道车辆空调项目,其中包括上海地铁13号线东延、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与8号线、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武汉地铁12号线、长春地铁7号线以及北京地铁22号线等。这些项目的中标不仅标志着公司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领域的技术和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也为公司带来了实质性的商业机会。新签订的合同与现有的订单总量相比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旺盛,同时也为公司未来的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项目的逐步实施,公司将进一步巩固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并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和发展。此外,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确保长期的成功和稳定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进行了西安、重庆、济南、沈阳、贵阳、成都、天津、特拉维夫、罗马尼亚、蒙彼利埃等国内外十几条轨道交通线路车辆空调订单的交付,完成出口意大利等轨道车辆空调项目的生产交付。截至目前,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车辆变频空调产品已在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天津市、广东省、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21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城市投入使用,继续保持公司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行业的优势地位。
轨道交通空调国际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新中标意大利罗马项目。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并满足国际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公司旨在巩固与现有客户的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海外合作伙伴加入公司发展的行列,共同推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张与发展。
轨道交通空调维保后市场:2024年上半年,公司先后获取北京、南宁、武汉、重庆、杭州、淮安、东莞、沈阳、济南、上海地区的维保项目订单,为今年下半年及2025年做好项目储备。同时,积极与其他各地区客户加强联系,为下半年业务拓展打好基础。下半年,将继续深入交流全寿命周期维保项目,实现相关业务的签单。另外,公司及时总结已经实施完成的维保项目的特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维修合作方式,重点推进变频节能改造和进口部件国产化替代研究,帮助客户解决传统定频空调存在的先天性无法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提高空调系统的可靠性和舒适度,为轨道交通运营提高能效,提高乘客乘坐满意度与舒适度,助力实现城市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
(2)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
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智能热管理市场:公司在保持电动大巴变频节能空调市场开拓的同时,加大集成综合热管理一体化空调系统技术开发及应用,并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该技术通过应用多末端流量分配综合控制技术,将客室制冷制热需求和电池、电机、电控冷却降温需求集中统一管理控制,在保证客室冷热需求和电气部件降温需求的同时,将电气部件热量进行热回收,有效补充冬季客室的制热需求,实现整车综合能源管控,有效降低整车能耗,节能减重效果突出。
公司继续将集成综合热管理空调系统技术拓展到商用车板块,已中标的陕汽集团质子汽车基于热泵的整车综合热管理项目开始装车验证,计划小批量供应进行运营验证。随着国家交通部部署的电动重卡电气化公路项目工作推进,公司作为首批参与者之一,设计开发的大功率隔离电源,将电网上的高压电转换为车辆牵引系统直接使用的中低压电能,已在重汽集团、中车电动首先完成装车验证。另外,借助成熟的综合热管理技术,公司成功进入低空飞行器领域,与客户联合开发设计的低空飞行器综合环控系统和电池热管理系统,已完成初步方案设计。
报告期内,公司与客车行业排名前茅主流车厂加强技术合作和业务开展,继续中标中车电动、中通客车、吉利商用车、奇瑞万达等车厂2024年度空调标配,并增加多种车型客车空调标配份额;国内市场中,公司在主流城市如重庆、成都、青岛、沈阳等多地实现新能源客车空调批量交付运营;海外市场中,公司新能源客车空调海外订单持续新增,已在马来西亚、越南、以色列、阿联酋、韩国、葡萄牙、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实现产品出口,并对接储备开发海外特殊环境的高低温空调系统。
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产品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发力热泵烘干市场,研发的系列化智能变频热泵烘干产品大批量应用到中烟系统烟草烘干、国药集团中草药材烘干等领域,完成了开式、闭式、开闭式系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继续深耕云南、贵州等市场,面向西南地区及东南亚市场。在河南、贵州、云南烟草热泵烘干市场累计中标金额已超过2亿元;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布局四川、湖北、重庆等烟草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公司凭借空气能热泵技术优势及此前的产品市场先发优势和项目运营经验,不断扩大热泵烘干市场范围和市场份额。
(3)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借助在储能行业的品牌优势和客户基础,公司成功拓展阳光电源、金风科技、山东电工、新源智储、中天、沃太能源、林洋能源、采日能源、天合光能,并获取一系列框采订单,品牌力及产品品质得到行业广泛认可。
针对于储能应用场景,全新定义液冷产品系统安全,新系列液冷温控产品满足高海拔、高盐雾、高湿度及高寒等极端环境中,保障储能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公司围绕当前储能高密度大容量储能系统发展趋势,布局电池侧+PCS侧融合的ALLINONE一体式液冷机组全新系列产品,兼容全变频高效自然冷却技术,全年能效比及节能率处于领先水平。完成行业5MWh、6MWh高密度大容量储能系统液冷产品陆续批量交付。上半年国内5MWh平台配套交付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Longertek3.0液冷解决方案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公司已累计交付数十个百兆瓦级新能源基地及国内重大示范储能电站项目液冷和风冷温控产品配套,累计出货突破15GWh,为客户提供具有朗进特色的节能、智能、可靠的智能温控系统。公司产品通过海外UL、CE、CSA等相应资质认证,并荣获储能行业十佳配套供应商等奖项,得到行业用户全面认可。
2、智能空调大数据,实现智慧安全运维
报告期内,公司敏锐洞察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针对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热泵烘干空调、储能温控空调等核心产品,全面优化并迭代了大数据智能运维系统(PHM)。依托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精心构建了一套高效且精准的智能运维服务方案,此举在大幅提高售后服务响应速度的同时,更实现了客户维护保养成本的有效降低。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与技术优势,在报告期内成功完成了或正稳步推进包括西安1号线3期、西安15号线、深圳12号线、深圳5号线、北京22号线等多条关键地铁线路的空调系统智能运维项目。我们深入剖析运维实际需求,稳步推进关键部件的状态监测与评估工作。通过与主机厂及业主单位的紧密协作,我们共同探索了一种由“计划修”向“预测性维护”转变的新型检修模式。此模式不仅大幅削减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维护成本,且显著提升了车辆运营的效率与安全性,赢得了客户的普遍好评。
展望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在智能运维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并应用前沿技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化、定制化的运维解决方案。通过公司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创新,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热泵烘干空调、储能温控空调等行业的技术革新注入新动力,为运营单位创造更大价值,同时推动公司实现更加可观的收入增长。
3、关键技术创新持续突破,筑牢行业技术标杆
本报告期内,公司在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加大了对前瞻性技术的投资,而且明确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下一代产品的技术迭代,在培育新发展动能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各个细分市场的份额。
报告期内,公司在轨道车辆空调方面顺利开展包括武汉地铁十二号线、长春地铁七号线、天津地铁5号线增购、天津地铁八号线、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济南地铁六号线、济南地铁八号线、深圳地铁5号线、深圳地铁12号线、上海地铁13号线西延线、重庆地铁15号线、胶州中运量车空调及动力电池热管理项目、里水有轨电车项目、温州S3号线等十余条国内轨道车辆线路空调及热管理项目的设计开发工作;同时,顺利开展了重庆地铁6号线客室空调改造、北京地铁亦庄线客室空调变频改造、广州A1型车变频改造等多条线路项目的技术提升。其中,国际领先的DC1500V直进空调技术在温州S3号线推进采用,项目采用的DC1500V/50kW电源项目开发进展顺利;完成了R744二氧化碳热泵轨道空调机组的验证;并在积极开发R290轨道空调项目,以推动新冷媒技术在轨道车辆空调领域的应用。
在国铁市场方面,公司去年开发完成的CR400F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空调机组已成功试装并运行可靠;顺利开展并完成中车长客CR400BF智能配置动车组增加定员项目的开发;全程参与中车四方CR450时速400公里新一代动车组空调系统项目的研制开发;参与了国家铁路局时速200km动力集中式客车变频空调系统项目的设计开发和统型工作;顺利开展中国标准新能源机车空调的研制开发。
在海外轨道空调市场方面,完成SJABregionalTrains项目、ROMATRAM项目及罗马尼亚有轨电车减重项目的设计开发,同时推进之前开发项目在国外车厂的整车验证及ALstomR513ADemonstrator的节能对比验证等工作。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顺利开展DCDC车载300kW隔离电源项目、双层巴士空调项目、马来西亚ART客室/司机室/水冷机组、德创质子翼3搅拌车综合热管理系统、比亚迪云巴空调系统等项目的开发工作。
在热泵及烘干领域,通过对多种烘干应用场景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陆续开展烟草开式一体机、5HP冷冻机组、20HP单压缩机多联机组、智能洁净环控系统、水冷多联机组及水冷直膨机组等产品的开发工作。
在储能温控空调领域,结合储能市场客户及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开展了已开发产品的技术升级和验证工作,完成60kW一体变频系列化液冷机组的升级迭代,同时开展阳光电源定制化50kW液冷机组、80kW+70kW储能分体式液冷+自然冷机组、新一代地铁飞轮储能系统水冷机组等新产品开发。
4、知识产权体系管理,构建防御保护机制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GB/T29490-201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监督认证审核,IPMS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企业将知识产权信息深度挖掘、分析、利用、贯穿于研发创新过程中的项目立项、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全技术生命周期,不仅提升研发起点、实现高价值专利布局,还更有力支持公司研究开发。
公司以《GB/T29490-2023企业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要求》新标准为总抓手,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加快构建新标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在新标准、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基础性作用,更好更精准的推进企业创新、与其他ISO体系融合,与信息化系统融合,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知产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符合社会主义知识产权强国的国家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公司及子公司有23项专利获得授权,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2项。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305项授权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27项、外观设计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73项。有效国内商标151项,国际商标26项。
5、优化组织管理,建立有效机制,实现降本提效
报告期内,公司从优化业务流程、制定管理制度文件、加强内部管理意识、组建契合公司业务及发展的专门团队等多个角度规范内部管理,以提高运营效率。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等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和智能化,以管理驱动经营目标的达成。
公司注重建立相适应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从智能化、自动化、工艺优化、标准化等维度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生产产能和人员效率。其中,智能化关键装备的数控化率达到95%,做到了智能研发生产全过程的可知、可视和可控,产品研发周期缩短、不良率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的同时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将降本增效作为公司重点工作之一,以保障公司生产经营的合理成本构成,不断挖掘内外部潜力,打造供应链管理协同协作平台系统。
公司通过项目管理,将研发设计与供应链、生产制造、质量保障等所有部门始终保持密切协同,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在新产品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物料的标准化和统型化,持续降低物料成本,持续提升产品的生产可制性水平,通过优化产品设计,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供应链管理工作,持续引入新的合格供应商,减少单一供方数量;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通过提前制订采购预测计划、多供方储备、项目招投标等措施保障原材料供应及控制采购成本。公司坚持品质第一的产品理念,优化全流程质量管理流程,不断加强制造能力的建设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垂直整合、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等措施,建立健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体系与智能制造体系,推进公司产品品质更上新台阶。
6、提升规范运作水平,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共计召开3次董事会,3次监事会,3次股东大会。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各项法规、规范性文件,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三会一层”治理沟通机制,发挥独立董事、监事的外部监督作用;落实内部审计各项工作要求,压实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责任,实现内部审核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强化投资者日常沟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透明度,准确、及时地传递公司信息,保护利益相关方知情权。
(三)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是专业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维保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自身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变频节能控制、减重、降噪、智能化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公司提供满足各类型轨道交通车辆需求的变频节能空调系列产品,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地位与广泛的市场认可。公司依托智能变频节能技术和制冷、热泵技术等核心优势,积极研发、拓展节能空调技术和产品新的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领域提供空调系统及智能热管理解决方案,为储能系统、智能电网、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网络等领域提供节能温控产品及解决方案,为工农业产品烘干领域提供空气能热泵烘干节能解决方案及产品。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变频控制器。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特点
1、轨道交通车辆空调产品
2、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
3、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
4、控制器产品
公司变频热泵节能技术正在相关应用领域发挥很大的节能优势,其以平均30%的综合节能能力,助力相关行业节能降耗,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贡献。
3、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建立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覆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采购物流、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各方面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痛点快速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
(1)盈利模式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研发为基础的经营模式,基于客户的具体需求对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定制化设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可靠性高、竞争力强的节能产品。公司主要通过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后市场的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及智能热管理产品、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变频控制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实现盈利,并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的保养、维修、维护等服务获取持续性收入。
(2)采购模式
供应链管理部作为公司供应链的管理归口部门,负责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优化,根据《供方管理控制程序》进行招投标或议价确定供应商供货。通过持续优化供应商,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正常批量供货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为公司创造价值。采购部负责下达采购订单和跟踪来料;质量部负责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查、改善和提升,并负责采购物料的质量检验及可靠性验证工作。仓库负责采购物料的贮存、标识、收发、保管。
(3)生产模式
公司根据客户的合同或订单安排组织生产。市场销售部获取客户中标通知单或合同、订单。公司一般根据客户合同先研发首台样机,并通过客户审查鉴定。后续根据客户交货计划组织物料采购、生产、品质控制,品质部门进行评审,产品生产交货。对于控制器产品则根据客户订单编制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按生产计划的要求安排生产。公司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质量检查和保障流程,以订单计划为中心,有效地协调各部门生产活动,确保生产计划顺利执行和客户订单顺利交付。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洽谈等形式进行销售。公司加强项目投标过程管理,提高项目投标成功率。市场人员负责了解行业动向,收集市场信息、出具市场分析报告。销售人员会同技术人员、商务人员负责对招标项目的技术、商务、法律等条款进行评审和响应,制作标书。中标后,转入合同签订或项目实施阶段。
(5)研发模式
公司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负责建立健全企业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管理体系及管理制度,并根据客户需求和痛点研究开发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实施新产品开发及老产品持续改进过程中的设计评审、小批试制、产品试验和技术确认。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确保公司产品、技术的先进性提供组织保障,研发技术中心还负责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将其植入公司产品。
(四)公司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新能源汽车空调及智能热管理产品、空气能热泵烘干设备、数字能源智能环控产品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维保服务。持续打造“朗进高端制冷节能装备”的品牌影响力,保持轨道板块优势;坚持“以技术为先导引领市场”,积极参与行业技术研讨、标准制定,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通过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同时,将继续积极探索研究新的业务板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轨道交通行业稳步发展
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轨道交通因其快速高效、低碳环保、安全稳定、运力强大等优点得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着重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对市域(郊)铁路的功能定位、技术标准、规划编制、公交化运营、地方政府投资主体、综合开发等方面给出了明确意见。《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以系统化顶层设计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中国铁路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2024年2月5日,国家铁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铁集团联合印发《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推动绿色铁路建设、运输装备低碳转型、绿色运营维护,文件明确指出推动机车车辆更新、旅客列车空调节能变频改造和制冷剂绿色升级。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铁路部门有序推进重点项目联调联试、试运行,高质量完成工程验收、安全评估、运营准备等工作,确保一批新线如期建成通车,累计新开通线路979.6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区域路网布局。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1,409.79公里,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194.06公里。2024年上半年无新增城轨交通运营城市,上半年有城轨交通新线、新段或延长线开通运营的城市10个,分别为无锡、长春、南京、绍兴、青岛、合肥、成都、宁波、长沙、苏州10市。2024年上半年共新开通运营车站132座,其中有1座车站仅为新车站投运,不涉及线路长度增加。新增运营线路6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4段。新增的194.06公里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共涉及3种系统制式,其中,地铁146.40公里,占比75.44%;市域快轨30.40公里,占比15.67%;有轨电车17.26公里,占比8.89%。2024年下半年预计还将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超600公里,全年新投运城轨交通线路总长度预计超800公里。
随着各类轨道交通线路持续增长、车辆保有量屡创新高,存量市场需求不断放大,运营维保业务将随着保有量市场的增长而增长,十三五期间投入运营的高铁动车组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近几年分别步入检修期和架修期。增量释放叠加存量更新,轨道交通运营维保后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公司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细分市场处于行业前列,凭借其在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领域变频节能核心技术的先发优势,可维持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持续推进也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储能装备、热泵烘干装备等绿色装备交通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公司所涉市场领域中智能化变频节能空调和温控产品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2、新能源行业应用快速增长
(1)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要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引导网约出租车、定制公交等个性化出行服务规范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深入实施,推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2023年2月3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3年-2025年,进一步推进并带动全国加快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的步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交通领域,电力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交通行业碳减排的主要方式为提升出行工具的电动化率且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新能源汽车继续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
2024年1月18日,国务院举行新闻发布会,2023年在市场需求拉动、宏观政策推动以及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呈现出3个方面显著特征:一是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二是渗透率稳步提升。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售量比重达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较202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三是配套设施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设施859.6万台,数量居全球第一,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提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作出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善政策,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三个加快”:一是加快优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大力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强化汽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快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4〕7号),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
2024年5月16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加快补齐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短板,提升居民绿色安全出行水平,赋能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联合组织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活动,活动时间2024年5月—12月,活动主题《绿色、低碳、智能、安全——赋能新生活,乐享新出行》。
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规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锚定目标任务,加大攻坚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把握工作节奏,在持续推动能效提升、排放降低的同时,着力保障高质量发展用能需求,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其中,第八项交通运输节能降碳行动的第2条推进交通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提高营运车辆能耗限值准入标准。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汽车购买限制。落实便利新能源汽车通行等支持政策。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有序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到2025年底,交通运输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
(2)空气能热泵烘干行业应用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等烘干设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持续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逐步推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相关政策规划,如2020年河南省政府联合河南中烟公司出台了《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从202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全省27,903座烟叶连片燃煤烤房完成电代煤改造,新建电烤房5,000座,推动空气能热泵烘干技术在烟草烘干领域的应用推广。云南省2022年出台《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关于印发〈云南省2023年电能烤房“以补代建”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云烟叶〔2022〕112号),采用热泵烘干技术,用智能化电能烤房替代燃煤烤房,发展绿色低碳烘烤,加快推进烟叶烘烤方式转型升级,助力云南省烟叶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发力,空气能热泵烘干行业将会迎来成长新阶段。
2024年1月02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支持烤烟房煤改电累计投入1.1亿元。烟草是云南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烤烟房是烟叶生产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传统燃煤烤烟房在全省占比较大。2022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着力用好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烟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安排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1028亿元,支持玉溪、楚雄、大理3个州(市)、14个县(市、区)5082座燃煤烤房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实施“煤改电”项目。下一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将继续探索推广成功经验,发挥全省绿色能源优势,创新政策措施,高质量推进烤烟房“煤改电”,为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贡献力量。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的持续引领下,空气能热泵的节能环保低碳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际国内关注度迅速提升,空气能热泵在“碳达峰碳中和”推动下将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此外,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内多个省份均对热泵烘干机置换和新投推出了相应的补贴支持政策。目前包括浙江、江苏、广东等在内的省份均对省内热泵烘干机的购置推出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在提升农业自动化水平和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的要求和各地的补贴推动下,国内空气能热泵烘干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望快速推广。
(3)数字能源智能环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在“双碳”政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对储能行业的高度重视,电化学储能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2024年7月0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四部门印发《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规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支撑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布局更加合理,整体上架率不低于60%,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年均增长10%,平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显著提高。到2030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单位算力能效和碳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北方采暖地区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率明显提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随着储能系统整体朝大容量、高倍率发展,储能系统产热量将不断上升,储能温控系统有望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液冷技术占比也有望持续提升。
在数据规模快速提升、新基建、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远景目标,以及企业降本增效需求驱动下,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及规模增加,将带来能源与电力消耗的持续挑战。电力为数据中心最重要的能源输入,电力成本占数据中心运营总成本的60%~70%。在“双碳”与绿色发展背景下,数据中心整体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型规模机架占比的持续提升都将带来电力能源消耗的持续性压力,增强数据中心电力能效水平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对高功耗、高密度的数据中心机柜而言,散热问题是影响服务器和芯片性能的核心因素之一,因此提高空调制冷效率是优化数据中心整体能效的关键举措,为机房空调提供了发展机遇。
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依托公司多年智能变频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核心技术和经验积淀,在数据中心、储能电站温控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作为数据中心、新型储能电站温控设备的供应商,加大对该产业的研发和市场投入,以节能、环保、智能为主要技术抢占市场先机,拓展强化细分领域市场,稳步提升市场份额,同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依托自主智能变频节能控制和制冷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数据中心、储能电站温控产品领域的优秀供应商,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团队保持稳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也没有发生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近年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深入的研发活动,从深度和广度方向提升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持续增强创新引领能力,拥有国际领先、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公司取得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书(中心编号:2013LH094)、山东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山东朗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鲁中小企局字[2012]77号)、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鲁中小企局字[2015]39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示范企业等证书。公司取得由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颁发的“巨人示范年度创新引领企业”证书;山东省工信厅发布朗进科技被列入“山东省2024年度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公司通过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审;公司“中药大黄多层网带式热泵动态烘干产线、ART一体化客室空调(高原环境)、7.5kW一体式工业空调(防风沙系列)”三个项目列入2024济南优势工业产品目录。截止目前,公司已有变频节能轨道车辆空调机组、新能源大巴车一体化综合热管理系统、变频热泵开闭式一体烘干机组、7.5kW一体式工业空调(防风沙系列)等七项产品列入“济南市优势工业产品目录”。公司拥有结构设计、热泵空调系统、智能变频控制、软件开发等专业研发人员约212人,拥有国家标准空调焓差实验室、通用智能功率模块工程实验室、模拟轨道车辆实验室和变频控制软件设计中心等先进研发实验条件。
公司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完善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通过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监督认证审核,引导公司技术团队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布局,在研发过程中及时发现提炼技术创新点,深化成果专利化过程,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305项授权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27项、外观设计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73项。企业共有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151项;国际有效商标注册量26项。
(二)专业化智能制造和完整质量保证体系优势
公司拥有先进的轨道交通车辆空调、温控系统产品及变频控制器生产线,在专业生产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和变频控制器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工艺技术,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制造能力,持续优化生产流程,利用规模生产优势降低成本。报告期内,公司荣获济南市第六批市级绿色工厂称号,公司轨道空调总装线入选济南市数字化车间名单,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投入实施,大幅提升了公司智能化制造水平。配合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数字化水平提高,公司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管理体系,快速响应需求端个性化、全面化的发展趋势,有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公司智能制造水平。2024年1月,公司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公司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涉及的能源采购、输配、转换、使用及相关管理活动,符合标准GB/T23331-2020/ISO50001:2018,RB/T119-2015《能源管理体系机械制造企业认证要求》。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并成功入选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EN15085国际焊接体系认证、ISO22163国际铁路行业标准认证、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DIN6701粘接质量体系认证、SIL2软件产品安全等级认证和GB/T29490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等,建立公司产品从市场需求到产品开发、生产交付、售后运营的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公司从销售订单获取到售后服务维保全过程实施项目管理,能够快速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保障项目的顺利交付。
公司遵循“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持续改善”的质量理念,通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全程质量管控体系,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在设计、采购、生产、流通和售后各个环节均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控制。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产品质量信息的全过程闭环,提升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和产品的RAMS水平,进一步降低了售后服务费用。
作为轨道空调领域的专业公司,朗进科技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数字化车间涵盖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并融合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2024年3月10日,以聚焦新质生产力主攻方向,实现走在前列、开创未来为议题,全国首场机器人与高端装备新质生产力发展峰会,在第十九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开幕之际隆重举行。朗进科技受邀参会并荣获“数字化转型优秀企业”荣誉称号。
(三)客户优势
公司属于高端制造行业,行业具有门槛高、研发周期长、验证周期长、应用周期长的特点。公司以打造中国高端装备业为己任,深耕轨道交通空调领域,加强战略引领,把握机遇,持续创新,沉淀积累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和性能均达到行业领先地位,为公司的产品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保障,为公司未来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提高公司竞争力。
在轨道交通行业内,公司拥有稳定的客户基础。公司轨道车辆空调业务主要直接客户群体为中国中车下属整车制造企业,同时公司也在不断跟踪开拓新的客户群体,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随着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下一个新的阶段,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西部铁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中国铁路装备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开始走向巨大的国际市场。公司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已随中国中车实现出口到新西兰、泰国、土耳其、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公司通过独立海外投标及合作开发,已成为阿尔斯通、庞巴迪和和西班牙CAF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车辆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在技术、产品与服务方面持续获得海外客户认可,海外订单项目持续增长。
公司新培育的其他业务板块大多为行业内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优质客户资源,为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四)人才优势
公司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积淀,拥有专业化、多元化的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在相关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拥有一批具有多年从事技术研发、拥有丰富的市场前线工作经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且大多具有多年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空调行业技术、质量等工作经验,在新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使得公司对客户需求以及行业趋势具有较强的洞察能力,从而为公司研发方向提供有前瞻性的指导,能够高效完成研发任务。同时,公司在关键核心岗位和新技术新产品储备研发岗位实施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轮驱动的人才机制,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公司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与产业优势转化,助推公司持续高速、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也积极与有关高校、研究所加强技术合作交流,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先进技术产品,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销售及服务优势
公司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团队经过不断拓展、优化与提升,已形成完整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遍及全国各铁路局、整车厂及各地铁运营所在地城市。随着新业务和新应用领域的布局,不断扩大市场网络,将售后服务范围辐射到公司所有业务板块及服务。
健全的营销网络为公司与客户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且公司产品销售人员均拥有技术背景,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在业务实践与拓展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更好的为客户传达产品信息,充分了解客户的产品需求,为公司新产品研发提供方向指引,把握市场先机,将客户需求及时转化为订单,提升公司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客户粘性。售后服务方面,公司募投项目“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公司售后工程部售后维护维修服务的水平,组建了一支稳定、维修经验丰富、反应迅速的专业化团队,构建面向全国城市轨道、铁路的立体化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对用户服务需求的快速响应。公司建立了售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系统和大数据智能运维系统,提高了运营维保的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减少了运营服务人员,降低了维护成本。在做好产品维保服务的同时,公司大力促进存量市场架大修业务拓展,积极培育、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六)市场及品牌优势
公司聚焦主业,坚持创新,持续研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前沿技术,引领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公司围绕核心业务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丰富产品谱系,不仅在轨道车辆空调细分领域引领创新,同时在新能源大巴空调、热泵烘干业务、数字能源和储能温控空调业务板块不断提供更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坚持自主研发,提升市场开拓能力,拓展产品应用广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成为所处行业新技术引领者和创新产品实践者,推动行业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在行业内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获得更多合作伙伴的认同。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受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状况影响的风险
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包括空气能热泵烘干等行业,实现了相关产品的批量生产及销售,初步实现了公司多元化发展,但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仍主要来自于轨道交通车辆空调及服务,经营业绩与国内及轨道交通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近年来宏观环境趋于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若未来轨道交通产业政策变动导致轨道交通相关投资规模下降,公司经营业绩也将面临增速放缓甚至业绩下降的风险。
面对上述风险,公司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的变化,分析相关政策及变化对公司业务的影响,提升应对和应变能力,提高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同时,公司将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和产业政策对下游客户及相关项目的影响,持续做好市场调研和跟踪工作,加强市场开拓能力,严格防控风险,加强项目执行和合同履约管理,防控经营风险。
(二)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立足自身轨道交通空调智能变频技术,不断完善产品性能、提升产品质量,目前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空调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把握国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依托公司多年智能变频控制、空调系统节能核心技术和经验积淀,在新能源及数字能源领域进行了全面布局,成立专门事业部,引进专业人才,但随着相关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技术、新标准将不断涌现,如果公司不能保持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与全方位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带来业绩波动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确保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客户忠诚度;加强成本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强市场开拓力度,继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地位,同时提升海外市场的占比;加强项目管理,缩短项目开发周期,提升公司产品的质量和后续的服务能力,并有效地扩大规模,打造公司向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智慧制造”“大数据”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多品种集中生产应对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公司客户较为集中的风险
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属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下游客户主要为各大整车制造厂。国内市场上,整车制造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车下属整车制造企业及国际化合资企业,占据了国内整车制造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上,整车制造业务主要集中于中国中车、庞巴迪、阿尔斯通等企业。公司对中国中车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大。在具体业务合作中,中国中车下属车辆制造厂独立选择供应商,如果未来上述企业采取联合招标或者改变采购方式,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中国中车,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对此,公司会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客户需求,持续保持与各大主机厂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联系各地方地铁运营公司,深度了解国家政策导向,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取得市场先发优势,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服务,对客户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时刻倾听、积极响应客户的需求,充分挖潜现有客户技术合作机会,并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开发京车公司、阿尔斯通、西班牙CAF等国内外新客户,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另外,近几年公司积极开拓新能源客车综合热管理、数据中心与储能温控、热泵烘干装备等产品应用领域,新业务板块收入占比逐渐提高,降低了客户较为集中的风险。
(四)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
受国际大宗材料涨价影响,近期公司所需的铜类、不锈钢类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且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及频繁程度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一定影响。虽然公司制定有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并会通过对未来需求明确的关键物料采取适当锁价等措施尽可能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但如果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或短时间内发生较明显波动,将可能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成本和毛利率水平,从而对公司的净利率水平也产生一定影响。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密切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及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定期组织市场行情研究分析会议,对后续市场情况进行研判;公司从多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一是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可持续、具备成本竞争力的长期战略供应渠道;二是根据公司实际需求选择合适时点进行原材料采购,以应对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的风险;三是制定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与采购成本控制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四是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
(五)应收账款金额较大的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应收账款金额不断增加,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账款净额1,100,870,595.48元,占同期总资产的比例为56.5%。虽然绝大部分应收账款账龄在1年以内,且公司客户主要为知名整车厂,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合资企业等,资金实力和计划性较强,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坏账的可能性较小,但其占总资产及收入的比例均较高,即便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的管理,并已按照坏账准备计提政策足额提取了坏账准备,若客户资金出现周转问题,或者公司不能有效拓展融资渠道,公司将承受较大的营运资金压力;另外,如果公司不能有效控制或管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发生损失,公司仍将面临出现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随之增加,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风险控制和信用体系管理。一方面,公司从战略层面综合分析各产品市场情况,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产品研发与创新力度,提升产品价值,增强公司对产品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控制审批程序,加大欠款催收力度并及时、积极地调整欠款催收策略,保证应收账款的增长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应收账款带来的财务风险。
(六)技术泄密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如果相关核心技术泄密,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相关行业对上述人才的需求也日趋旺盛,高端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因此,公司面临关键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如果出现研发人员甚至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补充的情况,将对公司创新能力的保持和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为了吸引和稳定现有核心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公司已采取包括增加培训机会、制定适当的薪酬体系及职业晋升通道体系等措施,努力维护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的稳定发展,同时公司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同时公司也会继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严格防范公司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泄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