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汽车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装配、集成及维护服务,航空航天检测装备业务,光伏电池板高速印刷装备业务

  • 产品类型:

    工业自动化集成项目、智能化生产装置及配件、技术服务及其他

  • 产品名称:

    汽车焊装生产线集成设计 、 汽车功能检测线集成设计 、 汽车总装生产成套装备集成设计 、 发动机总成装配成套装备集成设计 、 拧紧装置 、 技术服务及其他

  • 经营范围:

    液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物料搬运装备制造;机械零件、零部件加工;通用设备制造(不含特种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通用零部件制造;喷枪及类似器具制造;风动和电动工具制造;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模具制造;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模具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伺服控制机构制造;涂装设备制造;通用设备修理;电气设备修理;工业机器人安装、维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机械设备研发;民用航空材料销售;机械设备销售;智能机器人销售;伺服控制机构销售;智能物料搬运装备销售;液气密元件及系统销售;涂装设备销售;气压动力机械及元件销售;工业机器人销售;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风动和电动工具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电气机械设备销售;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包装专用设备销售;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销售;照明器具生产专用设备销售;特种设备销售;货物进出口。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4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库存量:高端装备行业(元) 3.79亿 -
高端装备行业库存量(元) - 3.60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2.7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590.99万 19.25%
第二名
6363.67万 12.77%
第三名
4992.00万 10.02%
第四名
3434.03万 6.89%
第五名
1908.35万 3.8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1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0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548.26万 8.76%
第二名
2586.29万 6.38%
第三名
2121.83万 5.24%
第四名
1613.60万 3.98%
第五名
1492.02万 3.6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4.65%
  • 三菱自工
  • 第二名
  • 第三名
  • IC工程公司
  • 大豊精機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三菱自工
8103.80万 14.74%
第二名
6110.76万 11.11%
第三名
5565.16万 10.12%
IC工程公司
2450.28万 4.46%
大豊精機
2320.88万 4.2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3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株式会社共和工機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606.33万 6.30%
第二名
2267.00万 5.48%
第三名
2220.81万 5.37%
株式会社共和工機
1955.53万 4.73%
第五名
1858.69万 4.5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9.49%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 日本五十铃
  • 那电久寿
  •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4795.53万 9.27%
汉腾汽车有限公司
4127.37万 7.98%
日本五十铃
3981.16万 7.70%
那电久寿
3797.12万 7.34%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3725.10万 7.2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7.68%
  • HYOJIN AUTOTECH CO.,
  • 日本艾斯迪克
  • SUN-YELL INTERNATION
  •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TOHNICHI MFG. CO., L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HYOJIN AUTOTECH CO.,
2616.36万 6.90%
日本艾斯迪克
2198.25万 5.80%
SUN-YELL INTERNATION
2113.38万 5.57%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071.88万 5.46%
TOHNICHI MFG. CO., L
1496.76万 3.9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5.17%
  • 斯诺浦(英国)
  • 那电久寿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丰田通商
  •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斯诺浦(英国)
8109.48万 12.94%
那电久寿
6263.21万 10.00%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5814.59万 9.28%
丰田通商
5710.67万 9.11%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2404.83万 3.8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07%
  •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SUN-YELL INTERNATION
  • HYOJIN AUTOTECH CO.,
  • 日本艾斯迪克
  • トライ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TRYE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662.22万 7.72%
SUN-YELL INTERNATION
2493.65万 7.23%
HYOJIN AUTOTECH CO.,
2158.39万 6.26%
日本艾斯迪克
1788.72万 5.18%
トライ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TRYE
1270.26万 3.6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8.13%
  • 那电久寿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丰田通商
  • 日本五十铃
  • 三菱自工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那电久寿
2.25亿 36.28%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4068.83万 6.55%
丰田通商
3722.20万 6.00%
日本五十铃
3011.08万 4.85%
三菱自工
2765.00万 4.4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1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52%
  •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SUN-YELL INTERNATION
  • HYOJIN AUTOTECH CO.,
  • SERVA TRANSPORT SYST
  • 株式会社FUJITA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上海艾斯迪克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3240.06万 7.80%
SUN-YELL INTERNATION
2583.76万 6.22%
HYOJIN AUTOTECH CO.,
1866.50万 4.49%
SERVA TRANSPORT SYST
1709.10万 4.11%
株式会社FUJITA
1618.65万 3.9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作为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装备的综合集成服务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行业政策  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工业领域的核心产业。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已成...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作为一家以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装备的综合集成服务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行业政策
  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工业领域的核心产业。在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已成产业共识,我国提高制造业智能制造水平的需求日益迫切,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与高附加值环节的供给能力将会进一步强化。现阶段国家出台的诸多扶持和规范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政策和法规,为我国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高端装备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决定着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行业发展现状
  (1)全球高端装备市场
  高端装备是指在制造业领域中,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知识密度和高精度的装备,其涉及领域众多,覆盖面广泛。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装备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与高端装备整体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是高端装备发展的一大重要缩影。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以下简称“IFR”)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2022年全球工厂共安装的55万余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5%。
  从2022年工业机器人安装规模的地区分布来看,新安装工业机器人73%在亚洲、15%在欧洲、10%在美洲。
  IFR预计,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安装量将超过59万台,同比增长7%;2024年将达到60万台;2026年将突破70万台。细分到不同地区,IFR预计,北美市场预计每年平均增长7%,亚洲市场将保持强劲。其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将继续以高速度增长。
  (2)中国高端装备市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端装备产业的政策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与此同时,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正使得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压力不断加大。通过拓宽高端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流程,为制造业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另一方面,在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的背景下,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对制造业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日益突出。企业亟需借力更加先进的制造装备、利用更为合理灵活的生产布局,才能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我国高端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配套日渐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IFR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2022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的年安装量为29万余台,同比增长5%,占全球安装量的52%。2017-2022年平均每年机器人安装量以13%的速度增长。中国运行存量已突破150万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1)汽车装备行业
  汽车制造对于生产节拍、精准度及安全性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高端装备集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的各类先进制造技术于一体,在汽车关键生产环节有着广泛且成熟的应用经验。如在焊装领域,自动化传输设备可高效输送各类汽车部件、焊接机器人可实现自动化焊接;在总装领域,基于高端装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运用,在螺纹联接、零部件装配、涂胶等工序能实现自动化作业。根据IFR发布的《2023世界机器人报告》,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的第二大客户行业,2022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安装量为7万余台,同比增长26%;工业机器人在中国汽车行业年安装量占全球汽车行业年安装量比例达到54%。
  汽车制造作为当前自动化应用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其发展速度及方向深刻影响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进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在汽车市场消费升级和技术升级的背景下,差异化、柔性化、智能化成为汽车制造的发展方向。为保持市场竞争力,汽车制造企业需要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智能升级改造或者投资新建制造智能生产线,使同一条生产线能应用于生产不同车型的产品,进而实现新产品快速量产面市。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高端装备带来了新的增量。电池结构件、电池PACK线等市场需求的持续放大。同时汽车一体化压铸、电池一体化压铸等工艺,亦对生产速度、扭矩、精度等方面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2)航空航天装备行业
  航空航天装备具有技术复杂度高、可靠性要求高、环境适应性高、价值量高等特点。当前,中国航空装备已升级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国家已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新型产业重点方向。在航空装备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配套产品市场化、国产化需求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航空装备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达1,275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83%;2023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将预计将达1,390亿元,同比增长9.02%。
  3、行业发展趋势
  (1)制造业产业升级驱动,工业自动化延展空间广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转型。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挑战,通过引入工业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使制造企业更具竞争力。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业自动化正在朝着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仓储等设备的应用,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定制化生产,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拓展产品线,延展发展空间。在制造业产业升级驱动下,工业自动化应用领域和场景不断拓展,从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传统制造业向医疗、服务业、娱乐等领域延伸。
  (2)汽车装备有望受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全年销量达 949.5 万辆,同比增长 37.9%;市场渗透率攀升至 31.6%,乘用车渗透率在十二月突破40%;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达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凭借完整成熟的产业链、领先的电动智能化技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力和品牌力持续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积极推进海外本地化生产进程。以比亚迪为例,2023年3月,比亚迪首个海外乘用车生产基地泰国工厂正式奠基;同年 7月及 12月,先后宣布将在巴西设立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及在匈牙利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推动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
  与此同时,众多海外汽车品牌如丰田、通用等都计划加大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和销量规划,如丰田计划2026年产能达到150万辆/年,通用汽车计划在2025年达到200万辆/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加速出海以及海外汽车品牌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装备企业有望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
  (3)“机器人+”创新应用案例持续落地
  据MIR睿工业的观测,成熟的头部协作机器人厂商已成功开发并落地了大量“机器人+”创新应用案例,具体包括螺丝锁付、涂胶应用等创新应用案例。具体而言,协作机器人厂商基于广泛的应用实践,充分总结细分场景的共性痛点、方案要求和技术要点,通过开发标准化且高效的行业特定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行业通用性、快速标准化、可复制性、经济性的典型应用产品,满足不同行业对智能制造的精准需求。随着机器人产用两端的发展,以及机器人行业标准化、规模化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深化、愈加丰富。根据MIR睿工业的预测,预计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4.2%,在未来2024~2026年复合增长率超30%,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4)机器视觉为智能装备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机器视觉作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技术,其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感知与智能化深度学习技术,使得生产装备具备识别、分析和理解图像的能力。智能装备因此能够执行高速、精确的质量检测和物体识别任务,提供比传统人眼目视方式更稳定、更精确的作业效果。 机器视觉的应用从最初的工业检测和质量控制,已逐步扩展到包括3C电子、半导体、汽车制造、新能源、医疗设备、农业等多个领域。随着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化,机器视觉及智能装备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除在传统的质量检测、自动化装配和产品识别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外,将向柔性生产、智能制造等领域渗透,是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质和更低成本方向发展的关键力量。
  (5)工业AI的应用价值逐步显现
  近年来,得益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和大规模数据集的出现,AI技术本身以及各类商业解决方案已日臻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工业AI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它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大量复杂的工业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产品设计阶段为例,工业 AI可以通过产品辅助设计、智能评审、融合数字孪生/仿真优化等方式,帮助设计师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工业AI可以通过自动化生成设计草图,减少设计师的重复劳动;工业AI可以通过智能评审,自动检测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帮助设计师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随着AI技术的发展,工业场景需求升级,工业AI将带动机器视觉、工业数字孪生、群体智能等向更多元化的场景深入发展,这将使得工业AI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全面的体现。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公司主要业务情况
  (1)汽车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制造、装配、集成及维护服务
  在汽车装备行业,公司主要是根据汽车厂商的产能需求、场地条件以及生产工艺,基于机器人及专用装备的用途、精度、节拍等特征进行生产线的方案规划及集成设计,为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拼焊、装配、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焊装领域,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焊装生产线的整体方案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以及对现有焊装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与改造,具体包括白车身总拼线、地板焊装生产线、侧围焊装生产线等业务。
  在总装领域,公司提供的汽车总装生产成套设备为汽车总装自动化生产线整线中的组成部分,由若干个专用设备有机组合而成,具备特定工序的独立的生产功能,可在螺纹联接、零部件装配、涂胶等工序实现自动化。
  在检测领域,公司可在汽车不解体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为客户设计并交付具备判断汽车整车是否达标、以及查明故障部位和原因等关键功能的检测线体。
  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除上述可用于新能源车的通用制造技术外,公司布局新能源领域的专门技术应用。一方面,公司持续为包括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内汽车厂商提供焊装、总装以及检测领域的自动化生产线集成设计、制造、装配、集成及维护服务,助力汽车厂商发力新能源市场的同时,逐步提升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份额及业务占比;另一方面,公司充分利用多年技术沉淀及产业优势,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带来的增量市场,为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建设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
  (2)航空航天检测装备
  公司主要以柔性自动装配技术、视觉检测技术为依托,基于运动机构编程化、固定工装模块化、动作功能可拓展等手段,对发动机叶片、外壳等物件进行缺陷检测,满足航天航空生产领域在小批量、多型号、快速切换方面的装配需求,包括航空发动机毛坯件视觉检测技术、航空发动机叶片在机测量技术、飞行员头盔视觉测量技术、导弹挂架在线测量技术、二维轨迹跟踪测量技术、推力杆自动检测技术、转向器总成柔性测量技术等。
  2、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为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线和成套装备的设计、制造、装配、集成及维护服务,以满足客户稳定高效地进行生产制造的需求。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公司开展方案设计、加工制造、组装集成等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及相关配件,并通过各个细分业务切入客户需求,获得整体持续业务机会。以工业自动化集成项目业务为主,以智能化生产装置及配件为补充,互相促进、提升客户关系,形成良好的业务循环,以此获取营业收入。
  此外,公司的业务天然具有较高持续性,一旦客户存在车型、系统及设备更新、维护需求,或迎来大的技术升级周期,公司将更加具备先发优势,能够持续围绕客户挖掘业务需求获取营业收入。公司处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客户对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性能要求高、实施要求严格。因此,依托客户、技术、经验、人才等方面的行业门槛和竞争壁垒,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持续盈利能力。
  (2)研发设计模式
  公司的研发设计主要体现于业务开展过程中,输出新的解决方案、响应新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模块化。公司建立了一套技术研发应用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立项、规格制定、设计、验证和试产等环节。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及“订单式制造”的业务模式。公司通过参与招标、邀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根据业务需求,形成项目整体方案,经客户确认方案后进行设计、制造、装配、集成并交付项目,或提供客户所需自动化装置及配件等服务。
  (4)生产制造模式
  因不同客户订单在工艺实现方案、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个性化差异,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管理模式,即在获得客户订单及确定设计方案后组织生产,并针对客户的每个项目订单实施项目管理。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单个产品制造流程可能包含设计、制造、装配与集成、发运与试运行中单个或多个阶段。
  3、业绩驱动因素
  (1)政策驱动
  国家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及其细分领域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纲领,规范和鼓励相关产业的政策,旨在促进行业生态建设,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随着产业政策的深化发展,高端装备行业将持续高景气度发展,行业内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需求驱动
  随着国内制造成本的不断上升,我国制造业已逐渐从过去依赖人力、资源和能源的要素驱动式的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愈发需要依托高端装备的技术支持,保障其高精密度、高安全性和高稳定度的生产需求。在传统的工业体系正在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工业体系转型,高端装备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下游覆盖领域不断增加,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技术驱动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趋势,将极大改变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使用的方式。在此背景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推动智能传感技术、移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制造行业快速融合发展,为高端制造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新驱动力。特别是随着协作机器人、AGV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高端装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专注于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及成套装备等的设计、研发、制造、集成和销售,提供一站式自动化解决方案。公司及日本子公司的核心人员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有着数十年的技术、项目的积累和沉淀。公司在经营规划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如下核心竞争力:
  1、丰富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升级及建设实施经验
  汽车制造行业是自动化程度高、机器人应用广泛的行业之一。公司作为定制化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从事相关定制化、个性化研发制造工作多年,是国内最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的日本子公司的前身,平松机械制作所,成立于 1961年,是全球最早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之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日系、欧系、美系、国产品牌汽车企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升级及建设方案与项目实施。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客户主要为汽车制造及供应链相关企业,需求多元化,对服务能力全面性、集成整合能力的要求高,其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有严格的标准,对供应商的品牌、规模、资质、经验、技术能力及业绩有严格的要求,并倾向于选择有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质量有保证、售后服务完善的供应商,以保证生产线运行、维护、升级和改造时的稳定性。对此,公司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丰富的项目解决经验,能够动态把握客户对于智能化建设的技术需求及发展趋势,根据客户的业务模式和生产特点,为客户定制差异化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制造过程中多个环节的需求。
  2、前瞻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应用布局
  传统燃油车制造技术:公司的技术覆盖汽车整车生产四大工艺中的焊装及总装,业务技术具备“柔性化”特点,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应用方面,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形成多项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化、自动化汽车生产装备的设计及集成技术”、“白车身柔性高速智能化总拼技术”、“智能化装配工艺设计集成技术”、“自动化柔性涂胶工艺设计集成技术”、“高精度视觉集成应用技术”等,并与龙头客户企业协同发展,在中国、日本、英国、墨西哥、泰国、印度、美国、南非等国家实施项目。
  新能源车制造技术:除上述可用于新能源车的通用制造技术外,公司布局新能源领域的专门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时代,对电动化、轻量化及一体化的升级需求,为汽车一体化压铸异形部件的后续加工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和挑战。一体化压铸在目前主要分为车身一体化压铸和电池一体化压铸。公司推进对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异形部件的CNC技术方案,提供高机加速度、高扭矩、高精度的定制化加工解决方案,应用于生产电池托盘和异形、曲面特征的车架等一体化压铸部件。
  航空航天领域检测技术:随着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其检测手段的自动化需求日益迫切。复杂型面的表面缺陷检测在国内外都属于起步阶段。超声波自动探伤检测设备目前都被国外厂家垄断。随着国家政策性的国产化要求及国外的禁运,这一领域的国产替代成为了亟待填补的一项空白。公司对航空航天关键零部件高精度的自动化检测装备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并应用,目前已储备有包括航空发动机毛坯件视觉检测技术、航空发动机叶片在机测量技术、飞行员头盔视觉测量技术、导弹挂架在线测量技术、二维轨迹跟踪测量技术、推力杆自动检测技术、转向器总成柔性测量技术等。同时,公司掌握在线、无损、高速、高精度检测技术,能提供基于5G的智能装备,可应用于更多相关领域。
  氢能源领域技术布局:在氢能源领域,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积极与中、日氢能源领域先行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研讨,在氢能源领域“制”、“储”、“运”、“加”的四大环节中,充分论证加氢站运维相关技术的成熟性和可行性,推进公司在包括站内制氢的加氢站建设领域的部署。公司紧密参与在加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发电)解决方案中相关技术的引进、提升和应用,作为公司在氢能源领域装备的技术储备。
  智能物流领域技术布局: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底盘系统也迎来了从传统底盘、电动底盘再到智能底盘的技术变革。公司积极研讨商用车空悬底盘系统领域的技术合作和实施,为进入商用车底盘智能化应用做准备。
  敏捷工厂、数字工厂建设技术布局:随着工业与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合,传统的工业体系正在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工业体系转型。敏捷工厂、数字化工厂作为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效手段,将成为未来工厂的发展趋势。公司结合自身高端装备设计集成的技术优势,围绕着高端制造客群,以局部敏捷工厂的建设为中心,以客户自动化生产项目需求为载体,不断扩展敏捷工厂的搭建和完善。结合敏捷工厂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搭载数字化管理体系,布局并逐步落实数字化工厂,为自动化工厂做应用积累和技术沉淀。
  3、可持续的研发体系
  机制: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的发展理念,制定了《科技成果及创新奖励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产品研发管理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激励和保护技术创新和转化。
  人才:在现有业务和技术基础上,公司通过引入特定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保持对核心技术的迭代更新,保障技术水平的先进性。
  资源:公司持续对市场需求和技术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为研发课题的立项提供支撑,保证技术方向的市场准确性;公司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项目数据及经验能为技术攻坚提供有力保障;公司布局的全球产业资源,使得公司能快速感知国际先进的技术应用案例,实现技术引进及本地化改造的能力。公司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优秀企业资源充分交流合作,包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以及在一体压铸、氢能源等领域国内外优秀的企业交流,探索高层次的综合性技术合作机制,加大新市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发展力度,实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动向,多角度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并在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下建立“国环信邦环保智能装备研究中心”。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为企业研发创新注入发展活力。
  目前,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高质量的业务伙伴
  高端装备客户:公司的下游合作伙伴,多为高端装备密集型企业,大部分为汽车制造及供应链相关头部企业。其对于产品的技术、质量和工期等方面要求较高,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有严格的标准。公司凭借出色的工艺设计能力和技术保障、丰富的项目经验、优异的产品稳定性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与丰田、日产、E.MAGNA、GM、广汽、比亚迪以及部分有高精度生产检测要求的产业链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实现了全球化业务布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公司契合下游应用领域智能化、个性化、差异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满足客户高标准的前沿技术要求,得到客户在品质、管理等方面的高度认可。
  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头部供应商:公司的上游合作伙伴,主要是工业机器人及相关的核心零部件头部厂商,包括ABB、KUKA、FANUC、YASKAWA、SIEMENS、PANASONIC、ESTIC、URYU、TOHNICHI、ENDO等企业。公司与上述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有力地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将国际水平的设备技术引进至国内,并不断提升自身集成技术的先进性。
  5、国际化的发展布局
  公司一贯秉承着“开放、增值、共赢”的合作态度,以全球化发展视野,长期进行着国际化的布局,推进国内、国际技术交流与市场合作。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公司有着成功的海外并购经验,通过市场带动资本、资本驱动市场的双引擎,实现国际化良性发展循环。
  中外合营:公司与日本上市公司ESTIC(ESTIC CORPORATION,证券代码为 6161)合资成立上海艾斯迪克,在电动组合扳手、电动拧紧装置、伺服压装、轴承组装机、雕刻机等汽车制造专用设备方面进行市场和技术合作。通过中、日合营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分红,成功实现了资本、市场、技术的良性发展循环。
  海外收购:公司收购的海外子公司日本富士,成立于 1961年,长期以来服务于日本丰田、日本铃木、日本五十铃等世界知名车企,具备深厚的项目经验积淀及技术优势。日本富士借助公司的资源支持,充分发展了销售渠道,拓展了境内、境外客户资源,实现了业务规模的增长及经营业绩的改善;公司亦通过日本富士在日本汽车厂商中的影响力,提升了获客渠道、获客能力及市场影响力。公司与日本富士建立了定期人员交流制度,日本富士定期委派技术专家对公司及其子公司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公司亦委派员工前往日本富士参与业务现场工作,积累技术经验。公司充分利用日本富士丰富的优质项目经验及先进的设计制造理念,一方面获得了日本富士多年形成的优质项目经验、技术窍门、技术文档资料等,另一方面将其国际经验与国内市场需求相结合加速形成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收购日本富士以来,公司通过日本富士取得了包括斯诺浦(英国)、E.MAGNA(加拿大)、那电久寿、丰田通商、株式会社进和、日本五十铃、三菱自工等重要客户。公司通过日本富士在海外开展业务,业务延伸至泰国、墨西哥、印度、英国、南非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业务渠道。
  香港控股平台:公司将全资子公司香港恒联作为面向海外建立资本合作的主要投资控股平台。上述对日本富士的成功收购,就是通过香港恒联进行收购完成控股。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公司继续充分发挥香港恒联这个海外投资平台的优势,寻找国际化的资本和产业合作。
  国际化范围:公司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会积极寻找优质的合作资源,包括优质的企业、优质的人才、优质的技术、优质的市场、优质的客户等,作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的重要补充。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819.07万元,同比下降9.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41.25万元,同比下降34.81%。主要原因如下:
  1、受下游海外客户的影响,部分项目未在报告期验收,2023年公司总体营业收入出现波动;
  2、公司布局控股的铝型材CNC高速机加业务处于产能建设阶段,人员、产线及附属设施折旧的成本费用增加;
  3、公司在产能提升、技术研发、数智化建设等领域进行投入,以及国际汇率市场波动影响,期间费用有所增加。
  具体而言,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持续强化研发创新优势,探索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
  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开展包括 3D 定位追踪系统、OGS 可视化作业指导系统、5G 移动质检机器人、螺丝锁付机器人等在内的多项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活动,持续强化公司研发创新优势。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注重技术积累和知识管理,建立了完善的知识库和技术平台,促进内部技术共享和创新合作。在外部资源方面,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利用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发项目,共同探索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公司与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遨博机器人”)联合建立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充分利用遨博机器人丰富的工作半径选择等优势、以及自身在设计集成领域的项目经验及技术储备,在拧紧、涂胶、视觉检测等多个领域导入协作机器人,不断探索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当前,公司协作机器人相关应用级产品及成套装置已逐步向市场输出,在汽车、航空领域已有小批量客户,具体合作研讨亦有序进行之中。
  (2)紧扣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拓展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铝型材因贴合汽车电动化、轻量化及一体化的升级需求,铝型材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发动机、悬挂系统扩展到车身结构、电池托盘等关键部件,铝型材机加工市场需求随之增加。同时,汽车行业对铝型材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强度、耐腐蚀性和加工性等,铝型材加工企业需要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积极探索与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合作模式,以充分利用这一市场趋势带来的正面影响。公司对此积极推进对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异形部件的 CNC 技术方案,通过收购珠海景胜提供高加速度、高扭矩、高精度的定制化加工解决方案,积极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公司在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下建立“国环信邦环保智能装备研究中心”,向环保装备领域拓展业务覆盖半径,并已完成相关业务合作的初步洽谈;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公司积极与中、日政府及氢能源领域企业交流研讨,充分论证加氢站建设运维方案的可行性,推进在加氢站建设领域的部署。
  (3)持续夯实数智化发展基础
  伴随着数智化技术逐步发展和成熟,数智化发展在企业提升竞争力、加速创新、优化运营效率等方面影响越发显著。公司以数据作为数智化发展的核心资源,以募投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管理变革,探索建设数字化管控中心等新型数字化组织。
  在具体实施上,公司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整合业务系统,建设敏捷化辅助决策、精益化运营管控、数字化产品开发等平台,解决“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问题;探索建设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借力前沿技术创新设计方法、提高设计效率、优化设计质量,提升数智化技术在复杂系统设计、故障诊断与分析及动态调度与资源优化的应用程度。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坚定地秉承“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水准的高端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紧紧围绕“高端装备”主题,依托多年积累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利用和突破新技术进行相关多元化领域的拓展,扩大公司产品及业务范围,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为智能制造发展赋能。公司不断延伸业务覆盖的广度及深度、不断探索技术的先进性、转化性和应用性。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市场战略、技术战略、人才战略和发展必然趋势的绿色战略。
  市场战略:公司在初创时以智能制造工具配件的贸易类业务切入汽车智能制造市场,沿着“贸、工、技”的路径发展,从提供贸易服务到提供集成设计服务。随着公司在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化,公司逐步拓展至航空航天装备、环保装备以及其他智能制造应用领域。
  技术战略:随着公司向着成为具备高水准的设计、制造的高端装备集成商方向进行前进,公司与日本上市公司ESTIC合资成功运营合营公司、成功收购日本富士总装株式会社,融合中日的技术优势、广泛客户群和海外项目管理运营经验等优质资源,进一步强化技术优势,拓展业务区域以及丰富客户体系,充分发挥了技术战略对市场战略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人才战略: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应用趋势,公司持续在核心人才战略进行规划和部署,通过持续检视和完善人才的“选”、“用”、“育”、“留”机制,建立相应的招聘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发展体系、激励体系,进行人才的吸引、贡献和储备,为市场、技术、可持续发展做人才的部署。
  绿色战略:公司深谙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绿色健康的发展路径。公司在开发、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结合技术的市场化不同阶段,积极探索绿色健康的发展之路,包括降低能耗、清洁化的应用。基于绿色战略,公司积极研讨氢能源技术的成熟度、可行性和落地方案,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清洁能源的普遍应用。
  公司的四大战略,贯穿体现于公司的技术沉淀、竞争优势、发展规划和经营计划中的具体部署。
  未来,公司将继续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国际化定位,利用已拥有的体系化的、自主核心技术和竞争实力,和众多优秀的合作伙伴,向氢能源、智能物流、敏捷工厂、数字工厂等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发展。
  2、经营计划
  围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伴随着下游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生产厂商投资意愿的逐步增加,公司积极开展以下经营计划,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1)拓展部署新能源领域
  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公司通过引进优质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持续强化研发创新能力,满足各类客户群体向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实现与新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市场空间规模。
  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公司发挥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优势,推进客户的转型新需求,助力客户建设新能源汽车制造工厂。通过包括电池PACK线、壳罩包生产线、新能源N点管理系统等综合技术设计、服务及应用,强化与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新能源汽车部件的机加领域:新能源汽车时代,对电动化、轻量化及一体化的升级需求,为汽车一体化压铸异形部件的后续加工带来新的技术要求和挑战。一体化压铸在目前主要分为车身一体化压铸和电池一体化压铸。公司推进对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异形部件的CNC技术方案,提供高加速度、高扭矩、高精度的定制化加工解决方案,应用于生产电池托盘和异形、曲面特征的车架等一体化压铸部件。
  氢能源领域:氢能源在目前作为新型能源的重要课题之一。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中国各省市出台的“十四五”涉及氢能的规划中,到 2025年计划建设 1168座加氢站,到2035年计划建设 2309座加氢站。在氢能源领域,日本具备着一定的技术优势。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积极与中、日政府及氢能源领域企业交流研讨,在氢能源领域“制”、“储”、“运”、“加”的四大环节中,充分论证加氢站建设运维方案的可行性,推进在加氢站建设领域的部署。
  (2)拓展布局新市场
  商用车智能线控底盘:随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底盘系统也迎来了从传统底盘、电动底盘再到智能底盘的技术变革。公司积极研讨商用车空悬底盘系统领域的合作和实施,为进入商用车底盘智能化应用做准备。
  (3)拓展布局智能制造
  导入协作机器人:目前自动化生产线中,普遍使用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通常是大型的机器人,具有高负载、高精度和高速度等特点。工业机器人通常需要在固定的机械臂下进行生产制造。由于它们的速度较快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其进行隔离和保护。相比之下,协作机器人则具有更高的人机协作性和安全性。协作机器人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和人员,并通过多种传感器实现与人类工作人员的安全协作。这避免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工作中对人类工作人员造成的伤害风险。这种安全性也意味着协作机器人能够更加灵活地与人类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任务,无需在安全围栏内单独运行,这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在很多生产场合下,需要人工参与到生产过程。公司积极研究导入协作机器人,为大量人机共同协作的生产场景带来更多的自动化应用。
  搭建敏捷工厂、布局数字工厂:随着工业与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合,传统的工业体系正在朝向自动化、智能化工业体系转型。敏捷工厂、数字化工厂作为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有效手段,具有缩短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的作用。根据中商情报网统计数据,到2025年,中国数字工厂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 1.4万亿。公司结合自身高端装备设计集成的技术优势,围绕着高端制造客群,以局部敏捷工厂的建设为中心,以客户自动化生产项目需求为载体,不断扩展敏捷工厂的搭建和完善。结合敏捷工厂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搭载数字化管理体系,布局并逐步落实数字化工厂,为自动化工厂做应用积累和技术沉淀。
  (4)细化布局国际化运营
  公司一贯秉承着“开放、增值、共赢”的合作态度,以全球化发展视野,利用全球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有序推进发展战略的执行及落地。公司通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的布局,以技术驱动、以产能输出,拓展全球化业务。结合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日本先进汽车制造技术的积累、氢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向各国市场有针对性输出公司的产能,寻找国际化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5)强化技术竞争优势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对自身研发体系的建立健全,依靠对行业领先技术的持续追求,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运用于主要业务及产品。在现有业务和技术基础上,公司通过引入特定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保持对核心技术的迭代更新,保障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同时,公司与高校、研究机构、优秀企业充分交流合作,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以及在一体压铸、氢能源等领域国内外优秀的企业交流,探索高层次的综合性技术合作机制,加大新市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发展力度。
  (6)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
  公司将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储备放在第一位,公司通过引入特定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发掘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人才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为公司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核心骨干,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同时,公司将结合企业需要和员工现状,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不断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实际业务技能。此外,公司将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维持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促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实现员工素质与公司的共同发展。
  3、可能面临的风险
  (1)下游行业景气度下降的风险
  目前公司业务主要来自于汽车制造行业,因此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与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及景气程度相关。汽车的生产及销售受宏观经济影响,当经济环境整体向好时,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经济行为趋向扩张,消费者购买力以及对汽车的需求将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若未来全球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不及预期,将对汽车行业的整体景气度带来不确定性。虽然公司销售收入与汽车销量无直接正相关关系,且因上游产线集成行业当年度执行的项目一般为下游汽车企业以前年度的产线更新或新建需求,但汽车企业的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因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情况对当前产线更新、新建计划收缩调整,将影响产线集成企业后续年度的订单获取及项目验收。汽车销量短期下滑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较大短期波动,但若汽车销量持续大幅下降,将会对汽车行业整体景气度带来负面影响,从而间接对公司的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技术应用范围,积极抓住汽车制造厂商的升级、改造、和建厂的投资机会。此外,公司将布局除汽车制造行业领域外,大力拓展将公司的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等智能制造应用领域,同时积极研讨论证氢能源领域的方案和部署,借此拓展汽车领域外的行业覆盖,降低单一行业景气度下降的风险。
  (2)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专注于与工业机器人相关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及成套装备等的设计、研发、制造、装配和销售。目前,汽车制造行业是自动化程度最高、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下游行业之一。汽车制造行业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特点,行业集中度较高。若公司拓展汽车制造行业外的业务不及预期,则对公司降低客户集中风险及扩张市场规模会形成一定制约。
  应对措施:除汽车制造行业中传统燃油车领域外,公司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并将技术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智能装备应用领域,同时积极研讨论证氢能源领域的方案和部署,借此拓展传统汽车领域外的客户群体,降低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3)存货减值的风险
  公司对工业自动化集成项目业务采用终验法确认收入,该类业务具有定制化、金额相对较大、工期相对较长等特点。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存货余额主要为工业自动化集成项目形成的未验收资产。公司在每年末对公司存货进行了减值测试,并审慎计提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未来其他未验收资产形成的在产品有可能存在发生存货跌价的风险。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项目类型及业务矩阵进一步丰富,公司存货将相应增加。虽然公司主要根据客户项目订单安排采购和生产,但如果未来客户的生产经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竞争加剧使得产品滞销、客户生产管理不善等,可能导致项目无法按期交付,进而带来存货减值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的存货余额主要为工业自动化集成项目形成的未验收资产。公司通过严格的客户信用资质评估,识别并设定相应的信用管理政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严格跟踪项目合同的执行和交付,避免不可控的项目周期;同时,对于新市场、新业务、新客户的拓展,公司通过对应的信用管理政策,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减少存货减值的风险。
  (4)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的业务分为境内业务和境外业务两部分:就境内业务而言,境内主体的原材料主要来自于日本,日元对人民币贬值会降低公司境内业务的采购成本,境内主体的经营受益于日元贬值;就境外业务而言,公司的日本子公司的本位币和主要结算货币为日元,在日常经营中,不因汇率波动而对日本子公司的经营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但如果因汇率波动造成日元实际购买力变化,则会对日本子公司的经营造成间接影响。另外,公司的本位币为人民币,合并报表以人民币计量,汇率波动会影响到境外子公司的财务报表及在手外币折算至人民币的金额,对以人民币计量的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产生账面上的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及境外子公司拥有“双本位币”的先天优势,可以选择不通过结、购汇完成日常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的波动对公司的经营不造成直接影响。为规避汇率波动对两地本位币的实际购买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公司根据汇率波动的预期,选择购入合适的币种,避免或减少结、购汇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在汇率波动中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保值工具,对冲汇率波动在合并报表过程中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对账面价值的部分负面影响。
  (5)政治与外贸风险
  境外的政治格局、社会稳定不同,关税、外贸政策也不同,尤其是目前全球复杂的政治与外贸环境,对各国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外贸政策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若境外市场的政治稳定性、外贸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将对境外子公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三地的经营布局,发挥公司的国际化布局带来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经营渠道完成国际业务,规避国际间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6)技术应用未能产业化的风险
  为了保持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情况不断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发展到应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现象。由于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技术研发为了保持行业技术的领先地位,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情况不断开展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发展到应用转化有一定的滞后现象。由于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技术及产品发展趋势判断失误以及技术成果转化不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新技术未能转化应用或产业化程度无法如期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对于技术发展到应用转化的滞后现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计划,将该转化滞后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不可控的技术转化风险。
  (7)核心技术被国际、国内市场其他先进技术替代或淘汰的风险
  公司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对自身研发体系的建立健全,依靠对行业领先技术的持续追求,掌握了核心技术,并运用于主要产品。核心技术均属于行业内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范畴。因科学技术迭代变革较快,如不能保证技术革新进程,公司的核心技术仍存在未来被国内、国际市场其他先进技术替代、淘汰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其他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能力,同时积极研讨论证氢能源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应用。公司一贯用发展的眼光前瞻性地规划布局公司的技术发展及技术应用,以此保持公司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降低核心技术被替代或淘汰的风险。
  (8)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处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是集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行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经验的高技能、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多年以来,公司已搭建结构稳定且具备丰富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相关经验的技术人才队伍。尽管公司一贯重视并不断完善技术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但由于优秀的技术人才是市场激烈争夺的对象,公司面临一定的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通过持续检视和完善人才的“选”、“用”、“育”、“留”机制,建立相应的招聘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发展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人才的吸引、贡献和储备,减低技术人才流失的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