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从事医疗器械的分销和直销业务,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提供仓储物流配送、流通渠道管理、流通过程信息管理以及医院SPD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 产品类型:

    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骨科材料、神经外科材料、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口腔材料

  • 产品名称:

    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 、 骨科材料 、 神经外科材料 、 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 、 口腔材料

  • 经营范围:

    医疗器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经济信息咨询(不含行政许可的项目);承办展览展示活动;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仓储服务;销售I类、II类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计算机信息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软件开发;市场调查;企业管理咨询;健康管理;健康咨询(须经审批的诊疗活动除外);销售第III类医疗器械。(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销售第III类医疗器械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6-16 
业务名称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非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销量(个) 39.88万 31.86万 31.75万
口腔材料销量(个) 747.94万 808.14万 656.97万
血管介入治疗类材料销量(个) 187.91万 149.70万 92.30万
其他产品销量(个) 1052.67万 488.04万 658.76万
神经外科材料销量(个) 32.64万 36.71万 30.87万
骨科材料销量(个) 86.09万 104.03万 120.18万
合计销量(个) 2147.13万 1618.47万 1590.82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22%
  • 客户一
  • 国药控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
  • 泰康人寿或泰康保险控制的主体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98亿 2.04%
国药控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
1.54亿 1.54%
泰康人寿或泰康保险控制的主体
1.37亿 1.41%
客户四
1.11亿 1.14%
客户五
1.06亿 1.0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0.1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6.29%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0.14亿 33.85%
供应商二
5.98亿 6.72%
供应商三
5.32亿 5.98%
施乐辉医用产品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5.29亿 5.94%
供应商五
3.38亿 3.8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5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94%
  • 郑州市中心医院
  •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与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有
  •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 河南省人民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郑州市中心医院
2.07亿 2.57%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与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有
1.29亿 1.61%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7513.38万 0.94%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7414.34万 0.92%
河南省人民医院
7236.42万 0.9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0.6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3.19%
  • Boston Scientific Co
  •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 雅培医疗用品(上海)有限公司与雅培贸易(
  • 天津瑞奇外科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尼科医
  •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Boston Scientific Co
20.35亿 36.64%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6.60亿 11.88%
雅培医疗用品(上海)有限公司与雅培贸易(
5.64亿 10.15%
天津瑞奇外科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尼科医
4.93亿 8.88%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3.13亿 5.6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48%
  • 郑州市中心医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郑州市中心医院
2.80亿 3.5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02亿 1.27%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7556.16万 0.94%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7392.59万 0.9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6830.81万 0.8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8.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5.68%
  • Boston Scientific Co
  •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 雅培医疗用品(上海)有限公司与雅培贸易(
  •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 天津瑞奇外科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尼科医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Boston Scientific Co
17.37亿 33.85%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9.87亿 19.23%
雅培医疗用品(上海)有限公司与雅培贸易(
4.54亿 8.84%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3.57亿 6.96%
天津瑞奇外科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尼科医
3.49亿 6.8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12%
  • 郑州市中心医院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郑州市中心医院
2.42亿 3.5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4亿 1.80%
上海淡泉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8827.16万 1.28%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6504.56万 0.94%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4148.78万 0.6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1.6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1.66%
  • Boston Scientific Co
  •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 捷迈(上海)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LDR
  • 蓝威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Boston Scientific Co
13.44亿 30.44%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与常州市康辉医
7.13亿 16.14%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德国贝
5.91亿 13.38%
捷迈(上海)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LDR
2.61亿 5.90%
蓝威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2.56亿 5.8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27%
  • 上海淡泉医疗器械中心与北京中天百慧科技发
  • 上海国创医药有限公司
  • 北京佳世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江西同恒祥医
  • 上海德陆经贸中心与江西邦意生物科技有限公
  • 上海寅开贸易中心与上海共享贸易中心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淡泉医疗器械中心与北京中天百慧科技发
9153.35万 4.18%
上海国创医药有限公司
4087.90万 1.87%
北京佳世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江西同恒祥医
3747.58万 1.71%
上海德陆经贸中心与江西邦意生物科技有限公
2782.14万 1.27%
上海寅开贸易中心与上海共享贸易中心
2697.71万 1.2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5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9.93%
  • 波士顿科学
  • 美敦力
  • 捷迈邦美
  • 史赛克
  • 贝朗医疗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波士顿科学
8.65亿 35.30%
美敦力
6.34亿 25.88%
捷迈邦美
1.74亿 7.12%
史赛克
1.62亿 6.62%
贝朗医疗
1.23亿 5.02%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  报告期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速推进,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支持和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国内市场需求强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经营表现稳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在市场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行业中生产和经营企业总数保持增长势头。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测算,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预计为 1.31万亿元,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3.2万家,同比增长13.77...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概况
  报告期内,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加速推进,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支持和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国内市场需求强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经营表现稳健,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在市场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行业中生产和经营企业总数保持增长势头。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测算,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预计为 1.31万亿元,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3.2万家,同比增长13.77%。在政策方面,作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医疗器械行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加快创新,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 8月,《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强调:要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2023年9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医疗器械管理法》列入立法规划项目,使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在政策支持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行业产业链也逐渐成熟。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持续深入推进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保覆盖范围及深度提升、人口老龄化深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增加,医疗机构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有所提升,全国的诊疗总人次稳步上升,进而持续释放国内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及临床使用需求。政策和需求共同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 9,83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
  2、高值医用耗材行业发展概况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卫生投入的持续增长,支付能力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加之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利好,越来越多的需求被释放,推动了高值医用耗材产业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3)》中显示,2022年我国高值医用耗材市场规模为1515亿元,同比增加3.48%。
  高值医用耗材作为医疗器械领域快速增长的细分领域,主要受人口老龄化、居民支付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影响。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老龄化报告》对老龄化社会的分级标准,我国即将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以前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对高值医用耗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也是驱动高值医用耗材行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新的诊断技术、手术器械、植入材料等的出现,提高了医疗效果和质量,推动了高值耗材市场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医保政策的改革对行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举措使更多的患者获得了高值耗材的覆盖和报销,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长。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规范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发布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就提到了完善高值医用耗材全流程监督管理和价格形成机制,以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此外,政策集采对高值耗材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人工晶体集采为例,通过集中采购和谈判,政府可以获得更好的价格和采购条件,降低医疗成本。对高值耗材企业而言,政策集采为高值耗材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对那些能够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企业而言,可以带来长期稳定的订单。
  3、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发展概况
  2023年,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深化,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持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在医疗器械产业链中,商业流通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链接器械生产厂商和医疗机构的“桥梁”。新医改政策的支持、政府持续投入、城市化率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等驱动因素,激发了巨大的医疗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因素也为我国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专业配送网络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1)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集中带量采购及“两票制”等政策简化了医疗器械的流通环节,压缩了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传统多级经销的流通层级逐渐趋于扁平化,器械流通行业整体向集中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到:“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在此背景下,拥有广泛市场覆盖、高效管理能力和高质量服务的规模型器械流通企业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巩固其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利用规模优势和管理优势降低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能。
  (2)信息化应用不断增加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及信息化管理理念在器械流通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帮助实现了医疗器械的精益化和可追溯化管理。借助信息化管理,上游生产厂商可及时了解下游流通环节中的产品库存、终端医院的使用情况等,帮助生产厂商及时调整市场战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帮助经销商降低库存压力和采购成本。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信息系统的使用可提高分拣、配送的速度和准确性,配送全程的物流信息可视、可控,减少了配送产品丢失的情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国科恒泰致力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领域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目前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的分销和直销业务,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提供仓储物流配送、流通渠道管理、流通过程信息管理以及医院SPD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1、主要产品
  公司主营医疗器械产品的分销与直销业务。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妊娠控制;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简单可以划分为高值医用耗材、低值医用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四大类。本公司以高值医用耗材领域为切入,逐渐向医疗器械全细分领域市场拓展。
  目前公司销售业务所提供的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主要包括:
  2、具体服务
  (1)仓储物流配送服务
  医疗器械流通企业,其运营模式与医药产品流通行业颇为相似,发挥着连接上游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与下游经销商以及终端医疗机构的作用。在销售环节中,这些企业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通过构建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以及规范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医疗器械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显著提升了流通效率。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也带来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2)渠道管理服务
  公司采取一站式产品分销平台模式,集约化承接多家生产厂商渠道管理职能,提供经销商“准入、运营管理、退出”全生命周期的渠道管理服务,解决了生产厂商销售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个经销商客户,沟通效率低下,信息收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的痛点。
  (3)信息管理服务
  在医疗器械传统的多级经销模式下,经销商规模较小,信息建设投入不足,导致上下游信息不通畅,难以满足现代化全过程供应链管理及质量监管要求。
  公司致力打造医疗器械数字化供应链,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核心运营模块,截至2023年12月31日,获得了发明专利 6个;35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信息系统采取面向服务架构(SOA)的总线集成模式,搭建企业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层服务体系,采用甲骨文(ORACLE)中间件产品,并以ORACLE ERP系统作为核心运营系统,建设了订单管理系统(OMS)、物流仓储管理系统(WMS)、物流工具管理系统(IMS)、物流配送运输管理系统(TMS)、质量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税务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实现了业务全流程端到端的全面一体化及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的整合,并满足了全流程可视化及可追溯,提高了公司整体运营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业务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决策支持。
  (4)医院SPD运营服务
  近年来,医用耗材供应链延伸服务(SPD)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认可并引进, SPD 模式以医院的医用物资管理部门为主导、以物流信息技术手段和智能设施设备为工具,让全院的医用物资在供应商、医院仓库、科室、患者之间实现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在医保总额预付、医院耗材零加成及DRGs付费模式的多重政策要求下,药品和耗材逐渐内化成为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医疗机构自身降低药品及耗材采购价格、控制医疗成本的动力逐步加强。2019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推行医用耗材集中配送供应商遴选及医用耗材供应链服务项目,遴选少数几家产品线丰富、实力雄厚、经营能力强的流通企业集中提供医用耗材供应链服务,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分工,保障医院医用物资供应及时、安全;能够实现对供应链的最优化,显著降低耗材器械采购成本、物流成本、仓储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
  公司依托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的仓储物流网络、专业的精准配送服务能力搭建了“SPD平台数据+智能硬件”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医院SPD项目。
  综上所述,公司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将现代供应链服务延伸到医院一级库、科室二级库的供应链使用末端,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闭环。此项服务模式,首先帮助医院实现了医院与供应商、配送商在采购订单、物流配送、消耗结算、开票支付等整个供应链环节的一体化协同,有效提升了医院供应效率和运营水平、降低了院内库存和运营成本。其次,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了全程实时的合规监管数据。第三,通过医院 SPD运营服务的实施,提升了公司与终端医院的合作黏性,促进了与上游生产厂商的更深入合作,进一步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的核心竞争力。
  (二)公司市场地位
  公司以“一站式产品分销平台 +院端服务平台 ”为依托,自成立以来保持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包括波士顿科学、美敦力、施乐辉等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固定合作伙伴,产品线覆盖骨科、心脏、神经外科、消化系统、口腔等多个科室。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68个城市设有125家分、子公司,服务网络遍及全国主要城市,2小时配送半径覆盖全国80%以上的三级医院,2023年手术配台全年超过16万台,且中标河南、内蒙古、湖北等多家医疗机构的集采集配及供应链延伸服务项目。公司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 8个城市设立有 9个三方仓,公司通过三方仓储配送网络能够有效对接上下游资源,完成自己的通路建设,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从整个供应链条上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强化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
  公司致力打造全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通过对流通环节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形成全程可追溯的信息管理系统,打造一个服务于行业生态链的全新数字化生态平台,赋能于行业生态中的生产商、经销商、服务商、医院、保险机构及医生等市场参与者,提供完善的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上下游供应商及客户的业务黏性。
  公司“一站式产品分销平台+院端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得到上游生产厂商与终端医疗机构的认可,公司营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地位逐步提升。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上游生产厂商的代理品牌及产品线,下游进一步提高对终端医疗机构服务覆盖的深度及广度,以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公司在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市场地位。
  2019年公司在国家发改委、中物联协会举办的“中国医药仓储企业50强”评比中排名第十一位;在中国动脉网评选“中国创新器械榜TOP100”中排名第六位;获得中物联举办的2018-2019年度医药供应链“金质奖”十佳供应链企业;荣获公安部颁发“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认证”;公司数字化供应链生态平台荣获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的“2020医疗器械供应链“美鼎奖”-优秀产品应用案例”;2021年公司在中物联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企业百强”中排名第九位;获得北京市经信委颁发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资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2022年公司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颁发的“2022医疗器械供应链‘美鼎奖’年度企业 ”荣誉称号。2023年,公司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评选为《体外诊断实际温控物流服务规范》行业标准达标企业,并荣膺“中国医疗器械SPD运营服务商重点企业TOP30”和“中国医疗器械商业重点企业TOP50”。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系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领域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与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合作,对生产厂商授权产品进行销售并在销售过程中提供仓储物流配送、流通渠道管理、流通过程信息管理以及医院SPD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
  公司盈利来源为在医疗器械销售过程中所提供的综合服务产生的附加价值,具体体现为本公司产品购销价差。
  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大信息系统投入,打造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契合行业政策变化、市场发展趋势,持续延伸服务链条,进一步提高公司在产业链中的渠道价值,进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2、采购模式
  (1)主要原材料及供应情况
  公司作为医疗器械的综合服务商,主要采购医疗器械中的高值医用耗材产品。目前,公司主要供应商为波士顿科学、美敦力、雅培、施乐辉、山东威高、天津瑞奇等国内外医疗器械生产厂商。
  (2)与生产厂商合作模式
  公司综合考虑下游经销商销售情况、库存水平、未来销售预期及生产厂商商业指标等因素,制定采购计划。公司业务部每月与生产厂商沟通,了解生产厂商下月对产品销售、返利等相关安排;公司运营部门根据该等商业指标,结合对公司库存情况的分析和下游经销商未来需求情况制订采购计划。同时,采购计划的制订遵循耗材分类原则,对采购耗材按照轻重缓急分为不同的等级,参考公司库存结构、库存月数、效期考量等综合指标,对重点物料或急需物料要确保优先安排采购,对于部分通用性较强的耗材,则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超前采购。
  3、销售模式
  公司充分考虑各类医疗器械的产品特点、经销商实际情况、生产厂商营销需求等因素,灵活采取分销、直销并存的销售模式,具体如下:
  (1)分销模式
  分销模式指公司向经销商开展销售行为,该等经销商通常直接面向终端医疗机构。分销模式具体可细分为批发、长期寄售及短期寄售三种模式,均属于买断式的销售业务。
  1)批发模式
  在批发模式下,公司直接向二级经销商进行医疗器械的买断 式销售,主要采用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即公司通常在收到客户全额预付款后才进行发货。同时,根据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公司在按照合同约定向经 销商交付商品,并取得客户签收后确认销售收入。
  2)长期寄售模式
  长期寄售模式下,公司与经销商签署长期寄售合同,将医疗器械寄存于医院 或经销商仓库,医院或经销商根据实际需求,从仓库中随时自行取货使用。经销商按照合同向公司支付长期寄售押金,每完成一个销售周期,经销商根据消耗情况在系统中向公司上报销量并由系统生成销售清单,公司根据销售清单确认收入。与批发模式相比,长期寄售模式显著减小经销商资金占用压力,实现经销商零库存或小库存,帮助小型经销商顺利跨过进入生产厂商销售体系的门槛;对于生产厂商而言,长期寄售模式有助于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将产品通过经销商向偏远地区渗透;对于医院、患者而言,长期寄售模式又满足了快速、及时获取手术用高值医用耗材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治疗的及时性。
  3)短期寄售模式
  在短期寄售模式下,公司将库存产品存放于各地分子公司仓库,当医院需要 进行手术时,向经销商发出配送指令。经销商通过电子订单系统向公司提出需求,由公司工作人员(或经销商自提)向医院配送相关产品及配套工具。手术完成后,公司工作人员或经销商对手术中所实际耗用的耗材数量进行清点,整理配套工具及未使用的耗材,将其重新入库。公司与经销商核对耗用明细后,经电子订单系统进行实际销售情况确认。
  (2)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指国科恒泰或其分子公司直接向终端医疗机构进行销售。随着耗材“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的逐步实施,依托公司较强的资金实力、一体化的运营能力、遍布全国的仓储物流及配送服务网络以及与各生产厂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将逐步承担起医疗器械流通环节中对终端医疗机构的销售配送职能,面向更多终端医院客户进行销售。
  公司直销模式划分为平台直销、院端直销,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同时,公司利用多年高值耗材配台、跟台等院端服务的业务积累,在院端配送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手术跟台、医疗设备服务和其他院内服务多类型服务,并通过信息化、线上化的管理手段,为院端服务提效降本。
  (四)业务驱动因素
  1、产业政策驱动因素
  在“带量采购”和“医疗反腐再升级”等医疗政策改革推动下,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科恒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同时医改政策的推进也是国科恒泰业务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2023年3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到“扎实推进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2023年 7月,体制改革司发布《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其中提到“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2023年,医药行业反腐集中整治力度不断加强。7月6日,国家卫健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启动为期一年的全国医药腐败问题集中整治。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动员会提到: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受贿行贿一起查”。12月 1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和《医院巡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启动新一轮大型医院巡查,并对医院巡查对象、重点内容和程序予以明确。
  2、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聚焦行业,医疗行业具有“保民生”和“高科技”两大属性。从民生属性来看,医疗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习近平主席也指出“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再次强调了医疗卫生行业重大民生工程的地位。从科技属性来看,习主席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会议中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医疗作为高科技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将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卢忠在解读《2023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报告》时指出,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持续高增长,发展质量迈向新高度,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国际竞争力提升新水平,展现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强大韧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但受益于庞大的国内需求,多年来始终呈现高位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医改深入,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化、健康意识提升及医保制度完善,消除了人们对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顾虑,促进了医疗市场扩容。作为医疗服务关键一环,医疗器械市场将明显受益,持续增长趋势显著。
  近几年,两票制、集中采购、DRGs/DIP等医疗器械政策不断加码,加速了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的变革,医疗器械供应链集中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医械政策的改革方向。
  3、创新的模式驱动
  (1)创新的商业模式
  公司借鉴海外医疗器械流通行业的发展经验,以高值医用耗材业务为切入点,基于 “短链+数字化赋能”的设计理念,依托自身专业服务,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在国内创新性的打造“一站式产品分销平台和院端服务 平台”,合理压缩流通环节,提高医疗器械流通过程的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及 规范化水平,提升行业交易效率,降低渠道运营成本,并通过持续的信息化平台 建设实现流通过程中“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为本行业提供从生产厂商到手术室的一站式供应链服务,解决了过去传统经销商服务中,“多、小、散、乱”的问题 ,确保带量采购后医疗器械临床供应的稳定性,成为国家医改政策落地的抓手和条件保障。同时,提升生产厂商的渠道控制力、降低渠道运营成本、满足医疗救治的时效性和精准配送的要求,协助监管机构逐步实现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要求。
  (2)统一的集团管控体系驱动
  公司通过集团化统一管控,在全国搭建了高效、协同的医械供应链服务网络,公司在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124个物流分仓,形成了2小时送达全国80%以上三级医院的双向物流服务能力,特别是对时效性和复杂性极高的骨科手术,公司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手术配台服务,2023年全年手术配台超过16万台。
  (3)强大的数字化供应链能力
  公司自主研发了信息系统核心运营模块,形成业内领先的信息管理系统。内外部信息平台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了业务全程可视化与全程追溯,提高了业务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满足产业链条各方参与者日常经营管理需求、业务开展需求。降低了生产厂商、经销商的信息管理成本的同时,亦可满足主管部门全过程可追溯监管需求。
  公司打造的医疗器械供应链数字化生态平台根据业务经营的实际经验及产业链参与者包括上游生产厂商、渠道商、终端医疗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及患者等 多方需求自主开发完成,公司开发的供应链数字化生态平台贯穿于公司业务开展的全流程,实现了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全链追溯及供应链系统 CPFR 功能,对公司业务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及信息化的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在医疗器械企业利润压缩,经销商销售动力减弱,终端市场控制风险上升, 公司推出数字化核心产品“聚械通”,为生产企业提供了一套MTL(市场到线索)、LTO(线索到合同)、OTC(合同到收款)渠道营销及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解决生产企业招商难、运营成本高、库存管控难、销售流向追溯难、数字化全局动态掌握不全等难题。“聚械通”支持医械生产企业渠道招商、精准营销、交易协同、终端医院院端服务的全流程自动化业务场景,创新性地利用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打造具有医疗器械行业特点的标准化业务中台。
  在供应链数字化方面,公司能帮助生产企业打通与经销商之间的订单、仓储物流、结算协同、发票整个环节的协同。基于数据驱动全渠道业务管理,订单无缝衔接渠道运营的折扣、返利等多种商业政策,及时校验下单,匹配政策策略,核算订单应收金额,实现进度可跟踪。线下依托公司强资金、强运营的优势,打造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工具管理、SPD、国际物流及三方货主软件服务。
  在医院端,“聚械通”能够帮助生产厂商自定义医院端服务场景的分工和管理流程,线下公司级分子公司在医院端提供货物管理、库存盘点、发票开具、结算对账、医院应收跟催、回款管理等服务,降低客户在医院端的人员及运营成本投入,降低合规风险、应收风险,提升医院客户服务满意度。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全国一体化的仓储、物流及配送能力与行业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支持能力上。
  公司自设立以来便秉承全国一体化的经营思路,以国科恒泰为中心,通过中心仓及在全国各地的分仓进行仓储、物流及配送的扁平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货物调拨的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从上游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全国一体化的经营思路能够有效承接供应商的渠道管理职能,由传统的生产厂商一对多省 /市经销商的模式转变为生产厂商对国科恒泰的一对一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厂商的渠道管理难度。从与上游生产厂商的合作模式来看,传统模式仍以单个省级及区域的代理公司向生产厂商提供渠道服务,与公司全国一体化仓储物流调拨协调服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而承接上游生产厂商全国区域的渠道管理职能,有赖于公司布局全国的仓储、物流及配送体系与专业化的管理能力。同时医疗器械具有货值高、终端不备货、双向物流、出入库频次快、批量小、规格庞杂、配送时限及精准度要求高等特点,与药品的渠道配送存在本质差别。进行全国一体化的配送还需要强大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支撑,公司投入数亿元自主研发打造的医疗器械供应链数字化系统,在国内医疗器械流通行业专业信息化系统领域处于先进地位。
  综上,公司在经营思路、全国一体化的仓储物流及配送能力布局、专业化的管控能力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等方面,具备差异化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1)覆盖全国的仓储物流配送能力,以及丰富的上游资源
  在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医用耗材流通的环节,能否快速响应经销商和医院的采购和临床需求,是衡量分销商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之一。公司已经建立高效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在全国31 个省市,建立了124个物流分仓,其中 9个分仓可以开展第三方仓储物流业务,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仓储物流配送网络,满足生产厂商、经销商及客户多批次、多品规、小批量、高频出入库的要求。并且,日趋完善的仓储及配送网络成为公司获取生产厂商产品授权合作的基础,从而带动了公司业务的稳健发展。
  公司已经与国内外百余家上游生产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致力于为上游供应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经过多年的诚信经营与业务积累,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建立并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且,公司创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为生产厂商提供从合规准入到签约授权过程中全面线上化部门协同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提高了生产企业运营效率,减少人力投入成本,全面推动医械生产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生产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业务增长。
  (2)行业领先的信息化系统
  公司采用业内领先的云计算基础架构,以及分布式计算、分布 式存储、分布式大数据架构以及主流互联网中台架构体系,同时积极引用区块链 及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和 AI中台四套中台支撑 架构,并整合医疗行业全产业链的应用需求,上至供应商(含进出口业务服务), 下至医院终端或患者,提供全面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前台应用服务、大数据服务、智能化物流服务,努力创建符合行业特点的、服务于医疗全行业的行业云服务。
  公司已经形成业内领先的信息管理系统,自主研发了信息系统核心运营模块。内外部信息平台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了业务全程可视化与全程追溯,提高了业务的流转效率,降低了经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满足产业链条各方参与者日常经营管理需求、业务开展需求,降低了生产厂商、经销商的信息管理成本的同时,亦可满足主管部门全过程可追溯监管需求。公司将利用数字化系统和大数据技术,赋能线下业务,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数智化业务,全力推动医疗器械供应链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通过数字化技术,公司有效的链接医疗器械流通领域中的生产厂商、经销商、 服务商、医院、保险机构及医生等市场参与者,赋能于各合作伙伴,共建行业标准数据、共享行业合规数据、打通端到端的上下游全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的全程可视化和可追溯,实现供应链协同,为上游更有效的管理渠道、推广渠道赋能, 为下游经营企业行业合规和产业协同赋能,为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的政策有效落地 和透明化监管赋能。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成熟后,将可提供丰富的行业大数据分析、政府监管数据支撑等一系列的高价值服务,为整个行业模式创新,价值提升,以及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3)专业化管理及人才优势
  医疗器械供应链管理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具体体现在:①产品复杂型号多,对仓储管理专业性的要求高;②通常医院不备货,要求针对每个病人,每台手术进行接单和精拣配台;加之产品型号多,对接单的时效管理和配台专业性的要求高;③医院不备货,为满足手术的要求,对配送时效管理专业性的要求高;④医疗器械事关病人生命,对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的专业性要求高。在这些高专业性要求下,从业人员从入行到精通,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与经验积累。
  公司主要管理团队在医疗器械领域任职超过 10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从业经验,对行业具有深刻理解,市场敏锐度高。在经营理念、内部管理、产品分析、生产厂商资源整合等方面确保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公司通过配备专业化的仓储设备和物流人员实现对复杂库存的有效管理、精准配台服务。在保持较低的物流成本和较高运行效率的条件下,出错率大幅降低,服务的群体范围大幅增加,有力支撑公司业务的稳步增长。
  (4)一体化的管控优势
  公司拥有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在资金管理、信息管理、物流控制、工作流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在保持规模领先的同时,确保全国分支机构低风险、高效率运营,从而提高获利能力。公司营销和服务网络覆盖全国,物流、资金流调度频繁,公司以管理团队为核心,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实现了跨部门信息的有效沟通和物流、资金流的统一监控,实现了协同商务、协同管理。
  全国一体化的管控能力,实现全国范围内存货的高效调拨,降低运营成本。一体化的管控能力充分体现在公司一站式分销平台 +院端服务平台商业模式上,依托全国一体化的管控能力,一站式分销平台能够完全承接原由上游生产厂商一对多模式下的渠道管理职能,同时对布局全国范围内入院子公司提供物流支持,实现上游生产厂商→国科恒泰→终端医疗机构的端对端货物流通架构。
  综上,公司的创新性仓储物流配送体系、信息系统、专业团队及一体化的管控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核心竞争能力公司逐步构筑了丰富的上游生产厂商资源、存货规模以及终端医疗机构资源等多方面的竞争壁垒。公司储备了医疗器械流通环节的上、下游核心资源并基于自身规模化、规范化与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国科恒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守“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理念,凭借“强资金、强运营”的双重优势,公司将继续深耕供应链主业,并借助数字化技术的赋能,推动供应链平台业务的增长。在国内供应链业务稳步拓展的基础上,开拓海外供应链业务,拓宽业务发展空间;同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开展医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医疗器械第三方生产制造业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科技含量,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紧密围绕战略规划和年度目标,继续完善物流网络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加强产品开发管理,提供更多适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提升组织能力和效率,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标准,推动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2024年各业务板块具体经营计划如下:
  1、供应链平台业务
  要坚持扩大主业战略方针,抓住流通领域集中化机会,持续扩大国内供应链平台业务。医疗器械行业作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目前正处于政策利好的风口期。为实现国科恒泰更大规模的发展,公司将依托“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基础能力,利用自主投建的12万㎡供应链及生产制造基地,不断推动供应链平台业务的增长。
  同时,海外医疗器械市场广阔,市场规模近 4万亿元。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国科恒泰将利用自身在国内供应链平台的成功经验和强大的合作伙伴资源,积极探索海外市场,扩大公司供应链业务发展空间,在未来形成国际化的业务布局。
  2、数字化业务
  在数字化方面,国科恒泰累计投入数亿元,经过十年迭代,已经全面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管理,大幅提升了公司内部的工作效率,支撑了公司规模下的专业化运营,也为公司未来更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国科恒泰致力于通过开展数字化新业务,为全产业链客户提供数字 化服务产品,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响应国家建设数字中国号召;要坚持创新升级战略方针,抓住数字化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政策风口和企业精细化运营机会,提高数字化供应链服务能力,扩大数字化业务增长。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第三方生产制造业务
  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国科恒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国产替代的战略号召,致力于推动国内医疗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公司将依托十余年的产业积累,依托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依托“国科先进医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12万平方米生产和供应链自有基地,在各方的资源和政策优惠加持下,推动公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战略的落地。公司将为医生、科研学者、生产厂家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第三方制造服务,包括技术对接、专利申报、概念验证、样机生产及注册申请、批量代加工等服务。助力医疗器械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质增效。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医改政策,包括跨区域采购联盟、带量采购、医保支付制度及两票制政策等,引导药品及耗材产品在流通环节向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及规范化方向进行发展,以进一步降低产品入院价格、减轻医保支付压力及患者负担。多项医改政策的落实下,对高值耗材流通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传统的多级分销模式 将被逐步规范,流通环节将被压缩,流通环节的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化将成为趋势;产品入院价格呈下降趋势,流通环节利润回归合理区间,仓储、物流及配送服务功能将更加突出。从政策对公司经营影响的角度,两票制政策下若公司无法持续获取上游供应商的总代理资源及下游的终端医疗机构的入院销售资格,则可能因为流通环节的压缩面临退出流通渠道的风险;带量采购政策下若公司供应商无法直接中标终端医疗机构的采购订单,则可能产生供应商国内业务下滑进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若公司供应商中标带量采购,公司可能会需要降低对下游客户的销售价格,公司会相应按照合同约定与生产厂商协商同步降低采购价格,进而保障公司作为渠道商的合理利润,若公司未能及时将产品价格下降的影响向上游转移,公司将存在盈利能力下降和存货发生减值的风险。受国家医改政策、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再加上多地区启动省采、联采招标议价,医疗器械的流通渠道面临整合和结构调整、渠道变革等风险。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流通行业加速整合,市场不断向集中化趋势发展。公司“一站式分销平台+院端服务平台”商业模式下,凭借规模化经营优势,进行大批量的商业采购降低采购价格,缩短流通环节,避免层层加价,并通过院端服务平台帮助医疗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契合医改提质增效控费的长期趋势。公司将持续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持续加强对行业政策的研究与分析,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2、市场整合及竞争加剧的风险
  医疗器械市场前景广阔,吸引了众多市场参与者进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医疗器械产业链面临价值重构,渠道商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国内已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流通企业纷纷加大力度进行渠道整合,不断拓展业务规模,一方面加强对终端医疗机构的覆盖能力,另外一方面提高对上游生产厂商的分销服务能力。尽管公司在上下游供应商及终端医疗机构的覆盖、营销及配送网络建设、库存及信息管理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若不能维持并持续提高渠道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则可能在未来的竞争及行业整合中处于不利地位,增加获取上下游核心业务资源难度,进而可能影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3、业务模式风险
  公司持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器械数字化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经营模式,该模式对各业务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采购与销售环节的定价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物流配送能力;要强化资金管理、库存管理、信用管理及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要不断强化物流、冷链技术、信息技术研发以降低业务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一旦上述环节出现问题,公司将面临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4、经营风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68个城市设有125家分、子公司,通过各地分、子公司在当地开展医疗器械分销、直销及配套服务。遍布全国的营销和配送网络,既是公司获得生产厂商与终端医疗机构资源的重要竞争优势,也是为满足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的现实需要。同时,未来基于公司业务开展的需要,公司还将通过新设或者收购等方式增加新的分子公司。若公司不能根据各区域的市场及监管要求制定相应的业务管控措施与一体化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全国范围内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将可能给公司带来跨区域经营的风险。公司根据战略发展需要,全国物流网络不断完善,在经营的过程中将根据各地区特点持续及时调整、完善、实施符合当地特点的经营发展策略,积极应对跨区域带来的考验与机遇。
  5、管理层与其他核心人员变动风险
  公司主要管理团队在医疗器械领域任职超过 10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从业经验,对行业具有深刻理解,市场敏锐度高,在经营理念、内部管理、产品分析、生产厂商资源整合等方面确保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尽管公司与主要管理层和核心人员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但若公司无法持续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与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或由于市场竞争等其他因素致使该等管理层和核心人员流失,将给本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6、规模扩张可能导致的管理风险
  本公司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在分销和直销过程中为供应商、经销商和医院提供仓储物流配送、流通渠道管理、流通过程信息管理以及医院SPD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68个城市设有125家分、子公司。公司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高效的信息系统作保障,还需要专业的团队从事仓储配送管理、渠道管理、SPD运营管理等服务,对公司的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本公司的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员工数量、仓库面积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本公司在资源整合、市场开拓、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本公司不能及时对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进行调整,并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的升级或补充完善,将给本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强集团化管控,积极推进精益化管理体系,采取完善的多层级风险管理措施。在管理模式上,公司目前实行总部-大区-区域-下属子公司的管控模式;在子公司治理上,下属子公司均落实了有效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层权利责任明确界定及执行;公司建立了结算、物流、采购运营三大中心统一高效管控体系直接管理。通过以上方式,公司实现了对子公司在战略、财务、运营、内控、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效管理。
  7、进入新领域带来的风险
  随着公司由医疗器械供应链平台服务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公司已在第三方生产制造领域开展探索,在技术、市场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将面临挑战和风险。
  公司将通过全方位的制度设计,通过融合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新领域团队工作积极性,引进相关人才,加强生产、技术、质量管控,化解或降低进入新领域的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