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从事公司及个人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 产品类型:

    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基金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 产品名称:

    公司及个人银行业务 、 资金业务 、 融资租赁业务 、 基金及资产管理业务 、 投资银行业务及提供其他相关金融服务

  •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结汇、售汇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3-29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2023-03-31 2022-12-31
在管理财产品余额(元) 8684.74亿 - 7508.13亿 - 8839.77亿
托管资产总规模(元) 12.05万亿 12.02万亿 11.96万亿 11.76万亿 11.94万亿
私人银行客户数(个) 5.59万 5.55万 4.52万 4.36万 4.22万
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元) 7572.85亿 7401.90亿 6007.20亿 5802.21亿 5700.89亿
营业网点总数(家) 2605.00 - 1238.00 - 2463.00
零售客户数(户) 1.29亿 1.28亿 1.26亿 1.24亿 1.22亿
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张) - 7128.07万 7008.45万 6903.80万 6817.31万
吸收存款总额(元) - - - - 399.35万亿
银企直联客户数(户) - - - - 4148.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1.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7%
  • 客户A
  • 客户B
  • 客户C
  • 客户D
  • 客户E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A
78.38亿 0.34%
客户B
69.77亿 0.31%
客户C
68.22亿 0.30%
客户D
47.76亿 0.21%
客户E
47.33亿 0.2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75.5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1%
  • 客户A
  • 客户B
  • 客户C
  • 客户D
  • 客户E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A
64.52亿 0.33%
客户B
64.45亿 0.33%
客户C
55.91亿 0.29%
客户D
53.04亿 0.27%
客户E
37.66亿 0.1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62.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4%
  • 客户A
  • 客户B
  • 客户C
  • 客户D
  • 客户E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A
64.45亿 0.36%
客户B
62.04亿 0.34%
客户C
60.00亿 0.33%
客户D
38.94亿 0.21%
客户E
36.66亿 0.2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5.7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7%
  • 客户A
  • 客户B
  • 客户C
  • 客户D
  • 客户E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A
64.45亿 0.41%
客户B
52.45亿 0.33%
客户C
37.37亿 0.24%
客户D
31.47亿 0.20%
客户E
30.00亿 0.1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自身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之中,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民营企业的银行、敏捷开放的银行、用心服务的银行”三大战略定位,推进实施“抓机遇、促发展、防风险、增收入”工作主线,协同落地各项配套改革,推动本行战略实施由“基础夯实期”稳步迈入“持续增长期”。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重塑端到端客户旅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内控管理水平,持续释放改革动能,在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本行稳健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规模稳定... 查看全部▼

  一、总体经营概况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自身发展战略融入国家战略之中,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民营企业的银行、敏捷开放的银行、用心服务的银行”三大战略定位,推进实施“抓机遇、促发展、防风险、增收入”工作主线,协同落地各项配套改革,推动本行战略实施由“基础夯实期”稳步迈入“持续增长期”。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重塑端到端客户旅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风险内控管理水平,持续释放改革动能,在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本行稳健可持续发展。
  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结构更趋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坚持战略导向,深化改革转型,强化统筹管理,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资产端,聚焦重点业务领域,集中资源推动信贷投放,资产结构更趋稳健。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6,749.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92.92亿元,增幅5.78%,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43,848.7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37.33亿元,同比多增1,482.81亿元,增幅5.89%,在资产总额中占比57.13%,比上年末提升0.06个百分点。本行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负债端,优化负债发展机制,强化负债质量管理,负债基础不断夯实。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70,371.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43.05亿元,增幅5.94%,其中,吸收存款总额42,83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94.76亿元,同比多增717.10亿元,增幅7.25%,在负债总额中占比60.86%,比上年末提升0.74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在吸收存款总额中占比28.17%,比上年末提升2.62个百分点。
  健全风险内控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资产质量保持稳固向好。报告期内,本集团按照“稳健审慎、主动全面、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总体策略,扎实推进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稳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贯彻落实“防风险、促发展、夯基础、强智控”风险管理目标。报告期内,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逐季下降,拨备覆盖率逐季提升,资产质量保持稳固向好态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650.9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42.90亿元;不良贷款率1.48%,比上年末下降0.20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9.69%,比上年末上升7.2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22%,比上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同比增长,收入趋势持续向好。本集团持续推进改革转型,促进经营质效提升,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营业收入同比降幅持续收窄,非利息净收入占比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58.23亿元,同比增加5.54亿元,增幅1.57%;实现营业收入1,408.17亿元,同比减少16.59亿元,降幅1.16%。本集团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83.86亿元,同比增加33.73亿元,增幅9.63%,非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27.26%,同比提升2.69个百分点。
  二、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积累,但经济平稳运行也面临一些内外部挑战。从国际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上升,发达经济体利率持续高位,外溢风险仍可能通过汇率、资本流动、外债等渠道冲击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国内看,以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效能降低,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经济加快转型的紧迫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国内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尚需稳固。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不断彰显,需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内外部多重挑战,我国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形成政策合力,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民生稳经济,完善税费举措,继续给企业减负;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综合运用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升。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金融监管改革有序推进,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监管体系迈入“一行一总局一会”新格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调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报告期内,银行业紧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实现“稳总量、调结构、降成本”等多重目标。资产和信贷规模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0.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着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房地产市场得到有效支持;各项新发放贷款利率下行至历史低位,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加快落地,助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加强负债质量管理,优化存款利率定价行为,主要商业银行年内三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并下调境内美元存款利率,利率政策协同性提高,助力稳定息差和利润在合理水平;持续强化资产质量管控,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工作有序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率进一步下降;金融科技深度赋能,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互联网思维,再造渠道、场景和服务,全方位提高跨业跨界能力,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三、风险管理
  本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认识和把握银行风险内控管理工作,落实监管机构各项政策部署,深化“合规经营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执行“落实战略、坚守底线、风控为本、稳健进取”的风险偏好,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防风险和促发展并重,用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保障股东、员工、客户的长远利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本行各领域、各维度、各层次的全部风险,为经营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报告期内,一是持续夯实“四梁八柱”风险内控体系建设。发布《关于筑牢“四梁八柱”风险内控体系的指导意见》,规范运行要求和长效机制,强化体系建设实施、检视、完善闭环管理。坚持以“党委管、全面管、主动管”为核心,落实重大风险事项党委前置研究,压实各级党委风险管理主体责任;紧跟国家政策、监管要求和数字化浪潮,健全线下政策制度体系和线上智能风控体系,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强化主动前瞻管理;聚焦“关键人”“关键事”“关键行为”,严格“管人”,全面“管事”,精细“管钱”,拉紧责任链条,到边到底,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力约束;稳固“八柱”支撑,从架构、制度、流程、系统、团队、执行、监督、文化八个方面持续夯实风险内控管理基础,不断提升对发展和管理的支撑能力;优化“四梁”机制,强化以查促改、以评促干,实现“检查-评估-整改-提升”的良性循环。二是优化风险管理传导机制。打造“风险偏好+风险管理策略+信贷政策+专项风险制度+风险限额+风险报告+风险考核”七位一体的传导体系,深化应用水平,提升传导效果,发挥对业务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在抓好传统类别风险管理基础上,强化模型、欺诈、集中度、并表、国别等风险管理,优化制度、流程、系统建设,确保风险管理有效覆盖全风险类别、全业务条线、全流程、全机构和全员。四是完成数智化风控一期建设。根据“革新(Innovative)、迅捷(Immediate)、智能(Inteigent)、洞察(Insightfu)、互联(Inter-connected)”5I建设愿景,建机制、统管理、强宣导,确保一期规划的43个项目如期上线,全面落地。目前全行已建立起覆盖公司、小微、零售等全业务条线,包含尽调、审批、预警、押品、保全、反洗钱、视图画像等全流程场景,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欺诈风险等全风险类别的四层四端的数智化风控体系,有效提升流程的自动化、模型的精准化、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建设智能尽调、智能审批、智能预警、智能保全、智能押品、智能法审等一系列项目,用“机控”代替“人控”,赋能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投产“民生惠”小微主动授信智能决策基座,通过引入国家权威数据、场景数据、交易数据以及存量数据重构了风控逻辑,实现业界首创的具备主动获客和开放式获客功能“双引擎”的民生惠基座,改变了小微普惠业务的商业模式,荣获人民网“2023普惠金融优秀案例创新模式奖”。
  (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而违约的风险。本行以控制风险、支持业务稳健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以风险策略、信贷政策、组合管理、风险量化工具、信息系统支持为平台,覆盖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风险全流程管理,以及授信、非授信业务全口径的信用风险管控机制。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总额、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总额、关注类贷款率、不良贷款生成率均比上年末下降,拨备覆盖率比上年末上升,资产质量保持稳固向好态势。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与重点客群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新发展格局,深入把握政策优化后区域经济复苏和增长动能,主动融入区域主流经济,聚焦重点,积极引导经营机构抓住各区域重点项目和服务实体经济业务机会,力求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战略,普惠业务“一体化”信贷管理模式逐步收到成效,普惠金融业务规模及客户数稳定增长。
  提升授信审批质效。法人客户授信审批体制改革以来,本行审批质效不断提升,聚焦重点领域,防范授信风险,赋能一线发展。一是加大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授信支持,加强对制造业、专精特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以及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和成渝经济圈审批力度。二是提升授信审批质效,通过阳光沟通机制和绿色审批通道,优先支持重大项目提速审批。三是有序推进中小信贷计划实施,优化中小企业审批模式,聚焦区域细分行业,深入调研论证,对客群精准画像,进行数字化赋能,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四是优化小微授信审批机制,实行智能审查和一次审批模式,流程更加简捷高效。五是持续开展行业研究和市场调研,强化重大项目回检,及时矫正审批尺度,提升专业能力。六是持续优化授信审批标准化建设,制定专精特新、国际业务等审批指引,优化尽调报告模板,实施审批意见标准化。七是推进授信审批智能化建设,初步建成高灵活、高扩展、高开放的企业级智能尽调管理平台,上线重点业务场景调查报告模板,建立智能审查、智能审议、移动审批等场景数字化支持。
  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地方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落实最新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积极贯彻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促进重点区域信贷投放。按照“合法合规、总量控制、优选区域、结构调整”的总体原则,及时调整和完善信贷政策,全面加强城建领域风险管理,推动分行积极落实债务风险化解政策,强化与政府和客户的沟通,紧盯重点客户和项目,实现融资平台风险有效缓释。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按照“稳总量、调结构、强管理、控风险”的总体原则,动态优化房地产领域信贷政策,重点支持普通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住宅项目,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地产城市准入管理和房企客群名单制管理,持续对受困房企风险化解情况进行跟踪,优化存量客户结构,有效提升优质客户资产占比。严格落实“金融十六条”要求,在市场化、法治化前提下,积极化解存量房地产项目风险。
  增强贷后管理能力。全面落地贷投后管理机制优化方案,构建“执行”“管理”“监督”三级管理架构,由一道防线切实承担起组织落实管理责任,二道防线完善分层分类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并完成配套系统功能上线,实现一道防线主要工作任务、流程线上化。加强风险排查,加强风险评估和研判,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前化解潜在风险。优化供应链场景贷后检查模式,提高贷后检查自动化率,有效提升贷后检查质量和完成效率。
  提升不良资产处置化解水平。一是优化资产保全管理模式,全面夯实总分一体化、集中专业清收的管理体系。
  二是完善推动督导、监测分析、考核激励约束等配套管理机制,全面夯实管理基础,激发管理效能。三是结合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趋势,优化处置化解策略。四是秉承合规处置理念,坚持制度先行,提升作业标准化、规范化。五是践行经营不良资产理念,综合施策强化清收处置成效。六是加强核销资产处置回收,报告期内,本行核销资产现金回收同比增长22.44%,进一步提升清收处置价值贡献。
  (三)大额风险暴露
  大额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超过其一级资本净额2.5%的信用风险暴露(包括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内各类信用风险暴露)。本行积极建立健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开发管理系统、在年度风险偏好中明确大额风险暴露管理限额,有序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的计量、监测和报告,确保管理合规性和有效性。
  截至报告期末,除监管豁免客户外,本行达到大额风险暴露标准的非同业单一客户、非同业集团客户、同业单一客户、同业集团客户均符合监管要求。
  (四)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以合规要求为底线,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波动,市场风险资本占用和交易账簿损益在风险偏好范围内保持稳定。
  报告期内,本行结合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发展规划与经营策略,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风险偏好与限额传导、风险计量与监控、资本计量系统建设、产品准入与评估控制等方面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本行从资本、损失容忍度等风险偏好指标出发,建立包含止损、敞口、敏感度在内的市场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并通过不同层级授权管理和审批程序传导到经营机构。二是优化市场风险管控职责,打造产品控制、计量监控、资本管理、绩效管理四位一体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市场风险监测人员按照利率、汇率、贵金属及商品等业务领域进行细分,实现对各交易台的全过程监测。三是持续完善产品准入管理,支持前台业务发展。通过投资交易类业务的前置审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合规管理、数据模型管理的协同机制,确保本行对于进入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每个投资交易产品均有管控能力。四是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最新要求优化和改进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工具,实现市场风险新标准法(FRTB)系统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计量系统(SACCR)多个版本上线。五是优化市场风险报告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市场风险视图实施,实现市场风险报告向实时化、可视化、动态交互发展。
  (五)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等。本行通过充分识别、持续监测和检查评估,积极防范和应对各类操作风险,将操作风险损失率控制在董事会设定的风险限额内。
  报告期内,本行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为指引,提前布局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资本新规、操作风险管理新规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年”活动,从强理念、筑基础、严管控、重查处四方面推进操作风险管理效能全面提升。一是制定工作规划,开展制度梳理、计量测算、系统建设、培训宣贯、优化工具运用等监管达标筹备工作,积极推进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新标准法实施,强化操作风险管控效力。二是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督导管理对象清单及关键风险指标重检,常态化开展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指标监测、损失数据治理等工作,持续迭代升级系统功能,构建“大操作风险管理”集成系统。三是落实外包风险管控新机制,合规开展外包项目,动态更新外包活动类型参考、外包风险评估指引、外包服务提供商准入标准。四是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优化举措,制定印发业务连续性管理办法、业务连续性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业务连续性总体应急预案,开展关键资源建设规划与重要业务真实演练,创新制定一级分行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提升方案。
  (六)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本行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确立清晰高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体系,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策略与政策,开发优化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持续提升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与报告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严格坚守流动性风险底线,坚持审慎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货币与监管政策、市场流动性与价格水平变化情况,积极研判及预测未来趋势,围绕核心风险要素加强监测和主动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保持良好达标状态,日间流动性风险状况安全可控。一是优化流动性风险集团并表管理体系,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有效加强集团流动性风险统筹管理。二是系统分析总结国际商业银行风险事件经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限额与监测管理,围绕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负债结构稳定性、优质流动性资产、现金流缺口分布、客户及行业集中度等风险要素,完善风险监测和限额管理体系。三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引导提升核心负债占比,严格管控同业负债规模与期限结构,灵活运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四是高频开展流动性风险预警管理,持续完善压力测试场景与参数体系,运用系统化工具提高压力测试频率与效率,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提升风险识别与应急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信息系统及管理工具建设,提升数字化风控能力,优化并完善风险监测报表体系。
  (七)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行债务,或使本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及时研判国别风险管理新形势,结合国别风险管理目标、国别风险敞口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稳妥、持续、有效开展各项国别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国别风险制度体系,制定国别风险应急预案操作规程,强化对国别风险的应急处置。二是优化国别风险限额管控,引导控制整体风险水平。三是强化基础性管理,积极推进信息系统建设进程。四是足额计提国别风险减值准备。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总国别风险敞口或单一国别风险敞口超限额情形,国别风险敞口主要分布于国别风险评级“低”与“较低”等级的国家,国别风险总体安全可控,国别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升。
  (八)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优化并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治理及管理体系,主动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严格管控资产负债重定价错配水平,强化利率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监管指标及内部管理指标稳健运行。一是完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集团并表管理体系,有效加强集团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统筹管理,督导提升附属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二是持续强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综合采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与监测,密切关注内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业务结构变化,加强前瞻性研判,动态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及业务管理策略,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稳健运行。三是优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体系、考核督导与风险预警提示,在重定价缺口、期限错配、久期及估值波动等方面实施严格有效管理,确保各项风险要素保持在稳健水平。四是强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预警管理,持续丰富和完善压力测试情景假设及参数设置,运用系统化工具提高压力测试频率,加强风险识别与应急防范能力。五是优化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完善管理模型与数据基础,提高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标自动计量及监测频率,提升风险数据分析、预警和挖掘能力。
  (九)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主要指由机构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行将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作为保障业务正常开展、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维护行业良好形象、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的重要手段和必须措施。
  报告期内,本行优化机制流程、完善应对策略,声誉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升,有力维护了我行市场形象和品牌声誉。一是在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内,及时评估各类风险相互传染的潜在威胁,预判舆情趋势、部署专项监控、提前制定预案。二是积极主动、处置化解声誉事件和潜在隐患,做到主动有效防范,最大程度减少对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三是实现舆情监测工具全集团覆盖,进一步拓宽监测范围、提升监测精准度。四是及时策划选题,结合多重渠道持续传播正面声音、增强企业美誉,为本行经营发展营造较好的舆论环境。
  (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发布《中国民生银行信息科技发展规划(2023-2025年)》《中国民生银行数据战略(2023-2025年)》,明确未来三年全行信息科技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径以及数据工作战略愿景、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等内容,为本行科技能力、数据能力和科技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供明确指导。二是开展全行“信息科技操作风险管理年”活动,夯实全员科技风险底线意识,提升科技风险管理能力。三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加强技术架构运行风险评估和体系优化。四是保障生产系统稳定运行,完善事件处置、系统变更管理流程,常态化开展重要系统实切演练,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打造智慧可靠的运维体系,强化安全可控能力。五是持续完善信息安全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水平,持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六是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监测指标并推进系统化报送。七是组织开展集团层面信息科技风险评估,针对发现问题督导整改验收。
  (十一)法律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是指本行因没有遵守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监管规定、合同约定,或没有正当行使权利或适当履行义务,导致可能承担刑事、行政、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为本行依法合规经营提供保障。
  报告期内,本行组织开展法治示范创建活动,扎实落地各项法治举措,进一步健全法律风险管理职能、体系、制度与机制,提升全行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与水平。一是夯实法律风险管理基础。围绕制度合法化建设优化业务制度流程,有序构建“业务标准+法审标准+标准文本”三位一体的法律风险管理标准体系,升级智能法审管理平台和智能诉讼管理系统,法律风险管理基础更加扎实稳固。二是加强业务全过程法律风险管控。组织发布法律规范意见和预警指引,严格全覆盖法律风险准入审查,组织开展重点业务法律风险评估与整改提升,有效化解风险隐患,有力防范业务风险漏洞。三是强化诉讼管理与案件应对处置。统筹推进诉讼管理、个案处置与诉源治理,全面加强诉讼案件统一管理,大力提升法律案件风险化解能力,扎实开展诉讼风险溯源整治,存量诉讼案件加快出清,新增诉讼案件明显下降,“双降双升”成效持续巩固。四是推进“八五”普法,分类分层组织法治培训,多主题、多形式开展普法宣教,进一步增强全行法治意识与能力,提升社会公众法治素养,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五是落实常态化扫黑除恶监管要求,深入推进风险治理和关键环节风险防控,抓苗头、抓预防、抓问题整改,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夯实防治涉黑涉恶长效机制。六是加强附属机构法律风险管理,出台附属机构法律风险管理规范意见,健全附属机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强化附属机构法律风险管理监测、指导与督导。
  (十二)合规风险管理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本行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报告期内,本行稳步推进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优化,查缺陷、固基础、提能力、促发展,全面提升内控合规管理质效。一是积极落实监管政策。持续加强监管政策精神传导,有序推进合规管理新规实施。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深化不法贷款中介治理、股权及关联交易数据治理,开展信贷领域重大经济决策部署、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整改、资源类项目融资及平台项目合规性自查整改,有效推动管理流程优化。持续推进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监管评级提升活动,多项法人评级要素评价显著改善。二是持续巩固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全行推广覆盖各层级的内控合规履职指引,提升履职体系标准化。推进制度类文件“层层加码”治理,持续开展“超5年正式制度、超2年试行制度”清理及制度体系优化,有效赋能一线。三是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常态化员工行为整治,从业人员网格化体系有效运行,优化员工行为监测体系及回检机制、尽职免责管理机制,严格员工行为管控。深入开展村镇银行等重点检查,优化整改机制,筑牢检查整改闭环。持续完善案件防控体系,加强涉诉涉案信息报送,优化涉刑案件管理,加快存量案件处置,新增案件(风险)数同比大幅下降。四是大力提升合规数字化能力。积极推动合规数据治理,加快合规监测模型建设,优化关联交易、检查、问题管理等系统,全面提升合规管理智能化水平。
  (十三)洗钱风险管理
  洗钱风险指本行在开展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被“洗钱活动”“恐怖融资”“扩散融资”三类活动利用而面临的风险。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洗钱风险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管理机制,为本行稳健合规运营提供保障。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完善“集团化”洗钱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筑牢高层引领的洗钱风险管理防线,加速创新迭代反洗钱信息技术系统,夯实核心义务履职质效,致力维护国家安全和金融秩序。一是开展机构洗钱风险评估。完成2022年度法人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新指标体系下全行洗钱风险自评估,全行各级机构分层分类开展洗钱风险评估结果运用,查漏补缺,进一步固本夯基反洗钱工作体系。二是完善机构制裁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健全制裁合规内控管理制度,优化风险防控策略,严格执行制裁名单防控。三是自主研发上线新一代智能反洗钱系统。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分布式等领先技术和算法,实现反洗钱履职和管理的智能化升级,荣获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颁发的“2023第三届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创新案例”奖项。四是优化洗钱风险研究机制。聚焦难点堵点,形成重要研究成果8项,收获监管专刊采编和通告分享。五是提升“集团化”洗钱风险联防联控。推动村镇银行反洗钱独立履职能力建设,指导附属机构优化洗钱风险管理策略,完成附属机构反洗钱检查问题整改验收,开展海外分支机构“一对一”现场检查调研走访和整改指导。六是拓宽宣教广度。持续加强洗钱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反洗钱警示教育和宣贯。搭建“1+N”分层培训体系,秉持“以岗定训”原则实施差异化反洗钱定向培训,全行持有反洗钱资质证书的员工占比达到62.46%。
  四、前景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升,银行业面临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机遇方面,政策将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培育壮大,信贷需求有望稳中趋升。挑战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之存量贷款重新定价、协助地方化债面临“降息展期”集中安排,贷款利率仍有下行压力,银行净息差承压状态短期难改。
  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主基调,着力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严守风险合规底线,进一步夯实可持续经营基础,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是优化资产业务结构。做优增量,新增信贷资源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绿色、普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盘活存量,改善存量信贷结构,释放低效资源占用;做大流量,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做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
  二是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在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基础上,通过逐步完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构建敏捷开放的数字金融创新体系;强化数据和科技在经营管理决策各领域的深度运用,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着力建设数字化运营和风控体系;不断提升数据和科技应用能力,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增强科技架构支撑能力,强化软硬件自主可控,夯实数字金融基础。
  三是严守风险合规底线。做好金融风险逆周期管理,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处置,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和各类风险总体可控;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切实将全面依法合规经营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把内控合规管理作为创造价值的核心工作,进一步健全合规经营制度体系,优化各项系统和工作流程,堵塞各类隐患漏洞;持续深化合规文化建设,加强人员合规意识和能力培训,让合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可能面临的风险
  国际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资产价格造成干扰,美俄大选与地缘冲突等加剧资本市场波动,国际产业布局变化对贸易结构造成影响,相关风险通过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等向金融机构传导,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国内方面,房地产调整周期仍在延续、部分地区债务负担相对较重、个别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不容忽视,需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叠加存贷息差收窄等影响,银行面临经营效益、资产质量的双向承压。
  一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影响经营性现金流,金融机构风险偏好较低影响融资现金流,房企面临的经营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市场仍处于风险释放阶段。
  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率较高,后续仍然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亟需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
  三是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违规经营以及与地方政府绑定,在房地产市场调整进入新时期,地方债务风险加大等背景下,相关风险可能也会有所抬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