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

  • 产品类型:

    客车产品

  • 产品名称:

    客车产品

  • 经营范围:

    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生产、科研所需的原辅材料、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零配件及相关技术的进口业务;经营本企业的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改装汽车、挂车、客车及配件附件、客车底盘、信息安全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的设计、生产与销售;机械加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技术开发、转让、咨询与服务;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与销售;质检技术服务;摩托车、旧车及配件、机电产品、五金交电、百货、互联网汽车、化工产品(不含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润滑油的销售;汽车维修(限分支机构凭证经营);住宿、饮食服务(限其分支机构凭证经营);普通货运;仓储(除可燃物资);租赁业;旅游服务;公路旅客运输;县际非定线旅游、市际非定线旅游;软件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安全、数据、信息服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不含固定网电话信息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第Ⅱ类、第Ⅲ类医疗器械(详见许可证);保险兼业代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工程(建设及)管理服务;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的设计咨询、建设及运营维护;通讯设备、警用装备、检测设备的销售;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涉及许可经营项目,应取得相关部门许可后方可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5-01-04 
业务名称 2024-12-31 2024-11-30 2024-10-31 2024-09-30 2024-08-31
产量:中型客车(辆) 2570.00 1566.00 1549.00 1449.00 1318.00
产量:大型客车(辆) 2879.00 2046.00 1558.00 1945.00 2351.00
产量:客车(辆) 6904.00 4665.00 3558.00 3878.00 4189.00
产量:轻型客车(辆) 1455.00 1053.00 451.00 484.00 520.00
销量:中型客车(辆) 3089.00 1252.00 1461.00 1480.00 1201.00
销量:大型客车(辆) 4046.00 1492.00 1321.00 1871.00 1928.00
销量:客车(辆) 8615.00 3736.00 3221.00 3788.00 3648.00
销量:轻型客车(辆) 1480.00 992.00 439.00 437.00 519.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8.8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28亿 7.79%
第二名
3.89亿 4.17%
第三名
3.64亿 3.90%
第四名
1.47亿 1.58%
第五名
1.30亿 1.4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4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3.49亿 6.11%
第二名
9.03亿 4.09%
第三名
4.09亿 1.85%
第四名
2.68亿 1.21%
第五名
2.57亿 1.16%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一家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可满足5米至18米不同长度的市场需求,拥有100余个产品系列的完整产品链,主要用于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公交客运、团体通勤、校车、景区车、机场摆渡车、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客车专用车等各个细分市场。  公司的业务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市场及全球主要的客车进口国家,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以订单模式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公司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行业需求增长情况、产品竞争力和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近年来,公司正在从“制造型+销售产品”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进行转型。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一家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产品可满足5米至18米不同长度的市场需求,拥有100余个产品系列的完整产品链,主要用于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公交客运、团体通勤、校车、景区车、机场摆渡车、自动驾驶微循环车、客车专用车等各个细分市场。
  公司的业务覆盖国内所有市县市场及全球主要的客车进口国家,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以订单模式提供标准化及定制化的产品。公司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行业需求增长情况、产品竞争力和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
  近年来,公司正在从“制造型+销售产品”向“制造服务型+解决方案”进行转型。独创中国制造出口的“宇通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的典范。公司产品已批量销售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覆盖美洲、非洲、独联体、亚太、中东、欧洲等六大区域的发展布局,引领中国客车工业昂首走向全球。
  国内方面,上半年旅游市场从复苏转入繁荣发展新阶段,支撑公路客运总体需求大幅增长;受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紧平衡影响,公交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总体上,受旅游市场的带动,上半年国内大中型客车市场需求总量同比大幅增长。下半年,随着新能源公交“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实施,以及十四五第一批“公交都市”、城乡交通一体化等示范项目建设推进等政策刺激,预计行业需求同比持平或略增。
  出口方面,今年以来,各国人员流动持续增加,公交、旅游、客运等各细分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项目机会以及中东区域朝觐车等重点项目交付,推动出口行业大幅增长。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行业大中型客车出口量同比增长48.5%,下半年预计仍将延续增长态势,其中欧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在经济技术因素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因素驱动下,新能源客车需求预计持续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稳居行业第一,继续保持行业龙头地位。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2024年上半年行业大中型客车总销量为49,755辆,较2023年同期提升35.64%。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全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和推进“四化”战略规划要求,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客车销售20,555辆,同比增加35.82%;实现营业收入163.36亿元,同比增加46.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74亿元。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的主要原因为:
  1、海外市场:随着中国客车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客车行业出口销量同比增长。受益于此,公司出口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同时公司出口业务占比提高,销量结构向好,业绩贡献增加。
  2、国内市场:受益于旅游业持续向好,旅游客运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公司国内销量实现增长。

  三、风险因素
  1、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紧平衡,公交企业经营结果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区域公交市场需求不足。
  应对措施:一是借助外部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强化对宏观政策、行业政策的研究,帮助客户用好政策工具、抓住政策机会;二是依托公司内部优势资源,扩大与客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客户转型、发展多元化业务;三是加强对客户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2、客车行业呈现较强的头部集中趋势,同时存在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加速恶化。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进一步提升客户关系,帮助客户探索新发展模式、改善经营,支持订单转化;三是加快大中型客车向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产品竞争力;四是积极抢占细分市场机会,如高端商务车、机场摆渡车、无轨电车等。
  3、部分新兴及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外汇储备下降,导致客户存在“融资成本高、购买力下降、产品价格敏感、支付困难”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通过锁汇等管理手段,做好外汇风险管理;二是落地本地化融资模式,扩大支持规模,深化风控闭环,协助客户解决资金问题。
  4、随着国际品牌逐步重视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相关产品与技术能力在快速补足,中国品牌出口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有所减弱。
  应对措施:一是持续推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建立公司技术、产品与国际品牌的代差优势,同时稳固供应链成本优势;二是不断强化与客户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建立整体解决方案优势。
  5、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受巴以冲突外溢影响,红海局势持续紧张,亚洲与欧洲之间的运输成本大幅增加,运力资源紧张。
  应对措施:一是结合销售情况和车辆发运计划等统筹管理,提前协调船运公司资源,确保车辆顺利发运;二是销售过程中及时与客户做好沟通和疏导,减少公司因海运费上涨产生的额外损失。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能力
  1、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支出7.4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53%,在同行业中居于较高水平。
  2024年半年度研发支出主要投向如下:
  (1)二代电动化底盘、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2)国内中高端公路及公交产品开发与推广;
  (3)海外高端公交,高端旅游新产品开发;
  (4)轻客系列产品开发与升级。
  2、研发成果
  公司坚持以技术和产品创新驱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开发理念,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电驱动、电控、电池”的自主攻关为切入点,在高效电驱系统、高安全高可靠电控系统、多场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智能网联等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自主掌握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安全、节能、舒适等核心技术,支撑全系客车产品的研发布局。
  (1)高比能长寿命电池系统
  围绕动力电池高比能、长寿命发展趋势,公司开发并推广了全新BC5高比能电池系统,相比上一代产品,能量密度提升6%、体积密度提升25%,支撑整车减重降本;突破了低锂耗、缓衰减电芯、全生命周期电池智能管理等长寿命关键技术,2024年6月在行业率先推广10年100万公里长寿命电池系统,支撑公司动力电池系统的技术领先优势。
  (2)高效高密度电机系统
  围绕高效率、轻量化、高集成度发展趋势,公司开发了系列化轻、中型平台高速高效电机和高集成SiC(碳化硅)多合一控制器产品,率先实现扁线绕组技术、碳化硅技术在客车行业批量推广应用,持续保持电机系统技术领先。
  (3)高安全高可靠电控系统
  围绕域集中式架构发展趋势,实现了中央计算平台的批量推广,并开发了新一代整车控制器DCU(驱动控制单元)产品,与中央计算平台形成中、高配置,灵活满足产品架构升级需求;开发了基于客车应用场景的多动力模式技术,满足驾驶员多样化的驾驶需求,提升整车多工况适应性;开发了基于动态滑移率控制的电制动自适应技术,实现低附路面ABS激活概率大幅降低,提升了整车全场景制动稳定性和安全性。后续将继续围绕架构升级、节能与安全等控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持续提升整车电控技术的领先优势。
  (4)多场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围绕多场景应用,开发了高速长续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并搭载整车完成了国内首个跨多省市运行;开发了国产化膜电极、质子交换膜等关键零部件,并实现批量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开发了燃料电池进气多级过滤技术,提升了专用空气滤芯维保周期,降低售后维护成本;基于车联网大数据,开发了氢泄漏预警与故障推送,提升了整车氢安全。
  (5)智能网联技术
  车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构建了车辆监测预警建模分析能力,高效反哺整车研发设计,协同提升车辆安全、经济等属性和售后服务水平,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围绕国内、海外客户降本增效需求,完善车辆监控、电池管家、远程诊断、司机驾行分析、远程控车、智能巡检、在线报修、维保提醒、充电峰谷管理等核心功能,优化安睿通、安芯、V+ITS(海外车联网产品)等网联化产品和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围绕稳定、高效、安全、低成本云平台技术能力建设,发布了车联网简洁易用跨多端的云端平台,掌握大数据、车辆网络安全等核心技术,助力车辆全生命周期智能网联化能力提升。
  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及应用方面,针对客车运营特点和城市道路复杂工况完成了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预警功能、内轮差预警开发,进一步提升了客车城市运行环境下的安全性;完善L3级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公交产品,申报并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单位名单,也是客车行业唯一一家入选企业。
  (6)安全技术
  针对公交、公路、校车等不同产品特点,开发了基于使用场景的主被动安全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
  公交车方面,在行业内率先提出驾驶员误操作和不规范操作安全防护方案,开发出睿盾安全防护技术,显著降低因驾驶员误操作或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提升新能源车辆驾驶安全性;针对电池箱及高压系统防护,开发应用了电池箱侧面、底部、尾部碰撞防护系统以及氮气灭火系统,大幅提升碰撞事故中电池的安全性,降低起火风险;针对车内乘客防护,通过车内软化护栏、防滑地板、高靠背座椅、结构圆角设计、内沉钉固定等技术,显著降低紧急制动和急加速带来的乘客碰伤、跌伤风险;针对车外行人安全,开发了右转弯盲区探测预警及干预控制技术。
  公路车方面,提出了“宇通安全五部曲”,搭建了涵盖安全行驶、危险警示、干预控制、事故保护、救援逃生的全过程安全体系;研发推广了危险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车身碰撞防护、高强度座椅及固定结构、一键快速逃生等一系列新技术,保障出行全过程安全。
  校车方面,在“长鼻子”、5mm保险杠、金刚封闭环安全基础上,研发了移动物体识别、智能防遗忘系统等智能安全技术,推动校车智能化水平提升,保证学童安全。
  (7)节能技术
  运营成本是客户的重要关注点。为减少客车能耗,公司从人、车、路三个方面打造节能一体化解决方案。
  在人的方面,针对部分驾驶员存在的急加速、油门不稳等不良驾驶习惯,公司开发的蓝芯智能节油系统通过自动控制油门喷油量,实现综合工况节油3%-6%。
  在车的方面,通过降低车辆附件能耗和行驶阻力,提升整车能量利用效率,实现综合工况节油5%-10%。其中风阻是影响油耗的关键要素,公司通过造型优化和低风阻附件设计,大型后置公路车最低风阻系数达到0.33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公司产品搭载具备环境自适应功能的发动机智能热管理系统,实现冷却风扇能耗相比上一代产品降低20%。
  在路的方面,公司运用工况大数据技术,建立了覆盖城市、高速、山区、国道的路谱数据库,实现面向客户实际运营场景的最优动力匹配,有效提升车辆经济性水平。
  通过构建人-车-路一体化的节能解决方案,实现传统车辆行驶工况能耗相比上一代产品平均降低7%以上,新能源车辆相比上一代产品平均降低10%以上。
  (8)舒适技术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驾乘舒适性体验,公司针对感、听、触、嗅等方面的舒适性核心技术进行研发,建立了平顺性、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车内空气质量管控及空气质量调节、座椅舒适性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公司研发并应用了板簧气囊复合悬架、白车身NVH仿真优化、驱动电机声包、全新风清新空气及空调、新能源客车一体化热泵热管理、座椅层级结构缓冲减震、电动气囊阻尼减震等创新技术,解决底盘减震、NVH、气味及空气调节、座椅舒适性等问题。其中,驱动电机声包在客车行业首次应用,能够有效控制衰减电机本体高频噪声;板簧气囊复合悬架能够显著提升车辆抗颠簸能力,乘坐更加平稳、舒适;新能源客车一体化热泵热管理技术较传统电加热技术节能20%以上,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
  3、研发人员
  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人员共3,008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499人,支撑公司技术产品创新;建立了组织高效、作风严谨的项目管理和评审团队,可有效提升项目实施效率和质量控制水平,为客车创新技术研究、项目运行评价等提供指导和支持。
  4、知识产权
  公司积极响应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号召,运用知识产权加强品牌建设、激发创新活力,聚焦“三电”核心及智能化等技术,优化专利布局和结构。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407件,其中发明专利854件,软件著作权252件。公司持续开展电动化、智能网联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在电控、电机、电池以及NVH、智能网联等技术领域形成一系列知识产权组合,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河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等一系列荣誉资质,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0项(外观设计金奖2项),河南省专利奖5项(特等奖1项)。
  5、标准法规
  公司高度重视客车产品研发,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标准化,通过积极主导、参与客车标准制定,为行业贡献力量,引领客车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同时公司始终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标准创新,如积极投身于智能网联产品开发、示范运营,主动争取智能网联客车等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机会,为智能网联客车产品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等,引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参与完成275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其中主导完成17项),265项已经发布。参与标准涵盖整车、系统、零部件、性能及试验方法等,如GB38032-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T42289-2022《旅居车辆居住用电气系统安全通用要求》、JT/T1390-2021《电动客车电动空气压缩机》、GB/T13043-2022《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38796-2020《汽车爆胎应急安全装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等,以卓越的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提高行业素质,聚焦关键共性技术为行业进步提供动力和支持,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创新成效
  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车辆信息技术分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7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和14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依托科研创新平台优势,公司积极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集成优势创新资源,为创新人才集聚及科技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环境,持续提升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在加速技术突破的同时,不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37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0项。
  作为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单位,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持续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技术交流,协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行业创新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未来,公司将持续围绕客车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辆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研究,逐步建立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断提高客车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配套状况
  公司是以客车生产为主业的制造型企业。传统客车产品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潍柴、玉柴、法士特、东风车桥、宝钢、福耀、瑞立等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llison(艾里逊)、BOSCH(博世)、ContinentalAG(大陆)、Michelin(米其林)、Schaeffler(舍弗勒)、SKF(斯凯孚)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公司。新能源客车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汇川、亿华通、重塑等国内知名企业;经过多年深入合作,公司已同大部分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公司在产业配套方面的竞争优势得到有效保障和持续提升。
  在新能源客车关键零部件方面,公司联合苏州汇川、北京亿华通、上海重塑等行业优质供应商,开发出了更安全的动力电池系统、具备低温快速启动和高海拔适应性的燃料电池系统以及电驱桥和集成度更高的动力控制系统,支撑公司新能源客车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智能网联方面,公司联合行业主流供应商,开发出中端算力座舱域控,提升了用户体验感、增强了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大众出行带来更好的体验。
  在电动化方面,公司联合ZF(采埃孚)、BOSCH(博世)等优质供应商,优化了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实时响应自动驾驶系统的控制指令,实现了对车辆转向、制动、加速等操作的精准无延迟控制,为整车的安全性保驾护航。
  报告期内,受旅游市场需求强劲、市场车型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阻隔道路等因素影响,公司供应链敏锐识别风险,提前策划及应对,有效支撑海内外客户的多个批量订单按期交付,体现出供应链安全、快速响应的交付保障能力。公司将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整合供应商资源,提升国内行业主流及国际供应商配套能力,继续提升公司供应链的未来竞争力。
  (三)销售渠道
  1、国内市场
  国内销售由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直销为主,经销点状补充。报告期内,国内销售按照区域共划分为十余个经营大区,同时率先在客车领域推出直营店模式,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天津、西安、成都等重点城市落地用户中心,以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拉满用户体验值。2024年,公司紧盯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运营、迭代前行。深入推进营销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以价值驱动、销售赋能、运营提效为导向进行流程变革,通过平台化建设,支撑公司持续提升内部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逐步完善自有平台矩阵,通过直播带货、私域流量池等新媒体渠道丰富线上营销场景,实现用户选车-买车-用车全业务链的体验提升,增加用户粘性。
  公司全面推广直服,在10余家区域服务体验中心的基础上,拓展直营服务中心、配件自营库、巡回虚拟站,为客户提供更专业、更出色的服务保障,同时结合1,600余家特约服务网点的布局,做到“有宇通客车的地方就有宇通服务、有宇通客车的地方就有宇通人”。公司在区域服务体验中心的基础上先后建成电机维修中心、动力电池维修旗舰店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实现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结合客车各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和客户运营需求,不断探索服务策略,开发并推出涵盖延保、保养、加改装、服务全包等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高效、智能的服务体验,做到服务覆盖更广、响应更快、能力更强、预警更准的服务效果,保证客户满意,用车无忧。
  2、海外市场
  公司在海外市场采取直销、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目前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络已实现全球目标市场的布局,通过60余家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合作伙伴以及派驻直销队伍等多种渠道模式覆盖美洲、非洲、独联体、亚太、中东、欧洲六大区域;同时,利用技术和产业链优势,公司已在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KD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业务模式升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10万辆,产品远销至智利、墨西哥、尼加拉瓜、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坦桑尼亚、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沙特、巴基斯坦、卡塔尔、英国、法国、丹麦、挪威、芬兰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国家与地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已累计出口新能源客车超过6,000辆,并在卡塔尔、墨西哥、英国、丹麦、挪威、希腊、智利、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芬兰、法国、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葡萄牙、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形成批量销售并实现良好运营,积极发展绿色公共交通,为全球减碳做出贡献。
  公司致力于完善服务和配件供应体系,形成了以我为主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公司直服、客户授权自服务站、第三方授权服务站等方式满足不同市场和客户的服务需求,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海外市场拥有330余家授权服务站或服务公司,410余个授权服务网点,平均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海外全部目标市场。公司在法国、阿联酋、巴拿马、智利建立区域性配件中心库,在俄罗斯、卡塔尔、墨西哥、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南非建立国家配件中心库,在全球独资建立13个海外配件中心库,并授权100余家配件经销商,为终端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配件供应。由370余名海外客户服务经理组成的一线服务团队往返于海外各主要市场,在当地服务站的支持下,开展客户需求识别、技术培训、车辆问题解决等工作,以保障产品的良好运营。同时,公司通过重点订单的联合服务保障等方式,与Cummins(康明斯)、ZF(采埃孚)、Allison(艾里逊)等多家世界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持续深化合作,落实服务先行策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共同为海外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和配件保障。
  (四)公司荣誉
  2024年上半年,公司连续21年荣登《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品牌价值持续提升;荣获2023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及“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信用优秀企业”“全国客车行业质量领军企业”等荣誉称号;售后服务连续3年通过“CTEAS十二星级服务能力持续有效验证”,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