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持续拓展轨道交通电源市场,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 产品类型:

    镍氢电池材料、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储能电池

  • 产品名称:

    泡沫镍 、 钢带 、 动力电池正 、 负极片 、 合金粉 、 硫酸锂溶液 、 镍氢动力电池 、 锂电池组 、 镍氢电池 、 锂电池

  • 经营范围:

    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金属材料、金属制品、电子产品、电镀设备、五金配件、建筑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及监控化学品)、机电设备、日用百货的销售;货物、技术进出口经营;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4-04 
业务名称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2018-12-31
正极片库存量(枚) 180.41万 127.72万 46.89万 75.83万 53.59万
民用锂电池库存量(个) 569.22万 296.24万 - - -
民用镍电池库存量(个) 886.69万 276.48万 - - -
泡沫镍库存量(平米) 9.21万 14.22万 13.50万 12.22万 16.08万
负极片库存量(米) 7.25万 20.04万 8.71万 5.46万 4.60万
钢带库存量(吨) 25.65 41.96 25.04 24.73 34.87
锂溶液库存量(吨) 51.51 - - - -
消费类锂电池库存量(个) - - 112.21万 - -
消费类镍电池库存量(个) - - 306.67万 - -
混合动力系统(HEV)库存量(台套) - - - 118.00 157.00
镍氢电池库存量(个) - - - 289.33万 -
锂电池库存量(个) - - - 95.87万 -
混合动力系统(PHEV)库存量(台套) - - - 495.00 55.00
纯电动系统(EV)库存量(台套) - - - - 0.00
常规KH库存量(只) - - - - 26.53万
端面焊库存量(只) - - - - 12.16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7.1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851.12万 20.05%
客户2
6796.28万 17.35%
客户3
4707.47万 12.02%
客户4
1604.98万 4.10%
客户5
1429.29万 3.6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6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68亿 23.68%
客户2
1.77亿 15.65%
客户3
1.54亿 13.61%
客户4
5224.19万 4.62%
客户5
3466.07万 3.0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  据工信部消息,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同比增长超过43%,上半年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到6000亿元。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  1、电池行业  (1)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成主力  我国已建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产量为293.6GWh,同比增长36.8%。上半年动力电池销量为256.5GWh,同比增长17.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量99.8...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
  据工信部消息,2023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全国锂电池产量超过400GWh,同比增长超过43%,上半年锂电池全行业营收达到6000亿元。锂电池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69%。
  1、电池行业
  (1)动力电池磷酸铁锂成主力
  我国已建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产量为293.6GWh,同比增长36.8%。上半年动力电池销量为256.5GWh,同比增长17.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销量99.8GWh,占总销量38.9%,累计同比增长10.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156.3GWh,占总销量60.9%,累计同比增长22.0%。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56.7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出口39.4GWh,占总出口69.4%;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17.2GWh,占总出口30.3%。同时,动力电池行业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仍然明显。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81.5%、89.8%和97.5%。
  (2)储能电池持续高速增长
  储能已成为锂电池应用的新的强劲增长点,受益于储能的高速发展,磷酸铁锂路线的锂电池细分产业增长势头迅猛。今年上半年,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达31.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31.2GWh。我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达6.3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出口6.3GWh。根据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储能分会统计,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储能市场仍维持活跃热度,储能中标项目总规模达到21.8GWh,环比增长185%。其中,有76%的项目都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
  (3)消费类电池小幅下滑
  根据高工锂电数据,受电动工具以及传统3C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影响,上半年数码锂电池市场出货量为22GWh,同比小幅下滑5%。
  2、材料行业
  (1)锂电材料战略地位突显
  锂被誉为是绿色能源金属和白色石油,广泛应用于储能、化工、医药、冶金、电子工业等领域。全球锂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等国。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锂资源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锂金属已经被中日美欧澳相继列为战略性资源,高度关注锂资源供应安全。
  自然资源部信息显示,2022年锂、钴、镍等战略性新兴矿产储量分别同比增加57%、14.5%和3%。我国锂矿种类丰富,有盐湖卤水锂矿、锂辉石矿和锂云母矿,但总体品位较低,优质锂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江西、青海、四川和西藏等4省(区),另外河南和新疆也有少量分布。根据2022年度统计数据,我国锂矿储量(折氧化锂)同比上涨57%,其中江西储量超过青海和四川,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40%。2022年度全国锂矿储量增量也主要在江西,占增量的94.5%
  。
  碳酸锂作为锂电池核心原材料受到广泛关注,需求量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碳酸锂消费量达到50.5万吨,相比2016年增长405%。整体来看,中国是全球锂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且锂资源80%依赖进口。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净进口的碳酸锂12.57万吨,同比增长约72%,碳酸锂进口依赖度为26.2%。其中,来自智利的碳酸锂为12.17万吨,占进口总量的96.8%。
  据GGII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115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磷酸铁锂出货76万吨,三元材料出货30万吨,钴酸锂材料出货3.5万吨,锰酸锂材料出货5.2万吨。从细分材料来看,磷酸铁锂材料占比提升至66%,三元材料占比下降至26%。
  (2)镍电材料方面原生镍产量持续增长
  根据国际镍业研究组织(INSG)相关信息,2023年全球镍矿产量将增超过16%,产能过剩局面会出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1-5月镍矿总进口量在1194.75万吨,同比去年同期增加121.08万吨,幅度在11.27%。镍矿进口量的增加,反映在实际市场中,则是产量的爆发式增加。根据卓创资讯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6月原生镍产量站上2万吨关口,创历史新高。原生镍近几年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上半年原生镍产量为106800吨,较去年同期增加27800吨,增幅为35.19%。
  2023年上半年,镍价重心显著下移,1月达到上半年高点234870元/吨,6月跌至低点153050元/吨,与2022年末相比跌幅超30%,在有色金属中跌幅居前。
  3、储能行业
  2023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GW/35.8GWh,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GW/17.72GWh,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同时,我国新型储能项目数量是去年同期2倍多,新增规模达到去年全年的70%。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目前已有超过40个项目投运,是去年全年水平的2倍,规划及在建项目数量也超过去年全年水平。
  报告期内,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0.2GW(包括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新型储能),同比增长44%,其中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占比30%。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继去年首次低于80%之后,再次下降近10个百分点,首次低于70%,表明新型储能装机增速开始超越传统蓄水储能。
  政策方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共发布270余项储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层面的政策19项,主要涉及储能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以及多元化、智能化应用等方面。其中: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减碳技术和服务,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等领域投资力度,参与碳排放权、用能权交易。
  4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提出:多元化储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各类新型储能的优势,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提升电力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
  3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新能源微网和高可靠性数字配电系统发展,提升用户侧分布式电源与新型储能资源智能高效配置与运行优化控制水平。
  3月24日,国家能源局印发《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提出:中大型储能电站应选用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的电池,审慎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
  1月1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
  4、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
  根据行业运行数据,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完成产销分别为378.6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达到28.3%以上。乘联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HEV汽车批发销量36.1万辆,丰田HEV批发销量22.7万辆,市场占比达到62.89%。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并布局储能业务。公司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持续拓展轨道交通电源市场,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材料业务,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经营模式
  3.1常规销售模式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轨道交通电池、储能电池以及镍氢电池材料等业务板块采取常规生产销售模式,即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自有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或组装后,销售给下游客户。
  3.2专线配套模式
  依托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基于公司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公司旗下科霸生产的HEV镍氢动力电池专用正、负极片为合资公司科力美提供专线配套服务。
  3.3自产自销模式
  公司在锂电池材料板块采取自产自销模式,即通过自有矿山开采生产所需原材料,再进行选矿及冶炼后生产出产品直接销售。
  4、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4.1材料板块
  (1)镍氢电池材料
  2023年上半年,常德力元HEV用泡沫镍实现销量102.19万平方米,销售收入约1.13亿元,同比增长4.63%;科霸HEV用正负极板实现销量15.94万台套,销售收入约6.08亿元,同比增长9.35%。
  常德力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制造商,除为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外,其在消费类镍电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导地位。2023年上半年,消费类泡沫镍实现销量126.15万平方米,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钢带实现销量253.85吨;特种泡沫金属实现了在军工、航天发动机等领域的应用。常德力元泡沫镍电解水制氢产品已与多家国内头部制氢企业展开接洽,其中5家已启动样品测试,预计2023年内完成样品验证和试用评价,后续开展工艺优化及规模量产的评估。此外,常德力元泡沫镍还拓展了在新型电池市场(锌铁液流电池)的应用,获得了相关客户的中试样品订单,后续将进一步增加采购量。
  (2)锂电池材料
  公司于2022上半年开始在宜春市布局锂电产业,当年6月与宜春市经开区、宜丰县、鼎盛新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锂电全产业链布局之路。2023年上半年,金丰锂业主要在建设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厂房及设备采购安装,同时根据政府环保要求对收购的锂卤水产线进行改建,金丰锂业锂电材料产品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189.47万元。2023年7月28日,金丰锂业首期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工厂建设完成开始投产,碳酸锂产能进入爬坡期。
  4.2电池板块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公司依托短交通、移动充电柜、智能家居等三大产品应用平台,2023年上半年实现消费类电池销售收入约3.36亿元,其中锂电池业务销售收入达2.9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109.09%。
  2023年上半年科力美HEV车载动力电池业务规模同比下降了32%,公司所属投资收益也同步减少。
  4.3储能板块
  公司旗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公司子公司常德力元自2022年下旬开始与一家境外储能企业洽谈新型镍氢气储能系统项目的深度合作,2023年二季度已与该公司签署了6.5万平方米泡沫镍订单,随着新型镍氢气储能系统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常德力元泡沫镍的需求量将会逐步扩大。2022年公司子公司兰州金科获得60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订单,并于2023年1月正式在益阳工厂启动出货,其中单体集装箱储电量高达6.6MWh,是目前国内单体储电量最大的集装箱式储能系统之一。
  此外,公司根据经营计划和市场需求在储能电池领域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及设计工作,2023年5月合资公司深圳科力远数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英利智慧(保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英利满城区7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储能系统设备供货合同》,为客户光伏发电项目提供储能配套系统。报告期内,数智能源与相关合作方签订了500MWh储能系统的年度框架合同,另有50MWh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订单已在履行交付当中。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以来,在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的领导下,公司积极应对政策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基本持平,略有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1,431.69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8.8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2.33万元,较上年同比下降48.47%;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母净利润2,242.52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6.30%。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成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1、镍氢业务基本维持稳定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镍氢传统业务上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盈利性提升为重点,在零重大安环与重大品质事故的前提下实现销量16万台套,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同时继续拓展公司镍氢电池在轨道交通、航空冷链、混储等专用细分市场的业务规模。
  2、锂电业务实现重大里程碑
  面对新能源与储能发展机遇,公司于2022上半年开始布局锂电产业。2023年7月28日,科力远子公司金丰锂业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首期1万吨正式建成投产,这是公司锂电与大储能战略加速推进的里程碑,为公司进一步完善储能产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金丰锂业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剩余2万吨产能产线的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进中,目前厂房已建设完成。
  3、储能业务深入布局
  公司牵头组建储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依托自身上游锂矿资源,计划在磷酸铁锂、电芯、系统集成、电池回收各环节引进优质企业,打造集锂矿、碳酸锂、磷酸铁锂材料、锂电电芯、储能集成系统、电池回收于一体的储能全产业链。
  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与国家电投集团河北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投四川阿坝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能源与储能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2023年6月16日,科力远被工信部认定为湖南省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龙头企业;2023年6月29日,公司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
  公司于2023年7月22日披露了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简称“本次定增”)的相关事宜,本次定增是公司在现有镍氢电池产业链基础上,布局锂电及储能产业的重要举措,锂电产品和储能业务将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效益增长点。本次定增募投项目的建设将助力公司优化产业布局,将公司优势资源聚焦电池以及电池材料,是公司实施新阶段发展战略的需要。

  三、风险因素
  1、政策风险
  公司产品下游终端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业务及储能业务,上述产业受到国家及地方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虽然“十四五”确立了新能源和储能的战略价值,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及方案推动新型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未来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具有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动态情况,适时对公司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响应能力,稳定业务发展。
  2、市场风险
  虽然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稳定经济形势,但2023年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供给和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公司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通过产品定价模式优化、技术工艺创新、提高客户合作深度等多种手段将市场波动的压力予以转移或化解,并通过科学研判原材料市场走势、套期保值、定期储备部分库存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3、经营风险
  公司在2022年末正式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后续在人才培育、工艺管理、产线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在成熟业务领域,HEV镍氢动力电池材料下游客户相对单一,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不利变化,或者主要客户的产品结构调整导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则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且随着主要客户电动化步伐加快,战略合作客户锂电需求增长,需要公司持续增能,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随着公司各板块业务的深入,管理与运营难度将增加。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应对经营规模快速扩张、产品需求变化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依托服务国际一流客户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数字化智能制造计划、人才传承文化等措施,结合上游原材料资源,快速提升新业务开拓进程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公司已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生产技术、提升制造质量等措施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与主要客户的关系,并积极开拓下游市场积累更多优质客户。同时公司将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经营运作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通过完善激励制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4、行业竞争风险
  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导向和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新兴产业。全球资本、人才也随之高度聚集新能源行业,众多企业进入或加大对锂电、储能行业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入,投资过剩与产能过剩成为现实,产业链快速向头部市场聚集,公司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行业竞争格局。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深化科技创新发展之道路,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有序扩张产能规模,丰富产品序列,优化合作模式,保证并拓展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效益下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聚焦主营业务与关键共性技术全力创新
  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进程中,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战略新兴支柱产业,科技研发成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科学道路和必然选择。公司是以专利技术进入储能行业并迅速崛起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研发策略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在采选冶工艺创新、新型电池、电池回收、储能安全系统等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
  目前,公司正聚焦业务需求,加快研发碳酸锂冶炼技术、先进储能电池及储能相关技术。围绕碳酸锂冶炼技术,公司围绕传统工艺的创新提升,与中南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围绕选矿、焙烧、浸出、制备等环节协同创新,改善锂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足迹。此外,公司正在研发的新型锂云母提锂工艺能够解决锂云母提锂尾渣量巨大、含氟含铊尾渣二次污染和高值金属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时该技术也可应用于电池回收端。目前,该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
  针对一次调频市场对功率型储能电池的需求,开展大容量高功率型方形镍氢电池开发,主要研发内容包括:材料的研究开发,工艺的研究开发,结构的研究开发。针对长时储能市场对能量型储能电池的需求,开展超长寿命能量型镍-氢气电池开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镍-氢气电池活性材料开发,阳极催化材料及电极开发和工艺开发。
  储能技术方面,公司围绕镍氢-锂电混合储能管理系统进行持续的系统化研究,在现有BMS(电池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嫁接大数据、云计算、数字挛生技术,解决算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数字仿真、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对电池健康状态进行及时有效监控,显著提升BMS安全监测预警性能,解决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安全痛点。
  2、以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夯实锂电与储能发展能力
  公司在服务国际客户的过程中,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探索与应用,实现产业链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此为依托,常德力元、湖南科霸两家子公司先后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目前,公司正依托已有的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基础与经验,结合数字孪生智能优化管理技术,对正在布局的锂电材料产业链全面实行数字化赋能。从上游矿产原材料、锂电基材、正负极片,到锂电电芯、电池管理系统,再到下游储能系统,进行数字化技术全覆盖,致力打造中国首家锂电全产业链数据库,将对锂电全产业链各项产品的生产效率、品质管理、成本控制、诊断追溯等方面提供巨大价值,同时也将为锂电退役产品的梯次利用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新能源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3、以核心技术与核心资源为依托,搭建资源共享、价值协同的规模化发展平台
  针对储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公司积极构建包括矿资源、电池材料、电芯、储能系统和电池回收的闭环强链,在原材料保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技术驱动能力和市场保障能力等多个维度构筑体系化“护城河”,加快推进锂电和储能业务发展。
  目前,公司正通过持续获取锂矿资源、建设碳酸锂产线掌握资源优势。技术方面,公司于2009年成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先进储能技术和关键储能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新研发的混合储能系统可实现优异的调频性能、高可靠的安全性、较长的循环寿命以及较低的运行能耗,混储模式也是《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发展的技术路线。
  依托技术与资源优势,公司牵头组建依托紧密型储能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在磷酸铁锂材料、高性能电芯、储能系统集成、电池回收各环节引进优质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技术平台、资源平台和产业平台,破解成本和安全痛点。同时,携手地方政府、各方资本成立大储能产业基金,解决资金课题。通过打通储能产业发展的“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均衡、规模化发展;通过极致的成本传导降低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降本增效,强化联合体整体竞争力,形成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产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