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持续拓展轨道交通电源市场,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 产品类型:

    镍氢电池材料、锂电池材料、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储能电池

  • 产品名称:

    镍氢电池材料 、 锂电池材料 、 动力电池 、 消费类电池 、 储能电池

  • 经营范围:

    新材料、新能源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金属材料、金属制品、电子产品、电镀设备、五金配件、建筑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及监控化学品)、机电设备、日用百货的销售;货物、技术进出口经营;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30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HEV用正负极片销售收入(元) 4.67亿 - - - -
HEV用泡沫镍销售收入(元) 9100.00万 - - - -
金科公司电池销售收入(元) 4.30亿 - - - -
金科公司锂电业务销售收入(元) 3.80亿 - - - -
金科公司锂电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 27.00 - - - -
锂电材料产品销售收入(元) 2.80亿 - - - -
锂电材料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 353.14 - - - -
产量:正极片(枚) - 8862.97万 - - -
产量:泡沫镍(平米) - 497.36万 - - -
产量:碳酸锂(吨) - 1297.00 - - -
产量:负极片(米) - 699.29万 - - -
产量:钢带(吨) - 460.23 - - -
产量:锂溶液(吨) - 2756.00 - - -
销量:正极片(枚) - 8825.35万 - - -
销量:泡沫镍(平米) - 494.22万 - - -
销量:碳酸锂(吨) - 1184.00 - - -
销量:负极片(米) - 685.92万 - - -
销量:钢带(吨) - 456.20 - - -
销量:锂溶液(吨) - 2808.00 - - -
销售收入:HEV用泡沫镍(元) - 2.52亿 - - -
销售收入:HEV用正负极片(元) - 14.79亿 - - -
销量:民用镍电池(个) - 1.22亿 - - -
产量:民用镍电池(个) - 1.15亿 - - -
销量:民用锂电池(个) - 2422.56万 - - -
产量:民用锂电池(个) - 3180.24万 - - -
正极片产量(枚) - - 1.05亿 8299.98万 4796.60万
正极片销量(枚) - - 1.04亿 8219.15万 4825.54万
民用锂电池产量(个) - - 2136.43万 1767.38万 -
民用锂电池销量(个) - - 1863.45万 1583.35万 -
民用镍电池产量(个) - - 8419.03万 8192.61万 -
民用镍电池销量(个) - - 7808.82万 8222.80万 -
泡沫镍产量(平米) - - 515.44万 592.21万 456.39万
泡沫镍销量(平米) - - 520.45万 591.49万 455.11万
负极片产量(米) - - 1165.75万 1124.61万 781.23万
负极片销量(米) - - 1178.54万 1113.28万 777.97万
钢带产量(吨) - - 490.64 576.84 409.61
钢带销量(吨) - - 506.95 559.92 409.30
锂溶液产量(吨) - - 7163.50 - -
锂溶液销量(吨) - - 7111.99 - -
消费类锂电池产量(个) - - - - 6269.86万
消费类锂电池销量(个) - - - - 6253.75万
消费类镍电池产量(个) - - - - 7759.95万
消费类镍电池销量(个) - - - - 7742.61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7.1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851.12万 20.05%
客户2
6796.28万 17.35%
客户3
4707.47万 12.02%
客户4
1604.98万 4.10%
客户5
1429.29万 3.6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6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2.68亿 23.68%
客户2
1.77亿 15.65%
客户3
1.54亿 13.61%
客户4
5224.19万 4.62%
客户5
3466.07万 3.0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  1、电池材料行业  2024年,电池材料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储能规模化应用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受到供给增长影响,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业内分析认为,行业产能出清的节奏主要是跟随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下跌而变化。随着价格下跌,行业产能出清或将加速,碳酸锂价格也有望实现稳定,并逐步回归。  (1)锂电材料:供需双增,压力之下有机遇  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4H1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93万吨,同比增长32%,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量...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
  1、电池材料行业
  2024年,电池材料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储能规模化应用和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受到供给增长影响,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业内分析认为,行业产能出清的节奏主要是跟随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下跌而变化。随着价格下跌,行业产能出清或将加速,碳酸锂价格也有望实现稳定,并逐步回归。
  (1)锂电材料:供需双增,压力之下有机遇
  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4H1中国正极材料出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磷酸铁锂材料出货93万吨,同比增长32%,占比正极材料总出货量比例近70%;此外,三元材料出货30万吨,钴酸锂材料出货4.5万吨,锰酸锂材料出货5.9万吨。据SMM调研,2024年上半年国内碳酸锂总产量为29.8万吨,同比上涨46.8%;总进口量为10.8万吨,同比上涨47.9%。由于终端需求带动以及扩产锂盐企业投产是今年上半年国内碳酸锂总产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据SMM统计,今年上半年碳酸锂总需求量约为34.4万吨LCE,同比上涨31.3%。
  当前锂电产业链的中下游正经历着库存调整期,碳酸锂在不同环节的库存也逐步积累。尽管市场基本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过剩现象,但行业整体仍保持着稳健的发展态势。上海钢联相关分析认为,受供给宽松影响,未来锂盐市场的走向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下行压力。随着价格中枢逐渐下移,并且逐步击穿部分矿山的成本,资源端或因连年过剩导致产能出清,新增或扩产项目延期。之后,供应过剩的情况将得到缓解。长期来看,锂资源还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关键矿产展望(2024)》报告指出,锂、镍、钴、石墨、铜、稀土元素等六种重点矿物的供应可能无法完全跟上需求的增速,会出现巨大的供应缺口。到2035年,目前已公布的矿产开采项目产能将仅能满足70%的铜需求和50%的锂需求。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走势
  (2)镍电材料:上半年镍价有所波动,固态电池带来增长预期
  2024年上半年,受宏观预期摇摆与印尼镍矿扰动共振影响,上半年镍价呈现倒V趋势。从产业供需来看,原生镍供应过剩格局不改:印尼NPI回流国内增量有限,国内镍铁供需维持过剩但过剩量持续收窄;硫酸镍由于终端需求趋弱,再次由一季度的偏紧转为过剩。电镍方面,由于出口窗口打开,国内外纯镍供需格局发生些许变化。原生镍产能释放减速,海外交仓成为主趋势,国内电积镍流出成为主趋势,海外电镍库存持续增加。
  镍的需求受不锈钢和新能源用镍双轮驱动,五年保持7.5%的年化复合增长率,但都面临着供给大于需求的基本面。锂电池技术路线,三元受到磷酸铁锂的挤压,未来份额难见明显增长,镍需求量预计将持续下滑。价格方面,2024年下半年,镍价或维持低位盘整。供给端在电积镍提振下维持爬产,而三季度传统消费将进入淡季,不锈钢厂利润率收缩,传统消费延续弱势。四季度终端需求预期边际改善,但整体供需失衡问题依旧存在,价格预期依旧偏弱。
  2、电池行业
  近年来,我国锂电池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我国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相关信息,1-6月,中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储能、消费类等)累计产量为430.0GWh,累计同比增长36.9%;累计销量为402.6GWh,累计同比增长40.3%。行业认为,2024年,受益于AI加持消费类电池进入复苏周期,动力电池在低库存下全年增长平稳,储能电池因库存原因前低后高,全球锂电池需求预计保持在20%以上增速,供给端资本开支放缓,库存进入温和补库周期,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
  (1)磷酸铁锂在动力电池的市占率最高达到74%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动力电池市场作为其“心脏”增长势头不减。2024年1-6月,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18.1GWh,累计同比增长26.6%;累计装车量203.3GWh,累计同比增长33.7%;累计出口量为60.0GWh,累计同比增长8.2%。技术路线上,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仍为主流。今年上半年,国内磷酸铁锂电池占总装车量的69.3%,同比增长39.3%,高于三元电池30.6%的市占率。其中,6月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达到74%,创下年内新高。上半年的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为23.9GWh,同比增长48.6%;三元锂电池出口量为35.6GWh,同比下滑9.3%;磷酸铁锂电池出口量持续走高。新型电池方面,半固态电池上半年装车2154.7MWh。
  (2)储能电池继续高增,海外机会突显
  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116GWh,相较2023年上半年87GWh,增长41%。其中一季度出货量40GWh,二季度出货量76GWh。预计2024年全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超240GWh,其中电力储能将成为2024年增长最主要驱动力;户用/通信/便携式储能市场需求将有所放缓,全年出货低于预期。从细分领域出货量来看,电力储能/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通信&便携式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分别为103GWh、8GWh、3GWh、2GWh。
  海外市场需求也在不断释放。2024年1-5月,中国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为8.4GWh,同比增长50.1%,远高于同期动力电池的2.9%。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脚步提速,各地储能需求也在不断释放。
  浙商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欧三大市场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市场的88%,同期中国市场新增装机规模合计占全球的比例近50%。此外,东南亚、中东、澳洲、南亚、南非、南美等地的储能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中东、澳洲,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两大市场的储能装机也在提升。
  2022-2024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及预测(GWh)
  (3)消费类电池:需求回暖,预计出货量超过50GWh
  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叠加换机周期及AI在手机上的应用,消费电子市场的供应及需求稳中有升,带动消费类电池持续复苏。2024年,我国数码电池市场在二季度开始复苏,数码锂电池企业排产环比一季度上升超20%,上半年共出货23GWh。电动工具用锂电池则因下游客户库存低位,集中囤货拉升电池出货。据中信期货测算,考虑单机容量的增长,2024年全球消费电池需求有望增长6%至115GWh,其中中国消费电池需求增长11%至54GWh。
  3、储能行业:政策发力,发展态势良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彰显了储能在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的支撑地位。据碳索储能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央以及地方针对储能产业发展制定的相关政策超400条。其中,中央针对储能发展出台的政策44条,地方针对储能发展出台的政策超360条。
  根据CNESA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各省市共发布新型储能项目456个,规模达75.07GW/183.70GWh。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新增装机12.9GW/31.24GWh,容量规模同比增长98%。6月新型储能并网达5.2GW/11.37GWh,容量规模环比增长159%,创单月并网历史新高。分析认为,新增招标和装机大增,既源自现实的需求比如大规模新能源装机、政策支持等,也受益于商业模型的完善、成本的下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等。而随着风光基地的建设,预计国内大储也将实现较高的装机增速。
  储能技术路线方面,也正迎来以锂电为主的多元化。2024年初,国家能源局以公告形式正式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涵盖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其中包括17个锂离子电池、11个压缩空气储能、8个液流电池、8个混合储能、3个重力储能、3个飞轮储能、2个钠离子电池、2个二氧化碳储能、1个铅炭电池、1个液态空气储能。
  4、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预计为982.8万辆,同比增长3%,涨幅略有缩窄,但新能源乘用车依然保持着高增长态势。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411.1万辆,同比增长33.1%。其中,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85.6万辆,同比增长28.6%,渗透率达48.4%,较去年同期34.9%的渗透率提升13.5个百分点。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其中,与汽车领域相关的措施包括,支持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动力电池更新补贴标准,以及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相关政策有望刺激需求进一步向上。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电池及材料业务,以镍氢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持续保障动力电池及材料需求供应,继续保持消费类电池及材料销售规模,同时布局锂电上游产业链,建成依托自有矿山的涵盖采矿、选矿、碳酸锂加工的一体化流程,为下游锂电及储能市场拓展提供原材料保障。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经营模式
  (1)常规销售模式
  公司在消费类电池、轨道交通电池、储能电池以及电池材料等业务板块采取常规生产销售模式,即向上游供应商采购生产所需原材料,通过自有生产线进行生产加工或组装后,销售给下游客户。
  (2)专线配套模式
  依托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基于公司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公司旗下科霸生产的HEV镍氢动力电池专用正、负极片为合资公司科力美提供专线配套服务。
  (3)自产自销模式
  公司在锂电池材料板块部分采取自产自销模式,即通过自有矿山开采生产所需原材料,再进行选矿及冶炼后生产出产品直接销售。
  4、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4.1电池材料板块
  (1)镍氢电池材料
  2024年上半年,公司HEV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生产经营以安定化生产、高品质交付为重点,HEV用泡沫镍实现销售收入约0.91亿元;HEV用正负极片实现销售收入约4.67亿元。
  常德力元作为全球最大的泡沫镍制造商,除了为国内HEV镍氢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外,在消费类镍电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导地位。2024年上半年,消费类泡沫镍实现销量136.3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09%,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地位;钢带实现销量291.4吨,同比增长14.79%;特种泡沫金属实现了在军工、航天发动机等领域的应用,实现销量6.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76%。
  此外,常德力元泡沫镍拓展了在镍锌电池、水素金属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市场的应用,获得了相关客户的量产订单,后续将进行产能扩张,以满足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①在用电侧储能领域获得市场认可,通过为一家储能企业的出口用镍锌电池提供基础材料,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系统及储能电池市场实现规模应用,2024年上半年泡沫镍供应量6.09万平方米。因镍锌电池的安全特性、电压特性及能量密度特性,其应用领域有更大的扩展空间;②在现有设备、产线及钢带镀镍技术基础上予以延伸,开发出一款镀锡铜带产品,该产品兼具良好的导电性、焊接性以及耐腐蚀性能,现阶段主要应用于镍锌电池负极集流体,镀锡铜带可以降低电池析气率,提高稳定性,已经成为首选的负极骨架材料,未来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完成3家国际客户和1家国内客户的送样,各项性能指标均获得客户认可,同时完成相关设备的导入,具备批量生产能力;③与一家境外储能企业进行水素金属电池项目的深度合作,该客户致力于将水素金属电池技术产业化,用于太阳能,风能,电网储能。根据其未来生产布局,对泡沫镍和镍带材料的需求巨大。基于常德力元现有设备生产能力,在保障民生泡沫镍、HEV泡沫镍、钢带订单交付的基础上,通过部分设备改造和设备投入可快速扩充产能,满足该客户发展的需求。2024年上半年已获取该客户订单4万平方米泡沫镍订单,分别于4月和8月完成交付。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水素金属电池具有循环寿命长、无火灾或热失控风险、充放电速度灵活、无需常规维护、高低温运行好、成本低、无有毒物质、可100%回收利用等优势,随着其在电化学储能系统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常德力元泡沫镍和镍带材料的需求量将会逐步扩大。
  常德力元紧跟行业先进电极技术的升级,联合电极厂、电解槽厂,利用自身产品设计优势,已与多家国内头部制氢企业展开合作,拟先将泡沫金属入到电极应用,后续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积累,探讨催化电极开发与应用的可能。
  (2)锂电池材料
  公司依托自有矿山,形成从锂矿石到碳酸锂的“采选冶”一体化产业链,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更大的利润空间。根据已有的详勘报告和预测,子公司东联公司下属四座地下含锂瓷土矿(同安、鹅颈、第一、党田矿)矿石资源储量或不低于1200万吨,结合地下矿锂元素含量高的特点,预计四座锂矿总储量折合碳酸锂当量约40万吨。同安瓷矿在2023年7月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已实现稳定出矿,并在全力增产扩能,党田瓷矿正加速推进探矿扩产项目,第一瓷矿、鹅颈瓷矿野外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产能还处于爬坡阶段,随着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二十三冶”)成为公司矿山开发的合作方,开采效率也将显著提升。公司将与五矿二十三冶共同提升矿山建设的自动化水平,建设绿色矿山,进一步提高矿石产量和安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影响。在开采方面,将通过运输巷道的升级改造,提高运输矿石条件,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出矿效率,实现早出矿、多出矿。
  子公司金丰锂业碳酸锂的规划产能为3万吨/年,采取边生产边扩充产能的模式,2023年7月实现一期1万吨碳酸锂产线拉通投产,并于2023年12月实现全面达产,2024年已实现1万吨产能满产,同时一期工程建设已覆盖二期工程厂房、设备基础、公辅设施等,为后续快速建成提供了有力保障。2024年上半年,宜春地区矿山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停产整顿,导致碳酸锂生产的自有矿供给率未达预期,加之生产与销售量上涨相应管理费用也有所上升,目前矿山已恢复稳定出矿,碳酸锂生产原材料中自有矿的占比将逐步上升,制造成本逐步下降。并且公司正对提锂技术进行革新,并计划将该技术在二期项目进行应用,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将综合考虑技术开发进度及市场行情变化等因素,加快推动产能拓展计划。受益于科力远在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过程中打磨的精益管理与智能制造能力,金丰锂业的生产管理日趋精益化,工艺流程不断完善,生产设备的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持续提高,产品品质也得到了有力保障,均达到电池级碳酸锂水平,合格率100%,符合广期所交割标准,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已在多家头部电池企业的产品上实现应用。2024年上半年,金丰锂业锂电材料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同比增长353.14%。
  4.2电池板块
  公司控股子公司金科公司依托共享充电、两轮车、智能家居等三大产品应用平台,2024年上半年实现电池销售收入约4.3亿元,其中锂电业务销售收入达3.8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27%,继2023年销售业绩取得历史性突破以来,金科公司在消费类电池市场的拓展步伐显著加快。金科公司始终遵循做强锂电事业的经营方针,依托共享充电行业的经验和产业链优势,上半年开发了“全球高品质智能充电专家”新客户,且多个老客户下达了新产品订单,在共享充电业务生产销售规模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公司与消费类电池领域的多家行业的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批电动滑板车、电动两轮车、扫地机器人、民用充电宝行业的客户已相继下达批量订单,公司消费类电池业务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公司在电池行业深耕多年,长期稳定地为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其中部分客户有固态电池业务规划,公司作为重要供应商紧跟客户技术路线,已基于下游客户需求展开应用于固态电池的相关材料的研究项目,小试阶段较为顺利,将在年内完成中试验证,该技术和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以及液态电池,将有效提升固态电池产品性能品质。此外,公司针对一次调频市场对功率型储能电池的需求,开展大容量高功率型方形镍氢电池开发;针对长时储能市场对能量型储能电池的需求,开展超长寿命能量型镍-氢气电池开发。
  4.3储能板块
  2024年1月,公司与中创新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共同投资设立储能产业基金签订了合伙协议,基金目标总规模为人民币20亿元,初期规模4.02亿元,将为储能创新联合体成员企业的储能业务拓展、订单获取提供资金等资源支持。凯博(深圳)先进储能创新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于2024年3月完成工商注册登记,8月完成基金备案手续。公司计划通过基金参与投资独立储能电站项目的建设,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业务,将与公司现有业务形成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为拉通储能产业链、实现储能产业闭环打下基础。
  2024年上半年,公司加速推进3GWh储能系统集成及新型储能电池的生产与研发工作,储能系统项目包含3GWh储能系统集成线、技术检测试验中心、数字化监控运维中心、微网分布式储能系统示范基地、储能系统装配、综合检测试验场五大功能模块。
  公司旗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中心。国研中心首创的混合储能技术,是将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搭配,用镍氢电池的高安全、宽温域、大功率等优势特性来弥补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短板,帮助锂电池在更安全、更稳定、更高效的状态下运行,同时通过引进大数据技术,帮助提升储能系统的智慧管理能力,以提升混合储能系统整体安全性能和循环寿命。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83.2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49.9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89.6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83.67万元。公司本期业绩下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受下游主要客户产品销售排期影响,2024年上半年公司镍电业务主要产品销量下降,营业收入及毛利相应减少,但预计全年销量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2、金丰锂业1万吨碳酸锂投产,锂电材料收入及毛利增长,同时加大了对提锂技术的研究,相关管理费用(折旧、人工成本)、研发费用同步增加。
  3、金科公司消费类电池收入增长,销售费用同步增加。
  4、部分参股公司投资收益下降。

  三、风险因素
  1、政策风险
  公司产品下游终端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业务及储能业务,上述产业受到国家及地方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虽然“十四五”确立了新能源和储能的战略价值,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及方案推动新型储能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未来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具有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政策动态情况,适时对公司战略进行动态调整,提升响应能力,稳定业务发展。
  2、市场风险
  2024年外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严峻,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仍需要克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六个方面的困难或挑战,加之人民币汇率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供给和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公司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较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通过产品定价模式优化、技术工艺创新、提高客户合作深度等多种手段将市场波动的压力予以转移或化解,并通过科学研判原材料市场走势、套期保值、定期储备部分库存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
  3、经营风险
  公司进入锂电及储能业务领域,后续在人才培育、工艺管理、产线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而在成熟业务领域,HEV镍氢动力电池材料下游客户相对单一,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发生不利变化,或者主要客户的产品结构调整导致其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则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且随着主要客户电动化步伐加快,战略合作客户锂电需求增长,需要公司持续增能,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随着公司各板块业务的深入,管理与运营难度将增加。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应对经营规模快速扩张、产品需求变化等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依托服务国际一流客户的供应链管理经验、数字化智能制造计划、人才传承文化等措施,结合上游原材料资源,快速提升新业务开拓进程和规模效益,同时依托存量资源,利用沉淀的技术能力,积极培育第二曲线业务;另一方面公司已与主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生产技术、提升制造质量等措施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与主要客户的关系,并积极开拓下游市场积累更多优质客户。同时公司将加强内部治理,完善经营运作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并通过完善激励制度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4、行业竞争风险
  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导向和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最大的新兴产业。全球资本、人才也随之高度聚集新能源行业,众多企业进入或加大对锂电、储能行业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入,投资过剩与产能过剩成为现实,产业链快速向头部市场聚集,公司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行业竞争格局。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深化科技创新发展之道路,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有序扩张产能规模,丰富产品序列,优化合作模式,保证并拓展市场份额,提升规模效益下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夯实技术驱动能力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拥有有效专利649件,其中国内617件,国外32件。依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公司联合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深圳大学、武汉大学及其碳中和研究院、三峡科技、中创新航等,聚焦先进储能技术与关键储能材料,围绕固态电池、镍-氢气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材料,采选冶技术、储能技术等展开协同创新。
  公司的高效绿色提锂法正在加紧中试,通过高效脱氟、有度酸化、高效净化等技术,有望实现锂综合收率由70%左右提升至85%以上,减少资源消耗量20%以上、削减锂渣量50%以上。洞采矿选冶技术,可实现提品位、增收率、减渣量、降能耗的目标,预计可实现锂云母精矿品位大于2.5%,选出率大于75%。同时,公司基于数字孪生和大数据技术,发挥镍氢电池高安全、大功率、宽温域的产品特点,创新数智混储系统,可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安全性,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2、国际客户稳定合作,产品品质与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丰田HEV车载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在华唯一供应商,公司与丰田、松下、SAFT、FDK等国际先进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于国际客户对产品品质、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环境保护和生产保障的严苛要求,合作过程锤炼了公司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了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创新,为公司市场拓展和品牌价值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消费类电池领域,公司同样凭借品质控制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多家头部企业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3、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赋能,提升产品力
  公司融合工业4.0技术理念,以持续满足客户严苛品质需求、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大力推动信息化、数字化质量管理工具与运用模式的研发,实现产业链的精益协同和数字化、智能化智造。基于大量生产经验采集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广泛运用可视化、数据化,摆脱设备运行、品质控制对人员技能与经验依赖、主管偏差,具备了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制造能力。相关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碳酸锂生产和矿山开发,强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控制,提高了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增强了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