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天士力始终秉承“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持续聚焦中国市场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供临床急需甚至填补中国临床市场空白的药物研发,利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战略布局,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与研发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主营业务 现代中药领域,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公司按照国际化创新标准和现代医学标准,以复方丹参滴丸带动了养血清脑颗粒(丸)、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系列领先品牌产品,构建了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的现代中药大药体...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天士力始终秉承“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持续聚焦中国市场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供临床急需甚至填补中国临床市场空白的药物研发,利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战略布局,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与研发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主营业务
现代中药领域,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公司按照国际化创新标准和现代医学标准,以复方丹参滴丸带动了养血清脑颗粒(丸)、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系列领先品牌产品,构建了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的现代中药大药体系。在复方丹参滴丸形成心脑血管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先后持续布局多层次的产品组合,不断加强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创新中药研发,持续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心脑血管在研管线覆盖高血脂症、抗血栓、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心衰、冠心病等适应症,形成贯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环节、品类齐全的产品链,保持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的领先优势。公司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与复方丹参滴丸新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三款中药产品相继获批上市,其中坤心宁是国内唯一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治疗女性更年期肾阴阳两虚证的中药创新药。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管线中19款现代中药研发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
生物药领域,构筑创新医药研发集群。天士力生物拥有已上市独家品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和丰富的后续在研管线,是境内稀有的研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生物药商业化平台。特异性溶栓重磅产品普佑克为中国范围内唯一获批上市的重组人尿激酶原产品,也是“十一五”规划期间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首个获批上市的1类生物新药,自2017年7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迅速拉动生物药板块快速增长,成为新一代心梗特异性溶栓药物第一品牌,与此同时,公司生物药研发围绕生物药全生命周期展开,梯队式分布的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
化学药领域,仿创结合构建多领域领先。帝益药业为化学药研发与生产核心,目前已上市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心血管用药、精神类用药及保肝护肝用药等产品系列,其中化学原料药包括替莫唑胺、氟他胺等22个品种,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治疗脑胶质瘤的二类新药替莫唑胺胶囊(蒂清)等多个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化学药创仿结合研发管线持续优化,多款仿制药提交上市申请及通过一致性评价。
(二)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采用双业态销售模式:一是工业产品的自营销售,即医药工业经营模式;二是第三方产品销售,即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1、医药工业经营模式
采购模式: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制定原材料采购的标准,通过招标、统谈、战略寻源、战略储备等多元化的采购模式相结合,实施战略采购,利用集成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规避质量及供货风险。
生产模式:公司及生产型子公司所有产品均严格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以销定产,ERP贯穿供应链一体化。计划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各产品年度销售预测以及月度发货情况,结合各产品产能,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协调和督促生产计划的完成,同时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由各生产车间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保证部、质量检验部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关键生产环节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监控。
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通过全资子公司天津天士力医药商业有限公司对外销售,现已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营销网络。销售系统设医疗事业部、OTC与终端事业部进行专业化运作,各自负责目标市场的业务拓展。
2、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公司的医药商业主要为零售连锁业务。零售连锁业务通过向上游的医药工业企业或者医药经销公司采购药品、医疗器械等,经线上及线下渠道向终端消费者进行零售,通过购销差价获取利润。公司目前在辽宁省、天津市、山东省等区域开办有连锁药店。公司也开展线上零售业务。药店零售主要以销售非处方药为主,常用处方药、医疗器械为辅,兼营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等。
(三)主要业绩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为以下:一聚焦世界领先靶点和全球前沿技术,深入推进创新研发,持续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有序推进在研产品进展,不断完善、丰富梯队化产品组合;二稳步提升核心品种覆盖,药械结合完善医学服务体系,推动多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及各项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积极推动国家医保谈判品种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落地执行,持续推动基于患者服务的数字化商业营销模式,精准传递产品科学内涵,进一步完善医学服务体系;三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全面落实以工艺、过程控制与装备集成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战略,以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四统筹产业创新与科研创新,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公司立足大生物医药、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定位,加快培育新利润增长点,组织结构创新紧跟业务变化与新兴板块发展,进而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四)报告期内行业情况说明
受国家药品集采、国家医保谈判以及药品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2024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整体缓慢复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352.7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0.9%,降速有所放缓;实现利润总额1,805.9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0.7%,增速由负转正。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医疗保障覆盖面及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慢病患病率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增加,医药行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综述: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数智化赋能推进创新研发管线,营销变革构建市场新格局、智能制造攻坚提质增效,经营业绩与经营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31%;医药工业收入38.9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5%,其中中药板块收入31.2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3%,圆满完成上半年各项经营目标。
深入推进创新研发,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报告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速中药现代化研发进程,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4.7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50%。公司加速融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国”现代中药研发创新基地持续赋能,站稳现代中药研发领先地位,发布《数智中药——现代中药的数智化发展》白皮书,加速现代中药创新与转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管线高效推进,通过“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拥有涵盖101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包含40款1类创新药,35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5款正在临床II、III期阶段:2款中药经典名方枇杷清肺饮和温经汤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并已通过药品注册研制和生产现场核查;19款创新中药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包括安神滴丸、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等;化药盐酸达泊西汀片30mg/60mg两个规格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尼可地尔片、富马酸酮替芬片通过一致性评价,米诺地尔外用溶液、碳酸司维拉姆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提交生产申请,PXT3003完成临床III期并已提交Pre-NDA沟通交流会议申请;生物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提交生产申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获得临床批件。
营销变革转型构建市场新格局,提升品牌价值与品种覆盖。医药营销领域持续深化产品科学内涵,提升医学市场服务,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战略管理,构建以生命健康价值为核心的数字化价值运作系统。公司高质量推进真实世界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通过与多层次、多区域、多跨度的权威专家合作,打造更多产品临床证据链,报告期内新增7个品种进入13项指南与共识;营销网络借助国家级平台广泛推进,依托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助力推广复方丹参滴丸双适应症以及心血管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学术营销,联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促进芪参益气滴丸在医疗终端的学术营销,为多品种交叉学科集群化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深化药械组合与诊疗一体化建设,营销理念由单一销售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继续推动复方丹参滴丸+智能眼底相机、复方丹参滴丸+医学影像新技术、养血清脑制剂+专业脑康复系统等药械结合等服务新模式;营销管理加速数字化赋能,创建内容营销和学术推广协同的数字推广模式,强化互联网垂直类医教平台、患教平台的产品价值传播,推动私域生态体系培育,依据用户精准画像形成基于产品医学知识的数字化品牌传播闭环。
强强联合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2024年8月4日,公司控股股东天士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与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三九”)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天士力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的公司28%股份转让给华润三九,以及天士力集团将承诺放弃其所持有的公司5%股份所对应的表决权。若本次股份转让顺利推进并实施完成,公司的控股股东将变为华润三九,公司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和天士力将相互赋能,让天士力创新优势更加凸显,现代中药研发龙头地位将得到巩固;通过华润三九在管理、营销及政策资源方面的加持,天士力将能更多维度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公司价值及对社会公众股东的投资回报。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
研发方面: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中枢神经四大疾病领域形成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科研能力。
1、围绕疾病领域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形成全程的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
(1)心脑血管领域,围绕疾病全生命周期布局产品:公司贯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各个环节,在研管线19个项目,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心衰领域,公司布局了创新中药加参片,是该适应症的首个组分中药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芪参益气滴丸增加射血分数降低型、射血分数保留型慢性心力衰竭适应症正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全部入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已获批临床;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患者,公司布局了髓袢利尿剂托拉塞米注射液,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并已取得CDE补充资料通知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普佑克作为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物,具备选择性、快速溶栓的治疗优势,报告期内该产品新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交生产申请,相关论文《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静脉溶栓治疗发病0-4.5小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终点盲评、阳性药平行对照Ⅲ期非劣试验》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影响因子:6.3);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发起的普佑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PUMICE)研究,已完成全部病例入组,该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在急性脑卒中6小时后急性期方面,公司布局了异体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亚急性期脑卒中项目,正在进行中美双报的临床前研究,已完成FDA IND申报资料撰写。在脑卒中恢复期方面,创新中药中风回语颗粒已完成II期全部受试者出组。
(2)消化代谢领域,聚焦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根据代谢类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从早期干预到中晚期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共布局19款在研项目。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B1344)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FDA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统计报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胡黄连总苷胶囊和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II期临床研究入组中。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针对胃肠道等疾病的治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连夏消痞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康颗粒处于III期临床,反流性食管炎用药富马酸伏诺拉生片完成BE试验。
(3)肿瘤领域,紧跟前沿技术,全面优化在研管线:公司围绕肿瘤免疫治疗和肿瘤靶向治疗进行精准布局,不断拓展该领域产品管线,在研项目共计21项。在小分子药物领域,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新增布局了新一代Wee1抑制剂HGC-230。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控股子公司上海赛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安美木单抗联合PD-1单抗为西妥昔单抗的改良药物,已完成IIb期临床入组;天士力生物从台湾圆祥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P Biosciences,Inc.)引进的PD-L1/VEGF双抗抗体产品填补了公司在免疫检查点相关抗体药物的空白,I期临床进展顺利;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发CD44/CD133双靶点CAR-T药物正在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靶向叶酸受体α的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Stro-002国内I期临床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多发性骨髓瘤用药枸橼酸伊沙佐米胶囊预BE试验入组中。在无创治疗领域,与SonaCar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探索以多种创新方式推广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赛耐康中国科创中心与工厂已整体落户绍兴。
(4)中枢神经领域,自主研发并行产品引进,快速补充研发管线:通过自主研发及产品引进,公司围绕中枢神经领域快速布局。在抑郁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JS1-1-01中美双报均已获批临床,其中国内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在失眠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中药安神滴丸临床III期临床数据锁库;此外,用于治疗与帕金森病精神病相关幻觉和妄想的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正在开展III期验证性临床试验,酒石酸匹莫范色林片完成BE,用于治疗肌肉痉挛的巴氯芬口服溶液处于申报生产阶段。
2、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创新发展
(1)现代中药布局25款产品,稳固中药研发龙头地位
现代中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构建基于人用经验的现代中药快速高效创制体系,加速新产品上市,通过增加适应症、工艺优化、质量提升等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现代中药研发管线中,枇杷清肺饮、温经汤2款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已通过药品注册研制和生产现场核查;19款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其中安神滴丸、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苏苏小儿止咳颗粒、肠康颗粒、连夏消痞颗粒、T89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与T89防治急性高原综合症(AMS)已进入临床III期,三黄睛视明丸已获得CDE对II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EOPII)沟通交流的反馈意见,九味化斑丸、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心衰适应症、养血清脑丸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入组中。报告期内,公司“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注册路径与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2)生物药聚焦蛋白/抗体、CGT两大领域,重点推进12项创新项目研发
生物药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临床阶段,普佑克适应症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治疗拓展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治疗,最新的IIIc期验证性试验已完成总结报告,已提交生产申请;安美木单抗IIb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NASH适应症FDA I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PD-L1/VEGF双抗B1962注射液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Stro-002国内I期临床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获得临床批件;双靶点CAR-T药物正在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3)化学药布局63款产品,创仿结合研发管线持续优化
报告期初至目前,化学药创新药产品取得阶段性进展:治疗腓骨肌萎缩症的PXT3003完成临床III期并已提交Pre-NDA;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推进II期临床试验;1类创新药抗抑郁JS1-1-01展开临床II期研究。多款仿制药提交上市申请及通过一致性评价:盐酸达泊西汀片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尼可地尔片、富马酸酮替芬片通过一致性评价,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巴氯芬口服溶液、托拉塞米注射液、碳酸司维拉姆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米诺地尔外用溶液等品种处于申报生产阶段;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剂III期临床试验按计划入组,酒石酸匹莫范色林片剂完成BE。
3、融合创新与数智研发,多层次提升平台科研能力
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全面整合全球先进技术资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持续打造数智化精准研发平台,加快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底层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体系化、成果化,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现有研发管线中自主研发项目68款、产品引进项目14款、合作开发项目14款、投资优先许可权项目5款。
(1)在硬核技术平台建设方面:
现代中药研发积极抢占源头处方资源,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持续建设为抓手,通过推动求实项目不断加强院内制剂资源的筛选和转化,目前求实项目在研52项;公司坚持标准引领,主导制定的《丹参配方颗粒》和《中草药标准物质建立通则》两项ISO标准成功进入国际标准委员会草案(CD)阶段;参与制定的《基于血小板活化生物标志物CD62p检测的中药注射剂活血化瘀活性评价方法操作规程》、《麦冬(供注射用)质量标准》、《五味子(供注射用)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真溶液型)中高分子杂质的测定高效分子排阻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中药饮片质量评价新技术应用指南》、《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生产技术规范》6项国内团体标准成功发布。生物药围绕内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两个抗体筛选平台(杂交瘤筛选技术平台、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平台)和CMC灌流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开发的2项抗体偶联药物(ADC)产品CD142-ADC和5T4-ADC完成成药性评价。化学药研发坚持“创仿并重”,以网络众创持续加强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成都先导、甘宝利、佑嘉生物等合作,推进早期创新药筛选10项;同时,公司搭建干细胞等产业创新平台,研究干细胞精准质控与精准应用金标准并应用于中美双报项目。
(2)在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
报告期内,与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共建的“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北京市杰青项目和北京市发改委推荐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资助,合资公司北京仁诚神经肿瘤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获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与华山医院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合作,已搭建肿瘤电磁场治疗仪原型机,成功模拟两种抗肿瘤药物的特异性磁信号。
(3)在数智化研发平台建设方面:
公司积极推动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从现代中药升级为数智中药。报告期内“数智赋能大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暨第四届中医药国际发展大会(2024年5月9日)”发布《数智中药——现代中药的数智化发展》白皮书推动中医药知识宝库的传承,全面支持公司中药创新研发。《数智中药: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中药定量药理学的研究实践与思考》刊登为《中草药》杂志封面文章,《复方丹参滴丸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血管钙化》、《芍麻止痉颗粒及其主要成分治疗抽动障碍的作用分析》发表于《Phytomedicine》杂志(影响因子:7.9)。
营销方面
公司建立基于科学内涵的数字化营销体系,以医药SFE平台为抓手持续加强营销效能管理,以用户为中心提升医学市场服务,传递品牌核心价值和产品临床获益,整合提升市场准入能力,稳步推进全产品均衡发展,结合药械协同发展思路,在稳固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系列新品商业化。
1、构建数智化医疗服务模式,提升营销组织效能
公司继续强化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医疗健康服务的创新模式,提供覆盖客户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医疗服务集成解决方案,持续推动创新产品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创建内容营销和学术推广协同的数字推广模式,强化互联网垂直类医教平台、患教平台的产品价值传播,推动“新医视”私域生态体系培育,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知识图谱,助力推动医疗服务可及性及服务效率;基于科学严谨的产品医学知识创作优质的数字化内容,依据用户画像,定制化精准推送、精准教育,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报告期内,公司“糖网患者教育项目”获得DPIS金营奖—社会公益奖金奖,“微信生态下全链路私域运营”获得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奖(医生端)银奖,“新医视”私域生态获得第四届论健年度星榜“年度数字营销之星”。
2、推动诊疗一体化服务体系,深化产品科学内涵
公司持续完善医学服务体系,营销理念由单一销售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药械联动不断优化诊疗一体化方案,将价值营销思维贯穿到全价值链管理。报告期内,继续深化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病中心、CDQI国家标准化冠心病中心建设,通过新热点巡讲会“微视角心获益”促进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推动品牌广泛传播以及心血管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学术营销;联合《中华糖尿病杂志》与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发起复方丹参滴丸用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科研基金,促进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防治相关学科的科研进步与积累;开展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射血分数降低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循证研究,联合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CDQI以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进行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衰领域、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价值宣传,促进芪参益气滴丸在医疗终端的推广及应用;与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合作“力-心中药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搭建心血管科研创新合作平台,第一期项目已累计征集多份芪参益气滴丸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相关的优秀科研方案;与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北京卫联心脑血管病疾病防治基金会共建“中国头痛学苑”,推进养血清脑的市场广覆盖;建设中国医师学会天士力脂肪肝学院,联合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设立“力肝专项研究”课题,并依托上海华夏肝病联盟,多平台联动提升水林佳患者认可度;推动心血管、脑血管、前列腺癌等领域的药械协同发展,联合基层医疗终端推动糖网项目,积极探索智能眼底相机联合复方丹参滴丸的药械联动项目,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视网膜病变的认知;与医学影像诊断领域领先企业合作,优化冠心病筛查及诊断,带动复方丹参滴丸和芪参益气滴丸等产品参与治疗方案;参与全国认知障碍诊疗提升项目,联动专业脑康复系统(六六脑),促进养血清脑制剂及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推广与销售。
3、推进产品进入相关指南及共识,加大市场准入
公司积极推动核心产品进入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用药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进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报告期内,公司7个品种进入13项共识及指南。现代中药和化学药方面,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芪参益气滴丸三个品种一并进入《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的认知临床诊疗指南》,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进入《社区医疗机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的专家共识(2023版)》、《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养血清脑颗粒进入《慢性脑缺血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芪参益气滴丸进入《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苯扎贝特片进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芍麻止痉颗粒进入《儿童抽动障碍规范化门诊建设专家共识》,水林佳进入《2024版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生物药方面,天士力生物在报告期内以诊疗实际情况及治疗需求出发,积极推动静脉溶栓优先的再灌注策略及理念的推广,以满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求。报告期内,普佑克进入《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截至目前,普佑克已经进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等十余部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共识,完善和强化了普佑克在心梗患者救治链中各环节的治疗作用。
4、零售聚焦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全产品广覆盖均衡发展
公司创新医药零售新模式,逐步转型为以战略客户、区域、终端为主的精准营销,与连锁药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用户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推动全产品全覆盖平衡发展。不断优化零售网络,加速线上线下渠道融合,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电商平台等线上推广以及复方丹参滴丸上市30周年、复方丹参滴丸和藿香正气滴丸公益中国行、藿香正气滴丸杯—王牌祛湿调理大师赛等线下营销活动,实现品牌传播推广的立体化营销格局,同时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向患者提供包括疾病健康教育及管理、安全用药知识普及等全链条服务,挖掘零售市场增长的新动能;依托线下战略合作门店共建专病领域的门店体验服务,向患者提供诊疗一体化的健康管理理念,加强产品组合营销,持续完善适应顾客健康需求的品类结构,开展糖网中心、护肝中心、核心门店升级等多维度营销活动,打造慢病患者服务体系,通过药械组合等方式让患者更好地接受针对性、场景化健康教育,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全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
智能制造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全面落实以工艺、过程控制与装备集成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战略,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制造构建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竞争力,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
1、现代中药板块,构建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绿色智能制造新模式
公司以疗效为导向精准控制质量、以效能为导向高效降低能耗,不断提升中药工业制造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持续推进数智中药科技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标准研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承担的“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关于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体系”课题顺利推进;复方丹参滴丸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第二条智能包装生产线已进入整线联调联试阶段,高速滴制线全线联机贯通并已开展滴制生产,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系统正式上线投入使用;持续构建现代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溯源数字化管理体系,自主开发建设集群化质量云平台,实行药材基地化种植、数字化物流运输监控、供应商动态评估等数字化管理措施,打造药材质量变化以及药材与产成品数据模型,展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信息;持续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联合科研单位和其他中药企业共同发布《中药智能制造技术通则》、《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指南》、《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指南》、《中药精益生产技术指南》四项中药智能制造团体标准,已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完成公示,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进程,充分体现天士力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彰显了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2、生物药板块,大规模细胞连续生产平台高效稳定
天士力生物基于自主研发的采用灌流技术的哺乳动物细胞长期连续培养技术平台,可在培养阶段长时间维持细胞良好状态并连续、快速收获目标蛋白,与传统的动物细胞批次培养技术相比,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培养时间长、产品质量稳定的优势。报告期内继续推进降本增效与精益管理工作,顺利完成普佑克中间体冷库升级项目,在优化制冷效果的基础上提升产品的存储条件;开展冷冻水系统节能改造工作,通过设备更新并加装群控系统实现制冷系统节能运行,显著降低能源消耗;落实阿米巴等精益管理工具应用常态化,开展精益主题活动,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持续开展细胞培养工艺、纯化工艺的持续优化工作,提升目标蛋白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普佑克300L发酵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线已为市场提供了多批次质量稳定的普佑克产品,细胞培养规模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3、化学药板块,数字化精益生产持续提升全价值链效能
帝益药业以质量管理、成本优化为核心,持续开展智能化升级,围绕工业互联平台开发部署设备管理、能源管理、实验仪器远程报警等业务场景应用,推动绿色高效低碳化发展。报告期内,开展设备智能化升级和车间装备自动化改造,开展设备管理系统设备管理模块开发以及能源管理模块的开发建设,推进设备效率评价、能源图形化数字化动态展示等功能应用,不断提升帝益药业精细化管控与生产;升级改造制剂车间铝塑生产线,完成全自动装盒机安装运行,通过扩大自动包装品种范围,实现全自动多产品高速装盒作业;新建口服溶液车间陆续完成罐装线的生产验证工作,推进中试口服液的投产前试验,助力多元化产品发展。帝益药业全资子公司江苏鸿泰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已完成危险品仓库竣工验收,质检楼、综合楼、总控中心及丙类库基本完成主体封顶,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原料药生产基地;帝益药业作为原料药、制剂智能工厂入选2024年江苏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化学药智能制造的价值提升。
(三)经营计划
1、研发方面:深化科技驱动与数智赋能,持续增强内生动力
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拓展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持续实现研发管线优化,加速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抓好在研管线进度和目标达成。推进枇杷清肺饮、温经汤、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巴氯芬口服溶液等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安神滴丸、PXT3003、注射用吲哚菁绿、波生坦分散片、富马酸伏诺拉生片、注射用雷替曲塞等提交上市申请;加快推进青术颗粒、脊痛宁片、安体威颗粒、苏苏小儿止咳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连夏消痞颗粒、肠康颗粒、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等临床III期研究;Wee1抑制剂获得国内临床批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亚急性期脑卒中项目申报FDA IND。在创新中药核心研发优势基础上,继续打造融合创新研发平台,重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任务;联动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等,推进早期化学药源头创新及高端制剂研究;生物药围绕蛋白/抗体类产品、CGT产品布局关键技术,打造全产业链平台;与天坛医院合作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与华山医院合作的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肿瘤电磁场治疗仪原型机功能验证体内外实验。
2、营销方面:深化产品科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产品市场覆盖
公司根据行业政策变化、疾病谱演变趋势、药物研发及治疗理念更新迭代、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未来趋势,科学规划产品全生命周期战略管理,系统构建产品科学内涵体系,针对创新需求及营销战略进行全渠道整合,塑造产品影响力及核心价值。抓好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药目录调整机遇,积极应对中成药带量集采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医保谈判,为新产品销售创造机会,确保市场准入为营销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创新产品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强化新品布局和开拓持续深耕市场,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和流程监管闭环管理,创新产品营销组合,着力提升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制剂、芪参益气滴丸、水林佳、荆花胃康胶丸等大品种市场覆盖率,加速推广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米诺膦酸片、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等产品,继续做好安宫牛黄丸等老产品的市场深耕;加快推进营销数字化转型,将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全渠道的数字化营销,提高品牌曝光度和用户参与度,加强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和升级,增加平台功能和服务,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产品的循证医学、真实世界研究等学术证据积累,建立科学内涵体系,继续开展上市后再研究,不断提升产品临床证据链高度,强化各类疾病指南管理,紧跟国家政策,积极获取市场准入资格;构建优势领域产品矩阵,加强产品专业推广及核心门店管理,提供覆盖客户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医疗服务集成解决方案,全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实现品种均衡发展,建立全渠道营销。
3、生产制造方面:以精益增效为核心,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
积极发挥国家制造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引领作用,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中药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和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智能示范工厂与科技成果,持续推动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智能制造协同升级。在现代中药领域,针对关键生产线在提高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与能耗等方面需求,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完成大容量包衣优化提升项目,实现高速滴制融合大容量包衣工艺全线贯通,复方丹参滴丸第二条智能包装线完成调试并投产使用,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系统持续推进工艺数据收集分析。在生物药领域,推进冷冻水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和质量检验部实验室洁净空调改造项目,根据生物药及无菌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科学评估并启动上游空调系统升级项目,持续提升普佑克产能保障能力;继续开展细胞培养和纯化工艺优化工作,提升生产收率,通过不断落实精益降本措施,进一步推进生产运营体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在化学药领域,加强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生产常态化,推进口服溶液制剂车间建设及GMP认证,保证江苏鸿泰药业有限公司车间主体工程封顶建设以及相关设计进展,为进一步丰富产品剂型提供保障。
4、产融结合方面:统筹产业创新与科研创新,创造生态融合的新赛道
一是持续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同时拓展尚未有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领域(如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在“四位一体”研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中药数智化研发制造体系,同时加强创新药潜力品种与国际化品种的筛选能力,构建增量研发管线。二是推动新型技术平台、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产品等市场化进程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用,加快赛耐康、莫纳康国产替代速度。赛耐康合资公司继续实施绍兴工厂与产线建设,推进国产设备注册申报、已在进行中的各科研课题与临床技术评价等工作;莫纳康医学工程公司推进技术转移与本土转化,加速国产样机生产以及注册检验。三是围绕现有产业资源,通过产业并购基金布局,尽可能为公司获取商业合作机会,进而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三、风险因素
行业风险:
a.医药行业政策风险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业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构建全国药品大市场,推动医药企业价格行为公平诚信。医药领域腐败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全面建立医保信用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持续完善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特别强调适应基本医疗需求、强调临床价值高、强调药物经济性评价。2024年,所有统筹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
主要措施:公司致力于推行精准定位的智慧营销方式,转变市场推广方式,建立科学、合规、完整的营销学术体系,实现产品核心价值高效传播;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招标、带量采购方案,确保公司产品中标;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下,持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申报创新产品注册、拓展现有产品新的适应症,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品牌驱动,促进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持续升级客户管理系统,强化流程管控,夯实精准营销基础。
b.新产品开发风险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出现明显变化:更合理、更公正、更规范。尤其在制药领域,一系列政策出台,力度之大,改变了研发生态,影响了药品获批上市的标准和节奏,进而必然影响制药行业的整体格局。
主要措施:公司研发体系持续推进精准研发,以实现患者生命健康价值为出发点和目标,以疾病生命树为指导,持续打造核心治疗领域大产品群;坚持“四位一体”的产品研发模式,深化贯彻IPD流程,提升创新项目获取能力,加速产品上市进程;数字赋能,打造国家级精准药物创制平台,从临床试错研发向智能模拟研发转型。
公司持续推进大产品的二次开发,针对市场规模大、临床定位清晰、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差异化优势突出的已上市产品,构筑多层次专利壁垒,加速形成系列重磅品种;积极梳理产品管线,引进引领行业的前沿类项目,形成竞争优势,提升行业地位,实现弯道超车;对机制相对明确的探索类新药,以合作研发方式分摊项目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抢占技术高地;持续优化IPD管理机制,以项目价值为依据,按优先级分配资源,确保重点项目的研产销一体化无缝衔接。
c.原材料价格风险
近年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药材行情异常上涨将对下游企业造成重大持续的影响。药材价格上涨影响因素复杂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主要包括:种植成本不断上涨、加工成本不断增加,异常天气影响的药材严重减产和乱采滥挖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破坏以及国家对珍稀野生药材实行禁采、限采稀缺等因素,同时在保粮政策的推动下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下降、大量外界资金炒作等因素也导致成本增加。
主要措施:公司建设的首批通过GAP认证和欧盟有机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经过几年来探索实践,不仅可以保证公司主要产品需要的丹参大规模标准化种植,还推广到其它产品需要的主要药材的种植,从而可以确保未来公司多产品大规模生产持续稳定,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结合药材长周期走势跟踪及行情预判,对三七等其他主要药材实施战略储备进而有效控制成本,进一步减弱或者消除药材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对稀缺药材也进行战略储备,规避成本快速增长,并对有关药材储备合同做了针对性的完善和修订,以提高应对市场价格变动风险的能力。同时,公司将继续完善精益生产,加强成本管理,压缩费用。
经营管理风险:
a.信用与客户管理风险
公司客户数量众多,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面临更高标准。
主要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力量,用于定期检查客户资信档案更新、客户维护与评价筛选;升级与完善《商业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涵盖新旧客户的整体信用管理,规定客户的回访与抽查的方式与方法;全面推进集团化管控,加快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使财务业务管理更加智能化、标准化;提升信息系统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与甄别;加强商业客户不定期动态评价与实地核实,以避免因商业客户经营情况变化给公司带来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损失。
b.子公司管理风险
目前,公司子公司数量较多,且地域分布较广,涉及的业务类型多样;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各不相同,从而带来对于子公司远程管理的风险。
主要措施:公司充分发挥各职能系统的专业能力,以本部为依托,按照职能归属,对控股子公司进行分类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又采用矩阵制的机动组织机构,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需求临时建立各种跨职能团队,对并购公司给予综合指导,促进横向沟通,减少部门间、公司间的壁垒,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快速而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各系统资源的快速匹配。
公司将所有子公司视同上市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和实施《子公司综合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及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健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等方式,提高母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协调性;通过资金、税务共享中心,加强对子公司的集中指导与管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c.人才储备风险
伴随着公司快速发展,在全面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不可避免的在研发、营销、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主要措施:公司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两种人才机制平衡运用,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的优秀人才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职业平台,建立了以“T-Star”为代号的人才发展体系,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聚焦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强化以价值观培训为核心,辅以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标准、精准培训、长期辅导,从资源、运营及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动人才发展的落地实施,优化人才的战略布局,强化人才储备。
d.投资合作风险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基于战略性产业投资,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研投结合体系,积极获取市场前沿产品、创新技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诊疗模式,打造4D联动的资产组合,拓展新兴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动能,投资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投资完成后的整合风险都相应增大,可能将影响公司整体系统的协调一致,从而影响公司整体战略的有效落实。
主要措施:公司根据战略规划,组织梳理明确公司的年度投资策略和重点方向。根据《医药研发项目立项/决策管理流程》与相关制度,在发现项目阶段,就对拟纳入投资管道的项目源予以严格筛选把关。在投资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公司分阶段组织开展项目备案-预尽调-立项-(预)决策评审-呈批,严谨评估、科学决策。在项目通过决策评审后,强化投资交割管理,及时掌控投资进度与执行情况,有序做好投资与投后的顺利交接过渡。在投后管理阶段,根据项目投资目的和投资类型的不同,区分项目投后管理策略及要点,按照《医药集团对外投资运营项目投后执行管理规程》明确各组织在投后执行过程的不同角色和任务,做好日常监管、定期跟进运行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投后赋能支持,以提高投后项目管理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确保公司投资收益。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不断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同时依托公司全面覆盖的营销网络与不断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制造平台,形成了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
(一)“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和科研创新平台
公司紧跟国际前沿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升级换代,快速推进自主研发、产品引进、合作研发、投资市场许可优先权的“四位一体”药物创新研发模式,扩充公司在研管线,稳步推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研发进展,目前已拥有涵盖101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包含40款1类创新药,35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5款正在临床II、III期阶段。同时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基于疾病谱的发展演变趋势紧跟国际前沿技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加快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底层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开发的体系化、成果化,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
(二)庞大的终端市场和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采取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下设29个大区,562个办事处,设立产品市场部、医疗事业部和OTC与终端事业部,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持续加强终端渠道下沉,多年来形成了覆盖全国各级市场的强大营销网络。营销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创建内容营销和学术推广协同的推广模式,持续深化产品科学内涵,构建以生命健康价值为核心的数字化价值运作系统。报告期内,公司“糖网患者教育项目”获得DPIS金营奖—社会公益奖金奖,“微信生态下全链路私域运营”获得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奖(医生端)银奖,“新医视”私域生态获得第四届论健年度星榜“年度数字营销之星”。
(三)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
公司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公司以数字化带动和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数字化,将信息技术、大数据运筹应用技术与中药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开发了现代中药在线工艺分析技术平台,创新运用国际领先的现代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建立了中药生产过程一致性评价方法,推进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打造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引领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联合科研单位和其他中药企业共同发布《中药智能制造技术通则》、《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指南》、《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指南》、《中药精益生产技术指南》四项中药智能制造团体标准,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充分体现天士力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彰显了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四)全产业链国际化标准体系
公司现代中药的产品国际化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国际化。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标准,公司优化原材料种植、加工、提取、制剂、流通等各个产业环节,按照国际标准管理,将现有产业链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满足公司国际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全产业链均具国际标准的竞争优势。同时注重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作,关注公司与客户以及外界合作伙伴的协同,将标准控制由制剂向提取和药材种植环节延伸,实现了流程对接,质量可控和可追溯,从产业链标准一体化的角度解决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控制一致性问题。
(五)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公司构建了包括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竞争专利的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公司科学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运用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投融资等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纵向专利保护转变,由国内为主向国际化专利保护转变,由侧重新药保护向现有产品保护期限延伸和新药共同保护转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拥有专利1,148件,其中发明专利1,035件。公司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拥有专利247件,养血清脑颗粒拥有专利52件。报告期内,公司及主要子公司专利申请及授权分别为17件及25件,其中发明专利新申请及授权分别为12件和19件。
(六)统筹产业创新与科研创新,形成健康价值生态链
以产品为纽带,紧密围绕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涵盖诊断筛查、创新药物、医疗设备、数字服务的4D诊疗一体化。以糖尿病精准治疗闭环为例,诊断筛查领域,公司联合医疗和商业终端推动糖网项目,借助智能眼底相机并链接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免费眼底筛查,提升临床医生与患者对糖网的认知度及重视度,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创新药物领域,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脂糖素)、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等上市及在研品种;在医疗设备和数字服务领域,已形成资源对接,保证未来产品上市后快速导入糖尿病市场,围绕糖尿病精准治疗打造闭环服务。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综述 2023年度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经营质量稳步提升,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董事会制定的各项经营指标。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71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505.34%;扣非归母净利润11.81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60.11%;医药工业收入74.21亿,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3.22%,其中中药板块收入59.71亿,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6.62%。报告期内,公司快速推进研发管线,强化数字营销价值体系,深化智能制造科技平台,优化各项管理业务,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服...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综述
2023年度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经营质量稳步提升,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董事会制定的各项经营指标。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71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505.34%;扣非归母净利润11.81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60.11%;医药工业收入74.21亿,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3.22%,其中中药板块收入59.71亿,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6.62%。报告期内,公司快速推进研发管线,强化数字营销价值体系,深化智能制造科技平台,优化各项管理业务,运营效率全面提升,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数智科研引领创新能力,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报告期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加速数智中药研发进程,全年研发投入13.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9.49%。公司加速融入国家战略科技体系,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成功,“科创中国”现代中药研发创新基地持续赋能,站稳现代中药研发领先地位;将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成果《数智中药: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选为《中草药》杂志2024年首刊封面文章;与华为云签约共建中医药大模型,结合公司中医药特色数据和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加速现代中药创新与转化。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管线高效推进,通过“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拥有涵盖98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包含41款1类创新药,36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6款正在临床II、III期阶段:2款中药经典名方枇杷清肺饮、温经汤提交生产申请;9款创新中药处于临床III期研究阶段,包括安神滴丸、青术颗粒、脊痛宁片、安体威颗粒、苏苏小儿止咳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连夏消痞颗粒、T89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与T89防治急性高原综合症(AMS);安神滴丸、T89AMS、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IIIc期验证性试验、安美木单抗IIb期临床试验完成全部病例入组;B1344注射液获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临床批件;化药利伐沙班片、注射用尼可地尔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尼可地尔片通过一致性评价,盐酸达泊西汀片、巴氯芬口服溶液、托拉塞米注射液提交生产申请。
构建数字化价值营销体系,稳步提升核心品种覆盖。医药营销领域以用户为中心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深化产品科学内涵,构建以生命健康价值为核心的数字化价值运作系统。公司高质量推进真实世界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通过与多层次、多区域、多跨度的权威专家合作,打造更多产品临床证据链,报告期内新增10个品种进入23项指南与共识;独家品种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和米诺膦酸片继续以国谈身份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独家品种普佑克由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目录转入常规乙类目录,通过提升市场准入拓展市场空间;营销理念由单一销售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继续推动药械组合与诊疗一体化建设,通过拓展新型医疗合作关系,形成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环节的健康管理功能网,依托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助力复方丹参滴丸双适应症以及心血管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学术营销,在医疗与商业终端推动复方丹参滴丸+智能眼底相机、复方丹参滴丸+医学影像新技术、养血清脑制剂+专业脑康复系统的药械结合等服务新模式;营销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和数字化内容营销,培育私域生态体系,实现多元化学术信息公域到私域的联动传播,基于产品医学知识创作数字化内容,依据用户画像精准传递产品价值和科学内涵,形成数字化品牌传播闭环。
产投结合培育增长新动能,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公司立足大生物医药、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定位,加快培育新利润增长点,持续推进研产销投各模块深度融合,稳步推进第二增长曲线提质增效。报告期内,公司参与设立的绍兴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并完成对部分细胞治疗创新企业的投资,通过基金提升公司产业化深度布局和持续盈利能力,同时降低由上市公司直接投资中早期项目带来的风险;合资公司天士力赛耐康医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科创中心与工厂已落户绍兴,启动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无创超声治疗设备进口转国产注册申报工作;莫纳康医学工程公司开展用户梳理及营销系统框架的搭建,举办探头式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国产转化落地启动会。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
研发方面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中枢神经四大疾病领域形成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科研能力。
1、围绕疾病领域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形成全程的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
(1)心脑血管领域,围绕疾病全生命周期布局产品:公司贯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各个环节,在研管线19个项目,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心衰领域,公司布局了创新中药加参片,是该适应症的首个组分中药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芪参益气滴丸增加舒张型、收缩型慢性心力衰竭2个适应症正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B2278已获批临床;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患者,公司布局了髓袢利尿剂托拉塞米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注射用尼可地尔获得药品注册证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普佑克作为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物,具备选择性、快速溶栓的治疗优势,报告期内该产品新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新的IIIc期验证性试验已完成全部入组;普佑克临床试验相关论文《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4.5小时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的疗效和安全性(PROST)试验研究》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JAMANetworkOpen杂志(IF13.8)发普佑克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后4.5小时内AIS患者的临床试验中,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当,在系统性出血方面普佑克组显著低于标准药物治疗(25.8%vs42.2%,P<0.001),显示出普佑克有较好溶栓疗效和安全性;论文《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发病4.5-6小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开放标签、多中心IIa期临床试验》在国际医学核心期刊CNSDrugs杂志(IF6)发结果显示应用35mg和50mg普佑克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后4.5-6小时内AIS患者的临床试验中,两组均显示较好疗效(90天mRS0-1比例分别为61.54%和69.23%),即超过60%的患者达到90天独立生活能力,较0-4.5小时时间窗并未增加死亡率和颅内出血等风险,因此普佑克治疗4.5-6小时时间窗AIS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发起的普佑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PUMICE)研究,报告期内已完成全部病例入组,该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在急性脑卒中6小时后急性期方面,公司布局了异体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亚急性期脑卒中项目,正在进行中美双报的临床前研究。在脑卒中恢复期方面,创新中药中风回语颗粒正在II期临床研究入组中。
(2)消化代谢领域,聚焦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根据代谢类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从早期干预到中晚期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共布局18款在研项目。在代谢性疾病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B1344)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获得美国FDA临床许可,目前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出组;B1344的NASH适应症新获得CDE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胡黄连总苷胶囊和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II期临床研究入组中;通过合作研发正在开展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及配套注射笔开发,药械组合开发具有更高工艺壁垒。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针对胃肠道等疾病的治疗,拥有多款具有特色的在研1类创新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连夏消痞颗粒处于III期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康颗粒II期临床总结中。
(3)肿瘤领域,紧跟前沿技术,全面优化在研管线:公司围绕肿瘤免疫治疗和肿瘤靶向治疗进行精准布局,不断拓展该领域产品管线,在研项目共计21项。在小分子药物领域,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新增布局了新一代Wee1抑制剂HGC-230。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控股子公司上海赛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安美木单抗联合PD-1单抗已完成IIb期临床入组,为西妥昔单抗的改良药物,具有优效低毒、长半衰期等优点;天士力生物从台湾圆祥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PBiosciences,Inc.)引进的PD-L1/VEGF双抗抗体产品填补了公司在免疫检查点相关抗体药物的空白,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发CD44/CD133双靶点CAR-T药物正在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靶向叶酸受体α的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Stro-002已获批国内临床,目前临床I期入组中。在无创治疗领域,与SonaCar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探索以多种创新方式推广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赛耐康中国科创中心与工厂已整体落户绍兴。
(4)中枢神经领域,自主研发并行产品引进,快速补充研发管线:通过自主研发及产品引进,公司围绕中枢神经领域快速布局。在抑郁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JS1-1-01中美双报均已获批临床,其中国内正在进行II期临床研究;在失眠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中药安神滴丸已完成临床III期全部入组;在帕金森领域,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正在开展III期验证性临床试验,巴氯芬口服溶液处于申报生产阶段。
2、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创新发展
(1)现代中药布局25款产品,稳固中药研发龙头地位
现代中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构建基于人用经验的现代中药快速高效创制体系,加速新产品上市,通过增加适应症、工艺优化、质量提升等延长产品生命周期,提升市场竞争力。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现代中药研发管线中,枇杷清肺饮、温经汤2款已提交生产申请;19款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其中,安神滴丸、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苏苏小儿止咳颗粒、连夏消痞颗粒正在开展III期研究,肠康颗粒、三黄睛视明丸完成II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EOPII)沟通交流资料提交,九味化斑丸、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心衰适应症、养血清脑丸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入组中。国际化研发方面,T89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与防治急性高原综合症(AMS)两项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推进过程中,其中T89-AMS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病例入组;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复方中药国际注册技术路径和研究平台,报告期内复方丹参滴丸、护心丹、养血清脑颗粒、荆花胃康胶丸、安宫牛黄丸获得8项国际注册批准,“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注册路径与关键技术”入选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十大典型案例。
(2)生物药聚焦蛋白/抗体、CGT两大领域,重点推进12项创新项目研发
生物药梯队式分布的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临床阶段,普佑克适应症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治疗拓展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治疗,最新的IIIc期验证性试验完成全部病例入组;安美木单抗IIb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NASH适应症FDAI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并在国内新获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适应症;PD-L1/VEGF双抗B1962注射液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Stro-002获批国内临床并开展I期临床研究;双靶点CAR-T药物正在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3)化学药布局59款产品,创仿结合研发管线持续优化
报告期初至目前,化学药创新药产品取得阶段性进展,多款仿制药提交上市及一致性评价申请。治疗腓骨肌萎缩症的PXT3003已完成III期全部病例出组;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推进II期临床试验;1类创新药抗抑郁JS1-1-01完成I期,顺利推进临床II期研究。注射用尼可地尔、利伐沙班片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尼可地尔片通过一致性评价,盐酸达泊西汀片、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巴氯芬口服溶液等品种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富马酸酮替芬片申报一致性评价;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剂III期临床试验按计划入组,酒石酸匹莫范色林片剂完成BE备案。
3、融合创新与数智研发,多层次提升平台科研能力
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全面整合全球先进技术资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持续打造数智化精准研发平台,加快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底层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体系化、成果化,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现有研发管线中自主研发项目65款、产品引进项目14款、合作开发项目14款、投资优先许可权项目5款。
(1)在硬核技术平台建设方面:
现代中药研发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持续建设为抓手,联动中华中医药学会以求实项目加强院内制剂资源的筛选和转化,抢占源头处方资源,目前在研52项;公司主导制定的2项ISO国际标准提案完成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的国际标准NP投票;参与制定的《藿香正气方优质产品质量标准》、《藿香正气方优质产品检验方法》、《黑蚱野生抚育和蝉蜕采收技术规程》3项国内团体标准成功发布。生物药围绕内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两个抗体筛选平台(杂交瘤筛选技术平台、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平台)和CMC灌流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自主开发的2项抗体偶联药物(ADC)产品CD142-ADC和5T4-ADC完成成药性评价。化学药研发坚持“创仿并重”,以网络众创持续加强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成都先导、甘宝利、佑嘉生物等合作,优中选精推进早期创新药10项;同时,公司搭建干细胞等产业创新平台,研究干细胞精准质控与精准应用金标准,开展细胞异质性评估技术体系,相关研发成果《Protocotoassessfataemboismrisksfromhumanstemces》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子刊《STARProtocos》。
(2)在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
针对临床需求尚未满足的疾病领域原创靶点稀缺、传统研发模式成效低等问题,联动国内研发专家及团队共建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的创新转化平台。报告期内,与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共建的“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资助,合资公司北京仁诚神经肿瘤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获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与华山医院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合作,已搭建肿瘤电磁场治疗仪原型机,在体外细胞和荷瘤动物上用低频电磁场模拟紫杉醇开展抗肿瘤作用,目前磁屏蔽室已完工投入使用。
(3)在数智化研发平台建设方面:
公司积极推动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从现代中药升级为数智中药。公司在中医药与患者海量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将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组方配伍、物质基础、量时毒效、生产质控和消费认知等数智化研发,实现用药精细、生产精智、疗效精准,研究成果《数智中药:现代中药数智化升级与创新发展》刊登为《中草药》杂志2024年首刊封面文章;与华为云签约共建中医药大模型,结合公司中医药特色数据和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加速现代中药创新与转化,推动中医药知识宝库的传承;构建生物大数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数智创新功能服务网,建立从“基因网络-作用靶点–药效组分”的中药质量数字化解析技术,推进中药机理深度挖掘以及组合药物筛选研究,报告期内相关论文《复方丹参滴丸通过多种机制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力衰竭》(影响因子:14.5)、《复方丹参滴丸对比硝酸盐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影响因子:5.846)、《多组学方法鉴定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分子改变》(影响因子:5.195)发表。
营销方面
公司以用户为中心多维度提升产品价值,以医药SFE平台为抓手持续加强营销效能管理,深化产品科学内涵建设,塑造科学品牌,整合提升市场准入能力,稳步推进全产品覆盖,结合药械协同发展思路,在稳固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系列新品商业化。报告期内,医药工业收入74.21亿,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3.22%。
1、构建数智化医疗服务模式,提升营销组织效能
公司继续强化数字化转型,打造数智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模式,提供覆盖客户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医疗服务集成解决方案,持续推动创新产品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加速数字化平台搭建和数字化内容营销,通过数字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促进企业终端渗透,持续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运营决策能力与营销资源体系整体的优化配置能力,形成数据驱动营销效能提升的管理闭环;推动“新医视”私域生态体系培育,实现多元化学术信息公域到私域的传播联动,形成多层次的产品知识图谱,强化产品品牌价值传播;利用企微、腾讯会议等工具在移动端的嵌入,打造专业的私域客户教育传播平台,完善市场行为的数字化管理及客户画像的多维分析,基于科学严谨且循证证据充足的产品医学知识创作优质的数字化内容,依据用户画像,定制化精准推送、精准教育。报告期内,公司“新医视-医者新视界”私域生态体系获得2023数字医疗创新峰会(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类金奖;营销SaaS平台和“新医视”私域运营解决方案同时获评“2023爱分析-医疗医药数字化创新奖”;荣获第2届健康私域流量生态大会2023年度健康私域流量优秀企业。
2、多管线并重推动诊疗一体化,深化产品科学内涵
公司持续完善医学服务体系,营销理念由单一销售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药械联动不断优化诊疗一体化方案,将价值营销思维贯穿到全价值链管理。报告期内,在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导下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共建医生教育赋能平台,继续深化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病中心、CDQI国家标准化冠心病中心建设,借助平台支持复方丹参滴丸双适应症学术营销建设以及心血管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学术营销;与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合作“力-心中药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旨在搭建心血管科研创新合作平台,以促进中药对心血管疾病等的临床治疗效应的探究,进而推进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发展,目前项目已累计征集多份芪参益气滴丸和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相关的优秀科研方案;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共同开展“世界中医药科技专项项目”,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挖掘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在心血管领域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和高质量的发展;开展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射血分数降低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循证研究,借助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平台进行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衰领域的价值宣传,促进芪参益气滴丸在医疗终端的推广及应用;与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北京卫联心脑血管病疾病防治基金会共建“中国头痛学苑”平台,开展脑小血管病、脑卒中学术平台建设,推广养血清脑;合作共建的脂肪肝学院举办脂肪肝学术会议以及脂肪肝培训班,联合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设立“力肝专项研究”课题,进一步支持肝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水林佳的产品认知度及患者认可度;推动心血管药械协同发展,联合基层医疗终端推动糖网项目,积极探索智能眼底相机联合复方丹参滴丸的药械联动项目,借助智能眼底相机并链接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免费眼底筛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视网膜病变的认知;与医学影像诊断领域领先企业合作,经过图像处理和仿真计算,优化冠心病筛查及诊断,从而带动复方丹参滴丸和芪参益气滴丸等产品参与治疗方案;参与全国认知障碍诊疗提升项目,联动专业脑康复系统(六六脑),推动相关疾病的筛查率及诊断率,从而促进养血清脑制剂及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推广与销售。
3、推进产品进入相关指南及共识,加大市场准入
公司积极推动核心产品进入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用药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进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现代中药和化学药方面,报告期内,共10款产品新进入23项共识及指南。复方丹参滴丸进入《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转阴后常见症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下篇)》、《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冠状动脉微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其中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进入《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芪参益气滴丸进入《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转阴后常见症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心衰中心用药目录》;养血清脑颗粒(丸)进入《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抗原转阴后常见症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国偏头痛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2年)》、《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中成药治疗眩晕相关疾病临床应用指南(2022年)》;水林佳进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健康管理共识》;消渴清进入《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米诺膦酸进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益气复脉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赖氢进入《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盐敏感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醒脑静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生物药方面,天士力生物在报告期内以诊疗实际情况及治疗需求出发,积极推动静脉溶栓优先的再灌注策略及理念的推广,以满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求。报告期内,普佑克进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积极推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普佑克的使用。截至目前,普佑克已经进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等十余部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共识,完善和强化了普佑克在心梗患者救治链中各环节的治疗作用。
4、零售聚焦全方位健康管理,全产品广覆盖协同发展
公司创新医药新零售模式,逐步转型为以区域、终端为主的精准营销,以用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与连锁药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优化零售渠道,推动全产品全覆盖平衡发展。聚焦核心终端增量,持续探索数字化营销转型,通过五一假期宣传预热、重点节日直播患教、夏日主题传播、星主播、药达人网红主播等活动加强线上品牌价值传播,并线上线下结合向患者提供包括疾病健康教育及管理、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医药配送等全链条服务,提高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依托线下战略合作门店共建专病领域的门店体验服务,向患者提供诊疗一体化健康管理全链条服务,开展糖网中心、脑健康中心、核心门店升级等多维度营销活动,打造慢病患者服务体系,通过药械组合等方式让患者更好地接受针对性、场景化健康教育,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其中,糖网中心项目以场景化营销推广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功能主治,通过开展丹滴公益中国行、爱眼日、复方丹参滴丸糖网直播及短视频、眼底筛查仪、慧眼保项目、西湖论坛、西普会等慢病专区服务活动以及行业会议,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脑健康中心项目通过线上产品知识“人人过关”、短视频和直播,结合线下药店脑健康专区、慧安保项目、脑健康中心咨询等多种形式丰富患者脑健康相关知识,构建场景化终端推广养血清脑制剂产品价值。
智能制造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继续开展以关键技术集群、产业体系、标准制定、技术成果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
1、现代中药板块,构建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公司以疗效为导向精准控制质量、以效能为导向高效低耗生产,不断提升中药工业制造水平。依托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生产应用项目,承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关于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体系课题;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全线联机贯通并已具备连续生产能力,第二条智能包装生产线安装调试稳步推进,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系统进入模拟测试阶段,打造高速滴丸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报告期内,公司构建数字化质量溯源管理体系,创新成果“现代中药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获得第三十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子公司天士力现代中药以“质量精准追溯”揭榜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并凭借“现代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溯源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审的2023年度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典型案例;由公司牵头完成的“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子公司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导向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技术升级及应用”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子公司天士力现代中药凭借数字化生产运营管控能力建设获得A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充分体现天士力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彰显了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2、生物药板块,大规模细胞连续生产平台高效量产
天士力生物基于自主研发的采用灌流技术的哺乳动物细胞长期连续培养技术平台,可在培养阶段长时间维持细胞良好状态并连续、快速收获目标蛋白,与传统的动物细胞批次培养技术相比,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培养时间长、产品质量稳定的优势。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生产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灌装生产线自主升级改造,通过实施优化培养基应急使用措施,以及落实阿米巴等精益管理工具应用常态化,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基于生产工艺特点,进一步优化细胞培养工艺,提升细胞培养表达水平,开展纯化工艺优化设计工作。普佑克300L发酵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线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为市场提供了多批次质量稳定的普佑克产品,细胞培养规模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3、化学药板块,精益生产与数智化管控持续提升全价值链效能
帝益药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以质量管理、成本优化为核心,围绕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工艺优化、过程质量检测分析等业务场景建立统一的管控平台,实现在线统计过程控制,以数智化管控提升生产效率,持续打造企业的新型能力,推动绿色高效低碳化发展。报告期内,口服溶液车间以及制剂车间以设备台账为管理活动底座,通过扫码的方式实现设备管理活动全方面线上管控,并开展电、水、蒸汽等能源管理系统建设,通过能耗监控、能耗分析、能耗报表、能耗驾驶舱等功能进行能耗预警及追溯,为优化用能提供依据。制剂车间生产线持续智能化改造,新增全自动装盒机两台,他达拉非片及瓶装线实现全线生产工序自动化和在线检测自动化;合成车间通过空压系统更新改造,提升空压、制氮系统介质供应稳定性;为进一步构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体系,帝益药业全资子公司江苏鸿泰药业有限公司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图审合格证、施工许可证的“五证联发”,目前甲类库主体已建设完成,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原料药生产基地;作为原料药、制剂智能工厂入选2023年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名单、2023江苏民营企业创新100强等,持续推动智能制造的价值优势不断体现到产品竞争力上。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发展阶段
总体来看,2023年宏观经济周期下行导致部分领域产能过剩、行业价格竞争加剧,同时行业内集采不断扩大范围,行业整体承压,营业收入和利润较上年同期继续实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度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5,205.7亿元,较2022年度同比下降3.7%;实现利润总额3,473亿元,较2022年度同比下降15.1%,降速有所放缓。长远来看,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国医药市场未满足的医疗健康需求不断增大,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医保控费仍为医改核心工作,医药集采、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及DRG/DIP支付等常态化开展,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进一步承压,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药研发依然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未来,医药行业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行业周期性特点
由于人们对医疗卫生具有刚性需求,因此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的特点,一般不会随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波动。同时,医药行业并无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不过医药行业存在一定的季节性特点,在疾病容易诱发流行的季节,人们对医药需求将会有所增加。
(三)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2022-2023年度中国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2023中国中药研发实力10强”、“2023中国药品研发综合实力50强”、“2023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2023年中成药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TOP50”、“2022-2023年度医药行业自主创新先锋企业”、“最具国际影响力重要企业TOP20”、“2023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2022-2023年度中华民族医药优秀品牌企业”、“现代中药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一等奖”等荣誉奖项,以及公司“基于智能制造的现代中药绿色发展新模式”评选为2022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秀实践案例,“中医药国际化(一带一路)注册路径与关键技术”被确定为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典型案例,“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等。
公司主打产品为复方丹参滴丸为公司独家产品,多年来凭借良好的疗效、创新的剂型和稳定的消费群体在市场占有率和单产品产销规模方面稳居同行业前列。根据IQVIA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100床位),中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市场排名中复方丹参滴丸2023年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中药用于头痛/偏头痛市场排名中养血清脑颗粒(丸)2023年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中药用于强心抗休克市场排名中益气复脉2023年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中药用于强心抗休克(口服剂型)市场排名中芪参益气滴丸2023年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肝病、保肝抗脂肪肝市场排名中水林佳2023年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三。同时,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还获得“中国药品交易年会—最具影响中成药品牌十强榜”、“头部力量—中国医药高质量发展成果品牌”等。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天士力始终秉承“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持续聚焦中国市场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供临床急需甚至填补中国临床市场空白的药物研发,利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战略布局,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与研发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主营业务
现代中药领域,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公司按照国际化创新标准和现代医学标准,以复方丹参滴丸带动了养血清脑颗粒(丸)、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系列领先品牌产品,构建了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的现代中药大药体系。在复方丹参滴丸形成心脑血管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先后持续布局多层次的产品组合,不断加强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创新中药研发,持续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心脑血管在研管线覆盖高血脂症、抗血栓、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心衰、冠心病等适应症,形成贯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环节、品类齐全的产品链,保持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的领先优势。近三年实现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与复方丹参滴丸新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三款中药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坤心宁是国内唯一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治疗女性更年期肾阴阳两虚证的中药创新药。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管线中19款现代中药研发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
生物药领域,构筑创新医药研发集群。天士力生物拥有已上市独家品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和丰富的后续在研管线,是境内稀有的研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生物药商业化平台。特异性溶栓重磅产品普佑克为中国范围内唯一获批上市的重组人尿激酶原产品,也是“十一五”规划期间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首个获批上市的I类生物新药,自2017年7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迅速拉动生物药板块快速增长,成为新一代心梗特异性溶栓药物第一品牌,2023年普佑克由国家医保目录的谈判目录转入常规乙类目录,通过提升市场准入拓展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公司生物药研发围绕生物药全生命周期展开,梯队式分布的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
化学药领域,仿创结合构建多领域领先。帝益药业为化学药研发与生产核心,目前已上市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心血管用药、精神类用药及保肝护肝用药等产品系列,其中化学原料药包括替莫唑胺、氟他胺等22个品种,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治疗脑胶质瘤的二类新药替莫唑胺胶囊(蒂清)等多个产品。截至目前,天士力帝益药业已有17个品种通过/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赖诺普利氢氯噻嗪片、右佐匹克隆片、替莫唑胺胶囊、苯扎贝特缓释片、米诺膦酸片、舒必利片、盐酸苯海索片等7个品种为国内首家过评。
(二)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采用双业态销售模式:一是工业产品的自营销售,即医药工业经营模式;二是第三方产品销售,即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1、医药工业经营模式
采购模式: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制定原材料采购的标准,通过招标、统谈、战略寻源、战略储备等多元化的采购模式相结合,实施战略采购,利用集成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规避质量及供货风险。
生产模式:公司及生产型子公司所有产品均严格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以销定产,ERP贯穿供应链一体化。计划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各产品年度销售预测以及月度发货情况,结合各产品产能,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协调和督促生产计划的完成,同时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由各生产车间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保证部、质量检验部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关键生产环节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监控。
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通过全资子公司天津天士力医药商业有限公司对外销售,现已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营销网络。销售系统设医疗事业部、OTC与终端事业部进行专业化运作,各自负责目标市场的业务拓展。
2、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目前公司的医药商业主要为零售连锁业务。零售连锁业务通过向上游的医药工业企业或者医药经销公司采购药品、医疗器械等,经线上及线下渠道向终端消费者进行零售,通过购销差价获取利润。线下业务,公司目前在辽宁省、天津市、山东省等区域开办有连锁药店。公司也开展线上零售业务。药店零售主要以销售非处方药为主,常用处方药、医疗器械为辅,兼营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等。
3、主要业绩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为以下:一聚焦世界领先靶点和全球前沿技术,坚持守正创新与自我革新,持续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有序推进在研产品进展,不断完善、丰富梯队化产品组合;二稳步提升核心品种覆盖,药械结合完善医学服务体系,推动多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及各项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积极推动国家医保谈判品种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落地执行,持续推动基于患者服务的商业营销模式创新,精准传递产品科学内涵,进一步完善医学服务体系;三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以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四产投结合培育增长新动能,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公司立足大生物医药、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定位,加快培育新利润增长点,组织结构创新紧跟业务变化与新兴板块发展,积极推动第二曲线产业上台阶。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不断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同时依托公司全面覆盖的营销网络与不断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制造平台,形成了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
(一)“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和科研创新平台
公司紧跟国际前沿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升级换代,快速推进自主研发、产品引进、合作研发、投资市场许可优先权的“四位一体”药物创新研发模式,扩充公司在研管线,稳步推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研发进展,目前已拥有涵盖98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包含41款1类创新药,36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6款正在临床II、III期阶段。同时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基于疾病谱的发展演变趋势紧跟国际前沿技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持续打造多项数智化精准研发平台,将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快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底层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开发的体系化、成果化,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
(二)庞大的终端市场和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采取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下设29个大区,562个办事处,设立产品市场部、医疗事业部和OTC与终端事业部,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持续加强终端渠道下沉,多年来形成了覆盖全国各级市场的强大营销网络。营销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管理平台搭建和数字化内容营销,持续深化产品科学内涵,构建以生命健康价值为核心的数字化价值运作系统。报告期内,公司“新医视-医者新视界”私域生态体系获得2023数字医疗创新峰会(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类金奖;营销SaaS平台和“新医视”私域运营解决方案同时获评“2023爱分析-医疗医药数字化创新奖”;荣获第2届健康私域流量生态大会2023年度健康私域流量优秀企业。
(三)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
公司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公司以数字化带动和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数字化,将信息技术、大数据运筹应用技术与中药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开发了现代中药在线工艺分析技术平台,创新运用国际领先的现代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建立了中药生产过程一致性评价方法,打造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引领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构建数字化质量溯源管理体系,创新成果“现代中药企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质量管理”获得第三十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由公司牵头完成的“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充分体现天士力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彰显了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四)全产业链国际化标准体系
公司现代中药的产品国际化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国际化。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标准,公司优化原材料种植、加工、提取、制剂、流通等各个产业环节,按照国际标准管理,将现有产业链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满足公司国际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全产业链均具国际标准的竞争优势。同时注重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作,关注公司与客户以及外界合作伙伴的协同,将标准控制由制剂向提取和药材种植环节延伸,实现了流程对接,质量可控和可追溯,从产业链标准一体化的角度解决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控制一致性问题。
(五)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公司构建了包括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竞争专利的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科学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运用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投融资等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拥有专利1,161件,其中发明专利1,027件。公司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拥有专利251件,养血清脑颗粒拥有专利54件。报告期内,公司及主要子公司专利申请及授权分别为44件及50件,其中发明专利新申请及授权分别为27件和37件。
(六)资本驱动产业发展,形成健康价值生态链
借助资本引擎的作用,以产品为纽带,坚持产业与并购结合,研发与投资结合,创新与资本结合,紧密围绕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涵盖诊断筛查、创新药物、医疗设备、数字服务的4D诊疗一体化。以糖尿病精准治疗闭环为例,诊断筛查领域,公司联合医疗和商业终端推动糖网项目,借助智能眼底相机并链接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免费眼底筛查,提升临床医生与患者对糖网的认知度及重视度,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创新药物领域,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脂糖素)、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等上市及在研品种;在医疗设备和数字服务领域,已形成资源对接,保证未来产品上市后快速导入糖尿病市场,围绕糖尿病精准治疗打造闭环服务。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医药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22%;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505.34%,主要系报告期内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低于上年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60.1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开展集采和医保淡判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了医保支付标准框架和药价形成机制,一定程度影响了药品的价格,医药行业收入增速放缓,开始逐步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新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当前我国的疾病谱已经从传统的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患病的主要疾病种类。在相关创新医药政策推动下,解决上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政策鼓励中药发展,患者提升中药认同度
支持中医药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提升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和信任有着重大意义。进入2023年,国家对于中药更加重视,多重利好政策正逐步明确或落地,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是中医药政策的重要里程碑。2023年2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该规定落地,将进一步加强对中药研制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中药新药上市速度加快。未来,人们对中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将得到提高。
顶层政策对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支持及人们对中药价值认同度的提升将有助于中药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具备良好循证医学支撑的现代中药和具备良好质控体系的中药饮片及标准化程度高、使用方便的中药配方颗粒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2、政策鼓励创新,生物药迎来黄金发展期
生物医药行业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在政策上也十分鼓励和扶持生物医药行业从源头创新。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纲要指出,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基因技术应用服务等产业化发展,突出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生物制药产业是目前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在技术快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驱动下,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我国整体医药市场与其他细分市场。在A股全面注册制的加持下,叠加国内鼓励创新政策的支持,国内生物医药已迎来黄金发展期。
3、化药行业竞争加剧,助推企业持续创新、降本增效
我国的化学药行业目前还主要以仿制药为主,新形势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导致药价大幅降低,价格竞争进一步加剧。从长期来看,仿制药的产品价格将会逐步下降,仿制药利润率将逐步降低。在带量采购的价格压制下,超额利润将逐步被挤压,企业建立壁垒、获得较高利润的出路之一是布局创新,能够具有持续创新力的企业将分散单一产品或带量采购的风险冲击,并持续获得丰厚利润;此外,成本优化也是获取较高利润的出路,原料制剂一体化、顶尖的生产工艺水平、成本可控的产品、充足的产能和规模效应,将是化学仿制药企业适应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
(二)公司发展战略
天士力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两转一升”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平台赋能,向创新创造型企业转型,向智慧服务型企业转型,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以产品集群化、产业链体系化的智能制造为核心”升级,坚持以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为核心,快速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领先靶点,打造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进行技术更新、创新源头以及资源整合,强化合作、引进、并购手段,加速新产品上市步伐,实现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强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构建新增长动能,全面推进高新、高智、高端化发展。
(三)经营计划
1、研发方面:构建数智科研新体系,快速提升产品力
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拓展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持续实现研发管线优化,加速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抓好在研管线进度和目标达成。国内方面,推进枇杷清肺饮、温经汤、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利伐沙班片(10mg)、盐酸达泊西汀片、巴氯芬口服溶液等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富马酸酮替芬片通过一致性评价;安神滴丸、普佑克脑卒中、PXT3003等提交上市申请;加快推进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苏苏小儿止咳颗粒、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等临床III期研究;Wee1抑制剂获得国内临床批件。国际方面,加快推进T89相关国际临床试验III期进度,获得“一带一路”国际批件1项,提交国际注册NDA申请3项。在创新中药核心研发优势基础上,继续打造融合创新研发平台,结合国内外优势研发资源,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全面推进“数智精准创新研发链”和“网络众创研发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创新产品的管线布局。重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科研任务,组织召开数智中药发布会议。完成数智中药大模型以及系列平台场景应用建设,开发数智中药特色算法流程,基于选定适应症推进数智中药以及天然产物开发。联动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成都先导等,推进早期化学药源头创新及高端制剂研究;与天坛医院合作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与华山医院合作的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肿瘤电磁场治疗仪的评估与验证。
2、营销方面:基于科学内涵的数字化营销,形成数字化品牌传播闭环
公司根据行业政策变化、疾病谱演变趋势、药物研发及治疗理念更新迭代、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未来趋势,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推动诊疗一体化整合营销战略,塑造产品影响力及核心价值。抓好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药目录调整机遇,积极应对中成药带量集采工作,有序推进国家医保谈判,为新产品销售创造机会,确保市场准入为营销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创新产品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推动全产品均衡发展,创新产品营销组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着力提升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制剂、芪参益气滴丸、水林佳、荆花胃康胶丸等大品种市场覆盖率,加速推广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米诺膦酸片、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等产品,继续做好安宫牛黄丸等老产品的市场深耕;加强产品的循证医学、真实世界研究等学术证据积累,建立科学内涵体系,继续开展上市后再研究,不断推进产品进入指南共识;构建优势领域产品矩阵,加强产品专业推广及核心门店管理,提供覆盖客户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医疗服务集成解决方案,全面提高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强品牌,实现品种均衡发展,建立全渠道营销。
3、生产制造方面:以精益增效为核心,推动全面的智能制造
积极发挥国家制造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引领作用,持续推动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智能制造协同升级。在现代中药领域,针对关键生产线在提高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与能耗等方面需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升级,加快复方丹参滴丸第二条智能包装线投产以及其他重要生产线持续建设与升级,推进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系统投入生产使用,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中药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和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智能示范工厂与科技成果;在生物药领域,继续开展细胞培养工艺优化,提升细胞培养表达水平,通过提升生产收率、降低生产综合成本等措施持续提升普佑克产能保障能力,继续推动全新纯化工艺设计,减少工艺步骤,提升收率水平,为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化学药领域,在化学药领域,持续推进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生产平台建设,推进口服固体制剂车间设备和能源管理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及动态追溯分析,加速口服溶液制剂车间建设,保证绿色智能原料药厂工程建设进度,为进一步丰富产品剂型提供保障。
4、产融结合方面:统筹产业创新与科研创新,创造生态融合的新赛道
一是持续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同时拓展尚未有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领域(如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在“四位一体”研发模式的基础上,以中医药大模型为引领,将中医药理论知识、临床经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中药数智化研发制造体系。二是推动新型技术平台、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产品等市场化进程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用,赛耐康合资公司继续实施绍兴工厂与产线建设,推进国产设备注册申报、已在进行中的各科研课题与临床技术评价等工作;莫纳康医学工程公司推进技术转移与本土转化,加速国产样机生产以及注册检验。三是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围绕现有产业资源,通过产业并购基金布局,尽可能为公司获取商业合作机会,进而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a.医药行业政策风险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业监管制度更加完善。2020年8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于2020年底前建立并实施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规范医药代表学术推广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全面建立医保信用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明确对药品、耗材价格虚高进行治理;完善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特别强调适应基本医疗需求、强调临床价值高、强调药物经济性评价,明确推行按病种付费(DRG/DIP)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取消地方医保目录调整权限。
主要措施:公司致力于推行精准定位的智慧营销方式,转变市场推广方式,建立科学、合规、完整的营销学术体系,实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解读与传播;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招标、带量采购方案,确保公司产品中标;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下,持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申报创新产品注册、拓展老产品新的适应症,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品牌驱动,促进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持续升级客户管理系统,强化流程管控,夯实精准营销基础。
b.新产品开发风险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出现明显变化:更合理、更公正、更规范。尤其在制药领域,一系列政策出台,力度之大,改变了研发生态,影响了药品获批上市的标准和节奏,进而必然影响制药行业的整体格局。
主要措施:公司研发体系持续推进精准研发,以实现患者生命健康价值为出发点和目标,以疾病生命树为指导,持续打造核心治疗领域大产品群;坚持“四位一体”的产品研发模式,深化贯彻IPD流程,提升创新项目获取能力,加速产品上市进程;数字赋能,打造国家级精准药物创制平台,从临床试错研发向智能模拟研发转型。
公司持续推进大产品的二次开发,针对市场规模大、临床定位清晰、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差异化优势突出的已上市产品,构筑多层次专利壁垒,加速形成系列重磅品种;积极梳理产品管线,引进引领行业的前沿类项目,形成竞争优势,提升行业地位,实现弯道超车;对机制相对明确的探索类新药,以合作研发方式分摊项目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抢占技术高地;持续优化IPD管理机制,以项目价值为依据,按优先级分配资源,确保重点项目的研产销一体化无缝衔接。
c.原材料价格风险
近年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药材行情异常上涨将对下游企业造成重大持续的影响。药材价格上涨影响因素复杂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主要包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加工成本不断增加,异常天气影响的药材严重减产和乱采滥挖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破坏以及国家对珍稀野生药材实行禁采、限采稀缺等因素,同时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下降、大量外界资金炒作等因素也导致成本增加。
主要措施:公司建设的首批通过GAP认证和欧盟有机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经过几年来探索实践,不仅可以保证公司主要产品需要的丹参大规模标准化种植,还推广到其它产品需要的主要药材的种植,从而可以确保未来公司多产品大规模生产持续稳定,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三七等其他主要药材资源战略储备,进一步减弱或者消除药材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对稀缺药材也进行战略储备,规避成本快速增长,并对有关药材储备合同做了针对性的完善和修订,以提高应对市场价格变动风险的能力。同时,公司将继续完善精益生产,加强成本管理,压缩费用。
经营管理风险:
a.信用与客户管理风险
公司客户数量众多,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面临更高标准。
主要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力量,用于定期检查客户资信档案更新、客户维护与评价筛选;升级与完善《商业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涵盖新旧客户的整体信用管理,规定客户的回访与抽查的方式与方法;全面推进集团化管控,加快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使财务业务管理更加智能化、标准化;提升信息系统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与甄别;加强商业客户不定期动态评价与实地核实,以避免因商业客户经营情况变化给公司带来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损失。
b.子公司管理风险
目前,公司子公司数量较多,且地域分布较广,涉及的业务类型多样;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各不相同,从而带来对于子公司远程管理的风险。
主要措施:公司充分发挥各职能系统的专业能力,以本部为依托,按照职能归属,对控股子公司进行分类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又采用矩阵制的机动组织机构,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需求临时建立各种跨职能团队,对并购公司给予综合指导,促进横向沟通,减少部门间、公司间的壁垒,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快速而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各系统资源的快速匹配。
公司将所有子公司视同上市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和实施《子公司综合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及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健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等方式,提高母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协调性;通过资金、税务共享中心,加强对子公司的集中指导与管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c.人才储备风险
伴随着公司快速发展,在全面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不可避免的在研发、营销、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主要措施:公司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两种人才机制平衡运用,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的优秀人才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职业平台,建立了以“T-Star”为代号的人才发展体系,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聚焦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强化以价值观培训为核心,辅以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标准、精准培训、长期辅导,从资源、运营及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动人才发展的落地实施,优化人才的战略布局,强化人才储备。
d.投资并购风险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基于战略性产业投资,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研投结合体系,积极获取市场前沿产品、创新技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诊疗模式,打造4D联动的资产组合,拓展新兴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动能,投资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投资完成后的整合风险都相应增大,可能将影响公司整体系统的协调一致,从而影响公司整体战略的有效落实。
主要措施:公司根据战略规划,组织梳理明确公司的年度投资策略和重点方向。根据《医药研发项目立项/决策管理流程》与相关制度,在发现项目阶段,就对拟纳入投资管道的项目源予以严格筛选把关。在投资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公司分阶段组织开展项目备案-预尽调-立项-(预)决策评审-呈批,严谨评估、科学决策。在项目通过决策评审后,强化投资交割管理,及时掌控投资进度与执行情况,有序做好投资与投后的顺利交接过渡。在投后管理阶段,根据项目投资目的和投资类型的不同,区分项目投后管理策略及要点,按照《医药集团对外投资运营项目投后执行管理规程》明确各组织在投后执行过程的不同角色和任务,做好日常监管、定期跟进运行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投后赋能支持,以提高投后项目管理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控制投资风险,确保公司投资收益。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天士力始终秉承“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持续聚焦中国市场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供临床急需甚至填补中国临床市场空白的药物研发,利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战略布局,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与研发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主营业务 现代中药领域,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公司按照国际化创新标准和现代医学标准,以复方丹参滴丸带动了养血清脑颗粒(丸)、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系列领先品牌产品,构建了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的现代中药大药体...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天士力始终秉承“创造健康,人人共享”的企业使命,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融合发展,持续聚焦中国市场容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致力于提供临床急需甚至填补中国临床市场空白的药物研发,利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发展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的战略布局,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与研发创新的发展动力。
(一)主营业务
现代中药领域,打造行业第一品牌。公司按照国际化创新标准和现代医学标准,以复方丹参滴丸带动了养血清脑颗粒(丸)、芪参益气滴丸、注射用益气复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等系列领先品牌产品,构建了以心脑血管用药为主的现代中药大药体系。在复方丹参滴丸形成心脑血管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先后持续布局多层次的产品组合,不断加强大品种二次开发与创新中药研发,持续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心脑血管在研管线覆盖高血脂症、抗血栓、脑卒中、脑卒中后遗症、心衰、冠心病等适应症,形成贯穿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环节、品类齐全的产品链,保持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的领先优势。近三年实现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与复方丹参滴丸新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三款中药产品获批上市,其中坤心宁是国内唯一有明确循证医学证据、治疗女性更年期肾阴阳两虚证的中药创新药。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管线中19款现代中药研发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
生物药领域,构筑创新医药研发集群。天士力生物拥有已上市独家品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和丰富的后续在研管线,是境内稀有的研产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生物药商业化平台。特异性溶栓重磅产品普佑克为中国范围内唯一获批上市的重组人尿激酶原产品,也是“十一五”规划期间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首个获批上市的1类生物新药,自2017年7月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迅速拉动生物药板块快速增长,成为新一代心梗特异性溶栓药物第一品牌,与此同时,公司生物药研发围绕生物药全生命周期展开,梯队式分布的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
化学药领域,仿创结合构建多领域领先。帝益药业为化学药研发与生产核心,目前已上市产品包括抗肿瘤用药、心血管用药、精神类用药及保肝护肝用药等产品系列,其中化学原料药包括替莫唑胺、氟他胺等18个品种,口服固体制剂包括治疗脑胶质瘤的二类新药替莫唑胺胶囊(蒂清)等多个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化学药创仿结合研发管线持续优化,多款仿制药提交上市申请及通过一致性评价。
(二)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采用双业态销售模式:一是工业产品的自营销售,即医药工业经营模式;二是第三方产品销售,即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1、医药工业经营模式
采购模式:公司设有专门的采购部门,制定原材料采购的标准,通过招标、统谈、战略寻源、战略储备等多元化的采购模式相结合,实施战略采购,利用集成优势降低采购成本,规避质量及供货风险。
生产模式:公司及生产型子公司所有产品均严格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以销定产,ERP贯穿供应链一体化。计划部门根据销售部门提供的各产品年度销售预测以及月度发货情况,结合各产品产能,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协调和督促生产计划的完成,同时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质量标准、卫生规范等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管理,由各生产车间负责具体产品的生产管理;质量保证部、质量检验部对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关键生产环节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监控。
销售模式:公司主要采取经销模式,通过全资子公司天津天士力医药商业有限公司对外销售,现已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营销网络。销售系统设医疗事业部、OTC与终端事业部进行专业化运作,各自负责目标市场的业务拓展。
2、医药商业经营模式
公司的医药商业主要为零售连锁业务。零售连锁业务通过向上游的医药工业企业或者医药经销公司采购药品、医疗器械等,经线上及线下渠道向终端消费者进行零售,通过购销差价获取利润。公司目前在辽宁省、天津市、山东省等区域开办有连锁药店,以自营药店为主,加盟药店为辅,结合线下业务也设有网上药店进行医药电商服务。药店零售主要以销售非处方药为主,常用处方药、医疗器械为辅,兼营中药饮片、保健食品等。
(三)主要业绩驱动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为以下:一聚焦世界领先靶点和全球前沿技术,坚持守正创新与自我革新,持续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有序推进在研产品进展,不断完善、丰富梯队化产品组合;二稳步提升核心品种覆盖,药械结合完善医学服务体系,推动多产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及各项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积极推动国家医保谈判品种和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落地执行,持续推动基于患者服务的商业营销模式创新,精准传递产品科学内涵,进一步完善医学服务体系;三持续推进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以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四产投结合培育增长新动能,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公司立足大生物医药、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定位,加快培育新利润增长点,组织结构创新紧跟业务变化与新兴板块发展,积极推动第二曲线产业上台阶。
(四)报告期内行业情况说明
2023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加之受行业内竞争激烈、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医药制造业整体承压,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出现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2,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2.9%;实现利润总额1,794.50亿元,较上年同期同比下降17.1%。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医疗保障覆盖面及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城市化、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慢病患病率的不断扩大,预计未来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增加,医药行业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综述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23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7.07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269.75%;扣非归母净利润6.91亿元,较去年同期(追溯调整后)增长51.82%;
医药工业收入37.0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1.45%,其中中药版块收入29.90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8.28%。公司管理团队持续聚焦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研发提升发展动能,营销转型构建市场新格局,智能制造攻坚彰显成效,报告期主营业务稳健增长,经营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推进大生物医药融合重构,圆满完成董事会确定的各项经营目标。
坚持守正创新与自我革新,持续巩固现代中药领军地位。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成功,推动关键技术向底层技术转化,持续站稳现代中药研发第一梯队地位。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拥有涵盖97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其中,包括41款1类创新药,并有39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5款已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1类创新中药安神滴丸、青术颗粒、脊痛宁片、安体威颗粒、香橘乳癖宁胶囊、三黄睛视明丸、连夏消痞颗粒、九味化斑丸等项目已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国内方面安神滴丸、青术颗粒、脊痛宁片、安体威颗粒正在开展III期研究,国际方面T89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与防治急性高原综合症(AMS)两项国际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其中AMS已完成III期临床病例入组;香橘乳癖宁胶囊完成II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EOPII)沟通交流资料提交;肠康颗粒、苏苏小儿止咳颗粒正在准备EOPII沟通交流资料;三黄睛视明丸、连夏消痞颗粒完成II期临床试验数据库锁库;九味化斑丸、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完成II期临床试验首次研究者会议。生物药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III期验证性试验正在快速推进;安美木单抗II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入组。化药品种利伐沙班片、注射用尼可地尔获得药品注册通知书;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盐酸达泊西汀片、吡仑帕奈片、巴氯芬口服溶液已提交生产申请。
稳步提升核心品种覆盖,药械结合完善医学服务体系。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夯实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坤心宁颗粒(独家品种)、米诺膦酸片首次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芍麻止痉颗粒(独家品种)续约成功继续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注射用替莫唑胺、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通过国家第七批集采项目新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不断释放产品新动能,提升产品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强化以SFE(Sales Force Effectiveness)为抓手的营销效能管理,构建数字营销闭环私域生态体系,推动基于患者服务的商业营销模式创新;不断加强认知营销,精准传递产品科学内涵,积极参与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ardiovascular Disease Quality Initiative,CDQI),继续深化CDQI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冠心病中心建设,助力复方丹参滴丸双适应症以及心血管领域多产品组合的学术营销,不断提升全品种覆盖和核心品种增长;建立一体化全流程患者管理服务,推广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疾病为中心”转型,在医疗与商业终端推动复方丹参滴丸+智能眼底相机、复方丹参滴丸+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系统(CTFFR)、养血清脑制剂+专业脑康复系统的药械结合服务模式,提升相关适应症的诊断率,精准优化诊疗路径,为患者打造数字智能化的健康管理功能网。
产投结合培育增长新动能,生态融合创造价值新体系。公司立足大生物医药、再生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定位,加快培育新利润增长点,组织结构创新紧跟业务变化与新兴板块发展,持续推进研产销投各模块深度融合,推动第二曲线产业上台阶。报告期内,公司参与设立的绍兴天士力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提升公司产业化深度布局和持续盈利能力,同时降低由上市公司直接投资中早期项目带来的风险;公司完成了永泰生物可转换债券的认购工作,与领先企业开展前沿技术、产品或股权等全方位合作,持续完善天士力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布局;合资公司天士力赛耐康医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科创中心与工厂已落户绍兴,开展国产前列腺肿瘤与前列腺增生无创治疗设备注册申报工作,推动前列腺疾病早筛、前列腺精准治疗的应用;特医食品公司推动特定全营养等多款产品研发工作,其中肿瘤、糖尿病特定全营养产品已进行中试放大试验,积极打造与公司核心治疗领域密切配合的产品集群。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成果
研发方面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中枢神经四个疾病领域形成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不断强化以疾病谱和疾病生命树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科研能力,不断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加快推动前沿科学发现、底层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体系化、成果化。
1、围绕疾病领域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形成全程的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
(1)心脑血管领域,围绕疾病链全生命周期布局产品:公司贯穿有关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等各个环节,在研管线共布局18款产品,使公司在中国心脑血管创新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心衰和心梗领域,公司布局了创新中药加参片,该药物为国内以心衰为确切适应症的首个组分中药产品,目前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芪参益气滴丸增加慢性心力衰竭适应症正在开展II期临床试验;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患者,公司布局了髓袢利尿剂托拉塞米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注射用尼可地尔获得药品注册证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普佑克作为新一代特异性溶栓药物,具备选择性、快速溶栓的治疗优势,报告期内该新适应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新的III期验证性试验正在加快推进,病例入组顺利;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发起的普佑克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PUMIC研究正在推进,有助于为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在急性脑卒中6小时后急性期方面,公司布局了异体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亚急性期脑卒中项目,基于组织损伤信号重建理论,通过补充外源性干细胞以保障损伤组织的修复原料供给,促进自体修复能力,实现组织再生与器官功能恢复,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中美双报的临床前研究。在脑卒中恢复期方面,创新中药中风回语颗粒正在II期临床研究入组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脑水肿方面,布局的创新靶点单抗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2)消化代谢领域,聚焦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根据代谢类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从早期干预到中晚期治疗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共布局18款在研项目。在代谢疾病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脂糖素)获得FDA临床试验批准,目前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入组;复方丹参滴丸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的治疗已纳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进入临床II期试验;通过合作研发启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及配套注射笔项目,药械组合开发具有更高工艺瓶颈。在消化疾病领域:针对肝脏、胃肠道等疾病的治疗,拥有多款具有特色的在研新药,1类创新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肠康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连夏消痞颗粒处于EOPII阶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胡黄连总苷胶囊II期临床研究入组中。
(3)肿瘤领域,紧跟前沿技术,全面优化在研管线:公司围绕肿瘤免疫治疗和肿瘤靶向治疗进行精准布局,在研项目共计20项,不断拓展该领域产品管线。在小分子药物治疗领域,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正在开展II期临床研究;新增布局了新一代Wee1抑制剂HGC-230。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控股子公司上海赛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一代全人源抗EGFR单克隆抗体安美木单抗已完成II b期临床入组,为西妥昔单抗的改良药物,具有优效低毒、长半衰期等优点;天士力生物从台湾圆祥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P Biosciences,Inc.)引进的PD-L1/VEGF双抗抗体产品填补了公司在免疫检查点相关抗体药物的空白,目前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发CD44/CD133双靶点CAR-T药物已处于临床前阶段;靶向叶酸受体α的第三代抗体偶联药物Stro-002已提交国内临床试验申请。在无创治疗领域,公司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探索以多种创新方式推广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用于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赛耐康中国科创中心与工厂已整体落户绍兴。
(4)中枢神经领域及呼吸系统,自主研发并行产品引进,快速补充研发管线:通过自主研发及产品引进,公司围绕中枢神经领域及呼吸系统领域快速布局。在抑郁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新药JS1-1-01中美双报且均获批临床,其中国内正在进行Ib期临床研究;在失眠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1.1类创新药安神滴丸,目前处于临床III期;在帕金森领域,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正在开展III期验证性临床试验;巴氯芬口服溶液、吡仑帕奈片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在呼吸系统领域,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已处于申报生产阶段,正在进行发补研究。
2、融合创新的研发模式提升平台科研能力
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以“四位一体”研发模式全面整合全球先进技术资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持续打造多项数智化精准研发平台,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现有研发管线中自主研发项目63款、产品引进项目13款、合作开发项目16款、投资优先许可权项目5款。
(1)在硬核技术平台建设方面:
现代中药研发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持续建设为抓手,联动中华中医药学会以求实项目加强院内制剂资源的筛选和转化,抢占源头处方资源;公司主导制定的2项ISO国际标准提案进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的国际标准NP投票阶段,其中《丹参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要求》已正式获得ISO/TC249批准立项。生物药围绕内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了两个抗体筛选平台(杂交瘤筛选技术平台、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技术平台)和CMC灌流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完成两个靶点人源化抗体序列的筛选与初步评价;化学药研发坚持“创仿并重”,以网络共创持续加强中国药科大学-天士力创新药物研究院、成都先导、甘宝利、佑嘉生物等合作,优中选精推进早期创新药10项;同时,公司搭建干细胞等产业创新平台,自建干细胞精准质控与精准应用金标准,搭建细胞异质性评估技术体系,相关研发成果《Protocol to assess fatal embolism risks from human stem cells》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CELL》子刊《STAR Protocols》。
(2)在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面:
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疾病领域的原创靶点稀缺、传统研发模式成效低等问题,联动国内顶级研发专家及团队启动共建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的创新转化平台,报告期内,与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共建的“神经系统肿瘤靶向药物与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线上审批,合资公司北京仁诚神经肿瘤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获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与瑞金医院开展战略合作,启动代谢库建设;与华山医院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合作,推进肿瘤电磁场治疗仪原型机雏形的评估验证与效果优化。
(3)在数智化研发平台建设方面:
公司不断完善大数据智能平台,构建生物大数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数智创新功能服务网,推进中药机理深度挖掘研究以及组合药物筛选研究,建立了从“基因网络-作用靶点–药效组分”的中药质量数字化解析技术。报告期内相关研究成果《复方丹参滴丸对比硝酸盐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影响因子:5.846)和《多组学方法鉴定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分子改变》(影响因子:5.195)发表于权威期刊,完成中药理论数字化表征和人工智能模型搭建,推进知识图谱及算法与GPT结合,中医药数据库LTM-TCM入选第四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论坛发布的“2023医工交叉十大科技创新热点方向”。
3、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协同创新发展
(1)现代中药布局26款产品,稳固中药研发龙头地位
报告期内,创新中药研发与重点品种二次开发快速推进,现代中药研发管线19款产品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其中,安神滴丸、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正在开展III期研究;香橘乳癖宁胶囊完成II期临床试验结束会议(EOPII)沟通交流资料提交;肠康颗粒、苏苏小儿止咳颗粒正在准备EOPII沟通交流资料;三黄睛视明丸、连夏消痞颗粒完成II期临床试验数据库锁库及揭盲;九味化斑丸、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完成II期临床试验首次研究者会议;芪参益气滴丸增加心衰适应症、养血清脑丸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D)适应症II期临床试验稳步推进。国际化研发方面,T89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适应症与防治急性高原综合症(AMS)两项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推进过程中,其中T89-AMS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病例入组;构建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复方中药国际注册技术路径和研究平台,报告期初至目前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荆花胃康胶丸、安宫牛黄丸、护心丹获得8项国际注册批准。
(2)生物药布局12款产品,构筑创新生物医药研发集群
生物药梯队式分布的在研产品组合稳步推进。临床阶段,普佑克适应症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梗)治疗拓展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治疗最新的III期验证性试验入组顺利;安美木单抗IIb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NASH适应症FDA I期临床完成全部入组,并已提交国内临床申请;PD-L1/VEGF双抗B1962注射液正在开展I期临床研究;Stro-002提交国内临床试验申请。
(3)化学药布局57款产品,创仿结合研发管线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化学药创新药产品取得阶段性进展,多款仿制药提交上市及一致性评价申请。治疗腓骨肌萎缩症的PXT3003已完成III期全部病例入组,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治疗帕金森病精神病召开III期临床试验首次研究者会议,1类创新药PARP抑制剂推进II期临床试验,抗抑郁JS1-1-01临床Ib期全部受试者出组,注射用尼可地尔、利伐沙班片获得药品注册通知书并视同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盐酸达泊西汀片、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吡仑帕奈片、巴氯芬口服溶液等品种处于申报生产阶段,尼可地尔片、富马酸酮替芬片申报一致性评价。
营销方面:
公司主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以客户用户为中心,实现产品多维度价值提升,在稳固存量市场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糖网和系列新产品商业化战略,稳步提升产品覆盖。关注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结合药械协同发展思路,推动新业态和传统业态相互促进与发展。打造终端特色营销体系,加强品牌价值传播与线上线下推广,进一步增强核心产品学术影响力,构筑数字化价值营销闭环体系;打造终端场景化氛围,将产品价值与科学内涵精准有效传递给消费者。报告期内,医药工业收入37.02亿,较去年同期增长11.45%,经营质量稳步提升。
1、构建多层次内容的数字化体系,提升营销效能管理
公司继持续强化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化平台搭建和数字化内容营销,通过数字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促进企业终端渗透,持续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运营决策能力与营销资源体系整体的优化配置能力,形成数据驱动营销效能提升的管理闭环。持续搭建私域营销数字化平台,通过临床诊疗知识分享和热点话题、病例互动交流经验等方式,传播产品核心价值;构建数字营销闭环私域生态体系,通过多维度数据信息、模型分析,实现基于客户画像的精准赋能,发挥私域流量池中的客户-用户链接价值,将私域流量变成真正有价值的营销场景,推动强化品牌认知。同时,继续提升公域平台向私域平台引流效率,优化内容生成,建立矩阵式品牌传播体系,充分利用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实现AIGC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品牌传播效率管理,形成数据看板并优化项目结构,对营销全过程进行量化管理及综合评价,最大限度提升营销组织效能。报告期内,公司“新医视-医者新视界”私域生态体系获得2023数字医疗创新峰会(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类金奖;公司营销SaaS平台和“新医视”私域运营解决方案同时获评“2023爱分析·医疗医药数字化创新奖”。
2、推动整合营销,多管线并重推动诊疗一体化
公司持续完善医学服务体系,营销理念由单一销售产品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型,药械联动不断优化诊疗一体化方案,将价值营销思维贯穿到全价值链管理。报告期内,公司参与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项目已先后在江苏、黑龙江、浙江、山西、山东、湖南、江西、河北等省份启动,借助国家级平台提升产品品牌力及转化率;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衰中心合作推行心衰规范化诊疗巡讲,借助心衰中心平台进行芪参益气滴丸在心衰领域的价值宣传,促进芪参益气滴丸在医疗终端的推广及应用;合作共建的脂肪肝学院通过举办脂肪肝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规范脂肪肝临床诊疗,同时对脂肪肝患者开展患者教育工作,提升水林佳的产品认知度及患者粘度;与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合作搭建神经肿瘤平台推进规范化诊疗实践,覆盖线上线下进行患者教育;联合基层医疗终端推动糖网项目,积极探索智能眼底相机联合复方丹参滴丸的药械协同营销模式,借助智能眼底相机并链接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免费眼底筛查,促进患者由被动问诊向主动就医转化;与医学影像诊断领域领先企业合作,通过无创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CTFFR)在冠脉CT结果基础上计算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判读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与缺血程度,精准优化冠心病诊疗路径,从而带动复方丹参滴丸和芪参益气滴丸等产品参与治疗方案;参与全国认知障碍诊疗提升项目,联动专业脑康复系统(六六脑),推动相关疾病的筛查率及诊断率,从而促进养血清脑制剂及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推广与销售。
3、推进产品进入相关指南及共识,加大市场准入
公司积极推动核心产品进入相关疾病治疗领域用药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进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现代中药和化学药方面,报告期内,共8款产品新进入16项共识及指南。复方丹参滴丸进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糖尿病肾脏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专家共识(2023)》;芪参益气滴丸进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养血清脑颗粒(丸)进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长期症状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中国偏头痛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2年)》、《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水林佳进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健康管理共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消渴清进入《代谢综合征病证结合诊疗指南》;米诺膦酸进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生物药方面,天士力生物在报告期内以诊疗实际情况及治疗需求出发,积极推动静脉溶栓优先的再灌注策略及理念的推广,以满足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求。报告期内,普佑克进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积极推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普佑克的使用。截至目前,普佑克已经进入《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合理用药指南》等十余部相关疾病的治疗指南、共识,完善和强化了普佑克在心梗患者救治链中各环节的治疗作用。
4、线上线下全场景营销,推动各级终端协同发展
公司聚焦核心终端增量,推动全产品全覆盖平衡发展,把握零售市场增长趋势,逐步转型为以区域、终端为主的精准营销,创新医疗新零售模式。持续探索数字化营销转型,加强线上品牌价值传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向患者提供包括疾病健康教育及管理、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医药配送等全链条服务,提高市场覆盖率和渗透率。依托线下战略合作门店共建专病领域的门店体验服务,通过药械结合等方式向患者提供诊疗一体化健康管理全链条服务,开展糖网中心、脑健康中心、亚健康中心、核心门店升级等多维度营销活动,打造慢病患者服务体系,通过药械组合等方式让患者更好地接受针对性、场景化健康教育,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其中,糖网中心项目以场景化营销推广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功能主治,通过开展糖网公益项目、爱眼日、复方丹参滴丸糖网直播及短视频、眼底筛查仪、慧眼保项目、2023西湖论坛-慢病专区等活动,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脑健康中心项目通过线上产品知识“人人过关”、短视频和直播,结合线下药店脑健康专区、慧安保项目、脑健康中心咨询等多种形式丰富患者脑健康相关知识,构建场景化终端推广养血清脑制剂产品价值。
智能制造方面:
报告期内,持续开展以关键技术集群、产业体系、标准制定、技术成果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
1、现代中药板块,构建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体系
公司全面实施以工艺、过程控制与装备集成数字化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战略,以质量数字化为抓手,持续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中药工业制造水平。报告期内公司依托中药先进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展基于生产大数据的中药浓缩效能优化研究,承接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关于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体系课题;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已具备生产条件,继续开展连续除油及连续包衣设备升级,在不断完善生产工艺的同时推动搭建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管理系统,打造高速滴丸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复方丹参滴丸第二条智能包装生产线稳步安装,处于二线数粒灌装设备调试阶段;粉针产品智慧生产系统持续升级,完成药搭质量管理系统全部模块正式上线应用,不断提升制造过程教据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能力。报告期内,由公司牵头完成的“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导向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技术升级及应用”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充分体现天士力持续强化中药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彰显了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2、生物药板块,大规模细胞连续生产平台顺利量产
天士力生物基于自主研发的采用灌流技术的哺乳动物细胞长期连续培养技术平台,可在培养阶段长时间维持细胞良好状态并连续、快速收获目标蛋白,与传统的动物细胞批次培养技术相比,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效率高、培养时间长、产品质量稳定的优势。报告期内持续推进生产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落实阿米巴等精益管理工具应用常态化,基于生产工艺特点,建立数据对比分析模型,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普佑克自上市以来,顺利通过2次GMP认证检查、1次GMP符合性检查及多次飞行检查,普佑克300L发酵规模细胞培养生产线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为市场提供了多批次质量稳定的普佑克产品,细胞培养规模和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3、化学药板块,精益生产与数智化管控持续提升全价值链效能
帝益药业持续以质量管理、成本优化为核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数智化平台,以数智化管控提升生产效率,建设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系统,推动绿色高效低碳化发展。报告期内,制剂车间生产线持续智能化改造,新增全自动装盒机两台,他达拉非片及瓶装线实现全线生产工序自动化和在线检测自动化;通过实现口服溶液车间配液、灌装等关键区域的温、湿度采集及设备可视化分析,以及制剂车间生产设备关键工艺参数采集及应用,保障生产过程中工艺、质量的数据充分性,为生产运行提供进一步支持;为进一步构建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体系,帝益药业全资子公司江苏鸿泰药业有限公司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不动产权证、施工许可证等许可证书并已开工建设,致力于打造绿色智能原料药生产基地。
(三)经营计划
1、研发方面:加快推进产品上市,打造数智科研新范式
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拓展中枢神经及呼吸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持续实现研发管线优化,加速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抓好在研管线进度和目标达成。推进盐酸丙卡特罗获得药品注册批件;加快推进安神滴丸、脊痛宁片、青术颗粒、安体威颗粒、酒石酸匹莫范色林胶囊、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等临床III期研究;苏苏小儿止咳颗粒等创新中药获得EOPII意见;托拉塞米注射液、碳酸司维拉姆片、米诺地尔搽剂、经典名方枇杷清肺饮、经典名方温经汤提交上市申请;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CABG、Stro-002、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项目获得国内临床批件;国际方面,加快推进T89相关国际临床试验III期进度。在创新中药核心研发优势基础上,继续打造融合创新研发平台,结合国内外优势研发资源,加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全面推进“数智精准创新研发链”和“网络众创研发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创新产品的管线布局。重点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及联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求实项目;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的创新药物研究院开展化学药源头创新及高端制剂研究工作;与天坛医院合作共建的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北京市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与华山医院合作的分子病理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肿瘤电磁场治疗仪原型机测评;再生医学干细胞领域异质性风险识别“一测多评”技术实现文章发表、专利注册。
2、营销方面:构建以生命健康价值为核心的数字化价值营销体系
公司将持续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握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药目录调整机遇,积极应对中成药带量集采工作,确保市场准入为营销提供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创新产品进入更广泛的临床应用。进一步优化营销网络,加强产品与产品、区域与区域之间均衡发展的业务结构,着力提升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制剂、芪参益气滴丸、水林佳、荆花胃康胶丸等大品种市场覆盖率,加速推广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芍麻止痉颗粒、坤心宁颗粒、米诺膦酸片、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等产品,继续做好安宫牛黄丸等老产品的市场深耕。细化产品管线布局,打造特色大产品群,持续进行多维度价值赋能,加速推进药械联动,继续通过参与CDQI工程共建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国家标准化冠心病中心等工作,协同建立“糖网筛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的营销模式,提高筛查率与转化治疗率,促进复方丹参滴丸糖网适应症推广;以六六脑联动养血清脑制剂、盐酸美金刚缓释胶囊,以CTFFR带动心血管产品,打造多产品组合营销解决方案。继续升级数据学术营销,以用户价值链为核心,以数据营销平台为支撑,集中创建智能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创新模式,与客户用户共建共生新关系,提供覆盖客户健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医疗服务集成解决方案。
3、生产制造方面:持续构建低成本、有韧性的智能制造能力
继续立足降本增效,以产品集群化、产业链体系化的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端到端全链条成本控制管理,加快推进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智能制造协同升级。在现代中药领域,针对关键生产线在提高质量与效率、降低人工与能耗等方面需求,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升级,加快复方丹参滴丸第二条智能包装线投产、高速滴制线全线贯通以及其他重要生产线持续建设与升级,推进复方丹参滴丸高速滴制线智慧生产管理系统搭建,持续彰显公司在现代中药智能制造的行业引领性。在生物药领域,继续通过优化工艺、提升生产收率、降低生产综合成本等措施持续提升普佑克产能保障能力,开展灌装线硬件和控制系统升级改造工作,为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化学药领域,持续优化公司数智化平台,推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建设,持续提升精益制造能力,对合成车间、制剂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继续推进口服溶液生产线规划设计,加速绿色智能原料药厂工程建设,为进一步丰富产品剂型提供保障。
4、产融结合方面:创造生态融合的新赛道价值体系
一是持续聚焦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同时拓展尚未有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领域(如中枢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以“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通过投资引进前沿技术、产品或并购,打造“防、治、管、控”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方案。二是推动新型技术平台、创新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产品等市场化进程和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用,推进配方颗粒实现高标准多品种的市场供应,继续完成以国家标准为重点的配方颗粒新品备案,重点开展国标品种的产业化技术评估和重点品种科研生产实施,借助天士力已有的技术、产品、市场,将制剂优势向配方颗粒延伸;赛耐康合资公司继续落实绍兴工厂与产线建设,推进国产设备注册申报、已在进行中的各科研课题与临床技术评价等工作;特医食品公司加快推进厂区项目建设,持续加强特医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多品种特医食品研发工作。三是通过产业投资基金,借助地方政府资源和产业优势,筛选并投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且与公司发展战略契合的优质项目,同时通过股权投资,尽可能为公司获取商业合作机会,进而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三、风险因素
行业风险:
a.医药行业政策风险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业监管制度更加完善。2020年8月28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于2020年底前建立并实施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要求规范医药代表学术推广行为,促进医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积极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全面建立医保信用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强化社会监督;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明确对药品、耗材价格虚高进行治理;完善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特别强调适应基本医疗需求、强调临床价值高、强调药物经济性评价,明确推行按病种付费(DRG/DIP)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取消地方医保目录调整权限。
主要措施:公司致力于推行精准定位的智慧营销方式,转变市场推广方式,建立科学、合规、完整的营销学术体系,实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解读与传播;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招标、带量采购方案,确保公司产品中标;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下,持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申报创新产品注册、拓展老产品新的适应症,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加强品牌驱动,促进公司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持续升级客户管理系统,强化流程管控,夯实精准营销基础。
b.新产品开发风险
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出现明显变化:更合理、更公正、更规范。尤其在制药领域,一系列政策出台,力度之大,改变了研发生态,影响了药品获批上市的标准和节奏,进而必然影响制药行业的整体格局。
主要措施:公司研发体系持续推进精准研发,以实现患者生命健康价值为出发点和目标,以疾病生命树为指导,持续打造核心治疗领域大产品群;坚持“四位一体”的产品研发模式,深化贯彻IPD流程,提升创新项目获取能力,加速产品上市进程;数字赋能,打造国家级精准药物创制平台,从临床试错研发向智能模拟研发转型。
公司持续推进大产品的二次开发,针对市场规模大、临床定位清晰、疗效与安全性显著、差异化优势突出的已上市产品,构筑多层次专利壁垒,加速形成系列重磅品种;积极梳理产品管线,引进引领行业的前沿类项目,形成竞争优势,提升行业地位,实现弯道超车;对机制相对明确的探索类新药,以合作研发方式分摊项目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抢占技术高地;持续优化IPD管理机制,以项目价值为依据,按优先级分配资源,确保重点项目的研产销一体化无缝衔接。
c.原材料价格风险
近年中药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药材行情异常上涨将对下游企业造成重大持续的影响。药材价格上涨影响因素复杂且具有不可预测性,主要包括: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加工成本不断增加,异常天气影响的药材严重减产和乱采滥挖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破坏以及国家对珍稀野生药材实行禁采、限采稀缺等因素,同时中药材实际种植面积下降、大量外界资金炒作等因素也导致成本增加。
主要措施:公司建设的首批通过GAP认证和欧盟有机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经过几年来探索实践,不仅可以保证公司主要产品需要的丹参大规模标准化种植,还推广到其它产品需要的主要药材的种植,从而可以确保未来公司多产品大规模生产持续稳定,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通过三七等其他主要药材资源战略储备,进一步减弱或者消除药材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对稀缺药材也进行战略储备,规避成本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将继续完善精益生产,加强成本管理,压缩费用。
经营管理风险:
a.信用与客户管理风险
公司客户数量众多,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面临更高标准。
主要措施:加强信用管理力量,用于定期检查客户资信档案更新、客户维护与评价筛选;升级与完善《商业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涵盖新旧客户的整体信用管理,规定客户的回访与抽查的方式与方法;全面推进集团化管控,加快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使财务业务管理更加智能化、标准化;提升信息系统在客户管理、信用管理、回款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与甄别;加强商业客户不定期动态评价与实地核实,以避免因商业客户经营情况变化给公司带来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损失。
b.子公司管理风险
目前,公司子公司数量较多,且地域分布较广,涉及的业务类型多样;不同公司的管理水平、企业文化各不相同,从而带来对于子公司远程管理的风险。
主要措施:公司充分发挥各职能系统的专业能力,以本部为依托,按照职能归属,对控股子公司进行分类的专业化指导;同时又采用矩阵制的机动组织机构,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需求临时建立各种跨职能团队,对并购公司给予综合指导,促进横向沟通,减少部门间、公司间的壁垒,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快速而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各系统资源的快速匹配。
公司将所有子公司视同上市公司管理,严格执行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和实施《子公司综合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子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及相关人员培训,进一步健全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等方式,提高母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协调性;通过资金、税务共享中心,加强对子公司的集中指导与管控,优化资源,合理配置。
c.人才储备风险
伴随着公司快速发展,在全面国际化进程中,公司不可避免的在研发、营销、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主要措施:公司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两种人才机制平衡运用,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不同专业背景和文化的优秀人才提供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的职业平台,建立了以“T-Star”为代号的人才发展体系,统筹开发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聚焦高潜质人才的加速培养。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强化以价值观培训为核心,辅以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标准、精准培训、长期辅导,从资源、运营及制度三个层面同步推动人才发展的落地实施,优化人才的战略布局,强化人才储备。
d.投资并购风险
随着公司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基于战略性产业投资,建立了“四位一体”的研投结合体系,积极获取市场前沿产品、创新技术,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诊疗模式,打造4D联动的资产组合,拓展新兴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动能,投资并购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风险、投资完成后的整合风险都相应增大,可能将影响公司整体系统的协调一致,从而影响公司整体战略的有效落实。
主要措施:公司根据战略规划,组织梳理明确公司的年度投资策略和重点方向。根据《医药研发项目立项/决策管理流程》与相关制度,在发现项目阶段,就对拟纳入投资管道的项目源予以严格筛选把关。在投资项目过程中,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公司分阶段组织开展项目备案-预尽调-立项-(预)决策评审-呈批,严谨评估、科学决策。在项目通过决策评审后,强化投资交割管理,及时掌控投资进度与执行情况,有序做好投资与投后的顺利交接过渡。在投后管理阶段,根据项目投资目的和投资类型的不同,区分项目投后管理策略及要点,按照《对外投资运营项目投后执行管理规程》明确各组织在投后执行过程的不同角色和任务,做好日常监管、定期跟进运行状况、提供针对性的投后赋能支持,以提高投后项目管理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控制投资风险,确保公司投资收益。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要按照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个疾病领域形成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通过“四位一体”的创新研发模式整合全球前沿技术、布局世界领先靶点,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发挥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的协同发展优势,不断丰富公司梯队化的产品组合。同时依托公司全面覆盖的营销网络与不断数字化、智能化的先进生产制造平台,形成了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
(一)“四位一体”的研发模式和科研创新平台
公司紧跟国际前沿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升级换代,快速推进自主研发、产品引进、合作研发、投资市场许可优先权的“四位一体”药物创新研发模式,扩充公司在研管线,稳步推动现代中药、生物药、化学药研发进展,目前已拥有涵盖97款在研产品的研发管线,其中,包括41款1类创新药,并有39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5款已处于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同时公司秉承“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理念,基于疾病谱的发展演变趋势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围绕疾病领域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形成全程的疾病防治集成解决方案,全面整合全球基因网络、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大数据等前沿研发资源,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创新产品布局及综合集成产品组合研发,持续打造多项数智化精准研发平台,提升研发融合创新能力。
(二)庞大的终端市场和营销网络优势
公司采取立足城市、辐射乡村、区域管理、重点突破的营销战略,下设29个大区,534个办事处,设立产品市场部、医疗事业部和OTC与终端事业部,积极响应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持续加强终端渠道下沉,多年来形成了覆盖全国各级市场的强大营销网络。持续强化数字化营销转型,开启“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创新销售模式,加速数字化平台搭建和数字化内容营销,精准开展健康认知宣教,传递产品科学内涵。报告期内,公司“新医视-医者新视界”私域生态体系获得2023数字医疗创新峰会(DPIS)金营奖——私域营销类金奖;公司营销SaaS平台和“新医视”私域运营解决方案同时获评“2023爱分析·医疗医药数字化创新奖”。
(三)智能制造和精益生产
公司不断提升工艺、质量标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用于药品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以现代中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科技体系。公司以数字化带动和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数字化,将信息技术、大数据运筹应用技术与中药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开发了现代中药在线工艺分析技术平台,创新运用国际领先的现代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建立了中药生产过程一致性评价方法,打造中药智能制造车间,引领中药全产业链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报告期内,由公司牵头完成的“以质量数字化为核心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子公司天之骄参与完成的“以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导向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技术升级及应用”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彰显智能制造的行业示范性。
(四)全产业链国际化标准体系
公司现代中药的产品国际化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国际化。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标准,公司优化原材料种植、加工、提取、制剂、流通等各个产业环节,按照国际标准管理,将现有产业链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满足公司国际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全产业链均具国际标准的竞争优势。同时注重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作,关注公司与客户以及外界合作伙伴的协同,将标准控制由制剂向提取和药材种植环节延伸,实现了流程对接,质量可控和可追溯,从产业链标准一体化的角度解决目前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控制一致性问题。
(五)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公司构建了包括核心专利、外围专利、防御专利、竞争专利的立体网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科学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将知识产权运用与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投融资等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主要子公司拥有专利1,172件,其中发明专利1,046件。公司主要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拥有专利268件,养血清脑颗粒拥有专利56件。报告期内,公司及主要子公司专利申请及授权分别为19件及20件,其中发明专利新申请及授权分别为11件和17件。
(六)资本驱动产业发展,形成健康价值生态链
借助资本引擎的作用,以产品为纽带,坚持产业与并购结合,研发与投资结合,创新与资本结合,紧密围绕心脑血管、消化代谢、肿瘤三大疾病领域,培育以患者为中心的涵盖诊断筛查、创新药物、医疗设备、数字服务的4D诊疗一体化。以糖尿病精准治疗闭环为例,诊断筛查领域,公司联合医疗和商业终端推动糖网项目,借助智能眼底相机并链接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检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免费眼底筛查,提升临床医生与患者对糖网的认知度及重视度,同时更快捷、高效、精准的进行用药选择;创新药物领域,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培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注射液(脂糖素)、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适应症)、芪参益气滴丸(增加糖尿病肾病适应症)等上市及在研品种;在医疗设备和数字服务领域,已形成资源对接,保证未来产品上市后快速导入糖尿病市场,围绕糖尿病精准治疗打造闭环服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