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 产品类型:

    航天电子信息产品、无人系统装备产品、电线、电缆产品

  • 产品名称:

    惯性与导航 、 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 、 微电子 、 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 、 精导对抗与有效载荷 、 无人机系统 、 精确制导系统 、 民用导线 、 电缆 、 军用特种电缆

  • 经营范围:

    军民用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测控通信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服务;军民用惯性导航产品、卫星导航产品、遥测遥控设备、精确制导与电子对抗设备、计算机技术及软硬件等专业设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军民用集成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电线电缆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航天技术应用及相关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技术转让、咨询服务;本企业和所属企业产品进出口业务;房屋、设备租赁。(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1-03-25 
业务名称 2020-12-31 2019-12-31 2018-12-31 2017-12-31 2016-12-31
航天产品、民用产品库存量(元) 8.08亿 9.14亿 8.35亿 7.68亿 7.22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6.03%
  • 第一名单位
  • 第二名单位
  • 第三名单位
  • 第四名单位
  • 第五名单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单位
1.41亿 7.93%
第二名单位
1.01亿 5.68%
第三名单位
8655.24万 4.86%
第四名单位
7179.80万 4.03%
第五名单位
6296.40万 3.5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23%
  • 第一名单位
  • 第二名单位
  • 第三名单位
  • 第四名单位
  • 第五名单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单位
5.28亿 12.86%
第二名单位
2.66亿 6.47%
第三名单位
2.41亿 5.86%
第四名单位
1.70亿 4.13%
第五名单位
1.60亿 3.9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业务隶属于航天产业,航天产业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等各类航天器。  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高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步伐,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武器装备需求激增,国家将继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航天产...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业务隶属于航天产业,航天产业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等各类航天器。
  航天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提高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重要力量。国家将进一步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步伐,军用、民用和商业航天蓬勃发展,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实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武器装备需求激增,国家将继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航天产业发展进入重大机遇期。
  航天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航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需求,航天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提升,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面临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
  2、无人系统装备主要包含能够自主或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指定任务的无人飞行器、无人车辆、无人船艇等,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其后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并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无人系统装备将是世界强国竞相争夺的国防装备制高点,成建制的无人装备对抗由概念设计逐步走向集成验证和实战应用,智能化、体系化、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无人系统装备成为未来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有关单位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在无人系统装备及无人装备集群化协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各领域形成系列化装备,推动我国无人系统装备发展逐步加速,性能水平不断提升。民用方面,国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各城市争相出台相关政策,力争低空经济“第一城地位”,在更为广泛的产业应用领域中,无人系统装备正在催生“无人经济”发展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预计“十四五”后半段和整个“十五五”期间无人系统装备市场需求将有数倍增长。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业务为航天电子信息、无人系统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1、航天电子信息产品
  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产品主要包括惯性与导航、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精导对抗与有效载荷等产品领域,公司基于在该业务领域特有的传统优势地位,产品和技术在相关行业领域内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
  销售模式:航天产业为系统工程,具有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继承性强、参与单位多等特点。航天企业大体可分为总体单位、配套单位两大类,其中总体单位负责总体设计、总装、总测等工作,配套单位负责分系统、单机或元器件的研制生产。公司航天产品以配套为主,部分配套产品由总体单位以计划任务方式通过控股股东下达,部分配套产品由公司参与总体单位招投标、询比价获取,部分配套产品由公司联合总体单位面向最终用户共同获取。
  原材料采购模式:公司所需基础材料主要包括金属与贵金属、电子元器件、单机产品、外协加工等多个种类。为公司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的供应商需经驻公司用户方审核备案,列入《合格供方名录》,公司物料采购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部分重要零部件由最终用户或总体单位指定供应商并限定供应商供货价格;钢材、铜以及部分通用电子元器件等通用材料,公司采购价格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公司不断深入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工作,推动采购模式由单向采购向双向联动转变,实施物料战略采购和集中采购,发挥公司整体优势,提升对供应商的掌控能力和影响力,同时以强劲需求预期带动战略供应商的协同发展。
  研制生产模式:公司具备组织健全和管理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成多个生产基地,生产能力可以充分保障航天任务。公司有完善的科研生产指挥调度体系,严格按照产品、技术、质量、进度要求落实产品研制与生产,确保所承担科研生产任务符合相关标准和交付计划。按行业许可制度,航天型号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国军标标准进行,由驻公司最终用户代表或航天科技集团驻公司质量代表予以监督。公司不断加强精益产品保证工作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一致性保证等专项工作,以质量保证、产品成熟度提升和效率提升为主导,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各要素的管理,在持续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的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浪费,提高批生产工作效率和效益。
  2、无人系统装备产品
  公司无人系统装备产品业务为无人系统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精确制导系统等无人系统装备,主要应用于国防装备、物流运输等国防和国民经济领域。
  销售模式:公司综合用户领域、场景、功能等需求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自身特点,扎实推进已有型号的改造升级、背景型号的论证、研制、竞标工作,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订单;依托靠前保障中心,满足演训服务需求,支撑一线用户的售后服务、备品备件销售、维修保障工作,形成订单。
  原材料采购模式:公司所需基础材料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单机产品、外协加工等多个种类,公司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公司物资采购在《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
  研制生产模式:公司具备组织健全和管理规范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成多个研发中心和批产基地,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三)主营业务情况的其他说明
  公司原主营业务包括电线、电缆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该业务主要由公司原全资子公司航天电工公司承担,2024年5月,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航天电工公司51%股权,最终被宜昌城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宜昌城发公司”)摘牌。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履行好强军首责任务为主要工作目标,持续强化科研生产管理,严控产品质量,圆满完成了以“神舟十八号”、“天舟七号”、“嫦娥六号”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型号保障任务。
  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进新时代科研生产新模式实施,积极开展批产质量强固、宇航领域能力提升、装备综合保障等相关工作;在全面试点实施科研生产流程再造基础上,全力推进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专项、装备数字化建设等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强化以质量为中心的全级次供应商管理,在健全可复用知识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基础上,推进可复用知识管理与重点业务的深入融合。公司科研生产工作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拓展航天重大型号配套市场,相关产品成功实现为载人登月研制工程配套,型谱化激光通信终端、数据分发处理机等多项卫星载荷全面配套用户装备星,公司在航天电子信息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地位持续巩固。公司继续坚定不移推动航天产品市场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完善市场运行模式,科学统筹国内与国际、军品与民品、研发与型号两个市场,加强各市场之间的渠道、信息和资源共享,力争形成市场资源合力。报告期内,面对传统航天配套领域存在的市场波动,公司加快开展产业、产品布局调整和产品谱系拓展,抢抓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和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市场机遇,以新兴市场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无人系统装备领域紧跟用户需求,不断拓展新市场,丰富了公司无人装备系统型谱,加快将航天飞鸿公司打造成为无人系统产业链“链长”单位工作步伐。无人系统领域的海外市场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国际市场保持了良好持续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了以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航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平台建设;以空域融合通信技术集团研发中心获得集团公司建设批复为契机,全面开展空域融合通信总体技术规划论证、前沿基础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工作。在无人体系领域,加快形成了从需求、设计、研发、验证、运用的全流程闭环能力;在测控通信领域,突破了抗强干扰自适应测控通信关键技术和深空测控通信关键技术。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其中,航天飞鸿公司FH-96V舰载复合翼无人机首批批产产品完成验收,成功交付用户;“星载微波激光复合探测雷达”通过结题验收,初步具备产业化发展能力;“地基微波激光复合探测雷达”已被中国气象局采购,应用于“天地一体化实验验证平台”工程中,已布设在山西、山东、河南、江西4个省份开展24小时业务化观测。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航天电工公司51%股权转让工作,通过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征集确定宜昌城发公司为受让方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2024年8月1日,公司转让航天电工公司51%股权事项顺利完成市场监管变更登记手续,公司将不再对航天电工公司合并报表,实现了公司主营业务结构调整和主业聚焦。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1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0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4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5.77%。剔除航天电工因素,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6.54%和30.01%。
  报告期内,公司期末总资产为491.51亿元,较期初增加5.85%。从总资产构成看,存货占比为42.81%,较期初上升0.82个百分点;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款项融资占比为22.59%,较期初上升2.61个百分点,上述合计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为65.40%,“两金”占比较高仍是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期末负债总额为252.44亿元,较期初增长10.76%。从负债构成看,流动资金借款占比为21.00%,较期初上涨2.79个百分点;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占比为52.27%,较期初下降0.46个百分点,上述几项合计占公司负债总额的73.27%。
  报告期内,本期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48.34亿元,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30.73亿元,上年同期为-19.08亿元,公司仍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结合资产负债结构变化看,公司今后还需重点控制存货规模,加速货款回笼,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持续降低流动资产借款和经营欠款规模,才能不断提升盈利水平。

  三、风险因素
  2024年下半年,影响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主要风险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和商誉及存货减值风险等领域,需重点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体制机制改革及军队装备竞争性采购政策等举措实施所带来的实质性影响,并做好积极应对,避免或降低因此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
  1、市场风险
  2024年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范围有可能持续扩大,公司面临着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产品技术指标、研制生产周期、装备建设要求、成本价格管控等全方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存在装备计划调整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政策研判力度,既要抓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又要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研生产的过程保证能力,重点加强系统级产品的保证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任务履约能力,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面对装备计划调整风险,公司将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掌握用户变更信息,完善和改进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
  2、财务风险
  (1)营运资金周转风险
  公司部分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交付总体单位反复调试后才能确认交货,导致存货规模较大。此外,由于公司主要客户具有特殊性,采购货款多在年底集中支付,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在会计年度内具有不均匀性,公司面临的营运资金压力较大,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应收账款增高。2024年随着公司经营目标的增长和生产能力扩充,使得公司对运营资金的需求增大,如果公司未来无法获取足够资金满足经营所需,将面临营运资金周转困难的风险。
  (2)利润下降风险
  受高品质元器件价格上涨影响,公司原材料采购价格仍将呈上涨趋势,同时由于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将导致制造成本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在目前宏观形势下,公司主要产品均将面临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全面竞争,将增大毛利率下降风险。同时公司为保证正常运营,需通过融资手段获取运营资金,增大财务成本,也导致公司利润水平下降。
  应对措施:面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公司将积极采取打包招标采购等方式力争降低采购价格,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工艺流程等方式降低产品成本;控制用工规模,进行内部挖潜和技术升级;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协调,通过均衡结算或加大预付款等方式减轻公司资金占用压力;严格全面预算,严控费用支出。
  3、运营风险
  (1)产品研发风险
  根据航天配套产品和无人系统装备产品对技术“高、精、尖”的要求,公司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由于技术新、指标要求高等影响,研发攻关能否按计划完成存在风险;
  (2)产品质量风险
  航天配套产品和无人系统装备产品对精确性和可靠性方面要求高,技术开发难度大,由于技术吃不透和考核验证不充分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增大。2024年我国航天发射和飞行试验任务保持高位,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受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所限,一些由于技术原因、外包质量问题造成的产品质量风险仍不容忽视。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提高高端领军创新人才比例;继续加大创新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提升创新所需的硬件条件;加强与用户沟通协调和相关市场开发力度,提高前期研发项目带来的订单数量,实现技术升级换代。加强对外包产品质量验收和下厂监制工作,提高外包质量。
  公司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投入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制造保证能力。全面推进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压准压实质量责任,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保证能力;继续深化质量纪律检查工作深度和广度,督促各项质量保证要求的落实;加强外包产品“全领域、全层次、全过程、全要素”的系统化质量管理,确保外购外包产品质量。
  4、商誉及存货减值风险
  公司近年来未发生非同一控制企业下的合并,不存在商誉减值风险,但因公司经营模式导致的存货较高,存在一定的存货减值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产品基本上采取订单生产,存货形成坏账的可能性较小,公司将加强与客户沟通,及时掌握型号研制及交付进度,不断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合理调度、安排生产进度,逐步压缩存货规模增长,降低减值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公司本级和多家子公司具有承担各类航天及型号产品配套生产任务资格和能力,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和试验等保障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公司航天电子信息业务领域的惯性与导航、测控通信与网络信息、微电子、机电组件与传感系统、精导对抗与有效载荷等是公司传统优势专业,始终在相关行业领域内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比例,市场份额基本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3、公司在无人系统装备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经验,无人系统覆盖行业内多个领域,具有相关主管部门核发的无人机研制生产资质,是航天科技集团关于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重点领域打造的现代产业链链长单位,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及无人机系统集中采购合格供应商名录单位;“飞腾”系列精确制导产品是航天科技集团唯一总体单位,该产品具有小型化、高精度、复合模式、低成本、智能化、模块化、系列化的明显优势并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知名度。
  4、公司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协调、军民共享、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组织格局,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拥有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级技术中心为代表的多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机构、航天科技集团级研发中心、省市级创新中心,与国内顶尖高校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建立了高水平的专业协同发展生态圈。
  5、公司通过推进人才工程的实施,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集聚了一支由多名省部级以上科技、技能专家领衔的专家队伍,建立形成了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梯队,具备一支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队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