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4年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主要指数前高后低。整体来看,证券行业IPO、再融资节奏放缓,公募费率改革落地,经纪、投行、资管业务条线存在一定短期承压的可能性。新“国九条”及配套制度的落实落地,奠定了未来资本市场框架,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机构和交易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设细则,有利于证券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公司始终将合规置于经营首位,坚持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业务拓展,并对各业务条线进行充分梳理,加强内部沟通和业务协同。公司经过多年的规范管理,各项业务稳健...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4年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主要指数前高后低。整体来看,证券行业IPO、再融资节奏放缓,公募费率改革落地,经纪、投行、资管业务条线存在一定短期承压的可能性。新“国九条”及配套制度的落实落地,奠定了未来资本市场框架,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机构和交易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设细则,有利于证券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公司始终将合规置于经营首位,坚持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业务拓展,并对各业务条线进行充分梳理,加强内部沟通和业务协同。公司经过多年的规范管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目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股权投资业务、证券研究业务。具体情况如下:
1.证券经纪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受到宏观经济环境、政策、流动性的影响,市场行情表现不佳,交易量呈现缓慢下行态势。
截至报告期末,上证指数较上年末下跌0.25%,深证成指下跌7.10%,创业板指下跌10.99%,A股股票交易总量100.94万亿元,同比下降9.25%,日均股票交易量为0.86万亿元,同比下降8.48%。严监管趋势持续,券商经纪业务遭受影响,财富管理业务承压。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受市场环境影响,客户资产缩水,权益类产品发行量萎缩,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公司建立了零售经纪、产品代销、买方投顾、私人财富管理、融资融券等多部门多业务协同矩阵,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核心需求为原点,充分利用大数据精细化运营,向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大力拓客,新增与存量两手抓,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经营业绩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仍然保持稳定盈利。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将持续加大线上投入,提升线下竞争力,深耕存量客户,打造高效能私人财富团队,发力高净值客户;继续聚焦交易型客户,拓展减持业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调整产品销售思路及结构,加大私募销售力度,丰富私募产品线,做大保有规模,切实推动资产配置;丰富投顾产品供给,做大财管计划签约规模;积极开展专项业务活动,拓宽业务发展通道。
2.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融资融券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截至2024年6月30日沪深两融余额14,808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701亿元,降幅10.30%。
经营举措及业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两融业务余额16.7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7.00%,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46.94%;公司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融出资金余额5.84亿元,与上年末相比无变化,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5.35%。信用业务合计融出资金22.6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2%。此外,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为6.55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信用业务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但实现盈利。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信用业务将持续丰富融资融券业务客户专享投顾产品线,以高质量服务创造价值;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向客户提供多策略投顾服务,提升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客户的服务能力;努力新增融资融券业务客户,增加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收入。
3.证券投资业务
(1)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债市走牛,受央行降准降息、政府债券发行低于预期、禁止手工补息等影响,债券市场供需失衡,资产荒愈演愈烈,债券利率、信用利差降至历史低位。受一揽子化债政策影响,城投债收益率快速下行。地产债受年初销售低迷、政策刺激等影响,剩余少数未违约房企的债券价格触底后反弹。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积极对债券市场进行研判,把握和挖掘市场波动下不同债券的配置和交易机会,但受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高收益标的大幅减少等影响,收益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仍是公司营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在经济基本面未发生较大改变、货币政策依然偏松的环境下,叠加地产销售依然偏弱、资产荒延续、贷款利率下行等因素,下半年债券收益率维持低位概率较大。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将继续做好投资策略研判工作,积极寻找机会,争取获得较好收益。
(2)权益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权益市场方面各主要指数出现下跌。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在复杂的市场行情下加强宏观研判,以强化风险控制为核心,谨慎选择标的,调整仓位,积极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将坚持“严控风险,价值投资,分散投资,获取绝对收益”的基本思路,加强投资策略研究,捕捉结构性投资机会。
4.投资银行业务
(1)股权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A股股权融资市场发行节奏延续趋缓态势。新“国九条”提出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加大发行承销监管力度。
上半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119起,较上年同期减少285起;合计募集资金1,339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IPO发行数量43起,同比减少141起;融资规模303亿元,同比下降86%;定增发行数量54起,同比减少97起;融资规模694亿元,同比下降77%。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融资业务继续加强规范运营,完善体系建设,业务实施过程管理精细化。股权融资业务完成英派斯1家再融资项目。随着新“国九条”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公司将更加注重股权融资储备项目质量的提升,有效积累上市公司客户资源及地方平台客户资源。
公司在重组和破产重整领域持续积累,在第17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并购投行”。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股权融资业务将继续紧抓当前良好的并购重组市场机遇,拓展并购重组的市场机会,加大并购重组项目承揽与承做;加大北交所IPO项目储备和积累,开拓优质新三板、四板储备项目;利用好再融资收紧下对小额快速业务的豁免政策,积极维护拓展小额快速业务。
(2)债务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上半年中国内地债券发行增势不减。
各类债券发行合计38.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利率债发行达到12.20万亿元,同比降低1%。其中,国债同比增长29%,地方政府债同比降低20%,政策性银行债同比降低17%。信用债发行9.70万亿元,同比增长3%。同业存单累计发行16.30万亿元,同比增长27%。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融资业务继续深化根据地建设,打造生态链,积极进行业务承揽,在湖北、江浙、河南、川渝、贵州、广西、江西等区域长期挖掘、培育、服务客户。公司扎根昆明、深耕云南,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地区累计发行债券6只,债券承销规模约占整体债券承销总量60%。债券业务稳定增长持续发力,债券承销规模同比有较大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主承销发行债券18只,承销规模102.66亿元,同比上升83%。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债券融资业务将持续培育产业债,采取主动管理方针帮助城投做好产业转型;积极向地方城投推广产业债,帮助城投剥离具备产业属性的资产并单独发行债券;深耕地方政府债,提高承销规模、增加参团数量,提升业务竞争力。
5.资产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以来,资本市场在各项监管政策落地的推动下演绎出新行情,受市场环境走势影响,新设私募资管产品中固收类产品占比仍较高,一方面债牛行情带来业绩吸引,另一方面社会整体风险偏好降低。下半年在这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资管产品可能会持续迎来新资金,而由此带来的机构配置压力等因素又将导致资产荒行情维持,对机构主动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对不同类型产品进行差异化投资管理,适应不同客户需求;在巩固债券投研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权益类投资研究;加强产品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继续保持固收、固收+产品稳定且较好的业绩;拓展销售渠道,注重高净值客户需求;培育产品创新能力,丰富产品种类。营业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实现盈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61.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43%。其中,单一(定向)产品管理规模28.89亿元,集合产品管理规模122.44亿元,资产证券化管理规模9.72亿元。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加强权益投研团队建设和债券投研的精细化管理;丰富投资策略,积极尝试多种投资组合以稳定产品收益;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在保持固收、固收+产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尝试根据细分客户需求创设个性化产品;以优质专业服务为抓手,以维护客户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公司财富管理业务提供支持。
6.股权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82家,同环比分别下降62.40%、54.70%;首发融资额约合人民币469.34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79.00%、72.70%。综合来看,现阶段为A股IPO监管节奏调整期,市场呈现阶段性收缩。新“国九条”提出聚焦严把IPO准入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地见效,上市公司质量将从源头上实现提升,资本市场有望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资本开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报告期内,太证资本新备案基金1只,新增认缴管理规模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太证资本及下属机构管理私募投资基金12只,基金实缴管理规模为10.32亿元。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太证资本将着力拓展新增业务,推进新设基金、项目投资和财务顾问业务;继续重点布局农业及大消费、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高端制造、新能源等行业的优势企业;紧跟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积极布局“专精特新”,并重点关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做好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工作,确保业务合规运行。
(2)另类投资业务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非凡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太证非凡主要开展了前期股权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工作,未新增投资项目。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太证非凡将按照公司的业务规划目标,持续推进存量股权投资项目的投后管理和退出处置工作。后续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力争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适时新增优质股权投资业务。
7.证券研究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研究院持续加大证券研究业务投入,加强研究团队的培养和建设,优化研究团队中不同行业之间的人员配置,不断扩大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拓展客户的数量和类别,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行业确立了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增收节支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夯实基础、规范经营,各部门通力合作、努力提升业绩。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4,136.75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0,715.12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33.51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4,149.81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524,421.63万元,较上年末下降4.2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954,439.38万元,较上年末上升0.70%。
三、风险因素
1.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
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及其他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主要因持有债券、开展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而面临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并使公司遭受非预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的类型,划分为股价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股价风险。公司因持有债券等非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利率风险;公司因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股价风险。报告期末,公司自营债券持仓规模为395,479.36万元,占公司总资产25.94%;公司自营股票持仓规模为12,335.21万元,占公司总资产0.81%。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9.47%;流动比率为9.85;速动比率为9.85。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比较典型的一类操作风险是信息技术风险,即:公司的信息技术系统由于电力故障、通信中断、硬件设施、病毒入侵、软件程序、行业服务商支持能力、操作流程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出现运行故障,使公司遭受经济损失和(或)其他损失的风险。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未能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和自律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证券行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公司已经采取应有的措施来防范合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不合规情形的可能性。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外部事件或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7)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是指公司面临的未能归于上述风险类型的风险。例如,公司通过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获取的营业收入可能因其他金融服务商的竞争等原因而减少。又如,宏观经济的非预期表现,国内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变动,监管机构实施的政策调整、制度变革等措施,可能对公司的各项业务产生直接、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
再如,一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事件,可能通过市场价格、参与者信念、监管者行动等渠道对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和资产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2.已经或者计划采取的应对措施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包括洗钱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推进风险文化建设;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等。董事会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其部分风险管理职责。
公司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公司经营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适时调整;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有效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确保其有效落实,对其进行监督,及时分析原因,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等。
公司设首席风险官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为首席风险官履职提供充分保障。首席风险官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如下职责:督导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检查评估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向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报告或者传递风险信息等。
公司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履行如下职责: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向首席风险官报告风险信息等。
公司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负责人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为所负责部门、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配备必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与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及时识别、评估、应对和报告相关风险;贯彻落实公司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等。
公司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纳入统一体系,对其风险管理工作实行垂直管理。
(2)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内部制衡、互生共赢”理念,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量、压力测试、风险监控、风险处置、新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管理和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公司主要采取设定风险指标、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和(或)强制止损机制、应用分散化策略等应对措施。公司采取基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压力测试方法进行风险指标分解的措施,以业务限额的形式限定公司整体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规模、久期、杠杆率等内部风险指标的形式进行特定业务规模的控制。公司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和(或)强制止损机制或者类似机制(如融资融券等信用业务中的预警机制和强制平仓机制),对单一头寸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控制。公司采取分散化策略,加强集中度管理,防范将公司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暴露集中于少数几个客户或者头寸的风险。公司择机适当利用以股指、国债等为标的物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缓释权益类或者非权益类证券头寸蕴含的市场风险。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来化解与违约资产有关的风险。公司按照《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流程,不断推进完善尽职调查、内部评级、授信管理等机制,加强对各类信用风险事件的防范与应对。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公司在经营战略上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配置上注重资金来源与运用在规模、结构、期限上的匹配,在满足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平衡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公司的安全运营。公司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定预警阈值,动态监测并报告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情况;强化资金头寸管理和现金流量监控,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和满足支付需求;统筹公司资金来源与融资管理,提高融资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加强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管理;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池,监测和确保其变现能力;制定资金计划,强化以现金流为基础的流动性缺口分析,分析压力情景下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金缺口,评估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并依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应急措施;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内,综合考虑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发展策略等因素,平衡收益与风险,实施业务限额控制。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严格遵循健全性、合理性、制衡性和独立性原则,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制定了涵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地予以修订完善。公司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对各项业务中的关键环节乃至整体运作进行监控、监督和检查。公司积极落实《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推进规划,广泛应用关键岗位备岗和复核等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对于信息技术风险,公司将“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公司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整合多层次信息平台,构建集中交易系统的主备结构,采用不同介质双线路的营业部通讯系统,实行业务数据和重要资料的异地备份机制,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应急处理机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处理技术事故或故障的能力。
在合规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独立于各项业务的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培训、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积极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实践经验、文化建设等的学习、调研和培训。
在其他风险管理方面,公司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行业实践及其发展态势的研究,及时采取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积极应对全面注册制、建设金融强国、新“国九条”以及证监会“1+N”政策体系等带来的契机和挑战,研究改善公司质量和完善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公司积极面对行业竞争等压力,以客户资产增值的核心需求为基点梳理完善客户服务、产品配置和考核激励,加强品牌建设,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业务模式。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业务条线完备,构建了全牌照、全业务线的业务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全国设立100家分支机构,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位优势显著:公司作为云南本土的上市券商,证券经纪业务在云南市场占有率长年排名第一。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带来的机遇,公司业务范围逐步辐射至东南亚。
运营机制市场化:公司建立了适于证券行业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考核问责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业务和管理转型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夯实基础管理、规范经营,通过部门间通力协作努力提升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069.5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54.6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一)证券经纪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国内经济弱复苏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两端走,市场信心恢复滞后于已出现转折的政策和经济周期。2023年末A股总市值77.76万亿元,同比下降1.58%;全年区间换手率517.04%,日均换手率2.14%,同比下降15.42%。2023年全市场股票及基金交...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公司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夯实基础管理、规范经营,通过部门间通力协作努力提升业绩。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069.57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54.6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一)证券经纪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国内经济弱复苏不及预期、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两端走,市场信心恢复滞后于已出现转折的政策和经济周期。2023年末A股总市值77.76万亿元,同比下降1.58%;全年区间换手率517.04%,日均换手率2.14%,同比下降15.42%。2023年全市场股票及基金交易总量231.71万亿元(不含货币基金),同比下降3.67%。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积极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加强调研,及时预判市场及财富管理演化趋势,大力拓展业务,在新增客户、财富管理、机构业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云南省内经纪业务市场份额维持稳定,在北京、厦门和江苏等地区形成较好区域发展态势;财富管理端体系化推进,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设立私人财富中心;机构业务不断优化系统服务,打造服务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专精特新企业的业务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经营业绩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依然保持稳定盈利。
2024年展望
公司证券经纪业务将提高产品销售收入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加速推进券商结算业务模式相关工作,助力财富管理转型;研讨有针对性地打造客户服务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与研究院、资产管理总部形成合力,推进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深化;明确机构业务工作思路,以客户需求为原点出台相关措施并全力推进,与公司投行部门协同做好“专精特新”四板业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证监会推出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等多项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投资者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阶段性收紧融券和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出借,将融券保证金比例提高至最低80%,并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制度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过优化市场交易机制,提升投资者服务水平,融资融券业务得到稳步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沪深两融余额为16,5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05亿元,增加7.17%。
经营举措及业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两融业务余额20.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68%,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59.32%;公司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融出资金余额5.8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34%,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5.35%。信用业务合计融出资金26.0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94%。此外,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为6.55亿元。
2024年展望
公司信用业务将持续丰富融资融券业务客户专享投顾产品线,以高质量服务创造价值;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向客户提供多策略投顾服务,提升公司对融资融券业务客户的服务能力;精准确定目标客户群,新增融资融券业务客户,增加融资融券业务收入。
(三)证券投资业务
1.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债市“资产荒”延续,年初配置行情带动信用利差收窄,叠加城投化债行情演绎,城投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整体下行;地产债方面,前期房地产行业基本面下行趋势明显,随着房地产行业优化政策出台,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全年地产债行情整体呈现高波动态势。债券市场政策围绕化风险、促实体稳融资、制度改革等方面,支持企业融资,助力风险化解。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始终兼顾风险收益的平衡与流动性需求,结合对债券市场走势分析及前瞻性研究,合理配置资金,主要投资于资产流动性较好、安全性较高的债券及风险收益较好的债券,利用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获取较高回报;通过对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交易情况等信息的研究和分析,积极寻找市场中短期波动的交易机会,利用撮合、波段交易等方式,取得较好的价差收益。
2024年展望
随着城投债供给收缩,叠加无风险利率中枢下移,“资产荒”行情可能继续延续,高息资产或将进一步减少。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将继续做好投资策略研判工作,力争持续创造较好的业绩。
2.权益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多重因素影响,权益市场方面各主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上证指数下跌3.70%,深证成指下跌13.54%,而创业板指数、科创50指数则分别下跌19.41%、11.24%。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全年严控风险,灵活调整仓位,合理分散配置,但受市场整体调整影响,出现小幅亏损。
2024年展望
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将坚持绝对收益投资策略,落实“严控风险,价值投资,分散投资,获取绝对收益”的基本思路,加强多样化投资策略研究,捕捉结构性投资机会,争取实现盈利。
(四)投资银行业务
1.股权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注册制全面落实,将资源配置权和资产定价权交给市场,市场定价进一步科学合理化。但受二级市场影响,内地市场股权融资数量和金额均出现较大程度下降。全年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的募资事件共786起,较上年减少187起,合计募集金额为10,442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IPO发行314起,同比减少102起,融资规模3,590亿元,同比下降31%;定增发行301起,同比减少62起,融资规模4,876亿元,同比下降38%。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融资业务继续加强规范运营,完善体系建设,积极优化团队管理,增强人才储备;实施业务过程管理精细化,项目审核专业化。股权融资各类业务均取得较大进展,完成百甲科技北交所发行上市,完成万达信息、锌业股份和津荣天宇定向增发,英派斯向特定对象发行项目已获批复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项目储备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积累了较好的上市公司客户资源及地方平台客户资源。
2024年展望
公司股权融资业务将紧抓当前良好的并购重组市场机遇,拓展并购重组的市场机会,加大并购重组项目承揽与承做;加大北交所IPO项目储备和积累,开拓优质新三板、四板储备项目;利用好再融资收紧下对小额快速业务的豁免政策,积极维护拓展小额快速业务。
2.债券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我国债券发行增势不减,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各类债券发行合计71.00万亿元,同比增长15%。利率债发行合计26.30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国债同比增长14%,地方政府债同比增长26%,政策性银行债发行与上年持平。信用债发行19.00万亿元,同比增长5%。同业存单累计发行25.70万亿元,同比增长25%。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融资业务继续深化根据地建设,打造生态链,积极进行业务承揽,在湖北、江浙、河南、川渝、贵州、广西、江西等区域长期挖掘、培育、服务客户。债券业务稳定增长持续发力,债券承销业务比同期有所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主承销发行债券29只,累计承销规模118.30亿元,同比上升34%。
2024年展望
公司债券融资业务将持续培育产业债,采取主动管理方针帮助城投做好产业转型;积极向地方城投推广产业债,帮助城投剥离具备产业属性的资产并单独发行债券;主攻借新还旧债券,积极承揽,寻找借新还旧债券体量大的区域;深耕地方政府债,提高承销规模、增加参团数量,提升业务竞争力。
3.其他
公司在重组和破产重整领域持续积累。公司扎根昆明深耕云南,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提升创新服务,业务取得突破性发展,积累优质客户资源的同时推动业务持续发力。
(五)资产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大资管行业逐渐从理财资金赎回潮冲击下恢复,在资管新规的指引下全面进入净值化时代,混合估值产品也试水发行。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都实现了数量的扩容,但券商资管规模对比其他产品尚存在差距。债券市场整体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券商资管在主动管理方面继续发力,市场份额向头部券商集中的趋势不变,中长期纯债产品发行量增加,固收+以及偏权益型产品受A股市场波动性下跌影响,规模有一定下滑。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对不同类型产品实施差异化的投资管理策略,形成风格鲜明、适应不同客户需求的多个明星系列产品;在巩固债券投研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权益类投资研究;加强产品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管理;继续保持固收、固收+产品稳定且较好的业绩;拓展销售渠道,注重高净值客户需求,培育产品创新能力,丰富产品种类,集合产品管理规模稳定上升。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52.76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其中,单一(定向)产品管理规模30.15亿元,集合产品管理规模117.22亿元,资产证券化管理规模5.39亿元。
2024年展望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继续深化“把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客户、用适当的策略管理适当的产品”理念,以继续提升投研能力为核心,加强权益投研团队建设和债券投研的精细化管理;精准挖掘市场需求,深耕细分领域,丰富产品策略,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基础,重点推进固收+产品和混合型产品,进一步提升权益资产投资比重;拓宽销售渠道,坚持专业特色,以维护客户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六)股权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延续下行态势。募资方面,新募集基金数量为6,980只,同比下滑1.10%;总规模为18,244.71亿元,同比下滑15.50%。投资方面,共发生投资案例数9,388起,同比下滑11.80%;披露投资金额6,928.26亿元,同比下滑23.70%。融资案例多分布在半导体、新能源及汽车等行业领域。退出方面,共发生3,946笔退出,同比下降9.60%;被投企业IPO方面,共发生2,122笔案例,同比下降21.30%。
1.私募投资基金业务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资本开展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报告期内,太证资本新备案基金2只,新增认缴管理规模5.63亿元;加强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工作,确保合规运行。截至2023年末,太证资本及下属机构管理私募投资基金9只,基金实缴管理规模为7.23亿元。
2024年展望
太证资本将着力拓展新增业务,推进新设基金、项目投资和财务顾问业务;严格合规管理,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继续重点布局农业、食品、大消费、半导体及电子设备、高端制造等行业的优势企业;紧跟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积极布局“专精特新”,并重点关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另类投资业务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非凡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太证非凡主要开展了前期股权投资项目的退出处置工作。
2024年展望
太证非凡将按照公司的业务规划目标,持续推进存量股权投资项目的退出处置工作。后续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紧跟国家政策要求,力争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适时新增优质股权投资业务。
(七)证券研究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研究院向全市场投资者提供专业、前瞻、全面的研究服务,支持公司各项业务并全面服务各业务线客户。公司研究业务拥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全年发布报告超1,500篇;研究领域全面,共设置总量及行业研究团队超过20个,并与各领域优秀企业建立研究关系和业务联系;举办线下策略会两场,线下小型活动及线上交流会议200余场,参加人数超5,000人,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声誉度和市场影响力。2024年,公司研究业务将继续专注于行业和企业基本面研究,服务专业投资者,扩大研究影响力,提升公司声誉和价值。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国际方面海外局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海外通胀超预期抬升,全球流动性处于收紧的周期当中;国内方面经济环境逐渐摆脱外生性因素干扰,呈现出较有韧性的内生性增长。国内GDP同比增长5.20%,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稳中向好回升;结构性问题也有显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居民预期偏弱、地产信托风险体现,经济复苏仍面临部分困难和挑战。
2023年,市场主要指数均呈下跌趋势,市场整体交投情绪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底A股总市值77.62万亿元,同比下降1.58%;全年成交额212.10万亿元,同比下降5.27%。证券行业短期内阶段性承压,但资本市场建设的逐步推进为证券行业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一方面,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全面实行注册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业态;另一方面,对金融资产的转移配置长期逻辑并未改变,居民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将会长期提升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长期动力。在制度逐渐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多因素作用下,证券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周期。
面对相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公司始终将合规经营放在首要位置,坚持在规范的前提下拓展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各业务条线通力协作,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实现扭亏为盈。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目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股权投资业务、证券研究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主要是向广大客户提供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代销金融产品、融资融券、IB介绍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
信用业务包括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交存担保物的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获得利息收入的经营活动;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是指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质押,向证券公司融入资金,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证券公司获得利息收入的经营活动。
证券投资业务包括权益类投资业务、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主要是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票、债券、公募基金以及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获取买卖价差、股票分红及债券息差等收益。
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权融资业务和债券融资业务。股权融资业务包括首次公开发行(IPO)、上市公司再融资等股票承销保荐业务;债券融资业务包括企业债、公司债、地方政府债等债券发行承销业务;其他还包括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改制等财务顾问业务,新三板挂牌、持续督导业务以及与上述业务相关的投资银行类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包括为多个客户服务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参公大集合)、为单一客户服务的单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以及投资顾问业务等。
股权投资业务包括私募投资基金业务、另类投资业务。私募投资基金业务主要为发起设立及管理私募投资基金,收取管理费并获取超额业绩收益分成;另类投资业务主要为利用自有资金从事股权投资以及《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以外的金融产品投资。
证券研究业务主要负责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机构、资管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和深度的公司、行业、市场分析等证券研究服务,为其管理资产组合提出建议。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业务条线完备,构建了全牌照、全业务线的业务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全国设立100家分支机构,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区位优势显著:公司作为云南本土的上市券商,证券经纪业务在云南市场占有率长年排名第一。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带来的机遇,公司业务范围逐步辐射至东南亚。
运营机制市场化:公司建立了适于证券行业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考核问责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业务和管理转型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7,069.57万元,较上年的117,225.65万元增加19,843.92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54.64万元,较上年的-45,911.64万元增加70,966.28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592,362.44万元,同比上升3.8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947,817.64万元,同比上升2.70%。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随后证监会推出包括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等一揽子政策,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地位持续提升。目前我国证券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制度的完善、体系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的需求都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充足动能。未来证券行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1.财富管理业务是证券行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对财富的长期积累,居民的可投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老龄化加速的趋势和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未来居民的资产配置将持续向金融资产进行转移,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将为证券行业提供长期的发展动力。目前券商财富管理转型正迈向新的阶段,在居民庞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下,财富管理业务将成为证券公司大力发展的方向。
2.行业集中度提升是长期趋势,竞争差异化加剧是必然选择。资本市场已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一方面,全面注册制对于证券公司的综合化、专业化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管层明确鼓励证券行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中小型证券公司必须在竞争持续加剧的行业环境下找到自己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立足于特色化的细分市场和已建立的区域优势来找到自身发展的增量空间,与头部证券公司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竞争。
3.科技发展将助推证券行业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全球正在经历数字化和科技创新的浪潮,证券行业也不例外。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改变证券行业在开户、交易、结算等流程上的业态模式,大幅提升业务办理的效率。证券行业正从传统的业务模式向全面数字化进行转型,通过积极应用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精确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客户群体并提高客户的黏性。
4.资本市场发展必然伴随证券行业国际化的加深。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全球发展的趋势和动力,我国的资本市场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证券行业与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在资本市场全面开放的进程中,证券业的国际化必然会进一步加深。国际化的加深为证券行业带来新的外部资源,也会引入新的竞争格局,证券行业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实力和协调能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投资银行。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确立了长期发展战略以及业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长期发展战略:公司将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以证券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充分整合利用一切资源,拼搏进取,致力于发展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券公司。
业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公司将依托营业网点,以线上服务为辅助,为各类客户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融合经纪、直投、投行、并购、资管等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发挥在债券领域的研究、交易、定价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大做强。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内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进展情况
公司2023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保持流动性情况良好,防范业务风险,确保经营稳定并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控制流动性风险指标,保持了较好的流动性;各业务条线经营稳定,实现扭亏为盈。
2.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继续紧抓基础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统一决策;加强考核,优化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持续合规展业、规范运营;全公司要增收节支,业务条线要持续保盈利、创增利。
1.影响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各项重大风险因素
影响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重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及其他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主要因持有债券、开展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而面临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并使公司遭受非预期经济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的类型,划分为股价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股价风险。公司因持有债券等非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利率风险;公司因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股价风险。报告期末,公司自营债券持仓规模为376,180.17万元,占公司总资产23.62%;公司自营股票持仓规模为17,619.09万元,占公司总资产1.11%。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5.43%;流动比率为5.78%;速动比率为5.78%。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比较典型的一类操作风险是信息技术风险,即:公司的信息技术系统由于电力故障、通信中断、硬件设施、病毒入侵、软件程序、行业服务商支持能力、操作流程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出现运行故障,使公司遭受经济损失和(或)其他损失的风险。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未能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和自律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证券行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公司已经采取应有的措施来防范合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不合规情形的可能性。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外部事件或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7)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是指公司面临的未能归于上述风险类型的风险。例如,公司通过从事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获取的营业收入可能因其他金融服务商的竞争等原因而减少。又如,宏观经济的非预期表现,国内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变动,监管机构实施的政策调整、制度变革等措施,可能对公司的各项业务产生直接、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再如,一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事件,可能通过市场价格、参与者信念、监管者行动等渠道对公司相关业务收入和资产价值产生重要影响。
2.已经或者计划采取的应对措施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公司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包括洗钱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公司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推进风险文化建设;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等。董事会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其部分风险管理职责。
公司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公司经营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适时调整;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有效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确保其有效落实,对其进行监督,及时分析原因,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等。
公司设首席风险官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为首席风险官履职提供充分保障。
公司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履行如下职责: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向首席风险官报告风险信息等。
公司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负责人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为所负责部门、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配备必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与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及时识别、评估、应对和报告相关风险;贯彻落实公司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等。
公司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纳入统一体系,对其风险管理工作实行垂直管理。
(2)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内部制衡、互生共赢的风险管理理念,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量、压力测试、风险监控、风险处置、新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管理和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公司主要采取设定风险指标、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和(或)强制止损机制、应用分散化策略等应对措施。公司采取基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压力测试方法进行风险指标分解的措施,以业务限额的形式限定公司整体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规模、久期、杠杆率等内部风险指标的形式进行特定业务规模的控制。公司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强制止损机制或者类似机制(如融资融券等信用业务中的预警机制和强制平仓机制),对单一头寸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控制。公司采取分散化策略,加强集中度管理,防范将公司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暴露集中于少数几个客户或者头寸的风险。公司择机适当利用以股指、国债等为标的物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缓释权益类或者非权益类证券头寸蕴含的市场风险。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来化解与违约资产有关的风险。公司按照《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流程,不断推进完善尽职调查、内部评级、授信管理等机制,加强对各类信用风险事件的防范与应对。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公司在经营战略上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配置上注重资金来源与运用在规模、结构、期限上的匹配,在满足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平衡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公司的安全运营。公司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定预警阈值,动态监测并报告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情况;强化资金头寸管理和现金流量监控,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和满足支付需求;统筹公司资金来源与融资管理,加强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管理;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池,监测和确保其变现能力,应对突发情况,降低流动性风险;制定资金计划,强化以现金流为基础的流动性缺口分析,分析压力情景下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金缺口,评估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内,综合考虑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发展策略等因素,平衡收益与风险,实施业务限额控制。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严格遵循健全性、合理性、制衡性和独立性原则,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制定了涵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地予以修订完善。公司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对各项业务中的关键环节乃至整体运作进行监控、监督和检查。公司积极落实《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推进规划,广泛应用关键岗位备岗和复核等操作风险控制措施。对于信息技术风险,公司将“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公司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整合多层次信息平台,构建集中交易系统的主备结构,采用不同介质双线路的营业部通讯系统,实行业务数据和重要资料的异地备份机制,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系统应急处理机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处理技术事故或故障的能力。
在合规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独立于各项业务的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培训、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积极落实中国证券业协会于2021年10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等的学习、调研和培训。
在其他风险管理方面,公司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行业实践及其发展态势的研究,加强风险研判,及时采取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积极应对全面注册制、建设金融强国等带来的契机和挑战,加强投行业务一线、质控、内核等环节的风险管理。公司积极面对行业竞争和公募基金降费改革等压力,树立长期观念,以客户资产增值的核心需求为基点,梳理投顾服务、产品配置和考核激励,不断强化投顾能力和品牌建设,同时调整收入结构,探索新业务模式。
3.动态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建立情况
公司根据《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等有关监管规定和自律规则,通过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基本制度》《风险监控管理办法》《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工作细则》《压力测试工作细则》、法定风险控制指标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和措施,建立了动态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
公司每日安排值班人员进行风险控制指标的监控。值班人员一旦发现任意一项风险控制指标触及公司预警标准、法定预警标准或者监管标准,会立即进行报告,并按照法定风险控制指标风险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条件,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必要时采取或者提请公司采取报告、监控、压力测试、一般和特别业务限制、减压等措施。同时,公司采取的授权管理、限额管理、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措施,也有助于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目标的实现。
公司建立的风险控制指标补足机制分为应急减压和长期战略两个方面。应急减压措施根据所涉及的风险控制指标及相关指标和头寸确定。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也有助于在长期内改善风险控制指标。
在报告期内,上述机制执行情况良好。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都没有出现不符合规定标准的情形。
4.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积极贯彻落实《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和《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要求,对照公司实际情况,按照全面性、审慎性和适应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性原则是指,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为此建立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公司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包括洗钱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公司将所有子公司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审慎性原则是指,在全公司推行稳健的风险文化;建立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的培训、传达和监督机制;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分工,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
适应性原则是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与公司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价值准则、职业操守;定期评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根据结果及时改进风险管理工作。
公司通过制定《风险管理基本制度》,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首席风险官、履行风险管理职责的专门部门、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员工、风险管理人员等主体的风险管理职责及配套措施,形成了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指标管理、应急预案、新业务风险管理、压力测试、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信用风险管理等角度,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确立风险管理政策和机制。
公司建立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符合公司整体风险管理需要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不断完善数据治理和质量控制机制,规范金融工具估值和风险计量。
5.合规风控和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合规管理,持续健全合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合规管理制度,积极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全力保障各项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公司注重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和推动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机制。公司合规风控投入主要包括与合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有关的系统相关费用支出、部门日常运营费用、人员投入等。报告期内,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2,707.95万元。
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建设和优化信息技术系统,不断提高公司信息化、科技化水平,确保公司信息技术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并注重提升和改善客户体验,提供安全、可靠、个性化的服务,保障和支持公司业务正常开展。公司的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折旧摊销费用、日常运营费用、机房租赁或折旧费用、线路租赁费用、自主研发费用、人员投入等。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总额为13,701.66万元。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随着政策利好不断落地,全面实行注册制、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等一系列措施革除了许多积弊,国内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财富迅速积累和不断增长的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大批优质创新企业不断成长涌现,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在一系列长期利好因素的影响下,证券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呈现出结构分化特征,以AI为代表的产业趋势方向走出了结构性行情。各大主要指数中,创业板指波动最大,半年振幅达...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上半年,随着政策利好不断落地,全面实行注册制、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等一系列措施革除了许多积弊,国内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财富迅速积累和不断增长的对金融资产的配置需求,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大批优质创新企业不断成长涌现,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进一步完善。在一系列长期利好因素的影响下,证券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呈现出结构分化特征,以AI为代表的产业趋势方向走出了结构性行情。各大主要指数中,创业板指波动最大,半年振幅达到23.14%,累计下跌5.61%。上证指数半年振幅11.2%,超过去年全年振幅的一半,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科创50指数分别上涨3.65%、0.1%、4.71%。剔除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与去年底相比,A股市值合计增长3.3万亿元。市场整体交投活跃,尤其是二季度,市场交投明显回暖,两市总成交额为59.4万亿元,较今年一季度环比上升14.67%。
多年来公司始终把合规经营放在首要位置,2023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业务风险已基本化解,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与低杠杆率。公司不断加强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管理,规范运营机制,通过部门间通力协作、努力提升业绩,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目前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为证券经纪业务、信用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研究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另类投资业务。主营业务情况如下:
1.证券经纪业务
证券经纪业务主要是向广大客户提供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代销金融产品、融资融券、IB介绍业务以及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等方面的服务。报告期内,公司证券经纪业务稳定发展,投顾销售、产品收入等业务指标均有增长,经营业绩稳定。
2.信用业务
信用业务包括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交存担保物的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借上市证券供其卖出,并获得利息收入的经营活动;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是指符合条件的资金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质押,向证券公司融入资金,约定在未来返还资金、解除质押,证券公司获得利息收入的经营活动。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有所减少,但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3.证券投资业务
证券投资业务主要是以公司自有资金投资股票、债券、公募基金以及国债期货、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获取买卖价差、股票分红及债券息差等收益。证券投资业务的经营业绩受证券市场涨跌影响较大。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秉持稳健价值投资、合法合规运作的理念,审慎分散投资;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不断加强对债券市场走势的研判,积极把握和挖掘市场波动下不同债券的配置和交易机会,上半年实现了较好收益。
4.投资银行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包括IPO、再融资等股票承销保荐业务,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券发行承销业务,改制、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北交所及新三板业务,持续督导业务及与上述业务相关的投资银行类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保荐类业务维持稳定,储备项目类型、数量进一步提升;债券发行承销业务取得较大进展,并购重组及其他业务维持稳定。
5.资产管理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范围包括为多个客户服务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参公大集合)、为单一客户服务的单一(定向)资产管理业务、资产证券化以及投资顾问服务等。报告期内,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在深耕债券投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权益类投资,积极开发固收+产品、FOF产品等,拓宽销售渠道,优化产品结构,规范存量产品,经营业绩有所增长。
6.证券研究业务
证券研究业务致力于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机构、资管机构等机构投资者提供专业、系统的证券研究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调整研究队伍,优化行业人员配置,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客户类别不断丰富,实现多维度发展。
7.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资本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主要经营模式为发起设立及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收取管理费并获取超额业绩收益分成。报告期内,太证资本基金管理规模稳定。
8.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太证非凡开展另类投资业务,主要经营模式为利用自有资金从事股权投资以及《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以外的金融产品投资。报告期内,太证非凡主要开展了前期投资项目的退出工作。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A股市场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格局,主要股指涨跌不一,分化明显。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增收节支的原则,主要业务经营稳定。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利用多年积累的投研能力,始终兼顾风险收益的平衡与流动性需求,科学合理配置债券,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同时公司继续推动财富管理转型,经纪、投行和资管等轻资产业务实现了业务收入及营业利润的基本稳定。
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4,851.8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73,987.37万元增加864.50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83.3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7,781.65万元增加28,764.97万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620,360.60万元,同比上升5.6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943,783.53万元,同比上升2.26%。
三、风险因素
1.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
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及其他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包括债务工具发行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有关契约中约定的义务而使公司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公司主要因持有债券、开展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而面临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所持有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因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并使公司遭受非预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的类型,划分为股价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股价风险。公司因持有债券等非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利率风险;公司因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而面临股价风险。报告期末,公司自营债券持仓规模为453,856.76万元,占公司总资产28.01%;公司自营股票持仓规模为19,112.27万元,占公司总资产1.18%。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率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报告期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14.38%;流动比率为6.06;速动比率为6.06。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事件。比较典型的一类操作风险是信息技术风险,即:公司的信息技术系统可能由于电力故障、通信中断、硬件设施、病毒入侵、软件程序、行业服务商支持能力、操作流程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因素出现运行故障,使公司遭受经济损失和(或)其他损失。
(5)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未能遵循有关法律、规则和准则,而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可能性。证券行业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公司已经采取应有的措施来防范合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不合规情形的可能性,并可能因此受到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撤销相关业务许可、责令关闭等行政处罚,或者被监管机构采取限制业务活动等监管措施。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外部事件或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7)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是指公司面临的未能归于上述风险类型的风险。例如,行业竞争、科技进步和客户结构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公司通过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业务获取的营业收入减少。又如,国内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变动,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的中国宏观经济的非预期表现以及监管机构实施的政策调整、制度变革等措施,会对公司的各项业务产生直接、间接或者潜在的影响。再如,一家或者多家金融机构(尤其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事件,可能通过市场价格、参与者信念、监管者行动等渠道对公司相关业务的规模和收入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也可能对公司经营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2.已经或者计划采取的应对措施
(1)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参与风险管理,对公司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包括洗钱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审慎评估、动态监控、及时应对及全程管理。
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推进风险文化建设;审议批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审议公司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任免、考核首席风险官,确定其薪酬待遇;建立与首席风险官的直接沟通机制等。董事会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其部分风险管理职责。
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经营管理层对全面风险管理承担主要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并适时调整;建立健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有效制衡、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以及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确保其有效落实,对其进行监督,及时分析原因,并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定期评估公司整体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涵盖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等。
公司设首席风险官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为首席风险官履职提供充分保障。首席风险官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履行如下职责:督导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实施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检查评估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向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报告或者传递风险信息等。
风险管理部在首席风险官的领导下,履行如下职责: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向首席风险官报告风险信息等。
经营管理层分别指定了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声誉风险管理职责的具体部门。
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负责人承担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履行如下风险管理职责:为所负责部门、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配备必要的风险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与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及时识别、评估、应对和报告相关风险;贯彻落实公司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等。
公司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纳入统一体系,对其风险管理工作实行垂直管理。
公司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图
(2)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内部制衡、互生共赢的风险管理理念,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指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量、压力测试、风险监控、风险处置、新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管理和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
对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公司在不断完善自营投资决策体系、重视基本面及政策研究、重视投资标的及相关行业和产业链调研的同时,主要采取设定风险指标、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和(或)强制止损机制、应用分散化策略等应对措施。公司采取基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压力测试方法进行风险指标分解的措施,以业务限额的形式限定公司整体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规模、久期、杠杆率等内部风险指标的形式进行特定业务规模的控制。公司建立止损预警机制和(或)强制止损机制或者类似机制(如融资融券等信用业务中的预警机制和强制平仓机制),对单一头寸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控制。公司采取分散化策略,加强集中度管理,避免将公司对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暴露集中于少数几个客户或者头寸。公司可能通过择机参与以股指、国债等为标的物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对权益类或者非权益类证券头寸蕴含的全部或者部分市场风险进行对冲。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风险处置措施来化解与违约资产有关的风险。公司按照《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自律规则的要求,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信用风险控制流程,不断推进完善尽职调查、内部评级、授信管理等机制,加强对各类信用风险事件的防范与应对。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较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和报告机制。公司在经营战略上注重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配置上注重资金来源与运用在规模、结构、期限上的匹配,在满足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平衡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公司的安全运营。公司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并报告流动性风险控制指标情况;强化资金头寸管理和现金流量监控,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和满足支付需求;统筹公司资金来源与融资管理,提高融资的多元化和稳定性,加强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管理;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池,监测和确保其变现能力;制定资金计划,强化以现金流为基础的流动性缺口分析,分析压力情景下公司的现金流量和资金缺口,评估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并依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应急措施;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内,综合考虑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发展策略等因素,平衡收益与风险,实施业务限额控制。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严格遵循健全性、合理性、制衡性和独立性原则,建立了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制定了涵盖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地予以修订完善。公司风险管理部和稽核部独立于各业务部门,对各项业务中的关键环节乃至整体运作进行监控、监督和检查。报告期内,公司参照《证券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按照操作风险管理推进规划选择适当的方法与工具管理操作风险。对于信息技术风险,公司将“安全、稳定运行”作为公司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工作,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建立、整合多层次信息平台,构建集中交易系统的主备结构,采用不同介质双线路的营业部通讯系统,实行业务数据和重要资料的异地备份机制,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应急处理机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处理技术事故或故障的能力。2023年上半年,公司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未发生较大以上级别的信息技术风险事项。公司在各项业务中普遍应用备岗、复核等机制,作为防范与人有关的操作风险的措施之一。
在合规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独立于各项业务的合规管理体系,通过合规审查、合规咨询、合规监测、合规检查、合规培训、合规考核等具体合规管理工作,从事前、事中、事后有效防范合规风险,并通过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估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积极落实《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政策等的学习、调研和培训。
在其他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加强对宏观环境和行业实践的研究,持续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和政策状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的变动,加强风险研判,加强主题研讨,加强案例分析,及时采取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积极应对全面注册制带来的契机和挑战,大力推进内核再造,加强投行业务一线、质控、内核等环节的风险管理。公司积极面对行业竞争压力,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持续加大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力度,积极推动金融产品销售以及融资融券业务,开辟增值服务渠道,提升深度服务能力,不断优化收入结构。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业务条线完备,构建了全牌照、全业务线的业务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全国设立100家分支机构,涵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区及直辖市。
区位优势显著:公司作为云南本土的上市券商,证券经纪业务在云南市场占有率长年排名第一。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发展带来的机遇,公司业务范围逐步辐射至东南亚。
运营机制市场化:公司建立了适于证券行业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考核问责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业务和管理转型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