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业务、证券信用业务、期货业务、境外证券业务、基金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另类投资业务。

  • 产品类型:

    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证券业务、证券信用业务、期货业务、境外证券业务、总部后台及其他

  • 产品名称:

    证券经纪业务 、 投资银行业务 、 资产管理业务 、 自营证券业务 、 证券信用业务 、 期货业务 、 境外证券业务 、 总部后台及其他

  • 经营范围:

    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自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代销金融产品以及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其他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29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3-08-31 2023-06-30 2023-04-30
财富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3.73 - - - -
财富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元) 7.57亿 - - - -
证券自营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33.82 - - - -
证券自营业务营业收入(元) 4.01亿 - - - -
投资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11.40 - - - -
投资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元) 2.75亿 - - - -
资产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9.57 - - - -
资产管理业务营业收入(元) 9.03亿 - - - -
证券信用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15.91 - - - -
证券信用业务营业收入(元) 2.54亿 - - - -
境外证券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88.18 - - - -
境外证券业务营业收入(元) 400.00万 - - - -
总部后台及其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29.22 - - - -
总部后台及其他营业收入(元) 4.31亿 - - - -
代销金融产品:代销信托产品销售额(元) 46.62亿 91.41亿 - 25.93亿 -
代销金融产品:代销基金产品销售额(元) 448.60亿 975.61亿 - 543.84亿 -
代销金融产品:代销金融产品销售额总计(元) 495.22亿 1067.02亿 - 920.84亿 -
营业收入(元) - - 45.27亿 - 21.65亿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 - - 13.91亿 -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 - 53.47 - -
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 48.66 - -
代销金融产品:代销其他金融产品产品销售额(元) - - - 351.07亿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元) - - - - 6.09亿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 - - - 550.77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 - - 158.16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旧不足。国内经济也面临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的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撑,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回顾资本市场,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新“国九条”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密集落地,全力以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主线,强监管、...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旧不足。国内经济也面临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的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等因素形成新支撑,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回顾资本市场,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深入推进,新“国九条”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密集落地,全力以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主线,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行业主基调更加鲜明。市场重塑、大浪淘沙之下,A股市场短期承压,上半年三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上证指数下跌0.25%,深证成指下跌7.10%,创业板指下跌10.99%。
  2.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分为十大板块,分别是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业务、证券信用业务、期货业务、境外证券业务、基金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和另类投资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是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证券经纪及期货IB、产品销售、投资顾问、基金托管等一揽子财富管理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是运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新三板、并购、财务顾问等多种手段为企业和政府客户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主要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新三板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等。
  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是通过集合计划、专项计划、定向计划以及公募基金为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券商资产管理服务。
  证券自营业务是指公司以自有资金在价值投资、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从事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多种证券交易和做市业务。
  证券信用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式购回等资金融通服务。
  期货业务是为客户提供期货经纪、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服务。
  境外证券业务是为境内外客户提供跨境投资、融资、理财等综合服务。
  基金业务是为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公募产品、专户产品等资产管理服务。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是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政府产业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
  另类投资业务是从事《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所列品种以外的金融产品等投资。
  公司业务主要围绕上述主营业务展开,通过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获取各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入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坚持锚定“打造一流现代投资银行”总目标,聚焦“服务大局、争创一流、除险保安”三大总任务,深化“四型财通”建设,推动年度“十大重点突破工程”落地见效,坚持稳中求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稳市场拓展、稳战略定力、稳人才队伍;坚持先立后破,增强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加快推动形成“投行+投资+财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发展局面,优化公司经营结构,促进业绩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经营业绩跑赢市场,好于行业市场平均水平。
  1.财富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呈现出震荡调整的态势,截至6月底上证指数报收2,967.40点,下跌0.25%;深证成指报收8,848.70点,下跌7.10%;创业板指报收1,683.43点,下跌10.99%;上证50指数表现最强,区间累计涨幅2.95%,沪深300指数小幅上涨0.89%;报告期内A股总成交金额100.94万亿元,同比下降10.20%。报告期内市场累计新发基金(认购成立)625只,发行份额6,601亿份,发行只数同比增长3.3%、发行份额同比增长28.8%。在债券市场整体走强行情下,债券型基金市场份额和规模成为继货币基金之后第二大品类,债券型基金占比达81%
  。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以效益提升为目标,持续推进财富管理转型,深化业务机构化转型、分公司综合化改革,重点做好金融产品体系搭建,高质量开展产品引入,加强共富产品建设,强化代销竞争力,推广投顾业务,提升数智化展业效能,为浙商浙企提供更完整、更高效的机构综合服务链路。
  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市占率行业排名上升。公司坚持拓增量、稳存量、活单体,通过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增量业绩,盘活存量客户价值,增强单体经营质效。公司不断升级极速交易柜台系统和算法交易流程自动化,提升客户交易体验。报告期内,算法交易量同比翻番,带动公司整体股基市占率及代买净收入市占率增长。一季度,公司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市占率提升且排名上升1位。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新增客户数达21万。
  多举措促进金融产品销量及保有量双增长。公司持续践行“以投资者为本”“固收为基配置为主”的理念,加大具有特色的普惠性、稳定性产品开发供给力度,加大公募债基、共富型产品的销售推广,加大ETF基金布局及网格交易策略推广,加速推进券结产品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累计销售金融产品和产品保有量同比分别增长8.5%、18.9%,共富类产品销售同比增幅近78%。弱市中积极布局资产配置业务,从卖方代理模式向买方投顾模式转型,基金投顾业务量质齐升,财星选等三大权益策略均跑赢公募股票FOF第一名,落地行业首单投顾型上市公司财富管理服务信托1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荣膺“基金投顾机构金牛奖”。
  公司聚焦机构客户综合化、多元化的需求,积极联动并整合内外部资源,发展壮大机构业务直营中心和机构业务团队,持续发挥种子基金撬动作用,孵化撬动新增资产落地。新增托管规模同比增幅跑赢市场,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的托管产品规模占比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下半年展望
  一是加快公募基金券结化和指数化布局,优选权益、固收和ETF等优质产品开展持续营销,进一步深化向买方投顾改革转型,构建完善的“前、中、后”客户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资产配置服务,推进资产管理模式-产品投顾、账户管理模式-账户投顾、财富管理模式-信托投顾三大模式落地,深挖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需求。二是积极探索“算法业务+”的发展模式,丰富算法业务应用场景,加强算法业务精准营销推广,促进存量客户盘活和客户效益提升,并进一步深化种子基金投研服务和投资赋能作用,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加强私募基金的风险管控。三是做好专精特新企业、科创型企业的浙商企业家资产配置业务。四是进一步丰富公募托管产品的种类,扩大公募基金托管产品数量与规模。
  2.投资银行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按上市日统计,A股首发上市44家,同比锐减74.57%,首发募集资金324.93亿元,同比下降84.50%,新增受理IPO企业32家,IPO撤回申请企业近300家。券商累计承销公司债和企业债1.91万亿元,同比下降6.33%,发行只数5,476只,同比增长0.77%,其中企业债承销规模同比下降70.94%,公司债承销规模同比下降1.77%。
  经营举措及业绩
  股权业务方面,面对市场变化,公司灵活调整业务策略,抢占发行时机,完成宏鑫科技IPO保荐承销,IPO保荐家数位居行业第13;北交所做市家数位居行业第8;完成3家新三板企业挂牌,位居行业第12、省内第2,新三板持续督导家数位居行业第9、省内第1。公司积极延伸服务链条,挖掘和培育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增厚优质项目储备,践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公司聚焦浙商浙企,构建特色服务体系,依托综合金融服务,深化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完善服务模式。
  债券业务方面,公司深入推进“深耕浙江”战略,持续巩固债券业务优势,公司债和企业债承销规模位居行业第9、省内第1,省内市占率提升至22.3%,在浙江省6个地级市的市占率位居第1。公司积极拓展业务品种,稳步做大科技创新债、绿色债券等创新品种规模,协同助力集团ABS承销规模同比增长111%,另外公司已于2024年1月取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分销资质,积极拓展业务空间。公司持续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开拓和培育高评级债券客户,助力地方政府平台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已协助10家国资平台完成评级提升。
  公司全面推进和深化投行3张特色名片打造:一是打造“科创投行”,搭建“专精特新”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北交所辅导、累计上市企业家数均位居浙江省第1,完成科技创新债承销规模8.69亿元。二是打造“国资投行”,聚焦省属国企,依托综合金融服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化产业链服务和赋能,推动国企改革深化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省属国企债券承销规模位居省内首位。三是打造“共富投行”,持续提升山区海岛县服务质效,助力山区海岛县共同富裕,报告期内,完成山区海岛县债券承销规模96.38亿元,其中24龙游债为上半年省内山区海岛县唯一成功发行的企业债。
  2024年下半年展望
  股权业务方面,一是强化多赛道布局,增厚项目储备。聚焦“415X产业集群”和“315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积极开拓再融资、新三板挂牌、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项目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践行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服务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挖掘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以企业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陪伴客户共同共成长。三是加强集团军作战,提升竞争能力。坚持行业聚焦和区域深耕,提前布局优势企业资源,充分调动集团资源,强化协同联动,共同推进企业资本运作的优化升级与价值重塑。
  债券业务方面,一是深化“深耕浙江”,巩固业务优势。扩延业务范畴,积极参与地方国资平台的产业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厚优质主体储备,挖掘业务潜力。二是优化客户结构,完善业务品种。持续推进客户层级重心上移,顺应监管导向,强化客户储备,逐步做大科技创新债、绿色债券等创新品种业务规模,探索形成产业债业务模式,推进银行间债券分销业务,同时强化协同联动,加强ABS、公募REITs等业务开拓。三是加强业务拓展,优化区域布局。加强与分支机构的协同联动,有效进行区域拓展,积极提高省外债券承销规模。
  3.证券资产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以来,资管行业金融监管力度全面升级,股市维持低位震荡,债市资产荒的逻辑继续演绎,新“国九条”对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和产品创新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主线下,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成为落实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重点领域。资管行业肩负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大使命,是做实做深普惠金融服务、构建多元养老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财通证券资管开展境内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截至报告期末,财通证券资管管理规模2,863亿元,较年初增长3.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长6%;公司一季度资管收入排名保持行业前三位。
  财通证券资管将“调结构、促转型”作为展业主基调,持续提升企业融资质效,以融促产助力现代化实体产业建设。产品投资上加大对战略性、高科技、创新型等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一主两翼”战略布局展开,“一主”指传统的投研业务,固收业务始终践行“低波动稳收益”的投资理念,提升资产配置、个券价值挖掘、信用风险管理和债券交易能力,构建全面而多元的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权益业务低位布局,挖掘优质投资版块,为后续长远发展积蓄动能;创新型业务多点布局,战略产品矩阵逐步完善。“两翼”即投融联动业务和资本市场服务,做优做强ABS及REITs业务,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借助股东及区域优势,做细区域客户资本市场服务,由点及面扩大合作范围。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发挥财通集团军优势,践行“全企协同”。加快构建固收、权益、创新业务可持续发展格局,推动固收转型平稳过渡,锻造权益业务韧性。利用公募牌照优势以及积累的投研和口碑优势,在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投资运作推广上积极探索并贡献力量。充分利用ABS、公募REITs牌照业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大文章,更好服务浙商浙企在科技攻关、节能低碳环保等领域融资需求。
  4.证券自营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分别表现为-0.25%、-10.99%、-16.42%,市场风格出现分化。A股总成交金额同比下降10.2%。上半年10年期国债收于2.21%,比年初大幅下行35.43BP。
  经营举措及业绩
  主动权益投资方面,针对市场行情灵活应对、轻仓操作,有效抵御极端行情下的风险。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公司持续推进大类资产配置投研框架建设,深化实施跨周期增长策略。践行“固收+”策略和“科技+”投研道路,持续构建“集数据、模型、策略、交易及风险监测于一体的固收数字化投研平台”做好各类资产收益、风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工作,加强对市场新品种、新结构、新模式的跟踪和研究,丰富交易品种,逐步开展跨市场、跨周期、多品种、多结构的创新业务,形成以债券投资业务为根本,以多品种为增强的大类资产配置格局,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投资效果。公司深化去方向资产配置,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持续做强做大做优。公司沪深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资质获批以来,不断扩大做市业务规模,进一步提高公司市场影响力。金融衍生品方面,稳步发展场外衍生品业务,深耕衍生品客户基本盘,从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拓宽场外衍生品作为交易工具的应用场景,并加强场外业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场外业务交易模式和标的结构,实现场外期权、收益互换、浮动收益凭证等业务多元化发展。丰富基金做市标的,截至报告期末,已达成基金做市合作基金公司15家,已获得基金做市资质标的56只。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将强化逆周期布局理念,加快建立跨周期可持续增长机制,深化去方向资产配置,以“做强固收、做优权益、做大衍生品”为实现路径,强化投研联动,持续推进大类资产配置,全力推进自营投资的专业能力建设,以数字化赋能和驱动业务发展。
  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降低收益波动性,积极探索多元资产投资。主动权益投资将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抓好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固定收益投资将预防投前、中、后风险,迭代升级包臻信用平台系统功能,坚持主观经验+客观量化的投研模式。继续坚持配置“固收+”,持续发力大类资产配置,增加盈利渠道。金融衍生品业务将通过提升风险定价的专业水平,优化场外衍生品的定价模型,拓展ETF做市的业务需求,推进自营量化策略开发与迭代,挖掘场外衍生品作为风险对冲工具的功能应用等,适应新的市场趋势,促进收入多元增长。
  5.证券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截至2024年6月末,两融余额降幅扩大,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合计1.48万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0.3%;北交所融资融券余额10.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5%。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积极应对市场下跌和严监管环境,对风险进行科学管控,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优化完善征授信、开户等业务流程,加强集中度风险评估,升级迭代证券评级模型,强化担保品模型应用;加强压力测试,及时化解质押存量风险,帮助客户降低穿仓风险。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两融余额168.98亿元;质押余额45.2亿元,其中自有资金质押余额29.99亿元。
  2024年下半年展望
  公司将加大客户引进力度,加大营销队伍培训,提升客户体验。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客户进行精准分析,重点加强客户转化。融资业务坚持“零售+机构”双轮驱动,拓宽展业渠道,集中资源优势走进实体,通过多业务链服务,深度挖掘总分子业务合作,细化差异化利率管理,有效提高客户转化,持续优化标准化服务内容,促进高质量发展;质押业务稳中求进,以符合监管导向为前提,充分发挥“信用业务+”功能,优化客户结构,为“金为实服务”贡献力量。
  6.期货业务
  市场环境
  报告期内,全国期货市场单边累计成交量约34.60亿手,累计成交额约281.51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43%和增长7.40%。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参股公司永安期货开展期货业务,永安期货积极应对资本市场大幅震荡、行业政策调整等外部因素影响,上下一心、主动求变,境外业务强突破创新高,风险管理业务稳发展优创新,财富业务优产品强生态,资管业务优结构提收益,经纪业务谋转型抓重点,经营业绩走出U型回升曲线,服务实体经济成效进一步显现。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1.11亿元,同比上升1.2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亿元,同比下降25.35%。
  2024年下半年展望
  2024年下半年,永安期货将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态势和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政策机遇,聚焦战略所向,持续提升衍生品投行核心竞争力。
  7.境外证券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59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融资金额711亿港元减少16.10%。其中,IPO募集金额为13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79亿下降25.23%;再融资市场,募集金额合计463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04%。二级市场方面,恒生指数上半年涨3.94%,恒生科技指数跌5.57%。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境外子公司财通香港开展境外证券业务,财通香港对浙商浙企的服务覆盖持续提升,发挥投投联动优势,与境内投行团队、财通资本、财通创新联合,挖掘香港市场上市及融资业务线索;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局势,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寻找长期盈利方向,在境外债业务上继续发挥国际评级服务带动债权项目落地的业务优势,完成7单境外债项目,融资规模合计约41亿元人民币。
  2024年下半年展望
  财通香港将积极发挥作为省属综合性海外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实现境内外、多牌照的业务联动,推进变革。对内加强内外协同,搭建集团内协同机制;对外探索全球化布局,为浙商、浙企在“走出去”“引进来”做好跨境金融服务,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
  8.基金业务
  市场环境
  随着市场上公募基金管理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公募基金数量已达1.20万只,较去年末增加508只,增幅4.41%,管理规模31.0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3.48万亿元,增幅12.61%。伴随着管理规模的提升,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上半年头部基金公司新发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已占全市场半数,分别达63.62%和56.18%。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参股公司财通基金开展基金管理业务。截至6月末,财通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为1,267.14亿元,其中公募规模921.26亿元,专户规模345.88亿元。非货公募规模达704.3亿元,较年初新增71.67亿元。财通基金秉承“专业创造价值”,权益类基金近10年绝对收益继续位列行业同类基金首位,旗下权益类基金在长中短期不同维度跻身同类前10%,取得较好业绩。产品发行保持较快节奏,上半年共发行6只公募产品,其中5只为权益类产品。财通基金取得以上经营业绩,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低位布局,在市场情绪较为低迷的二季度,布局多只权益新发和持营产品;二是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较强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旗下有3只纯债基金规模实现10亿元以上的快速增长;三是积极布局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产品,并且推出以华证价值优选50指数为主要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产品,受到机构客户的青睐,满足多元化投资需求;四是发挥在定增领域的传统优势,不断迭代优势策略,开发出以量化方法类指数化方式分散配置定增股票的特色定增投资策略,首发的公募18个月定开产品,受到零售渠道好评。财通基金上半年参与定增投资达59.84亿元,继续保持市场前列。
  2024年下半年展望
  财通基金将坚持党建政治统领,紧扣“打造特色鲜明、多元发展、客户信赖的一流资产管理公司”的愿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新国九条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强化“弱市练功、强势过冬”思维,以“服务提升年”为主线,一是深化党建领航,突出双融共促,引领公司改革发展,在服务集团化发展上彰显担当;二是深化转型发展,突出质效并举,发力权益业务,丰富产品策略,推进分公司综合化改革,推动业务更具优势;三是深化创新升级,突出服务提升,建立全生命周期客户服务体系,做优投资业绩,提升投资者回报,加快形成服务生态;四是深化组织发展,突出能力建设,抓好合规风控防范风险和赋能业务,深化“三支队伍”建设提质,强化重点领域降本增效,激发干事动力和发展动能,合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9.另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宏观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推动下进入新周期,国内一级股权市场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延续下滑,但国资机构投资活跃度及热度不减,先进制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行业成为投资焦点。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项目竞争激烈、估值变相推高、IPO退出困难等多重挑战,围绕新质生产力深耕产业链挖掘优质项目将成为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财通创新开展另类投资业务。财通创新聚焦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健康医疗三大科创高地,主动对接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和“315”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报告期内,投资项目中科创型企业数量占比80%以上,公司以硬科技投资赋能“科技-金融-产业”高质量循环。财通创新坚持“做浙商浙企自己家的投资机构”,聚焦省内“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尖兵领雁”等企业深化投资赋能。报告期内,浙企浙商项目投资金额占比达到81%,以实际行动助推浙企浙商实体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下半年展望
  财通创新将坚定金融功能性定位,发挥长期耐心资本作用,持续扩展项目来源和渠道建设,以集团军协同合作进一步做好科技创新和浙企浙商项目储备与综合金融服务。通过不断提升专业决策和判断力,搭建有竞争力的投资组合,持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实体经济水平。
  10.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
  市场环境
  2024年上半年,募资市场回落。报告期内,新成立基金2393支,同比减少39%,环比下降45%;募集规模为2,195亿美元,同比减少38%,环比减少15%。受益于多只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基金集中落地,大额基金的设立与募集节奏相对稳定,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达到3.43亿元,同比增幅为52.4%。2024上半年,投资趋势平缓,交易规模再度下降。报告期内,中国VC/PE市场投资数量3,971起,同比小幅下滑,环比下降13%;市场交易规模共计684亿美元,同比下降4%,环比下降29%。投早投小成为主流,2024上半年,PE市场、VC市场、早期投资的投资数量占比分别为23%、56%、21%,同比之下早期投资占比再增4%。从投资规模来看,早期及VC投资规模比重再度增加,本期早期投资规模增加至5%,VC投资总规模占比达60%。
  经营举措及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财通资本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两大工程,完善基金群布局,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方面加大投资,提升项目“含科量”。发挥基金牵引作用,通过品牌影响力和专业服务优势,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科技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专业服务,积极参与组建“4+1”专项基金,成功落地浙江省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5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财通资本股权基金实缴规模109.20亿元,同比增长38%。排名较年初再进1位,位居行业第15位。城西科创制造业母基金首期已成功投资2个子基金。联合海宁国资设立首支创投母基金,成功设立温州大罗山母基金、金开引领二期基金等。
  2024年下半年展望
  一是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关注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投资机会,提升专精特新和科创型企业的股权投资数量占比。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行业挖掘项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二是积极应对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形势剧变,加快构建投资项目牵引的“投行+投资+财富”三驾马车协同机制和协同样板。打造风控与投后赋能一体化体系,为已投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实现“投资-赋能-退出”的良性循环。三是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打响“财享会”和“投融荟”品牌,将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做精做细,实现服务大局和经营发展双提升、双促进。

  三、风险因素
  1.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
  公司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技术风险、声誉风险等。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量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投资组合发生损失的风险。公司市场风险源自于自营证券、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市场风险主要分为权益价格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其中权益类风险主要是因股票、基金、股指期货以及资产管理计划等权益品种价格或波动率的变化所致;利率风险主要是因债券等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和信用利差等变化所致;商品价格风险主要是因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所致;汇率风险主要是因外汇汇率变化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涉及的市场风险主要为自营固定收益类投资的利率风险和自营权益类证券投资的价格风险。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交易对手或发行人未能履行其合约责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或由于借款人、交易对手、发行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而导致其债务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报告期内,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源于信用类产品(包括债券和其他债权投资等)投资的违约风险,证券信用业务(包括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等),场外衍生品交易的交易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方面。主要表现为债券等主体违约、信用评级下调,客户违约,交易对手违约等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流动性指标均符合监管标准。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内部流程缺陷、信息系统故障、人员失误或不当行为,以及外部因素等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为强化操作风险管理,公司持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及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培训、严格落实问责,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影响。
  (5)信息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风险是指公司经营及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依赖的电子信息系统可能会面临软硬件故障、通讯线路故障、恶意入侵等不可预料事件带来的信息系统风险隐患,影响公司的声誉和服务质量,甚至会带来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重大信息技术风险事件。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证券经营机构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证券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机制运行平稳,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2.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公司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并提倡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公司通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及组织架构、丰富完善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各类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
  (1)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公司建立了全面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流程,以监督、评估、管理和各项业务相关的风险敞口。公司按照《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要求,持续建立完善三层级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其中:第一层级是以《风险管理基本制度》作为根本指导的公司基本制度;第二层级是根据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型的风险管理核心制度,以及围绕风险控制指标管理、风险限额管理、应急管理、新业务风险管理等专项工作制定的核心制度;第三层级是根据风险管理核心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包括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围绕子公司风险管理、压力测试、风险管理考核、风险管理追责、模型管理等工作制定的具体风险管理制度。
  (2)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公司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监事会,经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合规部、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及子公司共四个层级。公司设置首席风险官,领导风险管理部推动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3)主要风险的防范对策和措施
  1)市场风险
  针对市场风险,公司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根据风险偏好设定公司市场风险容忍度及整体风险限额,并将整体风险限额在各业务条线之间细化分解。公司董事会确定自营业务年度规模、市场风险损失容忍度、损失限额等重大风险限额;公司经营管理层将董事会确定的年度规模、市场风险损失容忍度、重大风险限额等进行分解,并审批确定相应风险限额,包括各自营部门业务规模、损失限额、投资集中度、平均久期、DV01、VaR、ES、希腊字母等。公司自营部门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部门层级的风险限额,并通过组合投资、逐日盯市、对冲缓释、监控预警等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公司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及信息技术系统,对市场风险限额每日进行监控,及时预警和控制风险;并通过压力测试以及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对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监测投资组合变动趋势及公司所承受的市场风险情况,及时揭示风险,为决策提供参考。
  2)信用风险
  针对信用风险,在证券信用业务方面,公司通过尽职调查、审查等手段对客户进行征授信管理,依据定性和定量评估进行担保物和标的准入管理,对客户融资规模、提交担保物实施集中度控制,逐日盯市、强化实时监控等措施强化信用风险的控制;在债券类产品投资方面,公司通过内评系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发行人进行风险评估、对发行人设定投资等级准入标准、密切跟踪债券发行人经营情况和资信水平、及时调整负面清单债券的持仓、明确违约处置流程等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管理;在衍生品交易业务方面,公司对交易对手进行授信管理,利用净额结算、衍生对冲工具、提前终止交易选择权等风险缓释措施,以及明确违约事件、提前终止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措施控制信用风险。
  3)流动性风险
  针对流动性风险,公司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及信息技术系统,通过加强日间流动性管理和日常融资管理,实施流动性风险指标监测和风险限额管理、开展高评级债券类资产流动性管理业务,建立三级流动性储备池,改善公司负债结构,强化融资渠道建设,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积极应对流动性压力,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同时,公司在出现新增投资、新业务开展等情形时,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对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压力测试,并将压力测试结果运用于公司的相关决策过程。
  此外,公司制定了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以确保公司可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
  4)操作风险
  公司明确了操作风险的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操作风险管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内容,强化了操作风险管理各道防线的职责。
  公司持续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和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并通过培训宣导、强化问责等手段,减少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公司通过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损失数据收集、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等风险管理工具的建设和运用,以进一步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此外,公司充分重视创新产品、创新业务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建立新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需满足的条件和审批路径,确保新业务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风险状况经过充分论证,公司通过上述多样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手段,保障总体操作风险处于可控、可承受的水平。
  5)信息技术风险
  公司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信息技术风险的管控:一是持续做好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信息技术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对信息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运维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多方位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四是加强人员的安全意识宣导和技能培训;五是建立和加强分支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管控体系;六是完善信息技术风险的有效沟通和共享机制。
  6)声誉风险
  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声誉风险管理机制,主动有效地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风险事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对公司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声誉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应对和报告,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内外部规定及要求,持续加强重点领域的声誉风险监测、预警,开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舆情监测,不断提升对声誉风险的快速反应和处置效率;分层级开展系统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声誉风险防范意识。
  (4)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建立情况
  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要求,公司已制定了《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管理办法》,同时持续完善动态风险控制指标的监控系统,实现了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和预警。
  公司已建立净资本补足机制,保证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报告期内,公司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持续符合监管标准。
  公司建立了风险控制指标压力测试机制。根据《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等相关要求,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业务发展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或专项压力测试,全面衡量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并拟订相关应对措施,保障公司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浙江的区位优势,营商环境优越,产业结构完整。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区位优势明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建设,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完整,经济发展韧性强,营商环境优越。报告期内,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达40,92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82元,全国排名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9元。
  民营企业在浙江省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灵活性和创新性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浙江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均实现了快速发展。一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包括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资源。杭州的信息技术服务、生物医药和宁波新型功能材料等三个产业集群均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得国家大力支持。二是经济结构多元,以制造业、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同时也在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行业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三是营商环境优越,浙江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浙江省委省政府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三个“一号改革工程”之一,经多轮改革提速,浙江的政务服务便利化程度高,同时已开启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衍生服务,营商环境便利度全国领先。
  2.省属企业的平台优势,开创政-企、企-企合作新模式。
  作为浙江省属企业,公司立足省属企业的平台优势,深耕浙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公司在浙江省内有116家分支机构,占比接近70%。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丰富的中小微企业资源,为本土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业务平台和无限的增长潜力。浙江省上市公司、优质非上市企业资源众多,聚集了大量高净值客户,民间资本活跃,投资需求旺盛,为公司业务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客户资源和拓展空间。
  公司坚持利用浙江省属企业平台优势深化与浙江省内地方政府、浙江商会组织的战略合作。建立一个合作账本,即建立战略合作“一本账”机制。强化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勇当地方党委政府金融服务主力军。截至目前,公司已实现浙江省内11个地级市战略合作全覆盖,与51个县区级政府建立战略合作,与台州、舟山、衢州、绍兴4个地市建立“总对总、总对分”的全域战略合作,与浙商总会及部分外省浙江商会达成战略合作,提升互动密度和合作深度。公司创新利用浙江省属企业资源优势,以人才互派、挂职交流等方式加强与浙江省内地方政府的深度绑定和业务融合。报告期内,公司债券业务在浙江省6个地级市市占率稳居第一。公司着力打造浙江产融协同生态圈,推动设立浙江产融协同创新研究院,牵头成立浙商研究中心产融协同委员会,启动开展“财运亨通·走进浙商”金融助企系列活动,覆盖浙商浙企超3000家。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公司强力推动与链主企业的合作落地,与阿里、蚂蚁、吉利、正泰、瑞立、海亮等重量级企业的深度合作。与11家省属国企建立战略合作协议,致力打造“国资投行”;与以省国贸集团、物产中大集团等为代表的省属国企实现IPO、再融资、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全链条合作。强化与金融同业机构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与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多家中大型城商行建立紧密合作;实现浙江省内农商行战略合作的全覆盖;与浙商银行、瑞丰银行、杭州银行在总对总的战略合作基础上,建立分对分的业务联动机制,共同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产业。此外,公司以PB业务白名单为基石建设资产端生态,覆盖主流私募基金管理人500余家,其中百亿级私募覆盖率超60%,托管资产逾730亿元;强化机构业务迭代,已孵化数十家行业明星级私募管理人。
  3.完善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夯实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作为专业证券金融机构,公司充分发挥牌照齐全、业务品种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功能优势,强化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功能性。公司坚持推进“投行+投资+财富”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业务发展模式,精准有效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价,提高融资可得性、便利性和普惠性,打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堵点难点取得实质性成效。公司打造“接力式”企业陪伴模式,立足服务早、服务小、服务新,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陪伴企业从“粗放向规范”“场外向场内”“区域向全国”的层次跃升,打造了亿田智能、斯菱股份、博菲电气、民生健康等一批“一次握手、持续陪伴”的典型案例。大力支持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完善投早投小投科技机制,通过股权基金投资、债权融资、服务企业挂牌上市等途径,从孵化培育、引入战投到辅导上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发挥普惠金融价值,与超100家企业签约综合金融服务协议。公司主动将服务“下沉”到企业家门口,打造“贴身式”企业服务基地,通过“一支队伍、一支基金、一套产品、一个服务体系”四个一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在丽水缙云、温州平阳等地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普惠服务试点基地,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并持续完善“四个一”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打造以杭州光机所为代表的科创园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样本。二是通过投资实现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社会资本撬动作用。财通资本不断完善基金群布局,发挥基金牵引作用为政府、科技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专业服务,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与“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两大工程,积极参与组建“4+1”专项基金,成功落地浙江省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50亿元。财通资本还协同地方政府发起组建了4支共富基金,助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签约规模达25.5亿元。截至报告期末,财通资本股权基金实缴规模112.85亿元,同比增长42%,产业基金实缴规模83.63亿元,同比增长58%。行业排名再进1位,位居行业第15位。财通创新坚持行业聚焦、区域聚焦和阶段聚焦的“三个聚焦”投资策略,注重“三大科创高地”项目储备,着力“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截至报告期末,财通创新投资智能制造项目数量占比55%,信息技术项目占比22%。股权投资项目覆盖3项被中科院列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三是积极投入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提高金融产品的适应性和普惠性,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公司坚持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结合共富示范区建设属性,积极参与山区海岛县经济发展,推进共富产品建设,加大共富型产品的推广力度,累计销售共富类产品127.8亿,同比增长77.6%。
  4.全面的投研能力,提升公司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公司高度重视投研能力建设,除二级市场研究外,不断加大对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研究,有效赋能公司大类资产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是研究所重塑进步明显,持续强化对内和对外服务,推动客户结构多元化,提升行业地位。在2023年新财富评选中,公司研究所综合排名位列第13位,并斩获了“最具潜力研究机构”第一名、“进步最快研究机构”第一名等重大奖项,4大团队荣获最佳分析师,研究能力与市场影响力双双迈上新台阶。二是为持续夯实市场竞争优势,自营业务以“控风险、去方向、增收益”为重点,加强系统性策略支持,研究建立跨周期可持续增长机制。权益投资基于对市场研究和判断做好风险预案,调整投资业务策略,灵活应对、轻仓操作并积极探索多元资产投资,有效控制风险敞口,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取得积极成效。固定收益业务深化去方向资产配置,加强大类资产配置研究,优化资产、资金配置结构,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做强做大做优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加大投研支持,不断推进策略研发工作。
  5.领先的子公司业务,扩延集团化协同发展新格局。
  子公司和重要参股公司继续巩固优势,逆势争先进位。永安期货稳中有进,经营业绩走出U型回升曲线,境外业务再创新高。财通资管优势巩固,一季度财通资管收入排名保持行业前三;报告期末,财通证券资管管理规模2,863亿元;财通基金整体提质,非货公募规模达到704亿元创出新高,公募和专户规模比重更为健康合理,定增业务市场排名保持领先地位;财通资本基金管理规模创新高,报告期内实缴规模成功迈入券商私募子公司前15强,落地50亿元浙江省高端装备产业基金,新增政府产业基金规模超110亿元;财通创新实现2个项目新增投资,与财通资本共同投资的企业安乃达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
  报告期内,全集团协同收入同比增长超110%,公司将继续坚持扩延集团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具备灵活的集团协同联动机制,推动搭建跨条线、跨单位的协同交流平台,加强业务协同工作交流。二是形成了完善的集团化治理体系,修订完善《子公司和重要参股公司管理办法》等制度,深化差异化管控,优化分类分级授权体系。三是建立了协同联络员队伍,吸纳更多自下而上发起的协同建议和诉求,推动协同文化深入人心。四是深化“财富管理+大机构业务”融合提升,搭建了分支机构协同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活动机制。五是深化投行条线与财通资本、财通创新的“投投联动”工作机制,以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切入点,切实发挥财通集团军作战优势,陪伴客户共同成长。
  6.创新数字化建设,赋能业务高质量发展。
  公司围绕“1231”数字化改革目标,聚焦打造“1314N”数字化改革工具箱,高质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数字化支撑再提升,提供更加个性化、便捷高效的金融体验。一是形成了夯实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启动集中交易系统升级项目,重点保障核心业务系统可靠性、可用性、稳定性;优化并迭代数据底座,构建N项数字应用场景,增强数据支撑能力。二是建设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打造零售客户集成共享平台、展招平台,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与精细化服务;谋划运营中台整体建设规划及实施路径,推动服务模式向特色化、综合化、精准化的深度转型,逐步实现客户服务统一管理。三是完善投前、投中、投后统一的机构服务体系。优化“财通·悦享”机构APP,整合集团机构服务资源,持续强化机构客户服务能力;逐步开展投后相关系统建设,提升投后跟踪、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能力等,完成机构服务体系的闭环管理。四是打造了数智投行统一平台。着力建设业务中心、管理中心与协同中心,集成股权、债券、新三板等多元服务能力,赋能投行业务考核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进一步实现投行业务管理的高效化与精细化。五是持续拓展与同花顺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优势。垂直增量端深入优化精准高效的投放能力,存量端整合公司专业服务能力,驱动服务效能提升与优化。
  7.健全有效的合规风控体系,保障公司稳健经营。
  积极应对“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导向,一是积极推进从严从紧的执业生态。压实执业及廉洁从业责任,牢守执业违规和廉洁从业底线,提升执业行为监测水平,加强违规行为查处问责力度。在集团风险管控体系下,优化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和宣导培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深化全员合规意识,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理念,强调在履职过程中勤勉尽责、廉洁自律,赋能业务发展,聚焦主责主业、发展业务合理审慎,深化业务评估及检查,加强穿透式合规管理。二是加强监督穿透力度。迭代推进数字化监督平台,不断丰富“监督一张网”应用场景,及时识别并有效管控风险;及时健全完善与监管目标相适应的内控管理架构。三是优化风险指标体系。加强事前风险预警,发挥好风险日报、压力测试等工具的预警及前瞻性运用;提升事中监控的颗粒度。强化重点业务的过程管理,强化事后风险处置和问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