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
电能表、系统类产品及配件、储能、节能业务、光伏发电、光伏EPC
电能表 、 系统类产品及配件 、 储能 、 节能业务 、 光伏发电 、 光伏EPC
仪器仪表、电子设备、电力电气设备、自动化设备、集成电路、光伏设备、照明器具、光电元器件、LED驱动电源、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维护、经营管理及技术咨询;智能电网系统集成;储能控制系统以及太阳能新能源应用的研发、生产、销售;电力电气工程、建筑物照明设备、光伏电气设备、路牌、路标、广告牌的安装、施工;电力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视频系统、变电站智能辅助系统、安防系统开发;新能源、节能环保相关产品及零配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国际货运代理;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9-30 | 2024-06-30 | 2024-03-31 | 2023-12-31 | 2023-09-30 |
---|---|---|---|---|---|
装机容量(MW) | 1342.00 | 1144.00 | 1001.00 | 1001.00 | 1049.00 |
装机容量:光伏:内蒙古(MW) | 135.00 | 135.00 | 135.00 | 135.00 | - |
装机容量:光伏:安徽(MW) | 496.00 | 330.00 | 280.00 | 280.00 | - |
装机容量:光伏:山东(MW) | 5.00 | 5.00 | 5.00 | 5.00 | - |
装机容量:光伏:江苏(MW) | 474.00 | 473.00 | 473.00 | 473.00 | - |
装机容量:光伏:河北(MW) | 21.00 | 21.00 | 21.00 | 21.00 | - |
装机容量:光伏:辽宁(MW) | 24.00 | 24.00 | 24.00 | 24.00 | - |
装机容量:风电:安徽(MW) | 187.00 | 156.00 | 63.00 | 63.00 | - |
库存量:智能电能表及系统类产品(台) | - | - | - | 90.15万 | - |
装机容量:内蒙古(兆瓦) | - | - | - | - | 135.00 |
装机容量:安徽(MW) | - | - | - | - | 423.00 |
装机容量:山东(兆瓦) | - | - | - | - | 5.00 |
装机容量:江苏(MW) | - | - | - | - | 441.00 |
装机容量:河北(兆瓦) | - | - | - | - | 21.00 |
装机容量:辽宁(兆瓦) | - | - | - | - | 24.00 |
发电量(千瓦时) | - | - | - | - | 125.51亿 |
发电量:内蒙古(千瓦时) | - | - | - | - | 19.61亿 |
发电量:安徽(千瓦时) | - | - | - | - | 42.18亿 |
发电量:山东(千瓦时) | - | - | - | - | 22.70亿 |
发电量:江苏(千瓦时) | - | - | - | - | 31.50亿 |
发电量:河北(千瓦时) | - | - | - | - | 2.08亿 |
发电量:河南(千瓦时) | - | - | - | - | 5.56亿 |
发电量:辽宁(千瓦时) | - | - | - | - | 1.87亿 |
结算电量(千瓦时) | - | - | - | - | 120.44亿 |
结算电量:内蒙古(千瓦时) | - | - | - | - | 19.38亿 |
结算电量:安徽(千瓦时) | - | - | - | - | 41.47亿 |
结算电量:山东(千瓦时) | - | - | - | - | 22.65亿 |
结算电量:江苏(千瓦时) | - | - | - | - | 27.49亿 |
结算电量:河北(千瓦时) | - | - | - | - | 2.04亿 |
结算电量:河南(千瓦时) | - | - | - | - | 5.54亿 |
结算电量:辽宁(千瓦时) | - | - | - | - | 1.87亿 |
上网电量(千瓦时) | - | - | - | - | 120.44亿 |
上网电量:内蒙古(千瓦时) | - | - | - | - | 19.38亿 |
上网电量:安徽(千瓦时) | - | - | - | - | 41.47亿 |
上网电量:山东(千瓦时) | - | - | - | - | 22.65亿 |
上网电量:江苏(千瓦时) | - | - | - | - | 27.49亿 |
上网电量:河北(千瓦时) | - | - | - | - | 2.04亿 |
上网电量:河南(千瓦时) | - | - | - | - | 5.54亿 |
上网电量:辽宁(千瓦时) | - | - | - | - | 1.87亿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9.76亿 | 14.20% |
第二名 |
6.00亿 | 8.74% |
第三名 |
2.94亿 | 4.28% |
第四名 |
2.34亿 | 3.40% |
第五名 |
1.99亿 | 2.9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4.07亿 | 5.42% |
第二名 |
3.24亿 | 4.31% |
第三名 |
3.09亿 | 4.11% |
第四名 |
2.83亿 | 3.77% |
第五名 |
2.79亿 | 3.7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江苏省电力公司 |
1.72亿 | 7.81% |
江苏华源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1.56亿 | 7.06% |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 |
7443.57万 | 3.37% |
硕蓝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
6878.63万 | 3.12%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4709.36万 | 2.13%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9682.78万 | 11.47% |
第二名 |
5756.16万 | 6.82% |
第三名 |
5328.41万 | 6.31% |
第四名 |
3200.00万 | 3.79% |
第五名 |
2149.95万 | 2.5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2.73亿 | 13.68% |
第二名 |
9258.71万 | 4.65% |
第三名 |
6851.37万 | 3.44% |
第四名 |
6101.78万 | 3.06% |
第五名 |
6004.81万 | 3.02% |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三个板块业务,具体如下: (1)智能板块 公司智能板块主营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产品包括单相电能表系列、三相电能表系列、物联电能表、智能网关终端、直流电能表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表、集中器、采集器、专变采集终端、专变终端(模组化)、能源控制器、智能量测终端、负控及配变终端、各类通信模块...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三个板块业务,具体如下:
(1)智能板块
公司智能板块主营产品覆盖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解决方案、低压智能断路器、智能配电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电力物联网智能终端及解决方案等,是领先的智能配用电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具体产品包括单相电能表系列、三相电能表系列、物联电能表、智能网关终端、直流电能表以及数字化变电站表、集中器、采集器、专变采集终端、专变终端(模组化)、能源控制器、智能量测终端、负控及配变终端、各类通信模块、能效采集及管理终端、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新型负荷管理产品、智能柔性控制终端、智能检测台体及检测装置、配电自动化终端、10kV柱上断路器、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断路器等产品以及智能用电信息管理和海外AMI(先进计量体系架构)主站软件等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经营模式主要包括:纵向挖掘国内市场,横向拓展国际市场,参加国网、南网、地方电力公司以及海外各国电力公司集中招标;通过全国各地子公司及营销机构获得地方电力公司及非电力公司客户订单。通过近30年的发展,公司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个省市,并远销欧洲、中东、东亚、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战略合作、自主开拓、代理商合作、合资和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海外电力公司订单为合作伙伴提供产品和服务。
(2)新能源板块
公司新能源板块主营业务为开发、设计、建设、投资运营各类新能源电站,同时结合项目资源优势与央国企合作,为客户提供电站开发、设计、建设及运维等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服务,项目应用场景包括地面光伏电站、山地光伏电站、水域光伏电站、海域光伏电站、大中小型工商业屋顶电站、光充储微网等。
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累计开发、建设光伏电站超5GW,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河南、河北、内蒙等中东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公司凭借经验丰富的商务开发团队,新能源研究院精湛的电站设计、项目管理能力,新能源运维团队高超的智能电站运维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持续加大新能源基地及平价项目的开发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有各类新能源电站超1.1GW,累计储备光伏项目超4GW;在自主开发、投资电站项目的同时,公司持续加大与国电投、中广核、申能、华能、中电建等央国企的合作,以“开发+EPC/BT+运维”模式积极推进新能源业务。
报告期内,林洋运维容量新增2.65GW,服务站点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及自治区,电站类型包括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工商屋顶光伏、整县光伏、风电、储能等,截至半年度末,公司新能源场站运维总容量达到14.65GW。业务内容包括风光储电站智能化运行、技改优化、云平台部署、检修试验、系统检测、电力交易和绿证销售等。公司自主研发的“林洋智慧云平台”升级为“林洋风光储一体化智慧运维云平台”,应用于各类风电、光伏、储能场站的集控管理。
此外,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深化,绿电交易、绿证管理、碳资产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公司已将所持有的光伏电站碳资产进行申报开发,具备条件的项目皆积极申报绿证、探索绿电交易、绿证管理、碳资产管理等新模式提升新能源资产价值。
公司多年来持续跟踪N型TOPCon光伏电池技术发展,且在量产上也已储备充足经验。2022年底,公司依托在光伏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技术与经验,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江苏林洋太阳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高效N型TOPCon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该项目一期一阶段6GW已有序开展生产。
(3)储能板块
公司储能板块主营业务围绕国内及海外新能源发电配套储能、独立储能电站、工商业用户侧储能、光储微电网等应用场景,提供系统化、定制化的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端到端的新型储能全生命周期业务链,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高安全、高可靠智慧储能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公司专注于“BMS+PCS+EMS”的“3S”融合储能系统设计,打造先进Power Atlantic系列智慧液冷储能系统、Power Key系列智慧工商业储能产品及Easy Storage智慧储能云平台,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技术,建立从电芯、PACK到系统集成,到交付调试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智能可视化管理,为客户提供“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的新型储能定制化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制定了“集中式共享储能+分布式用户侧储能”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式共享储能”将碎片化的新能源配套储能系统集中建设、统一运营、大容量单并网点接入电网,增强新能源电站的调节能力,同时储能电站也可以接受电网统一调度,参与电力市场,通过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获取增值收益,这种模式可提高储能设备利用效率、降低储能电站的运营成本、有效增加资产投资收益。分布式用户侧储能业务致力于为以工商业用户为主的分布式储能及光储微电网场景提供全价值链服务,通过提供设备销售、融资租赁、合同能源管理、智慧运维、云平台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氢能是一种重要的零碳二次能源,在未来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消纳和深度脱碳问题中,氢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司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绿氢应用,战略布局并培育氢能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氢能业务。在“新能源+制氢”领域,合资公司将基于双方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协同优势,共同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维护各种类型的电解水制氢设备,提供有竞争力且安全高效的新能源发电配套制氢系统及氢储能整体解决方案。
2、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1)智能电网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投资总额持续高位,在“双碳”目标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背景下,我国电力系统加快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智能电网布局日益成为国家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面对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新阶段,电网投资有望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以来,国南网实际招标需求端放量也陆续得到验证。根据国网2024年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中标结果显示,第一批次整体中标总量123.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高出37%;南网2024年计量产品第一批次框架采购整体中标总量42.78亿元,相比去年同期高出145%。
今年上半年,有关高层会议频繁召开,涉及电力系统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发布,持续释放全国范围内电力改革步伐的加速信号,进一步助推形成智能配用电侧的行业性利好。2024年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组织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好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2024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部委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指导配网建设。《指导意见》定量定性地明确了相关政策发展目标:到2025年,配电网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分布式智能电网与大电网融合发展等。2024年4月16日,国家电网公司第二季度工作会议明确:“配电网是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提高可靠性,突出保民生,提升承载能力,强化主动运维。”2024年5月23日,习总书记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国电投董事长刘明胜就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提出意见建议;会后,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董事长进一步会谈表示,双方将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面加强合作。
2024年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京召开,对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等相关方面政策有了进一步纵深推进。2024年7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6.5%。2024年7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表示,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国家电网公司2024年全年电网投资首次超过6000亿元,比去年新增711亿元。新增投资主要用于特高压交直流工程建设,加强县域电网与大电网联系,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更好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西部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送出,提升电网防灾抗灾能力,改善服务民生。南网公司在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部署全面推进电网设备大规模更新,预计2024年至2027年,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规模将达到1953亿元,将重点聚焦电网本质安全提升、防灾减灾建设、数字电网提升、节能增效提升、绿色环保升级五个方向。在我国用电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能源结构正在逐步调整,新能源的比重正在不断提高,加速我国能源转型以稳固经济发展成为重中之重。随着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预计智能物联电能表、能源控制器等新产品也将持续扩大应用数量和范围。总体来说,今年以来,无论是高层意见、能源局层面相关政策,还是电网投资的主要方向均进一步强调了电力系统承载及调节能力。在数字电网的变革驱动下,电力设备及变电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无疑将成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
基于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随着可再生能源行业持续发展,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和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比例,电力电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迅速改造升级和扩展;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智能电网建设的强制性规划,而包括部分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正加速推动电网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升级和改造,将明显拉动包括智能电表在内的海外配用电市场需求。报告期内,欧盟多国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及目标性政策,纷纷承诺提高智能电表渗透率。例如,德国已于2023年生效相关法规强制部署智能电表,2025、2028、2030年底分别要求智能电表达到20%、50%、95%的渗透率,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此外,地处东南亚的印尼市场已计划到2035年总共安装3500万个AMI,年均复合增长率超30%;整体而言,以印尼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将是我国未来智能电表出口的主力市场。总之,随着智能电网在发展中国家的逐步推进和在发达国家的加速优化,预计海外智能电表市场需求将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也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具备竞争优势的电力设备产业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光伏行业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2024年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6.5%左右,最高用电负荷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7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1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5.7%,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276亿千瓦,其中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1.0248亿千瓦,远超其他能源形式新增规模;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光伏新增装机量集中式4960万千瓦,工商业3703万千瓦,户用光伏1585万千瓦。新增集中式项目主要集中在新疆、云南、内蒙古等区域,工商业及户用主要以江苏、山东、安徽等区域为主。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国内制造端2024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32%,国内应用端光伏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0.7%。2024年上半年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34.5%、32.1%、19.7%。需要注意的是,光伏行业上半年在国内产量扩大、出口规模同比增长的同时,行业价格、总产值和出口金额呈现下行趋势。
近年来中东地区与中国之间的战略合作日益紧密,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相较于贸易环境变化日趋剧烈的北美、欧洲市场,中东正在成为中国企业新的“出海热土”,走向中东也正在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破局“内卷”现状的重要“抓手”。
2024年,伴随着N型产能的快速释放及市占率的快速提升,各项技术的市场格局也在不断重塑,TOPCon技术路线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主流电池路线。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年底电池片产能约1417GW,其中N型电池片产能约1078GW,占比约76%,N型时代正式到来;在N型技术中TOPCon电池产能约941GW,占比约66.4%。以TOPCon为主的N型技术路线在市场应用中加速拓展,预计到2029年,TOPCon电池片产出占比可超84%,遥遥领先其他技术路线。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TOPCon产能加速释放,随着新产能的持续爬坡及中尾部电池企业对TOPCon电池技术工艺的掌握,高效TOPCon电池生产壁垒逐步消弭。短期来看,TOPCon仍是性价比最高的技术路线。长期来看,降本增效的终极目标会驱动技术发展,后续技术发展将在此目标上进一步实现多种先进技术叠加、设备降本、效率突破,最终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基于TOPCon路线的多种技术叠加方向未来潜力巨大。
(3)储能行业
2024年以来,行业政策继续推动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在提高经济性和并网调度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储能行业发展保驾护航。2024年1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健全储能价格形成机制,建设灵活智能的电网调度体系;2024年4月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明确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技术要求,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2024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进一步完善了有关市场范围、运营机构、交易主体、交易方式等相关表述,将储能企业、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纳入电力市场成员,在电力市场交易类型中新增了“容量交易”,细化了风险防控相关要求,新规将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在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趋势下,储能作为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主要举措,在政策的驱动下规模发展迅猛,利用小时数也不断提高。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从地区分布看,西北、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占全国超过50%,其中,西北地区27.3%,华北地区27.2%,华中地区15.3%,南方地区15.2%,华东地区14.6%,东北地区0.4%。国网经营区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390小时、等效充放电次数约93次,较23年上半年分别提高约100%、86%。在市场运行较为成熟的山东、甘肃等地区,新型储能调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南网经营区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达560小时,已接近23年全年调用水平。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预测,保守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68.7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4%;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1.2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0.4%;理想场景下,预计2028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220.9GW,2024-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5.0%。预计2030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313.9GW,2024-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7.1%。随着储能技术的持续进步、投资成本的不断下降、商业模式的逐渐完善,储能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全球储能市场正迎来高速发展期,海外巨大的市场空间是我国储能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集邦新能源公众号,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70GW/163GWh,同比增长36%/43%。2024年全球储能装机需求仍围绕在中、美、欧三大重点区域,占比约为84%。其中,亚洲区域储能系统价格已贴近底部,有望带动24年新增装机达83GWh,同比增长44%。从占比上看,中国储能需求仍在主导地位。美洲区域,全年新增装机有望达43GWh,同比增长44%,装机需求仍由美国主导。欧洲区域,在经历能源危机时期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高增后,欧洲各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风光弃电率问题,全年新增装机有望达30GWh,同比增速有望达45%。在新兴市场中,智利、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市场储能增速较快且出现明显起量趋势。根据集邦新能源公众号,智利因激励储能部署法案的通过,储能项目管道量激增,在建项目已在加速释放,未来储能装机将大比例倾向大型光储项目。澳大利亚储能市场发展较早,储能相关监管框架较为完善,且燃煤发电厂退役在即,以及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对储能发展高度重视,补贴及政策扶持力度大,具备大规模部署储能项目的先决条件,未来或将以大型储能为主要增量,工商业协同增长。意大利随着2024年大储项目加速建设,叠加具备177亿欧元预算支持的储能拍卖机制(MACSE)有望在24年启动,意大利储能市场或将快速切换到以大储为主导的市场结构。
(4)氢能行业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清洁零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发展氢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的共识。近年来,包括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及中东诸国均发布了氢能战略发展规划。而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绿色氢供应政策制定指南》预测,无碳经济需要全球每年产生130-160吉瓦的电解槽制造绿氢能力,到2050年每年生产大约4亿吨的绿氢。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减碳行动的开展,氢能产业正驶入快车道,国家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正持续提升,约30多个省市对氢能产业发展做出了明确部署,氢能产业化进程加速。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内蒙古、甘肃、宁夏、吉林省、青海和江西等省份在相应政策中明确了2025年的可再生能源制氢产量目标,总年产量超90万吨。随着氢能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未来我国绿氢产能和需求有望进一步提高。
2024年以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氢能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其中,顶层设计文件包括:2024年2月29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制、储、输、用等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2024年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此为中央在全国年度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首次指出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在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部署了重点任务,包括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包含氢能)提升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同时在支撑保障方面明确了6项措施;广东、河北、吉林、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多省市陆续发布政策文件,放开化工园区生产管控,推动绿氢生产项目和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应用。
随着氢能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逐步完善,行业上游的制氢需求快速增长,加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逐年下降,绿氢产业经济性开始显现,2024年我国绿氢项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行业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30日,电解水制氢已公开的项目中标规模为456.68MW,招标规模为536.68MW。未来2-3年,制氢装备产能建设将掀起新的高潮。未来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绿氢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63亿元,同比增长7.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9亿元,同比增长3.02%;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6亿元,同比增长2.45%。
1、智能板块:积极布局在新型电力系统场景下以新型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配用电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板块业务时刻牢记董事会提出的“市场第一、客户至上、创新发展”的十二字经营宗旨,力求以技术研发效能为驱动优势,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为国内外市场开拓保驾护航。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持续强化国内市场布局,稳定国、南网中标份额,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新产品、新业务,在配网、智能AI管理单元、导轨表、高端关口表以及华为智能项目上均有突破,其中华为家庭能源控制器实现量产;另一方面紧抓海外用电市场发展机遇,聚焦重点客户、重点区域,深化战略布局。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努力优化内部成本,在大宗物资价格波动情况下,保证供货渠道畅通及时,有效实现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在国网2024年电能表(含用电信息采集)招标采购中,智能电表中标2.25亿元、用电信息采集终端9698万元,合计中标金额约3.22亿元;在南网2024年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中,智能电表中标1.63亿元、计量自动化终端中标6742万元、通信模块中标9229万元,合计中标金额约3.22亿元;公司参与《省域需求侧柔性可调资源实时备用与安全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一等奖;子公司南京林洋被评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加入中国智能配电与物联网创新联盟。
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电表出口企业之一,公司始终坚持以“质量是林洋人生命”的八字经营原则为前提,在全球智能电表市场中确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实力,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智能板块依托严谨高效的研发能力、强数智化的制造水平及稳健安全的供应链优势,与全球各类合作伙伴一起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实现海外销售业绩快速增长。其中,公司与全球表计行业龙头企业兰吉尔展开全方位合作,着力扩大西欧和亚太市场市占率;通过全资子公司EGM在中、东欧市场的区位优势,以本地化策略积极推动技术营销工作,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波兰市场多个电力局一举获得多个竞标项目,并顺利开始履约交付,截至本报告发布日,子公司EGM于本年度获得的中标合同金额已超8亿元,同时积极培育拓展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克罗地亚等新兴市场,形成以立陶宛、波兰为中心的中、东欧市场格局;在中东区域,与当地知名企业ECC以战略投资形式拓宽合作维度,累计订单金额超10亿元,同时积极辐射周边阿曼、科威特等其它中东国家市场;在亚洲区域,主要通过与长期合作伙伴持续业务拓展,且紧跟央国企出海步伐,在印尼市场实现规模性批量交付,并将进一步辐射马来、泰国、越南等周边东南亚市场。在全速推进海外业务的同时,公司面对部分地区的边缘政治、武装冲突、航运受限等各类不确定因素,以多种举措提前防范、有效规避相关风险,严控应收款,确保公司产品、货款和交易安全,推动海外业务合法合规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IEC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国南网技术规范的研讨与编制工作,参与起草的《GB/43973-2024非介入式负荷监测(NILM)系统用感知装置》标准正式发布,同时提前开展相关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平台的研发。继续重点开展面向多个国家的智能电能表、信息采集和智能交互系统的研发项目。基于IEC和ANSI技术标准,结合当地用户习惯,公司成功开发了全系列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主站采集及售电系统等产品,并通过IR46、KEMA、IDIS、MID和STS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成功实现与当今世界主流主站系统解决方案商(如兰吉尔、施耐德电气、Trilliant及国电南瑞等厂家)的对接和互联互通。同时,公司对多种通信技术(如HPLC+HRF载波和无线双模高速通信、G3/PRIME载波、WISUN、NB-IoT、CAT-1/4/M LTE及WMBUS等)进行应用研发,实现了在智能电能表、通信终端和系统解决方案上的大规模实际部署应用,提升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选择。
2、新能源板块:新能源电站加速建设并网,智能化运维规模持续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板块业务以三大基地为主,加速项目建设、并网。2024年上半年,新增并网规模超200MW,新增开工项目超500MW,目前建设中的项目超1200MW。
为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新能源电站投资、运营及系统集成领域的竞争优势,2024年上半年公司陆续与多个行业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具体合作如下:1)2024年2月,与中广核新能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创造良好的合作条件和环境,进一步深化扩展在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产品研发、能源智能化运维等领域的合作空间。2)2024年2月,与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优势地区资源整合、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光伏设备及先进技术、共享储能开发建设、新能源运维、多能互补及综合智慧能源等新能源发电领域建立全方位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3)2024年2月,与国家电投集团湖北电力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良好的项目合作基础,通过产业投资等多种方式,共同开发风光储项目资源。同时,双方还将在光伏组件、储能系统集成、能源智慧运维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5月,双方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发建设及全球市场拓展方面加强协同互动。4)2024年2月,与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围绕新能源项目开发、存量项目合作、光伏组件产品、储能系统集成、新能源制氢、能源智慧运维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5)2024年4月,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基于良好的项目合作基础,共同开发风光储项目资源,并在光伏组件、电池片、储能系统集成、能源智慧运维等方面深化务实合作。6)2024年5月,与五河县人民政府举行深度会谈,并就具体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
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签约运维的电站项目装机量达14.65GW,运维容量同比增长50%。客户以“五大六小”等央企以及地方新能源国企为主,业务片区继续向西北、西南扩展,业务开发能力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公司业务类型升级,除光伏、风电、储能运维业务外,成功开拓智慧运维云平台部署、电力交易、技改等专项服务,满足客户全方面需求。
在建立全国统一电力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公司以自持平价电站为基础,持续探索绿色能源消费市场体系和新能源项目环境价值。报告期内,公司连云港灌南百禄飞展45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绿电交易2300万千瓦时,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6.4分;公司安徽濉溪永辉50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与安徽能惠售电有限公司进行绿电交易3090万千瓦时,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4.5分钱,显著增加电站的综合效益。预计公司未来新增的风光项目均将享受绿电交易等多种收益,将有效提升公司风光项目投资回报率。
在光伏制造方面,围绕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竞赛仍在激烈进行,但市场的主流毫无疑是N型TOPCon。其高效电池相较PERC电池在转换效率、双面率、衰减率及量产性价比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从技术、产能供给以及市场需求三方面来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3-5年TOPCon都将是行业主流技术,且未来生命力足够强劲。公司高效N型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第一阶段6GW产线上半年有序开展生产,为打造公司新能源板块核心竞争力做出积极努力。
3、储能板块:储能系统累计交付近3.5GWh,各类储备项目超6GWh,积极布局海外储能。
公司紧抓新能源配套储能及电网侧储能市场的爆发性增长机遇,全力推进储能业务高速发展,累计交付近3.5GWh的储能设备及系统产品。报告期内,控股子公司江苏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多个储能项目供货及并网,其中,公司持有的安徽五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储能二期54MW/108MWh项目顺利实现并网;在对外系统交付方面,公司实现多个百兆瓦级项目供货,如:中广核江苏如东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安徽无为100MW/200MMh共享储能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围绕打造“高安全、高可靠、高性价比”的储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出了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优的储能专用PACK和直流电池舱产品。其中,公司研发的新一代Power Atlantic液冷储能直流舱采用一体化设计方案,内部集成3S融合终端,可灵活用于集中式和组串式系统集成方案。基于用户侧新型储能市场的发展机遇,报告期内,公司研制的Power Key系列工商业液冷柜产品线正式发布并批量销售,为工商业储能产品市场开拓打下坚实的产品基础。报告期内,林洋储能被评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提高产品运维保障能力和系统可用率,公司研发Easy Storage端到端的储能系统数字化云平台,打通了电芯、PACK、系统集成和测试、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运行数据链路,具备了数字化、智能化储能系统运营支撑能力。随着数据库的不断丰富和智能分析算法的持续迭代研发,Easy Storage储能云平台将成为提升公司储能业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公司研发的新一代iEMS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和Easy Storage储能云平台可满足发电侧、电网侧和工商业用户侧储能的典型应用需求,平台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数字化运维。同时公司持续加大实验和测试能力建设,在江苏启东投资建设了面积超5000平米的储能系统全性能测试及实验中心,配备了行业先进的测试设备和仪器,可以实现从电芯、PACK到工商业储能柜和集装箱储能系统的关键性能测试,可满足5MWh级储能直流舱的满载测试,测试中心处于CNAS试运行阶段。
2024年以来,公司持续加快产业链深度合作,在山东、新疆、江苏、安徽、湖北、内蒙古、广西、甘肃、贵州、河北等地加速储能项目布局和推动,签署多项储能合作协议,成功获批近1GWh共享储能项目,累计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6GWh。其中,公司与多个行业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如公司与普洛斯新能源(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太阳能光伏电站、共享储能及工商业侧储能等领域进行合作。双方计划未来3年内将滚动开发建设合计1GWh的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滚动开发建设200MWh的工商业储能项目,同时以储能为基础联合开发800MW风光新能源电站;公司与国家电投集团湖北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上海有色网等多家行业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方位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解决用户侧储能项目落地和运维问题。
报告期内,储能板块加大海外储能业务的拓展,公司实施“3+2”战略,即:聚焦于海外3大市场:欧洲,中东以及东南亚;采取2种主要业务模式:一方面和国内有实力的新能源海外投资商或EPC合作伙伴合作一起出海,另一方面依托于林洋已有的海外智能电网营销网络及资源,联合更多的海外优质本地合作伙伴,共同开拓海外储能市场。报告期内,公司与沙特Energy Care Company(ECC)的储能PACK合资工厂,于沙特吉达开工建设,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投产。
公司战略布局新能源制氢核心装备业务,报告期内,由子公司林洋创业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清耀(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续对电极、隔膜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测试验证和技术升级,持续进行面向工业化应用的高电流密度电解槽研发,已完成15Nm3/h大电流密度中试电解槽组装,即将开展中试运行试验,同步推进200Nm3/h制加氢一体站专用制氢设备研发设计工作,积极扩展产品系列。在不断加大产品研发的基础上,合资公司还积极进行制氢项目运营管理探索,完成500Nm3/h多电源耦合制氢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开机运行,对制氢装备稳暂态工况进行测试验证,对制氢设备优化迭代及项目运行维护管理等积累了经验。公司针对制加氢一体站及工业耦合制氢两大场景所需的小容量和大容量电解槽进行积极探索,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承接和实施电解水制氢工程项目的能力并可以自主提供全套设备。截至目前,合资公司共申请25项专利,已获得授权11项。未来合资公司将在氢能产业链积极探索,进一步加快业务布局,推出更多系列化产品,为市场提供智能、安全、高效的制氢设备和氢气制、储、运、用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风险因素
1、行业政策风险
自2022年以来,光伏用地政策一直在紧缩,从耕地到河道、湖泊、水库,到养殖渔塘、海域,光伏可利用土地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东部地区。同时,近年来,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输配电电价、电力现货市场、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的政策或规则都进行了重要更新,改变了原有固定上网电价的局面。各省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在交易价格和交易规模上都因省各异,项目上网电价随市场波动,收益预期存在很大变数。公司提出的“智能、储能、新能源”战略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等密切相关,未来公司可能面临国家出于宏观调控需要调整相关产业政策的风险,从而给公司的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及地方政策的跟踪研究,提升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的预测和判断能力,不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证深度,项目选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广泛征询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意见,从源头规避相关风险。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以复合农业项目为主,转变为以荒漠治理、环境治理、山地项目为主的新型“光伏+”模式,同时积极寻找海上光伏、陆上风电、BIPV、电站技改等新的发展机会,积极布局海外项目,不断创新光伏业务发展模式,加强“开发+EPC/BT+运维”合作模式,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公司自持光伏电站将组织专业团队积极参与市场化交易,提升新能源资产价值。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现阶段主要产品为智能电能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终端产品、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光伏智能运维云平台、储能设备及系统解决方案等。在智能板块产品中,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包括公司在内的几家规模化优势企业市场份额在短期内相对稳定,公司进入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时间较早,经过近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在行业竞争中建立一定的竞争优势。未来,电能表、用电信息管理系统及终端产品将呈现加速智能化发展趋势。如果公司在产品技术升级、营销网络构建、销售策略选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将会加大,可能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丧失市场优势地位。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成为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一大批传统能源企业及跨界企业强势进入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迅速增加了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量,极大影响了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对策:公司将持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细分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拓展营销思路和渠道,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营销渠道、品牌优势等,在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国际业务及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同时,全面推动与央企国企的战略合作,依托公司卓越的光伏电站设计能力、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高效的电站运维实力等综合优势,打造光伏高效EPC系统集成及智能化运维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盈利模式和资金筹措模式,推动光伏业务稳步快速发展。公司已建设完成多个储能及微电网示范项目,在储能的多个应用领域拥有稳定的技术积累及安全可靠的项目经验,通过示范项目也验证了众多电池性能,在储能EMS等核心产品上有一定的积累。同时公司与华为、亿纬锂能等公司在储能领域和数字能源领域等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强化公司储能相关产品的技术实力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能力。
3、技术革新风险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及国家倡导数字化战略驱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新型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司近年来一直不断进行产品研发更新与技术改造,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但是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行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将迎来巨大新增装机预期,10%的储能配置难以有效解决风光消纳问题,低成本的储能系统将更容易获得新能源场站业主认可,也更有利于新能源配套储能规模化应用。目前锂离子电池仍为市场主流,而随着储能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更低成本、更长储能时间、更长使用寿命的新储能技术发展和突破,使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
对策:公司将在持续提升自身技术竞争力的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的方式,将新技术广泛试点、推广,同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趋势,加强与客户沟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发方向,保持稳定的研发投入,持续升级创新产品的开发技术。
4、项目经营风险
海外市场随着国内众多表厂国际化业务的拓展以及参与程度的提高,价格竞争趋向激烈。同时,海外客户需求复杂度高,研发投入较大,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不断提升项目的把握力和成功率。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大国博弈等给全球经济带来诸多影响,如:人民币汇率对海外货币持续波动;海外业务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等变化,尤其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红海事件、多国陆续出台本地化及数据安全等相关本地保护政策等对业务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不利因素对项目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全国电力市场发展变革,新能源电站保障性收购政策可能面临不确定因素,光伏发电项目的经济收益不确定性风险提高。一是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的快速提高,光伏发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比例在快速提升;二是煤电容量电价支出可能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三是光伏高峰发电时段被调整到电价低谷时段,对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影响巨大。
对策:加强海外市场前期的调研工作,明确公司海外市场战略定位,提升公司产品策略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拓展营销思路和渠道,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营销渠道、品牌等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国际业务及新产品的销售比例。在项目管理上,公司主动对海外客户进行风险提示,对大额订单进行提前备料及设计降本,在确保产品高质量的前提下,妥善安排交期;与国内银行合作,签订锁汇合同,防范因汇率变动可能给公司造成的损失;海外业务签订担保以及购买保险等措施防范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进一步强调规范化运作和风险管控意识,密切关注和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行业走势,积极灵活调整市场策略和经营管理策略。公司密切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形势的变化,通过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产品质量、加强新兴市场和“一带一路”地区市场的开发力度等,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公司按照年初既定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公司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提升经验,加强预判能力。对于工商业投资项目,公司会选择新电价政策影响相对较小区域,控制成本,确保投资收益。
5、上游关键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供应风险
因全球市场供应链在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等原材料方面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及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公司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光伏行业虽然晶硅组件整体价格下降较为明显,但行业内下游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的非技术成本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组件降价的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并未有效转化为项目收益率的上升。另外以强制配储、强制产业配套、土地租金高昂、外送线路电网回购进度滞后等为代表的新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且部分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其中以强制配储问题最为显著。储能行业由于储能电芯产能快速扩张,带动储能系统价格不断下探,市场竞争激烈,产业链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可能会对下游储能项目利润造成影响。同时,上游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有可能出现大幅波动以及阶段性供求矛盾,也有可能对储能业务的利润和交付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较早关注到了该风险,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趋势,积极制定应对方案,主动调整采购策略,严格把控物资采购及生产计划等环节。目前对公司生产的影响可控,公司持续积极协调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需求,对关键元器件、设备及材料进行战略备货,对通用物资采用框架招标,以应对供应链趋紧和产业链部分涨价的情形。公司将加强项目论证,确保项目投资风险,加强新能源及储能全产业链上的深度合作和战略备货,为公司在市场产业链变化波动中提供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公司通过与供应商签订相关协议,对相关产品进行合理有效定价,保证公司成本的竞争力。报告期内,上述原材料供货及价格回落趋于稳定,公司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动态并积极应对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
6、储能电站安全运行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装机的不断提升,以锂电池为主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在国内外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倍率高、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不受自然条件制约、便于规模化应用等特点,是电化学储能电站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锂离子电池采用沸点低、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且材料体系热值高,在电池本体或电气设备等发生故障后,易触发电池材料的放热副反应,引致电池热失控,进而可能演化成储能系统起火燃烧等安全事故,影响行业未来快速发展步伐。
对策:公司将打造“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低衰减、智能化、高收益”储能系统作为业务重点,与专业锂电池生产厂家亿纬动力合资建立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芯生产基地,保障电芯本体的质量和安全;公司通过创新的电池模组(PACK)设计、整合的“3S”(BMS+PCS+EMS)融合技术、智能高效的分布式散热技术、消防联动控制策略设计、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技术及系统集成的全过程智能管控技术等来主动预警和防控,严把产品质量管控,从源头降低储能系统的安全事故风险。同时,公司针对储能电站的运行特点和电芯安全运行要求,研发了智能化的运维终端,通过电站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数字化系统,实现电站的数字化运维和安全预警,保障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近年来,公司董事会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不断深化“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板块战略布局,明确致力于成为“全球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领域一流的产品和运营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全面升级公司产业结构,增强整体竞争力。
公司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品牌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创新的技术研发能力、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坚持“市场第一、客户至上、创新发展”的十二字经营宗旨,牢记“质量是林洋人生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优势。公司“KD”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林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公司先后取得了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能效管理标准制定者、中国百强民营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品牌江苏建设“金帆奖”、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江苏名牌、江苏自主工业品牌50强、江苏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江苏省互联网标杆工厂、江苏省创新型领军企业、2023年度首批江苏省五星级上云企业、江苏省优秀企业、江苏精品等荣誉。
公司是中电联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及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氢能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南京建邺高新区人才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单位、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EESA储能领跑者联盟会员单位。公司持续推进品牌发展,注重科技协同,加强品牌价值转化,进一步提高“林洋”品牌竞争力。公司凭借“永无止境、永攀新高、永不言败”的精神,稳步推进全球化发展步伐,公司及子公司先后荣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2024年度专精特新企业”、PVBL全球光伏品牌100强企业、2023领跑中国可再生能源“光伏百强”优秀开发投资/EPC企业、“光能杯”光伏行业评选2023最具影响力光伏EPC企业、世纪新能源网全球光伏品牌100强价值证书、华为2023年智能光伏优秀产业伙伴奖、“2023年度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北极星杯”储能影响力系统集成商等多项资质及荣誉。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加国内及海外大型行业展会,如SNEC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4)、2024印尼太阳能及电池储能展、2024泰国可再生能源展、2024香港国际创科展等,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
(2)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秉承“以科技带动效益、以创新增强竞争力”的研发理念,不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支持,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电工仪器仪表分会理事长单位、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标准修订组成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建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电能表检测与校准实验室”、“江苏省电力电子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能源互联网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规格、高水平研发平台,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公司实验室先后通过CNAS及SGS通标认可,提升了对产品可靠性及标准符合性的验证能力。公司主要产品陆续获得荷兰KEMA、德国国家实验室PTB、欧洲计量器具MID认证、国际电力认证机构SGS、中国质量认证中心3C等国内外质量检测、评定机构的多项权威认证。报告期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新增取得授权专利37件,其中发明专利31件;累计授权专利292件,其中发明专利128件。
公司新能源设计院拥有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专业齐全的设计团队,由来自于电力、化工等行业知名设计院的技术骨干组成,团队成员均具备大型电力行业项目设计经验,以及海外项目设计经验与能力,设计专业涵盖电气、建筑、结构、水暖、总图运输等。设计院致力于新能源系统集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双面组件光伏系统、BIPV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风光储一体化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光伏制氢系统应用研究,通过对双面组件实证电站多年的大数据精准分析,结合自身吉瓦级规模化光伏电站的设计和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合BIPV、储能、风力发电等形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高发电量、高可靠性、高性价比”新能源系统设计体系,针对不同电站项目类型,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公司设计业绩超过10GW,外接设计相关业务超过1GW,涵盖山地,农光,渔光,分布式等各类项目类型,具有多个光伏领跑者项目的设计经验。2024年上半年,设计院研发的“新型BIPV屋顶光伏导水构件”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荣获SNEC“太瓦级钻石奖”。
储能技术领域,公司持续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开发了全新的Power Atlantic系列智慧液冷储能系统、Power Key系列工商业储能产品以及Easy Storage智慧储能云平台。林洋储能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成果“高安全、高可靠3S融合新型储能系统”先后荣获国家能源局2023年能源领域首台(套)项目、江苏省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十大创新案例、2023年储能行业典型案例与标杆项目,项目核心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储能项目。林洋储能技术中心成功通过南京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下一步将申请认定为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报告期内,公司多个大型储能电站项目(安徽五河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储能二期54MW/108MWh项目、中广核江苏如东200MW/400MWh项目、启东永庆80MW/160MWh项目)成功并网,从电站的前期设计,到产品生产和现场交付及并网,都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这些项目的高质量交付,打磨锻炼了公司研发、生产、质量和售后团队,为公司未来承接更高要求、体量更大的订单奠定了基础。
(3)各类光伏电站运营及运维服务优势
公司在光伏电站研究、设计、开发、建设及运营等各个环节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团队已累计项目建设经验超5GW。通过科学先进的项目管理手段,强大的PMS管理支撑系统,围绕“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四要素,建立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执行规范的项目流转机制,在合理工期内迅速完成项目建设并网,安全移交客户资产。
公司拥有一支专业化光伏电站运维团队,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运维新质生产力,在智慧云平台功能升级、新能源场站技术改造、电力交易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风光储一体综合运营解决方案。扎根电站底层神经网络,形成站端、云端互联互通的云边协同体系。基于云平台技术和14.65GW在维电站,林洋运维已构建完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包括风光储一体智慧运维管控平台、发售用一体电力交易平台、PMS+ERP+云仓储内部全流程管控平台。同时也继续对现代运维技术进行升级优化,包括无人机AI升级、智能巡检技术试点等。
在资质方面,子公司林洋新能源具备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子公司林洋电力服务上半年成功完成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换证,并拥有电力工程施工承装修试三级资质;2024年,子公司林洋光伏运维已通过“三标一体”体系认证,具有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资质和电力施工总承包资质,连续三年荣获中电联5A级运维认证。随着技术能力提升,同时也为适应多元化的运维市场需求,光伏运维积极申报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证、民用无人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等专业资质;子公司南京林洋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CMMI-5级资质。
(4)平台资源及板块协同优势
依托在电力行业积累的资源优势,林洋“智能、储能、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协同推进。近30年来,公司凭借智能配用电业务的综合实力,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地方电力等大客户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随着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在新能源、储能等业务方面,公司先后与国电投、中广核、华能、申能、中电建、中能建、华为以及国网电商公司等国央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林洋储能充分发挥业务板块协同优势,共享客户资源,在“新能源+储能”项目开发、设计、产品提供、运维等领域具备更强的综合竞争力。依托于林洋能源和亿纬动力合资的10GWh磷酸铁锂储能专用电芯生产制造能力,以及全资公司年产能达6GWh的储能PACK及系统制造能力,叠加公司控股或参股的储能项目公司,以及拥有EPC资质和新能源运维服务能力的子公司,实现了从储能上游的电芯到下游的储能电站建设运维的全产业链协同优势。
公司自上市以来,持续创造的利润为各类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与此同时,基于稳健的财务状况及良好的信誉度,公司与多家国有及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融资渠道畅通,综合授信超过80亿元。基于良好的信誉和企业综合实力,在国际市场上,公司先后与国家进出口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世界银行IFC开展融资合作。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为23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55亿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