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中国中铁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工程建造、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金融物贸、资产经营、资源利用开发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及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说明如下: (一)工程建造 1.行业概览 (1)国内方面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中国中铁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工程建造、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房地产开发、金融物贸、资产经营、资源利用开发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及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说明如下:
(一)工程建造
1.行业概览
(1)国内方面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分产业看,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27.4%,航空运输业投资增长2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5%,道路运输业同比下降1%。分领域看,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其中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同期新高;公路完成投资1.2万亿元,同比下降13.2%;水路完成投资1,025亿元,同比增长9.5%。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上半年中国内地累计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1,409.79公里,新增城轨交通运营路线194.06公里,无新增城轨交通运营城市。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4,93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6,785亿元。从去年万亿国债和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资领域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来看,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将更加侧重基础性、公益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项目。随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铁路体制改革,收费公路政策优化以及重大水利工程领域改革等重大举措的不断落地,基础设施细分领域出现分化。
(2)国际方面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行业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根据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5,13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折合722.5亿美元,增长2.2%),新签合同额8,209.2亿元人民币,增长25.1%(折合1,155.4亿美元,增长22%)。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6,632.6亿元人民币,增长21.5%(折合933.5亿美元,增长18.5%);完成营业额4,186.3亿元人民币,增长3.2%(折合589.2亿美元,增长0.7%)。未来,我国将与合作国有关方面加强政策沟通和对接,深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民生项目合作,指导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国际惯例,持续打造优质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公司业务概况
工程建造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巩固公司建筑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工程建造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订单,按照合同约定以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方式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等任务,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负责。
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各类资质及许可3,617项,其中,施工总承包特级84项,施工总承包一级416项,设计综合资质4项、勘察综合资质7项、监理综合资质2项,长输管道GA1安装许可2项,GA1设计许可1项。84项总承包特级中,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数量的50%以上;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34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21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9项;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项;今年新增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项,填补了“第二曲线”类水电市场领域高等级稀缺资质的空白。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10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2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是中国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的代表。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项目的主要承包商。
(二)设计咨询
1.行业概览
设计咨询作为技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型服务业,位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端,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的发布,行业发展面临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新挑战。当前国家持续推进综合交通、航空、低空经济、重大水利工程等领域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为设计咨询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2.公司业务概况
设计咨询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引领公司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设计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水运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努力获取设计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设计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10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
(三)装备制造
1.行业概览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不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聚焦效率效益、先进产能、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将为装备制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今年以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相继发布,7月25日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装备制造行业带来更广阔空间。
2.公司业务概况
装备制造是公司核心业务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矿山巷道、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领先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等产品市场需求充盈稳定。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产品远销包括新加坡、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当地社会和建筑市场的好评;高铁电气(股票代码688285.SH)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
(四)房地产开发
1.行业概览
2024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行业仍处于调整转型期,房企销售回款持续承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6.9%。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房地产政策聚焦在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等方面。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楼市政策方向,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房地产“一揽子”新政聚焦稳市场、去库存,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对于存量房产、土地的消化、盘活等工作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又要稳妥把握、扎实推进”;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预计下半年在各项去库存、稳市场、防风险政策持续发力下,商品住房市场预期或将有所改善,同时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以及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配套资金持续落位,“三大工程”在稳投资、稳需求等方面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是国资委认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之一。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以打造“特色地产”为目标,并将“特色地产”作为中国中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板块,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是进军城市建设市场向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转变、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转变的重要平台,是优化业务布局、拓展市场领域的重要支撑。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本金及收益。房地产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2024年以来,公司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化,持续优化项目投资布局,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以收定支”,确保房地产业务现金流安全,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特色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132.5亿元,同比下降63.3%;实现销售面积9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开工面积49.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9.8%;竣工面积18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3%;新增土地储备16.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待开发土地储备面积1,194.82万平方米。
(五)资产经营
1.行业概览
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聚焦使用者付费、严控地方隐债的特许经营新模式为特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规范参与盘活存量资产,将有利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理增长,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安全推行,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也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建设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阶段,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村农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为基础设施投资带来新的行业机遇。7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通知》,为基建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和空间。自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出台后,上半年仍处于配套文件逐步完善、存量项目清理整改的过渡阶段,为了适应新机制的有关要求,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招标程序均有所调整,基础设施投资市场新推出项目数量和规模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资产经营业务是以“投建营”一体化优势获得项目并取得特许经营权,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国内一流的资产经营服务,服务范围主要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运营维护管理及资产经营,涵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和委托经营三类模式。目前,公司以PPP、BOT等模式投资建设了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涉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地下管廊、水务环保、市政道路、海绵城市、产业园区等10个类型,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运营期在10至40年之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主导实施并已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约280公里,主要有西安地铁9号线、成都地铁9号线、重庆地铁4号线等。主导实施并已运营的高速公路约2,200公里,主要有宜彝高速、汕揭高速、新伊高速等。主导实施并已运营的城市综合管廊约200公里,主要有海口市地下综合管廊、唐山市地下综合管廊、平潭综合实验区地下综合管廊。主导实施并已运营的水务项目日处理水量145万吨,主要有马鞍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及提标改造工程、兰州市盐场污水处理厂及扩建工程特许经营项目等。
(六)资源利用
1.行业概览
今年以来,新能源行业持续扩张,供给风险升温带动有色金属价格上行。若全球制造业景气度持续向好、能源转型和电气化扩张仍然继续,有色金属价格将仍处于中长期抬升趋势之中。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各行各业都在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色金属是关键性材料的生产基础和重要保障。我国有色金属产业链完整,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价格方面,LME铜上半年均价9,097美元/吨,同比增长4.56%。钴产品方面,上半年钴价总体呈现低位震荡走势,钴资源供给和进口大幅增长,钴市场总体过剩;钼产品方面,钼精矿(45%-50%)上半年均价3,504元/吨度,同比降低8.15%。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资源利用业务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均生产运营状况良好。但是,当今世界仍面临着市场供求、国际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下一步将加强境外矿产资源业务风险管控和管理提升,确保在产矿山安全生产和收益稳定。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钼、铅、锌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目前,公司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近年来,公司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基础,持续拓展矿业服务业务,包括矿石采剥、矿用机械设备销售等,并进一步获取了建筑用砂石骨料资源项目。
2024年上半年,公司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总体保持平稳。其中,生产铜金属150,165吨;钴金属2,837吨;钼金属7,682吨;铅金属4,565吨;锌金属10,697吨;银金属18吨。
(七)金融物贸
1.行业概览
2024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信托行业,监管环境深刻变化、风险种类显著增加、行业竞争更趋激烈等挑战相互交织。财务公司行业,4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规范健康发展提升监管质效的指导意见》,引导财务公司回归本源、专注主业,通过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功能,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物资贸易全球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受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变动频繁、同质化程度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物贸行业盈利空间日趋收窄,对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需求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物资贸易商开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方面转型,通过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品种、全链条、一站式的服务来提高利润率。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严格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公司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服务内部金融需求。
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资源利用业务矿产品销售;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八)新兴业务
1.行业概览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未来将推进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水利水电方面,《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目标要求,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扎实推进国家水网建设。2024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90亿元,同比增长9.9%;全国实施水利项目3.8万个,同比增长23%。增发国债安排水利项目7,800多项,已全部开工建设。清洁能源方面,国家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统筹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全力增加清洁电力供应,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新成效。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其中,水电新增499万千瓦,风电新增2,584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1.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16万千瓦。
2.公司业务概况
新兴业务是公司重点培育板块,主要涵盖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机场航道、城市运营等业务,是公司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是形成竞争优势、做大市场规模、创造经济效益的新增长极,是布局企业未来、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上半年以来,公司中标广西钦州海上风电、阿拉善盟内蒙古荒漠综合治理等一批新兴业务,斥资12亿元打造的2,0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大桥海风”号正式投运,安装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准,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筑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司将持续优化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组织体系,不断强化新兴业务扶持政策,明确各新兴业务责任主体、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引导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新兴业务领域专利布局,积极参与新兴业务技术标准制定,充分发挥专业研发中心等平台的支撑作用,补强全链条一体化集成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提升新兴业务市场竞争能力。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上半年,全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积极应对内外部多重风险挑战,围绕年度奋斗目标和年初工作会议各项安排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力以赴谋经营、抓整改、推改革、控风险,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勇担“中国建造、铁肩担当”企业使命。公司坚持新时代“五型中铁”战略定位,聚焦工程建造、设计咨询、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业务,强化优势产业引领力,巩固全球领先的产业地位。聚焦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巩固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行业领先优势,打造城市、水利、生态环境领域行业一流的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聚焦特色地产业务,优化布局结构、强化风险防控、突出品牌特色,增强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能力。聚焦资源利用业务,服务国家重要战略矿产资源的增储上产,强化专业化经营和产业联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以来,高原铁路进展顺利,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中国南极第5站秦岭站建成开站,中国-中东欧合作旗舰项目-匈塞铁路(匈牙利段)持续稳步实施,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等一批海外代表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并取得较好的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拓展“第二曲线”业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全面高质量发展,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板块已成为国家基建投资的重点领域,政策关注度高、市场供需缺口大、发展速度快,特别是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公司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第二曲线”业务,系统开展资质升级、业绩积累、信用评价和项目创优等工作,经营要素持续补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政策保障方面,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优化资源配置、考核奖惩、产业协同、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充分调动全公司优势力量积极投身“第二曲线”业务,上半年公司“第二曲线”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1,663.3亿元,同比增长32.1%,重点业务取得积极突破,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助推公司经营开发工作迈出新步伐、打开新局面,持续改善公司产业结构和经营布局,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把握发展趋势,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推动建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成功打造城市基础设施智慧运维管理体系,应用于武汉、柳州、南通等城市,取得显著效果;隧道智能雷达系统、铁路基础设施及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系统、高速公路智慧运维系统、智慧水务信息化平台投入应用,大幅提高运维效率。二是推动智能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AI+”专项行动。开展实施智能建造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自主研发的DICC数智建造云平台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发布,打造智能建造创新驱动的产业竞争优势;编制“AI+”专项行动方案,以联合研发打造示范场景,提升建造水平,积极通过大模型、智能算法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据资产价值利用。三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加大投资先进设备,加强设备改造升级,提升设备绿色化运用水平,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打造桥梁智能运架辅助决策设备和混凝土预制件、钢筋钢材加工等新一代智慧工厂。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公司深入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压茬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涉及6个领域29项重点改革任务,共467项工作措施,截至2024年上半年总体完成进度为57.7%,各二级单位改革任务完成率大部分超过60%。启动困难成员企业振兴发展攻坚行动,连续11年评选三级工程公司20强;在中央企业“科改行动”“双百行动”2023年度专项考核中,获整体成效突出通报表扬,中铁装备、中铁一局、中铁建工四公司获评“标杆”,中铁大桥院、中铁交通、中铁二院获评“优秀”。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加快推进央企攻坚工程二期任务,国资委正式批复中国中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任务;启动“十百千万”科技人才培养工程,2个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5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建筑央企榜首。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国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基于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形势的研判,结合上半年各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公司将年度新签合同额计划调整为28,500亿元,营业收入计划调整为12,340亿元。
三、风险因素
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主要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和基础设施投资风险。
1.房地产投资风险: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利率、市场供求形势、市场竞争、相关政策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现金流风险:由于现金流出增加,现金流入相对放缓,资金压力大,出现融资规模攀升、甚至无法及时付款、支付投资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风险,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
3.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公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使海外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品牌受损等。
4.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过程中,因外部政策、市场环境、融资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管控清单,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公司各类风险整体可控。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硬核建筑央企,中国中铁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对企业内外部超大规模资源的专业化整合能力、对建筑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系统性集成能力、对企业累积性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塑造能力,形成了以“五型中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企业竞争力。
(一)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
“三个转变”的先行者。公司是“三个转变”重要论断的起源地和积极践行者,率先推动企业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转变: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原创理论、原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传承和弘扬质量立企精神、工匠精神,企业产品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坚持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构建了以“中国品牌日”为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推广体系,公司品牌运营管理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迈进。2024年上半年,公司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联合研发的科技成果“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道岔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铁装备盾构创新研发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评选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研发的科技成果“钢桥疲劳性能提升建造关键技术与成套先进装备”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发的“大型盾构机/TBM控制系统核心部件开发”等科技成果融合各类社会力量奖14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充分彰显了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中国中铁(CREC)位列《2024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第112位。中铁一局、中铁四局、中铁大桥局、中铁隧道局、中铁电气化局入选“中国建造”品牌企业。“中铁装备”获评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首批优秀企业品牌。
国家战略的主力军。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公路网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排头兵、桥梁建造和隧道建设的国家队,公司围绕交通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成员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区域倾斜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司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了1万多座总长度达1.7万多公里跨江跨海大桥,建设了1.6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长大隧道,创造了“国之大者”的光辉业绩。
(二)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
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公司始终坚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公司积极构建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10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2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2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138个省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32项,拥有专利41,220项。
中国建造的领跑者。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产业集团,在全球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拥有领军优势。在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等细分市场产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高速铁路、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TBM等专业领域产品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公司累计获得鲁班奖246项、国优工程奖546项(含金质奖4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200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10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
(三)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
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公司秉承“产业共生、生态共赢”理念,完成了建筑业及相关多元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在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推动特色地产、资产经营、资源利用、金融物贸及其他新兴业务协同发展,加快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实现由工程建设承包商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转变,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产业链产品供给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绿色转型的新标杆。公司坚持推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绿色理念融入中国中铁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节能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节能管理、能源资源利用为中心,布局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产业,突破新能源行业壁垒,抢滩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汇交易等政策前沿领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绿色建造水平。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级别认证“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荣获中施企协绿色施工设计水平评价一等成果8项,二等成果17项,荣获中施企协绿色施工建造水平星级评价38项。
(四)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
全球建造的新典范。公司始终坚持推动企业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和需求,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世界一流的建造能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城等高品质的工程典范。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国速度,向世界贡献和彰显了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
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公司不断强化“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布局,深入推进区域化、属地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管理、产品等领域的突出优势,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化标准组织,推动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企业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公司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配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引领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更加凸显。
(五)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
价值创造的实干家。公司始终注重股东收益、客户利益,追求有质量的规模增长、有现金流的效益。公司围绕“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以体系高效运转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通过高品质、高价值感的回馈不断赢得客户信赖。
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公司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流,在实现企业使命、愿景的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员工主体地位,搭建企业与员工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努力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守护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行动者,主动提升企业公信力和管治责任,推动社会志愿帮扶救助,积极融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以及国资委工作要求,笃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牢记初心使命,勇当开路先锋,苦干实干,加压奋进,全年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1,006亿元,同比增长2.2%;营业总收入12,634.75亿元,同比增长9.45%;净利润376.36亿元,同比增长7.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4.83亿元,同比增长7.07%;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国内外多重风险挑战,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以及国资委工作要求,笃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牢记初心使命,勇当开路先锋,苦干实干,加压奋进,全年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1,006亿元,同比增长2.2%;营业总收入12,634.75亿元,同比增长9.45%;净利润376.36亿元,同比增长7.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4.83亿元,同比增长7.07%;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765.03亿元,同比增长10.56%;实现了经营规模、效益、质量连年迈上新台阶。公司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4位;位列《工程新闻纪录ENR》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2位;连续10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中获得A级;连续15年获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考核A级(优秀),其中连续10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首次跻身“中央企业品牌建设能力TOP30排行榜”,获评全国企业文化最佳实践企业。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惠誉对中国中铁的评级为A3/A-,展望维持“稳定”。
——功能价值有力发挥,使命担当充分彰显。公司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国之所需,锚定主责主业,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等区域重大战略,高质量建成深中通道、京雄高速公路、贵南高铁、沿江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的担当有力彰显;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外交部开展驻华使节“步入中国中铁”活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经贸合作活动,参与建设的雅万高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柬埔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等一批海外代表性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不断擦亮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电气化、中国高铁靓丽名片,雅万高铁、深中通道入选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在抗震抗洪抢险救援、乡村振兴、援疆援藏等大战大考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全力参与积石山地震救灾援建工作,充分彰显央企担当,获得广泛赞誉。
——固本强基提质增效,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公司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狠抓“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现金比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完成预期目标;坚持“现金为王”,统筹收支两端双向发力,狠抓工程项目现金流管理,连续11年实现年末经营性现金流正向流入;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质资源向重点区域加速集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王牌工程局、主力三级公司、专精特新企业建设;有效提升管理效能,深化推进大商务管理和项目管理效益提升行动,不断丰富综合创效方法路径,在成本管控、亏损治理、资产经营、清收清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经营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稳增长持续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锐意进取合力攻坚,企业改革实现突破。公司紧跟新时代国企改革步伐,全面启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细化明确了476项具体改革措施,在治理体系优化、管理体系创新、分配制度重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投资公司改革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着力解决了一些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在中央企业改革专项考核中实现“两连A”;将市值管理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新一轮改革以及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等多个专项行动,不断推动企业内在价值塑造与潜力提升;科改示范行动、“双百行动”扩围深化,中铁一局、中铁建工四公司、中铁交通3家单位新入围“双百”企业,高铁电气、中铁四局安徽数智研究院2家单位新入围“科改示范”企业,中铁大桥局、中铁电气化局、中铁装备3家单位入选国资委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科技创新有效引领,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连续4年举办中国智造品牌论坛;加速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首台大倾角下坡掘进矿用TBM、首台悬臂智慧造桥机、首台氢能源地铁施工作业车等一批“国之重器”惊艳亮相;深圳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TBM+土压+泥水”三模盾构分别荣获国际隧道协会年度工程奖、产品/设备创新奖;创新平台扩容优化,新增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8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5家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平台,优化整合3家国家级实验室。报告期内,荣获詹天佑奖17项、鲁班奖17项、国家优质工程奖57项(金奖5项)、大禹奖2项,创优创誉水平位居建筑央企前列。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工程建造
1.行业概览
(1)国内方面
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扩大有效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方面仍继续发挥有效作用。年内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新型能源体系、国家水网等持续完善,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9%;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3.9万亿元,同比增长2.6%;建筑业增加值8.6
万亿元,同比增长7.1%,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8%,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持续稳固。铁路方面,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截至2023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公路方面,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7,000公里;新增和改善航道1,000公里,运输航空机场达到259座。此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27个城市新增了54段城轨新线、新段或延长线,累积新增里程884.55公里;截至年末,全国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共有59个,运营里程累计达11,232.65公里。随着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连续发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推动、现代化都市圈不断升级等一系列举措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2)国际方面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不利影响持续加大。年内我国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活动,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促进各共建国经贸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人民币,增长8.8%(折合1,609.1亿美元,增长3.8%);新签合同额18,639.2亿元人民币,增长9.5%(折合2,645.1亿美元,增长4.5%)。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305.2亿元人民币,增长9.8%(折合1,320.5亿美元,增长4.8%);新签合同额16,007.3亿元人民币,增长10.7%(折合2,271.6亿美元,增长5.7%)。根据G20旗下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3.7万亿美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过各国共同努力,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将加快形成,区域间商品、资金、信息、技术等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也将不断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实现稳步发展、提质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契机。
(二)设计咨询
设计咨询作为技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型服务业,位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端,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发布,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结合国家能源结构持续向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保、水利风电、储能等市场需求快速扩张,可再生能源发展进一步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新基建、新技术等深度融合,持续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建筑业的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将进一步推动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技术管理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标准化、集成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未来,“双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乡村建设行动等工作任务仍将助力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稳步发展,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三)装备制造
2023年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5个百分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结合前期已发布实施的《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行动(2023—2025年)》《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等文件,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以科技创新推动的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将继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房地产开发
2023年,我国楼市调控方向由“防范房地产业引发系统性风险,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向“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转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等均对支持房地产市场合理融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等做出部署,加快“三大工程”建设日渐成为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同比下降9.3%);房屋新开工面积95,3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9,2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9%);房屋竣工面积99,8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2,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2%)。截至2023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7,2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同比增长22.2%);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13万套(间),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量。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显示,2023年全国共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7万个,共完成投资近2,400亿元。未来伴随“三大工程”建设配套措施、融资协调机制的加速落地,将对稳预期、稳信心、稳投资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资产经营
2023年,全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3.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3.5万个,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建设;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项目1.5万多个。此外,伴随《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实施,以聚焦使用者付费、严控地方隐债的特许经营新模式为特征,鼓励符合条件的国企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规范参与盘活存量资产,将有利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理增长,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安全推行,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也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建设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水利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相继发布,将进一步为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保障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奠定基础。
(六)资源利用
2023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以及通胀压力减退的大背景下,有色金属价格总体呈现震荡偏弱运行趋势。从产品价格趋势看,铜产品方面,全球铜供应增速持稳,而需求弹性放缓,供需由紧平衡向小幅过剩松动。伦铜整体呈现震荡偏弱走势,自年初的9,550美元/吨回落至7,856-8,600美元/吨区间,而沪铜则在62,690-71,500元/吨区间维持箱体震荡。钴产品方面,上游产能不断放量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导致下游消费增速明显慢于供应端的增速,使得钴价一度触及低点;伦敦金属交易所数据显示,(LME)钴期货价格年内跌幅达到了44%。钼产品方面,2023年全球钼市场供应整体小幅过剩,一季度价格涨幅较大,2023年2月钼价达到近17年高位,随后震荡回落。根据安泰科数据显示,钼精矿(40%-50%)年底收盘价为3,185元/吨度,全年均价为3,885元/吨度。未来,矿产品需求分化日趋明显,一是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增多,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不可逆转,光伏、风电、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及交通工具轻量化等仍是扩大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点;二是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大宗矿产品消费增长明显放缓,铁、铜等大宗矿产需求增长放缓,但伴随巴拿马铜矿预计停产半年,铜矿供应预期由过剩转为短缺;三是锂、钴、镍等战略性矿产受电动车、储能等行业强力拉动,新兴领域的高速发展将为有色金属价格稳定提供一定支撑。
(七)金融物贸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年内,中国人民银行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为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年内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总量适度、节奏平稳;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市场利率下行,引导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差异化的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新规落地实施,金融监管力度全面加强。信托行业,《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发布,对信托公司业务边界进行了重新界定,促使信托机构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回归受托人定位。财务公司行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修订《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评级要素及分值权重出现重大调整,监管评级划分更加细致,监管措施更加严格,引导财务公司坚持主责主业、稳健经营和规范发展,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应用能力日趋成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渗透至供应链各环节,越来越多龙头物资贸易商依托海量的业务数据、庞大的客户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深厚的运营经验,率先实现数智化技术与业务经营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提升供应链运营业务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方面转型,以更好满足存量客户和增量客户的需求,持续提升盈利水平。
(八)新兴业务
2023年,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加快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在央企布局结构上实现战略转型。与此同时,我国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年内,水利部围绕《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确定的建设任务全面提速,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聚焦四大水问题实施41,014个水利项目;生态环境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智慧发展。国家能源局明确将根据新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其中水电装机4.21亿千瓦,同比增长1.8%;风电装机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核电装机0.60亿千瓦,同比增长2.4%。未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低碳高效、数智结合、系统完备、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新签合同及未完合同情况
2023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31,00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29,008.1亿元,同比增长1.8%;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997.9亿元,同比增长8.7%。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完合同额58,764.1亿元,同比增长19.2%。
(二)公司主营业务板块发展情况
1.工程建造业务
工程建造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巩固公司建筑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工程建造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订单,按照合同约定以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方式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等任务,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负责。
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各类建筑业企业资质3551项,是拥有各类资质等级最高、资质最全、总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其中,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方面,公司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数量的50%以上;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33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21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9项,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项。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的代表。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项目的主要承包商。
报告期内,公司工程建造业务新签合同额22,509.7亿元,同比增长11.4%。分业务领域来看,(1)铁路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3,185.3亿元,同比下降35.6%。(2)公路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2,209.9亿元,同比增长29.4%。(3)市政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2,614.2亿元,同比下降5.7%。(4)城轨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1,644.8亿元,同比增长39.7%。(5)房建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11,478.2亿元,同比增长37.9%。(6)其他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1,377.3亿元,同比增长8.2%。
2.设计咨询业务
设计咨询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引领公司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设计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运、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山地齿轨、悬挂式空轨、中低速磁浮、高速磁浮、新基建、智慧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发挥市场牵引和空间拓展作用,全面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设计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10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在2023年ENR全球150家最大设计企业和225家最大国际设计企业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6位和119位。
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设计板块各企业专业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实现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277.7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
3.装备制造业务
装备制造是公司核心业务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道岔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持续保持了在各细分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在水利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抽水蓄能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公司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施工机械方面,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专业从事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用施工机械的制造与研发的大型科技型企业,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公司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主要产品包括普速铁路、提速铁路、高速铁路接触网成套器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所有供电形式的成套供电器材,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装配式建筑方面,公司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致力于打造高科技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业务平台。
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领先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公司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等产品市场需求充盈稳定,相关产品市占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高铁电气(股票代码688285.SH)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中铁装配(股票代码300374.SZ)是国内房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行业中产品结构丰富并具备装配式建筑集成服务能力的供应商,可提供装配式建筑全套解决方案。
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持续提升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在新型轨道交通产业和新型科技环保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隧道掘进机海外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2,中大直径盾构机在欧洲高端市场获得客户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装备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688.2亿元,同比增长8.9%。
4.特色地产业务
特色地产业务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公司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模式转变,致力成为优秀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集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激活特色发展新动能,重点拓展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联动、片区开发、产业地产、文旅地产、TOD和养老养生地产等。公司特色地产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及收益。房地产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
2023年,公司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环境变化,持续优化项目投资布局,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以销定产、以收定支”,确保房地产业务现金流安全,努力促进企业房地产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报告期内,公司特色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696.1亿元,同比下降7.4%;实现销售面积445.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7%。开工面积3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竣工面积53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6%;新增土地储备80.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4%。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待开发土地储备面积1,299.22万平方米。
5.资产经营业务
资产经营是中国中铁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全产业链品牌的重要载体,是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保障投资收益、增强资本金循环能力的关键环节。公司资产经营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运营管理及资产管理。项目运营模式主要采取自主运营、委托运营与联合运营等模式,表内项目大部分采用自主运营模式。公司建立了科学的运营管理体系和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平台,在高速公路和水务环保领域已建成中铁运营品牌;在地下管廊、轨道交通等领域建立了运营管理标准化制度体系,为成为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商和建立中国中铁运营品牌提供了支撑。2023年,公司纵深推进资产经营业务高质量发展,注重投资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综合考量项目的可融资性、可退出性、全周期财务生存能力、资金回收期限,不断加强风险管控;主动筛选培育可盘活的优质项目,加强对公募REITs、类REITs、ABS、股权资金置换等盘活手段的研究运用。目前,公司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地下管廊、水务环保、市政道路、海绵城市、产业园区等类型,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运营期在8至40年之间。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影响,以控风险和提升投资质量作为开展投资项目的前提条件,加大内部监管力度,围绕主业优选高质量投资项目,严格执行投资预算刚性管理,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公司资产经营业务新签合同额1,772.9亿元,同比下降54.7%。
6.资源利用业务
公司资源利用业务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均生产运营状况良好。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钼、铅、锌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目前,公司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近年来,公司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基础,持续拓展矿业服务业务,包括矿石采剥、矿用机械设备销售等,并进一步获取了建筑用砂石骨料资源项目。
2023年公司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总体保持平稳。其中,铜金属产量28.38万吨,同比减少6.3%;钴金属产量0.46万吨,同比减少11.5%;钼金属产量1.52万吨,同比增长1.3%;铅金属产量0.85万吨,同比减少10.5%;锌金属产量2.66万吨,同比增长11.3%;银金属产量44吨,同比持平。
7.金融物贸业务
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严格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公司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中铁信托通过做强资产管理信托、做大资产服务信托、做优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加强内部资金集中,建立资金池,深入开展司库建设,积极探索“司库型、集中化、线上式”的全新银企直连模式,发挥金融整合的平台优势,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中铁资本有限公司开发出项目基金、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创新创投和国际投融资等多元化业务,持续在获取投资项目权益融资方面发力。
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资源板块矿产品销售业务;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供。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期间,通过适当储备、适时锁定价格等有效方式,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和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影响提供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金融物贸业务新签合同额900.3亿元,同比增长29.4%。
8.新兴业务
公司新兴业务包含“第二曲线”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含未来产业),是中国中铁的重点培育板块。新兴业务是承接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构筑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2023年,公司印发《中国中铁关于进一步加强“第二曲线”建设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3060”双碳目标、“两重一新”等国家战略,聚焦重点区域和新兴领域,以市场为导向调节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引领商业模式,集中力量在新兴业务领域持续发力。战新产业方面,公司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及未来空间四大领域,加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力度;强化新材料及战新相关服务业等领域的产业布局;延伸主业优势,做专做大新能源等战新产业的建筑工程及相关工程服务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新兴业务新签合同额3,826.7亿元,同比增长6%。分业务领域来看:(1)水利水电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694.9亿元,同比下降29.5%。(2)清洁能源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978.8亿元,同比增长123.3%。(3)生态环保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972.6亿元,同比增长20.7%。(4)机场航道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306.8亿元,同比增长18.4%。(5)城市运营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224.1亿元,同比下降64.9%。(6)其他业务方面,完成新签合同额649.5亿元,同比增长34.2%。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硬核建筑央企,中国中铁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对企业内外部超大规模资源的专业化整合能力、对建筑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系统性集成能力、对企业累积性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塑造能力,形成了以“五型中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企业竞争力。
(一)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
“三个转变”的先行者。公司是“三个转变”重要论断的起源地和积极践行者,率先推动企业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转变: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原创理论、原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传承和弘扬质量立企精神、工匠精神,企业产品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坚持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构建了以“中国品牌日”为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推广体系,公司品牌运营管理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迈进。目前公司已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研制的多种TBM及盾构设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核心零部件具备了国产化替代能力和持续性创新能力,研发的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入选“央企十大国之重器”,研制了国内首辆磁浮空轨车辆“兴国号”、我国第六代桥梁拉索高端智能检测机器人等一批高端装备。
“中国中铁”品牌荣获“华谱奖”,被评为“叱咤全球的国家名片”,跻身“中央企业品牌建设能力TOP30排行榜”,公司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国家战略的主力军。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公路网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排头兵、桥梁建造和隧道建设的国家队,公司围绕交通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成员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区域倾斜配置,充分发挥企业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司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了1万多座总长度达1.7万多公里跨江跨海大桥,建设了1.6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长大隧道,创造了“国之大者”的光辉业绩。
(二)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
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公司始终坚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公司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10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2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9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138个省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拥有专利38676项。
中国建造的领跑者。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产业集团,在全球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拥有领军优势。在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等细分市场产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高速铁路、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TBM等专业领域产品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公司累计获得获鲁班奖246项、国优工程奖546项(含金质奖4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200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10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5项。
(三)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
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公司秉承“产业共生、生态共赢”理念,完成了建筑业及相关多元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在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推动特色地产、资产经营、资源利用、金融物贸及其他新兴业务协同发展,加快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实现由工程建设承包商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转变,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产业链产品供给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绿色转型的新标杆。公司坚持推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绿色理念融入中国中铁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节能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节能管理、能源资源利用为中心,布局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城市产业,突破新能源行业壁垒,抢滩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汇交易等政策前沿领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绿色建造水平。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级别认证“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推荐国家级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过程验收34项。
(四)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
全球建造的新典范。公司始终坚持推动企业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和需求,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世界一流的建造能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城等高品质的工程典范。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国速度,向世界贡献和彰显了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2023年,公司建设的雅万高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埃及斋月十日城铁路、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等海外重点工程顺利完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风采。
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公司不断强化“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布局,深入推进区域化、属地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管理、产品等领域的突出优势,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化标准组织,推动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企业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公司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配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引领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更加凸显。公司已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39位、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第2位。
(五)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
价值创造的实干家。公司始终注重股东收益、客户利益,追求有质量的规模增长、有现金流的效益。公司围绕“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以体系高效运转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通过高品质、高价值感的回馈不断赢得客户信赖。
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公司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流,在实现企业使命、愿景的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员工主体地位,搭建企业与员工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努力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守护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行动者,主动提升企业公信力和管治责任,推动社会志愿帮扶救助,积极融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稳定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握经济大势,在二十大的开局之年,加快经济复苏的强大决心与信心。基建投资作为“逆周期调节+跨周期调节”的主力军,在稳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从规划发展机遇看。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规划体系》《关于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交通运输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工作方案》《“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文件的相继发布,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能源、生态环保、高标准农田、国家骨干水网、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持续推进。为基建行业未来稳健向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资金支持力度看。国家将稳增长置于首位,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进一步加大财政扩张力度,在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的综合运用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将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专项债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进一步扩大,将撬动更多增量资金。2023年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政策利率,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预计信贷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市场化利率水平继续走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新增规模不减。根据31个省份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4年提前批专项债、一般债额度加总分别为22,800亿元、4,320亿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设备更新需求将不断释放,迎来5万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从行业创新升级看。十四五”时期,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将持续保持高位运行,高原铁路、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新基建”持续发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发展空间广阔;科技赋能产业创新需求日益迫切,建筑业发展将逐步由投资、劳动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深化,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加快,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走向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聚焦历史使命和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八个必须”为战略导向,推进实施“123456”发展策略,坚持实现由债务驱动发展向积累和创新驱动发展转化,从传统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转化的“两个转化”增长方式,致力成为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的新时代“五型中铁”,不断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将中国中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型建筑产业集团。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着力提升在全球、国内、行业的首位度,着力提升各业务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上的协同度,做强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三大核心业务,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做优特色地产、资产经营两大重点业务,打造国内一流品牌;做专资源利用、金融物贸两大支持业务,建设行业一流平台;做大相关新兴业务,塑造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国中铁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中国中铁深化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实施战略引领、改革深化、大商务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提升、人才强企、海外双优、风险防控、数字中铁、文化品牌、党建引领等“十一大工程”重点举措,力争实现经营规模、效益效率、创新驱动、人才发展、国际化经营、绿色发展、安全质量等方面发展目标,实现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新签合同额为31,006.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32,000亿元的96.9%;实现营业总收入12,634.75亿元,完成年初计划12,000亿元的105.29%;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11,352.45亿元,占年初预计成本10,785亿元的105.26%;四项费用691.2亿元,占年初预计四项费用665亿元的103.94%。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公司第五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定实施“123456”工作策略,锚定“效益提升、价值创造”主线,纵深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扎实做好“五抓一控”,即:着力抓基层、抓改革、抓创新、抓形象、抓作风、控风险。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着力发挥企业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着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效果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根据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指标体系,结合中国中铁实际,2024年公司发展目标为“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即确保实现利润总额不低于去年水平,资产负债率同比不增高,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研发投入在2023年基础上有所增长。在稳定发展规模基本盘前提下,更加注重提高企业效益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2024年公司计划实现营业总收入约13,000亿元,营业成本(含利息支出)约11,771亿元,四项费用约666亿元,预计新签合同额约33,000亿元。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和计划执行情况适时调整经营计划。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主要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和基础设施投资风险。
1.房地产投资风险:在房地产项目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利率、市场供求形势、市场竞争、相关政策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现金流风险:由于现金流出增加,现金流入相对放缓,资金压力大,出现融资规模攀升、甚至无法及时付款、支付投资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风险,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
3.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公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使海外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品牌受损等。
4.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过程中,因外部政策、市场环境、融资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管控清单,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公司各类风险整体可控。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矿产资源开发及金融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司各业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带动装备制造、设计咨询、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业务带动设计咨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设计咨询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装备制造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架桥机、盾构等施工设备和道岔、桥梁刚结构、轨道交通...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本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之一,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开展了房地产开发、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矿产资源开发及金融等相关多元业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公司各业务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带动装备制造、设计咨询、物资贸易、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开发业务带动设计咨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设计咨询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业务,装备制造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架桥机、盾构等施工设备和道岔、桥梁刚结构、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工程所需零部件,物资贸易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钢材、水泥等物资供应,金融业务为主业提供融资服务,逐步形成了公司纵向“建筑业一体化”,横向“主业突出、相关多元”的产品产业布局。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2,737.5亿元,同比增长5.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907.66亿元,同比增长5.38%;利润总额222.60亿元,同比增长5.88%;净利润182.65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39亿元,同比增长7.44%;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359.67亿元,同比增长7.62%;应收账款周转率7.81次,同比增加0.39次;存货周转率4.77次,同比增加0.23次;资产负债率74.69%,有效管控在年度预算目标范围内,实现了公司经营规模、效益、质量连年迈上新台阶。公司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39位、中国500强第11位、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4位;位列《工程新闻纪录ENR》最大250家全球承包商第2位;连续10年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中获得A级;连续9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披露A类评价结果。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惠誉、标普对中国中铁的评级为A3/A-/BBB+,展望维持“稳定”。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及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说明如下:
(一)工程建造
1.行业概览
(1)国内方面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上半年,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0.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9.6%,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1%,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2.1%。分领域看,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83万亿元,同比增长9.1%,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铁路完成投资3,049亿元,同比增长6.9%,是连续下降3年之后出现的首次回升;公路完成投资13,830亿元,同比增长8.9%;水路完成投资936亿元,同比增长26.7%。城市轨道交通方面,上半年中国内地累计57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0,566.55公里,其中新增两个轨道交通运营城市,新增运营线路8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路线236.55公里。
7月份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密集释放的稳经济新举措和接续措施加码发力,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国际方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行业面临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根据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新签合同额6,55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3,30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0.3%;完成营业额2,77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占同期总额的56.7%。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下半年我国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在深化各国政策沟通、推动全球互联互通、重塑国际贸易格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2.公司业务概况
工程建造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巩固公司建筑行业领先地位、增强品牌实力的根基,是提高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公司工程建造业务涉及铁路、公路、市政、房建、城市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经营区域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拥有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等多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订单,按照合同约定以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等方式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等任务,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负责。
公司始终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8项,占全国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数量的50%以上;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32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19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9项。公司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隧道掘进机与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代表着中国铁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项目的主要承包商。
(二)设计咨询
1.行业概览
设计咨询作为技术、智力密集型的生产型服务业,位于建筑、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前端,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技术和管理服务,对于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的发布以及今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当前国家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互促共进,互融互通的深入推进,新经济带建设将会持续升温,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2.公司业务概况
设计咨询是公司的核心板块,是引领公司技术与产业升级、带动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是促进产业协同、提高全产业链创效能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设计咨询业务涵盖研究、规划、咨询、造价、勘察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产品产业化等基本建设全过程服务,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水电、水运勘察设计等行业,同时不断向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智能交通、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电力、节能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基本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勘察设计订单,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及相关服务等任务。同时,公司不断创新设计咨询业务经营模式,充分利用开展城市基础交通设施规划的优势,努力获取设计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作为中国设计咨询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公司在工程建设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协助制订建设施工规范和质量验收等方面的铁路行业标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54项、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109项、国际工程咨询(FIDIC)和工程设计大奖34项,在2022年ENR全球150家最大设计企业和225家最大国际设计企业排名中分别位列第16位和119位。
(三)装备制造
1.行业概览
2023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工业经济回稳,产业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3.6%,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5.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0%,增速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高2.2个百分点。随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国家不断加强装备制造领域薄弱环节的资金投入,推动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为装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新基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部署,将促进公司在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基建载体建设等领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也为隧道掘进机等专业设备在水利、抽水蓄能等新兴业务领域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同时,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指导和推动,钢结构等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成为推进建筑绿色化、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2.公司业务概况
装备制造是公司核心业务板块,是践行“三个转变”、推动品牌高端化的重要载体,是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是补链强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服务于境内外基础设施建设,产品涵盖道岔、隧道施工设备、桥梁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机械、装配式建筑品部件以及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等。基本经营模式主要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获取订单,根据合同按期、保质保量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道岔产品方面,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优势,具备年产各类道岔2万组的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及有轨电车等领域。隧道施工设备及服务方面,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复合盾构机、硬岩TBM等各系列隧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的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并已构建了零部件及配套设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及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钢结构制造及安装方面,公司桥梁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业务主要以制造、安装各类大型桥梁钢结构为主,在跨江跨河的桥梁钢结构市场优势明显,生产制造的桥梁钢结构、钢索塔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施工机械方面,公司是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专业从事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专用施工机械的制造与研发的大型科技型企业,产品包括铺轨机、架桥机、运梁车等铁路施工专用设备以及起重机械等其他大型工程机械。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方面,公司轨道交通电气化器材主要产品包括普速铁路、提速铁路、高速铁路接触网成套器材以及城市轨道交通所有供电形式的成套供电器材,其中铁路客运专线、高速铁路接触网器材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公司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在科技创新实力、核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盾构机/TBM研发制造商,是全球领先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国内领先的铁路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型装备制造商。作为工程建造高端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公司研发制造的隧道掘进机、隧道机械化专用设备、工程施工机械、道岔、钢桥梁等产品市场需求充盈稳定。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股票代码600528.SH)是我国铁路基建装备领域产品最全A股主板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高铁电气(股票代码688285.SH)是国内电气化接触网零部件及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装备重要的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供应商。
(四)房地产开发
1.行业概览
202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因城施策长效机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积极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住宅投资44,439亿元,同比下降7.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房屋新开工面积49,8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3%;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6,3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9%。房屋竣工面积33,9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4,6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5%。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3.7%。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盘活改造各类闲置房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是国资委认定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之一。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以打造特色地产为目标,并将特色地产作为中国中铁“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板块,是中国中铁品牌多元化的重要载体,公司依托主业优势向“地产+基建”“地产+产业”模式转变,致力成为优秀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加快由传统的商业地产开发向集多业态、多产业、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转变;发挥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创新商业模式,打造特色发展模式,重点拓展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联动项目、片区开发、产业地产、文旅地产、TOD项目和养老养生地产等。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包括土地一级开发和房地产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及平台公司通过竞争方式委托公司按照规划要求,对一定区域的土地依法实施征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规定的供应条件,政府或其授权部门通过有偿出让该土地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并按约定支付公司的投资及收益。房地产二级开发经营模式是在境内外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获得房地产开发授权,将新建成的商品房进行出售或出租。
(五)资产经营
1.行业概览
“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内需体系,不断拓展投资空间,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振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信心,激发投资市场内生动力。在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阶段,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村农业、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规范有序推进PPP和基础设施REITs健康发展,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为基础设施投资业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资产经营业务是以“投建营”一体化优势获得项目并取得特许经营权,在特许经营期内提供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施工、建管、运营服务,范围主要是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供运营维护管理及资产经营,涵盖自主经营、联合经营和委托经营三类模式。目前,公司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地下管廊、水务环保、市政道路、海绵城市、产业园区等类型,覆盖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运营期在8至40年之间。
(六)资源利用
1.行业概览
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低增长趋势,受海外高利率环境维持、俄乌局势恶化、国内经济复苏偏弱、海外制造业活动下滑等因素影响,有色金属市场整体情绪偏空,价格总体呈现震荡偏弱运行趋势。其中,铜产品方面,一季度市场对国内经济复苏有较强预期,铜价偏高位宽幅震荡,二季度受国内经济保持弱复苏状态、海外银行业发生风险事件以及美债逼近上限等风险因素影响,铜价进入下行区间,而后随着风险事件的降温,铜价有所恢复。钴产品方面,受年初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表现不及预期,MB金属钴价格持续下行;二季度电池市场需求企稳回升,价格有所回升,上半年总体呈现先跌后涨的走势。钼产品方面,受海外供给受限、国内制造业升级钢厂招标钼需求稳步提升影响,钼精矿价格在年初快速上涨至近20年高位,后由于钢厂及终端抵制情绪提高,价格逐步回落,二季度部分矿厂减停产保护价格,价格逐步恢复并有所反弹。铅产品方面,铅产品产量同比持续回升,但恢复速度较缓慢,LME铅价格主要运行区间在2,200-2,310美元/吨,走势较为平稳。锌产品方面,受海外供给端的逐步复产以及国内冶炼供给端增产预期的影响,锌产品价格走势整体呈现为震荡下行格局,尤其是二季度价格下跌较多。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资源利用业务以矿山实体经营开发为主,目前在境内外全资、控股或参股投资建成5座现代化矿山,分别为黑龙江鹿鸣钼矿,刚果(金)绿纱铜钴矿、MKM铜钴矿、华刚SICOMINE铜钴矿以及蒙古乌兰铅锌矿,均生产运营状况良好。当前世界仍面临着市场供求、国际经济和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境外矿产资源业务风险管控和管理提升,确保在产矿山安全生产和收益稳定。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主要矿产品包括铜、钴、钼、铅、锌等品种的精矿、阴极铜和氢氧化钴。目前,公司铜、钴、钼保有储量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矿山自产铜、钼产能已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2023年上半年,公司矿产资源的开发、销售总体保持平稳。其中,铜金属产量14.83万吨,同比减少5.75%;钴金属产量0.25万吨,同比减少5.25%;钼金属产量0.81万吨,同比增长4%;铅金属产量0.6万吨,同比增长32.68%;锌金属产量1.63万吨,同比增长50.32%;银金属产量30.67吨,同比增长32.48%。
(七)金融物贸
1.行业概览
2023年以来,国家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保持合理增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稳固,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得到有效支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得到有序处置,“金融16条”有关政策适用期限延长,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际金融合作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与管理质效不断提升。信托行业,银保监会3月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促使信托机构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回归受托人定位。财务公司行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6月印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加大了信息科技、数据治理的考核权重,更注重防范集团经营风险向财务公司传导,引导财务公司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合规意识、主业意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物资贸易全球合作不断深入推进,受产品种类繁多、价格变动频繁、同质化程度高、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物贸行业盈利空间日趋收窄,对供应链管理带来的成本节约需求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物资贸易商开始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向供应链管理方面转型,通过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品种、全链条、一站式的服务来提高利润率。
2.公司业务概况
公司开展金融业务过程中,严格落实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要求,坚持产融结合整体方针,坚持以服务内部金融需求为基础、以促进建筑主业发展为中心、以创造价值为导向,坚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益优先原则,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高效资产,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公司目前已持有信托、财务公司、公募基金等金融牌照,获批开展的资产管理、私募基金、保险经纪、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业务,均属于国资委允许审慎规范开展的金融业务。公司构建了以中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铁资本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类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各公司积极探索产融结合新方式,服务内部金融需求。
公司物贸业务是由公司所属各级物贸企业依托全公司生产经营主业所形成的需求优势、产品优势以及集中采购供应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而开展的贸易业务,以公司内部贸易为主,适度开展对外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资源板块矿产品销售业务;全资子公司中铁物贸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面向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与国内大型钢材、水泥、石油化工、四电器材、建筑装饰材料等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公司层面的主要物资集中采购供应,并向国内其他建筑企业供应物资,公司资源获取能力、供应保障能力、采购议价能力得到显著提供。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期间,通过适当储备、适时锁定价格等有效方式,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和应对价格波动风险影响提供保障。
(八)新兴业务
1.行业概览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电方面,2023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254亿元,同比增长18.1%;新开工水利项目1.76万个,较去年同期多3,707个;投资规模7,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多1,113亿元。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为历史同期最多。清洁能源方面,自《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实施以来,抽水蓄能规划建设成效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上半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抽水蓄能规划建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抽水蓄能电站容量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根据新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运行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抽水蓄能高质量发展促进、保障能源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达到13.22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其中,水电装机4.18亿千瓦,风电装机3.89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4.7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0.43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快速增长。
2.公司业务概况
新兴业务是公司重点培育板块,主要涵盖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机场航道、城市运营等业务,是公司打造品牌集群、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是形成竞争优势、做大市场规模、创造经济效益的新增长极,是布局企业未来、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同时,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技术、绿色环保技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建筑行业转向高质量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司将持续优化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组织体系,不断强化新兴业务扶持政策,明确各新兴业务责任主体、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引导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新兴业务领域专利布局,积极参与新兴业务技术标准制定,充分发挥专业研发中心等平台的支撑作用,补强全链条一体化集成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快速提升新兴业务市场竞争能力。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三增两控四提升”奋斗目标,聚力“效益提升、价值创造”,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正增长,经营生产改革党建各项工作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是经营开发再攀新高。公司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认真落实国家稳增长、稳就业工作要求,确保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发挥好“顶梁柱”“压舱石”作用。上半年,公司上下一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开局快、开门早、开门红,全力以赴抓经营、跑市场,合理配置经营资源,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在不断巩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深入拓展水利水电、城市更新等新型领域,面对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坚持战略引领,保持战略定力,做到主业突出、量质并重,先后中标津潍高铁、雄忻高铁、广州地铁8号线北延、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国内标志性项目,塞拉利昂新唐克里里铁矿二期、缅甸密铁拉5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等海外重点工程,努力企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当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上半年,公司实现新签合同额12,737.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境内实现新签合同额11,893.9亿元,同比增长5.1%,境外实现新签合同额843.6亿元,同比增长5.7%。
二是提质增效成效明显。公司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根据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指标,研究确定了“三增两控四提升”发展目标,坚持“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导向,全力推进大商务管理和项目效益提升行动,扎实开展多项综合治理,推动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构建大商务管理体系,成立工程经济研究院指导创效工作,分层级、全覆盖组织大商务管理培训,强化横向协同和纵向穿透,推动经营开发、项目履约、收尾结算各环节提质增效,工程项目平均利润率持续提升。深入开展“久竣未结”项目清理、投资板块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专项行动”,狠抓问题排查和整改提升,为企业“效益提升、价值创造”持续注入新的更强动能,有力推动企业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907.66亿元,同比增长5.38%;利润总额222.60亿元,同比增长5.88%;净利润182.65亿元,同比增长8.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39亿元,同比增长7.44%。
三是企业改革接续加力。公司持续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乘势而上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围绕增强产业引领力、提升科技创新力、打造现代新国企等方面部署新一轮企业改革工作。进一步健全“1+5+N”治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认真执行董事会决议和董事会授权,优化总裁办公会决策流程,完善经理层行权方式,决策质量和效能持续提升。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拓宽中长期激励渠道,建立领导人员、专家、职业经理三条通道并行互通的高端人才多元职业发展体系。实施总部“大部制”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安全质量环保监管体制。开展海外“双优”战略和“一体两翼N驱”格局系统评估,进一步优化海外经营体制机制。中铁大桥局、中铁电气化局、中铁装备入选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中铁一局、中铁交通、中铁建工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入围“双百企业”,中铁四局数智研究院、高铁电气入围“科改企业”。公司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和推广,连续四年配合国资委举办中国智造品牌论坛,100余名驻华使节“步入中国中铁”感受并点赞“中国建造铁肩担当”的品牌实力。报告期内,公司首次跻身国资委“中央企业品牌建设能力TOP30排行榜”。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企业向价值链更高端演进,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水平智库、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等工作实现重点突破。加大科技攻关力度,7项任务入选央企攻坚工程(二期),排名建筑央企第一;依托高原铁路、重点水利工程的重大专项科研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交通领域地下工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成立;智能建造专业研发中心、“双碳”专业研发中心正式揭牌。巩固工业装备制造优势,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首台大倾角下坡掘进矿用TBM、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成功下线。17项场景创新案例在首届中央企业数字场景创新专业大赛中获奖;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得1金2银成绩。
下半年,国家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在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公司将把握市场变化,坚定不移稳经营、稳市场,高质量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风险因素
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日常业务过程中的投资风险、国际化经营风险、现金流风险和健康安全环保风险。
1.投资风险:由于外界不可控因素、项目投资前可行性分析论证不充分、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外部宏观环境政策等因素的重大变化带来的投资效果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回报低于预期目标或投资失败的风险,以及公司投资项目增多带来的规模风险;其中境外投资风险指企业境外投资受到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规、国内的相关政策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投资失败、投资回报低于预期、人员安全保障低、企业声誉受损等风险。
2.国际化经营风险:由于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经济、社会、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公司境外施工项目不能正常进行。
3.现金流风险:如对现金流管理不当,无法满足经营中及时付款、投资支出或及时偿还公司债务的要求,导致公司面临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可能性。
4.健康安全环保风险:公司面临的健康安全环保风险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安全风险方面,由于企业在管理制度执行、措施落实、技术管理、分包管理、设备管理、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而可能导致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
为防范各类风险发生,公司建立和运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对相关重大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把各类风险对接各项业务流程,据此分解辨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制定具体控制措施,建立流程关键控制文件,落实各类风险和关键控制点的责任,与日常管控工作紧密结合,控制风险发生因素和要件。严格前期可研、策划、审核、审计、审批和决策等重要管控环节,加强过程控制和后评估工作,做好应对风险发生的策略和应急预案,保证了公司各类风险的整体可控。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积淀的硬核建筑央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对企业内外部超大规模资源的专业化整合能力、对建筑业全产业链服务的系统性集成能力、对企业累积性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塑造能力,形成了以“五型中铁”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企业竞争力。
(一)铁肩担当型大国重器
“三个转变”先行者。公司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起源地和积极践行者,率先推动企业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转变:始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原创理论、原创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传承和弘扬质量立企精神、工匠精神,企业产品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坚持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协同推进,构建了以“中国品牌日”为主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推广体系。
国家战略主力军。作为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国家公路网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排头兵、桥梁建造和隧道建设的国家队,公司围绕交通强国、质量强国等国家战略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成员企业和优质资源向国家战略领域、区域倾斜配置。公司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建设了1万多座总长度达1.7万多公里跨江跨海大桥,建设了1.6万多公里穿山越洋长大隧道,创造了“国之大者”的光辉业绩。
(二)基建领军型开路先锋
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公司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于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积极构建原创技术策源地,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隧道掘进机与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数字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49个省部级研发中心(实验室),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137个省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中国建造的领跑者。作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建筑产业集团,在全球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拥有领军优势,铁路、公路、市政、城市轨道交通等细分市场产品持续保持行业领先,高速铁路、特大桥、深水桥、长大隧道、铁路电气化、桥梁钢结构、盾构、TBM等专业领域产品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公司拥有领先的机械装备实力,主要施工设备总台数达12.3万台,其中盾构机/TBM424台;拥有强大专业的人力资源保障,全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万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26人,高级职称4.3万余人,中级职称7.3万人,共有国家级人才1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在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8人。
公司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发明奖127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含国家认可的社会力量设奖)4,778项;共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83项;公司现拥有专利35,775项,其中发明专利7,983项,海外专利457项。拥有国家级工法166项,省部级工法5,814项。
(三)绿色发展型产业链长
产业生态的主导者。公司秉承“产业共生、生态共赢”理念,完成了建筑业及相关多元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范围涵盖几乎所有基本建设领域,在设计咨询、工程建造、装备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扩展增值服务,推动特色地产、资产经营、资源利用、金融物贸及其他新兴业务协同发展,加快产品和服务迭代升级,实现由工程建设承包商向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商转变,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绿色转型的新标杆。公司坚持推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将绿色理念融入公司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节能技术创新为支撑,以节能管理、能源资源利用为中心,抢滩低碳经济、绿色金融、碳汇交易等政策前沿领域,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升企业绿色建造水平,推荐国家级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过程验收34项。公司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级别认证“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四)品牌影响型跨国公司
全球建造的新典范。公司始终坚持推动企业从跨国经营向跨国公司转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世界一流的建造能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隧、中国城等高品质的工程典范。在全球市场久负盛名,先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大洋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精品工程,创造了中国速度,向世界贡献和彰显了中铁智慧和中铁力量。公司建设的雅万高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海外重点工程顺利完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风采。
国家形象的新名片。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标准、管理、产品等领域的突出优势,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化标准组织,推动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企业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公司在全球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源配置主导地位不断提升,技术引领力、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更加凸显。公司已连续18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位列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第39位。
(五)社会尊重型现代企业
价值创造的实干家。公司始终注重股东收益、客户利益,追求有质量的规模增长、有现金流的效益,围绕“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全面推行“大商务”管理,以体系高效运转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实现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通过高品质、高价值感的回馈不断赢得客户信赖。
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公司在实现企业使命、愿景的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员工主体地位,搭建企业与员工共建共治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与员工“命运共同体”,努力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守护者,人民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行动者,主动提升企业公信力和管治责任,推动社会志愿帮扶救助,积极融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