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挑战,狠抓生产经营、奋力攻坚克难,推进“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企业发展保持了平稳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逆势增长,新签合同额3.25万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0亿元,同比下降9.0%。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1.集中资源拓展优质市场,主营业务实现稳步...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诸多困难挑战,狠抓生产经营、奋力攻坚克难,推进“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企业发展保持了平稳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订单逆势增长,新签合同额3.25万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营业收入1.63万亿元,同比下降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7.0亿元,同比下降9.0%。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1.集中资源拓展优质市场,主营业务实现稳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聚焦“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着力调整市场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公司加强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控,狠抓项目履约各关键环节,一批重大工程竣工交付。分业务板块看:房建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期内,公司发挥在快速建造、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等核心竞争优势,积极参与高科技工业厂房、科教文卫体设施和城市更新等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房建业务新签合同额20,011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工业厂房领域新签合同额5,208亿元,同比增长26.4%。房建业务营业收入10,440亿元,同比下降3.3%;实现毛利731亿元,同比下降5.3%。
基建业务拓展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抢抓市场机遇,在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等细分领域加速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基建业务新签合同额9,763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领域新签合同额分别同比增长107.5%、50.4%。基建业务营业收入3,845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毛利351亿元,同比下降2.6%。
地产业务保持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政策机遇,加大销售去化力度,加强在手货值动态监测。报告期内,公司地产业务合约销售额2,605亿元,合约销售面积945万平方米;其中,中海地产权益销售额位居行业第二名。公司地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毛利307亿元,同比下降3.0%。新购置土地储备472万平方米,主要位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期末拥有土地储备8,204万平方米。
勘察设计业务塑强优势。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勘察设计主营业务,持续提升在机场、学校、酒店、体育建筑、文化场馆和古建筑等细分设计领域核心竞争力。公司勘察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100亿元,同比降低2.6%;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同比下降6.6%;实现毛利10.0亿元,同比下降22.0%。
境外业务订单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深耕优势市场和重点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水平推进所在区域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1,651亿元,同比增长77.6%;实现营业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8.9%;实现毛利45.8亿元,同比下降14.6%。
2.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力度,深化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推进建筑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成果的运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下,公司主办的中国建筑科技展在北京首钢园开展,展览以“科技赋能美好生活,创新引领中国建造”为主题,设置“共建和谐城市”“拓展幸福空间”“助力中国建造”三大主题区,包含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好房子”、智能建造、大国建造7大展区,系统展出了公司在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实际应用。着力推动专业公司做优做强,开展专业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坚定不移走专业化道路,致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领先、业绩突出、品牌响亮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推进业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以及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加快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3.持之以恒夯实基础管理,着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完善ESG治理体系建设,聚焦环境、供应链、安全等关键议题,开展ESG议题管理提升工作,增强ESG治理能力与水平。强化投资管控,坚持精准投资策略,聚焦关键核心指标,稳健审慎开展投资业务。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完成投资额2,121亿元,实现投资回款2,581亿元,投资收支比121.7%。抢抓资金回笼,加快推进工程款回收、存货去化、资产盘活等工作,加大收款激励力度,多措并举加快回款改善现金流取得一定成效,经营性净现金流环比减少净流出318亿元。完善供应链管理体系,召开首届供应链管理大会暨合作伙伴发展大会,发布中国建筑供应链合作发展八项倡议,着力构建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供应链新生态。扎实开展“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融入日常经营管理,聚焦低效机构治理、人均创效提升、专项资产清理,切实提升低成本运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增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坚定信心决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努力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为今年、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稳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4年,中国建筑第19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及行业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4年,中国建筑第19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全球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1.房屋建筑工程
中国建筑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聚焦“优质客户、优质项目、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市场营销策略,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追求高品质工程,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各种高、大、精、尖、难、特建筑项目全过程一站式综合服务。公司在超高层、大型场馆、工业厂房、办公楼、酒店、医院、学校等细分领域,承建了一大批地标性建筑,代表着我国乃至全球房屋建筑领域的领先水平。
2.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中国建筑坚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与项目投资并举,一方面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在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高铁、特大型桥梁、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城市综合管廊、港口与航道、电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机场、核电站等基建领域快速发展,完成了众多经典工程;另一方面,依靠雄厚资本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商,在国内先后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目前,公司与国内多个省(区)直辖市及几十个重点城市,建立了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基础设施业务已遍布北美、中美、港澳、东南亚、北非、中西非、南非、中东、中亚等区域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3.房地产开发与投资
中国建筑旗下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两大房地产品牌。中海地产是公司下属中国海外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品牌统称,品牌价值始终处于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先地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战略区域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构建了均衡稳健的全国性战略布局,中海地产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业务格局。
中建地产是公司各局院地产业务所使用的品牌,主要业务围绕一、二线城市,开展地产开发、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综合服务等四大板块业务。中国建筑致力于实现投资、开发、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通过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凭借卓越的施工技术、先进的地产开发理念和一流的物业服务品质,在房地产业务领域建立了成熟的投资运营及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4.勘察设计
中国建筑是国内最大的建筑设计综合企业集团,勘察设计板块主要由7家具有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组成,业务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市政公用工程设计等诸多领域,在机场、酒店、体育建筑、博览建筑、古建筑、超高层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设计原创、科技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海外经营
中国建筑是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之一,公司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涵盖房屋建筑、制造、能源、交通、水利、工业、石化、危险物处理、电讯、排污、垃圾处理等多个领域,并成功探索实施海外地产开发。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融投资带动总承包、DB、EPC、BOT等模式,积极尝试跨国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业务提质增效。公司始终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服务沿线国家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增进当地民生福祉,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二)行业情况说明:
202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同步增长5.0%。其中建筑业增加值37,771亿元,同比增长4.8%。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房建增量和存量市场蕴含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高端制造项目加快投资建设。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
基建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各地区积极推进增发国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构建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一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发布三条消息,提出取消全国层面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下限,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此后,多地取消限购、优化限贷政策,降低首套房认定标准、首付比例、商贷利率等,推动购房需求释放。二是房地产市场仍处在调整期。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仍处在调整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
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成为未来行业发展共识,产品力提升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
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的“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持续推进,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公司作为股东与下属各子企业间作为独立法人主体,财产相互独立,公司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9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28家高新技术企业。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围绕公司既定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企业改革创新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果。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企业经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2.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0%;实现营业收入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71元,同比增长1.4%。中国建筑第19次获得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位居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4位,入选2024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位列Brand Finance“2024年度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第13位、蝉联全球行业首位,持续入选中证50、上证50、富时中国A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等重要指数,保持全球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二是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5.8%、完成投资额占比为91.2%。致力于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所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全球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主动研究布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新市场,深入参与“三大工程”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承建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持续塑强公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是推动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公司扎实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在总部层面累计完成96项改革举措、子企业层面累计完成1,772项改革举措,获评2023年度中央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考核A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健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董事会及董事履职评价,“应建”范围内子企业实现100%外部董事占多数。
聚焦ESG重大性议题,持续深化议题管理提升工作,始终将ESG作为公司战略落地的重要抓手。深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二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关键岗位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库,切实提高全员绩效考核科学精准性,相关制度在全公司范围覆盖面占比持续提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创新,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主业协同发力。
四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报告期内,公司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新突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15个项目荣获詹天佑大奖。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牵头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自主研发“北斗/GNSS高精度施工测量关键技术”,正式发布AECMate、EasyBIM、ueBIM等多款软件和平台,打造“极地科考增压建筑”和装配式停机坪。注重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组建梅洪元院士工作站,助力攻坚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叶浩文、薛峰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中建西南院高性能大跨度空间结构工作室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推进“中建136工程”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持续扩大智慧建造装备、智能制造数字产线、建筑工业机器人等研发和应用。
五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作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发挥快速建造、绿色建造、智慧建造等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的投资和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持续拓展幸福空间。勇担防汛责任,组织人员和机械设备,全力投入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抗洪抢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定点帮扶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对口支援福建省长汀县等地区,深入实施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和党建帮扶为一体的精准帮扶“中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围绕尊老助残、助医助学、环境保护、海外公益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建证未来”志愿服务品牌,接续举办全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等公益活动。召开首届供应链管理大会暨合作伙伴发展大会,围绕“强基强链、共创共赢”主题,共同研究应对建筑行业新形势新情况,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下一步,公司将牢记“国之大者”,全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锐意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一创五强”战略目标砥砺前行。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违法违规问题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方面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公司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排查整治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隐患,高质量建设“平安中建”;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重大风险排查整治,着力防范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和质量风险专项治理,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优质工程评价。公司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
2.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地方政府债务等影响,公司部分项目存量债权仍然较大,部分客户偿付能力和意愿不足,债权风险化解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将探索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营销质量源头把控,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持续强化投资项目回款风险识别化解能力;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风控维权措施,推进债权风险化解;抓好重大风险事件化解工作,持续攻坚重点地产企业债权回收。
3.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化解仍需要过程。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十四五”战略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时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有效控制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现金流风险
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工程项目业主债务规模较大,资金链普遍紧张,资金压力持续向施工单位传递;另一方面,企业账款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牢固树立“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的业绩观,持续开展“现金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从强化现金流预算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回款治理和专项资产清理,推进应收应付一起管,加大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5.经营效益风险
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严峻,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施工项目利润空间收窄;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务利润出现下滑,滞销存货去化难度较大,投资项目存在回款逾期压力。公司将加强效益风险源头管理,推进潜亏项目治理,系统提升项目价值创造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开展常态化风险预警提示工作,强化运维绩效考核,保障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权益工具投资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一季度,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力开展生产经营,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有序推进,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1.市场拓展逆势前行,新签合同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应对行业新形势新变化,聚焦高端项目,坚持高端营销,市场拓展完成进度计划,新签合同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分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签合同额8,06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公...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一季度,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资委工作要求,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力开展生产经营,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有序推进,主要经营指标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
1.市场拓展逆势前行,新签合同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主动应对行业新形势新变化,聚焦高端项目,坚持高端营销,市场拓展完成进度计划,新签合同额1.1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分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新签合同额8,062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公共建筑类项目占比持续提升,工业厂房新签合同额2,157亿元,同比增长39.8%。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快速增长。新签合同额3,005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能源工程、水务及环保、水利水运新签合同额快速增长。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主动应对地产市场变化。合约销售额778亿元,合约销售面积263万平方米。公司坚持精准投资、优中选优,新购置土地储备约162万平方米,主要位于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期末拥有土地储备约8,487万平方米。勘察设计业务保持平稳发展。新签合同额40亿元,同比降低3.6%。公司聚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工程设计、勘察等主业,持续推动原创设计能力提升。
2.项目履约有序推进,营业收入保持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推进“大履约”管理,切实抓好项目履约各关键环节,一批重大工程顺利竣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93亿元,同比增长4.7%。从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658亿元,同比增长6.1%;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77亿元,同比增长6.4%;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65亿元,同比降低8.8%;勘察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2.5%。
3.挖潜创效举措有力,利润规模实现稳中有进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提质增效,深化“大商务”管理,着力提升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奋力实现利润稳步增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9.2亿元,同比增长1.2%。从业务板块看,房屋建筑工程业务实现毛利226.1亿元,同比增长6.5%;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实现毛利109.2亿元,同比增长8.3%;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实现毛利89.2亿元,同比增长7.8%;勘察设计业务实现毛利2.8亿元,同比下降20.8%。
4.全力深耕重点区域,境外业务取得良好开局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落实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深耕重点市场,签约一批重点项目,攻坚重大标志性工程。公司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72亿元,同比增长59.0%;实现营业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3.9%。
下一步,公司将紧紧围绕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一体推进生产经营和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