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

  • 产品类型:

    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

  • 产品名称:

    房屋建筑工程 、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 、 房地产开发与投资 、 勘察设计

  • 经营范围:

    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咨询、开发、装饰、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经营范围中主营:承担国内外公用、民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安装、咨询;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与承建;国内外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勘察与设计;装饰工程、园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实业投资;承包境内外资工程;进出口业务;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建筑用金属制品、工具、建筑工程机械和钻探机械的生产与销售;以及集团内部存贷款等金融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17 
业务名称 2024-03-31 2024-02-29 2024-01-31 2023-12-31 2023-11-30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元) 1.19万亿 6755.00亿 3778.00亿 4.32万亿 3.83万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勘察设计(元) 40.00亿 20.00亿 13.00亿 148.00亿 129.00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础设施(元) 3005.00亿 1772.00亿 808.00亿 1.17万亿 9976.00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境内(元) 1.09万亿 6423.00亿 3588.00亿 3.70万亿 3.32万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境外(元) 224.00亿 72.00亿 38.00亿 1755.00亿 1110.00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建筑业(元) 1.11万亿 6494.00亿 3626.00亿 3.87万亿 3.43万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房屋建筑(元) 8062.00亿 4702.00亿 2805.00亿 2.69万亿 2.42万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元) 14.33万亿 - - - -
新开工面积(平方米) 5742.00万 3862.00万 1579.00万 3.77亿 3.28亿
竣工面积(平方米) 3345.00万 2175.00万 1290.00万 2.60亿 2.02亿
购置面积:新购置土地储备(平方米) 162.00万 8.00万 0.00 1201.00万 926.00万
销售收入(元) 778.00亿 261.00亿 151.00亿 4514.00亿 4025.00亿
销售面积(平方米) 263.00万 134.00万 81.00万 1858.00万 1619.00万
施工面积(平方米) - 14.16亿 13.88亿 17.22亿 16.67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2大客户:共销售了202.5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0%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
  • 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
35.98亿 0.19%
济青高速铁路有限公司
35.00亿 0.1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3.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2%
  • 单位1
  • 单位2
  • 单位3
  • 单位4
  • 单位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单位1
20.31亿 0.54%
单位2
19.48亿 0.52%
单位3
17.15亿 0.46%
单位4
13.94亿 0.37%
单位5
12.19亿 0.3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6.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01%
  • 单位1
  • 单位2
  • 单位3
  • 单位4
  • 单位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单位1
36.51亿 0.54%
单位2
31.23亿 0.46%
单位3
28.26亿 0.41%
单位4
20.64亿 0.30%
单位5
20.33亿 0.3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3年,中国建筑第18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中国建筑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之一,在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房地产开发与投资、勘察设计等领域居行业领先地位。中国建筑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财富》中国500强榜单第4位、《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首位。2023年,中国建筑第18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A级评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对中国建筑的评级分别为A/A2/A,展望维持“稳定”,中国建筑继续保持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是我国最具实力的投资商之一,主要投资方向为房地产开发、融投资建造、城镇综合建设等领域。公司强化内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打造“规划设计、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四位一体”的商业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一揽子服务。
  中国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经营业绩遍布国内以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涉及城市建设的全部领域与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具有综合设计能力、施工能力和土地开发能力,拥有从产品技术研发、勘察设计、地产开发、工程承包、设备制造、资产运营、物业管理等完整的建筑产品产业链条。国内绝大多数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众多技术含量高、结构形式复杂的建筑均由中国建筑承建。

  二、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主要包括如下:
  (一)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国建筑始终坚守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尊重、恪守、适应并利用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对市场规律的驾驭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建筑创造性地挖掘并不断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超值服务,不断赢得和创造顾客。始终贯彻绩效理念,通过清晰界定目标、科学设计流程、强化高效运营,以追求卓越绩效。公司始终追求有盈利支撑的规模增长,在高效运用和运营资源、大力倡导规模经济的同时,提高资产周转效率,获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收益,并通过稳定增长持续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二)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公司秉承国际化经营理念,全面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大力实施以“一个方位、六个目标、五个路径”为内涵的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动海外业务量质齐升。公司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致力于成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并高效运营的跨国公司。公司持续开创海外发展的新局面,打造结构合理的海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坚守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公司坚持推行本土化运营,积极对接所在国发展需求,深度参与所在国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三)相关多元和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
  始终生产或提供能够持续创造客户、服务客户、满意客户的产品或服务,是中国建筑长足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方面,中国建筑基于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多元化道路。
  公司在继续保持勘察设计、房屋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在基础设施投资建造业务等领域进行横向拓展。
  中国建筑致力于投资、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的拓展方式,在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努力构建起独一无二的市场地位,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四)高品质、低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为社会大众提供高品质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始终是中国建筑的追求方向。高品质源于公司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组织方式优势;低成本源于公司的一体化运作模式、集约效应和速度经济。身处完全竞争的行业领域,作为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中国建筑始终将“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公司生产经营与事业发展的基本导向,着力实施“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端项目”的市场策略,持续开展“差异化”市场经营与竞争。公司内部不同子企业之间通过贯彻“差异化”策略,分别聚焦不同的细分市场,或专注于相应专业(专业化),或专注于相应区域(区域化),形成各自的“拳头产品、特色服务”,减少内部无序竞争,强化对外整体竞争优势。
  (五)授权和集中有度的管控模式
  尊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在由多法人载体形成的集团公司基础上,探索和形成富有竞争力的集团管控模式。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以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集中资源冲击目标细分市场,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在目标市场上的快速突破。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并适配相应的管控模式。
  (六)结果导向和责任承担的管理体系
  公司各项管理行为始终致力于公司使命、愿景和目标的实现。公司坚持以促使工作更加富有效率、员工更加富有成就感、企业更加富有未来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通过各职能领域管理行为的有机融合,形成富有生命力、科学合理、简洁高效的系统,避免出现自行其是、互相推诿现象,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公司坚信管理者是因其承担的责任而定义的。为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
  (七)“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公司秉承“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战略,拥有一大批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坚信团队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懂技术、会管理、擅营销的人才团队。公司始终遵循“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关注个体”的基本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的全员覆盖,建立与个人价值创造和能力相结合、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保障人才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八)“产融结合”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公司聚焦建筑地产行业特点,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需求,坚持合规经营、规范运作,把金融资源集聚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链稳固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为公司主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依托中建财务公司和中建资本等内部专业金融平台,通过开展境内外资金集中、贷款集中、结构化融资、应收账款保理、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保险集中等业务,为公司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既满足实际需要、又有效补充社会金融短板的金融服务,在协同公司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稳链固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加强日常管理,严控金融风险,坚决杜绝“脱实向虚”和“空转套利”。
  (九)科技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公司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涵盖建筑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的技术体系,掌握全球领先的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单体建筑平移、大型屋盖滑移、复杂钢结构生产与施工等建造技术,致力打造建筑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承担了“模块集成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8家院士工作站,75个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202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4名。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82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33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00项,有效专利68,519项(其中发明专利6,177项),专利数量、成果水平居行业领先地位。
  (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企业文化
  中国建筑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企业,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履行使命、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将“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中国建筑精神,融入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软实力。
  资源可以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公司坚守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过磨砺、凝练和沉淀所形成的中建信条,结合时代潮流,与各级子企业的文化不断融合,确保公司事业常青的内生动力源源不断。
  三、报告期内公司所在行业情况说明:
  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同比增长7.1%,占GDP的6.8%;房地产业增加值73,723亿元,同比下降1.3%,占GDP的5.9%。
  建筑业、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两个支柱产业增加值合计占比约13%,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房建市场蕴含较大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二是城镇化率持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22年提高0.94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升,对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方面形成巨大的投资建设增量需求。三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为存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房建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有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
  (二)“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增速保持平稳。
  一是政府发挥投资撬动作用,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9%、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二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政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在落实区域重大战略方面推出一批新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三是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出台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四是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2023年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据财政部《2023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各地共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3.7万亿元,累计支持项目超过3.5万个,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同时,提前下达部分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三)适应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新形势,探索房地产新的发展模式。
  一是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因城施策,防范化解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降幅比上年收窄0.4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降幅比上年分别收窄15.8和20.2个百分点。二是调控政策迎来新变化。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后多个部门明确房地产政策优化方向,各地宽松政策密集出台。三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四)以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为牵引,勘察设计行业加快转型。
  一是“双碳”目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积极因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注入强大推动力,城市规划、机场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迎来新的市场机遇。二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技术快速推进,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进一步赋能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2023年,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迹象,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依然显著。在此背景下,国际工程行业正经历着加速变革与整合。
  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巩固扩大、互联互通稳步推进,一大批重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中国建造”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中国建造”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桥梁、电站、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遍布世界各地。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338.8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建造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对国际投资建设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四、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公司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致力“一创五强”战略目标,深入实施“一六六”战略路径,担当作为、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全面落实年度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企业经营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经营特点:一是价值创造能力稳步增强。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指标继续实现较快增长,利润指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报告期内,新签合同额4.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营业收入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2.6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31元,同比增长6.5%;归属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9.98元,较上年度末增长11.8%;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报告期末资产负债率74.8%,杠杆率保持稳定。公司位居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13位,稳居全球最大投资建设集团地位。公司持续入选中证50、上证50、富时中国A50、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等重要指数,保持行业全球最高信用评级。
  二是服务国家大局坚决有力。报告期内,公司牢记“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全产业链布局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积极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在上述区域新签合同额占比达86.2%、完成投资额占比为92.3%。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深入实施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所在地区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力军。主动研究布局城市更新、城市运营新市场,深入参与“三大工程”建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承建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特别是在广州接续投资三个代表性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超过650亿元,持续塑强公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是企业改革管理持续深化。报告期内,公司全面部署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制定十个方面85项重点改革任务和278项具体改革举措。持续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各治理主体决策清单和运行规则不断完善,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子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海外机构治理架构得到优化。开展“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构建ESG治理机制,将ESG融入“一六六”战略路径,推动ESG与经营管理相融合。加快司库体系建设,完成全部系统功能上线,资金可视可控、集约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专项行动向深层次拓展,管控范围更加深入、管控目标更加多元,进一步压降运营成本、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获批共建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与污染修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注重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引领作用,新增2家院士工作站,攻坚基础设施、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自主研发“北斗/GNSS高精度施工测量关键技术”,成功解决长距离线性基础设施测量和建筑领域高精度测量“卡脖子”问题;AECMate BIM软件构建了覆盖基础图形平台、协同平台与专业应用软件的完整技术产品体系,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运用室内增压技术和装配式模块化建造技术,打造“极地科考增压建筑”和装配式停机坪,助力南极科考。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扩大智慧建造装备、智能制造数字产线、建筑工业机器人等应用范围。
  五是践行社会责任担当作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参与京津冀、东北等地区的抗洪抢险救援,甘肃、青海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和福建省长汀县等地区,创新打造集产业、就业、教育、消费和党建帮扶为一体的精准帮扶“中建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投资与建设,精心打造高品质建筑产品,持续拓展幸福空间。与产业链上下游60万家企业共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共享可持续发展机会。
  2024年,公司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持续做好“抓整改、保增长、促创新、深改革、固基础、防风险、强党建”七大任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努力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继续朝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方向砥砺前行。

  五、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房建增量和存量市场蕴含发展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县域经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使县城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动高端制造项目加快投资建设。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和城市更新的稳步推进,房建市场依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向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方向转型发展。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区将加快推进“三大工程”、高科技工业厂房、教育设施、文化场馆、体育健康、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建设,将给建筑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协同发力。2023年12月,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对于2024年投资工作,将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补短板,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202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未来,伴随着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将带动传统基建和新基建加快投资建设,预计公路、铁路市场总量继续维持高位,能源工程、水利、生态环保有望成为增长较快的领域。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等对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
  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稳妥处置房企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未来,房地产市场预计趋于平稳发展,行业将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市场供求关系和调控政策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城市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勘察设计行业加速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等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文化场馆、体育设施、教育设施、机场、古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勘察设计的细分领域有望较快增长,对勘察设计企业原创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快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升级。
  境外业务机遇和挑战并存。2023年,我国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中亚峰会,推动金砖国家扩员,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工程领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逐步落地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经过各国共同努力,以医疗设施、保障房、文化场馆、体育设施等为代表“小而美”惠民生工程、区域标志性工程将持续推进,以高速公路、高铁、机场、桥梁、港口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加快形成。同时,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地缘政治的因素,仍将对国际工程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建造品质优、资源整合能力强、技术领先的国际化投资建设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以“一创五强”战略目标为指引,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动公司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和大安全发展转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投资建设集团。
  1.房屋建筑工程业务。持续巩固公司在房屋建筑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按照稳速增效的原则,重点拓
  展公投领域项目和优质地产商的住宅、商业办公等项目,持续提升在超高层、大跨度等高端房建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达到行业标杆水准,并形成一批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质量。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业务将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系统内部协同机制,成为行业内规模、技术和品质领先,高端客户首选的企业。
  2.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持续把基建业务作为转型升级的重心,发展成为稳住基本盘的支柱力
  量。提升市场前端、建设履约、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巩固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快提升公路、铁路、水利建设领域综合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成为新能源、智慧交通、通用航空等新兴基建市场杰出代表者。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业务是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期间公司将高度重视投资管理和项目的安全稳健运营,努力提升运营管控、专业实施、风险化解“三项关键能力”。
  3.房地产投资与开发业务。地产业务致力于成为卓越的国际化不动产开发运营集团,将继续以“转型
  升级”为基调,加快形成以住宅产品开发为主、优质商业开发运营为辅、康养等新兴业务为补充的格局。新型城镇化业务将积极践行国家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统筹做好区域布局,集中资源充分发挥公司“四位一体”的优势,聚焦片区开发、大体量城市更新、站城融合、城市运营等领域,统筹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努力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服务运营商。
  4.勘察设计业务。勘察设计业务致力于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培养高端人才、强化科技创新以及为公
  司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勘察设计业务延伸,打造品牌核心能力,围绕重点专业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产品方案原创能力;打造勘察设计人才高地,做好高端人才储备;加强业务协同联动力度,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借助“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积极与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合作,拓展海外勘察设计业务。
  5.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公司主责主业发展优势,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敏锐捕捉衍生业态新机遇,
  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加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公司优势,不断探索新业态、培育新动能,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新产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战新产业增长极。
  6.国际化业务。持续践行海外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一带一路”带来的商机,着力实现海外经营量
  质齐升。打造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巩固优势市场,深耕重点市场,深挖潜力市场,审慎拓展新市场,打造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同时,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提升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实力。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关注需求侧改革带来的新商机,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动适应新形势、奋勇迎接新挑战、全力抢抓新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放大自身优势,补齐各项短板,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综合企业集团”的愿景不断迈进。
  (三)经营计划
  公司2024年计划实现新签合同额超过4.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过2.38万亿元。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一创五强”战略目标,落实落细“七大任务”,围绕“一利五率”核心指标,推动“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突出价值导向,更加注重提升“五大价值”,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环保、质量风险
  近年来,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基本平稳,生态环保违法违规问题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管控水平稳步提升,但由于承建项目点多、面广,安全、环保、质量方面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公司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全面排查整治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隐患,高质量建设“平安中建”;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重大风险排查整治,着力防范重大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开展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和质量风险专项治理,推进质量标准化和优质工程评价。公司切实把安全、环保、质量管理摆在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安全、环保、质量风险防范常抓不懈,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与安全。
  2.客户信用风险
  受经济下行、行业调控、地方政府债务等影响,公司部分项目存量债权仍然较大,部分客户偿付能力和意愿不足,债权风险化解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将探索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加强营销质量源头把控,完善高风险客户预警机制,持续强化投资项目回款风险识别化解能力;通过加强商票及应收款项清收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增幅低于收入增幅;及时采取风控维权措施,推进债权风险化解;抓好重大风险事件化解工作,持续攻坚重点地产企业债权回收。
  3.宏观经济风险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大循环存在堵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化解仍需要过程。公司将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紧跟国家、地方投资建设热点,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十四五”战略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时调整业务发展策略,有效控制宏观经济波动对公司业绩影响,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4.现金流风险
  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现金流周期性波动加剧,经营性现金流管控难度持续加大。一方面,工程项目业主债务规模较大,资金链普遍紧张,资金压力持续向施工单位传递;另一方面,企业账款清欠、农民工工资等下游刚性支付压力加大。公司将牢固树立“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的业绩观,持续开展“现金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从强化现金流预算管理和监测预警,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回款治理和专项资产清理,推进应收应付一起管,加大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5.经营效益风险
  房地产市场下行态势严峻,建筑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方面,在建项目业主成本管控更为严苛,施工项目利润空间收窄;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务利润出现下滑,滞销存货去化难度较大,投资项目存在回款逾期压力。公司将加强效益风险源头管理,推进潜亏项目治理,系统提升项目价值创造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开展常态化风险预警提示工作,强化运维绩效考核,保障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
  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主要为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计划将重点针对金融市场的不可预见性,力求减少对财务业绩的潜在不利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