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主要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主要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及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理、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提供产业地产为主的园区及物业管理服务等。
(一)电力行业的市场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特征如下:
1、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3亿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为89%。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其中,煤电11.7亿千瓦,同比增长2.5%,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8.1%,同比降低4.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7.1亿千瓦,同比增长24.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5.7%,同比增加4.5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分类型看,水电4.3亿千瓦;核电5808万千瓦;并网风电4.7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7.1亿千瓦。2024年6月末,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正逐步成为绿色新型电力供应的主力军。
新型电力系统具备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展储能、交直流组网与多场景融合应用,能够提升智能灵活性;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够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与主动支撑性能;发展灵活性火电机组、气电、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融合应用,能够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智能灵活、友好并网和高效环保。
二是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交直流远距离输电、区域电网互联、主网与微电网互动的形态。在配电网改造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电力终端用能的多元化。未来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电力服务的形态将发生变化,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分布式交易将成为多元化用户的选择,将产生绿色电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
2、立足资源禀赋,煤电实现低碳转型
基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电是电源供应和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支撑“双碳”战略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煤电机组通过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现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已成为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行业的市场情况
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是工业发展主要趋势。
一是工业数智化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促使工业设备之间、设备和用户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流,这些技术正不断渗透、融合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制造绿色化趋势,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重点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化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上海电气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布局新赛道,不断壮大新动能,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在能源领域,我们立足传统清洁能源装备,大力发展“风光储氢网”等新兴能源装备,构建“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我们依托自身多元产业优势,助力产业园区实现全栈式低碳化,打造“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能源和工业协同降碳。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以来,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延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报告期内,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挑战,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498.6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0%;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9.2%,较上年同期增加1.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6.02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0%;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39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836.6亿元。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484.5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43.3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219.9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53.9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60.1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225.8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26.3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引领,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力
我们以“坚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基本原则,从国家战略需求、上海市重大布局着眼,围绕集团战略目标,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布局,构建“2+X”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报告期内,我们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还将继续与国内具有专业特长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延伸创新链,打造创新生态圈,积极践行内涵式发展理念。我们发布了上海电气科技创新若干意见(2024版),旨在进一步加快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报告期内,由公司下属赢合科技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们与清华大学联合申报的《600MW高温气冷堆主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特等奖。
我们以硬核科技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格局,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我们作为核心供应商之一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实现等离子体放电,顺利完成工程可行性验证,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磁约束聚变领域取得先发优势,我们承担了该装置主机系统的三大核心部件外真空杜瓦、真空室以及内外冷屏的制造工作,为装置的成功运行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已实现华龙系列轴封型核主泵的100%国产化,实现了F级G50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的批产加工,初步实现了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精密加工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由我们参与联合自主研发的660MW超超临界机组首根国产FB2中压转子锻件产成,标志着我们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发布了全球最大海上浮式平台用发电机,充分考虑了海上浮式发电平台的特殊运行环境,填补了国内浮式电站领域大容量发电机应用的空白。上海三菱电梯借助数字化仿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评价与测试技术三大支撑技术,围绕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的突破展开攻关,发布了12.5米/秒超高速电梯,创造了中国制造电梯运行速度的新纪录,全面覆盖当前超高层建筑对电梯的需求。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我们积极推进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快新赛道产业链能力布局。在储能技术领域,我们已在锂电池储能、钒液流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熔盐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领域形成系列化产品开发制造能力。在氢能技术领域,我们全面切入“制、储、加、用”全产业链主要装备,推进电解槽及制氢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报告期内,我们发布了新一代Z系列碱性电解槽产品,单体制氢规模覆盖50-3000Nm3/h,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产品。在风电技术领域,我们坚持前瞻性布局,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报告期内,我们发布了全球最大的16MW低频海上风电机组,打造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风电试验平台。在光伏技术领域,我们推出了具备多功能智能控制的“思考”系列智慧组件和针对积水、积雪、积灰等问题的“无界”系列组件,有效提升了组件的发电量。
在科技人才引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以引进、培养和锻造能够支撑上海电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结合“科技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聚焦经营管理者、卓越工程师、工匠三支人才队伍,培养优秀人才,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报告期内,公司下属上海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在首届“国家工程师奖”上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我们通过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装备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报告期内,我们成立了智能制造工匠学院,围绕集团发展方向,积极培养紧缺型、复合型工匠人才。我们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培养成体系、懂专业、知领域、能应用的科技人才队伍。我们进一步优化集团科技专家选聘机制,夯实青年科技人才储备,打造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创造开放和谐的创新环境,优化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做好人才配套支持,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造潜能。
2、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
我们深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极把握国家能源政策机遇,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锻造上海电气核心竞争优势。
在核电领域,上海电气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有最完整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链的企业,拥有全套核电技术路线、核岛关键主设备制造能力,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领先地位。报告期内,我们共承接核岛主设备14台,顺利出产核岛主设备12台、常规岛设备1台套。我们供应包括汽轮机、发电机、辅机等全套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设备以及堆内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核岛主设备的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圆满完成168小时试运行试验,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件,标志着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全面建成。由上海电气供货的漳州核电1号汽轮发电机组非核蒸汽冲转试验一次成功,该机组为中核自主三代核电融合后的“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首台机组,也是上海电气首台额定功率达1200MW等级的核电汽轮机发电机组。
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我们凭借在火电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发力煤电“三改联动”市场,保持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实现机组节煤降碳、深度调峰、热电解耦及高效供热,持续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挥重要作用。报告期内,我们相继中标湖北能源江陵二期扩建2×660MW工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项目,甘肃腾格里沙漠河西新能源基地配套金昌2×1000MW调峰煤电项目,荣盛金塘2×660MW项目等多个订单,充分体现了我们超超临界机组产品的性能优势和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优势。报告期内,我们与深能集团签订了潮州深能甘露热电项目和潮州深能凤泉热电项目的燃机长协服务合同,与丹阳华海签订了丹阳气电项目的燃机长协服务合同,上述项目均采用上海电气1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设备,拓展了小F燃机长协机群规模,推动小F燃机长协服务自主化发展。
在电梯设备领域,公司下属上海三菱电梯坚持“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发展路径,推进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质量管理。报告期内,上海三菱电梯中标上海21号线一期(含东延伸段)、23号线一期、12号线西延伸工程项目的电梯设备,为完善上海公共交通网络、提升沿线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与新活力。上海三菱电梯持续推进服务产业化发展,报告期内安装、改造及维保等服务业务收入占电梯业务的收入比重超过40%。
我们的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等工业基础件业务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的愿景,在产品高端化、国产化、产业门类整合拓展和推进产业链分布集群发展上持续发力,已形成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我们的叶片业务已实现从传统煤电汽轮机领域向航空、航天、燃气轮机领域的跨越,从单一的能源叶片业务向各类航空叶片、关键核心部件、热端部件等高端产品的升级,成长为“两机”领域关键核心部件制造的龙头企业。我们的轴承业务在航天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医疗器械、工业装备和汽车轴承等领域不断拓展市场。
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部分,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本土化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宝尔捷获得国际飞机制造商在国内的飞机总装线合同,将通过宝尔捷上海公司实现该“交钥匙”项目的本土化交付,持续引领航空航天业务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下属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实施的改造线项目——南京地铁机场线正式开启载客运营,该项目是全国首个ATO+技术改造应用项目,在保留既有的驾驶模式基础上,增加ATO+驾驶模式,可实现与全自动运行基本相同的运营场景,助力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化升级。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了长春轨道交通9号线(空港线)一期和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的信号系统集成项目,助力合肥4号线南延伸线开通载客运营,为城市快捷发展和群众便捷出行贡献力量。
我们积极打造能源和高端装备数智转型的“上海电气方案”,通过加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沿技术应用,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数字产业生态系统各主体实现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拓展数智融合应用新场景,打造行业标杆项目,形成行业影响力。依托“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场景优势,探索智慧供应链应用价值空间。紧跟国家“双碳”目标,打造“星联双化能碳管家”,形成多层级的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由我们参与承建的工信部国家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项目验收,标志着我们在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设领域取得落地示范应用。
3、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电气在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深入布局,作为“双碳”目标的“排头兵”和新能源装备的“引领者”,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优势,积极打造“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系列解决方案,构建“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和“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报告期内,我们参建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纪录,该项目是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并入选国家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由我们提供膨胀透平、空冷发电机及冷熔盐储罐、热熔盐储罐成套设备的江苏国信苏盐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成后电站储能时长可达8小时,发电时长4.5小时,是目前总装机容量规模最大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报告期内,凭借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深厚的技术沉淀,我们中标了江苏灌云储能项目的10MW/20MWh全钒液流储能系统。
在氢能领域,我们依托在高端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具备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核心装备供货能力,为用户提供“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绿色化工/制储加一体站/氢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由公司投资建设的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将是国内首批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项目之一,也是“氢动吉林”工程重点示范工程之一,采用8000N立方米/h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和200N立方米/h PEM电解水制氢系统的组合方案,利用风电和电解槽进行柔性制氢,与生物质气化耦合制取满足欧盟ISCC标准的绿色甲醇。报告期内,我们在碱性和PEM电解水市场持续发力,斩获电力、交通、化工等多领域氢能订单,并签约法国温贝格5兆瓦光伏制氢站项目,实现海外市场突破。
在风电领域,公司下属电气风电持续保持在海上风电市场的领先优势。基于“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淀多年的风电领先经验,我们为客户提供配套的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开拓“风电+”的全新应用场景。报告期内,电气风电积极推动市场开拓,中标海上、陆上项目累计超300万千瓦。电气风电在东台基地完成全球最大容量的构网型10MW级风机下线,该风机针对沙戈荒中高风速项目环境与大容量机型需求定制化开发,同时为沙戈荒环境进行了整机特殊设计,以高质价比助力大基地建设。电气风电定制的亚洲首制海上风电SOV运维母船“至臻100”在国家电投如东风场区域顺利完成国内首次风场实效试航,将助力电气风电为客户提供专业、先进的SOV运维母船交通方案,进一步服务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
在光伏领域,上海电气承建的英国一揽子光伏项目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们的首个海外高端市场“投融资-建设-并网发电-运营”模式新能源项目建设完成,为我们进一步在海外高端市场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报告期内,我们承接的上海曹路公交停车场300.3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上海市“光伏+”交通领域重点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运行方式,预计每年可为曹路公交提供绿色电力约31.5万千瓦时,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展望2024年下半年,我们将牢牢把握“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融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紧密结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坚定追求卓越,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中勇立潮头,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闯新路,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勇当先锋,以科技赋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将上海电气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装备企业。
三、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
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等环境变化,均会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同时,能源行业处于新旧体系临界点下的新形势,新能源领域群雄逐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此,公司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绿色化、低碳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持续关注、定期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持续推动管理改进,创新业务模式,提高公司管理效益,沉着应对市场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各种挑战。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大宗物料价格波动将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采购成本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公司承接的部分订单周期较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将对公司利润水平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公司将加强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关注集团下属每个业务板块的运行质量、业务结构、盈利水平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控本和采购定价能力,积极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3、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的电站设备、电站工程、输配电工程等业务均涉及出口业务且合同金额较大,此类合同通常以美元计价;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合同也多以美元等主要外币计价。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的出口业务可能存在汇率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损益波动和资金回流风险。
对此,公司将加大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控制海外项目成本,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4、海外业务风险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公司的部分海外工程项目面临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方面的压力,海外通胀、外汇汇率波动也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海外业务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强,公司海外业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上升。
对此,公司将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市场的政策与环境,加强管理和风险管控,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并为相关业务或员工投保相应的险种,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利益;同时,逐步实施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寻求与当地客户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公司在海外发展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电气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主要拥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流程贯通工艺技术支撑下的极限制造能力。我们在冶炼、铸锻、热处理、精加工、检测等工艺流程积累了独到的工艺技术,使得我们可以进行550吨重的产品加工和毫米级轴承的加工;可以进行零上200度的产品加工,也可以进行零下200度的制造,在极限制造领域独树一帜,难以模仿和复制。
二是集成创新技术支撑下的首台套装备实现能力。我们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和二次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例如二次再热火电技术,在引进西门子超临界技术后进行二次创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世界煤耗最低、技术最先进的火电机组。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中国第一套核电机组等都是集成创新的代表。
三是工业与能源协同技术支撑下的综合方案解决能力。我们长期深耕工业和能源两大领域,在工业与能源方面实现工业产线与能源优化设计协同、零碳园区与核心装备设计协同、能效提升与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协同,可以形成覆盖工业、能源设计、装备集成、施工建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板块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如下:
能源装备
上海电气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能源装备产业优势,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新格局为发展方向。
围绕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在核电设备领域,我们始终秉持“共铸核心力、同护核安全”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受行业尊敬的具备核岛集成供货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和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们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从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核主泵、核二三级泵、核二三级容器、燃料输送设备等)到常规岛设备(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辅机等)以及大型铸锻件、核级风机、配套电机、备品备件等完整的核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技术路线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以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全面覆盖国内现有核电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行业第一。
在燃煤发电设备领域,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服务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煤电低碳转型。我们已形成10MW-1350MW等级齐全的产品体系,其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响应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全面切入煤电低碳化转型的“三改联动”市场,打造多个煤电改造行业标杆项目,保持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激活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新活力。同时,我们发挥综合性能源装备产业优势,瞄准“火电+调频”市场,增强电网灵活性调节能力。
在燃机领域,我们拥有丰富的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设计能力、技术积淀和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国产化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重型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低排放燃烧器,已在张家港、奉贤、四会、长兴等电厂得到了商业化验证,电厂氮氧化物排放降低至<30mg/Nm3。我们实施的燃机掺氢燃烧改造项目,成功实现大F重型燃机掺氢技术自主升级及示范验证,标志着上海电气在国内重型燃机掺氢燃烧领域实现从“0到1”的重大技术突破。我们的燃机长协服务业务具备全面服务本地化的能力,已经承接国内51台各型燃机长协服务订单,领跑国内燃机长协服务市场。
围绕新能源领域,我们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积极拓展“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业务,致力于打造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并积极成为新能源装备的引领者: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开发新型储能技术,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储能领域,我们依托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和产品,提供储能微网、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5G备用电源、光伏共享储能、储能+充电等解决方案,实现了源网荷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我们具备系列电堆、电解液及系统模块化设计制造及工程交付能力,能够满足客户“私人订制”化的需求,已在欧洲市场上实现首次批量化储能产品出口;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我们已掌握从10MW至660MW等级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化装备方案,能够全面满足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空气储能项目。
在氢能领域,上海电气聚焦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关键核心装备,以电解水制氢为产业突破点,积极布局储氢、氢气压缩、氢燃机/锅炉、绿色氢化工、氢能装备材料检测等核心技术及产品装备,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关键装备供应的核心竞争力。在制氢环节,我们自主研发的QQSD-Z系列新型碱性电解槽的单体制氢规模覆盖50-3000Nm3/h,另一款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单体制氢规模覆盖10-400Nm3/h,两款产品可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其中,Z系列新一代碱性电解槽电流密度破万,直流电耗低至3.77度/标准立方米,能效提升水平领跑行业。此外,我们建有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以及全功率碱性及PEM电解槽测试验证平台,为提供安全可靠、质量优异的电解槽产品保驾护航。我们持续推进碳捕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碳捕集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融合发展,为实现能源与工业“安全、深度降碳”探索经济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风电领域,我们基于不断积累的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案例库,对“Poseidon”海神平台进行优化迭代,并推出了海神平台第三代产品,包括针对国内低风速市场的EW14.0-270和高风速市场的EW18.0-260机型。我们基于双馈路线与半直驱路线的成本变化趋势对比,陆上产品全面切换成双馈技术路线并全速推进,采取双馈路线的卓越平台部分产品在报告期内开始批量交付,针对沙戈荒市场开发的产品亦完成样机下线。此外,在风电向深远海发展、与多种能源及多种产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参建的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已正式投产发电,积极践行“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围绕先进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等核心制造环节,我们成立了上海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并与理想万里晖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攻关推出600MW异质结光伏整线装备。我们积极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建立开放合作联盟,结合我们已有的泛半导体智能制造基础优势以及“光伏+”集成解决方案综合市场优势,推动构建在光伏装备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智能电网领域,我们正在加快产业“数智化、低碳化”转型,通过打造“数智输配电生态圈”,支撑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多年,先后研制并量产多款电力电子产品,包括风电变流器、有源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电压暂降补偿装置(AVC)及储能变流器(PCS)等。通过簇均衡优化、高功率模块化、柔性并离网切换、空液冷散热、构网等核心技术开发及应用,形成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我们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LongSan(龙山)离网型微电网项目由光伏和储能作为系统主电源,实现不间断供电,柴油发动机作为后备电源,可无缝切换实现供电不停顿,该项目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EMS能源管理系统对光伏、储能、柴油发动机三大系统进行综合协调控制,有效保障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工业装备
在电梯设备领域,公司下属上海三菱电梯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基于智能、安全、高效理念的菱云PRO、Smart K-II等新产品和LNK智慧电梯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自主研发产品创新迭代,累计专利授权1000多件。上海三菱电梯在“技术引领、质量为先、以用户为中心、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创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推出了以LNK智慧电梯和十年质保3.0为标志的高质量产品和高质量服务。上海三菱电梯积极探索生产技术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路径,在多个应用场景建设了基于工业机器人+AGV+5G技术的先进制造装备和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线,通过视觉识别、先进传感、自动化调试等智能制造技术,形成全闭环的质控体系,为保障产品的高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上海三菱电梯已建立九大营销区域和95家分公司,成立770家销售代理网点、600余个维保站点,营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旧梯改造、旧楼加装、家用电梯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在工业基础件领域,我们持续深耕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业务,致力于提供行业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我们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建设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重点布局发展“两机”叶片、高端轴承、新能源车用紧固件、航空级紧固件、高端刀具等业务,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紧固件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获得多个项目订单,制氢设备螺栓批量生产,完成国产锌粉制备热扩散渗锌涂层项目研究。轴承领域,完成燃气轮机滑动轴承研制与试验项目,积极推进工业轴承国产替代进程,全面进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高端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叶片领域,成功应用新的有色金属叶片小余量锻造技术,推动航空零部件材料迭代升级及工艺优化,实现首个出口钛合金汽轮机末级大叶片批产。工具领域,自主开发的钛合金专用整体硬质合金强力钻、钛合金专用螺旋槽丝锥在航天领域成功应用。
在自动化装备领域,我们提供自动化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我们拥有大型精密磨床及中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和制造能力,可提供涵盖高精度数控磨床、智能机床、柔性加工单元、智能制造单元等200多个品种、6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面向航空行业,我们提供自动化装配流水线以及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用于金属或碳纤维飞机机身及部件的铆接与装配;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其中重型自动化钻铆设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集成服务
在能源工程服务领域,我们从过去单一以火电市场为主,向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领域扩展。我们从区域市场转向全球市场,加强海外网点建设,加快推进适应海外市场需要的技术布局,加快海外服务市场开拓。我们立足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供应链协同、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我们依托优势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开展了多层次、多场景的智能制造实践。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稳步推进“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共性底座能力,着力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业务构架,全面覆盖“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氢”等多能互补型能源装备。“星云智汇”目前已接入风机、电梯、光伏、储能、机床等48万余台主设备,并基于平台打造了新能源风光集控、综合能源服务、低碳园区、数字化工厂、数字化碳管理等4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我们加速数字技术在工业及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设备效能的提升、产品的运维服务以及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们搭建了支撑集团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强化产融协同和融融协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内外部金融资源,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集团产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解决方案,进一步助推集团产业转型升级,支撑集团高质量发展。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期内,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集团上下保持战略定力,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有序。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1,147.97亿元,同比下降2.4%;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8.8%,同比增加2.6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2.85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35.66亿元;2023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18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0.228元。报告期内,公司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内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回升向好。报告期内,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集团上下保持战略定力,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公司的总体经营情况平稳有序。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1,147.97亿元,同比下降2.4%;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8.8%,同比增加2.6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人民币2.85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35.66亿元;2023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18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0.228元。报告期内,公司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为:1、报告期内,公司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主责主业,部分业务板块毛利额及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显著上升;2、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大催收回收力度,信用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3、报告期内,公司所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波动产生的损失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1,372.1亿元。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752.2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89.7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303.2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120.7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69.4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423.4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96.6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为人民币2,657.6亿元。公司在手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1,531.3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306.4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661.5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72.7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226.2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152.6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973.7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锻造核心竞争优势
我们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极把握国家能源政策机遇,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打造上海电气核心竞争优势。
在核电领域,我们的核电业务继续保持综合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中核集团高温气冷堆6台蒸发器、4台压力容器、6台金属堆芯支撑三项主设备,首次实现在高温堆蒸发器订单的突破,具备为高温气冷堆提供全套机械类核岛主设备的供货能力;中标海阳一体化供热堆全套核岛主设备,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一体化供热堆成套供货业绩的设备制造商。报告期内,我们参建的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也是全球首座第四代商用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核聚变领域,我们中标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设计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TF线圈盒首批采购项目和新奥集团“玄龙50”项目关键主设备项目,具备为磁约束核聚变主机系统提供全套核心设备的供货能力。我们中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重载超重力离心机主机系统和高速超重力离心机转动系统两个项目,填补我国超大容量超重力装置的空白。
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围绕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主题,我们凭借在火电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发力煤电“三改联动”市场,不断刷新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激活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新活力。报告期内,得益于超超临界主机设备优异的性能和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表现,我们接连中标了国内多个高效清洁能源项目订单。我们承接了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将采用自主研发的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节能及环保效果最佳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我们完成国能粤电台山电厂2号机组高温亚临界提温提效升级改造,实现降耗近8.3%,形成升级改造工程应用示范效应。报告期内,我们与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工程长协服务合同,实现了我们在低热值燃机长协服务领域的突破。我们的首台H级燃气轮机联合循环设备在上海电力闵行发电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示范项目上顺利通过了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在电梯设备领域,上海三菱电梯坚持“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发展路径,推进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质量管理,推进具有成本竞争力的质量差异化战略。报告期内,首台10米/秒“菱云”系列LEHY-H超高速电梯完成交付,其曳引机、控制柜及主要安全部件均实现自主制造。报告期内,上海三菱电梯的安装、改造及维保等服务收入占电梯业务的收入比重达到40%,其中改造和维保业务呈加速增长趋势。
我们的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等工业基础件业务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的愿景,在产品高端化、国产化、产业门类整合拓展和推进产业链分布集群发展上持续发力,已形成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报告期内,公司下属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荣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由此,我们在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工业基础件业务领域的国内企业实现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大满贯。
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宝尔捷公司中标首条国产宽体客机生产线项目,将为客户提供中机身壁板组件装配生产线,助力中国大飞机产业发展;携手合作伙伴签订国产自研宽体客机壁板装配线项目的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国际先进生产线的典范项目。
在智慧交通领域,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面向下一代的自主列车控制信号系统TSTCBTC3.0,该系统通过运用自主障碍物检测、5G等最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列车控制效率,提升列车智能自主水平。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了青岛胶州中运量L1线工程项目,实现iDRT数字轨道交通系统沪外市场的突破,并中标了南昌、上海等多地城市轨交信号项目。
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以数据驱动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赋能装备制造业发展。报告期内,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的汽轮机核心装备智能工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的大型汽轮发电机智能工厂、上海三菱电梯的电梯智能工厂、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的核电泵阀智能工厂等制造工厂成功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市经信委第二批“工赋链主”培育企业名单。在城市数智化领域,我们中标上海市杨浦滨江智慧管理平台、上海市杨浦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感知设备建设等项目,持续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我们的“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工信部2023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51个国家级最高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
2、推进新能源产业布局,壮大新赛道新产业
报告期内,我们正式发布《上海电气集团“双碳”行动方案》,提出“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3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5年前全价值链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我们加快布局“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优势,积极构建“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和“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等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世界首台(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空气压缩机组配套电机项目,标志着我们已具备向先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组提供超大容量、超高效率、超高转速电动机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中标中国能建集团甘肃酒泉300MW压缩空气储能透平发电设备项目,该项目是全球首次采用人工硐室作为储气系统的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采用全球首创的低熔点熔融盐高温绝热压缩技术,开创了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绿色、零碳、高效、经济、应用场景灵活的新路线、新方案。报告期内,我们承接的日本工商业用户侧光储微网示范项目全钒液流储能设备通过客户验收并完成发运,对布局全球储能市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报告期内,公司下属上海电气(安徽)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A轮融资,凭借其在液流电池领域的技术沉淀和产业化进程,已研发出5kW/25kW/32kW系列电堆,成功交付50余项液流电池储能项目并出口到日本、澳洲、欧洲等海外市场。
在氢能领域,我们依托在高端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积极提供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公司下属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电解水制氢研发实验室,为关键材料研发、部件制备、产品制造提供了全方位基础支撑,目前碱性电解槽产能已达1GW以上,PEM电解槽产能已达200MW以上。报告期内,我们建成国内首个应用于工业园区的“绿氢制-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兼具国内规模最大的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多功能测试验证平台。
在风电领域,电气风电持续保持在海上风电市场的领先优势。基于“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淀多年的风电领先经验,我们为客户提供配套的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开拓“风电+”的全新应用场景。报告期内,我们积极推动市场开拓,实现海外订单重大突破,成功签订共计436.5MW海外风机销售合同。我们在海上风电运维领域引入亚洲首制海上风电SOV运维母船,投入使用后将大幅缓解目前中国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无法接续作业、往返次数多、效率低、恶劣海况适用性差等痛点,为深远海项目运维提供有力支撑。
在光伏领域,报告期内,我们在英国、日本等海外市场承接的多个光伏项目成功并网。我们积极推进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工厂建设,基本实现从工厂设计、组件和电池片产线建设、材料功能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全产业链能力布局。在光热领域,我们中标中广核新能源西藏阿里150MW雪域高原“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50MW太阳能热发电与供暖汽轮发电机组和中能建哈密“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150兆瓦光热电站汽轮机设备,助力推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2023年是上海电气的“科技创新年”,围绕集团“十四五”战略目标,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外部协同,引流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科技创新体系。
我们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研发任务,报告期内,我们获批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市国资委企业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专项、市经信委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市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等20余项,内容涵盖新能源、储能、工业母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在2023年5月公布的“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我们的《典型流程工业过程运行优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航天高性能关键件形性协同控制的加工技术与装备》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轨道交通全自动列控系统互联互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产业化》、《面向复杂功能曲面智能感知铣磨机器人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智能型电能质量治理装置及柔性并网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们以硬核科技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格局,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我们参研的“大型核电站CAP1400(国和一号)主管道研制及应用”技术成果通过中国核学会的鉴定,该主管道是目前世界压水堆核电中规格最大的不锈钢锻制主管道。报告期内,我们成功实现大F重型在运燃机掺氢技术自主升级及示范验证,为国内首次大F重型燃机实施的掺氢燃烧改造和科研攻关项目,同时我们也已在更高比例的掺氢燃烧技术上完成技术储备。
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战略,我们积极推进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快新赛道产业链能力布局。在储能技术领域,我们已在锂电池储能、钒液流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熔盐储能、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领域形成系列化产品开发制造能力。在氢能技术领域,我们全面切入“制、储、加、用”全产业链主要装备领域。报告期内,我们发布了2000Nm3/h碱水制氢设备、100Nm3/h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并已在加氢、化工等领域获得订单。在风电技术领域,电气风电不仅积累了中国最大海上风电样本库,还在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中实现了行业突破。电气风电推出海神平台全海域大容量系列产品之一的16+MW风机,该机组是当时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海上风电机组。报告期内,我们推出全新一代广泛适用的陆上双馈风电机组平台——卓越平台,适应国内低风速、超低风速市场及沙戈荒基地应用场景。在光伏技术领域,我们积极进入异质结光伏产业,通过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能布局和技术研发,致力于掌握N型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推动绿电零碳产业落地,依托能源和工业装备领域的综合实力,持续打造“光伏+”与新能源应用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我们开展的“应用于风光绿色能源电站的国内首台分布式50Mvar级GVPI空冷调相机项目”通过了上海市高端能源装备制造首台套突破项目验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报告期内,我们成立了多个技术领域的科技专家工作室,促进集团内部的“底层技术”协同,赋能集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中央研究院和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聚焦增减材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创新;我们与江森自控携手成立“碳&数”联合实验室,将共同打造融合“电-冷-热-气”多能源的绿色低碳、智慧融合综合解决方案和智能服务平台;我们与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探讨合作创新,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平台;我们参与编制团体标准《零碳产业园区实施路径规划与评估》,首次为国内产业园区提供可执行、可参照的完整标准体系。在科技人才引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以引进、培养和锻造能够支撑上海电气战略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我们持续加强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我们建立对于科技人才的引才、留才市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促进各类人才发展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我们与多所高校开展国家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2024年,我们将牢牢把握“聚焦国家战略,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基调,积极融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聚焦主责主业,对标领先,坚持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市场开拓能力提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集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将上海电气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装备企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电力行业的市场情况
1、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7亿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2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达到58.5%。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5.7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突破50%,达到53.9%。分类型看,水电4.2亿千瓦,同比增长1.8%;核电5691万千瓦,同比增长2.4%;并网风电4.4亿千瓦,同比增长20.7%;并网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同比增长55.2%。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同比增长3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0%,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正逐步成为绿色新型电力供应的主力军。
新型电力系统具备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展储能、交直流组网与多场景融合应用,能够提升智能灵活性;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够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与主动支撑性能;发展灵活性火电机组、气电、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融合应用,能够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智能灵活、友好并网和高效环保。
二是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交直流远距离输电、区域电网互联、主网与微电网互动的形态。在配电网改造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电力终端用能的多元化。未来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电力服务的形态将发生变化,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分布式交易将成为多元化用户的选择,将产生绿色电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
2、立足资源禀赋,煤电实现低碳转型
基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电是电源供应和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支撑“双碳”战略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煤电机组通过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现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已成为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行业的市场情况
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是工业发展主要趋势。
一是工业数智化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促使工业设备之间、设备和用户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流,这些技术正不断渗透、融合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制造绿色化趋势,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重点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化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上海电气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积极布局新赛道,不断壮大新动能,争做实现“双碳”目标的排头兵。在能源领域,我们立足传统清洁能源装备,大力发展“风光储氢网”等新兴能源装备,构建“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在工业领域,我们依托自身多元产业优势,助力产业园区实现全栈式低碳化,打造“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能源和工业协同降碳。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电气是大型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公司主导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主要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及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理、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提供产业地产为主的园区及物业管理服务等。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电气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主要拥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流程贯通工艺技术支撑下的极限制造能力。我们在冶炼、铸锻、热处理、精加工、检测等工艺流程积累了独到的工艺技术,使得我们可以进行550吨重的产品加工和毫米级轴承的加工;可以进行零上200度的产品加工,也可以进行零下200度的制造,在极限制造领域独树一帜,难以模仿和复制。二是集成创新技术支撑下的首台套装备实现能力。我们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和二次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例如二次再热火电技术,在引进西门子超临界技术后进行二次创新,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世界煤耗最低、技术最先进的火电机组。世界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国首台万吨水压机、中国第一套核电机组等都是集成创新的代表。
三是工业与能源协同技术支撑下的综合方案解决能力。我们长期深耕工业和能源两大领域,在工业与能源方面实现工业产线与能源优化设计协同、零碳园区与核心装备设计协同、能效提升与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协同,可以提供覆盖工业、能源设计、装备集成、施工建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板块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如下:
能源装备
上海电气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能源装备产业优势,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新格局为发展方向。
围绕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在核电设备领域,我们始终秉持“共铸核心力、同护核安全”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受行业尊敬的具备核岛集成供货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和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们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从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核主泵、核二三级泵、核二三级容器、燃料输送设备等)到常规岛设备(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辅机等)以及大型铸锻件、核级风机、配套电机、备品备件等完整的核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技术路线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以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全面覆盖国内现有核电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
在燃煤发电设备领域,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服务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煤电低碳转型。我们已形成10MW-1350MW等级齐全的产品体系,其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响应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全面切入煤电低碳化转型的“三改联动”市场,打造多个煤电改造行业标杆项目,通过不断刷新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激活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新活力。同时,我们发挥综合性能源装备产业优势,瞄准“火电+调频”市场,增强电网灵活性调节能力。
在燃机领域,我们拥有丰富的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设计能力、技术积淀和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国产化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重型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解决方案。
围绕新能源领域,我们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积极拓展“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业务,致力于打造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并积极成为新能源装备的引领者: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开发新型储能技术,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储能领域,我们依托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和产品,提供储能微网、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5G备用电源、光伏共享储能、储能+充电等解决方案,实现了源网荷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我们具备系列电堆、电解液及系统模块化设计制造及工程交付能力,能够满足客户“私人订制”的需求,已在欧洲市场上实现首次批量化储能产品出口;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我们拥有压缩空气储能系统10-350兆瓦等级的系统集成化装备方案,可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空气储能项目。
在氢能领域,我们聚焦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关键核心装备,以电解水制氢为产业突破点,积极布局储氢、氢气压缩、氢燃机/锅炉、绿色氢化工、氢能装备材料检测等核心技术及产品装备,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关键装备供应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建有国内一流的研发中心以及全功率碱性电解槽测试验证平台,为提供安全可靠、质量优异的电解槽产品保驾护航。我们持续推进碳捕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碳捕集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融合发展,为实现能源与工业“安全、深度降碳”探索经济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风电领域,我们基于不断积累的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案例库,迭代升级推出了海神平台全新16+MW全海域大容量风机。我们基于双馈路线与半直驱路线的成本变化趋势对比,陆上产品全面切换成双馈技术路线并全速推进,采取双馈路线的卓越平台在年内实现从开发立项到样机下线的开发过程。此外,在风电向深远海发展、与多种能源及多种产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参建的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已完成安装,为进入深远海风电市场奠定基础。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我们成立了上海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入先进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等核心制造环节。同时,我们积极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建立开放合作联盟,结合我们已有的泛半导体智能制造基础优势以及“光伏+”集成解决方案综合市场优势,推动构建在光伏装备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智能电网领域,我们正在加快产业“数智化、低碳化”转型,通过打造“数智输配电生态圈”,支撑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多年,先后研制并量产多款电力电子产品,包括风电变流器,有源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电压暂降补偿装置(AVC),储能变流器(PCS)等。通过电池荷电状态(SOC)均衡控制、多模块故障冗余、柔性并离网切换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助力储能系统建设,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力波动、低惯量问题。
工业装备
在电梯设备领域,上海三菱电梯在高起点动态引进日本三菱最新电梯技术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2023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10m/s超高速电梯竣工运行,首台8m/s双轿厢电梯验收出厂。基于智能、安全、高效理念的菱云PRO、SmartK-II等新产品和LNK智慧电梯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自主研发产品创新迭代,累计专利授权1000多件。上海三菱电梯在“技术引领、质量为先、以用户为中心、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创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推出了以LNK智慧电梯和十年质保3.0为标志的高质量产品和高质量服务。上海三菱电梯积极探索生产技术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路径,在多个应用场景建设了基于工业机器人+AGV+5G技术的先进制造装备和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线,通过视觉识别、先进传感、自动化调试等智能制造技术,形成全闭环的质控体系,为保障产品的高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上海三菱电梯已建立九大营销区域和95家分公司,成立750家销售代理网点、600余个维保站点,营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旧梯改造、旧楼加装、家用电梯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在工业基础件领域,我们持续深耕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业务,致力于提供行业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紧固件方面,地铁管廊螺栓和制氢电解槽用高强度螺栓大批量交付,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密封用自攻钉成功研发、电池控制单元用紧固嵌件批量生产;轴承方面,地铁轴箱轴承及牵引电机绝缘轴承顺利通过装车前评审并装车载客运营,超精密重载圆锥滚子轴承一次性安装通过,为国产机床的高精度旋转保驾护航;叶片方面,紧抓市场稳步复苏的机遇,加速产品交付,并开发新产品应用270余项;工具方面,公司下属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的硬质合金数控刀具产品已进入国产大飞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我们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建设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重点布局发展“两机”叶片、高端轴承、新能源车用紧固件、航空级紧固件、高端刀具等业务,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自动化装备领域,我们提供自动化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我们拥有大型精密磨床及中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和制造能力,可提供涵盖高精度数控磨床、智能机床、柔性加工单元、智能制造单元等200多个品种、6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面向航空行业,我们提供自动化装配流水线以及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用于金属或碳纤维飞机机身及部件的铆接与装配;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其中重型自动化钻铆设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集成服务
在能源工程服务领域,我们从过去单一以火电市场为主,向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领域扩展。我们从区域市场转向全球市场,加强海外网点建设,加快推进适应海外市场需要的技术布局,加快海外服务市场开拓。我们立足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供应链协同、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稳步推进“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共性底座能力,着力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业务构架,全面覆盖“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型能源装备。“星云智汇”目前已接入风机、电梯、光伏、储能、机床等46万余台主设备,并基于平台打造了新能源风光集控、综合能源服务、低碳园区、数字化工厂等4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报告期内,我们加速数字技术在工业及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设备效能的提升、产品的运维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被工信部列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同时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们搭建了支撑集团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强化产融协同和融融协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内外部金融资源,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为集团产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金融解决方案,进一步助推集团产业转型升级,支撑集团高质量发展。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能源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586.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5%,其中,煤电业务因行业回暖,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报告期内风电设备业务受行业影响,收入同比下降;报告期内能源装备板块毛利率为19.66%,较上年同期增加1.61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能源装备板块业务结构优化。
报告期内,工业装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04.02亿元,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报告期内工业装备板块毛利率为16.76%,较上年同期增加1.18个百分点,主要是本期电梯业务通过降本增效,毛利率同比上升。
报告期内,集成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3.8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9.92%,主要是公司集成服务板块优化业务结构,并受合并范围变更等影响,导致工程项目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报告期内集成服务板块毛利率为13.65%,较上年同期增加5.29个百分点,主要是境外工程项目结构变化所致。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能源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结构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低碳转型加速。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人均发电装机容量自2014年底突破1千瓦/人后,在2023年首次突破2千瓦/人,达到2.1千瓦/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
近年来,我国接连发布多份能源发展相关文件,引导非化石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在电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统筹协调有序控煤减煤,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并锚定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展望2035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电气坚持“聚焦国家战略,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基调,秉承“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理念,锚定“高端、绿色、智能”的世界一流装备企业目标,着力推进“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的双智联动、“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的双轮驱动、“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双网互动,以科技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推动集团实现高质量发展。
集团聚焦高端装备主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提高经营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即保持主业规模稳中有进、持续提升主业净资产回报率、提高装备与服务业务占比、提高战略新兴产业比重、提高人均效能和优化资产结构。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集团将在自身高效清洁能源装备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布局“风光储氢”核心装备产业,推动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良性协同发展,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自动化装备及工业软件等新兴装备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协同化转型发展。
为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集团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组织管理、公司治理、人才建设等层面,构建科学高效、动能强大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管控有序、高效协同的组织体系,构建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人力资源战略性支撑体系。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我们将坚持“聚焦国家战略,稳中求进,重点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基调,通过强党建、谋发展、优管控、重科技和建队伍,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整体盈利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把关定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贯彻落实“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高质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主动融入到中央赋予上海的使命任务中。我们要高质量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质量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赛道稳健发展,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广泛凝聚发展合力。
2、提高站位,紧贴国家战略谋求自身发展
我们将通过深入贯彻新型工业化战略、国家能源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争取牵头、负责国家重大专项,争取更多地成为“链主”单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体现我们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抓住机遇,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依托重大项目,提升技术和工艺实现能力,推进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传统能源领域进一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能源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新的增长点。
3、责权一致,不断完善集团管控模式和架构
我们锚定将上海电气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装备企业的目标,将按照战略管控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体制优化,持续提升管控效能,夯实发展责任,释放产业发展活力,推进和保障集团高质量发展。构建更有效力、活力和动力的管控机制,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持续提升海外资产、海外资本、海外人才、海外市场等资源的国际化管理水平,稳步构建与管理能力相适应的国际化资源布局。以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投资领域,强化投资效能评价,推进投资结构优化。有序实施运营类资产的转让退出,加大非主业、持续亏损企业退出力度和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力度。
4、求真务实,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将坚定不移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推动焕发新生传统产业,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进入新型应用场景;持续关注新科技变革,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投向战略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投入产出率。我们将加强内部科技资源的协同整合,加快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形成科技创新的合理布局。我们将依托产学研用,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全面深度合作。我们将聚焦优势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高水平原创技术研发。我们将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项目制奖励、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等模式,优化研发人员激励机制。
5、健全奖惩,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
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队伍引领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深化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能上能下;持续创新科技人才政策,加快建立科技专家、新赛道领军人才、科技项目带头人、青年科技人才等科技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升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体现经营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和产业竞争力的导向。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市场风险
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等环境变化,均会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同时,能源行业处于新旧体系临界点下的新形势,新能源领域群雄逐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此,公司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关注、定期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持续推动管理改进,提高公司管理效益,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沉着应对市场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各种挑战。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大宗物料价格波动将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采购成本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公司承接的部分订单周期较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将对公司利润水平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公司将加强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关注集团下属每个业务板块的运行质量、业务结构、盈利水平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控本和采购定价能力,积极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3、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的电站设备、电站工程、输配电工程等业务均涉及出口业务且合同金额较大,此类合同通常以美元计价;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合同也多以美元等主要外币计价。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的出口业务可能存在汇率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损益波动和资金回流风险。
对此,公司将加大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控制海外项目成本,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4、海外业务风险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公司的部分海外工程项目面临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方面的压力,海外通胀、外汇汇率波动也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海外业务开拓的环境形势严峻,公司进出口业务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强,公司海外业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上升。
对此,公司将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市场的政策与环境,加强管理和风险管控,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并为相关业务或员工投保相应的险种,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利益;同时,逐步实施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寻求与当地客户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公司在海外发展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主要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核心产业聚焦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三大板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装备系统,为众多高端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引领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环保、智能、互联于一体的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板块为能源装备、工业装备、集成服务,主要从事如下业务:
能源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核电设备、储能设备、燃煤发电及配套设备、燃气发电设备、风电设备、氢能设备、光伏设备、高端化工设备;提供电网及工业智能供电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装备业务板块:设计、制造和销售电梯、大中型电机、智能制造设备、工业基础件、建筑工业化设备;
集成服务业务板块:提供能源、环保及自动化工程及服务,包括各类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水处理、烟气处理、轨道交通等;提供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融资租赁、保理、资产管理、保险经纪等;提供产业地产为主的园区及物业管理服务等。
(一)电力行业的市场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的主要特征如下:
1、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根据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产业。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其中,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842万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56%。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9亿千瓦,同比增长1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1.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分类型看,水电4.2亿千瓦,同比增长4.5%;核电5676万千瓦,同比增长2.2%;并网风电3.9亿千瓦,同比增长13.7%;并网太阳能发电4.7亿千瓦,同比增长39.8%。在水电等传统非化石能源受站址资源约束增速放缓、核电建设向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过渡的情况下,新能源正逐步成为绿色新型电力供应的主力军。
新型电力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发展储能、交直流组网与多场景融合应用,能够提升智能灵活性;发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能够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与主动支撑性能;发展灵活性火电机组、气电、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的融合应用,能够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实现智能灵活、友好并网和高效环保。
二是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未来电网将呈现出交直流远距离输电、区域电网互联、主网与微电网互动的形态。在配电网改造升级、智能配电网建设、发展智能微电网、柔性直流输电等领域有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电力终端用能的多元化。未来终端用能结构中,电能将逐步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品种。电力服务的形态将发生变化,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及分布式交易将成为多元化用户的选择,电力市场将产生绿色电力、合同能源管理、电力交易、碳资产管理、数据增值服务等新需求。
2、立足资源禀赋,煤电实现低碳转型
基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煤电是电源供应和电网安全的压舱石。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统筹电力保供和减污降碳,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加快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转型。”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为支撑“双碳”战略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煤电机组通过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实现向清洁、高效、灵活转型。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已成为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行业的市场情况
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是工业发展主要趋势。
一是工业数智化趋势,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促使工业设备之间、设备和用户之间形成广泛的信息流,这些技术正不断渗透、融合进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而推动实现智能制造。
二是制造绿色化趋势,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工业领域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强重点行业的绿色改造,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的供给,积极推进工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三是服务化趋势,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我们聚焦“双碳”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提供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效安全、绿色低碳的能源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能源核心装备产业集群优势;紧抓数智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机遇,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服务产业化”的双轮驱动战略,为电力、石化、汽车、轨道交通、航空、楼宇等行业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以来,国际地区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受到外部需求走弱、内部需求不足、周期性结构性矛盾交织叠加等多方面不利影响。报告期内,面对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我们坚持以“双碳”战略和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发展主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开辟新赛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集团“十四五”战略全面落地实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530.78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5%;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17.9%,同比增加0.9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5.90亿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9.91亿元;报告期内基本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04元,上年同期为人民币-0.06元。报告期内,公司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为:(1)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开拓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管理能效,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3)报告期末,公司所持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较期初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新增订单人民币82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4%。公司新增订单中,能源装备人民币494.6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78.2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226.8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62.1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30.8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214.3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11.2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手订单为人民币2,841.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5.8%。其中,能源装备人民币1,655.4亿元(其中:核电设备人民币325.9亿元,燃煤发电设备人民币701.0亿元,储能设备人民币93.9亿元,风电设备人民币260.3亿元),工业装备人民币158.6亿元,集成服务人民币1,027.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1、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引领,打造发展第一动力
今年是上海电气的“科技创新年”,围绕集团“十四五”战略目标,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科技创新体系,致力于将全球各类科技资源、科技要素在集团内流动起来、整合起来,构建具有三个特征的开放创新体系:一是具有“自力更生+国际合作”特征的科技来源体系。坚持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相协同,立足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和自立自强,同时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国际合作,用好国际科技资源,提高前瞻性和引领性。二是具有“小内脑+大外脑”特征的科技研发组织体系。将集团科研机构作为全社会科技创新链的一部分,撬动社会科技资源、资本资源和人才资源,融入到全社会科技创新浪潮,把社会最擅长、最优势的科技资源学习好、组合好、利用好,推动集团技术进步和产品能级的提升。三是具有“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贯通特征的价值创造体系。围绕最新研发成果,以推动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新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切实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报告期内,我们的中央研究院和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将聚焦增减材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创新,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长三角国创中心等一批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院所探讨合作创新,致力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创新平台。在2023年5月公布的“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中,上海电气共有5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我们以硬核科技打造高端装备产业格局,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我们参研的“大型核电站CAP1400(国和一号)主管道研制及应用”技术成果通过中国核学会的鉴定,该主管道是目前世界压水堆核电中规格最大的不锈钢锻制主管道。
结合“双碳”战略,我们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技术,为深化零碳经济和建构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在储能技术领域,上海电气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500kW/3000kWh液流储能系统,该系统凭借形态叠加、功能叠加、效能叠加等“超叠加”效应充分展示我们在全钒液流储能领域的技术沉淀。在氢能技术领域,我们推出了2000Nm3/h碱性电解槽产品,该产品是目前国内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电解水制氢产品,最大产氢量可扩容至2500Nm3/h,满足风光大基地、绿色化工/冶金等大规模制氢、用氢应用场景需求。在风电技术领域,电气风电推出海神平台全海域大容量系列产品之一的16+MW风机,该机组是当时全球已中标最大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海上风电机组。该产品系列可实现平台化开发,适配不同基础形式、不同水深,覆盖全海域风况,容量可拓展到18MW。在光伏技术领域,我们积极进入异质结光伏产业,通过高效异质结电池及组件产能布局和技术研发,致力于掌握N型新一代光伏核心技术,推动绿电零碳产业落地,依托能源和工业装备领域的综合实力,持续打造“光伏+”与新能源应用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在人才引领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以引进、培养和锻造能够支撑上海电气战略发展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通过正在建设的“能抢赛道”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能立功业”的劳模工匠队伍,以及技师、工程师“双师制”培育等途径,培养更多能担当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的高科技、高技能人才。我们制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接班人计划,建立对于科技人才的引才、留才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促进各类人才发展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试点工作,并与多所高校探索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2、加快布局新能源赛道,积极践行“双碳”目标
报告期内,我们正式发布《上海电气集团“双碳”行动方案》,提出“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3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55年前全价值链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我们以实现自身“双碳”目标为基础,加快布局新赛道,重点聚焦发展“风光储氢”等新能源产业,结合多领域协同联动,为行业用户构筑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解决方案。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布局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飞轮储能、锂电储能、液流储能等多元储能技术路线,构建多元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生态。报告期内,我们中标世界首台(套)在建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空气压缩机组配套电机项目,标志着我们已具备向先进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机组提供超大容量、超高效率、超高转速电动机解决方案的能力。报告期内,我们中标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网侧共享储能电站创新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新型储能综合利用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电力调峰、调频压力,改善电网电源结构和能源消纳能力,有助于巩固提升当地供电保障能力和电网安全性。报告期内,我们承接的日本工商业用户侧光储微网示范项目全钒液流储能设备通过客户验收并完成发运,对布局全球储能市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在氢能领域,我们依托在高端装备制造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积极提供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公司下属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际一流的电解水制氢研发实验室,为关键材料研发、部件制备、产品制造提供了全方位基础支撑。报告期内,我们建成国内首个应用于工业园区的“绿氢制-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多功能测试验证平台。
在风电领域,电气风电持续保持在海上风电市场的领先优势,连续八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全国第一。基于“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以及积淀多年的风电领先经验,我们为客户提供配套的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开拓“风电+”的全新应用场景。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打造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决策的智能制造体系,建成了集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是中国首批绿色智慧能源项目、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应用的标杆示范项目。
在光伏领域,报告期内,我们在英国、日本等海外市场承接的多个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在光热技术领域,我们承接的迪拜光伏光热电站工程项目是全球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标准最高的光热光伏发电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具备最大熔盐储备热量,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通过该项目,我们提供了大规模、长时间、低成本的调节性电源示范案例。
3、持续深耕高端装备制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们持续深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挖掘自身能源与工业领域系统解决方案优势,助力行业客户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在核电领域,我们的核电业务继续保持综合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报告期内,我们参建的我国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国广核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并具备商业运行条件,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安全性和成熟性。在四代核电技术领域,我们依托良好的技术装备能力和技术积累,累计取得多个台套高温气冷堆主设备订单。报告期内,我们先后中标中科院武汉岩土所DEST模拟器项目扁平作动器试验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型模拟压力试验装置项目、河北新奥聚变实验堆真空室磁体支撑项目等。
在高效清洁能源领域,围绕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主题,我们凭借在火电领域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发力煤电“三改联动”市场,不断刷新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激活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新活力。报告期内,得益于超超临界主机设备优异的性能和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表现,我们接连中标了国内多个高效清洁能源项目订单。我们承接了广东国粤韶关综合利用发电扩建项目,将采用自主研发的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参数最高、节能及环保效果最佳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报告期内,我们与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工程长协服务合同,实现了我们在低热值燃机长协服务领域的突破。
在电梯设备领域,上海三菱电梯首台10米/秒“菱云”系列LEHY-H超高速电梯出厂,其曳引机、控制柜及主要安全部件均实现自主制造。上海三菱电梯不断拓展服务产业化发展,以旧梯改造和老房加装业务为突破口,创立新的服务增长点。
我们的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等工业基础件业务围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的愿景,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已形成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公司下属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荣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由此,我们在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工业基础件业务领域的国内企业于今年实现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大满贯。
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我们依托自身的极限制造能力和集成装备实力,为飞机制造及航空发动机制造等高端制造用户提供安全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宝尔捷公司完成美国湾流宇航公司的10台PowerRACe重型机器人交付。PowerRACe重型机器人是宝尔捷公司自主研发、面向重型航空制造装配所适应的重型机器人,高度匹配航空装配所必需的高刚度和高精度要求。在智慧交通领域,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发布了面向下一代的自主列车控制信号系统TSTCBTC3.0,该系统通过运用自主障碍物检测、5G等最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列车控制效率,提升列车智能自主水平。
我们正在开展多层次、多场景的智能制造实践,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建“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场景,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智慧供应链。报告期内,我们加快提升“数智化”能力,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的汽轮机核心装备智能工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发电机厂的大型汽轮发电机智能工厂、上海三菱电梯的电梯智能工厂、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的核电泵阀智能工厂等制造工厂成功入选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在城市数智化领域,我们中标上海市杨浦区智慧管理平台项目,持续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展望2023年下半年,我们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主责主业,集中优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集团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三、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
中国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趋缓,装备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宏观经济、国家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以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等环境变化,均会对公司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影响。同时,能源行业处于新旧体系临界点下的新形势,新能源领域群雄逐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此,公司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国家能源转型战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关注、定期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同时,通过持续推动管理改进,提高公司管理效益,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沉着应对市场变化给公司带来的各种挑战。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大宗物料价格波动将对公司主营业务的采购成本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公司承接的部分订单周期较长,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时将对公司利润水平带来较大影响。
对此,公司将加强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关注集团下属每个业务板块的运行质量、业务结构、盈利水平的变化,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控本和采购定价能力,积极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3、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的电站设备、电站工程、输配电工程等业务均涉及出口业务且合同金额较大,此类合同通常以美元计价;公司生产过程中需要采购进口设备和零部件,合同也多以美元等主要外币计价。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公司的出口业务可能存在汇率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损益波动和资金回流风险。
对此,公司将加大套期保值工具的运用,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锁定汇率风险,控制海外项目成本,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4、海外业务风险
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公司的部分海外工程项目面临工程延期、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方面的压力,海外通胀、外汇汇率波动也对海外工程项目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海外业务开拓的环境形势严峻,公司进出口业务风险与不确定性加强,公司海外业务所在地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上升。
对此,公司将持续关注和研究海外市场的政策与环境,加强管理和风险管控,完善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并为相关业务或员工投保相应的险种,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利益;同时,逐步实施海外市场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寻求与当地客户保持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公司在海外发展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电气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拥有三大核心竞争优势:一是极限制造力。我们在冶炼、铸锻、热处理、精加工、检测等工艺流程积累了独到的工艺技术,使得我们可以进行550吨重的产品加工和几毫米轴承的加工;可以进行零上200度的产品加工,也可以进行零下200度的制造,在极限制造领域独树一帜,难以被复制。
二是集成服务力。我们坚持开放协同、合作共赢,推动能源装备、工业装备和集成服务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发展,着力推进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催生“新能源+”商业模式,为能源、工业和城市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绿色转型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科技创新竞争力。我们搭建了中央研究院、产业集团技术中心、企业研究所的三层科技创新体系,聚焦重大技术攻关,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紧紧把握全球能源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强硬核科技研发,提升研发实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板块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如下:
能源装备
上海电气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主线,不断提升能源装备产业优势,以打造新型电力系统装备产业新格局为发展方向。
围绕新能源领域,我们重点聚焦新能源装备,积极拓展“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及“源网荷储”一体化业务,致力于打造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并积极成为新能源装备的引领者:
在储能领域,我们积极开发新型储能技术,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应用场景和个性化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储能解决方案。锂电池储能领域,我们依托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PCS、储能系统集成等技术和产品,提供储能微网、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5G备用电源、光伏共享储能、储能+充电等解决方案,实现了源网荷应用场景的全覆盖;全钒液流电池领域,在欧洲市场上实现首次批量化储能产品出口;压缩空气储能领域,成功获取国内首个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网侧共享储能创新示范项目订单,实现该领域的重大业绩突破。
在氢能领域,上海电气聚焦氢能“制、储、加、用”四大环节关键核心装备,以电解水制氢为产业突破点,积极布局储氢、氢气压缩、氢燃机/锅炉、绿色氢化工、氢能装备材料检测等核心技术及产品装备,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关键装备供应的核心竞争力。在制氢环节,目前已发布2000N立方米/h碱性电解槽产品,可满足风光大基地、绿色化工/冶金等大规模制氢、用氢应用场景需求。我们持续推进碳捕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碳捕集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融合发展,为实现能源与工业“安全、深度降碳”探索经济可行的实施路径。
在风电领域,我们交付的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已突破1000万千瓦,基于持续发展中积累的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案例库,我们迭代升级推出了海神平台全新16+MW全海域大容量风机,单台年发电量相比上一代产品提升40%。此外,在新能源领域的多链共生新生态趋势下,我们充分挖掘漂浮式海上风电的巨大开发潜力,不断推动应用场景创新,我们参建了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和渔业养殖融合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为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围绕先进光伏电池片及组件生产等核心制造环节,我们成立了上海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并与理想万里晖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攻关推出600MW异质结光伏整线装备。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产业链优势企业建立开放合作联盟,结合我们已有的泛半导体智能制造基础优势以及“光伏+”集成解决方案综合市场优势,推动构建我们在光伏装备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在智能电网领域,我们正在加快产业“数智化、低碳化”转型,通过打造“数智输配电生态圈”,支撑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集成化、智能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在电力电子领域深耕多年,先后研制并量产多款电力电子产品,包括风电变流器,有源滤波器(APF),静止无功发生器(SVG),电压暂降补偿装置(AVC),储能变流器(PCS)等。通过SOC均衡控制、多模块故障冗余、柔性并离网切换等核心关键技术开发,助力储能系统建设,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力波动、低惯量问题。我们致力于加大智能运维平台、数字化配电建设的深耕力度,为客户提供配电网运营+节能服务+分布式能源+储能+售电业务的综合能源服务。我们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州的LongSan(龙山)光储柴离网型微电网项目在今年上半年顺利完成移交工作。依托自身在发电装备的优势,我们自主开发制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化调相机产品,可应用于直流换流站和分布式能源场站。
围绕高效清洁能源领域,我们充分发挥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在核电设备领域,我们始终秉持“共铸核心力、同护核安全”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受行业尊敬的具备核岛集成供货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核电装备制造集团和核安全文化示范基地。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们在核电装备制造领域已形成从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核主泵、核二三级泵、核二三级容器、燃料输送设备等)到常规岛设备(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辅机等)以及大型铸锻件、核级风机、配套电机、备品备件等完整的核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技术路线涵盖二代及二代加、三代压水堆(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AP1000及CAP1000、EPR等)、四代核电技术(包括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以及核聚变大科学装置,全面覆盖国内现有主流核电技术路线,核岛主设备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行业第一。
在燃机领域,我们拥有丰富的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设计能力、技术积淀和工程经验,持续提升国产化率,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完整产业链、重型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设备成套解决方案。我们推出的智能燃烧调整系统成功在万宁燃机项目完成实施及验证,是上海电气首个智能燃调项目,充分验证了智能燃调技术能够提升燃机稳定性,将机组升降负荷速率从每分钟15MW提升至30MW,有效增加了电厂调峰收益,实现电厂维稳和提效双收益。
在燃煤发电设备领域,我们坚持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服务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煤电低碳转型。我们已形成10MW-1350MW等级齐全的产品体系,其经济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响应煤电清洁低碳化发展的市场需求,我们全面切入煤电低碳化转型的“三改联动”市场,打造多个煤电改造行业标杆项目,通过不断刷新煤电机组全球最低煤耗纪录,激活煤电高效清洁发展新活力。同时,我们发挥综合性能源装备产业优势,瞄准“火电+调频”市场,增强电网灵活性调节能力。
工业装备
在电梯设备领域,上海三菱电梯在高起点动态引进日本三菱最新电梯技术的基础上,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平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2022年,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10m/s超高速电梯签约客户,实现了商业化。基于智能、安全、高效理念的菱云PRO、Smart K-II等新产品和LNK智慧电梯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助力自主研发产品创新迭代。上海三菱电梯自主开发产品达到销售总量的70%,累计专利授权1000多件。上海三菱电梯在“技术引领、质量为先、以用户为中心、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创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方针的指引下,全面引入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推出了以智慧电梯和十年质保为标志的高质量产品和高质量服务。依托智慧电梯,从智慧管梯、智慧用梯、智慧服务和智慧监管等方面不断丰富电梯的内涵,基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电梯远程监视系统通过大数据和AI分析服务,实现了实时故障监视和快速解决。上海三菱电梯积极探索生产技术由自动化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路径,在多个应用场景建设了基于工业机器人+AGV+5G技术的先进制造装备和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线,通过视觉识别、先进传感、自动化调试等智能制造技术,形成全闭环的质控体系,为保障产品的高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同时,致力于规模化、规范化、差异化服务提升和品牌创建,构筑起全覆盖立体化营销服务网络。上海三菱电梯已建立十大营销区域和94家分公司,成立850家销售代理网点、700个维保站点,营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旧梯改造、旧楼加装、家用电梯业务规模持续扩大。
在工业基础零部件领域,我们持续深耕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业务,致力于提供行业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基础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国内中高端基础件进口替代主力军。紧固件方面,地铁管廊螺栓和制氢电解槽用高强度螺栓大批量交付。叶片方面,上半年抓住市场稳步复苏的态势,加速产品交付,并开发新产品270余项。我们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建设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重点布局发展“两机”叶片、中高端轴承、新能源车用紧固件、航空级紧固件、高端刀具等业务,打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自动化装备领域,我们提供自动化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把握全球汽车电动化市场机遇,为客户提供覆盖锂电池生产完整工序的生产装备。持续提升锂电池自动化装备能力,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与国际汽车巨头和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开展合作。我们拥有大型精密磨床及中高档数控机床设计和制造能力,可提供涵盖高精度数控磨床、智能机床、柔性加工单元、智能制造单元等200多个品种、6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面向航空行业,我们提供自动化装配流水线以及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用于金属或碳纤维飞机机身及部件的铆接与装配。在航空装配制造线领域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其中重型自动化钻铆设备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集成服务
在能源工程服务领域,我们从过去单一以火电市场为主,向新能源及分布式能源领域扩展。我们从区域市场转向全球市场,加强海外网点建设,加快推进适应海外市场需要的技术布局,加快海外服务市场开拓。我们立足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供应链协同、定制化解决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稳步推进“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共性底座能力,着力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的业务构架,全面覆盖“风光火储”和“源网荷储氢”等多能互补型能源装备。“星云智汇”目前已接入风机、电梯、光伏、储能、机床等23万余台主设备,并基于平台打造了新能源风光集控、综合能源服务、低碳园区、数字化工厂等4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和案例。报告期内,我们加速数字技术在工业及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设备效能的提升、产品的运维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被工信部列为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同时成功入选2023年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金融服务领域,我们搭建了支撑集团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强化产融协同和融融协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内外部金融资源,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聚焦服务产业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助推集团产业转型升级,支撑集团资金及风险管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