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运行控制、铁路安全防护、高速铁路运行监测与信息管理三大业务。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铁路安全防护系统、高铁列车运行监测与信息管理
LKJ列控系统 、 其他列控系统 、 自动驾驶系统 、 机车车载安全防护系统(6A) 、 机车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CMD) 、 动车段(所)安全防护系统 、 本务机车调车作业安全防护系统(LTSP) 、 轨道车调车作业安全控制系统(GDK) 、 列控设备动态监测系统(DMS系统) 、 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EOAS系统) 、 高速铁路列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TDIS) 、 信号动态检测系统(TJDX) 、 高铁移动视频综合应用平台 、 车载监测信息综合传输系统(MITS)
研发、生产、销售:轨道交通设备、电子产品、工业微机化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工业控制机模块、嵌入式软件、计算机软件;销售:软件系统、微机、电子仪器、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相关技术开发、咨询、服务、转让;软件开发;软件技术转让;软件技术咨询及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从事货物和技术进出口业务;房屋租赁;会议及展览展示服务。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1-12-31 |
---|---|---|---|---|---|
列控业务营业收入(元) | 3.30亿 | - | - | - | - |
列控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3.62 | - | - | - | - |
铁路安防业务营业收入(元) | 1.37亿 | - | - | - | - |
铁路安防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7.56 | - | - | - | - |
高铁业务营业收入(元) | 7986.76万 | - | - | - | - |
高铁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14.93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 10.00 | 34.00 | 29.00 | 23.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 7.00 | 30.00 | 11.00 | 8.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专利(个) | 1.00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 2.00 | 1.00 | 11.00 | 12.00 | - |
专利数量: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个) | 42.00 | - | - | - | - |
订单金额:新签订单(元) | 6.60亿 | - | - | - | - |
产量: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套) | - | 1189.00 | - | - | - |
产量:CMD系统车载子系统(套) | - | 314.00 | - | - | - |
产量:DMS系统装置(套) | - | 400.00 | - | - | - |
产量:EOAS系统装置(套) | - | 313.00 | - | - | - |
产量:LAIS车载设备(套) | - | 1760.00 | - | - | - |
产量:LKJ2000装置(套) | - | 2797.00 | - | - | - |
产量:LSP系统(套) | - | 2378.00 | - | - | - |
产量:TAX装置(套) | - | 2049.00 | - | - | - |
销量: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套) | - | 921.00 | - | - | - |
销量:CMD系统车载子系统(套) | - | 187.00 | - | - | - |
销量:DMS系统装置(套) | - | 423.00 | - | - | - |
销量:EOAS系统装置(套) | - | 276.00 | - | - | - |
销量:LAIS车载设备(套) | - | 1803.00 | - | - | - |
销量:LKJ2000装置(套) | - | 2777.00 | - | - | - |
销量:LSP系统(套) | - | 2378.00 | - | - | - |
销量:TAX装置(套) | - | 2574.00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 - | 3.00 | 7.00 | 3.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 - | 41.00 | 43.00 | 25.00 | - |
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产量(套) | - | - | - | 956.00 | 997.00 |
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销量(套) | - | - | - | 1127.00 | 742.00 |
CMD系统车载子系统产量(套) | - | - | - | 428.00 | 234.00 |
CMD系统车载子系统销量(套) | - | - | - | 518.00 | 142.00 |
DMS系统产量(套) | - | - | - | 158.00 | - |
DMS系统销量(套) | - | - | - | 309.00 | - |
EOAS系统产量(套) | - | - | - | 179.00 | - |
EOAS系统销量(套) | - | - | - | 446.00 | - |
LAIS车载设备产量(套) | - | - | - | 1536.00 | 792.00 |
LAIS车载设备销量(套) | - | - | - | 1464.00 | 686.00 |
LKJ2000装置产量(套) | - | - | - | 2473.00 | 2815.00 |
LKJ2000装置销量(套) | - | - | - | 2285.00 | 2626.00 |
LSP系统(调车防护系统)产量(套) | - | - | - | 1765.00 | - |
LSP系统(调车防护系统)销量(套) | - | - | - | 1765.00 | - |
TAX装置产量(套) | - | - | - | 2702.00 | 2066.00 |
TAX装置销量(套) | - | - | - | 1874.00 | 1755.00 |
DMS系统装置产量(套) | - | - | - | - | 432.00 |
DMS系统装置销量(套) | - | - | - | - | 963.00 |
EOAS系统装置产量(套) | - | - | - | - | 284.00 |
EOAS系统装置销量(套) | - | - | - | - | 1239.00 |
LSP调车防护系统产量(套) | - | - | - | - | 2039.00 |
LSP调车防护系统销量(套) | - | - | - | - | 2039.00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01亿 | 8.60% |
客户二 |
7125.80万 | 6.04% |
客户三 |
5226.91万 | 4.43% |
客户四 |
3511.11万 | 2.97% |
客户五 |
3255.47万 | 2.7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2741.03万 | 6.87% |
供应商二 |
2538.93万 | 6.36% |
供应商三 |
1148.83万 | 2.88% |
供应商四 |
1101.96万 | 2.76% |
供应商五 |
1054.84万 | 2.6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1.18亿 | 11.06% |
客户二 |
7306.95万 | 6.85% |
客户三 |
4814.75万 | 4.51% |
客户四 |
3846.41万 | 3.60% |
客户五 |
2759.21万 | 2.5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2855.17万 | 7.05% |
供应商二 |
2421.68万 | 5.98% |
供应商三 |
2212.33万 | 5.46% |
供应商四 |
2092.38万 | 5.17% |
供应商五 |
1440.57万 | 3.5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9246.01万 | 8.69% |
客户二 |
8512.16万 | 8.00% |
客户三 |
3381.30万 | 3.18% |
客户四 |
2763.05万 | 2.60% |
客户五 |
2569.67万 | 2.4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2198.42万 | 6.41% |
供应商二 |
2065.22万 | 6.02% |
供应商三 |
1865.85万 | 5.44% |
供应商四 |
1446.08万 | 4.21% |
供应商五 |
1240.80万 | 3.6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2.51亿 | 29.80% |
客户二 |
8937.34万 | 10.59% |
客户三 |
1626.52万 | 1.93% |
客户四 |
1381.95万 | 1.64% |
客户五 |
1308.69万 | 1.5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430.56万 | 6.79% |
供应商二 |
1380.93万 | 6.56% |
供应商三 |
1231.53万 | 5.85% |
供应商四 |
747.54万 | 3.55% |
供应商五 |
742.22万 | 3.5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2.77亿 | 30.71% |
客户二 |
1.06亿 | 11.76% |
客户三 |
3930.28万 | 4.36% |
客户四 |
3080.67万 | 3.41% |
客户五 |
2457.06万 | 2.7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707.65万 | 6.56% |
供应商二 |
1472.14万 | 5.66% |
供应商三 |
1243.72万 | 4.78% |
供应商四 |
1110.12万 | 4.27% |
供应商五 |
1041.73万 | 4.00% |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政策及发展规划 1、行业主管部门 本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加强和改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等工作;国家铁路局负责起草铁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参与研究铁路发展规划、政策和体制改革工作,组织拟订铁路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铁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负责国家铁路客货运输经营管理,负责拟订铁路...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政策及发展规划
1、行业主管部门
本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加强和改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工业和通信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等工作;国家铁路局负责起草铁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参与研究铁路发展规划、政策和体制改革工作,组织拟订铁路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铁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工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负责国家铁路客货运输经营管理,负责拟订铁路投资建设计划,提出国家铁路网建设和筹资方案建议等工作。
2、主要行业政策
公司在铁路行车安全领域所进行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广等经营活动,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3、本行业有关的发展规划
4、行业发展趋势
(1)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十四五”期间铁路投资保持平稳态势。
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投资在稳定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推动了区域发展和绿色转型,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9万亿元,年均投资7980亿元。国铁集团表示,“十四五”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与“十三五”总体相当,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十四五”前三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达到7414亿元。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
(2)我国铁路网日益完善,数智化将赋能铁路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5万公里左右,覆盖95%以上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更好满足人们美好出行需要。截止到2023年末,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2024年初,国铁集团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将全面完成国家铁路投资任务,投产新线1000公里以上(2023年全国铁路投产新线3637公里)。随着我国铁路网布局和结构功能不断健全,铁路基础建设需求放缓,预计“十四五”后两年,铁路投资的重点将由基础建设投资向机车车辆、设备更新改造及数智化升级方面倾斜。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技术研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通过加大5G通信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丰富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条,统筹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建设,构建泛在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铁路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中国铁路多活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平台,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和共享应用水平。强化铁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深度融合赋能赋智为牵引,推进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现代智慧铁路系统。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3)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客货运需求增长有助于提升设备采购需求。
2023年以来,铁路客货运形势明显好转,与机车车辆相关的采购招标明显加快。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9.1亿吨,铁路客货运输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国铁集团表示,2024年将持续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客货运输产品供给,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客运方面,铁路部门一手抓产品,着力优化客运产品供给体系,巩固扩大优势动车组产品,增开夕发朝至旅客列车……;推进旅游列车市场化经营,灵活实施高铁票价市场化机制,助力发展旅游经济、银发经济;货运方面,铁路部门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铁路货运调结构、促改革,加快构建以铁路为骨干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公转铁”落实力度,努力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2024年1-6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96亿人,同比增长18.4%;货运总发送量累计达到25.13亿吨,同比增长0.6%。铁路客货运需求的持续增长,有助于提升铁路系统客户的盈利能力,有助于提升铁路专用设备的采购需求和加快设备采购更新节奏。
(4)铁路行业将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有助于加快设备更新升级
2024年2月,国家铁路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和国铁集团联合印发《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推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一是加快机车车辆更新换代,提升电力机车承运比重,推动超低和近零排放车辆规模化应用,研制并批量应用新一代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和新能源机车。二是大力推进机车新能源化提升替换和排放优化升级,降低内燃机车排放水平。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一是提高铁路承运比重,提升铁路骨干通道运能,完善铁路集疏运系统,加快铁路专用线及联络线建设,提高煤炭中长距离铁路运输占比,提升铁路运输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以铁路为主体的多式联运发展,构建以铁路为主体绿色低碳经济物流网络。要推进绿色运营维护。一是通过制定合理高效运输组织方案、大力发展列车智能调度和编组技术、采用先进物流管理技术、推进调度指挥智慧化进程等,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二是推进铁路绿色运维,推动铁路运维体制绿色低碳转型,更新使用低耗能检修维护设备机具,提升运营检修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5)铁路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十四五”期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将加快落实,同时铁路系统明确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匹配的经营策略,强调要进一步释放铁路改革、设备修程改革、市场化经营、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红利,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中,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都将加快实现由高投资向高效、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发展智能、智慧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主要抓手。
(二)公司的主要业务情况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涉及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两大领域,主要包括列车运行控制、铁路安全防护、高速铁路运行监测与信息管理三大业务。
在普速铁路领域,公司主营业务为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发、升级、产业化及技术支持,向客户提供适用于我国铁路复杂运营条件和高负荷运输特点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行车安全监测系统、LKJ安全管理及信息化系统等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形成列车运行控制、铁路安全防护两大核心业务体系。主要产品包括LKJ2000、TAX装置、LAIS/LMD系统、6A、CMD系统、LSP系统等。
在高速铁路领域,公司主要从事动车组列控动态监测系统及衍生产品的研发、集成、销售与技术支持,具体由蓝信科技负责,主要产品包括列控设备动态监测系统(DMS系统)、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EOAS系统)、高速铁路列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TDIS平台)、信号动态检测系统(TJDX)等。
(三)公司所处行业情况说明
公司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产品面向国家铁路行车安全领域。铁路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而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为满足铁路运营安全管理的需要,历经数十年的发展,铁路行车安全系统已经成为保障铁路运营安全、高效的必要手段,持续支撑科技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
1、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业务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铁路行车安全系统的核心。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自2003年我国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技术规范总则(暂行)》以来,各列控系统提供商在该规范下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我国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主要分为LKJ系统和ATP系统两大类。截至2023年末,LKJ系统应用于2.24万台机车和1,546列动车组上,LKJ存量市场约3.3万套。当前,我国LKJ系统的合格供应商主要有本公司、时代电气和交大思诺3家;ATP系统应用于我国4,000余列动车组,主要供应商有4家。
LKJ系统与ATP系统的应用领域存在明显差异,与ATP系统不存在竞争关系。LKJ系统主要应用于我国全部机车和普速动车组(时速不超过250km/h),ATP系统主要应用于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目前,LKJ系统仍是国家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主流装备,市场存量约3.3万套。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LKJ系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49%,保持稳定趋势。
我国铁路网以普速铁路为主,LKJ系统将持续占据我国列控系统的主流地位。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普速铁路11.4万公里,占比约72%。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我国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因此,未来十年,我国铁路网仍将以普速铁路为主,LKJ系统仍将占据我国列控系统的主流地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LKJ列控系统仍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LKJ技术水平提升、功能完善,公司第四代LKJ列控系统——LKJ-15S系统已开始小批量推广。LKJ-15S系统在采用车载数据控车的同时,兼容地面应答器信息的接收与处理,能够在CTCS-2区段上应用。LKJ-15S系统将实现对既有LKJ2000型列控系统的升级换代,并持续适应我国列控技术的发展。
目前,相关车载设备的使用寿命为8~10年。随着既有列控产品LKJ2000使用年限增长,各铁路用户投入运用的LKJ2000产品已进入更新周期。2023年以来,公司LKJ2000及配套产品的更新需求及订单保持增长趋势。
2、铁路安全防护业务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客户和大众对行车安全的需求持续提升,公司相继推出技术含量高、质量稳定的行车安全产品,不断推进现有产品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铁路安全保障能力。以LKJ列控为核心,公司研发了丰富的行车安全产品,涉及机车车载终端、地面设备及软件、大数据分析等,产品服务于铁路电务、机务、工务、供电等多个业务部门。
公司铁路安全防护产品主要有: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CMD系统、调车安全防护系统(LSP系统)等。公司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CMD系统、LSP系统在市场占有率、技术标准、品牌推广方面均占据领先优势。其中,6A产品、CMD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均在30%左右,LSP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公司LKJ列控系统、6A、CMD系统、调车安全防护系统等产品作为重要的行车安全装备,构成了紧密的车载生态,相关系统形成的大量的行车数据成为我国机车信息化的重要数据源。
3、高铁列车运行监测与信息管理业务
公司全资子公司蓝信科技是我国高铁车载安全监测产品的核心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动车组列控动态监测系统(DMS系统)、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EOAS系统)、高速铁路列控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其中DMS系统、EOAS系统车载设备是我国动车组的标准配置。
我国高速铁路因其行车安全性高、速度快、舒适性好等特点,成为引领铁路行业迅猛发展的轨道交通之一。高铁运输安全是铁路运输的重中之重,因此,铁路主管部门对涉及运输安全监测产品设置较高的产品准入门槛。整体而言,我国铁路行业准入门槛高,具备资质和实力的企业相对较少。在该细分领域,尚未出现有力的竞争对手,公司市场格局持续领先。
高铁是我国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2023年铁路旅客运输需求呈现高速增长。2023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2023年统计公报》,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高铁里程占比28.30%;2023年,我国铁路完成旅客运输量36.85亿人,同比增长120%。《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构建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以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延伸的发达高速铁路网,构建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
根据《CTCS-2/3级列控车载设备维护管理办法》《动车组司机操控信息分析系统(EOAS)运用维护管理规则》等规定,DMS系统、EOAS系统等监测系统的更新换代周期通常为10年。伴随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我国动车组保有量快速增长。动车组保有量从2008年末的176列增加至2023年末的4427标准组,近十年来平均每年新增动车组超300标准组。目前,我国动车组DMS系统、EOAS系统已逐步达到更新年限,产品更新或升级换型需求有待释放。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3%,创历史同期新高。铁路系统持续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货运供给能力和水平。铁路运输方面,我国铁路客运量连创历史新高,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1-6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96亿人,同比增长18.4%;货运总发送量累计达到25.13亿吨,同比增长0.6%。与此同时,铁路系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大安全观,高质量抓好铁路安全各项工作,全力推动铁路安全发展。铁路运输需求增长、技术进步、安全管理要求的提升带动了铁路行车安全装备需求增长,也进一步加快了相关设备及信息系统的更新。
1、公司生产经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向好趋势。2024年上半年,铁路客户招标持续回暖,公司新签订单保持平稳增长,二季度以来订单增速明显,上半年累计新签订单约6.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871.39万元,同比增长6.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999.89万元,同比增长9.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291.00万元,同比增长13.21%。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为47.94亿元,净资产为45.67亿元,负债总额2.2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73%。
2、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公司各项业务实现平稳增长。列控业务业务方面,公司LKJ无线数据换装系统开启大批量加装,LKJ20000产品更新需求保持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2,985.24万元,同比增长3.62%;铁路安防业务方面,公司主要产品调车安全防护系统(LSP系统)加速推广,叠加6A、CMD产品更新数量增长和技术升级需求的提升,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654.83万元,同比增长7.56%;高铁业务方面,上半年铁路客运量快速增长带动高铁订单交付和存量动车组设备更新,报告期内公司高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86.76万元,同比增长14.93%。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62.83%,同比增长4.63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34.01%,同比增长1.00个百分点。
3、保持战略定力,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6,420.2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11.49%,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2项,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公司智能驾驶系统、智慧车站项目在日照港、雁宝能源等多个地方铁路在地方铁路投入使用。国产化替代方面,公司一方面推进产品的国产化、标准化设计,产品自主可控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列控系统、DMS、EOAS、调防系统等核心产品信创及国产化设计全面加速,即将迈入全面国产化替代的新阶段,产品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在新产品推广方面,以LKJ无线数据换装系统、调车安全防护系统(LSP)及车站管控系统、高铁JRU等为代表的新产品在报告期内加速推广。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铁JRU产品在报告期内已经实现小规模现场应用,运用效果良好,未来将逐步实现对既有进口JRU的全面替代。
4、坚持高比例现金分红,稳定分红预期,与股东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2024-2026年分红规划》,明确了公司未来3年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40%。报告期内,公司以2024年5月17日为股权登记日,向全体股东实施了2023年利润分配,以方案实施前的公司总股本381,274,377股为基数,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75655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2.88亿元,现金分红比例为当年净利润的70%,创历史新高。公司连续3年现金分红比例达到或超过60%。据统计,公司自上市以来,连续9年以现金分红的形式切实回报广大投资者,累计分红11.95亿元,占公司IPO募集资金净额的93.80%。未来,公司仍将保持稳健的分红政策,与股东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三、风险因素
1、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风险
安全是列车运营的生命线,而铁路行车安全系统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产品质量尤其重要。公司产品已经覆盖了全国18个铁路局、地方铁路公司等客户。一旦出现因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铁路行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市场声誉、持续盈利能力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红线意识,杜绝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加强质量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提升公司全员质量意识促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提高产品“标准化、自动化”水平,促进公司整体业务目标的实现。
2、宏观经济环境与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同时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造成基础建设整体投资下降等风险。
在国家铁路、城轨交通项目落实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铁集团和政府对轨道交通项目的整体投入,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国铁集团和我国各级政府对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投资规划、审批流程、招投标安排等。未来如果国铁集团及政府部门对行业的有利政策出现变动或招投标计划变更,政策红利出现消减,则可能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应对措施:持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国铁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信息,及时掌握行政政策变化,分析和研判政策变化对公司产生的影响,积极应对,提早防范;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强新技术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深挖潜能,提高公司风险抵御的能力。
3、新产品推广不力导致业绩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所处的轨道交通行业处于技术快速升级应用阶段,行业内公司需要不断改进、设计和开发紧贴技术发展趋势及客户需要的新技术与产品。为更好满足我国铁路运输对安全与效率的需求,公司前瞻性地开展了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LKJ-15S系统)、机车智能驾驶系统(STO系统)、智慧车站系统项目、高铁移动视频系统(HMVP)、调车防护系统(LSP系统)等新项目新产品的研发、试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继续保持公司在列车控制、高铁综合监测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如公司出现技术研发延误、未能迎合市场需求、未能紧贴技术趋势、研发成果未达预期等情况,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将受到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专业机构等开展合作,加快前沿技术引进与应用。另一方面,严格把控研发流程管理,加大新产品试点、推广力度,加强研发过程中与客户的沟通和确认,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此外,公司将着力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加强市场宣传引导,加快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4、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70,176.85万元、86,894.69万元、76,324.03万元,应收账款金额较大。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公司应收账款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公司不能维持应收账款的高效管理,任何应收账款的大额坏账损失都将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1)公司客户主要是国铁集团、各铁路集团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单位,客户信用良好,产生坏账的风险较小。(2)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主要集中在3年以内,占比约96.66%,其中账龄在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比为80.24%(铁路客户招标一般集中在当年下半年甚至是第四季度,导致当年销售回款率低,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较高),1至2年的占比为13.48%,2至3年的占比为2.94%。从公司经营考核和历年实际回款情况看,公司3年以上应收账款回款率在98%左右,坏账风险较小。另外,公司通过加强与客户沟通、定期核对账目等措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加大应收账款催收考核力度,本期回款情况较好。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升级及产业化,在技术积累、人才团队、整体解决方案、产品质量、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良好的市场声誉、优异的品质、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稳定的客户群推动公司进入良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市场推广策划,促进各项管理措施落地,不断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优势
公司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的研究、升级、产业化。在三十余年的实际应用、推广、完善历程中,通过长期对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行车组织状况、运营管理模式的摸索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分析,公司掌握了包括LKJ车载数据、控制模式、运行数据记录等在内的核心技术,在列车运行控制、列车安全监测、铁路安全管理与信息化领域形成了多项具备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和较为丰富的产品种类,并促进我国铁路系统构建了以LKJ系统为核心的行车安全应用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铁路运营基本国情的列车运行安全保障系统,为保障历次铁路大提速和中国铁路发展做出了贡献。
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推进我国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的升级与进步,有力保障公司处于行业技术优势地位。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4,194万元、13,953万元、6,420万元,研发费用始终保持在当期营业收入的10%以上。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主导或参与5项产品技术条件、6项行业标准以及8项技术规章制定,拥有专利455项(其中发明专利135项,实用新型专利249项,外观专利7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27项。较强的专业积累和持续增加的科研投入确保了公司核心产品、技术发展的稳定性、延续性,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2项,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1项)。
(二)人才优势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列车运行控制及运用管理信息化领域,铁路行车安全装备与整个铁路运输安全息息相关,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事关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核心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且必须对中国铁路发展、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列车运行安全需求有着深入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培养出对中国铁路安全事业拥有深刻认识和执着信念的人才团队。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总人数1048人,其中技术人员657人,占比约63%。公司核心人员在各自专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中国铁路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业务整体规划和布局方面具备前瞻性,能够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并有效、迅速付诸实施。
(三)以列控为核心的行车安全产品体系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公司LKJ系统已成为我国车载列车运行安全控制的核心装备。同时,公司多次参与国铁集团车载信息化项目的研发,先后研制了6A车载音视频显示终端、CMD系统车载子系统、LSP系统等产品。
公司LKJ2000、6A、CMD系统均为铁路机车的标准配置。以LKJ系统为基础,公司主要产品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同效应,持续巩固了LKJ列控系统在机车信息化的中枢地位,并构建了丰富的机车车载生态环境,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巩固了公司在铁路行业的优势地位。
目前,公司形成了多功能、多种类的产品体系和专业化、综合化的行车安全保障产品提供能力,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同时满足客户对列车运行安全控制、机车状态监测、行车安全管理及信息化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高铁安全监测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核心地位优势
公司子公司蓝信科技是我国动车组DMS系统、EOAS系统等产品的核心供应商。凭借产品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蓝信科技DMS系统、EOAS系统已基本覆盖我国全部动车组,并形成覆盖全部动车组的车载设备及覆盖国铁集团地面数据中心、18个铁路局地面数据中心的车地数据传输架构体系。
2006年以来,蓝信科技便专注于动车组列控动态监测系统及衍生产品的研发与应用。蓝信科技深耕高铁行车安全系统领域十余年,掌握了动车组列车控制系统设备状态数据的源头和车地传输通道资源。经过多年的研发攻关与技术应用,蓝信科技已围绕核心业务构筑起坚固的竞争壁垒,成为中国高铁列控设备动态监测专项技术的持有者、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以及列控监测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系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凭借产品先发优势和长期的应用实践,蓝信科技构建了覆盖国铁集团的地面数据中心,形成体系化的产品应用,构建了完善的高铁设备监测生态链。
目前,蓝信科技的DMS系统、EOAS系统已成为我国动车组的标准配置,成为我国高铁车载安全监测设备的核心供应商。
(五)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支持体系
通过多年来对我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推广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我国铁路行车组织状况的深入理解,公司逐步构建起了以主动服务我国铁路运输安全需求为核心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支持体系。公司在为铁路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的同时,能够及时响应我国铁路运输安全控制的需求,使产品始终与市场需求相契合,保证产品及时有效地适应我国线路设施或运输组织条件调整的需求,有力的保障了我国铁路安全持续、快速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