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产品类型:

    长链二元酸系列、生物基聚酰胺系列、生物基戊二胺

  • 产品名称:

    长链二元酸系列 、 生物基聚酰胺系列 、 生物基戊二胺

  • 经营范围: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进出口;生物基材料技术研发;生物基材料制造;生物基材料销售;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合成材料销售;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制造;工程塑料及合成树脂销售;合成纤维制造;合成纤维销售;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非居住房地产租赁。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3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82.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58.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24.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116.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79.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37.00 - - - -
产量:生物基聚酰胺系列(吨) 1.03万 - - - -
产量:长链二元酸系列(吨) 6.57万 - - - -
销量:生物基聚酰胺系列(吨) 7577.56 - - - -
销量:长链二元酸系列(吨) 6.00万 - - - -
产能:生物基戊二胺(吨) 5.00万 5.00万 5.00万 - -
产能:癸二酸(吨) 4.00万 - - - -
产能:聚酰胺(吨) 2.00万 - - - -
产能:长链二元酸系列(吨) 11.50万 11.50万 11.50万 - -
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量(吨) - - 2.02万 - -
生物基聚酰胺系列销量(吨) - - 1.10万 - -
长链二元酸系列产量(吨) - - 5.93万 5.94万 -
长链二元酸系列销量(吨) - - 5.87万 6.15万 -
生物基础聚酰胺系列产量(吨) - - - 1.68万 -
生物基础聚酰胺系列销量(吨) - - - 7386.61 -
DC单体产量(吨) - - - - 4.20万
DC单体销量(吨) - - - - 4.10万
混合酸产量(吨) - - - - 1868.10
混合酸销量(吨) - - - - 2089.03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9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19%
  • 第一名客户
  • 第二名客户
  • 第三名客户
  • 第四名客户
  • 第五名客户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客户
2.04亿 9.63%
第二名客户
1.20亿 5.67%
第三名客户
9927.17万 4.70%
第四名客户
8661.62万 4.10%
第五名客户
8649.91万 4.0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4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4.75%
  • 第一名供应商
  • 第二名供应商
  • 第三名供应商
  • 第四名供应商
  • 第五名供应商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供应商
3.18亿 37.56%
第二名供应商
1.14亿 13.45%
第三名供应商
5848.76万 6.91%
第四名供应商
3845.30万 4.55%
第五名供应商
1924.94万 2.2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09%
  • 第一名客户
  • 第二名客户
  • 第三名客户
  • 第四名客户
  • 第五名客户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客户
3.44亿 14.08%
第二名客户
2.08亿 8.53%
第三名客户
1.40亿 5.73%
第四名客户
8250.00万 3.38%
第五名客户
8218.14万 3.3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2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9.65%
  • 第一名供应商
  • 第二名供应商
  • 第三名供应商
  • 第四名供应商
  • 第五名供应商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供应商
2.20亿 14.01%
第二名供应商
1.13亿 7.17%
第三名供应商
1.07亿 6.82%
第四名供应商
1.03亿 6.56%
第五名供应商
8006.65万 5.0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3.08%
  • 第一名客户
  • 第二名客户
  • 第三名客户
  • 第四名客户
  • 第五名客户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客户
3.80亿 17.30%
第二名客户
2.12亿 9.64%
第三名客户
1.56亿 7.12%
第四名客户
1.03亿 4.70%
第五名客户
9490.71万 4.3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0.79%
  • 第一名供应商
  • 第二名供应商
  • 第三名供应商
  • 第四名供应商
  • 第五名供应商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供应商
1.39亿 11.75%
第二名供应商
1.02亿 8.62%
第三名供应商
9976.53万 8.41%
第四名供应商
9131.23万 7.69%
第五名供应商
5121.53万 4.3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5.78%
  • Dupont
  • EMS
  • 无锡殷达尼龙有限公司
  • 万里(成都)香料有限公司
  • 山东广垠新材料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Dupont
2.35亿 15.69%
EMS
1.95亿 13.01%
无锡殷达尼龙有限公司
1.16亿 7.77%
万里(成都)香料有限公司
7863.27万 5.25%
山东广垠新材料有限公司
6074.12万 4.0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8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4.08%
  • 内蒙古伊泰宁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TOKOKOSENCORP.
  • 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 ICCCHEMICALCORPORATI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内蒙古伊泰宁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1.10亿 21.10%
中国石化集团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6370.82万 12.23%
TOKOKOSENCORP.
6222.52万 11.95%
乌苏四棵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2316.65万 4.45%
ICCCHEMICALCORPORATI
2270.98万 4.3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2.62%
  • Dupont
  • EMS
  • 无锡殷达尼龙有限公司
  • 万里(成都)香料有限公司
  • Evonik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Dupont
8969.86万 22.12%
EMS
7479.55万 18.44%
无锡殷达尼龙有限公司
1812.92万 4.47%
万里(成都)香料有限公司
1715.04万 4.23%
Evonik
1363.77万 3.36%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公司始终秉持“持续创新、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稳步推进生产建设,积极拓展市场下游应用,在所有员工的坚持和努力下,公司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深入,在研发、生产、销售和战略布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417.4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9%,实现营业利润45,429.5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5.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652.4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0,65...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公司始终秉持“持续创新、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稳步推进生产建设,积极拓展市场下游应用,在所有员工的坚持和努力下,公司提质增效工作进一步深入,在研发、生产、销售和战略布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417.4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39%,实现营业利润45,429.5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5.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652.4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3.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0,655.19万元,同比下降44.67%。公司报告期内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创新驱动、持续加强研发投入
  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度投入研发费用18,912.8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95%。公司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功能材料等领域所积累的生物制造技术基础上,坚持创新驱动,在绿色二元酸、生物基哌啶、生物基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连续纤维增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等研发项目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生物基聚酰胺与连续玻璃纤维/碳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正在多个领域进行应用开发和测试,正在加速进入“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塑代塑”的大场景应用阶段。2023年,公司加大在生物基聚酰胺应用开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法绿色长链二元酸的研发进展顺利,有望于近期为客户带来生物基长链二元酸产品;新产品生物基哌啶已经完成中试并着手进行万吨级产业化。在完成了对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的战略投资后,双方正就提升关键酶的催化等项目进行合作,后续将深度协同,积极探索合成生物研发新范式,开拓新品空间。
  2023年,公司位于上海的“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成。新建成的研发基地有助于公司较大幅度地增设研发设施和引进高端人才,积极进行科研交流,更好地整合优化人才、技术、设备等各项资源,增强公司整体研发实力。
  2、扩充产能、布局产业链
  2023年,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建成,为下游应用和业务扩展奠定产能基础。太原生物基聚酰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中试线也将为复合材料的工艺开发、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公司在稳步扩充产能的同时,积极开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大场景的产品应用,并在工艺、加工设备、成型技术以及与各领域客户的对接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3、携手产业链客户、共筑产业生态圈
  公司于2023年年中公告了拟定增募集不超过66亿元并引入招商局集团作为间接股东的定增方案,并同招商局集团达成了资本与业务合作协议。此次合作的落地将为公司在生物新材料领域的业务开拓带来更大机遇。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凯赛生物和招商局集团双方将携手共进,致力于将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复合材料开发成为双碳时代的生物基基石材料,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
  2023年,公司积极开拓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产品在新能源装备、现代物流、绿色建筑等行业各类场景中的各类产品应用,打造产业生态圈,并已完成了各类产品的样品试制,即将加速进入商业化过程。公司联合招商局集团与各地合作方洽谈的复材落地方案也进入了实质推动阶段。
  4、完善战略布局,赋能业务发展
  公司通过战略投资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研发布局,前瞻性地补齐与业务相关的技术能力版图。2023年1月,公司战略入股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实现了对AI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技术领域的深度布局;2024年1月,公司与具有丰富仿真模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3P.COM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旨在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各类产品应用提供最后一步的技术衔接。
  5、重视人才培养、引进
  公司持续引进行业高端人才,重视人才储备,尤其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者、研发人才。同时公司注重加强内部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6、信息披露工作情况
  公司严格按照《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及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有关规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全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按时完成了定期报告及临时公告的编制和披露工作,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本报告期共完成4份定期报告及91份临时公告的对外发布工作。
  7、投资者关系工作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公司秉持充分披露信息原则、合规披露信息原则、投资者机会均等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高效低耗原则,形成了服务投资者、尊重投资者、实现公司价值及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文化。
  2023年,公司举办了2022年年度业绩说明会、2023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和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回复投资者各类问题59则,保障了各类投资者知情权,并较好传递了公司发展逻辑及亮点;重视投资者调研接待工作,覆盖超过百余家机构投资者;设置投资者热线电话,由专人负责接听,专业、耐心解答各类投资者的问题,报告期内共接听投资者热线200余次;指派专人负责上证E互动的投资者沟通交流工作,及时回复投资者各类提问。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利用生物制造技术,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材料的企业之一。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
  -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DC10-DC18),年产能11.5万吨,生产线位于凯赛金乡、乌苏技术和太原技术。随着长链尼龙等产品的进一步推广,长链二元酸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公司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已于2022年建成并开始试生产。癸二酸可作为聚合单体用于生产长链尼龙、癸二酸的酯类等产品。癸二酸的主要客户与公司长链二元酸(DC11-DC18)的客户部分重叠。
  -生物基戊二胺,年产能5万吨,生产线位于乌苏材料。公司生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主要用做生产生物基聚酰胺的原料,少量进行销售,主要销售领域为环氧固化剂、异氰酸酯等。
  -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年产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于2023年11月结项。目前系列生物基聚酰胺持续在各领域进行应用推广并形成销售。
  公司以自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为核心原料,与一种或多种不同的二元酸聚合,生产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种类包括PA56、PA510、PA5X等。
  针对生物基聚酰胺的下游应用,公司注册了主要应用于纺织领域的商标“泰纶○R”和主要应用于工程材料领域的商标“ECOPENTR○”,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产品应用领域包括:民用丝领域,例如运动服饰、内衣、袜类、与棉麻丝毛混纺的面料、箱包、地毯等;工业丝领域,例如轮胎帘子布、箱包、气囊丝、脱模布等;无纺布领域,例如面膜、卫生用品等;工程塑料领域,例如汽车部件、电子电器、扎带、隔热条等;此外,公司正在开发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的生物基聚酰胺热塑性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耐温、耐腐蚀等性能优势,可用于新能源装备、交运物流、建筑装饰等行业,例如电池壳盖板、风电叶片、集装箱、车厢板、建筑模板、管材等;尼龙弹性体领域,例如面料、鞋材等。
  生物制造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工业商品(如新材料产品),生产过程绿色、条件温和且具备经济性,作为解决人类对传统石化、化工产品的过度依赖,以及解决碳减排、碳中和问题的有效途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建立健全了供应商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为有效控制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保持原材料供应稳定,公司通常会保持两家及以上供应商供应同一种原材料。
  公司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原材料主要为烷烃,生物基戊二胺的原材料目前主要为玉米,生物基聚酰胺的原材料主要为二元酸和自产的戊二胺。其中除烷烃既有境内采购也有境外采购,其余主要原材料均是境内采购。
  公司在供应商开发和管理、采购合同管理、原材料采购进度管理、原材料入库验收等环节都建立健全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保证了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同时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根据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公司对主要原材料建立了安全库存制度。
  2、生产模式
  销售部门根据产品的历史销售情况、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和新产品开发情况,制定年度和季度销售计划。生产部门综合销售计划、产能情况等因素,制定生产和物料需求月度计划和周计划,负责生产计划的安排和实施,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按照订单评审交期出货。技术质量部根据生产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制定相应工艺标准和检验标准,并负责原辅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检验工作。
  此外,公司结合主要客户的需求预测、市场供需情况、自身生产能力和库存状况进行库存动态调整,以提高交货速度,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提高设备利用率。
  3、经营模式
  公司销售主要为直销,有少量非终端贸易商客户。对于境内客户,公司通过境内生产基地直接销售,公司会委托第三方运输公司,将货物运送至客户指定地点,客户签收确认。对于境外客户,物流方式主要分两种:①对于交货期限相对宽松的订单,公司由境内直接发货至客户指定港口;②对于交货期限相对紧迫的订单,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各租用了仓库,并保持了一定的库存规模,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仓库由第三方物流商管理并承担存储期间的管理职责。
  公司与小型客户的结算方式主要为“款到发货”,但对于少数合作时间长、自身信誉好、销售规模大且具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的大客户一般会给予一定的账期。
  4、研发模式
  研发和创新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公司研发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公司产业化的几个产品都是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成果。公司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研发团队,跨越多学科的高通量研发平台是公司研发特色之一。公司将加强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高通量研发设施建设,选择有相对竞争力、前瞻性、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系统性重点研发。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属于生物基材料制造(C283);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属于生物基合成材料制造(3.3.8);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2021年3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公司属于化学纤维制造业(C28)。
  (1)生物制造行业基本情况
  ①生物制造行业简介
  传统石化、化工生产活动对化石资源持续消耗,人类活动对于化石资源依赖问题与日俱增,同时环境污染、安全风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随着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合成生物学于21世纪初应运而生,科学家尝试在现代生物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思想和策略,诞生了学科高度交叉的合成生物学,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之一。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对基因编辑技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的举措。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量化碳减排目标(“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并细化各项工作。2021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发展方向。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要求;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指出“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2022年8月1日,根据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3.5%;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针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碳排放化工生产流程,研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技术、原油炼制短流程技术、多能耦合过程技术,研发绿色生物化工技术以及智能化低碳升级改造技术”;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2023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其中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传统石化产品通常由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提纯制造基本化工原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合成。代表性的产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其全生产过程带来大量的碳排放。而生物基产品来源于玉米、秸秆等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通过生物转化得到,可用于纺织材料、工程材料、生物燃料等,实现对石化基产品的替代。因而生物制造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工业微生物的“细胞工厂”间接地把空气中的CO2转变成了生物基材料,用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实现碳的减排。
  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都将合成生物技术列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所需的“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十四五”规划“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一节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合成生物学在过去二十年中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其理论与技术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理论上大多数现有的物质、材料都可以被生物合成,以葡萄糖为例,除戊二胺外,还包括己内酰胺、己二酸、琥珀酸、戊二酸等物质在理论上都可以被生物合成。虽然大多数物质、材料可以被生物合成,但是生物转化的效率以及从实验室合成到产业化放大过程中仍有大量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全球资本市场越来越青睐生物制造领域。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GobaInstitute)发布的研究报告将合成生物学列入未来十二大颠覆性技术之一的“下一代基因组学”之中,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000亿美元。
  ②生物基材料行业简介
  生物基材料,是利用谷物、豆科、秸秆、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品,主要包括生物基化工原料、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生物基橡胶等。相比传统化工,生物制造具有低成本、可持续的优势。根据OECD的报告,生物制造可以降低工业过程能耗、物耗,减少废物排放与空气、水及土壤污染,以及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OECD预计2030年世界上35%的化工产品将被生物制造产品所取代,生物制造产业将逐步形成可再生资源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
  (2)长链二元酸、二元胺及聚酰胺行业基本情况
  ①长链二元酸行业概况
  长链二元酸(LCDA)通常是指碳链上含有十个以上碳原子的脂肪族二元羧酸,不同数量碳原子的二元酸下游用途有一定区别:比如十碳的癸二酸主要用于生产聚酰胺610、癸二胺、聚酰胺1010、增塑剂壬二酸二辛酯(DOZ)及润滑油、油剂,还可用于医药行业以及电容器电解液生产;十二碳的DC12(月桂二酸)可用于制备聚酰胺612、高级香料、高档润滑油、高档防锈剂、高级粉末涂料、热熔胶、合成纤维以及其他聚合物。此外,近年来,长链二元酸逐渐在合成医药中间体等方面显露出特殊作用和广阔用途。
  长链二元酸传统上以化学法生产为主。在近年的市场竞争中,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主要为DC12月桂二酸)自2015年底开始逐步退出市场。以生物制造方法生产的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由于经济性及绿色环保优势突出,逐步主导市场。公司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全球主导供应商。此外,DC10(癸二酸)传统生产方式为蓖麻油水解裂解制取,全球约11万吨的市场规模。癸二酸下游主要应用于纺织、增塑剂、润滑油、溶剂、粘合剂和化学中间体等领域。根据咨询公司GMI预测,到2025年之前,癸二酸需求的复合年均增速在5.5%。
  ②二元胺行业概况
  二元胺是含有二个胺基的胺基化合物,主要用于聚酰胺等产品生产原材料,己二胺是使用量最大的二元胺品种之一。
  在二元胺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是己二腈。全球主要的己二腈生产及消费集中在北美、西欧及东北亚地区,国内对己二腈的需求仍依赖进口。在突破已二晴生产技术壁垒后,国内多家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己二腈项目,外资企业也在逐渐增加在华投资。根据中国化工报,截至2022年末,全球己二腈产能合计约231万吨,中国己二腈在建及拟建产能合计410.23万吨。
  这些项目建成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地区己二腈供应紧张问题。戊二胺比己二胺化学结构少一个CH2,是重要的碳五平台化合物,可作为纺丝、工程材料、医药、农药、有机合成等领域的原料,以戊二胺为单体生产的尼龙和尼龙66相比,在聚合物的熔点、流动性、染色性、吸湿性等方面具有差异化表现。公司乌苏工厂生物基戊二胺项目年产能5万吨,实现了全球奇数碳二元胺首次规模化生产,丰富了全球尼龙市场的产品种类。此外,公司在太原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年产能50万吨的生产线。
  ③聚酰胺行业概况
  目前聚酰胺产品中仍以石油基聚酰胺为主,主要品种包括聚酰胺6(我国俗称“尼龙6”)、聚酰胺66(我国俗称“尼龙66”)和特种聚酰胺,其中聚酰胺6和聚酰胺66合计占比接近90%。我国聚酰胺产业近些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原创性研究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在开发周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端聚酰胺仍主要依赖进口等。生物基聚酰胺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不同种类的生物基聚酰胺在纺丝和工程材料领域均开始应用推广。
  聚酰胺66在汽车、服装、机械工业、电子电气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其中以工程塑料和工业丝的应用为主。根据能源与环保期刊等披露数据显示,近10年,全球聚酰胺消费量以年均7.5%左右的速度递增。受制于对己二腈等原料的进口依赖,聚酰胺66的生产能力并不充足,且缺乏对关键原料的议价能力。
  聚酰胺6材料是由己内酰胺通过开环聚合或阴离子聚合制备合成,是当前国内外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聚酰胺材料。近年来,我国聚酰胺6纤维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常规产品产能、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
  特种聚酰胺产品包含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等产品,目前市场上的长链聚酰胺主要包括聚酰胺612、聚酰胺1010、聚酰胺1012等,高温聚酰胺主要包括聚酰胺6T、聚酰胺10T等。长链聚酰胺主要用在汽车零件、深海石油管道、粉末涂料等应用领域。高温聚酰胺主要用作汽车、机械、电子/电气工业中耐热制件的理想工程塑料。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不断革新及深海石油开采需求逐年增加,特种聚酰胺市场将不断扩展。据PoarisMarketResearch预测,到2026年全球特种聚酰胺市场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2018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3%。国际市场上,该类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主导,包括杜邦、阿科玛和赢创等。其中,杜邦开发的长链聚酰胺系列产品具有优异的刚度和韧性平衡、良好的电气和阻燃性、耐磨性和耐化学性,以聚酰胺612为例,其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耐应力开裂性,并因其具备耐燃料、耐水/乙二醇冷却剂以及对其他化学制品的耐受性等优异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燃料和冷却系统。
  随着公司生物基戊二胺产业化技术的突破,通过生物基戊二胺与各种二元酸或二元酸的组合物缩聚,可生产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包括PA56、PA510、PA5X等。随着生物基聚酰胺的开发进展,其产品性能和应用潜力逐渐为市场所接受和认可,公司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已形成销售。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聚酰胺的应用推广也将对改善我国关键材料对外进口依赖有着积极作用。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技术于2015年被工信部列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连续两年,国家工信部将生物基聚酰胺56列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2018/2019)、(2019/2020)。
  根据华安证券预测,2025年生物基尼龙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15.91亿元。
  以戊二胺为基础的生物基聚酰胺突破性地引入奇数碳二元胺,分子结构的改变相应带来产品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的改变,已经显示出在民用丝、工业丝、改性工程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公司泰纶○R系列产品主要应用关于纺丝领域,ECOPENTR○系列包括从200℃到310℃熔点范围的多种产品,可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高强复合材料、管材等领域。
  聚酰胺复合材料拥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自润滑性、耐老化性等性能特点,其中,生物基聚酰胺相比石油基聚酰胺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从而可以提高复合材料中的玻纤含量,增强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汽车和电子电气是聚酰胺复合材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汽车领域,轻量化趋势叠加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将有力促进聚酰胺复合材料进一步实现对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的替代;在电子电气领域,随着连接器、LED照明设备等部件对工程塑料性能的要求逐步提升,也有望带动聚酰胺复合材料需求增长。除此之外,在风电叶片大型化、轻量化趋势下,聚酰胺相比于环氧树脂拥有更好的防腐性和可回收性;集装箱领域,聚酰胺复合材料能够保证相同强度下比钢、铝合金轻,能够有效降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根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目前全球聚酰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15亿美元。其中,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市场规模占比最大,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约为92.7亿美元;根据其预测,2025年全球聚酰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53亿美元,其中玻纤增强聚酰胺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15亿美元。
  (3)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
  ①技术壁垒
  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20余年前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但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由于技术瓶颈的存在,导致产出率低、成本高、产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从而无法实现产业化。因此,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何突破生物制造的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是实现产业化最大的壁垒。
  ②研发团队壁垒
  生物制造与传统的化工制造不同,作为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领域知识的“会聚”领域,从业企业需要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均设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技术团队,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跨领域协同,系统地综合考虑提升质量和优化成本解决方案,并需要积累行之有效的微生物筛选评价体系,提升研发效率,因此,若没有成熟的复合型团队,就无法具备产品开发、迭代更新能力,也无法具备产品应用的拓展能力。
  ③资金壁垒
  生物法制造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且失败率极高,投资规模大。即使掌握初代技术后,产品的后续研发、技术迭代更新等方面仍需要大量研发资金投入。因此,本行业的新进入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目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以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平台型生物制造公司。已产业化的和储备产品中:
  长链二元酸方面,DC11-DC18产品继续主导全球市场。公司布局新的长链二元酸产品种类,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已于2022年三季度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戊二胺方面,乌苏工厂的生物基戊二胺生产线已投产。公司生产戊二胺主要用于自身聚酰胺系列产品的生产,少量提供给环氧固化剂、异氰酸酯等下游客户。
  生物基聚酰胺方面,公司基于自产的生物基戊二胺与各种二元酸的缩聚可得到系列生物基聚酰胺产品,逐步应用于下游民用丝、工业丝、工程塑料等领域。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的优势和轻量化的特点,将在新的拓展领域,例如与碳纤维或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用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综上,公司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较为突出。虽然目前公司在相关领域占据主导性地位,但由于生物制造具备较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能排除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获得重大技术突破,进入该细分领域,从而与公司直接竞争的可能。同时,亦存在部分竞争对手利用不正当方式窃取公司技术秘密,意图生产类似产品,可能与公司存在竞争。此外,传统化工法相关产能的扩张亦可能对公司行业地位产生影响。
  为应对潜在市场竞争,公司将继续通过对内深挖潜力、对外适时适度地探寻行业整合机会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巩固和提升行业市场占有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化石原料,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储量逐步减少,环境压力逐步加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将以生态化、绿色化以及资源可回收利用为发展原则,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合成生物学学科迅猛发展。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两位对基因编辑技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基因编辑等前沿的合成生物学技术为生物制造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在此领域人才储备不断扩大,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水平;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上实现世界领先;在新合成途径设计、基因编辑这些最前沿、决定未来产业布局的研究方向上,总体保持了与国际并行。
  合成生物学现有的发展多是基于自然界中已有生物合成途径实现生物制造。然而,部分物质并无现成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这为今后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正是合成生物学真正展现其颠覆性价值之处,包括该等产品在内的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将成为生物制造未来主攻方向。目前,能从零创建物质的全新生物合成途径报道较少,有诸多因素,瓶颈之一为微生物设计能力。基因编辑、人工智能(AI)进行蛋白质分子结构预测和设计等技术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正在逐步成为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有望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加速进入产业兑现期。生物制造虽然对解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积极作用,但所涉及学科众多,技术要求跨越生物、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如何实现学科交叉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生物制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材料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2022年8月1日,根据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3.5%;到2030年,进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针对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碳排放化工生产流程,研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技术、原油炼制短流程技术、多能耦合过程技术,研发绿色生物化工技术以及智能化低碳升级改造技术”;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2023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粮生物基材料产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体系不断丰富、绿色循环低碳的创新发展生态,非粮生物质原料利用和应用技术基本成熟,部分非粮生物基产品竞争力与化石基产品相当,高质量、可持续的供给和消费体系初步建立;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2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其中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202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可以在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材料、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轻量化节能等多个方面为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在碳中和的产业背景下,合成生物技术有望提供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化道路。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3.研发投入情况表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应用先进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生物制造核心科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保有大量的研究、生产商业秘密和专利,拥有从产品创意设想到产业化实践的完整经验,在生物、化学、材料、工程等领域均设有研发团队。公司重视打造技术竞争力,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318项发明专利在内的406项专利,获得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MF)颁发的“《可持续与创新奖》(SUSTAINABILITY&INNOVATION)”,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优势企业”。
  2、国际化团队生物制造经验积累优势
  公司拥有经验丰富、卓有远见的国际化管理团队及成熟的研发团队,积累了大量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学科领域专业研发人才,公司长期重视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公司一方面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来提升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通过提升人员素质、优化内部管理体制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公司管理团队稳定,且管理层多为研发背景人员,对于生产技术以及产品发展具有良好的判断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对于从研发到产业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3、产业链优势
  公司目前商业化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包括为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全球领先的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公司拥有从聚酰胺单体(长链二元酸/戊二胺)到聚酰胺再到聚酰胺改性复合材料的完整生产链条,主要核心原材料由企业自主掌握。作为上海市合成生物产业协会副会长会员单位和上海市未来产业生物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一方面,公司通过自主供应聚酰胺单体,能够确保聚酰胺产品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公司通过全产业链持续进行工艺优化,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保持自身产品竞争力优势。
  4、成本优势
  公司在规模化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新技术开发和升级,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并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成本优势。公司拥有完整平台能够自产聚酰胺单体并以此生产聚合物,主要核心原材料由公司自主掌握。
  5、绿色生产和碳减排政策优势
  公司通过生物制造方法生产,反应过程温和,三废排放少,原料部分利用可再生生物质原料,对于解决化石资源依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公司生物制造新材料的绿色概念在高端品牌中较易获得认可,公司的生物基戊二胺实验性产品经下游国际客户验证,已用于汽车表面漆涂料,该应用获得欧洲新材料大奖(ECSInnovationAward)。
  公司生物基产品采用可再生的农作物作为原料,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有机碳,再通过生物转化生产出生物基产品;生物制造过程条件温和,节能减碳,因此,生物基材料有望做到零碳甚至负碳,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作用。经国际权威第三方机构检测,生产每吨生物基聚酰胺56比传统尼龙66或尼龙6普遍减少50%碳排放;生产每吨生物法癸二酸比化学法癸二酸减碳约40%以上;此外,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以塑代钢应用于轻量化场合,终端产品由于减重而降耗节能,以塑代塑替代热固性材料实现材料循环使用,都可以实现对碳中和的有益贡献。绿色生产和轻量化是公司产品的特点,用生物基材料的高性价比与石油化学品竞争,发展空间广阔。
  6、业务布局合理优势
  公司现有生产产能目前主要集中在金乡、乌苏,并正在太原建设第三个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当地具有原材料、能源等资源丰富、价格较低的优势。此外,公司总部及主要研发实验室设立在上海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及其周边省份相关产业链较为完整,下游企业数量较多,便于吸引高端人才。此外公司在美国和香港设立了子公司从事境外销售。公司业务地理位置布局发挥了很好的辐射作用,使公司更贴近国内外客户和市场,从而提高了公司拓展客户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公司于2023年年中公告了拟定增募集不超过66亿元,并引入招商局集团作为间接股东的方案,这一方案的落地将为公司在生物新材料领域的业务开拓和在生物制造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长足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在今后的业务发展中,凯赛生物和招商局集团双方将携手共进,致力于将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复合材料开发成为双碳时代的生物基基石材料,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
  此外,公司通过战略投资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研发布局,前瞻性地补齐与业务相关的技术能力版图。2023年1月,公司战略入股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实现了对AI蛋白质结构预测、设计技术领域的深度布局;2024年1月,公司与具有丰富仿真模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3P.COM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旨在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各类产品应用提供最后一步的技术衔接。
  7、品牌和客户优势
  公司是目前全球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实现生物法制造系列长链二元酸并大规模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同时实现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生物制造技术突破,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杜邦、艾曼斯、诺和诺德、赢创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商业合作关系,并配合下游客户深度研发产品潜在应用,进一步提升客户粘性。良好的品牌和客户基础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拓展客户,也有利于公司未来向产业链下游的快速延伸。
  8、质量优势
  公司重视在产品、生产、供应链、人力等运营管理环节全面高质量发展。公司产品质量优良且性能稳定,作为全球长链二元酸市场主导供应商,产品作为业内标杆,并定义了该产品主要生物指标、质量标准、方法等重要参数。
  公司设立安全生产体系(安全生产制造体系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源头把控生产质量;同时设有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过程监控实现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构建全方位、快速的售后保障体系,确保高质量的客户服务;通过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系统化、可持续化的管理和支持。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公司利用生物制造方法从事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等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生物制造行业对企业的技术实力有较高的要求,且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工艺水平的提升,技术人员队伍的传承性和持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虽然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股权激励、薪酬福利等措施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凝聚力,但未来不排除行业内潜在竞争对手提供更优厚的薪酬、福利待遇吸引公司人才,或公司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公司技术人才流失,而公司又不能安排适当人选接替或及时补充相关技术人员,则可能带来研发进程放缓或暂时停顿的风险,对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和业务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风险
  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公司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商业秘密外泄,并引发了一些纠纷及诉讼,公司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但仍对公司带来了一定影响,分散了公司精力,增加了公司维权成本。尽管公司通过专利布局、通过软件、硬件等管理措施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但仍难以完全杜绝,未来若再次发生核心技术外泄或失密,可能对公司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技术研发滞后风险
  近年来投资界、科学界、政府对合成生物学高度重视,加速了该领域技术科学和产业化研究水平的提升,若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资源,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相对公司更先进的技术,公司可能因此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目前,公司所处的长链二元酸、戊二胺和聚酰胺行业技术发展路径较为清晰,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公司对行业内和相关领域各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进展一直保持紧密的关注和跟进。但在未来生物制造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排除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导致工艺流程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也不排除出现成本或性能更具优势的新型产品或材料,对相关产品实现重大替代的可能。若公司无法顺应趋势,面对变革,则公司的部分产品将失去市场需求,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风险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未来的原材料和能源采购价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若公司的原材料、能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而公司不能有效地将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转移到下游或不能通过技术工艺创新抵消成本上涨的压力,都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新项目建设进度、产品达产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基戊二胺的大规模产线已投产,开始贡献销售收入,上述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的过程仍可能存在一定的设备调试、技术工艺调整优化等问题需要解决,存在达产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正在建设中,由于项目投资建设受到项目所在园区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变动、人员组织、供应商设备加工、土建安装速度以及宏观环境、贸易和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对项目建设和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存在建设进度不达预期的风险。此外,在实践中,下游化工材料生产商对于原材料的使用和更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以PA56和PA66为例:虽然两种产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性能各有优劣,但PA56作为一种新型通用型聚酰胺材料,进入市场时间相对较短,客户对于该材料的性能深入理解和熟练使用需要过程,此外,相较于PA66较为完善的应用标准,生物基聚酰胺相关标准仍在进一步推广完善过程中。若市场对新产品如生物法癸二酸、生物基聚酰胺5X系列等适应时间较长,将影响公司未来营业收入的增长。
  3、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产品的生物转化过程需要一定压力的蒸汽、各种电压等级的供电设施及导热油设施等,且生物基聚酰胺聚合是在高温和一定压力下进行,因此公司生产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老化,如公司不能始终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意识,及时维护、更新相关设施、设备,则公司仍然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对员工人身及公司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在极端情况下,若公司因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或背负巨额赔偿义务,或者因安全生产事故被主管机关责令停产整改或被吊销有关资质、许可,则会对公司带来重大不利影响。此外,如果国家进一步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标准,公司面临着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投入进一步增加、相关成本相应增大的风险,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4、环保合规风险
  虽然公司主要产品通过生物制造方法生产,生物转化过程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发酵或酶转化方式进行,且公司不断扩大玉米等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的利用,但生产过程中仍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若因管理不到位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公司未来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公司可能会受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处罚,甚至被要求停产整改,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随着国家进一步制定并实施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公司也面临着环保成本增大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较大。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总体信用状况良好。公司已根据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充分的坏账准备。但若未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当或者客户自身经营状况和商业信用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可能导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收回而发生坏账,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存货跌价的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较大。公司出于谨慎性考虑,期末已对部分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若未来主要原材料和产品的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降,或因国内外政策或市场原因造成客户变更或取消订单计划,从而导致公司产品无法正常销售,则可能造成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需要计提跌价准备,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税收优惠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若未来有关税收优惠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公司未来因不能持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等原因导致无法满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条件,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4、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存在产品销往境外和部分原材料进口的情形,报告期内,公司发生汇兑损益较大。若人民币汇率未来发生较大变化,将会引起公司以外币结算的外销收入和以外币结算的境外采购价格波动,外汇收支相应会产生汇兑损益,进而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5、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变动主要受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太原技术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产能爬坡、生物基聚酰胺新产品尚处于推广期等因素影响。若未来公司下游市场需求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主要原材料或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生物法癸二酸产能爬坡或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市场拓展进度不及预期,则公司毛利率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
  6、固定资产折旧的风险
  公司正在推进多个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将大幅增加,使得固定资产折旧也相应增加。公司在建项目的实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不及预期,则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存在因折旧金额大量增加而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风险。
  (六)行业风险
  1、下游行业波动风险
  公司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生物基聚酰胺的生产和销售,聚酰胺应用于纺织、电子产品、薄膜、汽车零件、环保涂料等行业,该等行业需求同样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社会消费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若客户对相应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则公司的业绩会受到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目前商业化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包括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全球利用生物制造技术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之一,未来不排除其他企业或科研机构获得重大技术突破,从而与公司直接竞争。
  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领域,根据公开信息或媒体报道,有其他厂家宣布计划进入该领域。例如,2021年1月4日,新日恒力公布,其子公司的5万吨/年月桂二酸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并于2022年4月1日,公布该项目通过技术验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2024年3月27日,宁科生物发布《关于重要控股子公司停产的风险提示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中科新材于2024年2月7日进入停产状态,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仍处于临时停产状态。
  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方面,根据公开资料,日本东丽公司及日本味之素公司曾尝试合作通过生物技术生产戊二胺,韩国希杰宣布进入生物基戊二胺市场,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对外公告计划投资建设生物基戊二胺及聚酰胺56项目,于2022年10月公布2万吨生物基尼龙56项目成功试生产。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公告签署《生物酶法制备尼龙56技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涉及开发以赖氨酸为原料的生物法戊二胺及尼龙56的技术。
  若上述项目及类似项目等成功达产,则将与公司产生直接竞争,未来可能对公司产品销售量及利润率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未来随着生物制造市场的扩大与成熟,不排除会有具有较强资金实力及研发实力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对公司业务造成冲击。
  (七)宏观环境风险
  1、宏观政治环境、经济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太原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产能逐步扩张中。但如宏观经济出现下滑,或者客户所在行业及其下游行业景气程度降低,则可能影响该等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需求量,导致公司产品销售价格或销售数量的下滑,公司业绩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受国际形势影响,石油及原材料价格有大幅上涨的风险,将可能对公司产品成本产生影响。此外,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多变,中美贸易摩擦前景尚未真正明朗,俄乌局势恶化,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大,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中国经济仍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但未来的增长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2、关税等进出口政策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产品外销和部分原材料进口的情形。其中公司产品外销地区主要包括美国、欧盟等,原材料进口地区主要包括日本、中国台湾等。因中美贸易摩擦,公司主要产品长链二元酸曾被列入加征关税清单,加征15%的关税,并于2019年12月实施,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上述加征关税并未实际实施;公司重要产品PA5X于2018年起实际加征关税25%至31.5%;公司部分长链二元酸品种实际加征关税25%至30%。因此,后续包括美国在内的上述国家或地区对公司出口产品和进口原材料大幅提升关税或实施贸易限制政策,若公司无法将关税加征相关成本转移,将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开展,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目前,全世界的化工材料绝大多数源于石油。然而,石油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随着人类历史的快速进步和发展,能源枯竭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传统化工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矛盾、过度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合成生物学于21世纪初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之一。合成生物技术是综合了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崭新的生物技术,借助生命体高效的代谢系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生命体以设计合成,使得在生物体内定向、高效组装物质、材料逐步成为可能,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合成生物技术开启了可定量、可计算、可预测及工程化的“会聚”研究新时代,为解决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途径。从理论上,绝大多数石油化学品都能够借助合成生物技术从生物原料制得,并且还可以合成传统化工法不能合成的新材料,反应过程绿色、条件温和,原材料获取便利,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理论上绝大多数的物质、材料可以被生物合成,但从实验室合成到产业化放大过程中仍有大量的合成生物学、细胞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生物制造技术问题需要统筹解决,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产品质量、成本、与市场竞品的竞争力等等。整体来看,生物制造材料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已经在生物制造领域进行的大量的投入,特别是国际领先的跨国企业已经在1,3-丙二醇等方面实现了商业突破,中国本土企业在生物制造领域拥有独特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尚且较少,但以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某些细分市场中获得了技术的突破或拥有独到的产品,逐步成长为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企业之一。
  2、行业竞争格局
  公司主营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等产品均为生物制造材料,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具体竞争格局情况如下。
  (1)生物法长链二元酸
  公司是全球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主导供应商。由于长链二元酸此前多通过化学法生产,因此公司原主要竞争对手为英威达等国际大型化工企业。随着公司生物法长链二元酸技术上的不断升级进步,产量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及经济性等竞争力日趋增强,以英威达为代表的传统化学法长链二元酸(以DC12等为主)逐步退出市场,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占有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与杜邦、艾曼斯、赢创、诺和诺德等主要下游客户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商业合作关系。
  国际市场上,赢创及UBE建设有千吨级化学法月桂二酸产能,用于自用。2022年8月16日新日恒力(2023年已更名为“宁科生物”)发布《关于拟扩建5万吨/年长链二元酸及5万吨/年生物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的公告》;2023年4月5日,宁科生物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增资事项进展暨临时停产公告》,其生产月桂二酸的子公司中科新材处于临时停产状态;2024年3月27日,宁科生物发布《关于重要控股子公司停产的风险提示公告》,其控股子公司中科新材于2024年2月7日进入停产状态,截至本报告披露之日,未见关于该项目的进展公告。
  (2)生物基戊二胺
  公司生产戊二胺主要用于自身聚酰胺系列产品的生产,部分提供给下游客户行应用开发。日本东丽公司及日本味之素公司曾尝试合作通过生物技术生产戊二胺;韩国希杰集团宣布进入生物基戊二胺市场;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公告投资建设生物基戊二胺及聚酰胺56项目;阳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公告签署《生物酶法制备尼龙56技术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涉及开发以赖氨酸为原料的生物法戊二胺及尼龙56的技术。但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均未发现上述公司对外公告项目后续进展情况。与戊二胺相似的化工原料为己二胺,己二胺主要用于聚酰胺66的生产,己二胺的核心原料为己二腈,化学法己二腈、己二胺产品仍可能与公司生物基戊二胺形成直接竞争。
  己二腈核心生产技术被英威达等欧美企业控制,我国己二腈工业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所需己二腈仍然依赖进口,成本较高,制约了我国己二胺及聚酰胺66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双单体聚酰胺行业发展核心瓶颈难题。2020年以来,数个公司宣布新建己二腈装置,规划建设产能达到100万吨/年,建成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地区己二腈供应紧张问题。
  (3)生物基聚酰胺
  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泰纶R○,具有高强、耐磨、阻燃、吸湿、回弹性好等特点,可在纺织服饰、地毯、工业丝等领域上广泛应用;另外,应用于工程材料领域的生物基聚酰胺品牌ECOPENTR○系列产品其具有高强度、高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在工程塑料上可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结构件等。公司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某些牌号与化工法聚酰胺66产品性能接近,因此聚酰胺66产品可能与公司生物基聚酰胺的某些牌号产品形成直接竞争。但相比聚酰胺66,公司不同品类产品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适用的应用领域。例如PA56、PA5T/X、PA510等在热稳定性、阻燃性、耐高温等方面更加优越,在工程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领域优势显著优于传统尼龙和热固性材料。
  (4)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
  以生物基聚酰胺和连续玻璃纤维/碳纤维进行复合增强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相比热固性复合材料,更易于加工并可回收再利用,用户侧的全周期成本和环境压力更低。随着各国对高分子材料和化学品回收利用立法的落地,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然而,传统热塑性复合材料面临成本和性能的权衡:如使用聚丙烯为树脂,则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无法达到热固性复材的水平;如使用PEEK、PPS、化学法高温尼龙等高端树脂,由于本身流动性局限性,难以制作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工成本也会大幅提升。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具有高性能、易加工、轻量化、可回收、低成本、耐磨耐腐蚀等综合优势,突破传统热塑性复合材料成本和性能局限,有望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装饰等领域的大场景中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热塑替代热固”。
  3、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化石原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储量逐步减少,环境压力逐步加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将以生态化、绿色化以及资源可回收利用为发展原则,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合成生物学学科迅猛发展。基因编辑、人工智能(AI)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等技术的突破显著提高了合成生物学的底层研发效率,正在成为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领域。我国在此领域人才储备不断扩大,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在整体发展水平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水平,在合成生物学学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氨基酸、维生素等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不断推进,一些重要产品上已经能部分突破专利封锁。在新产品开发上,国外拥有1,3-丙二醇、聚乳酸等一系列产品的生物制造技术,而我国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和生物基戊二胺等产品的生物制造技术上实现世界领先。在新合成途径设计、基因编辑这些最前沿、决定未来产业布局的研究方向上,总体保持了与国际并行。合成生物学现有的发展多是基于自然界中已有生物合成途径实现生物制造。然而,部分物质并无现成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这为今后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正是合成生物学真正展现其颠覆性价值之处,包括该等产品在内的高附加值、高性能产品将成为生物制造未来主攻方向。目前,能从零创建物质的全新生物合成途径报道较少,有诸多因素,比如瓶颈之一为微生物设计能力。此外,生物制造虽然对解决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有积极作用,但所涉及学科众多,技术要求跨越生物、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如何实现学科交叉利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是生物制造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
  (二)公司发展战略
  以生物制造实现“碳中和”,公司的发展战略有三个重点:
  1、开拓生物材料大型应用场景,使生物制造产品能够大规模取代石化产品
  公司将持续开发热塑性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及其市场应用技术,关注对碳中和有实质意义的大型应用场景。
  公司开发的生物基聚酰胺属于热塑性材料,以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增强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具有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高耐磨、耐腐蚀等特点,而且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公司开发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一步法聚合工艺比传统化工同类产品的二步法聚合工艺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使生物基聚酰胺相对于传统化工产品具有“原料可再生、产品可回收、成本可竞争”的优势。公司将开发耐高温聚酰胺“以塑代钢”应用场景,推广在车辆、风电、建筑等需要轻量化领域实施大规模应用。
  公司于2023年与招商局集团签订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招商局集团将尽最大的商业努力推广和落实凯赛生物基聚酰胺产品的使用。基于公司产品的特点和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公司正与招商局集团共同推动相关生物基材料在集装箱、建筑、光伏、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未来公司向招商局集团体系内客户形成批量销售将促进新增产能的消化。同时,公司将借助本次与招商局集团深度合作的机会,为公司向更多客户推广自身产品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下游客户合作项目,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增产能的消化。
  2、生物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为生物制造所需的大宗原料开辟资源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碳中和意味着化石资源不再使用。生物制造将不可避免地替代化石产业。目前的生物制造几乎全部基于C6糖,即淀粉葡萄糖或蔗糖作为原料。考虑到大规模生物制造须做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研究利用取之不尽的植物原料、农业废弃物等作为生物制造的原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1)突破纤维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利用技术
  由于大气污染管控,各地政府严禁焚烧秸秆。目前市场上罕见成熟的、有经济效益的秸秆深加工产业化技术。秸秆因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造成收集困难,因密度低造成运输成本高,因易发酵造成难以储存,因预处理耗能、体积大造成投资和运行成本高,因预处理产生有毒物质造成生物利用效率低,因纤维素酶活性低造成糖化成本高,因C5等杂糖通常不被利用造成效率低,因废水量大且难以处理造成环保困扰,这是为什么世界上很多政府和企业多次尝试包括秸秆、木屑等生物废弃物的利用鲜有成功案例。秸秆处理成为农民和各地政府的负担。公司拟将系统开发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收储技术、预处理技术以及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糖化平台技术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2)综合利用生物废弃物
  公司将研发利用从农、林、湖泊等来源的生物废弃物经加工得到的C5糖和C6糖,经生物转化成各种产品,其中可能包括乳酸(用于做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戊二胺(用于生产生物基聚酰胺)、生物燃料、氨基酸(如谷氨酸、赖氨酸)和蛋白质(营养)等。研发的目标是使之能在商业上比粮食更有经济性。公司还将研发秸秆中木质素和磷、钾、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
  3、建立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设施,保持行业竞争力
  (1)山西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基地
  公司按计划稳步推进其他山西产业园项目,打造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其一,这是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产业化项目,项目将继续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建成公司生物制造的重要基地;其二,山西省及综改区等各级政府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构造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以及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其三,公司正在建设研发和中试设施,用于新产品的研发。
  (2)高通量研发设施,突破合成生物学重大产业化技术瓶颈
  公司以持续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升级技术研发体系、布局AI等技术工具在研发平台中的应用。公司将在上海和山西增加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高通量研发设施,例如:合成生物学高通量设施、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和评价设施、高通量生物单体提取纯化研究体系、高通量生物高分子材料聚合以及纤维增强、纺丝、发泡、拉膜、改性等研究系统、高通量在线检测体系、生物发酵智能化SiPAT研究系统。公司选择有系统性、有相对竞争力、有前瞻性、有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研发。
  公司将利用高通量研发设施突破重大产业化技术瓶颈。例如,纤维增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的轻量化应用技术,生物废弃物利用技术,生物发酵智能化技术。
  (3)持续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的产品链和产业链
  公司产品覆盖聚酰胺全产业链,包括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单体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和生物基戊二胺:
  生物基单体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充分利用公司在长链二元酸和戊二胺的技术和市场地位,进一步优化公司的产品布局,扩充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品种,在当前产品基础上,陆续开发包括九碳、十碳、十六碳、十八碳二元酸产品。公司发挥研发和生产管理优势,不断进行包括节能降耗在内的精益化成本管理,使产品持续保持成本竞争优势。公司与山西综改区密切合作,在合成生物材料产业园内引进与公司有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化项目,利用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公司市场地位和产品布局与客户形成长期互惠的合作关系,打造密切关联的产业化集群。
  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结合公司自有二元酸与二元胺单体,通过有机组合可以合成一系列生物基聚酰胺5X产品,根据不同品牌的特点开发不同的应用市场。例如,聚酰胺56产品性能接近通用型聚酰胺66,戊二胺与长链二元酸(十六碳以上)聚合得到的长链聚酰胺产品具有接近聚酰胺11、12的低温柔韧性能,聚酰胺5T性能接近聚酰胺6T。
  生物基聚酰胺竞争聚酰胺66的应用市场集中在工业丝、电子电器、汽车等领域。生物基聚酰胺新开发的应用市场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生物基尼龙弹性体等领域。
  (三)经营计划
  基于公司多年积累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功能材料生物制造技术,进一步落实生物基聚酰胺产业规划目标,围绕认真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并以此为抓手,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实力整体再上一个台阶,实现公司的跨越式发展。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战略,本公司主要业务策略,具体如下:
  1、研发及产品开发计划
  公司将继续推进基因编辑、生物工程、生物化学、生物材料聚合、纺织、改性和评价等学科的高通量研发平台建设,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性价比,丰富下游应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整体提升公司竞争力。
  2、生产与产业化推进计划
  对既有生产线继续优化菌种和生产工艺,持续成本降低;逐步提升乌苏材料生物基戊二胺和生物基聚酰胺产业化设施的产能利用率,促进早日达产;持续推进公司生产项目的建设、调试等工作。公司募投项目山西太原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于2022年三季度开车成功并已经形成销售;“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已于报告期内结项。山西产业园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先行建成部分产能,其中,年产5000吨高温尼龙示范线已于2023年年底建成,将为下游复合材料的开发提供树脂。
  3、市场拓展与客户开发计划
  目前公司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品已经拥有一批长期稳定的国内外知名客户,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的应用和市场;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在工程塑料、纺丝、交运物流、建筑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发了大量客户;具有高强、耐温、耐腐蚀、可回收和低成本综合优势的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已完成中试验证并进入到产品制作阶段,有望在交运物流、新能源装备、建筑等领域的大场景中实现“以热塑替代热固、以塑代铝、以塑代钢”;公司将基于生物基戊二胺及生物基聚酰胺功能材料的特点分别进行客户开拓布局,着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加强市场信息收集、分析、管理的能力,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客户数量和满意度的同步提升。
  4、内部管理计划
  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体制,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明确岗位职责。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塑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文化系统。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和企业业务流程特点,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整合各项业务工作流程,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5、人才发展计划
  公司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公司以现有团队为基础,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保证研发和新项目的人才需求,并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司将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培养、引进、使用、退出等管理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