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 产品类型:

    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产品、互联网医疗产品

  • 产品名称:

    电子病历平台 、 医院数据中心 、 智慧医疗产品 、 互联网医疗产品

  • 经营范围:

    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应用软件服务;批发电子产品;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手续);生产医疗器械(以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为准,限生产经营地生产);批发医疗器械(以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为准)。(市场主体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国家和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06-30 2020-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13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个) 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17.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113.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153.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4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113.00 - - - -
营业收入:自制软件(元) - 1.91亿 4.81亿 - -
营业收入: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元) - 6874.97万 1.55亿 - -
营业收入:专科电子病历(元) - - 6138.52万 - -
营业收入:智慧医疗软件产品(元) - - 6673.20万 - -
营业收入:电子病历平台软件(元) - - 2.10亿 - -
营业收入: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维护服务收入(元) - - 3661.10万 - -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医院数据中心销量(件) - - - 51.00 101.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嘉和电子病历平台销量(件) - - - 89.00 193.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智慧医疗产品体系销量(件) - - - 10.00 36.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其他销量(件) - - - 2.00 14.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嘉和电子病历平台-综合电子病历销量(件) - - - 68.00 145.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嘉和电子病历平台-专科电子病历销量(件) - - - 21.00 48.00
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维护服务销量(件) - - - 299.00 408.00
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软件开发及技术支持服务销量(件) - - - 136.00 388.00
自制软件销售业务-互联网医疗解决方案销量(件) - - - - 5.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732.8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2.5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942.48万 2.79%
第二名
1923.01万 2.77%
第三名
1899.48万 2.73%
第四名
1532.74万 2.20%
第五名
1435.14万 2.0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045.37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1.7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657.02万 11.45%
第二名
925.33万 3.99%
第三名
530.97万 2.29%
第四名
516.51万 2.22%
第五名
415.54万 1.7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535.7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1.9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115.04万 2.95%
第二名
1872.28万 2.61%
第三名
1584.91万 2.21%
第四名
1517.74万 2.12%
第五名
1445.73万 2.0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243.0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0.1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71.26万 2.58%
第二名
530.97万 2.40%
第三名
386.80万 1.75%
第四名
383.19万 1.73%
第五名
370.86万 1.6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860.0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5.13%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2572.11万 3.95%
客户二
2280.41万 3.50%
客户三
1817.70万 2.79%
客户四
1630.09万 2.50%
客户五
1559.73万 2.3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862.61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6.63%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082.72万 6.29%
供应商二
539.09万 3.13%
供应商三
463.24万 2.69%
供应商四
397.03万 2.31%
供应商五
380.53万 2.2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959.4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24.24%
  •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 临颍县人民医院
  • 武汉市武昌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1301.41万 6.36%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1255.95万 6.14%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
865.89万 4.23%
临颍县人民医院
858.41万 4.20%
武汉市武昌医院
677.74万 3.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717.6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5.54%
  • 北京华信思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南京医健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重庆拿多科技有限公司
  • 昆明立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北京华信思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932.02万 12.19%
南京医健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514.95万 6.73%
重庆拿多科技有限公司
470.14万 6.15%
昆明立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430.66万 5.63%
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
369.91万 4.8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135.6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4.13%
  •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 武汉市武昌医院
  •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市城中支行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1767.68万 3.50%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1548.11万 3.06%
武汉市武昌医院
1352.80万 2.68%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宁市城中支行
1274.34万 2.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192.76万 2.3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244.35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6.49%
  • 山东华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成都宏毅致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武汉瑞康永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系联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 重庆拿多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山东华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297.25万 8.10%
成都宏毅致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095.13万 6.84%
武汉瑞康永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701.30万 4.38%
系联软件(北京)有限公司
639.49万 3.99%
重庆拿多科技有限公司
511.19万 3.1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情况
  1.经营业绩
  报告期,公司继续深耕主业,不断拓展业务纵深,围绕以临床为重心的产品战略布局,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力度,总体经营情况平稳。但是,受2023年客观特殊情况对医院招采业务节奏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同比微下滑,全年收入小幅下滑。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69,517.53万元,同比减少3.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49.74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66.69万元,分别较上年下降37.53%和33.74%。
  2023年,公司加大在销售方面的投入,针对新产品以临床专科及智能应用为...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情况
  1.经营业绩
  报告期,公司继续深耕主业,不断拓展业务纵深,围绕以临床为重心的产品战略布局,加大产品和技术研发力度,总体经营情况平稳。但是,受2023年客观特殊情况对医院招采业务节奏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订单同比微下滑,全年收入小幅下滑。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69,517.53万元,同比减少3.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49.74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566.69万元,分别较上年下降37.53%和33.74%。
  2023年,公司加大在销售方面的投入,针对新产品以临床专科及智能应用为重心的特点,增设了专科产品销售团队,同时进一步提升销售团队专业素质,开拓更为适合的销售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为提升临床专科电子病历在智能化方面的竞争实力,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参与了以影像AI为主营业务的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期间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关咨询及法律服务,造成管理费用有所增加。收入减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增加,是公司2023年利润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
  2.研发创新情况
  报告期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对在研项目及研发团队进行优化,重点关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电子病历智能化、专科化方向。报告期末从事研发工作人员总计705人,较2022年末增长2.6%。本期研发投入达22,742.83万元,同比增加28.38%;其中资本化研发支出8,250.26万元,费用化研发支出14,492.58万元。研发投入增长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公司加快募投项目研发节奏,尽快完善产品布局,增强竞争优势;其二,报告期,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公司也在此领域加大投入,开发嘉和医疗大模型,探索利用大模型对公司现有AI产品进行增强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40项,主要集中于医疗数据利用及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13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4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903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医疗设备数据实时传输和存储技术”及“医疗大数据湖仓一体化技术”等2项核心技术,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主要核心技术共30项,形成了基于传统软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信息化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
  报告期,公司还参与了“多源异构医疗数据汇聚及知识融合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心房纤颤风险预警模型建立及评价研究”等国家或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并参与编制发布了《T/SSXT001-2023大数据产品评估规范》、《T/SSXT002一2023大数据企业评估规范》、《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麻醉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等团体标准。
  (二)报告期公司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外部环境波动之时,公司更加注重练好内功:加强重点产品及新技术的研发,加快产品体系完善;改进实施交付管理,进一步提升毛利空间;组建专科产品销售团队,提升专科电子病历及专科科研产品的市场认知度。2023年,国家层面发布了数十项医疗健康领域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其中围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疗质量安全改进、临床专科能力提升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重点关注与指引,公司在相应领域内进行了产品升级及完善,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的解决方案。
  (1)电子病历产品功能不断加强,专科电子病历研发进展突出
  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智慧医院建设智慧临床的核心,市场需求稳健。报告期内,公司电子病历平台软件销售稳定,收入20,788.90万元,同比基本持平。电子病历评级是智慧医院建设评级中的核心内容,公司在电子病历评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电子病历高级别评审的用户数量更是名列前茅。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助力3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认证,数量和规格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报告期,公司继续对全院级综合电子病历产品进行智能化改造,结合电子病历应用高级别评级要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在病历质控、诊疗过程辅助和临床科研一体化等方面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程度,继续强化核心技术优势。专科电子病历方向,报告期着重加强急危重症专科领域内的研发投入,关注智能临床专科诊疗路径的探索及专病科研一体化。
  专科电子病历领域,2023年公司继续对急诊急救平台进行升级,推出嘉和急诊急救一体化大平台。该平台以患者为中心,为医护工作者提供覆盖五大急救专科中心、各诊疗场景的急诊急救跟踪和管理支持,并通过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对临床信息进行闭环处理,实现患者临床数据的全面整合及深层次应用。急诊急救大平台涵盖院前急救信息平台、急诊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专病中心信息平台三大功能,助力医院打造多维立体、全流程覆盖、无缝隙连接的急危重症救治和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至报告期末,急诊急救平台升级产品已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急总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部署上线。2023年,急诊急救平台实现收入1,838.02万元,同比增长三倍。
  (2)高质量发展下的医院数据融合管理推高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需求
  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及数据资产化相关政策驱动下,对高质量医疗数据整合利用需求进一步增强。新一代数据中心作为医院全量数据汇总及治理的载体,在医疗信息数据深度治理利用及互联共享的需求下,迎来了快速发展契机。
  报告期,公司数据中心产品在市场方向上,跟随紧密型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相关政策的引导,在原有满足单院区院内互联互通基础上,继续拓展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领域。利用院内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经验,打造高质量数据底座,并积极探索上层监管监控应用,完善总分模式下多机构互联互通和高效监管。目前已先后建设京东方、泰康等多家集团医院项目及唐河、潼南、新郑等多个县域医共体项目,得到市场和用户广泛认可。2023年,公司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唐河县医共体荣获河南省“县级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先进单位”。
  在技术层面,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医疗业务场景的融合,进一步优化数据中心产品的数据架构,推出自主开发的“湖仓一体化”数据中台,为医院提供数据资产“图书馆式管理”,按数据应用场景梳理医院数据资产管理维度,划分为原始数据源域、生产要素域、业务域和应用主题域四大数据域进行资产管理,让医院数据成为用得起来的“可查、可用、可分析”的资产。此外,公司新一代数据中心能够支持多模态数据、多领域交叉数据分析应用和实时数据在线分析,进一步提升了医院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和数据利用的便捷性。目前该产品已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成功交付上线,助力该院信息化建设进入数字赋能阶段。
  公司医院数据中心相关产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产品成熟度不断提升,能够快速满足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标准、互联互通等相关国家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助力60余家医疗机构通过互联互通高级别测评。
  (3)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推出医管融合、业财联动的智慧运营产品
  报告期,公司发布新产品——医院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DRG/DIP支付改革为时代背景,以支付与成本大数据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运营管理平台与电子病历深度融合,围绕“业财一体化”、“业务运营一体化”,实现对医院运营管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流程化、智慧化和数字化应用,满足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精益管理要求,帮助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实现价值和效率双提升。该平台对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需求,覆盖业务活动、综合管理、财务、资产、人力、事项、运营管理决策、数据基础、基础管理与集成等9大类业务,以医管融合的管理思想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服务信息化”和“以医院为中心的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支持医院临床运营同步管理,同时支撑医院智慧管理建设和区域医疗建设有效落地,推动医学科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发展。
  (4)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深度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进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降本增益及模式创新。医疗领域正处于注重“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创新变革时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医学诊疗、健康服务智能化智慧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训练嘉和医疗大模型,探索多场景应用
  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在大语言模型医疗领域深度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结合先进的大语言模型和专业的医疗知识,完成了嘉和医疗大模型的开发与训练。嘉和医疗大模型,基于嘉和医疗知识图谱为模型提供丰富、准确、结构化的医疗知识,同时结合海量医疗书籍、百科知识、临床路径、文献指南、临床数据、医患对话等医疗领域数据,采用GPT架构,实现了从预训练到微调的医疗大语言模型全过程自有研发,总训练Token数达到140亿,最终完成医疗领域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使其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
  嘉和医疗大模型针对医疗行业的多个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的功能探索,并通过多轮迭代及精细微调,显著提升了模型在理解和处理医疗文本信息方面的能力。目前,嘉和医疗大模型支持智能分诊、智能预问诊、病历自动生成、疾病诊断预测、诊疗方案推荐和智能随访等近20种医疗任务,实现了诊前、诊中、诊后全诊疗过程的智能化,不仅优化了医疗资源配置,还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个性化和精准度,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开展股权并购,提升专科电子病历智能化程度
  报告期,公司参与了北京安德医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德医智”)的破产重整,并于2024年4月完成了工商变更,成为安德医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2.4541%。安德医智是一家专注于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研发的科技企业,为临床提供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及临床辅助诊疗解决方案,主要产品线包括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全身放射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和超声影响辅助诊断系统。
  公司参与此次破产重整,可实现公司与安德医智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层次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有望在电子病历系统及文本智能化应用技术的优势基础之上,推出文本与影像结合的AI辅助诊断及诊疗决策系统,进一步拓展智能医学解决方案市场,有利于公司在医疗信息化新兴市场中稳固市场地位。目前,公司已在急救平台产品线上与安德医智展开合作。
  (5)医学科研领域新进展
  2023年,公司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临床需求为核心,持续研究高维度、跨尺度和多模态医学大数据存储共享技术,建立医学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助力专科科研水平持续向最高点看齐。
  产品创新方面,在原有产线业务基础上进行全线升级,重构点-线-面-体科研业务体系,覆盖基础科研能力建设、专科专病科研能力建设、国家/区域科研能力建设等场景,形成智慧科研、智慧健康、智慧医药三大业务板块。目前,在血液肿瘤领域,支持搭建形成覆盖全国20余家顶级医疗机构约10万余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创新联盟网络,参与公开出版发布多项标准数据集,并形成团体标准或地方标准,支撑多中心科研协同发展。在国家重大课题项目支撑方面,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健康科技创新工程“揭榜挂帅”项目、青岛市研究型医院科创平台项目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形成覆盖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肿瘤、呼吸系统等在内的50余个重点专病。在中医领域,搭建形成涵盖文本、影像、语音、图片等数据格式的多模态资源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专病循证影像分析平台、研究型病房管理平台等,助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发展。
  技术创新方面,利用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交互等技术,实现患者健康自诊以及诊后持续性健康管理,提升患者依从性;并接入智能语音机器人,实现患者随访任务的自动化发起和完成,达成患者全旅程数据的广泛覆盖和智能追踪。在疾病健康预警和诊疗决策方面,引入可解释的人工智能(XAI)技术,解决机器学习模型“黑匣子”问题,帮助医生更好的理解和信任AI做出的决定。在多中心数据共享方面,利用联邦学习和区块链技术,搭建可信安全数据协同计算网络,促进跨机构、跨地域数据共享应用。此外,基于大模型技术,探索在医疗场景的落地应用,如健康咨询、随访问答等多轮对话模式、科研思路挖掘、临床研究设计、统计算法纠错等科研全流程辅助。
  服务模式创新及研究成果转化方面,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形成医企协同的科技创新转化联盟。通过组建多学科、跨领域医学研究团队,赋能医疗机构,充分调动内外资源联动。打造以研究场景为切入点的线上线下全链条科研模式,实现从研究方案到模型生成及模型评价的全流程服务,持续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及效率。构建学习型健康医疗系统(earningheathsystem,LHS),根据不同的医学问题,建立从实践到数据(performancetodata,P2D)、从数据到知识(datatoknowedge,D2K)以及从知识回到实践(knowedgetoperformance,K2P)的循环学习周期,从而推动知识生成和转化应用。至目前,已支撑各类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
  (6)电子病历、大数据中心两项核心业务细分市场排名第一,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2023年7月,IDC发布《中国电子病历系统市场份额,2022:新竞争热点》。报告显示,2022年嘉和美康继续领跑中国电子病历市场,这也是公司连续第9年取得电子病历细分市场排名第一。
  2023年12月,IDC发布《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2022年,嘉和美康在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市场份额为8.8%,荣膺桂冠。这也是嘉和美康连续4年位居中国医疗大数据市场前三甲。
  报告期,公司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在2023年度医疗健康信息化企业影响力评选中,入围2023年度医疗健康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榜TOP50、2023年度集成化HIS与电子病历(HIS&EMR)最具竞争力企业榜TOP20、2023年度医疗健康信息集成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榜TOP10、2023年度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榜TOP10、2023年度新兴技术应用最具竞争力企业榜TOP10。
  在技术成果方面,公司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多癌种组织病理智能诊断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发明协会2023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公司联合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医院完成的《中草药历史处方对比技术临床应用》在第六届智慧医疗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优胜奖;公司的“临床质量管控综合解决方案”获得“金如意奖-数字医疗优选解决方案”优秀奖;公司参与的“基于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项目获批工信部2022年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嘉和美康主营业务为医疗信息化软件产品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是国内最早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公司深耕临床信息化领域,在此领域内拥有长期的领先优势,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临床医疗、医院管理、医学科研、医患互动、医养结合、医疗支付优化等产业链环节的产品体系,致力于向医疗相关机构提供综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公司现有主要产品包括电子病历平台、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产品、互联网医疗产品四大类别。各产品的协同应用,形成全面支撑智慧医院建设的二十余种解决方案,包括支持智慧医疗的综合临床解决方案、专科临床解决方案、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医疗质量控制、医学科研解决方案,支持智慧服务的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以及支持智慧管理的智慧运营、智慧决策、智慧医务等解决方案。此外,公司还面向集团用户提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及云电子病历等区域医疗解决方案。
  2.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
  (1)主要业务类别
  公司的主要业务类别包括自制软件销售、提供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和外购软硬件销售。
  (2)主要产品及服务
  ①电子病历平台
  电子病历平台是公司核心软件产品,该产品在国内细分市场连续九年排名第一。
  电子病历平台以临床医护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对患者在院诊疗期间的临床全量信息进行结构化记录、汇集、存储、应用及质控,围绕患者诊疗周期提供管理及服务功能,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协助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公司电子病历平台分为综合电子病历系统和专科电子病历系统,前者是适用于全院级的综合产品,后者是为满足专科临床需求而开发的具有临床深度、贴近专科流程的临床应用管理系统。在电子病历基础之上,拓展出了涵盖院内院外应用聚合的智慧服务产品,产品打通了互联网应用与院内业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院内外一体化管理,帮助医疗机构快速搭建面向患者的智慧就医服务体系和面向医生的移动医疗应用体系,实现就医诊疗新模式。
  综合电子病历包含多个子系统:住院电子病历、住院综合业务系统、门诊电子病历、门诊综合业务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移动医护系统、病案归档系统、多学科会诊系统、医务管理系统、DRG综合管理系统、上报业务管理系统等。
  ②医院数据中心
  嘉和医院集成平台、数据中心作为嘉和智慧医院建设蓝图中,最重要的智慧中枢和数据管家,依托卓然的数据处理、整合、挖掘技术,为医疗机构平衡医疗质量、工作效率、运营成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医院构建数据生态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多业态融合,跨机构协作等医疗数据高质量应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和医院数据中心包含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医院数据中心、数据应用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数据应用还包含智慧临床、运营管理、智慧科研等多个主题应用方向。具体情况为:
  ③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产品体系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以医院内真实诊疗数据为基础,以能够提供高度集约化、标准化数据整合、治理及服务的智能医学数据中台为支撑,形成的覆盖临床诊疗、科研支持、医务管理、患者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医疗全生态产品矩阵,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智慧医疗服务闭环,为医疗机构、科研院校、卫生主管部门等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智慧医疗创新服务。
  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CDSS)、AI病历内涵质控系统、大数据科研分析平台、疾病专病库是目前智慧医疗产品体系的核心产品。
  ④嘉和互联网医疗产品体系
  嘉和互联网医疗产品是面向患者和医生提供智慧服务的创新产品体系,产品利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实时音视频、聚合支付、病历资料聚合等技术,打通了互联网应用与院内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院内外一体化管理。产品采用云原生技术架构,可容器化部署、自动化运维,帮助医疗机构快速搭建面向患者的智慧就医服务体系和面向医生的移动医疗应用体系,实现互联网就医诊疗新模式。助力医疗机构快速实现“互联网+诊疗”转型。报告期内,互联网医疗产品处在商业化的早期阶段,对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的贡献度较低。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采购:
  (1)对于部分软件、硬件,由公司根据合同要求,实施采购并提供给客户。
  (2)公司自研信息化软件产品中所需集成的软件组件或知识库系统采购。对于此类采购,公司从产品设计初期就综合考量所需集成的软件组件或知识库提供商,并与其达成长期合作。
  此外,公司在项目实施阶段,会进行少量的接口技术服务和实施服务的采购。
  2.研发及生产模式
  (1)自制软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流程
  ①软件开发阶段
  公司根据行业研究结果、客户反馈和需求调研结果进行研发立项。立项后进行产品的需求分析、技术预研,结合公司在医疗信息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完成初步的产品设计与研发,研发过程中既有复用公司已有的核心技术,也有在新产品、新场景中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而形成公司新的核心技术的情形。
  产品初步研发完成后,一般会经过多个客户现场的磨合,根据不同客户的业务情况差异和所涉及第三方系统的差异,对初步研发完成的软件产品进行分析、调整及改进,对软件技术框架、组件、工具及微服务进行必要的修改及固化,形成可销售的正式版本软件,进行产品发布。
  ②实施交付阶段
  客户购买软件产品后,实施交付团队在客户指定环境中依照合同约定进行交付,包括安装、部署、联调测试、培训、实现少量定制化需求(如有)、维护指导等工作,经客户验收通过后,完成项目交付。
  (2)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的提供过程
  当客户提出定制化开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后,由项目经理或维护服务经理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确定服务内容后提供定制化软件开发、技术支持及维护服务。
  3.销售模式
  销售模式包括直接销售模式和间接销售模式,具体为:
  (1)直接销售模式,指公司通过直接参加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院校及政府管理部门的招标和采购活动取得业务订单;
  (2)间接销售模式,指公司通过与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合作,承接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取得的最终用户订单的项目,并向第三方非医疗机构或最终用户交付产品或服务。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医疗信息化软件研发、推广、销售及服务业务。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属于“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I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的“应用软件开发”(行业代码:I6513)。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新兴软件开发(代码1.3.1)”中的“医疗行业软件”,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
  医疗信息化是传统软件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甚至前沿技术手段,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提取、处理和加工,为医疗业务提供各种质量和效率支撑的信息系统。根据Frost&Suivan的相关研究,医疗信息化市场主要由医院管理信息化软件(HIS)、病历系统信息化软件(EMRS)、医院信息平台软件和新一代智慧诊疗应用体系等细分市场组成,进一步可细分为医院核心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电子病历、HIS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新兴医疗信息化系统以及其他市场。
  (1)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发展概述
  2018年以来,在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内,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发了电子病历数据应用价值的创新发展,以大数据及AI技术的发展及海量临床电子病历数据的积累为前提,建设智慧诊疗应用体系,包含管理决策、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医药研发、慢病管理、诊疗决策、科研分析等多种应用场景,逐步构建服务于医生、患者的智能健康生态系统。
  (2)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基本特点
  ①国家相关政策持续推动医疗信息化行业快速发展
  医疗相关政策包括了医疗信息化政策、医疗卫生政策,两者直接推动了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a)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推动医疗信息化系统加速
  分级诊疗制度是打破当前国内医疗服务资源错配困境的出路之一。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需要多方面的支撑,除了法律政策、各医疗机构的管理协同等,医疗信息化手段将在连接和打通上下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资源的二次分配和资源共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医联体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接入统一的信息平台,各机构之间的信息系统需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医联体的一体化管理、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分工协作。
  b)DRGs与医保控费的深化改革需要医疗信息化先行
  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ReatedGroups,DRG)在医院端控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RG付费模式贯穿支付全流程。在诊断前和费用发生前,信息系统通过医保知识库的医保规则运算和临床路径规则的管控,能给予医生提醒和规范,预防违规数据发生。在诊疗费用发生后,信息系统可针对违规记录进行事后统计分析,为控费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医保规则可能的优化制定提供支撑。因此,DRG与医保控费的深化改革需要医疗信息化这一基础设施的支撑。
  c)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等级评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国家政策推动信息化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院等级评审、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国家政策,均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力促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及深化应用。国家要求,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式要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要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要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必须强化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根据IDC《中国医疗软件解决方案市场预测2024-2028》(含医院应用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应用软件系统解决方案),2023年医院应用软件解决方案的总体市场规模为157.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5%。预计2024年医院应用软件市场将逐步恢复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174.5亿元,未来五年中都将保持比较稳定的高速增长,增速水平将高于卫生总费用的增速,预计2023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0%,到2028年总市场规模将达到265.8亿元。2023年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总体市场规模为48.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8%。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将加速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预计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54.5亿元,未来五年中都将保持比较高速增长,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1.6亿元,2023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3.7%。
  ③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信息系统架构成为医疗信息化的核心,电子病历正在向专科化、定制化、高端化的方向延伸
  传统的HIS系统并不能满足医院对医疗核心业务信息化的要求,各级医院正探索从HIS为核心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转变,同时以集成平台的形式与LIS、PACS等系统有效整合,最大限度的释放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对于行业发展和进步的红利。基于在临床数据、医嘱录入和临床管理等方面基础功能,电子病历系统将发挥其在医院业务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病历正在向专科化、定制化、高端化的方向延伸,注重普适性临床业务管理的综合电子病历已经无法满足特定科室的管理需求,专科对于本科室特有的电子病历需求日益凸显。由于专科的场景和数据维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电子病历系统需要进行专门的产品定义、开发和维护。同时,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电子病历的性能和水准将不断提高。
  ④数据互联共享及深度利用成为长期发展趋势
  “互联网+医疗”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逐渐优化整体医疗服务及交互流程,改变现有医疗服务格局,重构医患乃至全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生态关系,医疗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加速。大量医疗机构的基础信息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正在逐步加强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建设,大数据从初步的价值展现,向深度的数据挖掘以及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应用方向发展,这将是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大数据的规模以及应用范围和应用形式将进一步扩大。
  但在大的趋势下,数据互联共享及深度利用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发展限制:a)数据体系难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了保证医疗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医疗信息化系统需要保证数据格式的标准化,然而不同厂商的不同信息化系统往往有不同的数据格式,在目前医疗信息化产品供应商分散,统一标准未能建立的情况下,数据在不同系统以及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交互分享依然存在一定障碍;b)数据/隐私安全防护有待提升:一方面,医疗信息化企业往往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数据,实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医疗数据对于个人、医疗机构及国家而言均为敏感信息,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数据安全的风险,而目前相应的措施和法律监管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⑤新技术发展为医疗信息化创造发展机遇
  大数据、人工智能(AI)、云计算、物联网(IoT)、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的应用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果。这些技术使得医疗数据的管理更加高效和安全,支持了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从而优化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AI的智能分析能力能够提高诊断的精确性和治疗的个性化水平,同时自动化许多时间密集型的行政和临床流程,从而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此外,云计算提高了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协作性,使得远程医疗和跨机构合作成为可能。总的来说,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还可以加速医疗信息化向更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全民全社会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卫生服务的品质。
  (3)主要技术门槛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专业性
  多学科知识的需求
  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需求,不仅需要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技术知识,还需要对医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有所了解。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掌握强大的技术能力,还要理解医疗行业的专业需求和工作流程。医疗机构类型、规模、业务流程、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医疗信息化需求的个性化程度很高,在医疗信息化业务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生与患者的联动。因此,医疗信息化业务需要对包括临床医学、医疗机构建设规划、医疗机构功能设置、医疗机构业务流程等在内的医学技术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缺乏长期积累的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具备相关能力。
  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
  医疗数据涉及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同时也是医疗机构重要的数据资产,从业者必须熟悉相关的数据保护法规以及医疗行业的安全标准,确保技术解决方案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需要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数据保护法规的熟悉和充分理解,掌握加密和数据安全技术,掌握各类隐私保护措施,同时,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可用性,还需要具备数据备份、灾难恢复、数据审计等专业知识。
  2.技术更新速度
  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从业者持续学习最新的技术和工具,以保持其专业能力的前沿性。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迅速演进,从影像诊断到预测性分析,这些都需要从业者不断地更新其技术知识库。
  新技术的引入往往会改变现有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型。医疗机构需要投入资源来更新系统和设备,从业者也需要适应新工具带来的变化。这种快速的技术迭代可能导致技术遗留问题,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系统优化和维护。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公司是国内电子病历临床信息化软件的先行者,在电子病历领域内长期保有市场第一的竞争地位
  公司自2006年开始针对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多年来,随着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医院广泛部署,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电子病历开发实践经验,产品的功能、流程设计等方面成为该行业的参考标准,是电子病历系统研发推广先行者。基于电子病历积累的丰富客户资源和对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内客户需求及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公司先后推出了专科电子病历系统、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等软件系列产品,均取得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凭借在电子病历的先发优势和运营经验,公司在该细分市场取得了持续领跑的地位。根据IDC数据,公司在中国电子病历市场中连续九年排名第一(2014年-2022年,数据来源:IDC报告)。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业务范围已延伸至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拥有医院客户1,600余家,其中三甲医院600余家,占全国三甲医院比例超过四分之一,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医疗信息软件开发及服务商之一。
  (2)公司在国内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储备,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在全国市场排名领先
  在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进下,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成为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临床、科研、医药、保险等方面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为撬动医疗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力量。
  公司开发的医院数据中心产品很好地满足了医疗机构对医疗数据交换、存储和治理的数据管理需求,已经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公司是国内最早采用大数据技术在大型医院成功落地数据中心产品的公司之一,数据中心为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和大数据技术的实时全量数据中心。凭借深厚的临床信息化建设经验和上千家医院核心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优势,公司对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二次创新转化,自主研发了智能医学数据中台,对大规模多源异构医疗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对不同维度数据进行聚合、关联,形成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数据模型,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覆盖智能诊前服务、临床决策支持、病历内涵质控及大数据科研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医疗AI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下的患者服务、临床辅助、科研反哺、质控护航的多位一体医疗服务模式,完成了对“诊前-诊中-诊后”全量医疗数据的全流程闭环应用。截至报告期末,已在智慧医疗领域内积累核心技术8项、已授权发明专利34件,申请中发明专利42件。
  (3)公司是国家电子病历、互联互通评级标准制定的参与方
  公司是国家电子病历、互联互通评级标准制定的参与单位,曾在2009年受邀参与完成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编写,并于2017年配合北医三院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的修订工作,公司还参与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与应用》《电子病历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安全风险防控白皮书(2021年)》等业内技术发展应用方面的专业书籍;《脑血管病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医院质量信息化建设标准》等多项行业团体标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医疗信息化行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拓展应用,在技术路线、业态和商业模式上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1)新技术方面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度融合应用到医疗信息化中,尤其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成熟应用,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软件系统架构正逐步向云原生、微服务、容器化等方向演进,医疗大数据平台日趋成熟,AI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智能管理等方面加速落地,物联网催生智慧病房等新业态。
  (2)新业态方面
  医疗信息化服务模式正从单一的系统建设向"建管服用"一体化演进。医疗云、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带来海量数据汇聚,使得软件供应商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运营管理、临床科研、智慧服务等多种数据运营服务,而不仅仅是提供单一的软件产品。
  互联网医院、智慧病房等新业态加速兴起。医疗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重塑医疗服务流程,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模式。如互联网医院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个性化的诊疗健康服务,智慧病房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护理和管理。
  (3)新模式方面
  医疗软件的交付模式从本地部署向云端部署转变,从软件销售向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转变。已有医疗机构开始采用SaaS模式购买使用医疗软件,以降低IT建设和运维成本。
  医疗机构与软件供应商的合作模式日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软件采购,医疗机构还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共建智慧医院项目等多种方式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合作。
  总的来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驱动医疗软件系统解决方案进入创新变革期,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需求持续旺盛。未来,医疗信息化将加速向智慧医疗演进,医疗软件在架构上将全面云化,在功能上将加速智能化,在服务模式上将实现生态化。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平台、智慧医院等有望成为未来几年的战略制高点,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领域原创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投入,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传统软件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信息化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
  报告期,新增2项核心技术,其中“医疗设备数据实时传输和存储技术”用于专科电子病历,可有效解决医院治疗及监测设备种类繁杂、数据格式不统一、高并发给专科电子病历数据接入带来的数据一致性差、效率低下等问题,拓展专科电子病历数据导入维度提升数据易用性;“医疗大数据湖仓一体化技术”是支撑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技术,该技术融合了数据湖与数据仓库的优势,形成一体化、开放式的大数据处理架构,适用于多源异构场景下的医院数据中心建设。
  截至目前,公司拥有主要核心技术共30项,其中应用于电子病历、医院数据中心、智慧医疗等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28项,用于医学科研辅助的核心技术2项。
  备注:被认定的主体为“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发明专利40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7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13项。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4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903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同比增长28.38%,主要包含三个原因:其一,公司加快募投项目研发节奏,尽快完善产品布局,增强竞争优势;其二,报告期,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公司也在此领域加大投入,开发公司自己的大模型,同时与公司现有专业领域模型融合的可行性,利用新技术对公司现有AI产品进行改进;其三,现有产品成熟度提升,需要研发人员支持项目实施交付的情况减少,研发人员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研发工作。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报告期内,公司多个项目应用软件产品项目成功完成技术研究及产品设计,进入开发阶段。由于这些项目为现有产品体系中软件升级迭代或有明确应用场景及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项目,预计项目后续研发成果可直接进行推广售卖,因此公司对这部分研发投入进行资本化。对比2022年,资本化比重增幅较大。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a)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包括专职研发人员(简称“研发人员)及同时从事研发及实施工作的技术人员(简称“技术人员”),二者合称为“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
  b)公司研发工作分为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产品研发两种类型,公共技术研发主要负责研发基础框架、可重用组件和中间件及设计统一的产品交互界面,其目的是为应用产品研发提供底层支持;应用产品研发的研发成果为公司的自制软件产品。公共技术研发及募投项目的应用产品研发由专职研发人员承担,其他应用产品研发由技术人员承担。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核心竞争优势
  (1)电子病历技术的核心领先优势
  公司是最早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病历编辑器的企业之一,成功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适合中文语境下医疗文书书写习惯的编辑软件。同时,公司产品和系统在完全满足原卫生部电子病历的各项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收集用户需求进行优化,积累了大量的临床交互经验,提升了医生使用体验度和科研数据应用便捷度,在行业内保持了持续的领先优势。
  公司是国内电子病历市场的持续引领者,梳理形成了国内电子病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在系统架构设计、病历数据记录方式、病历生成方法多个关键节点的技术上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报告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进入到医疗领域,公司随即开展大模型与电子病历的深度融合应用探索,至目前已经在病历自动生成、疾病诊断预测、诊疗方案推荐和智能随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公司在电子病历技术方面持续保有领先优势。
  (2)专科电子病历的先发优势
  专科电子病历能够针对不同疾病专科的特点定制开发,可以根据各类疾病的需求场景在系统中进行特别设计,使得流程更加贴合具体的专科需求,从而提升诊疗效率及诊疗质量。公司是最早投入专科电子病历研发的企业之一,已针对适合发展专科病历的方向逐一布局,至今已有手术麻醉、重症监护、口腔专科、产科、急诊急救等多个专科电子病历产品落地并销售。多年的行业经验使得公司对专科医疗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通过实际应用的反馈和持续的技术迭代,已经形成了六项专科电子病历核心技术,同时公司还逐步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于专科电子病历产品之上,提供更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利用,不仅提升了数据易用性,也使得医疗决策更加精准。产品在功能完善、用户体验和数据安全性方面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3)精确临床特征画像的领先优势
  当前医疗大数据应用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CDSS)和精准医疗,这两个方向都需要以非常准确和完善的患者特征画像为基础。公司经过多年的电子病历系统研发和医疗数据采集清洗,积累了大量的专科专病特征模型,并可在海量病历数据中自动筛选资深专家的优质病例,进行机器学习和特征抽取,形成符合个体医院特色的疾病知识图谱,并基于图谱进行患者特征画像,聚合关键特征指标,应用于临床辅助决策和精准医疗等应用领域,上述技术在业界拥有较强的领先优势。
  (4)临床诊疗数据治理及深度学习的核心优势
  当前医院临床业务的核心数据主要分布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专业临床应用系统中,由于长期广泛存在的医院业务系统割裂及医生书写习惯差异的问题,使得医院临床数据分散于不同诊疗环节,不同专科数据的分类和筛选逻辑不尽相同,且由于医学本身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临床数据千差万别,难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或手段进行清洗和结构化梳理。
  公司基于大量的电子病历系统使用行为,总结了丰富的用户使用习惯和临床数据分布规律,结合多年的临床专科病历模板经验,可快速实现临床数据定位和采集。通过分析专科专病特点,公司多年来不断丰富完善专科病历术语词库,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电子病历的质控规则,对临床数据进行多维度内涵校验,可有效清洗错误和无效数据,提升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深度利用提供坚实基础。
  (5)一站式全流程临床科研优势
  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是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能力,公司基于多年临床信息化经验积累,聚焦临床和科研需求,对标国际一流,探索完善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新模式,持续凝聚医院高质量发展不竭动力。
  针对医疗数据复杂多样、多源异构、数据不对齐等多种问题,公司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支撑下的多模态数据融合及资产管理体系,在强大医学知识库基础上实现数据治理、清洗标化、数据对齐、复杂加工运算及规则沉淀,接轨国际OMOP、CDISC等数据标准,通过弱监督学习型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anguageProcessing)引擎及自标注回馈模型,满足科研各细分领域数据需求。
  公司科研产品体系覆盖从科研项目管理、专科专病智能数据库、多场景分析平台、院外随访及健康管理、多中心科研协作网络、科研成果管理及共享应用的一站式科研全流程。临床科研业务实现闭环管理,构建起真实世界问题到科研数据场景化分析建模再反哺临床实践的学习型健康医疗系统(LHS,LearningHeathSystem)良性循环。创新应用及服务模式,落地科研门诊、大数据图书馆及虚拟化安全屋等应用模式,三位一体兼顾使用、管理、运维,真正发挥产研一体增强、增效、体验、延展4E效应。
  2.其他竞争优势
  (1)产品及技术优势
  公司始终高度重视医疗信息化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和投入,自2016年起一直被认定为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医疗信息化方面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4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903项。
  公司产品布局合理,自有产品覆盖智慧医院建设的各个核心环节。基于统一底层架构设计的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保证了客户应用的质量及业务协同的高效。
  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17云安全管理体系、ISO27018公有云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ISO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ISO27799个人健康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38505数据治理管理体系等关注业务安全及数据安全、CMMI5等管理体系认证,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2)营销服务优势
  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拥有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销售队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每个营销区域均配备专业的一线销售人员、实施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公司还在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湖北、江西、江苏、辽宁、陕西、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设置了分公司,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此外,公司整合直销、分销渠道,合理利用多个同业、异业分销渠道的优势,提供最接近客户的销售模式,打造立体化的客户覆盖网络,不断创新产品营销及服务模式。通过广泛的营销和客服网络设置,公司能够保持与客户的有效接触和互动,及时有效获取客户需求,并协同公司内部各部门迅速反馈,提高研发和履约速度,提升客户体验。
  (3)品牌优势
  经过多年业务积累,公司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医疗机构客户,形成了优良的口碑和市场影响力,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客户保有量已突破1,600余家,并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公司在“2022北京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中入选创新型企业榜单,公司还入选了“2023年度医疗健康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2023年度集成化HIS与电子病历最具竞争力企业”、“2023年度医院集成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2023年度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最具竞争力企业”、“2023年度新兴技术应用最具竞争力企业”榜单(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所与《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共同发布)。
  公司还是国家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及规范、互联互通测评标准制订参与者,互联互通、电子病历评级中获批通过的高级别医院客户数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所服务的医院中有30余家医院获得电子病历五级及以上认证,60余家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甲及以上认证。
  (4)人才优势
  良好的人才储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动力。公司在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技及医学、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储备较多人力资源,同时注重培养医疗领域与信息技术领域交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从事研发工作人员705名,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34.39%。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因技术升级导致的产品迭代风险
  近年来,公司所属的医疗信息化软件服务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软件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用户对软件及相关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大语言模型会推动人机交互方式的变化、代码与文档的自动生成、数据的自动分析处理,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功能将对电子病历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有效开发更多与最新技术路线相适应的医疗信息化产品,将对公司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公司所在的医疗信息化软件服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已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项目负责人签署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但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泄密、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如果出现核心技术或代码泄露,将对公司的业务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作为科创企业,如果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因为薪酬福利待遇竞争力下降、工作满意度下降等因素发生流失,将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技术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公司在医疗信息化的总体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风险
  在国家大力推进医改和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深入,国内从事医疗信息化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抢占市场,进入该领域的公司也不断增加,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根据IDC报告,公司2022年在电子病历细分市场中以17.7%的份额排名第一,领先于卫宁健康(14.1%)、海泰医疗(13.1%)、东软集团(10.1%)等企业;公司2022年在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细分领域市场以8.8%的份额排名第一,领先于神州医疗(7.8%)、卫宁健康(7.6%)、森亿智能(7.5%)、医渡科技(7.0%)。公司电子病历细分市场和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细分市场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领先优势较小,且目前电子病历及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细分市场在医疗信息化总体市场中还属于体量偏小的细分市场。因此,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整体面临一定的市场竞争风险。
  2.业务规模较小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264,690.43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83,524.02万元。2023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249.74万元。公司受制于资产规模、业务规模约束,可能面临经营业绩不稳定、业务结构变动、与客户谈判能力较弱等经营风险。同时,如果某个或多个重大项目出现实施进度不达预期或回款风险,将会对公司当期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客户拓展风险
  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客户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终端客户主要为医疗机构,公司通过投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取得客户订单,受到客户财政预算、公司产品性能、定价水平、竞争对手等多重因素影响。如果公司的经营策略、投标策略、实施周期等与客户的预期差异较大,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取得客户订单或订单数量金额低于预期,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业绩季节性波动风险
  公司医疗信息化业务的主要客户为大中型医疗机构,其一般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进行项目验收,公司在项目完成验收后确认收入。因此,公司不同季度的业绩波动较大,上半年确认收入金额较少,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确认收入金额及占比较大,公司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风险。
  (五)财务风险
  1.回款能力较弱的风险
  公司客户包括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存在因其财政拨款审批、自身资金安排、资信状况发生变化或公司无法有效实施应收账款催收管理等原因,导致医疗机构不能及时付款或无法支付款项的情况,公司对医疗机构存在部分或全部货款延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风险,会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部分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根据其资金状况及其与终端客户的合作情况,需要在收到终端客户付款后才能向公司付款,并与公司在合同中做出明确约定,该类客户实际执行中需要终端客户付款后才向公司付款。由于终端客户多为大中型医疗机构,付款流程相对较长,如果发生终端客户延迟付款或不支付相关款项,将导致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延迟向公司付款或无法支付款项。对于其他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客户,根据合同约定无需终端客户付款后才向公司付款,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部分客户由于自身资金安排等原因,向公司付款存在逾期情况,会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款能力较弱,且对医疗机构和第三方非医疗机构均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可能导致坏账损失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变差,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资金周转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敬请投资者关注相关风险。
  2.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310.18万元,主要因为:(1)部分客户因财政资金预算未按计划时间到位,导致回款速度显著减缓;(2)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公司最终客户绝大部分为医疗机构,这些项目前期建设投入较高,受付款审批进度、资金到位时间跨度的影响,项目回款周期普遍较长,持续的新增项目投入和滞后的回款造成了资金错配;(3)随着公司所承接的项目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公司对项目的人员投入、对技术服务和软硬件采购的支出金额较大,导致公司存货余额增长较快;(4)公司为了能够保证市场竞争优势,持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项目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较高,其平均薪酬处于同行业较高水平,研发投入较大。如果未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且无法筹集到经营所需资金,公司在营运资金周转上将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公司业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存货增加及存货跌价的风险
  公司采用终验法进行收入确认,尚未验收的项目实际发生成本均计入存货。随着公司实施项目增加,公司存货金额也不断增加。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存货金额可能将进一步增加,进而对公司营运资金造成一定的压力。
  报告期期末,公司按照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336.84万元,主要为对医疗信息化业务劳务成本计提的跌价准备。如果公司医疗信息化项目合同金额无法覆盖存货成本,则存在存货跌价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4.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风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单体报表、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分别为2,583.17万元、-8,441.73万元,合并层面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由于公司盈利能力较弱,未来仍需持续投入较大规模资金进行市场拓展和研发活动等,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状态可能持续,将导致公司未来一定期间无法进行利润分配,从而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5.税收优惠变化的风险
  根据《财政部、国务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报告期内公司自行开发研制的软件产品销售先按13%税率计缴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
  报告期内,公司的子公司嘉和信息、嘉和海森、生科研究院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计征;子公司嘉斯睿特因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但不超过300万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未来若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者公司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从而无法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则公司需缴纳的税额将增加,从而使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公司经营业绩受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及医疗信息化政策影响较大。近年国家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支持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但该等行业促进政策的实施主体主要为医疗机构,这些机构自身信息化水平不一,国家对各个级别的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政策因素对公司订单的获取具有较大影响,部分下游用户的信息化需求甚至存在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为公司后续订单和收入的稳定较快增长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公司存在后续订单及收入增速不确定性的风险。
  如果国家及各级地方卫健委等政府部门对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促进政策力度减弱,或对医疗信息化产品采取类似于药品、医疗器械等的限价、集采等政策,或对医疗信息化产品的服务厂商出台行业准入要求,公司的经营活动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如外部环境出现一些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海啸、台风)、战争、恐怖袭击、动乱、传染病爆发、监管机构政策变动、持续性经济危机或其他意外因素等,有可能会对公司项目销售、实施、验收、收款等各项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格局
  2.医疗信息化市场的发展趋势
  (1)将受到政策持续的促进、引导及监管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很大影响,近几年,国家卫健委、国务院等机构密集发布了一系列针对医疗信息化、分级诊疗、智慧医院建设等的促进政策,也提出了对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及互联互通测评等要求,《“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的出台,也显示出未来政策上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影响将持续深入。
  (2)医疗信息化系统研发及建设重点将更加贴合临床实际需求
  过去以HIS主导的医疗信息化系统主要负责财务和收费,是以人财物管理为主线的医院管理信息化;现今国家政策强力引导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本质就是要求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从预约看诊、住院检查、用药、手术治疗、直至出院的一整个临床流程,从而临床实际需求将会成为中国医疗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导向。
  (3)医疗信息化由综合向专科方向发展
  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和专业科室日益精细化的医疗业务和科研需求,单一的综合医疗信息化系统难以满足各个不同科室的需求(例如口腔科/妇产科等),未来的医疗信息化产品设计和实施会更加贴合不同专科实际情况。
  (4)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由单体医院向区域化转变
  目前医疗信息化业务主要围绕单个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展开,而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将成为支撑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区域医疗信息化更高层级的建设需求将出现,直至最终建成全国性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数据在一定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及保险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5)数据的导向性加强
  随着医疗服务及科研的发展,在基础信息化具备一定基础的前提下,临床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单纯的系统电子化,医院临床流程的优化、深入的科研以及医院管理均更加需要高质量数据的支持,未来医疗信息化会越来越偏向高质量的数据传输与互联互通,医疗信息化的数据导向性将进一步加强。
  (6)医疗信息化将向智能化转变
  随着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进入区域信息共享利用及智慧应用阶段,信息化技术将从简单的数据信息收集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逐渐融入临床医疗实践,云计算平台将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运营的基础平台,医疗信息系统将会全面向云平台迁移,云平台也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技术等应用在远程医疗、远程手术、医养结合、药品研发和健康管理等各个领域,也会使得医疗保障拓展到整个大健康生态中,最终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化,使得智慧医疗实现质的飞跃,发展成为未来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7)市场集中度将提高
  目前中国的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不同的医疗信息化产品及同一类医疗信息化产品均有多个不同的生产厂商提供,即使是排名头部的厂家也未能主导市场;而参照美国的情况,随着医疗信息化进一步推广,对数据统一格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未来行业内的集中度将提升,行业龙头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3.行业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
  海量的医疗数据是医疗大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整合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体征检测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患者的健康状况。在此基数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的疾病预测、临床诊断、康复评估等功能,辅助医生进行临床决策。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分析、病理诊断、辅助手术、药物研发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CT、MRI、X光片等医学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病灶部位,定量分析病情严重程度。再如,AI药物筛选平台可以加速新药研发进程,节约药物开发成本。
  (2)“互联网+”极大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互联网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催生了多种创新服务模式。在线问诊平台可以实现患者与医生的远程连接,节省患者路途奔波之苦。互联网医院不仅可以提供在线咨询,还能实现电子处方,药品配送,让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诊疗服务。远程会诊系统打破了地域限制,基层医生可以与省市级专家开展远程会诊,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可穿戴监测设备、移动医疗APP让医疗服务延伸至用户日常生活,方便用户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现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3)医疗信息标准化助力信息互通共享
  制定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是实现跨机构、跨地域医疗互联共享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信息标准化建设,先后发布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有力推动了医疗信息互通共享。目前各地在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优化了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4)5G和物联网赋能智慧医疗新场景
  5G具有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将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变革。5G网络可以为远程医疗、急救协同、远程手术提供实时、高清、平稳的音视频传输保障、极大拓展医疗服务的时空边界。在院内、物联网设备与移动医护平台结合,可以实现患者生命体征的自动采集、智能预警、闭环处置。在院外、随着可穿戴监测设备的逐步普及、医疗服务可实现延伸到家庭、有效支撑慢病管理、康复指导、健康预警等健康管理服务。
  (5)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速
  云计算技术具有高效、弹性、便捷的优势,将加速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HIS、EMR、PACS等核心业务系统上云,可以节约医院的IT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让医院聚焦医疗业务创新。同时,云平台还可以对接第三方服务,如云影像、AI辅助诊断等,丰富医疗服务手段。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都在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汇聚人口、医保、公卫、临床等各类数据。统一的数据中心有利于数据标准化管理和共享开放,为数据深度应用创造条件。在隐私保护和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向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开放数据资源,必将催生出新一批创新应用。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以“专注临床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医疗信息化行业领先企业”为战略目标,沿着“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行业发展路径,围绕“数据生成-数据治理-数据应用”的产品闭环,研发和打造具有临床深度、贴近专科流程的医疗信息化、大数据创新产品及服务,高效连接政府、医保中心、大中型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药企、商业保险公司、互联网医疗平台及医患双方,提升整体医疗行业效率,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创新与变革。
  (三)经营计划
  1.持续进行产品与技术创新
  公司将围绕国家关于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等引导政策,重点关注基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的智能诊疗技术、专科电子病历及临床专科科研产品的研发,结合募投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产品成熟度,具体包括:
  ①大语言模型技术在近两年发展迅速,为医疗信息化行业内技术和产品快速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大语言模型可以在医患交互、辅助诊断、辅助治疗方案、病历书写、医疗知识查询、科研辅助、医学生培训等多个环节赋能公司相关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已经完成了嘉和医疗大模型的开发与训练,后续公司将充分发挥训练语料质量高、有专业医生参与标注及应用验证的优势,继续对嘉和医疗大模型进行精调,通过场景模型微调训练,对公司已有的预问诊、分诊、CDSS、AI质控等智慧医疗产品进行增强提升,同时拓展新的医疗应用场景。
  ②基于AI技术对电子病历进行升级,研发多层次的电子病历生成归集模式,应用医保、医务联动的智能临床路径,融合病案内涵质控体系,提供高质量的医疗辅助决策支持,努力做到电子病历在深度、广度、效率、质量等维度全面领先。基于数据维度的完整性、数据集中的便利性、高质量临床知识库和丰富的科研转化经验,为医护人员提供更有效、更精确、更智能的诊疗过程决策辅助,有效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核心业务质量和效率。
  ③对急诊急救平台、重症监护系统、口腔专科等专科电子病历的研发持续投入,通过拓展数据导入维度、提升数据易用性、应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专科医疗决策辅助,助力提升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④以临床需求为核心,持续研究高维度、跨尺度和多模态医学大数据存储共享技术,建立医学数据驱动、人工智能赋能的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满足科研思路挖掘、数据检索与预处理到统计分析等一站式科研需求。
  2.提升销售能力
  公司将继续增加在销售方面的资源投入,针对公司新产品以临床专科及智能应用为重心的特点,进一步提升销售团队专业素质及与临床专家进行沟通的能力,推动专科电子病历及科研专科产品的销售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将推广服务型销售模式,通过为客户提供评级和考核咨询、科研线下服务等方式提升客户对产品及品牌的认可度,增加客户对公司其他相关业务产品的购买意愿,使得单个客户的复购率、客户价值不断放大。
  3.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提升交付效率及客户满意度
  公司在实施交付和客户服务方面还将继续加强,通过合理化布局实施交付团队、增加培训提升具备实施多产品能力的人员比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实施交付效率,降低成本。公司还将继续优化终端客户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机构客户服务的效率和体验双提升,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复购。
  4.建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完善晋升制度、内训提升制度、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同时,以分享精神和开放的心态引入高质量的外部专家,打造了一支富有竞争力的队伍。
  后续,公司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综合实力,通过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等方式,强化专业人才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加入。 收起▲